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督教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如何準備結婚

 

l  尋求上帝超過一切以基督為中心的婚姻需要以堅定的信仰為基礎

l  努力去培育敬虔特質之特徵上帝設計婚姻來反映祂對人的慈愛和聖約

l  熱切為自己將來的配偶禱告甚至是尚未見面邀請上帝進入愛情故事

l  投入有意義與敬虔的友誼培養你與上帝同工的責任以及對配偶的追求。

故事 Pin 圖片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培養青少年的讀經好習慣

 

  箴言廿二章6節這樣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因此教導上帝的真理讓孩子明白,是教會相當重要的責任;但我們會發現在實務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在鼓勵青少年讀聖經的推動上,常常會遇到阻礙,因為青少年最直接的挑戰就是課業、家庭以及人際,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讀聖經通常不會是最優先的選項。雖然如此,教會仍然責無旁貸,還是要積極地鼓勵及推動青少年讀經運動(我認為最好是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推動),因為教會不做,就更沒有其他的場域能做了;在我的經驗裡,推動青少年讀聖經有幾個重點及方向跟大家一起來分享:

 

一、讓青少年明白為什麼要讀聖經

 

  聖經就是上帝的話、上帝的道,是真理,所以讀聖經是經歷神最直接的途徑;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經歷神的經驗。所以我們必須先告訴青少年讀聖經的價值觀是什麼,不是增加知識性的追求,不是產生批判性的思考,不是行禮如儀的宗教要求,而是一個讓上帝在生命中工作的機會。藉著讀聖經,邀請聖靈充滿,促使生命能夠不斷地經歷上帝的作為,不斷提醒幫助青少年重塑讀經的價值觀,使生命中的優先次序重新調整。

 

二、使用青少年的語言教導聖經

 

  鼓勵青少年讀聖經的同時,小組、團契及青少年禮拜的信息教導也必須相互配合,並使用青少年的語言來教導;所以牧者、輔導及青少年帶領者,要有轉化聖經語言的能力,在真理不變的基礎上,以青少年能夠明白及接受的方式來教導聖經,聖經背景的考究、例證的使用都比較能夠吸引青少年對聖經產生興趣。

 

三、選擇正確及適合青少年讀經的輔助材料

 

  坊間有許多讀經靈修的材料可供選擇,但必須為青少年找到適合的材料才有直接的幫助。我們教會選用《清晨國度》,並在團契聚會時針對當週的經文範圍設計信息,加強青少年對靈修經文的理解和應用。但我們必須注意,材料只是輔助,聖經永遠都是主角,先直接讀聖經再看材料是原則,不要喧賓奪主了。

 

四、陪伴、陪讀,建立屬靈夥伴、互相分享的團隊

 

  青少年階段對於同儕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所以如果讓讀經運動形成一種同儕間的文化,那更能夠加速青少年讀經的氛圍;可安排陪讀、分享,也透過現今各樣社群(LINEIGFB等)鼓勵分享、推播,當這樣的文化在青少年族群中建立起來後,將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力。

 

五、提供聖經實踐的服事及行動

 

  讀聖經的目的就是要將聖經的教導實踐出來,所以除了社群的分享,更應該要推動各樣的青少年事工,使他們有聖經實踐的機會及平台,例如福音行動(青少年幸福小組)、營會……等,也藉此建立青少年見證、講道、建立教會的能力。當青少年在上帝的話語中被建造起來,他就能夠被興起參與建造教會的行列,更能夠成為領袖,有福音佈道的能力,發揮屬靈的影響力。

 

  基督徒讀聖經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青少年也是一樣,教會及基督徒父母若不重視這樣的事情,將會漸漸失去一整個世代。雖然不容易,但求上帝給我們智慧及能力,更多在意這樣的事,興起我們來帶領青少年在上帝的話語中被神觸摸,也讓我們自己再次經歷上帝奇妙的工作。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基督教論理與哲學用倫理之關係

 

在菲陀(Phaedo)書中所記蘇格拉底殉道的事,亦實具很高道德價值的感覺。

罕摩拉比(Hammurabi)法典和埃及死人之書都很證明這同樣的事實。(中國古書無在不有倫理道德思想,儒家著述尤為顯著)

柏拉圖、亞裏斯多德、斯多亞派、辛尼加(Seneca),以及馬可奧熱流(Marcus Aurelius)諸人的著述也為這真理作證。

許多教父能在基督教中,看見異邦世界所期待的理想之完成。猶斯丁(Justin Martyr)說:「那後來完全在基督人格上所啟示出來洛哥斯的光,亦曾照亮在紇拉克裏圖(Heraclitus)蘇格拉底,以及好些斯多亞派人士的思想上。」(Apol. I,5,46,II.8,10,13.)

在"De Anima"書中,特土良(Tertnllian)常稱辛尼加為「我們自己的人」。

老實說來,中古世代的倫理制度都是建立在希臘人的倫理思想上阿奎那多馬(Thomas Aquinas)將古斯丁與亞裏斯多德的見解冶為一爐,鑄成一種倫理制度。他將德行分為三類:道德的、理智的、神學的。他說,前二類是亞裏斯多德所知道的,在阿奎那看來,所謂德行不外乎希臘人所講的四大德,他又在這些以上加上神學的幾種德行,即信、望、愛。

初期的復原教倫理也確實受了希臘思想的影響。在墨蘭頓(Melanchthon)所寫第一本復原教的倫理學(Epitome of Moral Philosophy)中,亞裏斯多德的影響也顯然可見。許多神學思想家把基督教倫理,看為是希臘倫理制度的完成。

道德也好象真理一樣,只有一個是絕對的,這個絕對的道德,無論對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一樣。在聖經啟示以外的人,也有些能以欣賞道德的價值,他們所見到的如果是對的,也當認為是真理。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均為上帝所創造,他們兩下也都居住在他所創造的萬之中。創造的上帝,和藉耶穌基督將他自己啟示出來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基督的救贖,

無非是要完成在創造之中所開始的工程。在救贖中所運用的上帝的旨意,與在創造中所運用的上帝的旨意,並無分別。如果在聖經遺傳以外,人對於屬上帝的道德秩序的性質一點不知,那反令人感覺奇怪了。在創造的進程中,就有上帝的啟示(羅一:20)。人不認識上帝,也能覺察他的活動。無論人承認或不承認有一位上帝,但都在上帝權能控制之下生活著。有些人,他們對於上帝的性情和品格雖不多明白,還是對於屬上帝的道德秩序的性質,能有所見。承認這樣的事實並不減少基督教的價值,反要堅定他的價值。基督教的價值,並不因為有時也為非基督徒所重視,而受損失。

基督教宣教史也指著同一方向。就說人有罪,但假如他沒有道德的感覺,那麼除非上帝管理世間的行動是任性無恒的,不然像悔改這樣的經驗人便不能有。基督教有與人的心靈相交接之點。

由於以上檢討,我們不難瞭解哲學的倫理與基督教倫理所有關係。基督教自認為有真理,但如果有人在基督教以外,也窺見真理的內蘊至某種程度,這兩下便發生接觸。這樣看來,兩下有所分別並非要緊的。

雖然,基督教的倫理到底是宗教的倫理。它的基礎建立在上帝旨意之上。哲學的倫理有時以人的良心為道德的準則,或以民心所產生的效果為準則。這其中亦無矛盾,因為上帝的旨意既可以寫在人的良心上,上帝的旨意也是主動的,亦能由良心的果效中看出來。所以無論說道德是以上帝的旨意為準則,以人的良心,或以良心所產生的效果為準則,並不互相低觸。因為他們的意思,也許都是一樣。

但基督教倫理既為宗教的倫理,它便有一種能力是哲學的倫理所缺少的。基督徒的信仰和經驗,為倫理生活供給能力。這事實是很顯然的,不待證明。歸正、悔改、成聖,這些經驗在在包含有倫理的意義。

哲學的倫理也許有時是形式的,不結果實,但基督教的倫理卻不能毫不顧及哲學的倫理中那些合乎理性的確實論斷,而不危害一己的生存。人作基督徒並不拋棄他的理性。基督徒的世界觀,必須與他一切其他的知識調和融洽。人的各種知識必得終歸組合而成一體。道德哲學所有合乎科學和哲學的精神,也當灌輸到基督教倫理學以內。

如果一方面哲學的倫理多利用基督教的卓見,一方面基督教的倫理更深刻的發揮啟示的真理和上帝旨意的意義,那麼這兩下相異之點必日見減少。對於理性和信心兩下長遠的互相抵觸,我們不能感覺滿意。哲學的倫理應該完成在基督教的倫理中,而基督教的倫理應該幫助它作到如此地步。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從《聖經》看家庭

 

1. 上帝在創造世界時設立了三個制度:婚姻家庭;工作文化,與安息敬拜。因此,人還沒有犯罪之前,家庭制度就存在了。

2. 上帝的旨意是:家庭是祂立約的對象,是「約民」的基本單位。約裏的人,都是個人,也是家庭的成員,都應順服,敬拜,記敬畏,愛上帝。上帝的律法(話語),應該在家庭中宣講,教導。(單身的應被包括在教會的眾家庭和大家庭裏。)

3. 上帝在家庭裏設立了權威結構。丈夫,父親應該帶領家人順服,敬畏,敬拜,愛上帝。

4. 上帝願意賜福給信徒的家庭(舊約,新約時期都是如此)。在上帝的約中有一些咒詛(特別限制在敬拜偶像的人身上)。基督來,勝過一切的罪和咒詛。

5. 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得救),是否會因家庭的傷害有負面影響?會的,若還沒有完全信靠上帝的話或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的話。但若順服上帝的話與上帝的靈,這些都能勝過,變為感恩與喜樂。

6. 世俗心理學(弗來伊德起)損害了教會與社會秩序,因往往破壞上帝話語的權威,和上帝設立的權威。

7. 世俗心理學對「性革命」作了重要的貢獻,破壞婚姻的聖潔,以西方社會開始推動淫亂和同性戀;換言之,推翻上帝所設立的制度與權柄,破壞人生與人際關係。(不過我們若記得,心理學的前提包括自然主義:否認超自然事情;進化論:否認創造;相對主義:否認宇宙有絕對真理;和人本主義:否認上帝的主權,就不足為奇了。)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身心靈整合下之青少年工作

 

許多站在心理與神學整合觀點的心理學家與神學家,認為心理學必須與神學合作才能真正觸及到人的核心問題。

 

今日省視教會中青少年工作何去何從,該紮根何處,如何修正,使之成長茁壯,除了站穩腳跟在主的道上(正確的神學)、期待結果(好的目標)外,回到上帝賦予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本質,使其按時生長(傳道書三:1),是我們可尋求的智慧。這裡頭包含有正確的認識,恰當的態度,有效的策略。我們所處的文化,對於果效十分在意,所以也就相當渴望有神奇的策略產生。無奈果效與策略的關係,往往是事與願違的。人們會因為前面的步驟都對了,在不可完全預期的情況下結出好果子,卻很難反其道而行!這恐怕就是相當難令人忍受的苦況了,所以對青少年工作,只能問耕耘,不問收穫如何。

 

學者對於青少年要培養心理健康、過門徒生活二者整合,認為要考慮三個因素:

 

1)心理健康。

 

2)福音價值觀的呈現。

 

3)青少年期的成長需要。

 

而青少年期的成長需要放在基礎,這是針對青少年的身心靈特質認識的部份,接著才能談到,依此建立一個心理健康與福音價值觀(信仰)並重,和諧發展的青少年工作。

 

以下數點見解及建議供參考。

 

(一)青少年工作應以身心靈整合並重的態度來從事之

 

針對青少年這個年齡的特殊性,具體的觀點與應用,則仍需深入研究。在全人性的部份,給予青少年的內容除了福音的內涵外,還應加上情緒教育、人格陶冶、金錢價值、社會倫理、家庭親情、本土認知等。就發展性的部份,則應具體回答,每個主題應滿足青少年哪些需要、達到什麼目標,不會過猶不及或錯過時機。

 

(二)建立屬靈的榜樣

 

青少年的特殊性,使得即使同文同種,它仍屬於宣教工作,格外需要道成肉身者的委身相伴。

 

(三)需要有力的屬靈環境、屬靈同伴

 

青少年是活在人際中的,一方面需要屬靈的典範,可使之尊敬與效法,一方面他們也需要看到同儕中有人把信仰活出來。一個人的信仰固然需要神的堅立,但來自團體的支持亦不可或缺。所以青少年們若沒有一個共同信仰的團體,他們將難以發展靈命,不容易突破掙扎。

 

教會目前青少年團契或小組的景況,相較於外在他們所需要的確認感、歸屬感,往往有落差。青少年基督徒面對他們對廣大社會、學校朋友是一小群,信心及見證的行動力的怯懦是常有的。然而對深受人際影響的青少年,幫助青少年信徒,對其同一族群發揮影響力,而非被世界同化,實在是今日教會青少年工作之重點。而在策略上,由於青少年迫切需活在關係中,適度強調耶穌的人性是可行的。

 

(四)對文化的營壘需破除

 

一個青少年活在典範認同與人際影響的觀點之後,不得不進一步正視在文化中,我們所面對的青少年事奉困境。

 

五千年的世大夫文化,緊緊地扣住所有信與不信者的價值觀,不自覺的成為信仰的絆腳石:擔心升學;父母促使、允許.孩子在信仰與學業之間,做出信心軟弱的抉擇;愛自己的孩子,卻在價值批判當中,對教會外未信的孩子,有許多的不放心,難以開放教會大門迎接多數的行跡迥異的青少年。如今我們期待青少年工作有突破,有一部分必需對我們既有的營壘,做出憂傷悔改的反應:承認我們的文化生病了,攔阻了上帝的工作。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門藝術,但卻也不是可以任意妄為的。

  首先,人與人的相交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從基督教的角度看,現世是一個上帝國已經降臨卻又未完全臨到的時代。因此,人既可以在此時此地經歷上帝的恩典,但也看到了魔鬼的惡行。而且,雖然跟我們交往的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和樣式造的、擁有潛質行一切善的人,但他們也是比萬物都詭詐,可以是壞到極處的人。所以,人與人的往來可以說是裡外受敵的。一方面我們的“仇敵魔鬼,好像吼叫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以吞吃的人”(彼前五8);另一方面我們都“被自己的私慾所勾引誘惑”,“私慾懷了胎,就生出了罪”(雅一14、15)。因此,罪惡的勢力正不斷地侵蝕各種的人際關係,最終令人生活在疏離冷漠的世界。

  其次,《箴言》第四章二十三節告訴我們要謹守自己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或作‘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由於人際關係的優劣往往取決於我們的自我形象而及於對別人的態度,所以,建立優質的人際關係的起點是了解自我。而就此我們要去問的是基督徒是個怎樣的人。

  根據《約翰福音》作者的理解,永遠的生命是由現世開始的。耶穌對尼哥底母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約三3)而今天我們便能夠獲得重生,意思是我們只要“接受他”、“信他的名”,便可以得著從上頭來的新生命,“成為上帝的兒女”(約一12)。

  因此,我們是因著相信耶穌基督的代贖而被上帝稱為義,是與上帝和好的人,藉著信而活在恩典中,以患難為榮,並因而產生忍耐和毅力,亦充滿了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的上帝的愛(參羅五1-5)。而惟有當我們常常感觸到上帝的愛,從上帝的生命支取取之不竭的資源,然後才可以成為充滿愛心,能夠跟別人分享,亦可以接受別人關心的人。

  當跟一個經學家辯論哪是最重要的誡命時,耶穌清楚地指出︰“第一重要的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是‘要愛人如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重要的了。”(可十二29-31)

 

而當耶穌談及“人子在他榮耀裡,帶著所有的使者降臨……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萬族時,上帝賜福的便是那些願意服侍他人的人,他們做在別人身上的事,縱使那些是在社會上最不起眼的人,也是作在耶穌基督身上(參太二十五31-40)。

 

因此,愛主其中一個主要的表達方式便是愛我們周遭的人,甚至是愛自己的仇敵(參太五43-48)。

 

一個內心充滿了上帝的愛的人亦應該是一個滿懷謝意的人。因為我們清楚知道︰“當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照所定的日期……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對我們的愛就在此顯明了……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尚且藉著上帝的兒子的死與他復合,既然復合了,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羅五6-10)

 

所以,我們原本是不配的,卻因著上帝恩典的揀選而成為“聖潔、蒙愛的人”,因此,《歌羅西書》的作者吩咐我們︰“要讓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住”在我們“心裡”,凡我們“所作的,無論是言語或行為,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上帝。”(西三16、17)滿懷謝意令我們常常以感恩的心面對上帝,也令我們不會忘記向別人致謝。

  一個內心充滿上帝的愛的人也是一個明白到自己是蒙上帝赦免的人。因此,基督徒不僅要“彼此饒恕,就像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我們一樣(弗四32),也要赦免那些得罪我們的非基督徒。況且,耶穌基督教導門徒向上帝禱告說︰“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好像我們饒恕了得罪我們的人。”(太六12)

 

而他亦指出︰“如果你們饒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如果你們不饒恕別人,你們的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4、15)

 

因此,耶穌基督赦免的愛強化了人際關係的救贖性,讓那些蒙愛的生命充滿了力量,不僅與上帝和好,亦能夠與人和好。

  然而,能夠與人和好並不表示我們要刻意地討好別人。耶穌曾經警告他的門徒說︰“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你們的祖先對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六26)

 

因此,人人都說我們是好人並不代表我們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因為當人人都視我們為好人時,或許我們就像從前的“假先知”一樣,只會跟人說“虛假的異象、占卜的預兆、虛無的事,和……自己心裡的詭詐。”(耶十四14)或只向人說他們所喜歡聽的、“動聽的話”和“預言虛幻的事”(參賽三十10)。雖然基督徒非常重視人與人的關係,但卻不可以因而放棄了基督徒行事為人所應該堅持的原則。

  第三,除了我們要了解自身在基督裡的身分外,我們也要對自己有相當真切的了解,然後才可以跟別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節勸勉我們說︰“我憑著所賜給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不可自視太高,高於所當看的,反而應該照著上帝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適中。”當然,保羅在此所談的是人要了解自己的恩賜,並按此而互相服侍,建立基督的身體。但是,了解自己的恩賜也是自我了解的一部分。適切地了解自己能夠令人保持健康的自我形象,懂得如何合宜地處理負面的情緒,避免過分的自高或自卑,然後才可以不亢不卑地與人交往。

  第四,人際關係所談的是人與人相交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對人有一種基本的了解。基督教相信,人既然擁有為善的潛質,也擁有為惡的能力,那麼當我們跟不同的人來往時,我們必須要個別地了解他們,然後才可以判斷他們為善為惡,或是善惡兼有。卻不可以心存偏見,先入為主地歧視某些或某個人。而亦由於人性是如此難以掌握,亦令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複雜和多變,所以,當耶穌差派他的門徒出去時,他也指出他們“好像羊進到狼群中間”,他們“要像蛇一樣機警,像鴿子一樣純潔。”(太十16、17)

 

但是,我們亦不可以忘記,人始終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和樣式造的,任何人都擁有為善的素質,所以,我們亦不應該抱著絕望的態度對待任何人。我們一方面應該要享受跟別人真摯的交往時所帶給我們的滿足感,但也要以百般的智慧,按著上帝的帶領,處理各類可能出現的人際衝突。

  耶穌指出他的門徒“是地上的鹽”、“世上的光”,鹽所強調的是它的味道,光所強調的是它照明的能力。鹽失去了鹹味便不可以再稱為鹽,那東西是既不能夠調味,也沒有防腐的功能。因此,我們只可以是鹽或不是鹽,如果我們是主的門徒,我們便必然是鹽,也必然要在地上發揮調味和防腐的作用。而光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驅走黑暗,在此則指門徒的好行為應該為世人所看見,並為此頌讚上帝(參太五13-16)。

 

耶穌基督吩咐我們,要在不同的地方作他的“見證人”(參徒一8)。

 

我們會在不同的地方遇上不同的人,可能也需要不同的技巧跟不同的人相處,然而,我們總不可以忘記怎樣能夠作主的見證人。雖然上帝不一定叫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認識和接受福音,但我們卻要透過跟他們的接觸,讓他們了解我們是屬於基督的人。

  人際關係並不是以我們自己或周遭的人為中心的。人際關係仍然是以上帝為中心的。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工作對信徒的意義–榮耀上帝

 

工作不是咒詛,而且沒有聖俗之分,肯定的是所有工作的價值是平等,而且在上帝面前的價值是相同,而每個信徒皆有其聖召,為要在工作上見證上帝及實踐上帝的旨意。

 

因此若基督徒明白工作不是咒詛,並認為工作沒有聖俗之分,皆來自上帝的召命,為要服事上帝,信徒能從身份上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那麼信徒就有動力去工作及能工作上找到最終的意義榮耀上帝。

 

所謂的聖俗之分在於區分信與不信的群眾,而不在於工作本身上,因此信徒(聖)是被召在工作上向俗(未信者)見證上帝,而這聖召觀是支持信徒在工作上堅守的動力,而基督教的末世觀是給予信徒在工作上忠心工作的盼望與憑據。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更慷慨的教會的秘密

 

1.     將上帝驚人的慷慨擺在人的面前

 

在我們開始想像我們可以施捨之前,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首先是接收者。慷慨不是從我們開始——而是從上帝開始,一切美好、完美和美麗的作者。我們沒有什麼可以給予的還沒有給我們。

 

“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4:7問。

 

我們從不送禮;我們只重贈。當我們經常默想上帝在基督裡的慷慨時,就會培養慷慨。我們需要讓自己被上帝的慷慨所淹沒:在美麗和豐富的創建;在生命的禮物中;在朋友和家人的愛中;在恩典和寬恕的祝福中和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加感激,才會帶來奉獻正如它最初的意圖:作為對這位充滿愛心、親切、極其慷慨的人的一種崇拜上帝。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8章中解釋馬其頓基督徒經歷了上帝的恩典作為回報,他們“首先歸於祂”——他們在敬拜中展現慷慨的實際行為。

 

2.     少關注金錢多關注異象

 

如果慷慨的主要目的不是金錢,那麼幫助人們理解我們的邀請——有從耶穌王那裡加入他拯救和恢復世界的使命。

 

 投一個這是快樂冒險的異象

 

分享真實人的轉變故事 您的教會及其支持的事工幫助實現的生活。這些故事將慷慨神學轉化為有形的、日常的現實,並激發人們參與。

 

談論父神的慷慨,耶穌的慷慨,以及慷慨的人之見證許多走在我們前面的人,為社會奉獻了他們的資源、才能,甚至他們的生命——上帝的快樂使命。

 

讓人們對他們能夠捐贈感到興奮——以及上的的豐盛會隨之而來

 

3.     塑造慷慨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行為不符合慷慨的生活,你將永遠破壞你傳道的信息。您是否正在積極尋找機會並做出可以擴展您的選擇的選擇? 給予的能力?你是否以這樣一種方式生活,表明你相信上帝足以生活

 

簡單地說,聖化並與社區互動?你在塑造愛的生活,傾注不自私,因為你相信上帝會滿足你自己的需要?

 

你是高高興興地把自己和你的東西送走,因為你知道這樣做會讓你感到高興 慈愛的父親是他用來愛你的鄰居的一種方式嗎?你足夠關心嗎您捐贈的接受者花時間確保您提供的幫助方式是真實的 使他們受益?

 

看看你的預算、你的日程、你的態度、你的效率——他們會告訴你回答。做一個全心全意給予的人。

 

 歷代至上29:9,我們了解到,當人們看到自願、全心全意的慷慨他們自己也受到鼓勵,也很樂意慷慨解囊。作為牧師或教會領袖,您的影響力可能比您意識到的要大。人們會觀察你的行為 並且會模仿

 

4.     不要害怕談論金錢

 

這聽起來可能與第二原則相矛盾。不是

 

耶穌談論金錢比談論其他任何事情都多主題。他提供了承諾和警告。他承諾給予更幸福比接受。他應許那些先求上帝的國的人將“擁有這一切東西”提供。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會報答那些慷慨施捨窮人的人。

 

耶穌還警告說,金錢是我們敬拜上帝的主要競爭對手。如果錢是上帝的主要競爭對手,我們正確理解它難道不重要嗎?聖經描述 金錢作為有生命的東西——作為說話(作證)和欺騙的東西,蒼蠅和誘捕。

 

如果你不講錢財,你就是在隱瞞一種福份和來自人們的喜悅。如果你從不談論金錢的危險,你就會讓你的羊群敞開心扉 它的欺騙性和破壞性。金錢要麼是你的主人,要麼是你的僕人。闡明一個你的教會關於如何奉獻金錢,將臨時物品轉化為獲得永恆的異象,並為上帝的國度部署財政資源。

 

5.     鼓勵關係慷慨

 

奉獻自己——而不是我們的東西——是聖經慷慨的核心和基礎。

 

慷慨植根於三位一體上帝的本質,祂擁有恆久的、無私的愛和尊重。因此,上帝最感興趣的是讓我們在祂的愛裡並呼召我們以耶穌為榜樣去愛人。

 

有一個例子,聖經告訴我們不要給予。馬太福音5:24中耶穌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與兄弟或姐妹發生衝突,我們要“把我們的禮物留在祭壇上”,然後去 和解。

 

耶穌把慷慨、愛和寬恕放在首位。

 

當然,將我們的犧牲獻給上帝並沒有錯。耶穌是說要把事情做好彼此——我們稱之為“一對一”生活。這就是為什麼只關注財務和數字是錯誤的。慷慨是關於人的。我們通過以下方式表達對上帝的感謝 將我們的生命一個一個地捨去,就像基督為世界捨命一樣。這是福音的核心。

 

6.     擴展您的指標

 

你怎麼知道你的教會變得越來越慷慨?由於上述原因,指標不能完全是財務指標。增加金錢捐贈可能是一個美妙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會眾變得更加慷慨。 如果一個團體給了很多錢,但對人不好,表現出忘恩負義對上帝,能說那群人是在施捨嗎?當然不是

 

考慮一下在教會內外發生的關係。身體是否被標記為團結、恩典、寬恕、謙卑和愛的精神正在成長?人們是否攜帶著彼此的以切實可行的方式減輕負擔?人們不只是寫更大的支票,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他們的禮物和他們的影響力?你的教會是否變得更外向型?你是在為你的鄰居花錢嗎——尤其是代表在上帝溫柔的心中佔有特殊地位的弱勢群體:窮人、陌生人、寡婦和孤兒?當你能誠實地給出肯定的回答時,你知道你的會眾正在成長為一個像基督一樣慷慨的社區。

 

7.     教導態度與行動同等重要

 

我們經常引用《哥林多後書》9:7,“捐的樂意的是上帝所喜悅的”。

 

在舊約文本中,我們了解的不是什麼或為什麼,而是以色列人如何給予:即,謙虛。上帝呼召他們認識到無論他們付出什麼對不幸的人來說,只有上帝才有可能——上帝是他們的拯救者和救贖者。

 

他們不能為他們的禮物聲稱功勞,好像他們是通過 他們自己的美德。上帝命令他們記住,他們自己是奴隸,在上帝仁慈和慷慨的拯救之前流浪者。這將有助於他們給予 別人謙虛,沒有任何優越感。我們的態度是一樣的;畢竟我們 在耶穌仁慈的拯救之前迷失並被奴役。

 

同樣,在新約經文中,保羅告訴提摩太要教導富人在沒有傲慢。耶穌塑造了一種充滿愛心、謙卑、僕人般的奉獻,而不僅僅是送窮人的餐桌上的食物,也邀請窮人到他的餐桌上。他的整個態度是其中之一就是歡迎和親切,沒有譴責和“看不起”他人。安靜地佈施,不張揚,不渴望得到承認或回報。簡而言之,上帝關心我們慷慨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

 

    總之,慷慨對上帝的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應該——而且可以——成為我們教會的核心。我們越是敬畏天父的慷慨,我們的心將充滿同樣慷慨的精神。挑戰你的會眾開始今天是簡單的慷慨行為——首先是與他們最親近的人,然後向外擴展。喚醒天父慷慨之心的教會可以發揮深遠的變革影響 並參與他在以賽亞書61:1中的偉大呼召,醫治傷心的人並安置俘虜自由。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