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學習用恩賜彼此服事


  《羅馬書》第十二章六至八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或作執事,就當……或作教導的,就當……或作勸化的,就當……施捨的,就當……治理的,就當……憐憫人的,就當……”

保羅的教導是,恩賜一定要彼此交流︰這涉及,這是人身體上肢體搭配之道,也是彼得的命令︰個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四10)

這兩位使徒在運用恩賜的教導上,看法完全相同,都用了一個鑰字——“彼此

屬上帝之教會的成員在生活、事奉上需要彼此合作,發揮團隊事奉的精神。這是討上帝喜悅的事奉方式,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相互之間就有這種完全和諧的同工,及完美的搭配,正是我們團隊事奉的榜樣。
  我們該如何在團隊事奉的搭配中,操練彼此用恩賜服事呢?保羅給我們三項彼此用恩賜服事的原則︰
  一、盡責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我們個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人的恩賜。”(弗四7)“各人”(另參林前十二7)

代表基督身體上的每一個肢體都會有某種恩賜,這是聖靈在他生命中作工的明證。因此信徒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都有責任去發掘及發展恩賜,好專一、忠心地將基督所賜的恩賜彼此服事,造就信徒,建立基督的身體。
  二、正確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巴刻(J. I. Parker)說︰任何一項屬靈恩賜都是一種能力︰為了表達、稱頌、顯示及傳達基督。

因此信徒不可用恩賜來利己,而是要用它來建造團隊中的其他分子。信徒當繼續不斷在基督裡追求對上帝的認識,好使恩賜運用永遠是為了榮耀基督與造就人。
  三、合宜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恩賜可以分為屬話語的以及助人的兩類。巴刻認為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六至八節交互地在兩類之間列出各種不同的恩賜是有原因的︰為了避免讓某一種恩賜 大於另一種恩賜的想法滲透進來。不論恩賜就人的活動形式而言,其差別有多大,其尊貴在上帝眼中都是相等的,惟一的問題只在於︰人是否能合宜地使用他所有的 恩賜。
   我們如何才能合宜地運用恩賜呢?首先,要彼此服事,分工合作,這要求你對自己的恩賜知足,且要有恩賜上的彼此交流;其次,要在信心的範圍內充分地運用恩 賜作一個上帝國的好管家。我們藉著團隊的搭配事奉,將基督的榮美在教會中彰顯出來,是件最美的事,但一定要按聖經的原則行事。

團隊事奉的原則可總結為以下六項︰
  團隊事奉原則一︰以謙卑、專一的心思想上帝的呼召,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團隊事奉原則二︰以智慧與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團隊事奉原則三︰順服教會元首基督,以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互相聯絡合而為一。
  團隊事奉原則四︰信徒有責任要去開掘,並發現自己和別人的恩賜好彼此服事。
  團隊事奉原則五︰信徒要在基督裡繼續追求長進,好正確地運用恩賜榮神益人。
  團隊事奉原則六︰信徒當放下恩賜大小的觀念,謙卑地彼此服事,作上帝國好管家。
  以上的六項原則應該是每位信徒參與團隊事奉搭配的指南︰首先操練自己有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其次,學習弟兄間以基督的心彼此聯絡;最後,有責任地、正確地與合宜地彼此用恩賜服事。
  今天教會的分裂正是基督徒事奉失敗的結果。信徒的合一能產生一種福音性的果效,讓人相信基督的使命,而且見證上帝對人和對基督的愛。團隊事奉的配搭因此能榮神益人。
  主耶穌在離世前已求父上帝賜信他的人彼此合而為一。這項目標無需我們再努力爭取,我們只需在基督裡,按著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為討上帝喜悅而事奉,促成團隊事奉的搭配,人們就會看出我們真是屬基督的了!

學習對弟兄互相聯絡


  《羅馬書》第十二章四至五節︰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保羅將教會比喻作基督的身體,基督是頭,信徒是肢體(參弗五23);因此團體事奉的搭配要合一,好比身體各肢體間的協調一般。為什麼保羅要如此強調合一呢?
  一、合一是全權之上帝的定命
  教會是一個屬上帝的新群體。上帝的定命是,基督為所有信他的人建立了一個組織上的連合與關係,如同人身上肢體與肢體的關係一樣,而保羅為什麼用身體作比喻?
  首先,上帝造人時並沒有讓他可以自給自足,無需靠彼此間的搭配。另外,人類因罪性的緣故不可能合一。但藉著主耶穌有了新生命的人,卻可以在基督裡合一,且是多樣化的合一,以至產生多種力量的聚集,形成上帝國度中一群大能的子民。
  二、合一是信徒蒙召的目的
  信耶穌的人蒙主呼召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群體;這是全權之上帝預定建造他國度的方式。合一也是我們的責任。

主說︰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十16)

而且主向父上帝禱告,求他賜給他的人合而為一(參約十七112223)。使徒保羅每次論及屬靈恩賜時,都以人的身體為喻(參羅十二38;林前十二章;與弗四712),為的是強調肢體合一的特性,這是蒙上帝悅納的行動,包括要求與責任兩方面︰
  第一,上帝要求人順服。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必須條件是,各肢體對頭——基督的順服。
  第二,人要盡責合一。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滿足條件是,各肢體間彼此的順服;若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信徒就當以基督的心為心(參腓二35)。保羅以身體為比喻,用來教導信徒對人應有三個方面的認識︰首先就是本性說,肢體各有不同;就職分或功能說,一個肢體並不能取代另一個肢體的職分;就才幹說,無人能擁有一切所有的恩賜。恩賜的多元性是為達到上帝所定的合一的目的;用多元性求得合一,這是上帝的方法。

學習看自己合乎中道


  《羅馬書》第十二章三節︰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個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使徒保羅在此指出團隊事奉搭配上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看自己合乎中道。這也就是說要靠主除去自我中心的觀念,以更新的心意(參羅十二2),客觀地和實際地看清自己。
  這是個人參與團隊事奉的首要功課︰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我們當在兩方面學習這項功課︰
  一、思想上不要好高騖遠
  《羅馬書》第十二章三節有一個鑰字就是,此字的希臘文作思想,共出現三次。按字義此節亦可譯作︰不要高過思想那應該思想的,但要思想’‘正確思想。在參與團隊事奉時,一個基督徒應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呢?
  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思想’‘正確思想,對自己要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保羅要我們操練自己的思想,不要好高騖遠!我們怎樣才能達成這項很重要的目標呢?
  ()要避免驕傲
  高過思想自己的人必會自大,會對一般性的事奉感到是大材小用、不屑參與。這種心態只會導致驕傲,因驕傲只啟爭競”(箴十三10),是團隊事奉搭配上最大的阻礙。聖經說︰驕傲來,羞恥也來。”(箴十一2)以至帶來敗壞(參箴十六18,十八12)。上帝憎惡心裡驕傲的人(參箴十六5),他要我們以謙卑的心服事上帝與人。
  ()要多思想上帝的呼召
  看得合乎中道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要在思想上集中︰信徒當專一思想上帝對個人的呼召——他究竟要我在哪個角色上服事?上帝不要我們思想那些對我們靈命無益的事,免得我們承受那些與我們呼召無關的重擔。上帝要我們“‘思想’‘正確思想,也就是能造就我們心思意念的事。所以神學家約翰加爾文(Jonhn  Calvin)叫我們不要花心思在上帝隱秘的事上(參申二十九29),他說︰當上帝閉上聖口,我便終止尋問。
  保羅的目的是要我們存謙卑、專一的心去思想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建立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二、恩賜要在信心範圍內運作
  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至八節中,信心一字出現過三次︰要照……信心的大小……,看……”(羅十二3)以及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羅十二6)“信心在此不是指因信稱義的信,而是指信徒因信稱義後在生活中操練順服時所需要之信心。但這信心為什麼與恩賜有關呢?
  聖經的教導是,上帝既然呼召我去相信,他也必給恩賜裝備我去勝任他所徵召我去做的工作。保羅的教導是要我們在信心範圍內去規劃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去思想如何實踐這個教訓︰
  ()信心操練出真智慧
  保羅勸告信徒當在信心範圍內察驗上帝的旨意,認識自己的恩賜,這才是真智慧。

加爾文說︰不要去研究那些沒有內容,又不能建立我們,卻能使我們痛心的事。

我們要對上帝所給的恩賜知足,學會交流,並將之充分利用。
  ()信心操練出真順服
  如果我們能用真智慧察驗出上帝呼召我的工作崗位,而憑信心去事奉,就能操練出真順服。
  保羅要我們以智慧、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三節及第六節所論及恩賜運用時的信心, 絕不是指信徒對自己專業工作的那種自信。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往往會將個人不正確的思想、世俗觀念及工作的態度帶進教會;而弟兄姐妹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學著 以同樣的眼光作選擇教會同工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團隊同工,很容易在個人的思想及恩賜的運用上超越上帝所給他們的信心範圍,造成教會事奉上的極大攔 阻。其實按《羅馬書》第十二章五節,只有在基督裡教會才有合一的可能。真正的合一是建立在屬靈的基礎上。
   有一位弟兄,在工作上很受公司的器重,但靈命不成熟。當他被自己教會的執事推選作主席時,新官上任很想一展抱負,因而大發熱心。另一位弟兄經過禱告後, 有感動去勸他,請他思想一下,他目前熱心所作的事,給他的教會帶來的是虧損,還是上帝的福氣?另一方面,那位弟兄也勸他應當避免靠肉體服事,多花時間安靜 在上帝前,多讀經,學習認識上帝,明了上帝的旨意後才決定服事的方向。勸他說︰凡你按本性想去作的事,先叫暫停不要作;凡你不想作的,卻是聖經的意思,倒要靠上帝的力量去多作。

很 可惜,這位主席為了證明他是對的,就努力按自己的想法做更多的事,使一個原本蒙上帝賜福的團隊事奉反給拆散了,帶給他的教會很大的傷害。但最叫人遺憾的 是,他還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熱心事奉上帝呢!這位弟兄的問題就是因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憑著專業上的自信去運用他的恩賜。

信徒當在基督裡按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個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 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作執事, 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慇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十二38)
  團隊事奉的搭配是健康教會的特徵,也是教會健康的必須條件。

在基督的身體——教會中,肢體間的同心服事是愛上帝、愛人最基本的表現。而愛上帝與愛人本是上帝的誡命(參太二十二3740),因此團隊事奉的搭配肯定是討上帝喜悅的。

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至八節中,上帝默示保羅,信徒當如何參與團隊事奉,與肢體搭配服事的原則︰信徒當在基督裡,按著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當在教會生活中學習三方面的功課︰

首先,學習看自己合乎中道 (參羅十二3)

其次,學習對弟兄互相聯絡 (參羅十二45)

然後,學習用恩賜彼此服事 (參羅十二68)

要隨時服事的查核標準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說︰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上帝藉保羅命令信徒要有真愛(參羅十二9),要有真智慧能察覺上帝的旨意(參羅十二2),也要有真順服(參羅十二9-13中的十項命令)。最後,他還要求我們真屬靈要常常服事主,這是《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中的第三項要求,也是一個查核信徒屬靈與否的標準。
  基督徒的常常服事主,必須出自純潔的動機,與崇高的目標。這種熱心必須表現在對基督的基本委身上,否則它容易變成空洞無實的肉體活動。基督徒若不常常服事主,就表示屬靈健康上有了問題,或者他心裡火熱不過是一種不受聖靈約束的熱忱。
  一、對生命的短暫,要把握機會事奉不是為個人的滿足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的三聯句用的是現在式,代表繼續不斷的一種行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基督徒應當有一個事奉的人生;在人生旅途的列車上,我們可能在每座車廂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總要把握機會事奉主,因為他是我們生命的源頭與盼望,有一日會帶我們進入永恆。
  我們的服事涉及兩項必不可少的概念︰

首先,必須是出於對基督的委身而服事祂。

保羅的短句常常服事主,以相對律將兩個原文字主人(the  Lord)與奴隸(Serving)——很自然地組合在一起,表明出一個服事主的比喻,我們應當如奴隸般地向基督委身服事︰不是為個人的滿足,乃是為主人的榮耀要使聖子在上帝的大家庭中得著最高的榮耀地位,使他的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其次,我們的服事涉及有智慧地運用時間來服事主。

保羅說︰要愛惜(贖回)光陰”(弗五16),人生短暫,行善機會很快就會消逝;全權之上帝既賜下服事的恩典,人就當盡上責任把握機會事奉。
  上帝所重用的僕人都是隨時把握機會服事主的,而且工作勤奮。查理斯哈登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通常一天工作十八小時。他每周至少講道十次,且是以每分鐘一百四十個字的速度講四十分鐘。他平均一周讀六本書,而且過目不忘,甚至多年之後仍記得。據估計,他一生中曾向一千萬人講過道。
  加爾文也是一位殷勤常常服事主的牧者。他是以贖回光陰的態度把握機會事奉主,連一分鐘也不願意浪費。甚至臨終前在病床上,還在趕著修改他的那本巨作《基督教要義》。朋友勸他不要再寫作費神了,加爾文卻回答說︰什麼?如果主這時來,難道你要他看到我在閑混嗎?

加爾文燃燒完他一生的精力,五十五歲離世,他心力交瘁地打完一生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
  二、靈裡的進深為討上帝的喜悅不是為屬靈的飛揚
  保羅說︰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他不是指要我們追求屬靈的飛揚,以超越他人為傲;而是為靈裡的進深,好討上帝的喜悅。

他在《羅馬書》第八章二十八節裡提到上帝的旨意︰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得益處不只是享受即時的舒適與安逸,而是指至終的成聖(“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羅八29)和像基督的模樣,使聖子得榮耀(襯托出他的確是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這三聯句的勸告,使我們看出,人有責任預備好自己讓全權之上帝的靈動工;人有責任隨時服事主。他的勸勉對歷代上帝的僕人有深刻的影響,至少我相信加爾文就很可能是其中一位。

加爾文曾為自己刻了一個圖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設計的精義。為了表達他願常常服事主,有一顆肯犧牲一切的心志。加爾文在圖章中畫了一雙手,手上捧著一顆火熱的心,在心的下面,他刻上一個座右銘︰殷勤和忠誠地在上帝的工作中服事。
   加爾文的一生的確活出了《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這三聯句的勸勉。在他接近人行旅程盡頭時,他嚴肅地指示親人將他安葬時不可用墓碑,因他不希望後人將之 變成基督教的一個聖陵。今日無人知道加爾文的墓地在哪裡,這位聖徒生前照著上帝的話而活,死後也不願影響任何人作出因他而奪取了上帝榮耀的事!
  上帝藉保羅教導我們,要作一個真屬靈的人就要行出真愛︰要蒙上帝喜悅,就必須心裡火熱,常常竭力多作主工,讓靈火焚燒,並隨時的服事。就讓我們順服上帝的命令去行吧!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讓聖靈如火焚燒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中說︰要心裡火熱……”字原文是,它可以指人的靈也可以指聖靈,因祂是那燃燒我們對主和他事工熱情的媒介。在此,後者的解釋似乎比較適合,也就是說,我們當保守聖靈所帶來的火熱。使徒保羅用開水燒滾(參結二十四5)的那種火熱,來比喻基督徒心中要繼續有聖靈所點燃的火焰。
  保羅說到基督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要想真愛上帝和真愛人,就需要個人的殷勤,加上他內在的靈火;前者是必要條件,後者是滿足的條件。
  一、除去自己倦怠之心——盡上本分
  若要心裡火熱,信徒有當盡之責,首先就是要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所以保羅的這三個短句︰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是相互關聯的。每個人都必須殷勤不可懶惰。加爾文將肉體比作蠢騾,因受罪的捆綁(出自罪性),人的意志被束縛以致怠惰,因此人性一直是懶散的。
  教會是信徒的母親,她的責任是養與教,基督徒因此離不開教會。教會的功用帶來教育與懲戒︰一方面使無知的人受教,得到教育;另一方面藉上帝的話當作鞭子,使懶騾受懲戒。
  過去有些教會或宗派在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制度下,忽視了養與教的責任,而在基督徒社團的生活中,信徒個人也沒有盡上本分,不肯除去倦怠之心,以致在整個宗派帶領下的基督徒社團,失去靈火焚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這種現象可以從幾方面看得出來︰
  ()會友沒有在家中按屬靈的榜樣來教養子女。
  ()數代的基督徒家庭,子女只有屬靈知識而無重生的經歷。
  ()不堅信聖經無誤論。
  ()教會及會友個人失去屬靈的實力。
  ()教會徒有外在的社會工作,卻失去社會屬靈的影響力。
  一家教會或一個宗派之所以會淪落到一個不冷不熱的屬靈光景,正是因為忽略了使徒保羅在兩千年前對提摩太的教訓所涉及到的五方面(參提後三1517)
  第一點︰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
  第二點︰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第三點︰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
  第四點︰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第五點︰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今日也參與對社會的慈善工作及政治改革的活動,但因為她沒有屬靈的內涵,沒有心裡火熱,以致這些善事失去對社會應有的屬靈影響力。歸根究底的一個失敗,就是教會與其中的成員沒盡上本分,故此教會當除去自己倦怠之心預備道路、清理路面(參賽四十34;詩一三九2324)讓靈火繼續焚燒。
  十七世紀英國中部的基德明斯特市(Kidderminster)則是一個正面的例子。該城在清教徒牧師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十七年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基督教社區(兩千成年人,另外還有兒童)。 全城的人無論道德或屬靈的素質,都可與當年的日內瓦媲美。在巴克斯特的牧養下,全城發生了奇妙的改變,引進了家庭信仰問答、家庭崇拜、充滿讚美的公開崇拜 模式、教會紀律、傳道、靈修或讀經、定期教牧輔導和由巴克期特監督的小組事工等,使宗教改革的理想得以真正實現出來。它也證實了保羅的教訓︰只要信徒個人 盡上本分讓靈火焚燒,除去倦怠之心;加上依靠聖靈,高舉上帝點燃之火基督徒社團必能彰顯出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
  二、舉起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
  要心裡火熱必須殷勤不可懶惰,也就是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讓靈火不斷焚燒。通常是我們自己熄滅了聖靈的火,這是我們的過錯,因沒有盡上責任。此外,我們還有責任高舉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工作。
  如何才能依靠聖靈舉起上帝點燃之火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順服主過聖潔的生活。這是能持久繼續讓靈火焚燒的惟一途徑。
  保羅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五16)又說︰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過聖潔生活是屬靈復興的必要道路。影響美國東部第一次大復興的清教徒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是最偉大的美國神學家,二OO三年十月是他的三百歲壽辰。愛德華滋一生的目標,就是過聖潔的生活,他是一個對罪寧可死也不妥協的人。過聖潔生活是作上帝貴重器皿的必要與滿足的條件。
  英國神學家巴刻(J. I. Packer)曾一度為福音派信徒所特別關注的聖潔問題,今日已經不能引起多少人的興趣了。

今日許多牧者相信,牧養工作的果效,取決于他們對專業技巧的掌握,但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蘇格蘭鄧迪市(Dundee)的長老會復興主義牧師馬欽尼(Robert  Murray  McCheyne)卻聲稱我們會眾最大的需要就是追求個人的聖潔。

馬欽尼牧師的話真是一語道破了今日教會的問題上。巴克斯特在他的名著《改革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書中也說︰只要上帝改革教牧人員,民眾就會很快地得到改革。

宋尚節博士也非常重視悔改與聖潔的生活。他對牧師的要求很高,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看法接近以上兩位英國傳道人的觀點過聖潔生活的重要以至他的工作有長遠的效果。

當竭力多作主的工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說︰殷勤不可懶惰……”

這是保羅三項勸勉中的首項,也是信徒保持心裡火熱的必要條件。基督徒為什麼要殷勤?因為殷勤是任何一位基督徒準備自己順服上帝命令的必然操練。
  聖經對懶惰人的教訓清楚明白︰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六6)

保羅對基督徒勸勉的第一步就是當竭力作工,才能保持心裡火熱。加爾文說︰基督徒當戰戰兢兢地活在上帝的榮耀之下,指的就是基督徒作工的態度,好討上帝的喜悅。

作工不但指生活,也包括行善在內,讓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當如何竭力作工。
  一、基督徒當勤奮的生活——基督徒生活的原則
  保羅說︰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十五58)

所以,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勤奮的,過一個精進的人生,繼續不斷地經歷改革與更新。
  當一個人重生後,他的靈更新了,理性與意志甦醒了,表現出在知、情、意三方面的改變。在方面,他開始肯在知識或認知上追求,上帝的話語能幫助他更認識上帝與認識人,因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在的方面,靈裡的更新導致他在情感上願意付出代價,參與愛上帝和愛人的行動,就如使徒彼得說的,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一顆願意從內委身於基督的心願(參彼前三1516),活出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在的方面,更新的靈使人的意志變得勤奮,願繼續不斷地讓上帝的靈在自己身上動工,實踐上帝的話,行出上帝的旨意,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羅十二2)
  基督徒生活的原則就是靠著聖靈更新的能力,在自己的理性與意志上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過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這靈裡更新的動力有如火車頭,一旦得到能源燃燒出的力量,就能突破人生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向前進,活出勤奮革新的生活。
  二、基督徒當努力地行善——基督徒的責任
  基督徒因為愛上帝,所以會有真敬拜的生活(參羅十二12),而真敬拜必定會導出真愛的行動。

保羅從《羅馬書》第十二章九節開始給出與《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類似的一章愛篇,他勸基督徒愛人不可虛假……愛弟兄要彼此親熱……”基督徒當努力活出有真愛的善行,因這是基督徒的責任。
  什麼是行善呢?行善就是基督徒以自己的生命去影響社會,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行善的目的是帶來社會的改革︰讓教會來引導社會,作時代的先知,藉著實施主耶穌全人的醫治(參太九3538)去善化社會。
  為什麼基督徒當努力行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因基督徒有愛人的責任,所以當努力行善。保羅的教訓——“愛人不可虛假是一項以真愛的態度對人的一貫原則,也就是說,基督徒不當存著兩分論的心態︰對待弟兄(善良的好人)是一種態度;對非弟兄(包括那些忘恩負義的人,甚至仇敵,參羅十二1421)

則是另一種態度,我們對所有的人都當以同樣真實的愛相對。這也正是主耶穌的教訓(參太五3846),他叫我們藉屬靈的影響力︰鹽與光去影響社會(參太五1316),並叫我們愛人如己(參太二十二3740)
  其次,基督徒不可懶惰,當努力行善。懶惰是心裡不能火熱的原因之一,基督徒若要討上帝的喜悅就當努力行善。
  第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實際上就是一種內在信仰與奉獻心志更新的外在表現。改教家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慈運理(Zwingli)等都認為他們的責任不單單是改正教義,改善教會制度及禮儀,更要把福音傳出來,使福音無論傳到哪裡,都能改變整個群體,帶出新的信心、愛心與生命。
  日內瓦(Geneva)就是十六世紀在加爾文領導下,被稱為是自使徒時代以來世上最完美的基督徒群體。它成為一個模範市︰在社會福利上救災、濟貧;在教育的提升上追求知識;在靈命的復興上促成改教思想的興旺及宣教的進展。這是基督徒竭力作工的最好例子,是榮神益人的見證。
  主導當地福音及社會福利事工的加爾文說︰我們若不是常竭力作工,殷勤而不懶惰,就不會準備自己來順服上帝的命令。

這是這位在日內瓦作了二十五年牧師的經驗談。

平信徒傳道人的呼召與恩賜

「我不出來傳道,因為上帝沒有呼召我。」

「我沒有這樣的恩賜。」

這些話都是不肯 出來傳道最好的藉口。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呼召」這件事情。一般人所謂的「呼召」,乃是指看見了異象,或在某次奮興大會中,聖靈特別地感動他。若沒有這種的 經歷,就表示上帝並沒有呼召他。其實在聖經裡面有兩種不同的呼召,一種是特別的呼召,也就是方才我所談的。

如同保羅在大馬色的路上,天上出現大光,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徒九6)

彼得正在加利利海捕魚的時候,主耶穌親自來找他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

但是也有的是一 般性的呼召,就是除了使徒以外,還有不少的門徒們,他們也信了主,就是被主所呼召的人,主並沒有對他們個別地說:「你們來跟從我。」他們乃是自動地跟隨了 耶穌,到了後來,耶路撒冷的教會受到了逼迫,分散到各地傳福音,建立教會的就是這一班人。若你看見了異象,或受到了特別的感動,要你放下職業出來傳道,或 進神學院去受造就,那是一種特別的呼召。

還有一種的呼召,是對每一個信徒的,就是羅馬書第十二章一節:「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這一句話,就是上帝對你我的呼召,凡是讀過聖經的人,沒有人不會讀到這一句的,所以誰也逃脫不了上帝的呼召,也不能藉口說上帝沒有呼召他。因為當你重生得救的時候,上帝就已經在呼召你了,你既然作了主耶穌的門徒,你就是主的工人,要為祂傳道。

我們再談一談恩賜,若你拿沒有恩賜作為藉口不來傳道,那你是根本不明白聖經裡面所說的恩賜是甚麼?許多人都把恩賜看作天才,若作主的工,是要靠天才的話,那麼連彼得、約翰都不夠資格,因為使徒行傳上記載,他們都是「沒有知識的小民」。

不錯!一個人的天才可以奉獻出來,為主所用。盲人大聖詩作家芬妮考絲貝(Fanny Crosby), 從小就是個女詩人,有寫詩的天才,但是後來她把她的天才奉獻給主,就寫出了八千多首的聖歌。然而有天才的人究竟是不多,而教會的需要是那麼地大,所以上帝 就把恩賜賜給凡信靠祂的人。天才是天生的,恩賜不是天生的;天才是從小就有的,恩賜是你重生得救以後才有的;天才是只有少數幾個人才有,而恩賜乃是每一個 信徒都可以有的。

保羅是從小在迦 瑪列門下受教,對律法上的知識是很豐富,他是極有學問的人。但是他對新約的知識卻是一竅不通,所以才會去逼迫教會。他在大馬色的路上見了異象以後,聖經上 說:「掃羅和大馬色的門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說祂是上帝的兒子‥‥‥但掃羅越發有能力,駁倒住大馬色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徒九20-22)

「住了些日子」 是多少日子?三天?五天?十天?我想不會是一個月。就在那短短幾天的時間裡,一個頭腦裡面充滿了舊約律法思想的人,一下子就能宣傳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以後 又在新約書信裡面,幾乎三分之二都是保羅的著作,這就是恩賜。一個曾經三次不認主的使徒彼得,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一次講道就有三千人悔改信主,這是恩 賜。

美國十九世紀大佈道家慕迪(Dwight L. Moody),他原是個修理皮鞋的人,平時說起話來有點口吃。但是他奉獻出來傳道時,有兩位老姊妹不時地為他禱告,結果他就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佈道家,曾帶領幾萬人歸主,這是恩賜。恩賜就是你不能夠作的事,聖靈使你能夠作,作出一些令你想像不到更大的事情。

「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林前十二31)

「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

恩賜是聖靈隨祂 自己的意思賜給我們,但是若我們切慕作先知講道的話,祂是會賜給我們的。講道有兩種,一種是對個人,一種是對大眾,這些都是教會裡面所最需要的。上帝不是 不肯把恩賜給我們,而是我們自己要不要;況且你不去為主工作,恩賜是顯不出來的。也許上帝已經給了你某一方面的恩賜,只是因為你沒有去作,所以恩賜就顯不 出來。主給祂的僕人,一個是五千兩,一個是二千兩,一個是一千兩。結果拿五千兩的去作生意,賺了五千兩;拿二千兩的去作生意,賺了二千兩;拿一千兩的不作 生意,把它埋在地底下,結果一文錢都賺不了。也許你就像那拿一千兩的人一樣,將你的恩賜都埋藏在地底下了。

將來有一天,主要問你,你為甚麼不講道?你說你沒有這個恩賜。主說:我已經把這個恩賜給了你,你不開口講,這個恩賜如何能顯得出來呢?也許我們一時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恩賜是甚麼,但是一出來工作,馬上就會知道了。恩賜是越用越多,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平信徒傳道人的重要


所謂「平信徒」並不是個很恰當的稱呼,其實教會裡面只有全職事奉和帶職事奉的人。牧師是全職事奉的,教會裡的信徒是帶職事奉的。由於一般人對普通信徒都那麼稱呼「平信徒」,為了使得大家更明白起見,姑且就採用這個稱呼。

一個健全的教會,是由「平信徒」和牧師一起搭配傳道的,因此就有不少的「平信徒」傳道人出來。教會不增長,信徒們冷淡退後,都是因為信徒們不肯起來作「平信徒」傳道人。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八1-4)

「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徒九31)

在起初教會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所有的使徒全都集 中在耶路撒冷,因此教會不缺乏傳道人,主日也不怕沒有人講道。到了後來,教會遭受到逼迫,卻發生了一件令我們感到非常意外的事情。按理說使徒們應該是留一 位在耶路撒冷,其他十一位使徒都必須分派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去,因為使徒們是受過訓練的能講道,也能建立教會。但是事實上剛好相反,分散出去的並不是使 徒,而是門徒。

在猶太、加利利和撒瑪利亞建立教會的,也不是使 徒,而是門徒。教會被建立以後,講道的人,也不是使徒,而是門徒。他們怎麼會有這個能力去作這一切的事情呢?可見得當初使徒們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不單是 傳傳福音,講講道就算了,他們還負起另外一個責任,就是訓練那些在教會裡面的門徒,給他們裝備起來。有一天時機到了,可以到外面去傳福音,建立教會。結果 當耶路撒冷教會受到逼迫的時候,使徒們都不離開,而門徒們卻分散到各處去。那些門徒們平時不是坐著搖椅,等著上天堂的,也不是當一個「宗教之徒」,而是個 個都裝備起來,要為主工作。

所以我們若看看聖經上所說的教會傳道人,並非倚靠外面差派一個人來,長期駐紮在教會裡面。保羅、提摩太和提多,他們只是在一個教會裡面工作了一陣子,然後就在那個教會按立了長老和執事(提前三1-13),將一切的責任都交給他們,就離開往別處去了。

這些長老和執事們,都是產生在本地的教會裡,並不是由外面聘請來的。

其實聖經上所說的牧師,也是教師(弗四11), 他的職分只是在牧養教會和教導信徒。牧師也就是長老和監督,他們並非特權階級,只是職分和恩賜而已。而且這樣的職分和恩賜,上帝是賜給當地的教會,所以牧 師或長老,都應該產生在當地的教會裡面。教會時代初期,無論是羅馬教會、哥林多教會、以弗所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腓立比教會都是如此。所有重生得救的基 督徒,他們的身份都已經是很特殊了,他們都是上帝的祭司(彼前二9),也是先知(林前十四31-32),並不是在祭司和先知裡面再分甚麼階級。

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四至十一節:「嗯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

講到聖靈將那些屬靈的恩賜,分給各人,這「各人」是指每一個人,不只是少數幾個人。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聖靈也一樣地把恩賜分給你。

在這些恩賜中間,有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作先知的,都是與講道和教導有關的。羅馬書第十二章六節有說預言的和作教導的,也是講道。所以按理說一個合乎聖經的教會,不應該是乏人牧養或缺少講道的。

按聖經上的真理,來喚醒一些「平信徒」們,要他們都要一個個地站起來,擔起講道、牧會、和教導的工作。一些駐堂的牧師們,也應該負責訓練他們、和裝備他們。一些派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們,也應該訓練當地的信徒們,自己起來負責自己的教會,否則教會的增長與擴充,將會有問題。

以目標為中心建構教會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路五38)
 
若沒有一個系統與結構來平衡五個目標,教會往往憑牧者的恩賜和負擔而過於強調某一個目標。
 
1)五種教會
 
a.贏得靈魂的教會
 
這個教會的主要目標是救靈魂,所以總是向外接觸失落的人。常聽到的名詞是作見證、傳福音、救恩、決志、受洗、探訪、講壇呼召。
 
b.經歷上帝的教會
 
這種教會的焦點在於在敬拜中經歷上帝的同在與全能;主要名詞是讚美、禱告、敬拜、音樂、屬靈恩賜、聖靈、能力、以及復興。
 
c.家族團聚型的教會
 
這種教會的牧師通常是很會建立關係,關愛人,且發大部分的時間照顧人。主要的名詞是愛、團契、歸屬感、關懷、關係、愛宴、小組、以及樂趣。
 
d.課室型的教會
 
牧師通常把自己基本的角色看為教師。主要名詞是解經式講道、查經、希臘文與希伯來文、教義、知識、真理、以及門徒訓練。
 
e.社會良心型教會
 
牧者把自己的角色看作先知與改革家。主要名詞是需要、服務、分享、關懷、立場、做點甚麼。
              
                    大部分教會傾向於專注一個目標
 
教會角色
基本焦點
牧者角色
群眾角色
基本目標
主要名詞
中心價值
使用工具
依據標準
贏得靈魂的教會
傳福音
佈道家
見證人
社區
得救
決志
信耶穌
探訪與講壇呼召
受洗人數
經歷上帝的教會
敬拜
領導敬拜者
敬拜者
群眾
感覺
個人經歷
音樂與禱告
「聖靈」
家族型的教會
團契交誼
會牧
家庭成員
會眾
歸屬
忠誠與傳統
交誼廳聚餐
傳統
課室型的教會
教育
指導者
學生
委身者
知識
聖經知識
筆記本與投影片
逐節教導
社會良心型的教會
關懷
改革家
行動者
核心人物
關懷
公義與慈愛
請願與海報
滿足多少需要
目標取向的教會
五項平衡
裝備者
傳道人
上面五種
是與做
像基督的樣式
生命建造程序
改變生命
 
2)五個超教會運動
 
超教會組織專注於某個目標對教會是有效的,而且也有幫助;但是也會使所強調的對教會有較大的衝擊。
 
a.平信徒更新運動。
 
這個運動重新提醒教會注重所有的基督徒參與服事。它產生一些組織,比如信心行動、平信徒團契、等等。重新強調祂呼召並加恩賜紿每一位信徒,要他們參與服事。
 
b.門徒訓綀/靈命塑造運動。
 
重新強調建立信徒臻於成熟是這個運動的目的。導航會、學園傳道會等。他們幫助基督徒建立個人的靈命成長。
 
c.敬拜/更新運動。
 
這個運動的任務是幫助教會重新注重敬拜的重要性。敬拜更新運動是從1970年代的耶穌運動開始的,緊接著的是靈恩與敬拜更新。最近,現代化的敬拜又為我們帶來新的音樂和新的敬拜形式,並強調敬拜團隊。
 
d.教會增長運動。
 
這個運動幫助教會重新將焦點對準傳福音、宣教、以及群體增長。
 
e.小組/牧養關懷運動。
 
小組/牧養關懷運動的任務是使教會重新專注在肢體間相互的團契交誼與關懷關係。韓國的細胞小組教會模式以及一些組織向我們顯示使用小組作個人關懷的價值與重要性。
 
對於這些運動、組織、以及作者,我們應該感謝上帝。每一個運動都有一個重要的信息給教會;每一個運動都是基督身體的起床鈴。每一個運動都強調一個不同的教會目標。
 
3)維持教會的平衡
 
教會的健康與增長沒有單一的鑰匙。要能夠用遠大的眼光來看到教會五個目標平衡的重要性,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身體是由不同的系統組合成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骨架等等。當所有的系統都彼此平衡,就稱之為「健康」,不平衡就是生病。相同的,平衡五個新約目標會為基督的身體--教會帶來健康。
 
4)委身圈(五個同心圓)說明服事的對象。
 
a.委身圈
 
教會的目標就是要把人從最外圈(低層次委身/不成熟)推向最內圈(高層次委身/成熟),即稱之為「把人從社區推進核心」。
 
b.社區
 
他們是教會所要接觸的未加入教會、偶而來參加聚會的人。社區就是傳福音目標的起點。
 
c.群眾
 
群眾包括每個出現在主日崇拜的人,他們是固定參加者。群眾裡有信徒和非信徒--他們的相同點就是,他們委身於參加每週日的敬拜。一旦一個人接受基督,我們的目標便是將他推進下一個層次的委身:「會眾」。
 
d.會眾
 
會眾是教會裡的正式成員。他們已經受洗並委身作為教會大家庭的一分子。這是一個重要的委身,基督徒的生活不只是相信而已,也包括歸屬。只有那些決志接受基督,受洗,上過會員課程,並且簽署會員誓約的人,才被認為是會眾(會員)之一。
 
聚會人數多於會員人數意味著這個教會對於吸引未加入教會者,以及向非信徒傳福音很有果效。教會福音工作有沒有效果的一個指標是,群眾人數比會眾人數多25%
 
e.委身者
 
教會裡有那種敬虔並成長一一嚴肅看待他們的信仰一一但卻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積極於服事的人嗎?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委身者」。他們禱告、奉獻、專心接受門徒訓練而成長,但卻還未積極參與事工。
 
f.核心
 
「核心」是最小的一個群體,因為它代表最深層的委身。他們是少數獻身的同工與領導者,委身於牧養別人的人。他們是教會裡在不同事工上領導服事的人,沒有這些人,教會就不能動了。核心同工形成教會的心臟。
 
    耶穌的事工包括牧養社區,餵養群眾,招聚會眾,向委身者挑戰,對核心同工加以門徒訓練。耶穌總是從一個人的立足點--委身程度--開始,但是祂絕不讓人停留在那裡。
 
以五大目標為中心來組織教會,並確認人們對每個目標的委身程度,教會便已邁入事工平衡與健康教會的道路。
 

教會目標之傳達


「尼希米原則」:異象與目標必須廿六天就重述一次,才能使教會繼續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一旦確認了教會的目標,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向教會中每一個人清楚傳達。不是只做一次就算了,這是領導者最主要的責任。
 
1)傳達異象和目標的方法
 
a.聖經經文
 
教導有關教會的聖經真理,來帶領大家看教會的異象的每一部份都是出自聖經,聖經是最偉大的教會增長教科書。
 
b.記號
 
偉大的領導者都知道使用記號能發揮很大的力量。人們需要透過視覺表象的傳達,才能抓住某些觀念。記號可以作為有力的傳達工具,因為記號能激發強烈的情感與情緒。
 
c.口號
 
人們往往早已忘了講道的信息,卻對口號、標語、精髓的句子久久不忘。如:「每個信徒都是牧者」;「所有的領袖都是學生」;「我們得救是為了服事」;「評估是為了要卓越」;「不計代價贏得失喪的人」。
 
d.故事
 
耶穌使用簡單的故事幫助人們明白祂的異象人們總是傾向於做那些被讚賞的事情,所以,當你教會的信徒服事教會時,就誇獎他們,把他們的故事拿出來講。
 
e.詳盡明確
 
提供實際、清楚、具體的行動步驟,來說明教會要如何執行目標。對於每一個目標,都要提出縝密的行動計畫,如行事時間表,場地,雇用人員等等。
 
教會的異象越明確,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及委身。傳達目標最明確的方法,就是讓會眾將這些目標應用到個人的生活上。
 
f.將目標個人化
 
解釋這是與他們相關的特權與責任。西三15說:「作為祂身體的一部分,這是你的責任與特權」(英文版今日聖經直譯)。在將教會目標個人化的過程當中,解釋為甚麼這些是我們有責任實現,也有特權能享受的。
 
教會的目標個人化,就能使上帝的五個目標成為每一個信徒的目標。這些目標同時表達了上帝要我們每個人在地上如何使用我們的生命。
 
2)身為信徒的責任
 
a.上帝要我成為祂家裡的一員。
 
這是團契目標的個人化敘述。聖經很清楚的表明跟隨基督不只是信--也包括歸屬。我們本來就被命定要彼此建立關係。
 
彼前一3說:「祂紿我們重生的特權,所以我們現在是上帝家裡的一員。」
 
弗二19說:「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
 
b.上帝要我成為祂的樣式。
 
這是門徒訓練的個人化敘述。上帝要每一個信徒都成長像基督。成為像基督的樣式,是聖經對「靈命成熟」的定義。
 
「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
 
提前四12保羅給我們幾個特別的範疇,讓我們能以耶穌作榜樣:「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在這裡,我們注意到成熟不是以一個人的學習來衡量的,乃是以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來衡量的。一個人很可能對聖經很熟悉,卻仍然不成熟。
 
c.上帝要我靠祂的恩典作牧者。
 
將服事或牧養的目標個人化,上帝期待我們使用祂為了使人得益而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才幹、機會。
 
彼前四10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d.上帝的本意是要每個信徒都有事奉。
 
在向未信的人傳福音時,就要把這個期望擺明。「我們不是在裝模作樣。」告訴未信的人,「當你把生命主權交給基督,你就是把你的餘生簽字交紿祂,奉祂的名事奉祂。這是上帝造你的目的。」
 
弗二10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e.上帝要我作祂愛的傳遞者。
 
這是教會傳福音目標的個入化敘述。每個信徒的職責內容之一就是,一旦重生,我們就成為好消息的傳遞省。
 
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廿24)
 
這是每一個基督徒的重要責任。事實上,只有兩件事是人不能在天上做,只能在地上做的:犯罪,以及向還沒有相信耶穌的人傳福音。那一樣是基督留下我們的目的?是介紹人認識基督。
 
f.上帝要我成為祂名字的稱頌者。
 
詩卅四5說:「你們和我當稱耶和華為大,一同高舉祂的名。」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來敬拜上帝。如果沒有敬拜上帝,我們會去找別的東西來敬拜。
 
3)一次又一次的重述
 
一個廣為人知的廣告原則是,信息要傳達七次之後,才能深入人心。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