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從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檢視今日的牧養關顧



    NelsonThe Life of Dietrich Bonhoeffer”一文中指出,「在193523位神學生在和潘霍華弟兄的六個月共同學習生活中,他們永不磨滅地受他影響」,因為在潘霍華的帶領下,Finkenwalde神學院造就出來的是一批對神學思考及靈性培養兼備的牧者,這何嘗不是今天的牧者應該具有的質素呢?
    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提醒我們反思服事背後的神學思想,把我們的一切言行回到基督及回到聖言上,無論在甚麼層面中的服事都要緊記高舉上帝的話,並要達至律法和福音的平衡,這實在是一個很重要和精闢的提醒,因為今日世代牧養傾向著重一些包裝,形式和一套套的節目,追求即時的外在果效,而很容易忽略了基督教信仰的重要 核心信念和本質,潘氏的教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警惕。
    潘霍華的思想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就是他看重牧者的個人靈性培養,看重牧者必須有一顆關愛的心去為信徒受苦,效法基督的榜樣。更重要的地方是他看準牧者的本質,就是牧者和信徒同是罪人,同樣需要上帝的救恩和赦罪,同樣需要被關顧,同樣需要上帝的話的牧養,假若作為牧者能對自己的本質和需要看得清楚,同時接受自己只是一個信徒和基督間的中介者,他們才能作出真正的靈性關顧。
    假若全然遵從潘霍華的教導,我們會得出一個對信仰嚴謹,敬虔和律己律人的牧者,不過他和信徒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採取既有關愛,又抽離的服事態度,而且從他身上不會找到任何當今的輔導技巧,這樣的一位牧者,又末必可以完全符合當今信徒的需要,因為當下多元化的世代信徒面對的試探和衝擊,和潘氏當時的情況不同,而且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發展,比他當時心理學作為初型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了,所以牧者在牧養上重新肯定信仰核心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參考人文學科發展了的技巧和學問,有助進入信徒的內心世界。
    此外,當今牧者和信徒的關係若然全然抽離,或是每每只談及教義、罪的問題而漠視信徒的感受,亦可能行不通的,因為我們需要進入他們每一個獨特的處境,將上帝的愛及聖言帶到他們的生命中間。 
    無可置疑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提醒我們重返教義核心,以基督為首作牧養,但在今天的牧養事工上,現代人的心理複雜性也需要被考慮,對於宣講律法和福音中的平衡,牧者實在窮此生需要不斷作出檢視和反省。

從潘霍華靈性關顧探討其神學思想



    潘霍華的基督論和教會論互相緊扣,在潘氏早期的論文《聖徒群體》中,潘霍華為教會及基督立了定位:「基督就是在教會中的基督,教會就是在基督中的教會」。基督是今在的基督,惟有透過教會表彰自己,教會是上帝啟示的實在。在教會中這種今在性有三種形式: 聖言的今在、聖禮的今在和聖團契的今在,這三點在其靈性關顧中均佔一席位。在聖言中基督以其位格存在,要求人對祂作出回應,所以在靈性關顧中,透過聖言要求人對上帝作出回應,特別是面對自己的罪上的認罪。在聖禮中隱藏著基督升高及降卑中的位格,基督在聖禮中的存有,藉聖禮使門徒與基督可以連繫; 而團契作為基督啟示的受眾,表明基督的臨在,正如在靈性關顧中,基督透過牧者的牧養在信徒身上顯明其真實的臨在一樣。
    而基督本身有三面形象,分別是聖言、作為審判和饒恕的宣講,以及聖禮,「上帝將自己同聖言聯繫在一起,為的是藉著聖言,向世人曉諭」,故他在靈性關顧各層面中突顯聖言的重要性,同時是表明追求基督的自我表彰。靈性關顧中以福音及律法為核心,正正表明基督同時是審判和饒恕的宣講,此外,各聖禮亦是基督同在的表彰,因為「基督是完全的聖言,而聖禮則為這一聖言提供了完全的今在性」,基督透過靈性關顧具體與人同在。
    潘霍華的基督論強調「為我而是性」(pro-me-Sein),他謂: 「我們永遠無法在基督的自足是來思考基督,而只能在他同我的關聯人來思考他。進而言之,人只能在實存的關係-或者換句話說,只能在團契中思考基督」。而牧者的角色,正正就是讓人和基督透過靈性關顧認識基督。
    總的而言,按潘霍華在靈性關顧的教導,「牧養事工不能離開上帝的話語,而僅僅追求技巧、方法、策略,甚至以為這就是牧養,從而忘卻了上帝的僕人當 以宣講上帝的話為其職事之所在。對潘霍華來說,宣講不但是講壇上的事,正如聖禮是上帝話語的宣講,信仰群體本身亦是上帝話語的宣講」。
    潘霍華強調:當基督以教會-群體的方式存在,人若離開了教會-群體,就再也沒有認識基督的可能,故他在靈性關顧中教導牧者挑戰一些在教會以外自以為得滿足的人,沒有教會便沒有基督,信徒必須在教會內透過聖禮與基督連合一起。與基督同在的信徒群體中可以表彰主的愛,就如靈性關顧中提出的彼此代禱及相認罪和以基督的名為弟兄赦罪,同時信徒群體必須為他人而活,甚至放下自己的福祉,這就是靈性關顧中提及的承擔,或是《團契生活》中談及的服事的意義,讓基督的愛得彰顯,「信徒為他人而活,與他人同活,而且彼事服事,互相成為對方的基督」。 
    不過,受著當時社會的無宗教觀衝擊,潘霍華到了生命晚期在獄中的書信中,提出無宗教性的基督教(religionless Christianity),把信仰和教會分開,教會只能在當它為,「他人」而活時仍然是教會,人可以在世界內用行動活出其信仰。潘霍華這時期的教會觀和昔日的教會觀有很大差異,不變的是基督在信徒當中的位置,「上帝必須活在生命的中間而非邊緣」,具體地以其位格存在。
    另一方面,靈性關顧中潘霍華的教導和其《靈裡相交》的思想一致,他指出在信徒群體中,基督成為我們所有經驗和關係的中保,「信徒群體指的是透過基督和在基督內的群體」,信徒間沒有直接的相交,正如牧者在靈性關顧中以基督作中保,個人的能力和與信徒的關係等變得微不足道,真正對信徒提供幫助的是上帝自己,牧者只是一位中介人而已。
    潘霍華在當時神學院的集體生活中,和學生們一同去嘗試活出這種靈性相交的可能性,從而培養他理想中的牧者素質。他本人難能可貴之地方,就是在其短暫的人生中,完全活出他的信念和教導。其靈性關顧中的教導,正正是他的神學思想在牧養上的具體實踐,雖然無論是在昔日和今日的世代,一般神學研究鮮有探討他此方面的思想,不過,他的純教義式的靈性關顧教導,對今日高舉個人主義人本精神的世代,確實有其值得參考的價值。

潘霍華的靈性關顧具體建議



    潘霍華在其靈性關顧的教導中,以「以十誡審視人在何處對上帝的話冷漠」作始點,並全面就牧養關顧不同的層面提出具體的教導。潘霍華有關的教導既神學性,又有非常具體的建議,而且涉及的範圍甚廣,計有探訪、幫助信仰軟弱者、認罪、牧者的彼此守望及禮儀的處理(包括喪禮、婚禮及洗禮等)
    綜合當中的內容,有幾個重要的主題在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教導中甚為突出,它們分別是:
() 罪的問題
    罪的問題特別是在面對受試探者中最顯然易見,潘霍華提出信徒可能面對三種己知的試探,分別是感情上的試探,哀傷中懷疑上帝的同在及信心被攻擊,而受試探者出現的問題是對上帝過去的作為不感恩,對上帝未來的作為不感盼望,及漠視了自己當下隱藏及未被寬恕的罪,所以牧者必須幫助他們對付自己的罪,透過重申上帝在過去和未來的作為,和對信徒當下的要求,即是律法和福音的平衡。對於信心被惡者攻擊者,潘氏謂牧者只能靠上帝的話及基督與撒旦爭戰。
    在探訪病人及垂危者時,潘霍華同樣指出牧者亦需要處理罪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自私的病者全然依賴別人的愛及友誼,活著只是為了接受幫助,牧者必須幫他們重拾感恩的心。在探訪垂危者時,牧者更需要把握最後的機會,讓基督藉他的話進入病者的生命,讓他有機會回轉、認罪及得赦罪。
    此外,潘氏同樣著重牧者之間的靈性關顧,因為牧者也是罪人,也需要其他人的代禱及關心,而他自己必須先行處理自己的問題,才可以替信徒認罪。潘霍華提出的認罪模式建基於路德的做法,包括每日認罪、公開認罪及在弟兄跟前認罪,當中有私下向上帝認罪,和公開向弟兄認罪,因為弟兄已代替基督接受我們的認罪。而認罪是恩典而非律法,當信徒群體大家彼此認罪時,基督便在我們當中了。
    潘霍華多次強調,在十字架前大家同屬罪人,故牧者及被關顧者同樣需要面對個人的罪的問題,所以在任何形式的靈性關顧中,牧者必須敏銳於罪的問題,而上帝的話是我們對付罪的惟一出路,也是潘氏的靈性關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聖言
    除了上文提及上帝的話在關顧受試探者及病人時的重要性外,潘霍華指出上帝的話必須成為牧者生命的中心,透過閱讀、默想、祈禱和掙扎,使上帝的話在其生命起作用。
    在其靈性關顧的教導中,潘氏特別提及在探訪及一些聖禮中神的話的不可或缺。他認為,「每一次的牧者探訪都要求屬靈準備,引申至聖經及祈禱.一般而言,一個沒有涉及經文及祈禱的探訪都是沒有果效的」,對比今日牧者探訪會眾的做法,潘氏的著重點於上帝的話及祈禱上,多於看重關心信徒的心情或提供安慰,一切關心的導引還是要返到上帝的話上。 
    另外,潘氏亦提醒牧者在聖禮中要小心宣講上帝的話,提出在婚禮、喪禮和洗禮中對於講道的教導,如在婚禮中應先以感謝創造主開始,接著進入有關婚姻律例的教導,強調整個婚姻必須在上帝的話的保護下建立起來;而在洗禮中潘霍華指出,牧者可講述有關自然出生相對屬靈重生,肉體相對屬靈,死相對復活的教導。在不同場合合宜地宣講上帝的話,是靈性關顧一個重點,因為藉著聖言基督親臨在信徒當中。 
() 基督的臨在
    透過牧者親臨病者或垂危者當中,潘霍華指出基督便臨在我們當中。一位牧者去探訪信徒時,他必須思考:「基督如何在此屋內同在?」牧者本身正代表基督探訪他,正如在探病中,「藉簡單的同在,我們展現上帝與病人同在,而這個病成為上帝的親近的標記,教會的同在和幫助是為了全然指向惟一的幫助---就是上帝自己」。 
    除了展現基督的臨在,靈性關顧另一個目的是使信徒與基督連結,正如潘霍華指出在喪禮中,牧者必須帶出基督的復活得勝,死者已和基督結連一起。此外,無論是婚禮或洗禮同樣有與基督結連的意義,他指出「整個婚姻必須順從上帝的話及上帝,他希望把整個婚姻成為基督其中一部份身份,婚姻的呼召就是成為基督的身體」。另一方面,「透過洗禮孩童是從世界被救入所屬教會」,也是與基督的身體連結。
    潘霍華看重教會及基督在靈性關顧中的位置,好像在面對一些教會邊緣人,自以為富足者,牧者的責任是幫助他們認識到真正的滿足只有在教會中獲得,基督只存在教會和會眾中,信徒不能離開教會而找到基督,這是在潘霍華早期的思想中一個清楚的取向。
   牧者作為基督與教會和信徒間的中介者,雙方的距離必須合宜,以致牧者才能有效地承擔信徒的需要。
() 牧者對信徒的承擔
    Rochelle在《靈性關顧》一書的序中指出,靈性關顧是牧者以關愛去承擔羊群的工作,而承擔一字具有關心及傷痛,含受苦的意味。牧者為了信徒面對的問題而感傷痛,通過安靜聆聽,親身探訪及代禱等去服事他們。舉例在面對一些對福音漠視的人,潘霍華指出牧者必須用心聆聽進入他們的處境,和用愛安靜服事抗拒教會者。 
    不過在愛的表現背後,牧者必須保持和會眾有合適的距離,及謹記大家不是朋友,而是牧者和羊群的關係。牧者在作靈性關顧時,必須避免展作個人的分享而保持客觀性。在潘氏的教導中,牧者的角色只是一個渠道讓上帝作工,惟有基督才應被高舉。
     藉著探討各具體有關靈性關顧的建議,我們對潘霍華的神學信念可見一定端倪,不過這些教導屬他個人生命前期的想法,隨著年月變化,潘氏個人的神學思想亦不斷作出整合。本文嘗試探討在靈性關顧的教導背後當時潘霍華在基督論、教會論和信徒生活中的神學精神。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