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禮拜學名詞解釋

 

禮拜程序部份:

特庫拉(Tefillah):為一套禱文,其內容分為三組別,須站立背誦。第一組禱文分三段,以讚美上帝為主題。第二組禱文分十三段,是會眾集體的祈求,特別重視悔罪、祈求赦免,也提及彌賽亞將臨,並求悅納禱告。第三組禱文為結束禱告,內容是個人對上帝的感謝,並以祈求平安的禱文為結語。

尋道(derashah):一解經方式,講道是解釋所念之經文和講解如何把經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就是尋求妥拉的教導;講道者稱為導師(darshan),即尋究者之意。

尊主頌(Magnificat):述說主耶穌降生的讚辭,如馬利亞:我心尊主為大(路一46-55);尊主頌被公認為教會最早採用的詩歌之一。

撒迦利亞頌(Benedictus;路一68-79)

大榮耀頌(Gloria in Excelsis;路二14)

西面頌(Nunc Dimittis;路二29-32)

十八美辭(Shemoneh ‘ esreh):或譯十八祝文,是會堂聚會常選用的祝文,初代教會在禱文中,常以上帝的聖潔、上帝應該受至高至尊貴的讚美為主題。

總禱文(Litany):是一種對唱方式的禱文,由領禱者說出短句,會眾不斷用相同的字句作答句,如「主啊!憐憫我們」或「求恩主垂聽」。例如詩篇一一八篇及一三六篇。而第三世紀的「執事的總禱文」大概是一些可供對說()的公禱文。

獻心頌(Sursum corda):或譯舉心向上辭,第一位使用者為居普良,為聖餐前的序文,目的是加倍表明感恩之心。

序禱(Preface):一種宣告,目的是簡要地說明感謝和讚美的原因,感謝讚美上帝的創造、神的聖潔等等。

聖哉頌(Sanctus):或譯三聖頌,「聖哉聖哉聖哉」→三聖哉頌辭,見於賽六3和啟四8。文獻提及首位使用者為革利免,目的是在守主餐前,信徒以聖哉導入感恩禱文(Eucharistic prayer)。或古老文獻提及採用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

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承認參與禮拜者的景況,都是可憐的罪人,連唱三次是表明三位一體真神的奧秘。

憶念文(Anamnesis):憶念主之受苦、復活及升天。

求降聖靈文(Epiclesis):祈求聖靈降臨在聖餐的酒與餅,也降臨在敬拜者。這禱告認定聖靈的執事,堅定我們的崇拜,又使崇拜成為真實。

敬禮文(Salutation):平安禮,在聖道與聖餐間舉行,在聖餐前表達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的舉動。

小進入(Little Entrance):是耶穌道成肉身介入加利利,傳講得救的福音,涉及誦讀福音書的程序,其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為激發會眾敬畏及尊重聖道,由一為執事捧著聖經進堂,其他人也提著各式物品慢慢進堂,從北門進入,繞過中央的通道,行祝聖及親吻聖經禮。然後從王們走到聖桌。

大進入(Greater Entrance):是耶穌進入墳墓,直到天使宣告祂復活,此儀式環繞著聖餐的酒與餅進行,目的在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儀式較小進入豐富,目的是要表明救贖的重要。

入祭禮(introit):是始禮的唱誦,遙指歷古以來眾先知的聲音(宣告彌賽亞將要降臨的訊息,就像詩班員誦唱,宣告主教進堂)

第一篇集禱經(the first collect)提及主耶穌童年十二歲時的事蹟。

書信經文(Epistle)喻表約翰傳講道理。

答唱詠(responsorium):表示使徒們聽聞主耶穌的呼召立刻回應跟從耶穌。

感恩禮(Eucharist)從希臘文eucharistein而來,為感謝之意,此字用於林前十四16Eucharist和猶太人為餅和酒祝謝的儀式berakah相似。而其本質為:紀念、相交、獻祭。並現今存有的程序為:拿起、祝謝、擘開、遞給。

 

教會年曆部份:

將臨期(Advent):重點為將要來到,是指主耶穌降生前的一段時間而言,提醒教會預備迎接救主的降臨;雖較後期才添加的節期,但為教會年曆的開始。

顯現期(Epiphany):重點在於顯示(manifestation),一開始是指著上帝的榮耀藉主耶穌的降生、受洗和施行第一個神蹟而彰顯。一般是認為住在埃及的基督徒為抗衡異教的冬節而定的節日,最初與聖誕節連在一起,第四世紀後,顯現節成為一個紀念救主向博士們顯現的節日(表示向外邦人顯現救恩)。目的為顯示道成肉身的真義。主要是藉著一連串的基督事件彰顯耶穌是基督: 從耶穌的受洗開始, 最後以耶穌登山變像作為結束。每一次不同的事件都是讓我們越加認識耶穌, 以及祂來到世界的使命。

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節前的預備期間而言。起源於慕道的信徒在復活節接受水禮之前的預備期(游斯丁及希坡律陀皆提及此安排)。其後,此預備期定為四十天,因為摩西曾在曠野四十年,預備實行上帝的使命,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才進入應許之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此外,教會眾信徒也與慕道信徒一起預備,成為教會的一特別時期。此節期的主題是為復活節作屬靈的預備, 以禱告、禁食和慈善救濟三樣屬靈操練為特徵, 即透過捨棄自我, 與耶穌一同經歷受苦的旅程, 為的與基督一同經歷復活的新生命。

受難周(Holy Week):受難週的目的,是讓信徒更感受主耶穌基督救贖的真實,重演主耶穌在世最後的日子所作的事,親嘗主的經歷,是向主敬拜的一種途徑。這禮儀的真實感能對信徒產生極大的影響成為一動力。

聖灰日(Ash Wednesday):為大齋節期的起首之日,其意義來自人們多以披麻蒙灰來顯示悔罪之心,源於舊約的記載,蒙灰(創三19),叫人回想自己的本相,開始向上帝呼求、悔改,以致得著更新。

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其意原出自拉丁文指「命令」的意思。因為主耶穌在此晚上親自設立聖餐並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謙卑服侍別人,正如他為門徒洗腳一樣。(約翰福音13章)。

受難日(Good Friday)纪念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而死,原本的名稱是”God’s Friday” (上帝的星期五), 譯成英文卻成了”Good Friday”; 這也是一種返回讀上帝拯救故事的方法, 受難日之所以是上帝的日子, 之所以是好的日子而不是受咒詛的日子, 是因為放在主日/復活節的亮光之下來看, 因為在這天, 「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

守夜禮(Easter Vigil)在禮拜六的黃昏開始舉行,或是復活節的黎明;故此會眾可以在黑暗中進入教會並於兩三個小時之後在光明中離開。

復活節(Easter):復活節代表喜樂和慶祝,因為主已復活。復活節的講道集中於主復活後的顯現和裝備使徒見證上帝國度的工作,整個期間為時五十天。

五旬節(Pentecost):五旬的意思為五十天,指逾越節後的五十天, 因為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正逢以色列人的收割節(利未記二十三15~17),也是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禱告被聖靈充滿的日子(使徒行傳二章),此後五旬節和收割節則合併記念。

”ordinary time”是指沒有特別節期及特定的主題的時候, 但是, 每個主日都還是「小復活節」(Little Easter), 都是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

 

其它

紀念(anamnesis) 一詞在基督教禮拜中的使用: 紀念其意思是將過去帶進現今當中(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也就是將過去的事引進我們現今的經驗中, 而不是將它鎖在過去的記憶裡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