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敘事教牧協談的臨床實例

 

悲傷讓人無法自拔,除了時間上可以逐漸緩和悲傷的痛,但是悲傷的內在傷口其實仍未復原。我在醫院的院牧部上班的時候,有天上午被同工找去關心一位住院的美籍老年患者,因為護理人員聽不清楚、也不知道他為甚麼一直哭泣,於是聯絡院牧人員前去關心。當我去臨床傾聽過程中,慢慢連結他傷心的原因,經過確認才明白,原來他想起已經在十三歲過世的弟弟,他一直跟我說很懊悔沒有好好照顧他的弟弟。

 

當我看到一位老人仍然為著一件數十年前的悲傷嚎啕大哭時,有時會讓人情緒跟著低落。後來我試著用以上的敘事教牧協談的方式幫助他。

 

首先我請他回顧與弟弟的關係(往後回顧),當事人一直強調弟弟的優點,他是多麼疼這個弟弟;然後我請他描述意外發生時,他的位置與感受。這部分希望當事人將事件變成一幅圖像,清楚看到每一個人在這事件中所受到的影響。他說看到母親的悲痛欲絕,父親忙於與處理的員警瞭解過程,他呢?他呆坐在路邊,無法講話。後來教會的牧師趕到,載著他們前往醫院看弟弟的遺體。他說當時車上的死寂,讓他一直想若是他代替弟弟死掉就好了。

 

這個時候我必須讓這個畫面暫停。我問他當時的年紀,十五歲。我再問現在幾歲?六十八歲。那就意味著五十多年來,他沒有向這個創傷說再見!傷口一直時開時閉。在病榻上,身心特別虛弱時,更容易回憶起這個哀傷。我問他:「你的父母還在嗎?」他說已經過世了。我問同樣的親人過世,為什麼你那麼為弟弟感到難過?(引導他講出關鍵點)他嘆一口氣,回答說:「是虧欠吧!」我說:「你已經背負它五十年了,你什麼時候要把它放下?」

  

接下來是往前的展望,要述說整個事件框架的另外觀點!我問他,這一生有沒有為別人而活?他想了一下說:「當然有!我的太太。」此時,旁邊的男看護插話,說他太太是日本人。原來這位看護聽得懂美語,也謝謝他提供資訊。我沿著這個跨文化的婚姻,讓他敘說他生命中的各種成就和幸福。這就是他除了原本悲傷故事之外,另一個也是屬於他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正向的,是他努力過的人生。

 

最後進一步,我把他引導去面對上帝,向上帝獻上感恩,也求上帝通過耶穌的救贖醫治他的悲傷,因為他所愛的家人的靈魂,上帝要看顧!此時,他太太剛好進來,他請我禱告,為他的身體治療和太太的辛苦代禱。我請他和太太牽起手來一起禱告!

 

敘事治療的願景----相遇、參與、記憶、共鳴、建造、前進,但是敘事教牧協談在此願景下,有更不一樣的看見,就是你和我都會與上帝對遇,成為在耶穌救贖的神聖故事中不同的主角!此後不再以身份、智慧、財富論英雄,因為教牧協談的終極關懷,是帶領每一個生命故事進入上帝的世界,就像約伯最後領悟到上帝的無限和作為,更敬畏上帝,更具有信心與盼望去面對未來。那麼這樣的願景,筆者期待我們教牧同工在牧養的過程中可以一一的實現。

 

 

 

運用敘事教牧協談輔導悲傷者

 

1. 在處理悲傷的過程中,必須有往後回顧與往前展望的兩種敘事方式:

a.往後回顧:

 

如同看後視鏡一樣,因為在後視鏡中,充滿了記憶,我們在回顧的時候,過往的情景會像一幕一幕影像出現在鏡子裡。後視鏡更具有另一功能,當我們注視它時,它也會告訴我們目前可能有什麼危機會隨後而來。


b.往前展望:

 

如同從擋風玻璃看出去,因為處理悲傷的目的,就是能平安的走向前。雖然背負傷痛,但是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道路,我們就知道所會遇到可能性的機會與未來。

 

2. 敘事範疇應以基督信仰為主要範疇,以十字架為基礎,基督為生命的十字中心。

 

a.十字的垂直線: 為上帝與我的關係,述說當事人與上帝的故事。

 

b.十字的水平線: 為他人與我的關係,述說當事人與他人的故事。

 

兩線的交會中心是基督

 

以弗所書

2:13  你們這些從前遠離上帝、現在卻跟基督耶穌結合的人,藉著他的死,已經接近上帝。

2:14  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

2:15  他廢除了猶太法律的誡命規條,為要使兩種人藉著他的生命成為一種新人,得以和平相處。

2:16  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藉著十字架使兩者結為一體,得以跟上帝和好。

2:17  這樣,基督來的目的是要傳和平的福音給所有的人,包括你們這些從前遠離上帝的外邦人和接近上帝的猶太人。

悲傷治療的基本目標

 

A. 幫助哀傷者認識遭遇問題的來源。           

B. 引導哀傷者表達與處理哀傷的情緒。                 

C. 讓哀傷者從喪失中回到現實的生活中。

D. 強化個人的信仰在處理哀傷的功能。

E. 與其他創傷治癒的人聯合互相支持,產生更新的力量。

輔導悲傷的要素

 

常有同工問「如何幫助悲傷者?」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明確的目標就是必須讓當事人產生新的生命動力。有同工驚訝的問:「不是應該先讓當事人脫離悲傷嗎?」原因是,悲傷永遠可能無法從當事人的生命和記憶中消除。這是一件殘酷的事實,也是我們輔導者必須認知的。所以既然無法輕易消除,就必須用其他有效的作法,而不是與悲傷的事實拔河!因此,在產生新的動力之前,要具備兩件要素:

 

1. 接受悲傷的事實。

 

2. 看到意義的方向。

 

第一個要素是許多當事人的難關。有很多人勸告當事人,既然已成事實就接受吧!可是當事人卻無法接受。我們可以從舊約中約伯的故事看起,當約伯發生災難時,他的三個朋友馬上來看他,為他悲傷放聲大哭,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落在自己的頭上。在靜默陪伴七天七夜之後,三位朋友陳述約伯犯了可能有形或無形的罪,並強調上帝的公義與慈愛。可是約伯無法接受他們所描述的“事實",做了如下的反駁:

 

約伯記

6:24 好吧,請指教我,我會安靜聆聽; 使我了解自己的錯誤。

6:25 公正的言語使人信服;可是你們的議論簡直荒謬。

6:26 你們以為我所說的都是空談;那麼,為甚麼要回答我絕望的話呢?

6:27 你們竟然擲骰下注,要取孤兒為奴,想以出賣親密的朋友致富。

6:28 你們看看我,我不當你們的面撒謊。

6:29 你們再仔細想一想,不可這樣不公平;再想一想,因我正直無偽。

6:30 然而,你們以為我在撒謊,以為我不曉得分辨是非。

 

唯有接受事實才能有情緒的宣洩,因為情緒在呈現後才能漸漸回到理性!而我們要問:「什麼是事實呢?」“事實"不是發生的原因,而是承認這個事件不是我們所能預料,不是我們所能控制,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情況"。本來約伯一直與朋友爭論上帝的心意,要找出原因為何讓這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到最後上帝用自然萬物的運行來引導約伯的視野,讓約伯頓悟到原來自己的無知與有限,承認這是生命的必然性。

 

第二要素是看到意義的方向。提出「意義治療法」的Viktor Frankl 法蘭克認為人類對意義的追求不是一種驅力,而是一種引力,是把他自己的全部交給某一目標,如愛人、遵從主義或敬拜神,為這目標所吸引,而在其中尋找意義。但是在目標消失之後,人會陷入一種茫然,掉進存在的空虛中,感到失落。這種意義上的挫折,會讓人對世界產生絕望,失去生活的意志!因此,法蘭克所提出來的治療方法是不從回顧過往與內省的路徑開始,他主要醫治的焦點是放在將來,也就是說,焦點是幫助當事人開展未來,放在當事人將來要完成的目標與意義上。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