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自尊自愛」 教會不得不省察的流行運動

林慈信博士提出得勝苦毒最好的方法就是「為過去的一切感恩」,會後有人提問要感謝什麼呢? 林 博士答道:就是感謝神。由於時間緣故, 林 博士在此並未多談「苦難為何發生」的神學議題,但他要聽眾記得「無論你的遭遇為何,別人或你自己怎樣犯罪、傷害了你,神有祂最智慧的計畫。」並再次強調「怎樣回應別人對我們的傷害是我們要在神面前負責的」,即「我們犯罪、我們負責。」

「親愛的弟兄姊妹」 林 博士語重心長地說,「神沒有撇棄你,顯然,家庭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而這因素靠基督的能力絕對可以勝過!」

另一重要影響現今教會的心理學觀念就是自尊自愛,不幸的是許多人對其帶來的禍害渾然未知!世俗心理學高舉自我價值,彷彿「自尊」是一切成功的關鍵,「自尊」被認為是眾善之泉。「所以很多人討厭福音派宣講人是罪人」, 林 博士不得不要弟兄姊妹注意「自尊自愛」理論背後「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宣傳「自尊」者常講「人必須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此一觀念已成今日社會乃至教會最流行的觀念之一。基督徒心理學家特別得面臨「自尊」與信仰中「捨己」的衝突,「為此不少人就極力反對或扭曲捨己(Deny yourself)的真義。」

「解決信心低落問題的答案,不是自愛」, 林 博士指出「而是敬畏神」。在美國推行自尊運動者曾組織委員會,企圖以數據證明自尊與社會健康之關係,然而調查結果兩者間並無明顯關連,甚至不少侵略性犯罪、校園中霸菱,其實是自信過度者所為。因此《新聞週刊Newsweek》曾在一期以「自尊的咒詛 (The Curse of Self-esteem)」為題,報導因自尊運動發展帶給美國社會的種種禍害。

內中也提及「教會發現宣講『自尊不足』不像『罪』那樣使人反感,因此今日教會所傳的『罪』不再是傳統所言,而是沒有發揮應有的才能、自信不夠。」 林 博士分享,有著名的主日學教材甚至為讓兒童不致信心低落,其中一章教導孩子禱告「求神讓我們能夠對他人的批評充耳不聞。」

著名的水晶大教堂前主任牧師羅伯•舒樂(Robert H. Schuller)更是在教會內外推行自尊運動的代表,他曾言「如果基督為我而死,我必定有無上價值」,其對罪的定義為:任何剝奪別人自尊的思想、行為,而所謂「重生」則是「從一不良的自我形象轉變為良好的自我形象。」

博士提醒教會,自尊自愛其實就是新紀元運動教導的核心。許多新紀元運動的交鬼者、靈媒強調的便是「人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高舉自我價值」,譬如好多年前的暢銷書《與神對話》,作者於書中寫道「你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你」等謬論。

講座中, 林慈信 博士特別推薦信徒閱讀美國「心理學異端覺醒協會」(PsychHeresy Awareness Ministries)鮑僅夫婦、陳張逸萍所著《心理學不合聖經》、《心理學偏離真道》、《邪魔登講台》(天恩出版社代理)等一系列講述心理學、新紀元邪術中許多敵聖經思想如何滲透入當代教會的專書。不幸的是,據該書作者統計,目前心理學教育中有80%是與新紀元運動重疊,在基督教心理輔導領域中更高達50-59%,「新紀元運動、伊斯蘭教儼然已成今日世界的兩大宗教。」



*************************************

    每次讀林慈信博士的書或演講資料,總是獲得許多真理之亮光。基督的能力是勝過「新紀元運動」。希望這篇報導可以引導許多弟兄姐妹走出「新紀元運動」之混淆的信仰!

    台灣許多談「積極思想」的教會,不知不覺落入「新紀元運動」還混然不知,甚至有人指正他們,他們還大言不慚的說:「我們只講聖經不講神學!」

    其實基督徒要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罪,好讓基督的大能蔭庇我們!我們總要靠基督所賜的力量而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榮耀主名。


群山響應

試想像一個在群山之上,巍然聳入雲霄的山峰。山峰四周是無際的空間,峰頂屹立著一個攻不陷的堡壘。上帝的子民,得到上帝主權的保障,就在裏面過著平安喜樂的生活。

 

保羅想到上帝用五個祂所應許的金環圍繞著我們,使我們有絕對不會被攻陷的保障,他覺得實在太奇妙。他希望用言語表達這難以表達的妙事。他用修辭的方式問了一個不用作答的問題:既然這樣,我們應以什麽話作反應呢?”這個在冥想中的使徒沈默了一會,隨即連續再問了五個問題(羅8:31-39)。

 

每一個問題都是向在空中的挑戰,誰能夠迎戰都可以加以反駁。無論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在屬靈爭戰中不能見的仇敵、妖魔鬼怪、執政的與掌權的或撒但自己——只要有膽量,都可應邀抗拒上帝的子民和反對他們在基督裏的地位。然而保羅向空間發出的每一個問題的唯一回音就是問題的回聲,每一個問題傳遍整個廣闊的空間,結果只是一片沈寂。沒有向上帝子民的權力挑戰的。上帝用來給予我們保障的每一個金環都有一個不能反駁的問題,這些是什麽問題,爲什麽不能反駁呢?

 

第一個問題所以不能加以反駁乃基於這個問題開始的幾個字。保羅問: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上帝若幫助我們,掌握主權並與我們立永約的上帝,用自己兒子的血保證必履行祂應許自己子民的話的上帝,這上帝若幫助我們——祂確實是幫助我們的——地上或地獄有什麽權力可以抗拒我們呢?撒但和他的萬軍面對這確鑿的事實啞口無言。這個問題的回聲傳遍每一個世代,但結果總是一片沈寂。

 

保羅問第二個問題之前同樣先就事實作了一項有力的聲明。他說上帝連自己的兒子也不顧惜,把祂給了我們。然後他問,難道祂還留下什麽不和他白白的賜給我們嗎?既然上帝已經把自己至愛的兒子賜給我們,祂當然不會令自己的兒女得不到他們所需要的任何事物!這個問題發出後,聽到的再次只是問題本身的回聲,沒有反駁,只是沈寂。

 

就第三個問題所作的聲明也是空間只能對這問題報以沈寂的原因。保羅問,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希望提出控告的當然很多。罪、撒但、我們的敵人、我們的良心——這一切都可以對我們提出多項控告。但先等一下!保羅的聲明是上帝已經稱他們爲義了,上帝已經宣布我們無罪!我們是上帝所揀選的兒女,是祂預先知道、預先定下,是祂呼召和稱爲義的人。若上帝已經宣布我們在基督耶稣裏是公義無罪的,還有誰敢控告我們呢?沒有能就這問題作出反應的,仍是一片沈寂。

 

但保羅繼續發出要的問題。他問,誰能定他們的罪呢?可能空中已經有多位預備就這問題作出反應,因爲我們都是有罪的,但上帝把要論斷我們的駁倒。我們的中保正在祂的右邊爲我們祈求——祂是爲我們釘十字架、複活、蒙上帝高舉的救主。於是沒有能夠把我們論罪的。因此,這個問題傳遍空間,同樣沒有反駁的回音。

 

現在保羅要問他最後的問題。在基督裏,上帝的子民面對仇敵而有安穩的保障,不用懼怕有缺乏,不會被控告,也無須畏懼被定罪——但還有一條,使徒保羅問,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對上述四個問題,保羅每次問完都給予一個答案。這一次他卻列舉一連串可能使我們在基督裏安穩的地位受到動搖的災難。他問: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當時讀他的書信的羅馬人可能會遭遇其中任何或全部災難;今天我們也可能會有同樣的遭遇。但保羅的結論是這些苦難都害不了我們。他說,“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們已經得勝有餘了”。基督爲我們而死的愛,足以叫我們得著力量抵受今生所遭遇的一切苦難,並使我們即使遭遇死亡也能夠得勝。

 

保羅的結論是基督徒有不可動搖的信心,這信心對使徒保羅和當時這書信的讀者來說是真實的;今天對我們來說也是真實的,只有這樣的話能使空虛的人生抵受得住苦難,並且以喜樂的心情堅決地說: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稣裏的。”上帝的兒女在苦難中能夠有信心和忍耐,並且在一切的事上得勝有餘,就是靠這話所給予的力量。別的話終於會消逝變成沈寂,但我們上主的話永遠長存。

 

人生苦難的問題是否可以得到解答的呢?上帝並不解答我們所有的問題,一如昔日約伯在苦難中向祂呼求,祂沒有解答他的所有問題一樣。但上帝向我們受苦的心靈顯示祂自己,叫我們認識祂的愛和主權,祂並透過基督的十字架指引我們走向祂預定我們要得的榮耀。在苦難中得到那榮耀就是得到上帝的答案,只要我們有這榮耀的盼望,靈魂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上帝所賜的五個金環

三位一體的上帝在還沒有建立大地根基之前,已在永恒爲人類擬定完全的計劃,我們約略看到這計劃在時光和歷史上如何運行。我們曾設法去了解這計劃對人類的苦難,對我們的人生,特別是對我們都會遭遇到的痛苦和邪惡的問題有什麽意義。我們認識到,新約聖經教導我們,苦難是上帝的兒女在人生中會有的部分遭遇;一如是基督在人生中的部分遭遇;苦難對我們來說是顯明有一天我們會進入上帝豐盛的榮耀裏的證據,這是上帝預定要我們得到的榮耀。

 

苦難在舊約時代是信心的絆腳石,在新約卻是使上帝對祂的子民的旨意得以完成的基本因素。雖然苦難是由於魔鬼侵佔這個世界造成,卻被上帝用來使有罪的男女變成祂聖子的形像。在結束這本書之前,讓我們用一些時間思索我們在基督裏確實而肯定的盼望。

 

上帝在羅馬書第八章最後幾節讓我們看到,上帝預定祂的兒女得到的榮耀和祂進行這旨意所運行的權能是最光榮的。在這一段經文裏(28-29),上帝透過使徒保羅,向祂的子民保證祂有權能保護他們脫離邪惡並爲他們完成祂的旨意,祂告訴我們,藉著我們人生的一切環境和遭遇,祂正在爲祂的榮耀和我們的好處運行,祂的運行使撒但的邪惡按著祂神聖的計劃變成永恒的榮耀。祂確定在祂的主權操作下,凡按祂的旨意被召的人都會看到這旨意應驗(28節)。

 

上帝爲了保證事情必會這樣,用五個互連永恒的金環圍繞住祂的兒女,這五個金環跟上帝同樣是不可破壞的,每一個金環都是肯定、不能違背的應許。它們是上帝永恒的約,上帝的子民住在其中是安穩的,不用懼怕撒但要用來害他們的邪惡。無論他們經歷任何苦難,他們的靈魂是安穩的,因爲若非上帝的慈愛許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穿過上帝的堡壘。上帝的話比死和地獄更有力,是活的、是長存的。

 

我們可以在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節找到這些上帝圍繞著我們的固若金湯之應許:上帝的兒女是祂預先知道、預先定下,是祂所召、稱義和使得榮耀的人。這些光芒四射的真理包含上帝的整套計劃——由已經過去的永恒,經過時間,進入未來的永恒的計劃。第一和第二項在還沒有時間之前已經開始;第三和第四項現在正在進行;最後一項雖然在時光中開始而且現時仍在進行中,卻必須到基督再來才能完全實現。

 

預先知道顯示上帝在永恒中已經顧念我們。祂腦海中的構思早已預見家中蒙祂愛寵的男女。祂想到我們並且決定創造我們並使我們成爲祂的兒女。上帝還沒有使我們存在之前,早已知道我們是屬於祂的。

 

預定的意思是上帝對關於我們的事作出決定後,注定要進行這計劃: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爲聖潔,沒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稣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1:4-5)。因此,上帝遠在那屬永遠的過去,不但已經認識我們,而且已經揀選我們作爲屬祂自己的;祂有權力進行自己的旨意。

 

於是上帝進入時間的領域並且呼召我們,我們個別在內心深處聽到祂的聲音。祂的呼召是不可抗拒的,我們各自以信心作了反應。雖然沒有兩個人的反應是完全一樣的,我們都信了祂的名,成爲祂的兒女。我們重生進入上帝的家並且得到聖靈給予作祂兒子的印記。地上和地獄都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廢掉這天上給予我們的呼召——上帝用歷史實現祂在永恒預定我們要得到做祂兒女的名分的計劃——我們自己也不能廢掉這呼召。

 

無論我們由地上往天堂的旅程會有怎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蒙上帝呼召,是屬於祂的。上帝召來的人祂又稱他們爲義,祂因爲耶稣的緣故宣布我們爲義,並且在耶稣裏接納我們。祂已經赦免我們的罪,不但包括我們過往、現時、將來犯的罪,還包括基本上我們本性背叛祂的罪。現在無論是我們自己的良心、地上的敵人或地獄的鬼怪都不能指控我們。因爲我們是在基督耶稣裏顯現在上帝面前,上帝看見的是我們披上基督耶稣的公義,一如基督一樣是公義的。我站在基督裏就跟完全沒有犯過罪”一樣——在祂裏面被稱爲義。

 

上帝叫我們稱義的行動雖然使我們立即稱義和永遠稱義,但這行動並非就此終結,而是叫我們開始有了作上帝兒女的生命。我們要用余下的人生活出這個生命——靠著聖靈的力量學習過使我們成爲上帝所預知、預定、呼召、稱義的人的聖潔生活。我們會時常失敗,但上帝總不會停止在我們裏面形成基督的形像的工作;祂在地上開始了使我們得榮耀的工作,但這工作必須繼續直到永恒才可得以完全。稱義是上帝用來保護我們的金圈中一個光芒萬丈的環節,即使我們失敗,亦不能使這金環失去效力。正如經上記說,我們已經得以稱義、現在得以稱義、永遠得以稱義,“完全本乎恩,全憑信基督”。

 

聖經說,祂所稱爲義的人他又叫他們得榮耀”——上帝這樣就用祂的五個金環完成一個保護圈,祂會把祂在永恒中擬定的計劃在永恒中完全實現。約翰讚歎說,“你們看,天父多麽愛我們!甚至稱我們爲上帝的兒女;事實上,我們就是他的兒女!……現在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將來會變成怎樣,還不明顯。可是,我們知道,基督顯現的時候,我們都會像他,因爲我們將看見他的真相”(約一3:1-2)。

 

天父賜給我們的實在是何等的慈愛!我們這些可憐、有罪、無知、黑暗之子,有一天竟能夠發出祂的兒子耶稣基督純潔無瑕的光輝!上帝預定我們得的榮耀就是要我們像耶稣,並且永遠與祂活在一起。

 

上帝正在爲預備我們得到這預定的榮耀而使用我們人生的每一遭遇。祂正在用我們的苦難來使我們像耶稣,逐漸改變我們,使我們像祂,循序漸進有祂的榮耀;直至最後,祂完成祂的工作,我們將永遠有祂的形像。這是今天正在進行的工作。上帝稱我們爲義並給予我們屬祂的印記那天,便開始榮耀我們——用祂的靈在我們裏面創造祂的本性。只要我們活著,祂會繼續榮耀我們,直至我們在祂面前顯現已得以完全。祂是如此確定必然能夠完成自己已經開始的工作,所以在祂看來,這是一項已經完成的事;對祂來說,祂已經稱爲義的人,祂已經叫他們得著榮耀。

 

信徒是上帝預先知道、預先定下、呼召、稱爲義,又是預定要得榮耀的——這五個金環就是信徒在基督裏的保障,是所有在苦難中屬上帝的兒女的基業。

 

上帝用祂的主權把天、地、祂自己和祂的子民永遠連貫起來,這主權圍繞住祂的兒女,使他們在苦難中能夠得勝,並且因爲盼望得著上帝的榮耀而喜樂。

 

上帝把虹放在天空上,是要提醒人類祂曾經應允繼續眷念祂所創造的。我們看到只是風雨過後的一小塊色彩,極其量也只不過是半圓的彩虹。但上帝告訴我們,這象徵祂的應許的虹,無論現在看起來如何模糊和不完整,其實是圍繞住祂掌權的寶座的永恒的天虹(啓4:3,10:1;結1:26-28)。

 

 

矛盾中之統一

在信仰中有許多似非而是的真理。

 

這種表面與事實相反的景況表示基督徒面對必須受苦的事而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先後兩次列出多項這類似非而是的事情。在第一段有關的經文(林後4:6-18),曾就基督徒的身分和呼召說了一句現已成爲我們熟悉的美麗的話。他說,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裏,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稣基督的面上,並藉著我們叫別人也認識這光。他接著說,上帝把這寶貝放在“瓦器”裏——交給你和我這類人——是要顯明在我們裏面運作的能力,是上帝的能力而不是人的能力。他繼而用一連串似非而是的隽語來顯明這意義,這些隽語扣人心弦,在每一個受苦信徒的內心引起共鳴。

 

保羅說,基督徒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他們心裏窘惑,卻不至失望。雖然他們遭逼迫,卻不被丟棄;雖然他們被打倒了,卻不至毀滅。他們的內心會體驗到基督的死,但他們會向其他人顯明基督的生命,雖然外體日漸衰殘,內心卻日日更新。目前他們雖然要受短暫輕微的苦楚,他們會因而得到的收獲是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保羅教導我們如何過這樣的生活,他勸勉我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見和暫時的事物——現時表面的事物。但要用我們的眼睛和心思注意不見和永遠的事物——真正的事物。他敦促我們要從上帝的觀點看我們的人生,這樣便可以過戰勝我們目前的苦難的生活。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時候,別人便會從我們身上認識基督徒的生命和基督的榮耀。

 

保羅的第三番話在哥林多後書第六章,他首先勉勵同工們在苦難中要忠心,過配得蒙召作基督僕人的生活。在第九至第十節他繼續用了多個似非而是的隽語:他說基督徒似乎寂寂無名,卻是有名聲的——我們可能不爲人注重,上帝卻熟悉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我們似乎要死,卻有上帝本身的生命。我們受刑罰,卻沒有被殺掉;我們雖然因苦難而憂傷,內心卻常有說不出的喜樂;別人看我們是貧窮的,我們與別人分享上帝豐盛的恩典卻叫許多人富足;我們本身一無所有,但在耶稣基督裏我們卻擁有一切。

 

你是否覺得很難在痛苦中認識上帝的主權呢?你是否覺得人生的水流不是流向自己向往的目的地,而是流向相反的方向呢?你應該深思保羅似非而是的隽語。

 

貫串聖經的教導對我們說,苦難與榮耀是分不開的。上帝從來沒有應許我們的人生不會有苦難,只是在痛苦中祂會與我們同在,不但會給予我們力量應付,而且還會藉著苦難運行,完成祂創造我們本是要叫我們得著榮耀的目的——使我們像祂的兒子。

 

耶稣也要經過苦難才進入榮耀,祂要忍受十字架才可以得到擺在祂面前的喜樂——也是我們的喜樂——這喜樂是把你和我帶進天父家中作上帝的兒女,我們每一個人最後的形像都是完全和跟祂一樣的,永遠以祂的榮耀發出光芒。

 

上帝掌權的能力和慈愛正在你的人生中運行,這與我所見的河流正在奔向海洋一樣確實,雖然河水表面看來並非這樣。我們要把注意力暫時的轉向永遠的,由可見的轉向不可見的,由表面的事物轉向真實的事物。在上帝大能的靈握權的流水不可抗禦的衝擊下,你人生的水流正在慢慢地,但穩定地順著歸途流向源頭。

 

 

讚美的門

 

可以使我們在痛苦中對上帝主權的意識增長的途徑是讚美。很久以前,先知便寫了一句這樣的話:你必稱你的牆爲拯救,稱你的門爲讚美。”(賽60:18)。

 

讚美確實是可以把我們的靈命提到較高和較成熟的水平的途徑。正如一個不知名的作者所寫一首詩歌的字句:

 

讚美遠比任何形式的禱告純潔;

禱告由陡斜的路攀上天堂,

讚美已到了天堂。

 

近年來有不少關於讚美的能力的刊物,但並非全部都合乎聖經的教導。有一些人堅持說,除非我們爲我們的痛苦感謝上帝,否則不能期望體驗到祂的拯救。他們總是對受苦的朋友說,你必須爲痛苦感謝上帝”結果不是減輕,反而增加他們的痛苦。

 

如果我們思想透徹一點,我們便會發覺爲痛苦感謝上帝其實是爲罪本身感謝上帝,因爲痛苦是慢性的死亡,而我們是因爲罪才有死亡的。沒有基督徒可以真正爲罪感謝上帝,但意識正確的讚美,確實可以成爲受苦基督徒手中一件利害的武器。

 

我們絕不可以爲痛苦感謝上帝,痛苦是邪惡的。但我們必須承認上帝容許痛苦進入我們的人生,而且握有這苦楚的主權,因此我們必須從祂手中接受苦難。對撒但希望藉痛苦叫我們蒙受的毒害。我們則必須奉上帝的名抗拒,我們必須爲上帝抑制邪惡的能力和祂藉邪惡運行使我們得益而讚美祂。

 

當我們內心認真牢記上述根據聖經的教導後,我們便可以准備發揮讚美的能力,使自己在苦難中得到幫助。我們應該如何讚美呢?基本上,我們必須爲上帝而讚美上帝,爲祂的本質、品性、祂的所以然而讚美祂,而且我們必須下決心去讚美祂。聖經充滿上帝的子民下決心讚美上帝的聲音,其中有不少人是在極度困難的境況下這樣下決心的。以下是詩篇的一些經句:你是我的上帝,我要稱謝你,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尊崇你”(詩118:28)。

 

“耶和華啊,我要稱讚你的名,這名本爲美好(54:6)

 

“我要常常盼望,並要越發讚美你(71:14)。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63:3)。

 

我們也必須下決心讚美我們的上帝。

 

當我們開始爲上帝的所以然讚美祂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面前豁然開朗。我們對上帝的屬性逐一思考,並想到這些屬性在我們的處境對我們的意義時,內心自然不禁地充滿欣賞、感謝和讚美。我們讚美上帝的偉大、神聖、正直,我們讚美上帝的智慧、公義、權能;我們讚美上帝的信實、良善、真實。我們讚美上帝的慈愛、憐憫、恩典——我們的上帝是讚美的泉源,難道我們可以量度這泉源有多深嗎?

 

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想像力思考,有多方面屬性的上帝,對我們究竟有什麽意義——不是在學術上而是在實際生活上,我們應該試想,我們的人生如果沒有上帝、沒有祂愛的保證、沒有祂的安慰,沒有祂供給我們的需要,會怎樣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需要獨個兒負起自己的重擔,不可以禱告,沒有聖經的鼓勵,沒有基督徒和我們交往,我們的擔子是怎樣呢?如果我們認真這樣思索,我們可以開始認識到一點上帝在我們人生中的真正意義,這也許是有生以來首次發現,這知識會使內心油然向祂發出熱烈的讚美。我們必須抱著讚歎的心情敬拜祂,並俯伏在祂的主權的恩典之下。

 

你是否覺得要這樣使靈魂燃起讚美的火焰需要動用太大的腦力?你是否認爲由於你目前經歷的苦難,很難這樣做?其實可以作一個很簡單的開始。我們可以在每日讀聖經的時候,求上帝向我們啓示自己,並且針對我們特別的需要向我們說話。有一天,聖靈會不動聲色地用我們本來熟識的字句給予我們新的亮光。我們可以一瞥某方面關於上帝的性情或祂如何對待其子民的新意義。比方說,這字句是信實”,我們可以任由聖靈溫和的感動消逝,或留住聖靈的感動,並求祂教導我們多一點上帝的信實和祂的信實在我們的處境對我們的意義。我們只要略動意志便可以這樣做。

 

我們也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其他關於信實的經句,或者記下想到的一些念頭或可供參考的資料。我們可以想及一首關於上帝信實詩歌的一些字句,拿詩歌來看看,唱唱那詩歌,或者甚至把詩歌背誦。

 

我們可以追憶聖經記載的歷史,想念上帝與祂的子民立約並向他們顯明自己的信實的事情。我們可以想念自己體驗上帝的信實的往事。我們想到上帝對我們圈子裏的家人和朋友的信實,腦海會呈現越來越多類似的事情,使內心湧起前所未有的深厚的感恩的情緒。我們會發覺自己真正地從內心深處讚美上帝,因爲祂對所有信靠祂的人信實;我們會重新把自己和自己的難題交托給祂,知道祂必會根據自己的信實加以照顧。

 

交托後,我們可以暫時停下來,也可繼續思考。我們可以打開聖經的索引,看看信實這個詞。我們翻看有關這個詞的經文,會發覺自己忽然驚歎不已。上帝的信實對我們有了新的和親切的意義,使我們的內心洋溢驚奇和感謝。我們讚美上帝的信實的時候,自然地會想到祂是主宰一切的主。我們俯伏在祂面前,讚美祂、敬拜祂;在信實和掌權和掌握一切的主面前,我們會看到自己的苦難占有適當的地位。

 

這樣,我們對關於上帝屬性的字句逐一思考,對上帝的知識便會逐漸增長。我們會發覺,對上帝有了認識我們便會讚美,讚美會使我們看到事情所佔的地位,看到事情所占的地位會使我們得著力量戰勝撒但要用來傷害我們的邪惡。慢慢地我們肯定會懂得根據上帝握有主權的知識而活,並用祂給我們屬靈的軍裝戰勝我們屬靈的敵人。

 

科學的局限性

科學研究的範圍是有限的,有其局限性。

 

1.科學研究的對象有其必備條件:

 

1)可測性:

 

研究之物必須是有可測性的。即可以量化的。

 

2)重復性:

 

科學研究的對象經過在相同條件下不斷的測試,其結果應是相同的。

 

3)被動性:

 

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被動的,是必須有些固定,並可以加入或減少某些物件以做成不同的反應,由反應中得出研究結果的,科學對於主動或獨立性的事物則無法做出研究。

 

由以上三點可以知道,在物質世界裡科學研究的範圍是很窄的。

 

2.科學對靈界之事鞭長莫及:

  

科學研究對物質世界的事物有客觀的認識,但對於宇宙中奧秘的靈界卻無法研究。雖然他們可能有人認為有靈界的存在,但靈界是完全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的。

 

3.科學研究成果的中立性:

  

科學研究的成果有的可以造福人群,有的卻是危害人類的,要看使用者的道德觀,如化學用品、原子核能等。

 

4.科學發展不能解決人的道德、心靈問題:

 

  在很多國家中,他們科學非常進步,但人們的道德水準卻沒有同等的進展。科學家愛因斯坦堅信,即使科學發展到了極限,仍然不能提供人類生活的目的,因此他從未否定宗教的功能。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就職典禮中致詞說,現代社會物質富足,但人們精神卻很缺乏,人類登陸月球的同時,地球卻是紛亂而沒有和平,很多需要做的事卻沒有人去做。人類在征服外太空的同時,也應解決人類心靈的問題。

 

5.科學研究的結果並非全是客觀、公正、可靠的:

  

有很多的科學家把別人的研究成果佔為己有,以博取世界的肯定。這些行為都是錯誤的,這也表現出他們的信仰差異。

 

 

科學家在科學中認識上帝

1.牛頓:

 

在《原理》一書中說:證諸天文體系的奇妙安排,可知宇宙間必有一全知全能者”。他還說:“雖然我們未能立刻明白萬物的起源,他引導我們歸向宇宙的主宰”。

 

2.巴斯譪:

 

他是法國的科學家,當他讀到約翰福音第十七章時領悟到,人不能只靠科學、哲學而活,只有面對上帝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與喜樂。

 

3.愛迪生:

 

美國的大發明家,他相信有一舵手在引導他於科學領域的發展,他認為掌管這一切的就是上帝。

 

4.愛因斯坦:

 

他因研究相對論而認識上帝,他說宇宙很奇妙,但人類能了解宇宙,卻更奇妙,這都因無限的聖靈在有限的事物上啟示我們,使我們得以認識上帝。

 

5.荷頓:

 

英國著名科學家,他說上帝所啟示的兩本書為大自然與聖經,當你同時默想這兩種啟示時,大自然的各種景象和宇宙的浩大,太空運作的奧秘,使你不得不感到上帝造物的大能而謙卑自己。

 

由上各例我們可知科學家們在他們研究的領域中通過不同的管道而認識上帝,但不論他們的成就如何,當他們認識上帝之後都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學習謙卑、順服、歸榮耀予上帝。

 

 

基督徒在科學中榮耀上帝

1.克卜勒:

 

當他歸納出行星運行三大定律時,他說:我們天文學家是至高無上之上帝在大自然方面的代言人,大自然提供我們研究的機會,並非讓我們自命不凡,而是為了榮耀上帝。”

 

2.巴斯德:

 

他在母校演說時說,他能如此順利的兩個原因是信心和熱心;信心即相信上帝的啟示,將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與內心的呼召聯成一和諧的關係;熱心即住在內心的上帝使他能持久研究。

 

3.麥克斯威爾(Maxwell)

 

在他證明電磁波存在的時候說,宇宙間沒有一項原理可以不通過上帝而產生效用。

 

4.米利根:(Milligan)

 

測得電荷最小單位,且電荷以電子電荷的整數倍出現,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他說:人類宗教性是與生俱來的,不能逃避,因為宇宙的知識越過人類的智慧……真正的現代科學應當順服上帝,學習謙卑。”

 

5.康普頓:

 

1927年諾貝爾物理獎,他說,科學不過是上帝在自然界中作為的一瞥而已,原子及放射世界的奇異指出了創造的設計周詳,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及每一事物背後均有上帝的計劃。

 

6.美國阿波羅太空人:

 

在他們登上月球之後,把詩篇八篇留在月球上;到1971年太空人歐文登上月球後,他感到自身的微小,並感謝上帝的慈愛。

 

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領域有所成就時,都深深地感到自身的渺小,而體驗到上帝的豐富與偉大,使我們更加敬畏上帝,並歸榮耀給上帝。

 

 

基督教信仰與現代科學的發展

1.基督教信仰是現代科學思想的基礎:

 

1)東方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沒有認識宇宙的動機,因為佛教講的是四大皆空。所有凡能看見的都是空,任何東西都是由心衍生出來的,所以要修行以致超脫,沒去認識宇宙的動機,這也是西方科學勝於東方科學發展的原因之一。

 

2)西方受基督教信仰的影響:西方科學的兩大前提:

 

a.獨一的真神創造並掌管宇宙,宇宙有自然劃一的原則;

 

b.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造的,所以人有理性和能力去明白上帝的旨意,也就是人通過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去認識上帝,並榮耀上帝。

 

2.基督徒是發現現代科學的中堅力量:

 

1)哥白尼:

 

人們都知道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卻不知道他原來是學習神學和醫學的,早年行醫後來做了牧師。

 

2)伽利略:

 

他堅信聖經的無誤性並支持哥白尼。

 

3)牛頓:

 

大家稱他為物理之父,然而他百分之八十的著作為神學。

 

4)法拉第:

 

發現電解原理的人,是倫敦一教堂的兼職傳道人。

 

5)巴斯德:

 

發明消毒法,對人類貢獻很大,他堅信生命只能源於上帝,他工作時,不斷禱告。

 

6)林奈:

 

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7)孟德爾:

 

遺傳學的奠基人。

 

8)吉布斯:熱力學家,耶魯大學的教授。

 

以上所舉例的科學家,他們在科學上的成就不容忽視,然而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堅信上帝的啟示,堅信上帝是創造萬物與人的主。

 

 

 

科學發達後人就不需要上帝了嗎

 

一、人類歷史發展:

 

人因為驕傲、要與上帝取得同等的地位而墮落悖逆上帝,使人與上帝的關係隔離。現代有人認為當科學發展到極度時,上帝就沒有存在的空間了,因此他們認為上帝只是科學中難以解釋的事物的托詞,當一切明朗了之後,就不需要上帝了。

 

二、人類科學發展史不斷地暴露出人心的狂傲:

 

阿基米德提出了槓杆原理,因此狂妄地說只要給他一個支點,他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但他不能找到這一支點,因為這是人所辦不到的。

 

三、牛頓絕對時空觀的確立:

 

1.牛頓依據克卜勒的行星運行三大定律,發現行星在運行中並沒有因為向心力的反作用力而遠離運行的軌道。

 

這表示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一種吸引力,這使得他發現了萬有引力。他首先以月亮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做一測算,得到證明後才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使得科學家們大為興奮,並在依此推算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時都得到證明。但是在換算天王星與太陽之距離時則發生了誤差,這使得科學家們假設認為在天王星與太陽之間必存在另一行星,並產生引力,吸引了天王星,這一假設也得到了證實。這一假設的行星即為冥王星。因此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得到完全的確立。

 

2.當人類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發現巨大成果的同時,其他物理、化學、生物各方面的科學發現也很豐富

 

這使得人們又再次地驕傲起來,認為人類不需要上帝,因為科學解決了人類的疑惑,並提出了解決方法。就在人們以為科學似乎已大功告成的時候,人類又再次面臨到挑戰,而驚覺到人類的渺小。
 

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當牛頓的絕對時空論確立的時候,人們似乎認為宇宙的奧秘已將揭曉,但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打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他發現宇宙中的一切時間、空間、長度、重量的參照系在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一切時間、空間、長度、重量等都是會變化的,而光速為一常數。這使人知道了變化無窮的宇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五、量子力學-海森保(Heisenberg)的測不準原理:

 

海森保發現,在一個與原子相似之質點的動量和位置不能同時測準,因為這兩者之間的誤差相乘大於等於一個常數,所以當你測準了它的動量就測不準它的位置,反之亦然。愛因斯坦對此理論有很大的爭論。他認為若真有這一粒子存在,那麼它在一瞬間的速度與位置應是可以準確知道的,若不能測知,這粒子即應不存在。爭論的結果是物質可能不是由固體所組成的,因為當一物質被分析到元素、分子、原子、電子、夸克後,最後發現竟然沒有東西了。他們發現很多物質都是一種波動,沒有實體,這是由楊格的雙狹縫實驗所得到的。光因為互相干擾而產生顏色,但把光源控制成一組光源時,在通過狹縫的時候仍有顏色,因此科學家提出物質乃是一種波動,但有自覺性,當它被觀察時,能量波就凝聚在一起成為物質,這些理論的提出使我們發現人類知識越廣泛,對科學追求的結果越顯出自己知道得微小,甚至不知道宇宙的奧秘。

 

六、太空時代:

 

當二十世紀初人類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使人發覺自己知識的渺小並不能探知宇宙的深奧時,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當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踏入月球的時候,人的驕傲又再次地顯出,認為人定勝天,征服宇宙是指日可待的。但美國的太空專家勃克則認為不可能,因為人最高的飛行速度與地球直徑相比,彷彿剛離地面而已,而銀河系直徑約有10萬光年(即以光速行駛十萬年),人無法活得這麼長久,無法旅行得這麼遠去侵探上帝的宇宙,人只能在有限空間裡探索而已。

 

七、人的認知有限

 

在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進一步的科學技術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但就在他們以高度科學技術去研究宇宙的時候,他們也同時發現了人類知識的有限。例如,在牛頓提出光是由粒子所組成的之後,大家又在二十世紀發現光有波的性質,但在某些地方又必須以粒子來解釋光,那麼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1928年,波爾提出了一個光的波、粒二性合併原則,這一原則至今仍為物理界人士所接受。

 

天文學家又發現在非線性三體運動的測量上若忽略了宇宙其中的一個電子,就會對所測出的數據有很大的影響。由此可知,宇宙是多麼的浩大,非人力所能測知的。愛因斯坦曾有此一言:我只是在真理的海邊徘徊,一無所獲”。這正說明了人知識的有限。

 

八、啟示與知識:

 

早期的科學家有一種天真實在論的想法,認為人有自己的智慧能力,對客觀的事物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可以憑我們自己的智慧能力去認識宇宙。但這一理論在二十世紀被推翻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人沒有能力可以光靠自己去認識宇宙。人的知識太渺小了。

 

波爾又提出了不可知論,他認為當我們在觀查、研究一個現象的時候,需要有很多工具,如光、電等儀器的測量,而這些工具本身就有互相間的影響,使所要觀查研究的現象不正確。

 

因此有人提出宇宙間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但他忽略了上帝是絕對存在的。在申命記廿二29記道:“隱秘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所以,基督教的知識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的知識起源於上帝的啟示。在希伯來書一3中記載道:“上帝用祂的大能托住萬有”。上帝創造並維護宇宙,這不是我們人類可以做到的。

 

 

基督教與科學之概述

基督教信仰並不違背科學,而是超越科學的。
  
在我們要討論「基督教與科學」之前,先把一些重要名詞的定義說明一下:

1.科學:

在韋氏字典中說明,科學是觀察研究試驗所導出的知識,可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而今天我們所談論的與基督教信仰有關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而言。

2.信仰:

基督教信仰可以由使徒們對信仰的信心來做註解,也就是三位一體的真神創造了宇宙萬物與人;人因為犯罪墮落而與上帝隔離,但上帝因著憐憫大愛賜下祂的愛子基督耶穌為我們的救贖主,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使得凡相信祂的人,都能罪蒙赦免並得到永生;基督耶穌死後三天復活,現在在天父的身邊,將來祂會再來,使我們的身體得贖。

3.理性主義(rationalism)

認為理性是知識的首要工具和驗證的哲學,且知識獨立於感覺經驗之外的一種哲學理論,通常與經驗主義相對。

4.經驗主義:(empiricism)

這一主義與理性主義相互對立,它強調經驗在人類認知的角色,將理性功用貶至最低。

5.科學主義:

即視科學為至上的知識,以科學來證明一切,但科學是有限的,不能與上帝的超越性相提並論。也因此阻礙了知識份子對上帝的認識。

古代教會異端概覽表

  異端名稱
 
異端性質/
起源
  異端者及其內容
  被判情況
 以便尼派   
 (Ebionism)
福音與救恩。
第一世紀,小亞西亞一帶。
一班謹守猶太律法的猶太人基督徒。
. 認為基督徒必須守律法才能得救。
. 耶穌是平常人,在受洗時領受聖靈而成為神的兒子。
堅守「因信稱義」的福音。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昨日,今日,永遠一樣。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救恩及基督論。
第一至第二世紀。整個地中海區域。
一班高舉神秘知識的信徒。
. 過份高舉神秘知識,以此為得救途徑之一。
. 認為物質是邪惡的,耶穌基督不可能擁有肉體,地上的基督只是借用人的身體而已。
被愛任紐、特土良、希坡律陀等大力辯駁。
堅守使徒的教導。
 馬吉安派
 (Marcionism)
聖經正典。
第二世紀,羅馬。
馬吉安。
. 反對舊約,提出二神論。說這宇宙是由“創造神”所造。
. 認為肉體是邪惡的。基督不可能擁有肉體。
. 自編「新約正典」。
被特土良辯駁。
140年被教會處分。
堅守耶和華是創造宇宙萬物之神。基督道成肉身成人。
 孟他努派
 (Montanism)
啟示論。
第二世紀,小亞西亞,羅馬,北非。
孟他努。後特土良也加入。
. 自認有新啟示,講新的預言。自稱是先知。
. 提出許多過聖潔生活的規條,犯上行為主義的錯誤。
160年小亞西亞眾主教會議將孟他努開除。至第三世紀下才被判為異端。
不接受孟他努派的狂熱預言和行為主義。
 諾窪天派
 (Movatianism)
教會紀律。
第三世紀,羅馬。
諾窪天。
. 高舉紀律,不接受背道者的悔改,缺乏饒恕弟兄的心。
. 反對大公教會所執行的聖禮。
251-2年羅馬會議。
接受並准許背道者歸回教會。
 多納徒派
 (Donatist)
教會紀律。
第四世紀,北非。
多納徒。
同上。
314年亞里斯(Arles)會議。
接受「教會以外,別無救恩。」
 神格唯一論
(Monarchianism)
三位一體觀。
第二,三世紀,羅馬,安提阿。
撒摩撒他的保羅,羅馬的撒伯流。
. 高舉一神觀,貶低基督的神性。
. 三位一體中的父、子、聖靈以不同的形相顯現,因此父神曾在十字架上受苦。
261羅馬,269安提阿會議。
接納三位一體的神觀。
 亞流主義
 (Arianism)
基督論。
第四世紀,亞歷山大。
亞流,尼哥米底的優西比。
. 高舉一神觀。
. 基督被造,與父神不同本質。基督低於父神。
325年尼西亞會議,
381年康斯垣丁堡會議。
接納基督與父神有同一本質(homousious)
 馬其紐頓主義
(Macedonianism)
聖靈論。
第四世紀,康斯垣丁堡。
馬其紐頓。
. 否認聖靈的神性(聖靈被造),底於父神。
362亞歷山大,375羅馬,381康斯垣丁堡會議被判異端。
接納聖靈的本質與聖父、聖子相同。
 阿波里拿留主義
(Apollinarianis
m)
基督論。
第四世紀,老底加。
阿波里拿留。
. 過份堅持基督兩性。高舉基督的神性,貶低基督的人性。
. 基督在地上活動是由其神性主宰。
381年康斯垣丁堡會議被判為異端。
基督有兩性,兩性聯合(hypostasis)一起行事,不混亂,不改變,不劃分,不分離。
 尼斯多留主義
 (Nestorianism)
基督論。
第五世紀,康斯垣丁堡。
尼斯多留。
. 貶低基督的人性,說基督是在受洗時才被父神領養為神的兒子。
. 馬利亞只是懷了人。
431年以弗所會議。
接納基督擁有神人二性。馬利亞是「懷了神」。
 優提克斯主義
 (Eutychianism)
基督論。
第五世紀,安提阿。
優提克斯。
. 認為基督道成肉身之前是神,道成肉身後是人。
451年被迦斯頓會議判為異端。
基督有兩性,兩性聯合(hypostasis)一起行事,不混亂,不改變,不劃分,不分離。
 基督一志說
(Monothelitism)
基督論:基督的意志。
第七世紀,康士垣丁堡。
康士垣丁堡的士求,亞力山大的古列。
. 認為基督只憑一個意志來活動。
681年在康士垣丁堡被判為異端。
接納基督擁有兩個不互相矛盾的意志。
 伯拉糾主義
 (Pelagianism)
救恩論。
第五世紀,英國及羅馬。
伯拉糾。
. 高舉人的自由意志。認為人可憑自由意志得救。
418年被迦太基會議判為異端。
接納人得救全憑神的恩典。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