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說:「釋經講道可以用三個字來總括:歸納式( inductive)、解經式(exegetical)以及釋經解說式(expositional)。」
「歸納式」的方法,就是依據聖經,找出經文本身的意義,並且讓它說出該說的話。肯斯勒( F. Ross Kinsler)說:「歸納式查經是一種從聖經著手,取材於聖經,以歸納出聖經原義的查經途徑。」
A.閱讀、探究經文(Reading and Observation)
釋經講道的準備,應當是有系統地歸納的預備方式。首先,應先讀整卷書,瞭解全書的概念、大綱、主旨及目的,以全面掌握本書的內容,並進一步地熟悉整卷書,如 此才能把經文的信息融入整卷書的內容中,並正碓地表露出來。其次是詳讀該段經文,可透過研讀不同版本(譯本)來幫助我們瞭解,並仔細觀察經文,以作為講道 的根據。耶穌曾說:「你們查考聖經。」(約五 39)
按「查經」一字乃有「尋找、調查、考察、觀察」之意。觀察經文是研讀的第一步,不要讀得太快,要用 時間思考,並要詳細研讀整段經文,及對該段經文作全盤的研究(overview),包括各段給擬定的標題、導論問題、歷史背景、作者是誰、說話的是誰、讀者對象是誰、寫作日期、說話的場合和環境、該段經文的主題為何、作者為何如此說,以及所要表達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如何等。所以要先觀察,然後才開始參考其 他的註釋書。
聖經是神所默示,且用人所能瞭解的話語記載的經典,所以解釋經文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先照字面的涵義去瞭解聖經,細讀經文,並將經文中主要的、次要的分辨清楚,不可本末倒置,或有所偏廢。如有不明白的文詞,則可參考各種不同的聖經譯本。
其次要分辨是字義或涵義。按著字面解釋經文是解釋的基本原則,但也有例外;當字面的意思不能解釋時,要注意文字背後作者,或說者所要表達的涵義,拋棄字面的意義。例如:馬太福音五 29~30剜出眼睛、砍下肢體;馬太福音十42一杯涼水給人;路加福音六41~42眼中有刺及梁木……等之涵義。
另外還要分辨是敘述、教訓或是命令。聖經記載的不一定都是教訓我們去遵行的,當我們讀聖經時,要分辨這是敘述、榜樣或是命令,命令一定要遵行,敘述則要從事 件中汲取教訓。例如:約翰福音十三 12~17彼此洗腳,是謙卑服事的榜樣,而非命令;榜樣是作參考,而教訓、命令是一定要去做的。又如使徒行傳四32 「凡物公用」,是敘述生活榜樣的例子而非命令。觀察時,也要注意一些連接詞或副詞,例如:於是、因此、所以、但是、雖然、這時……等轉換,且具關鍵性的詞 句。更要分析出整段經文中的主詞、副詞、形容詞及動詞,這些都有助於對該段經文的瞭解。
B.解經(Exegete the Passage)
華德凱瑟說:「在預備講道之初,查經的工作包括確定經文的中心或焦點;確定其蘊涵的神學、歷史、文化、神學方面的上下文,以及它應用的方向等。這一切要作得 精簡而有計畫。此外,由於講道不只反映出解經的成果,也要評定它的正確性,及能闡述出該段經文的焦點。因此只有解經技巧和說話的藝術仍嫌不足,還必須增添 釋經學的知識和實踐法則。」
麥克阿瑟也說:「釋經講道是『解經式』的講道( exegetical),釋經講道者必須對經文下功夫準備,也就是要遵從適當的釋經法、解經法的方法及原則來實行。一個釋經講道者必須是一個能『正確分解真理之道』的人(提後二15)。」
在詳細觀察經文之各部分後,下一步乃是決定經文之意義。「觀察」告訴我們「這段經文講什麼」,而「解釋」則告訴我們「這段經文有何意義」。「解釋」是根據所 觀察的事實去探究經文的原義。由於聖經寫於遠古異邦,所傳達的信息與今人有時空的差距隔閡,解經的目的乃是要確定所選定該段經文的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解經之功用有如一座橋樑,把聖經世界和我們現代的世界連接起來。藉著「句法—神學」( Syntactical-Theological)的解經方法,解 經者要設法減少聖經背景,與今人之時間、地理、文化、語言及屬靈的差距,才能準確地明白聖經真理,發現聖經中的意思並且應用出來。
釋經講道的讀經,首先需在解經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對該段經文作全盤的研究並蒐集資料,詳細作解經的工作( exegetical process)。對該段經文作逐字逐句以及全盤的研究,經過解經過程—徹底分析細節(intensively)—並作廣泛的、綜合式 (extensively)及逐段要義的研究(exposition)後,找出其中心思想(exegetical idea)。故解經者需要全盤研究聖經書卷的作者、年代、文化和歷史背景等基本資料,來確定書卷信息的時間和空間。
以下就解經的過程:辨認文體、歷史文化背景分析、上下文脈分析、字義文法句法、神學分析及以經解經等,簡述於下,並解釋經文的應用與原則,默想及找出經文概念。
1.辨認文體(Literary Analysis)
在深入研究一段經文前,需先確定其文體,僅粗略、概括地分析,可看出聖經有不同的文體:如敘事、散文、詩歌智慧、預表和預言、啟示文學式等體裁。每一種體裁 都有它獨特的形態和風格,往往決定了聖經中所敘述的涵義,其解釋方法也有分別。所以我們解釋聖經,大部分要靠它的文體形式來決定,要分辨它是按字面解釋或 是象徵語、比喻體裁或詩歌體裁,如此才不致於作錯誤的解釋。
2.歷史文化背景分析(Historical-Cultural Analysis)
聖經是神的話,是作者在當時對特定的讀者所傳遞的信息。聖經之著成是在遙遠的古代,史地環境與今極為不同,如果要瞭解聖經,就要瞭解當時時代的地理、歷史背景和社會狀況、文化等,這是瞭解聖經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經應注意:
a. 考慮近東當時一般歷史文化背景。注意當時的國際局勢、內政外交、社會狀況、特殊風俗習慣,以及當代的屬靈光景、文化差異及生活處境(life setting)等。例如:創世記卅一15~35拉結偷「神像」(當時繼承家族財產權)。創世記廿五31雅各奪「長子」的名分(因當時有繼承權及屬靈之福 分)。列王紀上二19~25亞比煞欲娶書念女子為妻(娶前王之妻,表示作王)。又如:列王紀上18章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向巴力的假先知挑戰,要證明耶和 華是真神,或巴力是真神。以利亞諷刺說巴力去「旅行」了(當時迦南宗教背景說巴力是喜歡旅行的)。
b. 研究經文或書卷寫作處境。包括作者生平、身份、學識、經歷、讀者或信息對象,以及著書目的等。例如:哥林多前書十一6「婦女蒙頭」(當時文化傳統順服之美 德)。約翰福音十三14「彼此洗腳」(表謙卑服事之態度)。羅馬書十六16「親嘴問安」(當時問候禮節)。羅馬書十二20「把炭火堆在他頭上」(古人表懺 悔之意)。
3.上下文脈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上下文( context)一字,是由拉丁文的con(即「一起」)和textus(即「被編織」)組成。故當我們提起上下文,意即貫穿整篇思想的銜接者, 是把全文編織成一體的環節。良好的解經,是以整篇經文的亮光來看細節部分。林道亮院長說:「你可以不懂得原文,但不可以不懂上下文。」
上下文脈之分析是掌握經文信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上文」與「下文」提供了作者思想上之連貫性及相關性( contextualization),由上下文中 可以幫助瞭解該段經文的意義,而把握住經文的中心。忘記或忽略緊臨上下文是嚴重的錯誤,是企圖分割經文,並假定子句、句子(甚至段落)可以獨立,而與其上 下文無關。所以解經者必須找出這些穿梭在各篇大小部分中的思路。如果解經者弄錯或忽略了這種銜接關係,他就誤會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範圍、目的和整體的計畫。
那麼,如何進行上下文的研究呢?首先需研讀此卷書以查驗它主要的構思和特徵。所以應注意作者有否在個人的序言、結論或內容中,明白 指出其目的。如:路加福音一 1~4及約翰福音二十31。然後有系統地略讀著作的其餘部分,以瞭解其目的或計畫的全貌。認識上下文實在重要,所以應考慮 四方面的上下文:a.緊臨的上下文,b.大段的上下文,c.同類書卷的平行經文,d.不同書卷的平行經文。
a.緊臨的上下文
例如:
( 1) 馬太福音七21~23「……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這裡「主阿、主阿」之人是否真是基督徒?當注意上下文時,就知道哪些是「假信徒」。因為上文主耶穌勸勉 信徒要防備假先知(披羊皮的狼、壞樹)。而下文主又說到房屋建造在盤石和沙土的比喻,暗示教會裡有些人只重外表,但根基卻很不一樣。
( 2) 馬太福音十34~36「我來……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如果不注意上下文,就容易誤解耶穌來是要世人不太平,使家庭不和睦。但看上文十16~33及下文十 37~39時,就會清楚看出,這裡講的是現象,而不是主來世上的目的,是世人對祂的反應所造成的一些結果。人會因信仰緣故引起爭論,甚至信者可能被逼迫至 死地(十21)。主在此乃提醒、勸勉門徒要為此付代價,作好心理準備,才能愛主更深。
( 3) 羅馬書八28「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必須看上文廿六節聖靈照著神的意思替聖徒祈求,不按我們的意思祈求,故每件事都有神的美意,目的是叫愛主的人得益處。而益處乃指下文之29~30節的「得傚法神兒子模樣得榮」之益處。
b.大段的上下文
例如:
哥林多前書十二、十三、十四章是一個主題;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是「愛的恩賜」在十二、十四章之間,有其連貫性。保羅提醒信徒在追求屬靈恩賜時,不要忽視「愛」。
c.同類書卷的平行經文
例如:
四福音中馬太福音十 24「學生不能高過先生」,與約翰福音十五20「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等經文可相比較。又如腓立比書四4與同書三1「靠主喜樂」之經文作比較。
d.不同書卷的平行經文
例如:
「屬靈恩賜」在以弗所書四 11、哥林多前書十二28~31,與羅馬書十二6~8。
所以上下文的研究,不僅是在一卷書,也可包括同類書卷,再從整體看部分,由部分看整體,如此就不會有偏差了。黃子嘉院長也指出上下文的關係,應由:直接→廣泛→全卷→作者全集→新(舊)約神學→全本聖經。
也要留心注意經文間的連接詞如:「所以」、「但是」、「因為」、「既然」等的上下文間之關係,而一起研讀。例:羅馬書十二 1「所以,弟兄們……」
4.經文字義、文法、句法分析(Lexical-Syntactical Analysis)
聖經是神藉文字寫作的形式來啟示傳達真理,是透過語文( words)及字句來表達思想與概念,所以研究聖經必須明瞭字句語文的表達方式,才能把握信息傳遞 時的意思,並且徹底而切實地明白經義。解經者可以參考解經式的解經書,以幫助分析字詞之意思、句子結構、詞句字義及文法句型。
a.個別字詞的意思(words)
判定經文中所有字詞的意思,追尋字源,考查字根的意義。例如「信徒」字根為動詞「我差遣」、「去傳信息」,查考字根知其有「奉差遣去傳達訊息」之意。又如「教會」之字根為「呼叫」、「召出來」之意,直譯為「呼召出來的人」。
研究字與字之關係,找出它在經文中確實的用法,其中可參考聖經作者之用法,或著作時的風俗和一般習慣用法。有些字的意義,需要與上下文相映或對比後才能斷定。譬如:哥林多前書九 27「棄絕」乃指無用之意,而非滅亡。
聖經中的「字」或「句子」,其意義往往受上下文的限制與影響,因為聖經是整體的,不可忽略此原則,以免斷章取義。例如:加拉太書二 16凡有「血氣的」,指一般未信主之人;而哥林多後書十3保羅憑「血氣」行事,指帶著人的性情。
一個字的意思,可能在相鄰的所有格片語、同位片語或別的定義性描述中有所解釋。譬如:約翰福音二 19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在21節解釋道:「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此外,仔細比較「平行句」及「平行經段」也是有利的途徑。例如:路加福音十四 26「人……若不恨自己的父母……」以及馬太福音十37「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b.分析句法、句子的構造(syntax)
瞭解句子的構造、文法的結構及詞句間彼此的關係,可助斷定經文的意義。
( 1) 分析句子中字與字之關係:字形(form)、辨認連接詞、介係詞與所連接段落之思想關係。注意「詞性」:名詞、動詞。「時態」也很重要(例如約壹三9之 「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犯罪」原文為「現在進行式」動詞,表不停地、習慣性之犯罪)。形容詞及名詞之「格」;找出主格、受格、同位格,使得經文更 容易瞭解。
( 2)瞭解經文段落裡各句子(sentence)的意思,並該句子在經段中的功用,其中包括瞭解片語、子句和句子中之句法和文法。
作句法分析經段,可使文法結構更加清晰,藉著找出經文句子間之結構,可以辨認出經文中重要的文思、佈局、段落及中心思想。
5.神學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神學分析是以信仰體係為根據來解經,並規範解經的結論。作神學分析為要回答一個問題:所討論的這段經文,它的涵義是什麼?在神整個的啟示裡,它佔有什麼地 位?與整體有何關聯?因為聖經是由一位神所啟示的,雖然透過許多思想背景不同的人表達出來,但整部聖經所有的教義、神學觀是一貫的,並且融合一致,不相衝 突。所以也需運用「以經解經」來解釋聖經。
釋經者需先決定自己所持的信仰(神學立場),認清此立場之涵義( implication),並確定該經文對當代人的涵義(Analogy of Scripture)。
例如:
a.羅馬書九11「神的主權」與希伯來書十二16~17「人的責任」,需有神學觀點的協調。
b.加拉太書二15~16、羅馬書三20~28的「因 信稱義」與雅各書一22~25,二8「因行為稱義」的協調。
c.有關「末世論」的神學觀點。
又如新舊約之間的:「應許」、「嗯典」、「國度」、 「約」、「救贖」、「神的計畫」等的連續性、一貫的解釋,但又不可忽視其間的差異。
6.以經解經(Scripture Interpreting Scriptures)
蘭姆說:「『以經解經』這個『經』字有雙重的意思,第一個『經』字是指全本的聖經,第二個『經』字是指部分的、一節或段的經文。換句話說:『以經解經』的意思是『以整本聖經作為背景和指引,來瞭解部分的經節』。」
聖經互不衝突,聖經本身是最好的解經者,人們喜愛看全面性的圖畫( picture),故將這段經文與其餘聖經之經文連接,讓人知道每件事如何連在一起。「以經解經」之方式,是對照經文,先查同卷書,然後再查同一作者的其他書卷,之後才查整本聖經,使真理敘述得最完全,並可增加解釋的正確度。
「以經解經」要注意聖經中別處的平行經文,注意到「同詞」之經文,即將同樣之字及其用法作類似的組合。也要注意到「同類」或「同件事」描寫之經文,即具有相似的事實、主題、意見或教訓。例如在四福音書中查同一故事的平行記載。
「以經解經」可用涵義清楚的經文,來解釋涵義不明的經文,並以對照之經文來支持、解釋你的論點,以增加可靠性及加強教義,也可顯出經文間之和諧性,和教導之一 致性。例如:哥林多前書十五 29為死人受洗,彼得前書三19耶穌去陰間「傳道」等經文。經文研究得透徹,才有最好的經訓,這是真實又純正的道。故惟有 從聖經而來的,才能看到完整的真理,而這完整是從部分合成的,就不致以偏概全。
此外也要注意聖經的連貫性和各卷的獨立性。聖經各卷之間的關 聯是不可分割的,整部聖經有一共同的主題及整體性,必須注意到綜合的研究和分析。也要明白神的啟示乃是「漸進性」的( progressive revelation),從舊約到新約,真理雖一脈相承,可是神的啟示卻是「漸進性」的,神在不同的時代,向不同的人啟示。在神的啟示過程中漸漸趨向最明 白之意義,且內容之廣度及深度也是一層層加上去,故使後來啟示更加完全。
7.應用與原則化(Application and Principlizing)
在觀察、研究及解釋經文後,要如何把經文應用在自己和會眾的生活上。研究聖經,不僅是要發現真理,使經文中之「當時性」( timely)之信息,用在「超 越時間性」或「永恆性」裡(timeless),也就是應用在今日的各種情況中,使經文對此時、此地有適切的應用(relevance),如此才算完全。
麥克阿瑟說:「好的聖經研究是好的釋經講道的基礎,釋經講道者是一個有技巧的聖經研究者,他能正確地解經,將真理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並且傳給會眾。」
華德凱瑟說:「有些聖經材料本身就有直接教導的形式,譬如羅馬書中就有許多,這些就不必『原則化』。解經者只要把書中的教訓和義理,轉變成能引起聽者回應的 議題形式即可。但大部分經文並不具直接教導的形式,解經者就需完成解經程序的最後工作『原則化』,使經文能轉變成應用及講道之一部分。所謂『原則化』( principlizing),
乃指從任何一段歷史記錄中,尋找出其基本的屬靈、道德或神學的原則。這些原則隱藏在經文之中,必須把它們挖掘出來。藉著『原則化』,我們可以從聖經中找到
靈修和屬靈的真理。換言之:『原則化』是以永恆不變的真理來陳述作者的意見、論點、敘述和例證,特別是應用這些真理, 以針對教會當前的需要。並且現代的應用應常與聖經原作者當時的應用相類似。」
經文原則化之步驟為:
a.辨認經文裡永恆不變的因素: 注意分辨
( 1)規範性真理與描述性真理
( 2)歷史及文化的因素
( 3)本體的陳述與現象的描述(noumen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statement)
( 4)經文之教導中心與附帶細節
( 5)注意經文訓誨指示的對象
b.有系統地陳述經文所蘊含的原則:
( 1)試著列出經文所具有的一切真理及原則
( 2)將同範疇的原則,組合書寫成一簡單句子
c.以新約的啟示查核所得的結果:
( 1)信仰教義體係為根據
( 2)新約聖經教訓為依據
找出原則化的方法:
a. 集中在普世不變的原則上,找出在不同世代及文化之下,適用於所有人在道德和靈性行為上可靠的指引。
b. 從故事引申到原則時,此原則必須是作者之原義且有歷史、文化之分析為根據,注意故事中作的「判斷」、「評語」、「意義」等(如創十五16;士十七6)。
c. 此原則必須與聖經他處的教訓協調。
d. 找出之原則可能是規範性(normative),即明顯規定必須遵行的;也可能是非規範性的(non-normative)勸勉榜樣。
e. 經文只有單一意思,但可有許多應用。
8.經文默想(Contemplation of the Text)
在作了一切解經的功夫後,要回到經文本身,不然就偏離了研究的中心。
華德凱瑟說:「我們研究背景,如經卷作者、文化、時代、文體、組織原則等,這是研究經文的『預備工作』,此步驟雖然重要,但終究要回到經文本身。『經文本 身』
至少要佔解經工作的百分之七十五。惟有經文的片語、子句、句子、段落或詩段,才是應該竭盡心力去研究分析的。當然需要找出所查經文的正確原義,但也要平
衡,不可偏廢。背景的研究對深入查考聖經而言,乃是獨立的基本預備工作,必須先行著手,但不能過於強調,以致取代了經文本身的直接研究。」
此外,默想可以把所研究的經文串連起來。麥克阿瑟說:「默想非常重要,也是研經的最後階段。默想使心思集中在一個主題上,包括了思考、推理、想像力以及情感 的激動。它是研究發掘聖經過程中之自然流程。全神貫注默想神話語的真理,並把這些真理編織在我們生命中,正如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四 6教導提摩太,要在真 道的話語上,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不停地培育。」
當你選定某一段經文作為解經之後,在任何環境、時刻及地點,都可以思考和默想。不停地思考並內化( internalized)成為你的一部分,便會給你豐富且寶貴的生命。要思想經文的涵義、作者或經文中的人為何如此說、經文的背景等。默想 時,要逐字逐句詳細反覆思考,熟悉該經文,直到將經文重點存記在腦海中,牢記在心裡,使這段經文的信息充滿在自己整個的思想、生活中,並且從自己的生命、言行中活出這段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