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會行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會行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政爭風雲中的教會路線與合一研討會——教會如何在政治參與中避免被政爭分化、撕裂

盧俊義牧師

一、楔子

每談到政治的問題,就會在台灣的基督教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緊張,或是不必要的誤會。這是因為長久以來傳道者缺 乏正確的教導,且欠缺從聖經與神學的信仰反省,加上教會被政治人物所掌控當作「利器」的結果,否則正確的信仰關懷社會、政治等議題,應該是基督徒的社會責 任,也是不可疏忽該有的信仰見證。

基督教會必須先反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它的存在使命是甚麼?如果是為了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則必須忠於 聖經的教導,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政治理念的需要。忠於聖經的話語,就是在傳達上帝的「道」。如果基督教會不能正確地傳遞上帝的「道」,就不能算是以聖經上 帝的話為中心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為基督教會下個定義:教會是奠基在聖經上帝話語的基礎上。因此,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宣揚上帝的話語而存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為教會存在有五大功能,其中第一要務就是要「宣揚聖經的信息」(另外四種是:禮拜——回應上帝揀選的愛;服務——對弱小、苦難者有憐憫的心;教育——認識聖經的教訓,對生存的土地環境與人有愛;交誼——知道分享上帝賞賜的恩典等)。因此,長久以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是以研究聖經、推動信徒研讀聖經為主。只要是合乎聖經教訓的,就應該全力以赴。

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反省與宣教走向的改變

一九五四年七月,從南部教會開始發起「設教百週年教會倍加運動」,並在一九五九年二月十七日正式成為長老教會第六屆總會第三十六條接納為總會共同目標。此項目標訂定為:凡縱貫線鐵路所經過的鄉鎮都必須至少有一間教會;凡公路局(今之台汽)有經過的鄉鎮都必須有教會設立。長老教會總會並同時成立「設置倍加運動委員會」。同時,由神學家組成的「新世紀宣教運動研究」,以當時台南神學院宋泉盛教授為首,帶領一群神學家進行神學反省和宣教使命的重建,也因此奠定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落根本土神學教育方案,以及宣教走向的改變。

從一九五四年開始,直到一九六五年六月,當台 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迎接設教一百週年時,它確實達到了「教會倍加」的目標,有一倍的成長。但因為教會深植在許多邊遠地區、農村,使教會感受到與苦難者同在一 起的信仰告白。也因此,使這些神學家嗅到一股社會即將產生重大改變的味道,這種改變將會造成台灣邊遠地區與農村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

一九六二年,當美國宣佈停止對台灣經濟援助,政府決定經濟自主,以開發加工出口輕工業為主軸,帶動台 灣社會從農業進入工商時代。因此,一九六五年元月通過設置加工出口工業條例,並且在次年(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高雄前鎮設置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工業區,從 六七年開始大興土木建廠、招商,六八年開始生產之後,短短兩年間,就有三萬名年輕人進入工業區加入生產行列。但相對的,卻對台灣造成極大的影響,那就是人 口結構的改變,且這種改變影響台灣社會之大,迄今持續不停。

為了因應可預知的台灣社會重大之改變,長老教會神學家帶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宣教工作做重大的改變——從過去以開拓新教會為主要宣教目標,轉變成為以事工為中心的宣教走向。

「新世紀宣教運動」共設計五個大單元,就是1.都市傳道、2.農村傳道、3.工業傳道、4.山地傳道、5.海 外傳道等。這五個單元從一九六五年開始進行,但在這之前已經派出不少人到外國去學習工業傳道的模式,以工業區為主要對象,深入工廠調查工人的生活狀況,以 及大批人口移動到都市來的生活情形。一九六八年七至八月,台南神學院甚至動員師生與台灣大學社會系及東海大學社會系合作,進行高雄加工出口區勞工生活與工 作之調查。這些都影響到後來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社會與政治前途關懷的主要因素。而這些關懷事工都可以從由長老教會主導設立的「生命線」、「家庭協談中 心」、「漁民關懷中心」、「彩虹事工中心」、「殘障關懷中心」等等機構之設立看得出來。這些事工關懷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都是要表明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最 底層人民一起的心志。

三、從關懷到積極參與改變政治結構

因為將推動事工作為宣教事工的主軸,長老教會開始發現有許多問題出在於政策上的問題,若是不改變政府政策,人民的問題依舊存在,受難者的聲音沒有人會去注意傾聽。

從一九六五年代開始的加工出口工業,固然為台 灣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改善,但政策沒有考慮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其影響層面更大,人民受到的傷害會更是嚴重。隱藏在加工出口工業的背後,就是嚴重的社會 失調,包括農村人口流失,山地原住民被販賣到平地當「奴工」,甚至延伸到九○年代的販賣「雛妓」問題之蔓延;吸食毒品的泛濫日趨嚴重,對整體台灣社會心靈 墮落的影響更行嚴重;農村的荒廢,青年的迷失,自殺率的攀升等等都讓長老教會憂心不已。但隱藏在這些背後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國家方向政策的「不確定」(也 可以說對台灣沒有土地與人民的認同感),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不確定」就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這才是引起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前途的主要因素所在。

因為有「新世紀宣教運動」深入鄉鎮各地,長老教會的神學發展逐漸趨向對「鄉土」的愛和關懷,「鄉土神 學」的發展正好也回應了當時七○年代在台灣發生「鄉土文學」的論戰問題。因為有深刻的神學反省為基礎,傳道者在這段期間受過的神學教育也很自然地就會去關 心和回應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聲音。

由於長老教會傳道者平時就有在教導與傳遞聖經這方面的信息,因此,信徒對關懷被壓迫者與苦難者、弱勢族群等這方面的認知、吸收也經常有所反應。教會與社會團體的互動日漸密切,也讓信徒感受到教會面臨的壓力。

青年運動先從大專學生的聖經研究開始,發起於一九七○年七月,逐漸導引出「長青學生團契」從校園團契中出走而獨自設立,但經常被扭曲和干擾。

一九七七年從國民黨中央黨部決定徹查長老教會服務於公教單位信徒名單的案例,更讓長老教會信仰上的凝聚力更強,且在信仰上更加確定受到迫害而必須有所抉擇。

以一九八八年發生的「農民事件」為例,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就傾全力投入關心雲嘉南地區被捕入獄的農民九 十九名和家庭,而獲得該地區農民的認同和回應(可舉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帶農民上來台北示威遊行為例)。更加確定長老教會在信仰上反省之後的確認:與被壓 迫者站在一起的信仰告白,以回應一九八五年四月通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長老教會非常清楚知道教會並不是要成為政治團體,但認為一黨獨大的政府絕對不會是社會之福。因此,積極鼓勵成立並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就成為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的主軸。為的是希望能因此防範執政者與有錢有勢者勾結,繼續欺壓或疏忽弱小族群所帶來的社會傷害。

四、結語:神學反省是教會存在最基本的要件

一九八五年四月當長老教會在紀念宣教一二○年之際,同時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條文」,這信 仰告白條文從一九七六年草稿定案開始,歷經十年分發到各地中會、教會研討,正好說明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所依據,這依據就是聖經 的基礎。也因為此信仰告白條文,才是成為長老教會不被政爭所分化、撕裂的主要因素。

不論是甚麼神學內容的反省,它都必須以聖經研究為底。沒有聖經基礎的反省,不能稱之為「神學反省」。 因此,在一九九八年元月開始,由神學家陳南州、鄭仰恩、黃伯和等牧師開始提出「新眼光讀聖經運動」,並在次年獲得長老教會總會通過:全面推動信徒每日研讀 聖經的信仰生活。這項事工目前已有顯著的成果,有高達950間教會(其中有135間教會為他教派)積極參與推動,並向總會索取「每日新眼光」教材高達四萬份。我深信這項研讀聖經的運動將成為在「政黨輪替」之後的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中,有新的互動關系出現。

無論我們台灣社會如何轉變,教會和傳道者都必須有個明確的瞭解:我們要繼續努力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就像使徒保羅對提摩太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 福音就是上帝拯救的信息,而教會與傳道者之所以被揀選,為的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語。如果連這點都無法做得到,又怎能讓人看到上帝的救恩?又怎能感受到上帝 的話在我們的生命裡?當台灣社會一味地在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基督教會應該幫助台灣社會重新思考先知阿摩司對他那時代所傳遞上帝信息的意義: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飢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

(阿摩司書八:11—12

沒錯,先知阿摩司說的「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 段話豈不就是今天台灣社會的寫照?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疏忽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錯解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離棄了上帝的話語?因此,所有的教會與傳 道者都必須認真省思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是否扮演好忠實的聖經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如果一個傳道者連上帝的話語都無法正確地傳遞出來,信徒又將如何遵行上帝 的話語在生活和工作中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讓我們回到聖經的話語,忠實地傳遞聖經上帝的信息,這才是今後教會和所有傳道者應該深切省思的功課。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教會事工環境

 

    企業或是機構的組織環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包括組織內外全部對組織構成影響或潛在影響的因素。這包括組織的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俗稱小氣候及外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俗稱大氣候。作為一位領導者,必須認識、掌握、利用這些因素來達到更高的益處。

 

    今天,人類已不是生活在一個獨立的環境,地球已成為了一個村莊,稱為「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不管是個人,或是任何機構,皆不能忽略四周圍的影響,必須不時認識和掌握,以便讓該機構更健康地發展。

 

內部環境(小氣候)

 

一.現有員工

 

    包括員工的素質、經驗、技巧、士氣、團隊精神、領導人等等。例如,一間小教會因為擁有一位有異象、有才幹、有領導的傳道人,其他的同工願意與他合作,加上執事們同心合力,在三年間教會在人數,經濟各方面皆增長三倍,許多年青會友得到訓練裝備,達到人人事奉,並且還有差傳工作,差傳宣教士到外地去。員工成為了一個組織或機構發展最重要的本錢

 

二.運作方法

 

    每間教會有它特殊的行政運作方法。它的行政架構、信徒領袖、聚會方式必然經過了一段時間建立起來。例如,一間在鄉下的教會,雖然說沒有宗派名稱,但是它起初是由一位長老會西教士建立,因此,到現在它在行政和崇拜方面仍是採用長老制。又因為信徒一向來是由客家人組成,因此在許多禮俗方面仍然含有客家人的習俗。這些傳統必須繼續更新使它們更適合今日的需求。在更新或轉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克服許多攔阻和思考。

 

三.組織結構

 

    不同的企業可能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一間跨國大公司可能在不同的階層又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傳統的結構必須隨著需要和欲達到的目標靈活調整才能使該組織增長。例如,一間教會在執事部採用功能式的結構,但是在其佈道部卻採用矩陣式的結構,使佈道部的工程能向著每一個目標迅速進展。                          

 

四.組織設施

 

    這包括教堂設備、是否有附屬的幼稚園或托兒所、建築是否還有許多發展空間、教堂設備齊全否等等。一間設備齊全的教會已為管理架構提供了一個好基礎。

 

五.組織文化

 

    每個企業或機構有其特有的文化,這文化多是由該行業的特色和歷史背景組成。每間教會皆有其特有文化,它的宗派背景、神學信仰形成一個組織文化。許多時候,在進行行政管理時必須把這些文化納入考慮的範圍。例如,一間在鄉下的教會,雖然說沒有宗派名稱,但是它起初是由一位西方長老會宣教士建立,故此到現在它在教導和講道方面仍是採用長老宗的神學思想。

 

外在環境(大氣候)

 

一.政治和法律

 

    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企業/宗教的政策常決定一間教會的運作。教會在策劃長期及短期事工皆要考慮這些政策。例如,中國現在的宗教政策使要求各教會要向政府登記,而登記或是沒登記的教會皆要面對計劃、組織結構、領導、控制各方面的調整。一些國家的教會長期受西方差會的支助,一朝政策改變,可能阻止外國差會支助本地教會,如果可以老早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改變,必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

 

二.社會文化

 

    教會所面對的文化及傳福音群體皆直接影響其行政管理模式。大都市或是鄉下、一個群體或是多元化社群、單語言或是多種語言環境、大民族或是少數民族背景、工廠區或是農耕地區、單一宗教或是多元宗教處境、和平或是戰爭區、安定社會或是新移民對象等等社會文化因素皆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教會的管理。例如,在中國雲南地區的教會不只是要面對佛道回各宗教背景的人,也要針對各種少數民族的處境來設計教會行政模式。又如,要在某地區開始新的宣教工作就必須先研究分析那裡的社會文化,以便找出最好的傳福音策略。

 

三.經濟環境

 

    國家經濟水平,該地區的收入水準將間接影響一間教會的發展空間。香港,台灣和新加坡華人教會因為在經濟方面比較寬裕,因此在差傳事工方面比其他地區的華人教會先跨出一步。

 

四.科技環境

 

    這也是教會的資源處境,例如,香港教會因為很容易得到許多電子儀器及使用這些儀器的人才,因此在辦起教會事工時較容易得心應手。例如,香港教會的弟兄姐妹及傳道同工可輕易得到和使用許多電腦、音響、通訊、電子筆記簿、通訊設備,因此工作效力比其他地區的教會同工強許多,也可以輕易地利用衛星和廣播傳福音,利用國際電腦網絡傳信訊。電子聖經工具和神學書籍也隨手可得。

 

五.國際環境

 

   世界性的教會組織例如「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CC),「世界福音教會議會」(WEF)或是「華福會」等等的策略和方向常影響它的成員教會的活動。例如,世界信義宗(LWF)決定在九七年七月初在香港開會,並且計劃把未來的發展重心移來亞洲,因此亞洲的信義宗教會已計劃迎接這重大的責任。這直接影響了本區域信義會的未來計劃。

 

六.競爭對手

 

    競爭對手可刺激一個企業邁向更好的境界也可推毀一個企業組織。一個產品在一個市場可能會遇上幾時個同類型的產品,企業必須好好認識和掌握這個競爭環境才能勝出。教會當然不須面對那麼強烈的競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四周圍出現的其他宗教、廟堂、異端、反上帝論的思想主義,甚至其他教會,也將成為競爭對手。這世界空間的掌權者魔鬼就是教會最大的競爭對手。例如,某地區的佛教廟寺照樣組織有查經班(佛經)、青年團、聖歌團、主日學、初信班、佈道會,成為了當地教會的競爭對手。教會不得不研究對策應付。

 

七.供應環境

 

    工業機構的進展必須講究原料的供應。教會對這方面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厲。一般上可分為軟性供應品如培訓資料、教導資料、屬靈書籍、聖經及神學參考資料、教會或社會分析資料、教會或神學人才、神學課程等等;和硬性供應品如大型會議場所、教會機構、神學院、教會研究資源中心、各類教會事工用品等等。例如,歷來許多教會大型會議選擇在香港舉辦是因為這裡的供應環境。

 

八.服務對象/客戶

 

    服務對象的決定和取向足以影響組織的成敗。教會周圍的廣大群眾就是教會服務的對象,教會如何去贏得他們回來信主是增長的基本因素。本身的信徒也是服務對象,必須得到餵養。

 

    組織與環境是互相影響的,一間教會在作計劃時必須瞭解其內在和外在環境,好好掌握策劃贏取的策略和利用天時地利環境來提升教會的事工效益。作為傳道人或是領導者必須熟悉這些因素,如有可能,也必須設立研發部門收集和分析這些環境資料。策略可分為兩種:

 

 

一.適應環境策略(Adapting to Environment)

 

    假如組織基於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發展前景不明朗時,可以考慮採用下述適應方法:

 

()派代表與外界聯絡,進行溝通和收集資料,認識不明朗因素和危機;

 

()預測性的規劃,當危機來臨時可隨時拿出預測性計劃來運作;

 

()彈性的組織結構,在環境轉變時立刻改變組織結構。例如,一些香港教會預測九七後如不能自由集會將改用家庭小組形式;

 

()合併或合資,使組織擁有更大的力量來適應環境。例如,某國家數間神學院因為政府限制進口宗教書籍和外聘神學院講師,因此只好在講師和書籍方面合併互相交換資源。 

 

二.影響環境策略(Influencing the Environment)

 

    企業可能通過廣告、政治活動,及聯合行動來改變環境因素。教會也可循多個途徑來影響環境:

 

()藉宣傳工作來消化環境對教會的敵意。例如,中國/華人社會一向來對教會皆有敵意,因此曾多次宣傳教會過去在教育和社會公益方面的貢獻;

 

()參與政治活動為教會爭取更多權益來改變環境。例如,中國的三自愛國基督教會就是參與政治活動來影響環境,好讓教會可以公開的活動;

 

()通過聯合活動比如組織教會之間的聯會,加強教會的力量向政府申請某些權益。例如,愛德基金會就是北歐數個教會組織聯合起來為中國印刷了千多萬本聖經。

 

 

 

從聖經看教會管理

 

  我們必須先從聖經來認識教會功能,然後方可正確地從聖經看教會管理。

 

教 會 功 能

 

    必須從教會的本質和教會的事工來看教會功能(functions)。雖然聖經沒有直接給教會或教會本質清楚地定義,不過從聖經對教會的一些描述、比喻、談話可以看出教會的本質。

 

一.上帝的子民

 

由於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以色列人得蒙救贖,在西乃山領受聖言,而成為上帝的子民(12:1-3;19:5-6)。在新約,司提反論及這些上帝的子民為上帝所呼召”(7:38)的群眾。這呼召”(Kaleo/Klesis)一字後來被發展用來形容「教會」(Ekklesia)。可是當時這群以色列人沒有履行上帝子民應盡的責任;就是宣揚上帝的救恩,上帝就再立新約使外邦人也有份於上帝的恩典(31:31-33;2:19)。今日信徒是「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彼前2:9)。按照上帝起初呼召的旨意,可見這班信徒必須繼續執行傳揚福音讓世人認識歸向上帝的事工。即是子民,就會有組織,有治理。這些上帝的子民藉著耶穌基督成聖,並在世界各地求告主名的人(林前1:2)

 

二.基督的身體

 

保羅給與教會常用的形容詞就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頭,信徒是肢體,兩方互相聯合而身為身體(林前12:27;6:15,19)。肢體各有不同功用(恩賜)。因此教會是身體,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organism)。即有生命,就必會增長或微縮,也必須繼續活動使它擁有生命力。這生命力是由重生的信徒發出。

 

三.屬靈的團契

 

教會是由信徒在聖靈裡的相交而組成(林後13:14;2:1)。團契(koinonia)意思是相交、分享、參與,這種團契不是單獨的,而是整體的;不是社交性的,而是屬靈的(林前12:13)。在這樣的團契裡,就會有上帝的恩典,帶給各人恩賜(charisma恩典/pneumata聖靈的)

 

教 會 的 事 工

 

    以上所瞭解的教會本質/功能帶來教會活動/事工(ministry)

 

一.敬拜(doxa)

 

敬拜是上帝子民對上帝的回應,基督也提示了敬拜的原則(4)。敬拜是初期教會事工的重心(2:46-47)

 

二.團契(koinonia)

 

彼此交通、擘餅(2:46-47)是教會的事工之一。這種相交是因為各人在主耶穌基督完成(約一1:1-5)。在弟兄姐妹相交中,也互相的服事(25:40;彼後1:7)

 

三.教導(didache)

 

主耶穌在世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教導,信徒們也遵守使徒的教訓(2:47)。這些教導可以是講道或是勸勉(2:1-2)。在教導的大前提下,培訓裝備是主要事工:弗4:11-12:「上帝所賜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成全」(katartismos)含有裝備、培訓、供應所需之意。保羅講明要「教導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四.禱告(proseuche

 

禱告是上帝子民對上帝的祈求,主耶穌也樹立了這榜樣,也教導信徒如何禱告(6:9-13),也是初期教會的事工之一(2:46),並且也是傳道人主要事工之一(6:4)。教會中多次提出禱告的重要性(4:6;西4:2;5:13-18;20)

 

五.宣道(kerygma)

 

「傳揚天國的福音」是教會主要的任務。也是主耶穌所吩咐的使命(28:18)。這宣道的使命是按著上帝,我們救主的命令特別交託了給使徒(1:3)。在宣教過程中,難免在各地建立教會(15:36-41)、設立執事長老(提前3:1;1:5)、甚至行神蹟來証明上帝的真道(14:3)。同時,因為宣道的需要,必有差遣的事:「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0:21)

 

    藉著以上的認識,在應用教會管理學時,必須考慮將以上的功能和事工納入。

 

從聖經看管理

 

一.三位一體的上帝按照計劃行事

   

    從創世記第一和第二章顯示,父上帝是有計劃有次序的創造主。「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是第二日...是第三日...是第六日...就是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1:5-2:2),說明上帝是有計劃地行事。

 

    1:10「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都在基督裡同歸於一」,弗3:9「又使眾人明白...是如何安排的」可見上帝對這世界有其美好的目標和計劃。

 

    耶穌基督用了三十年時間作準備,用三年半的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父上帝在衪身上的計劃。基督「以我父的事為念」來設定時間表,並且多次提出「我的時候還沒有到」(2:4;7:6)來行事。耶穌呼召和訓練十二使徒,讓他們跟隨學習,授權七十個門徒,差遣他們出去,行動前給他們詳細的職務說明,回來報告及檢討他們所學所經驗到的事。耶穌講究溝通的技巧,無論是個人、小組、群眾,衪都能用他們所能瞭解的方式來教導他們。

 

    聖靈也在教會裡工作。「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衪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我若不去,保惠師就到你們這裡來」(16:7),「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14:16)可見三位一體的上帝安著計劃來行事。

 

    教會的管理除了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是不足夠的,也必須有聖靈的管理和引導:在揀選領導人時「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20:28),在開會決策時「聖靈和我們定意」(15:28),在推行事工前「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13:2)

 

    因此教會管理也當有目標和計劃。而這計劃也必須有聖靈的引導。因此,教會事工不只是要有人為的計劃,更要配合有屬靈的智慧,認識聖靈如何施行其工作。

 

二.人受託管理世界和教會

 

    1:26「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又對他們說...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並且「要修理看守」(2:15)。因此信徒都是「基督的執事,上帝奧秘事的管家」(林前4:1)。彼前5:2「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

 

  管理是一種恩賜:上帝在教會設立的...有治理事的(林前12:28)

 

  保羅吩咐看在各地設立管理教會的領袖(提前3:1-3;5:17)。  

 

  保羅也吩咐教會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

 

    盼望教會領導人追求這管理的恩賜。

 

三.事工應用管理受上帝賜福

 

  摩西領受了的使命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群眾出來,經過許多困難,憑著上帝的大能,統帥百萬群眾。可是因為事務繁多,缺乏管理知識,後來接受岳父的提議,施行管理學來管理百姓而得到祝福(18:18-22)

 

  初早期教會的使徒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教會中有許多事務無法親自擔負,引起混亂,但是當應用管理學揀選有智慧又得眾人同意的執事後,教會就得到益處,事工得到發展(6:1-7)

 

    另外,當教會領袖發生爭執,為了解決這教義問題,藉著一次會議,讓我們看見當時的行政管理是有形有體的(15)。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似乎是基督教的總會,安提阿教會只代表分堂。當分堂發生難題不能解決時,分堂就派代表上總會開會。開會也按著一定的次序進行。最後事情得解決,總會也把議決寫成信件送到各堂會讓各教會都明白結果。

 

四.追求卓越是上帝的心意

 

  上帝創造時七次說「看著是美好的」(1)。「美好」一詞含有完美、整全、成功了的意義。以今日的話講是含有最上好品質保証的。

 

  耶穌基督的工作也是最美好無比的,衪遠超過天使(1:4),衪比摩西更配多得榮耀(3:3),是更美之約的中保(7:22;8:6),是更美的祭物(9:23)

 

  信徒擁有更美長存的產業(10:34),並且要繼續追求上帝給我們預備那更美的事(11:40)。基督徒的操練必須更加完備,亳無缺欠(1:4)

 

  信徒的信心也必須更顯寶貴(彼前1:7)。彼得多次講明在各樣靈命追求上必須「加上」更好的(彼後1:5-7),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3:14)

 

  追求上帝完美的聖潔是最高的目的(彼前1:16),耶穌是那可效法的榜樣(3:12-15)

 

    保羅提醒年青的提摩太,「要...剛強起來」(提後2:1)、成為「耶穌基督的精兵...得冠冕」(提後2:3)、「當竭力...作無愧的工人」(提後2:15)、「要作貴重的器皿」(提後2:20)、要「逃避...私慾...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

 

  聖經的教導時常要求信徒更加積極的追求。

 

  按以上的分析,教會行政管理比世俗企業機構的管理要求更高:

 

一.管理是上帝的旨意和心意,所以教會行政管理必須按著上帝的旨意來進行。領導者在此需要是一位明白上帝心意的人,常認識聖靈的指導。

 

二.管理是上帝的恩賜。一方面這是上帝的恩典,衪必須按衪的心意興起適合的人,另一方面,信徒更加要追求這個恩賜。

 

三.教會是一個組織,也是一個有生命的組織。因此,在實行管理時必須考慮它是一個生命體,必須以上帝所賜的生命使其生長,而不像屬世的商業只一味懂得追求物質的回報。

 

四.追求卓越必須向上帝的完美這方向進行。讓每人都越來越像上帝。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