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會堂禮拜


  A.兩約中間時代

    會堂(Synagogue)原文是聚會所,是猶太人聚會的地方,源於被擄巴比倫時期(B.C. 600左右),也是在聖殿倒塌,為宗教與社會功能聚會與敬拜,研習律法與祈禱,亦是社團會集討論地方的事情。會堂開始由小數十人;依各不同傳統,耶路撒冷會堂數目,於190-480之間(A.D. 70), 由此禮拜型態不一定形式,由長老操縱控制。

  B.會堂內祈禱

    晨早、下午和晚上,於月初、安息日和節期就有另獻祭時其時祈禱亦增加。會堂內的祈禱由讀律法者帶領,其餘參與敬拜者回應說阿們。


  C.會堂裡的陳設

    會堂大部份是根據聖殿,焦點為約櫃,內中存有律法和先知的書卷。有一簾幕將之隔開,在幔前有儀式用的燈台,約櫃放在「入口處」。其前面對敬拜者的地方是管會堂的座位。

  D.會堂的崇拜方式

   
    會堂大都根據聖殿時代的方式,如朗誦詩篇,老式的禱告文。

  E.會堂敬拜特徵

    會堂是大量使用聖經(誦讀及解釋)、禱告。如果聖殿敬拜是強調上帝的存在,則會堂敬拜乃強調人對律法的敬虔。

  F.會堂敬拜進行

    在安息日時至少有七人輪流誦讀律法書,只一人誦讀先知書,注重繁文縟節,敬拜時,包括道的解釋、禱告、誦讀聖經以及一般敬拜行為。

聖殿禮拜


  A.基督教的敬拜最早根源於舊約時代聖殿禮拜

上帝是無所不在,對以色列人而言,上帝顯現在至聖所裡,敬拜乃是活生生的會幕,上帝真實的臨在。

  會幕敬拜具有高度性的敬拜儀文,獻祭時有日出、日落兩次的敬拜。由此,會幕與聖殿是舊約時代兩個基督徒敬拜源由:

  會幕、聖殿象徵上帝的同在在以色列中。

  會幕、聖殿象徵上帝聖空間與禮儀、聖職。

  聖殿描述許多聖的祭品表徵。

  聖殿表徵神聖的使命。

  建築會幕是引導敬拜(出廿五-0),具有三重點:

  a.精巧的宣示物品凡屬主,用來傳達上帝的真理。

  b.強調上帝居住在此。

  c.認識主的榮耀充滿全會幕,上帝特別顯示的地方,凡內在敬拜由誠心可表達於外在。

  B.節期慶祝

  古時以色列的節期慶是舊約影響早期基督教敬拜的第四因素,有三個主要節期慶:踰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總之,舊約敬拜是根由一連串出埃及記的事件;新的敬拜是根由一連串道成肉身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出生、生涯、死與復活的事件。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的崇拜禮儀與他們的歷史經驗常是結合在一起,這種敬拜便成了對以色列具有教育之價值與意義。

  C.敬拜的地點與約櫃

  舊的中敬拜由機動祭壇性的敬拜漸轉向固定之地點。如象徵上帝臨在的約櫃,本是流動性的停留在不同之聖所,最後才經由大衛王將約櫃送到耶路撒冷(撒下六)。所羅門王繼位後建造聖殿,以後耶路撒冷成為唯一敬拜,獻祭之地方。

  約櫃在以色列中是象徵上帝的臨在,不可觸摸,代表神聖,上帝的臨近,又是敬畏。

  D.舊約的會幕

  舊約的會幕具有三重組織:

外院,

內院(Holy Place)

至聖所(Holy of Holies)

是關聯上帝的神聖:

父,

子,

聖神

也關聯人的三重人性:

肉體,

魂,


亦是三個關聯耶穌所提示門徑三個觀點:

道路,

真理與

生命。(約十四:6)

  摩西的會幕,聖經中有50章提述:出埃及記有13章,利未記18章,民數記13章,申命記2章,希伯來有4章。

  摩西的會幕清楚告知傳福音的優先次序:

  第一優先:至聖所;是祭司為上帝的工作。
  第二優先:聖所;是傳福音給信徒。
  第三優先:外院;向世界中述失與新得救者。

  E.讚美與舉起雙手

  讚美是尊貴的權柄,由讚美(praise)所得能力(power)兩字在啟示錄四章11節 合適地互引用。舉起雙手亦具特別重要讚美成分,是謙卑、肉體 的降服。這像電視的天線,在神面前讚美,對身體的運動是沒意義,只表示衷心的敬拜。正如小孩在父母之前有所需求時,舉起雙手引父母的注意,並讓父母親抱起 來,如同這比方說明了我們的天父也這樣對待我們的含意。

  讚美的三個屬靈原則:

讚美製勝仇敵,

讚美製勝我們自己肉體,

讚美與敬拜帶我們進到與主正當的關係,如同活水江河開始直湧豐豐富富地由我們自己。

  制勝仇敵而得勝是通過我們在上帝的讚美。 A. W. Tozer說:「若沒有敬拜就沒有實存的信託,信任是需要受尊敬,又尊敬是需由讚美敬拜。」

  我們藉著信仰開始讚美,且順服他的許多命令,它就回應我們的讚美。其次敬拜是回應,含以我們全身體與姿勢、下跪、叩頭、俯身致敬、舉起雙手。(詩六十三:4)

大頌歌(Great Canticles)

路加福音第1-2章以詩歌宣揚耶穌的降生並不是件偶然的事。從那時候起,基督徒的信仰常常以喜樂的音樂表達出來,這在歷史上沒有其它宗教可以相比。路加福音的四首頌歌在形式上是詩歌,是除了詩篇以外基督徒崇拜中最常唱的詩歌。

尊主頌(Magnificat):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1:46-55

撒迦利亞頌(Benedictus):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了,就預言說:「主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路1:67-79

榮歸主頌(Gloria in excelsis Deo):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3-14

西面頌(Nunc dimittis):西面就用手接過他來,稱頌上帝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路2:28-32

古時的教會之禮拜


以紀念耶穌基督的贖罪為中心的,綜合他們禮拜程序的內容,大概是以這樣的範圍而考量的:

認罪(Kyrie eleison---人沒有認罪悔改怎有可能到上帝的面前來敬拜祂;所以禮拜前要先念認罪文,悔改,求赦免和接納;所唱的詩歌也復如此

頌讚(Gloria---認罪、赦免、被椄納以後,接著宣佈上帝的臨在,主的榮耀充滿全地;要宣佈上帝的榮耀,祂的創造、救贖、關愛

讀經(lection以詩篇,書信,福音書為主。從多方面領受上帝的信息;有類似講道的勉勵,不但使會眾領受上帝的話,也促使立志信從

認信(Credo---念信經,明確表示自己的信仰

以上這些是全體會眾都可參加的。但因為椄下來要舉行彌撒,於是只留下那些已受洗而可領受主的聖體的人。這時禮儀的內容大約如下:

彌撒(Missa---分開,請未受洗的慕道友先離開

感恩聖祭---已受洗的信徒領受主的聖體;禮拜的主軸在頌讚上帝的羔羊

頌榮(Doxology---三一頌;頌讚聖父、聖子、聖靈

彌撒(Missa---(雖然也被名之為散會)在此的彌撒是表示信徒的被差遣進入世界

馬丁路德與聖樂

我們計劃效法古時教會的先祖與先知,用鄉土
語言為人創作讚美詩,或稱之為靈歌。如此一來,
“上帝的話語”就可以音樂的形式呈現給眾人。
— 馬丁路德 —

Our plan is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prophets and the ancient fathers of the church,
and to compose psalms for the people in the vernacular,
that is, spiritual songs, so that the Word of God may be
 among the people also in the form of music.
— Martin Luther (1483–1564 ) —

    馬 丁路德在十六世紀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西方教會分裂成天主教與更正教兩大陣營。更正教強調基督耶穌的福音,要讚美上帝及深信上帝的話,靠基督的恩典獲得 救贖,死後得升天堂。更正教後來演生出現今基督教的各種教派。馬丁路德是個溫和而堅定的改革者,希望能改革天主教。最後竟演變成歐洲在政治、哲學、文學、 藝術與音樂等方面的革命,為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主幹,這是始料不及的。

    馬丁路德於1483年出生於德國瑟林吉亞省的艾斯里本(Eisleben,Thuringia)      
。該省以產生像巴哈(Johann S. Bach,1685-1750)等音樂大師而聞名。他的母親很愛唱歌。他富音樂才華,曾參加兒童合唱團,為婚喪典禮獻唱。他會彈琵琶,會吹長笛。成年後,曾跟德國及荷蘭的音樂大師交往。他天資過人,極富活力。


音樂是一種天賦,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人的禮物。
若能勤練及善用歌唱技巧,音樂能使人變好,
且讓人有美的視野,得以修己安人。音樂
能驅除惡魔,使人快樂。它誘導人遺忘
一切的憤怒、低俗、傲慢及其他罪惡,
因為那兒有音樂那兒就太平。
— 馬丁路德 —

Music is an endowment and a gift of God, not a gift of men.
If one sings diligently with skill and application, then music can                              make man good and at peace with himself and his fellows by
  providing him a view of beauty. Music drives away the
   devil and makes people happy; it induces one to forget
  all wrath, unchastity, arrogance, and other vices,
for music reigns in times of peace.
Martin Luther (1483-1564)

    馬丁路德從小在天主教的嚴格氛圍中成長。1502年大學畢業,1505年得碩士學位。在學生時代,他被“上帝的震怒的思想”所驚嚇。為尋求內心的平安,曾自1505年夏天入修道院做僧侶,二年後成為神父。他於1508年獲聘為衛登堡大學(Wittenberg University)哲學教授。1512年修得神學博士學位。1515年他升任為代理主教。

      在 歐洲中世紀末期,有些歐洲國家統一了,許多大學紛紛設立,哥白尼發表新的天文學說,西臘哲學重新成為智慧的源頭。這些大環境的變化有助於改革運動之發展。 當時的天主教為道德、財務與政治等諸多醜聞所困,無法解決,引發各方的指責。馬丁路德在擔任代理主教時,雖仍效忠天主教會,但為尋求內心平安,他從宗教哲 學轉向對聖經的重視與信仰。他的作為終於觸犯了教理與教規,被視為蔑視教皇。他被批判為異端者,因而被逐出教會。

    當 時天主教彌撒及崇拜儀式主要是使用一般人所難理解的拉丁文,而非德文。聖經也是拉丁文。對聖母瑪麗亞則太過重視,忽略基督耶穌才是救主的聖經教理。教會強 調,須靠信徒本身的修行得救,而非依新約福音藉信仰耶穌得救。信徒須透過神父向天主告解,不能直接向上帝禱告。天主教會的行政管理由上而下,官僚習氣很 重,信徒少有發言及參與的餘地。此外,教友早先原本可唱聖歌,但在第七世紀時卻被葛瑞哥里教皇(Pope Gregory the Great,590-604)給廢除了。
     
    馬丁路德對天主教會於1517年向罪犯出售贖罪卷強裂不滿,在衛登堡教會大門上貼抗議書,因而跟教會纏鬥多年。終被列為教會的惡棍,長期被關在華柏格城堡(Wartburg Castle)。 從那時起,他開始決定要改革教會。積極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德文。他重獲自由,回到衛登堡後,積極編印聖歌,推動教會禮拜儀式之大幅改革。注重聖經及福音, 教信眾在聚會時高唱聖歌。他認為自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後,人類的墮落及罪惡極深,極難靠本身的善行來救贖。因此,須多讚美救主,多讀聖經,並仰仗福音及耶穌 基督的恩典來贖罪及得救。當時歐洲的大環境已逐漸有利於這種改革,終於造成日後迄今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裂局面。

    馬 丁路德在談到“信仰”時說,一個人聽了聖經教義後,認為就應盡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及改惡向善,並藉自己的虔誠信仰來得救。他說,這是憑人的頭腦所想出來的, 是一種無用的信仰錯覺。人不會因而真正學到什麼,這種信仰也不會使人心改變。相反地,信仰是上帝在我們的內心作工,因而全面改變我們,並由上帝賜給我們新 的生命。舊人已去,讓我們成為完全不同的新人。它改變了我們的心、我們的靈、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所有的力量。他在佈道時很重視唱讚美詩。他先拿起一本聖 經,然後說:“這是基督的福音”。接著另一手拿起聖詩,再說:“這本聖詩讓我們記得福音”。                                                                   

    馬 丁路德語重心長地指出,信仰是對上帝的恩典的活生生、大膽的相信。寧願冒險死去一千次的風險也要相信它。這種堅定信心及對上帝的恩典的認知,會讓你在你與 上帝,以及你與一切眾生的關係上,顯得喜樂、開心及自在。藉著信仰,讓聖靈在內心作工,使這一切成為真實。因而你心甘情願地去善待人、以愛心服侍人、願意 忍辱受苦,並心愛及讚美施恩給你的上帝。懇求上帝讓信仰在你的身上做工,否則你仍將永久沒有信仰,無論你如何想、如何說或如何做都無濟於事。

改革宗教會之敬拜禮儀

 
一、證明上帝與預備心來敬拜

宣召:呼喚眾人到上帝面前敬拜(宣召內容是以召集人到上帝面前敬拜為主)

開始禱告:這個禱告是讓人確實知道敬拜的對象是上帝。

三一頌:榮耀上帝的全權性及告白祂是掌管一切的主宰。

悔改禱告:人要時時刻刻地向上帝悔改認罪、更新。

蒙赦免的確據:人人需要上帝完全的救贖、赦免。

榮耀頌:榮耀永歸上帝。

二、宣告上帝的道

禱告求照明:讓上帝的話指引一生。

讀經:讓會友聽一遍或讀一遍上帝的話。

道的宣講:宣掦上帝的道是有道可循,而非道聽塗説或傳說「神話」的信息。最好是解經式的講道,讓聖經講出上帝的信息。

三、回應上帝的道

回應詩:讓上帝的能力(聖靈)充滿。

奉獻:獻上所有為上帝使用。

使徒信經:告白信仰。

代禱/報告/歡迎新肢體:操練為他人、他國、各肢體、災情代求。

四、確定上帝的道

聖禮-洗禮與聖餐:是上帝主動施恩予人,是上帝主動邀請人接受洗禮、接受祂的救恩;上帝要人在祂的恩典中成長。

五、差 遣(領受祝福和受差遣)

「主日」是上帝在服事人,祂以祂的話充滿我們、以祂的愛確立我們、以祂的恩典指引我們;「主日」不是我們人在服事上帝。「主日」受上帝服事後,週一至週六我們才有能力服事上帝和人、事、物,這個服事機會也是我們傳福音的契機,人當珍惜如此的服事。

進 一層地反思「禮拜」意義,許多時候,我們己習慣在儀式中「順便」完成一個程序,以節省時間為由逹成「應付」式的「禮拜」。而鮮少思考『禮拜』對上帝、對我 們、對大自然和一切受造物的意義是什麼?或說,我們很少做一個合乎上帝旨意的「禮拜儀式」,而不能在「儀式」中做全然的詮釋。期待領禮拜者努力往「以上帝 為中心」的敬拜。

歷代改革宗教會,於改革中的故事事件,和活用一些當事人,在面臨信仰的教條和不成文的規定,是如何的面對疑惑而行出信仰的真諦。教會現行的法規和各條例是肩負時代性的信仰使命和維護教會的體制,以防範教會之宣教誤入歧途。

改 革宗教會是要活化「體制」而非受「體制」綑綁。是要表現加爾文在「信仰與教制」的標語『真正的教會是已經改革且繼續不斷改革中的教會』。長老教會所標榜的 信仰精神為唯獨聖經、主權歸上帝、榮耀主名等等,特別她別於其它教派的組織,她是有總、中、區、小會之「代議」組織,透過「代議」程序以尋求及成就上帝的 旨意。

信義宗禮儀 主日崇拜程序


 
儀文
儀式
闡釋

琴音引進
眾立
嗚鐘後﹐司琴彈奏莊嚴聖樂﹐會眾隨即肅立。會眾的心正像詩班和主禮人步向聖所一樣﹐就近上帝。

宣示 「我等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尊名聚集﹐誠心所願」
眾立
開啟了會眾的崇拜程序﹐也顯示會眾心靈響往。由始至終上帝臨在會中﹐也是會眾崇拜的單一對象﹐所以無論作甚麼﹐都是奉主的名。

默禱 詩班或琴音奏 「主在聖殿中」
眾坐
藉著詩歌提醒上帝臨在眾信徒而祂又是敬拜的對象﹐故此宜坐下肅靜﹐低頭默禱。

唱詩 「請唱詩第幾首」
眾立唱
第一首宜選頌詩三一上帝榮耀的詩歌﹐或與節期有關的詩歌﹐並祂為人成就的大事工﹐應避免只唱個人見證為中心的歌曲。

認罪祈禱 「今日我們在此聚集﹐聽上帝聖道﹐應以悔改的心於天父上帝面前認罪祈禱」
眾立
當我們親近至聖至潔偉大的主上帝﹐我們倍覺罪孽深重﹐產生懼怕﹐卑微的感受。故此﹐當聽到主席提醒我們要認罪祈禱時﹐他的禱詞﹐就應成為我們衷心的祈禱。我們也深知主必垂聽。好叫會眾能坦然無懼來到施恩寶座前﹐領受上帝的聖道和各樣恩惠﹐靈性得以剛強。

讀經 「請看聖經第幾章第幾節」
眾坐
上帝的道是崇拜的主要內容。聖經是寫成的文字。讀經就是宣讀上帝的道﹐故人要用恭敬的態度去聆聽﹐我們用三代經題﹐以三年為一循環﹐把整本聖經的重要部份都讀一遍。或在各堂特定主日﹐可另選其他經文配合。

詩班歌頌
眾坐
詩歌有助培養會眾的感性﹐加深敬拜心靈﹐若能對該日的重點或講道主題有所配合﹐更有一氣呵成的功效﹔因此﹐詩班事前準備﹐練習﹐以及詩班員的質素和事奉態度﹐都十分重要。

十誡「請聽上帝十條聖誡」
主禮眾坐
象徵上帝頒佈宣讀﹔是上帝向人所頒佈的律法綱。誦讀十誡﹐使人知罪並了解自己靈性和道德貧乏﹐提醒我們就近主的憐憫與恩典。

認信 「請各位起立﹐同心合口﹐一同用使徒信經認信」
眾立
我們用使徒信經認信﹐認信不是祈禱﹐而是陳述並且承認基督信仰的要道﹐上帝在 信的人身上的作為。信經的目的在乎澄清信仰﹐維護真道﹐以對抗異端﹐宣揚真理。信經並非與聖經同等﹐但就它的精義和內容看﹐完全合乎聖經﹐也是使徒的信仰 宣告和立場﹐在主日中﹐整個世界有許多人同時一同認信﹐正是合一的見證。

唱詩「請唱詩第幾首」
眾立
第二首詩在講道之前唱﹐通常包含一個重要信息或感受﹐預備我們的心靈﹐去接受主的道。通常詩歌的內容配合講題。
十一
講道「願主耶穌基督之恩典及上帝之仁愛﹐聖靈之交通皆歸於我等﹐誠心所願」
眾坐
講員講道前的祝詞正好是我們的祈求﹐藉著聆聽上帝的道而領受上帝的恩典。崇拜講道時間宜適中﹐恰到好處地把握內容重點﹐把上帝的道講解清楚明白。會眾該努力靠主﹐實踐聖經教訓。
十二
祈禱 「請會眾起立祈禱」
眾立
這是講道後祈禱﹐不應重覆講道內容﹐應為教會事工﹐或是肢體身心靈﹐社區需要代禱。
十三
主禱文公禱
眾立
用主教我們的禱告公禱﹐也是合宜的。
十四
奉獻
主禮立正位眾坐
代表上帝悅納奉獻奉獻是拜崇的具體行動﹐是我們回應主恩的方法之一。所獻的金 錢﹐都應用在聖工上。奉獻崇拜和感恩的結合的最高表現﹐這並不單就金錢而言﹐乃是就我們時間﹐恩賜﹐事奉﹐整個人上﹐向上帝委身﹐當作活祭﹐在教會中事奉 ﹐在社會﹐家庭中見證﹐上帝在你身上的救贖大能。
十五
獻捐 「慈悲天父﹐我等今時獻此少數捐款﹐求主鑒納﹐並求主祝福﹐俾能收極大果效﹐歸榮我主。誠心所願。」
主禮立正位眾坐
 
十六
報告
眾坐
崇拜中﹐信徒聚在一起﹐暢談家事﹐讓大家對教會關懷﹐了解教會的運作﹐可以增加信徒對教會的歸屬感﹐報告時間﹐長短亦宜適中。
十七
讚美詩 「請唱詩第幾首」
眾立
這是第三首會眾唱詩﹐通常我們唱「三一頌」﹐不應看為散會歌﹐雖然唱後便是聚會結束﹐但也是崇拜的高潮﹐我們獻上最虔誠的頂禮﹐由衷的感恩﹐總結我們在聚會中所領受的福氣與恩賜。
十八
祝福 「願主降福於你﹐保祐你﹔願主照顧你﹐施恩於你﹔願主舉其面於你之上﹐賜你平安﹐誠心所願。」
眾立
以上帝的降福為總結是最適合的﹐因此教會沿用亞倫的祝福 (參民六2226) 我們帶著上帝無限的恩典﹐欣然回家﹐開始我們崇拜的人生﹐在教會內敬拜上帝的生活完畢之後﹐接著便開始事奉教會﹐服待人群﹐見證上帝的另一種生活的開始﹐這正是崇拜在聖經中的另一個意思。
十九
阿們頌
眾立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禮拜事奉須知


1.會眾須知

會 眾要明白事奉者對於禮拜的進行是否順暢負有重責大任,因此,要協助配合併鼓勵他們。就以司會者而言,當禮拜時間已到,而在場的會眾只有寥寥數人時,司會者 對於是開始禮拜常覺最尷尬,也最頭痛。另外,大多數會眾都會對司會者有所期待,例如:祈禱唱詩要大聲又有力等等,這些期待往往會帶來壓力。因此,會眾應嘗 試去瞭解事奉者的心境,有時當事奉者因身體不舒服,精神不振,或其它因素而影響事奉時,會眾要盡心體量他們,並以關心代禱替代『冷眼旁觀』。

2.事奉者須知

除了因個別的事奉有其特別之須知外,以下幾點是一般性的須知:

1)不可忘記是事奉
   
    這是所有事奉者(包含證道者)的首要須知,我們要牢記,事奉絕不是誇耀自己或滿足自己,更非指揮或命令別人的時刻,我們務必要從心底謙卑的服事上帝與服事人。

2)保有頭一次事奉的心

    通常第一次事奉總是戰戰兢兢,雖緊張但最認真,也花最多時間準備與練習。然而當事奉次數愈多或經驗越來越豊富時,一般都會掉以輕心,態度逐漸鬆懈,準備的時間少了,也不怎麼在意要提早抵達會場。以上的現象是事奉者當謹慎戒懼的。

3)用心求進步

    要經常從『失敗』或『錯誤』中學習教訓,期使事奉不斷精進,使人得益,也蒙上帝的悅納。以下有五點可供參考:

(1)常常研究思考如何才能獻上更好的事奉。

(2)對於自己的事奉要虛心請教他人的評論與建議。

(3)努力改善自已事奉的缺點與不當的習慣。

(4)在事奉中,設想自己也是會眾之一,以『觀察』自己的事奉,試著體會會眾的感受。

(5)留心觀察別人的事奉,學習其長處,然應避免競爭和比較。

4)憑信心事奉

    事奉者對於自己的事奉是否影響禮拜的順暢與氣氛要有所警覺,因此,除了充分預備外,還要有兩方面的信心:一為『時間』的信心----及早抵達會場,以免因匆匆忙忙而亂了陣腳。二為『心』的信心----專心祈禱,心倚靠上帝,才能事奉會眾,引導會眾。

5)關心小孩的禮拜

    理 想上,最好是小孩與成人一同禮拜,因為教會是上帝的大家庭,是天國的雛型,所以全教會大大小小一同吟詩讚美上帝是何等地美何等地善。又,如果小孩從小能養 成與父母一同敬拜上帝的習慣,對於其信仰之培養,參與教會等等都有極大的幫助,在美國的台灣人或華人教會因有第二代語言的差異,教會在安排全家同作禮拜 時,要格外小心,儘可能做周全的安排。

6)其他事宜

    有關聖歌隊服,長老袍,會堂之佈置,週報之編排與寄發,如何關心缺席者等等,長執會應廣納會眾的意見,期使會眾熱心參與教會,更使教會成為榮神益人的團體。

禮拜之頌榮 、祝禱、後奏



頌榮是禮拜程序的高峰,將讚美與榮耀全歸與上帝。雖然吟詩頌榮時表示禮拜己近尾聲,然而有如登山者的感受一般,當攀登至山頂之片刻,滿懷喜樂,有著讚美與凱旋的確信。吟唱頌榮時會帶給我們『重擔憂慮』得釋放,使得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



重新得力,受罪苦楚的蒙赦免與治癒,充滿信心與平安。由於頌榮只有五首(台語聖詩507~511,其他512~513為祝福,514~516為散會之詩)且都是短詩,因此務必要謹慎,避免因過於熟練而淪為『有口無心』地吟唱。



祝禱是整個禮拜中最嚴肅的時刻,通常由牧師擔任(如果是尚未封立的傳道師,教師或者是長老執事,則可以祈禱代替祝禱)。祝禱表示禮拜即將結束,新的一週『已經』開始,這時會眾最需要的,也最期盼的是來自上帝的賜福,因此,祝禱的時刻是表示全體會眾衷心地向上帝祈求施恩,同時也是牧師向會眾『宣告』上帝的祝福,可見吾人應具備的根本認識是:祝禱是上帝親自向眾人賜福,而非牧師(或人)的祝福。領受上帝的賜福後,會眾要同心說『阿們』並吟唱『阿們頌』。



後奏可以說是禮拜程序的濃縮,通常以較短的音樂來總結,藉著簡短有力的後奏,將會眾『送出』,使充滿新的力量,滿懷喜樂與感謝的心,走出禮拜堂進入世界,同時也邁入新的一週生活。因此,雖然是簡短的音樂,會眾仍要以平靜喜樂的心聆聽之。


禮拜之肢體交通 (報告)


有句涵意深遠的話說:『週報是教會生活的指標。』

誠 然,吾人若要認識一間教會,通常可以從週報看出端倪。具體地說,週報中『肢體交通』所關心的對象,自然流露出該教會的事工方向及教會功能所在,也可看出其 信徒彼此間的關係,傳道人的牧會理念與神學反省等都可從『肢體交通』一窺究竟,甚且多少可理解或描繪教會型態的輪廓。在名稱上,有的教會用『肢體交通』, 有的用『分享報告』,或『消息代禱』,無論何種稱呼,其功用與意義都不應侷限在消息『報告』而己。

事實上,其所蘊涵且欲傳達的是:基本於信仰共同體的關係,基督徒彼此的交誼應含兩方面的見證,即:

1)與上帝之間縱向關係的見證。

2)與其他兄弟姊妹及所有受造物者之間橫向關係的見證。

    因為我們同屬基督的肢體,都是上帝大家庭中的子女,又共同領受基督的恩典,因此,致力於肢體間的交通(包括:消息溝通,感情交誼,信仰分享與激勵等)正是信仰生活關聯的表現。瞭解『肢體交通』的涵意後 會眾當注意下列四項:

1)抱持『與哀傷者同哀傷,與喜樂者同喜樂』的同理心(Empathy)

2)心存『見證主的愛與恩典,互相激勵信仰,歸榮耀與上帝的態度』,應避
免自我誇耀。

3)為『肢體交通』中的人與事代禱,並配以彼此相愛互相扶持的行動。

4)『肢體交通』屬於禮拜『中』的一項程序,是回應上帝話語的具體表現之一,所以在『交通』時,仍須專心聆聽。

    撰寫或提供『肢體交通』消息者----牧師或其他相關人員,也有四點提醒:

1)舉凡有關會議議決事項,各團契事工與動向及各項關懷事宜,均應登錄、以促進肢體間的交通與聯結,達到鼓勵會眾參與教會事工的目的。

2)絕不允許揭人隱私或涉及個人的譏諷。

3)除了有關自己教會內的交誼外,也應擴及鄰近教會和其他台灣人或華人教會,及中會,總會,台灣教會與普世教會之消息與見證。此外,對於吾人所處的社會和故鄉台灣的事誼,也可斟酌地提醒會眾作信仰上的關心與反省。

4)秉持為教會寫歷史並留傳到後世的精神與態度來撰寫週報。

禮拜之奉獻


作禮拜要奉獻。為什麼?奉獻的意義為何?我們要清楚,奉獻並非入會費或義務,真正的奉獻在於回應上帝的恩典,以獻身、獻時間、獻恩賜、獻金錢等具體行為來表達我們對上帝的感恩,並以之作為信仰的見證。

奉獻絕不是因為上帝『缺錢』,所以我們捐(或施捨)點 錢給上帝,給教會『用』,更不是以我們的『小錢』來『換取』上帝的祝福。不要忘記,我們所有的一切,包含生命、家庭、子女、財產、工作等等。都是屬於上帝 的,也都是上帝賞賜的。因此,真正的奉獻是來自內心的感恩。一位牧師說得好,『有信仰的人善於奉獻,沒信仰的人不奉獻,』,他又說:『奉獻是信仰的溫度 計』,一個信徒若是出於內心,接著所能奉獻,其信仰必定令人欣羨,其奉獻也必蒙上帝悅納。

奉 獻是禮拜程序中最具體,也是最現實的表現,它似乎是聖與俗交接融合的時刻。是以『拿聖經聖詩的手』去『拿金錢』的時刻,也可以說是『上帝教會的會計簿』和 『我們家庭的會計簿』合併的時候,是『我們的生命為上帝的愛所激勵,心靈渴慕永恆的生命』,同時也『思及金錢』的時刻。

因此,在奉獻時,正是表達信仰,『試驗』自己----決志跟隨主,『驗證』信仰----仰賴上帝的信實等的最好時機。由此可知,奉獻正是向上帝表明:

 1)感謝,

 2)信賴,

 3)獻身,

 4)服從,

 5)事奉等的決心。

    因此,奉獻是否蒙上帝悅納,在乎我們是否誠心誠意,甘心樂意地獻上自己及金錢等,而與獻金金額多寡無直接關係。

禮拜之聖禮典


    基督教(新教)信仰傳統上有兩大聖典,一為洗禮,一為聖餐,這兩者都是根據主耶穌在世的言行加以制定成的禮儀,因此,每當參與聖禮典時,好像主耶穌的言行與上帝的救恩重現在我們眼前一般,藉著聖禮典的實施,再次堅定我們的信仰。

    聖禮典對基督徒的重要性並非在其本身為『聖禮典』,而是在其所指向及其所具有的意義,例如洗禮,保羅提醒我們說:『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這是要我們能過著新的生活,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裡復活一樣。』(羅馬書64)

    教會中有會籍的正式會員都必須經過洗禮,藉著洗禮將自已獻給上帝,願意過著新生活。長老教會採滴水禮,由法定的牧師主持,凡是在其他教會已領洗(或受浸)者都被接納,不需重洗。有關聖餐的教訓,保羅說:『直到主再來,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你們是在宣告主的死。』(哥林多前書1126)

    因此,我們要藉著領受聖餐來反省自己的信仰。接受聖餐的人必須是受過洗禮或堅信禮的會員,端聖餐杯盤的必須是長老。以上是參與聖禮典者必須具備的認識,也是教會應提供給會眾的教育與培養。

    總結來說,在聖禮典中,參與者再次體會到基督救贖的真實性,並確信個人之生命與上帝拯救計劃的聯結,進而藉聖禮典向上帝表明我們堅決地信靠,同時也與其他信徒聯結成為信仰共同體的一份子。

    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因過分重視外表禮儀,而喪失禮儀的真諦,但也不要為了避免形式化,而因噎廢食或隨心所欲。以下有六點提醒大家在參與聖禮典時應抱持的態度:

1)再次體認到蒙上帝救贖的恩典,並獻上感恩。

2)領受洗禮或聖餐時,應當悔改認罪,並先面對與解決。

3)以敬虔的態度參與聖禮典,真誠地反省自己,避免冷漠或以為常的態度。

4)要與弟兄姊妹同歡喜,互相祝福。

5)在進行洗禮時,要為領洗者祈禱。

6)服裝要整潔端莊。

禮拜之講道


    講道與禮拜是教會的兩大支柱,基督教是以講道為中心的教會(天主教是以儀式為中心)。究竟什麼是講道?

    講道乃『闡明福音』,『傳講福音』,『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傳講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信息』,講道不是用來責備會眾的機會,或利用於個人的學識,或嘮嘮叨叨地唸經,而應以人的話語將上帝的信息忠實地說明,傳達與翻譯出來。講道主要是表達安慰,希望與感謝。

    講道一般由受過神學訓練的傳道人擔任,或有講道恩賜的長老亦可擔任。表面上,講道是傳道人在『講道理』,事實上,其含蓋三個層面,缺一不可,即;上帝,講道者與聽道者。分述如下:

1) 賜信息的上帝

    講道所傳講的是上帝的道,不是人的道----倫理道德或勸人為善的道理,換句話說,講道的中心是『上帝的話語』,不是人的道理。上述說法並不表示上帝的道不『包括』倫理道德或勸人為善的道理,而是『超越』這些(參照以賽亞558~9)。大多數人認為『道理』就是『信息』,事實上兩者是有所區別的。一般而言,信息是指講道的中心,也就是指上帝的話語和旨意,因此,講道是否『含有』信息或是否彰顯信息,端看上帝的話語是否『活現』在講道中,否則一篇感動人的演講稿仍不能算是一篇信息。

2) 傳信息的講道者

    講道者在講道中扮演的角色是『上帝的工具』,換言之,上帝透過講道者及其話語,親自向所有參與禮拜的人(包含講道者本人)宣 講自己的話,因此,講道者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忠實於傳講上帝的道。更應該儘量避免以討好會眾為依歸。所以講道者要謹慎且充分地準備講章,有如廚師烹煮菜淆 一般,必需慎選材料及調味品,還要講究火候及配色,也就是要色香味與營養俱全。除了充分預備講章外,講道者還須格外注意一項,即講道者本身的生活事奉,人 格,信仰等等都與忠實於傳講上帝的話有密切的關係。

    下列三項是講道者必須注意的:

1)要恆切祈禱。

2)平日要勤讀聖經並多下功夫察考相關資料。

3)對周圍的人事物和生活體驗要有敏銳的心。

3) 聽信息的會眾

    講道有如一份藝術品,它的完成有賴講道者輿會眾的同心努力。換言之,兩者都有責任,講道者(也是聽眾之一)的 責任前面已討論過,有關聽眾的責任則有二項,即:『期待』與『祈禱』。也就是說,會眾如何表達內心的期待,以及有否為講道者與自己祈禱,都將深深地影響講 道者的講道,同時關係到講道的效果。『如何表達內心的期待』事實上即為『如何聽』的問題。聽道最忌諱的是:不預備心來聽,不謙遜地聽,不注意地聽,不敬虔 地聽,不相信地聽,不實踐地聽。我們要牢記上帝的主權及其話語的力量與奧密,因此要謙遜也聆聽講道。

禮拜之恭讀聖經


    有些信徒似乎看輕『恭讀聖經』而看重證道,或以為讀經是證道的『陪襯』,事實上,讀經是讀經,證道是證道。二者有關聯,卻不應有輕重之分或混為一談。

    所謂讀經,並非讀一般的詩詞,而是在宣讀上帝的話語,因此必須以恭敬的態度來宣讀與聆聽。宣讀時要盡量去体會此時乃是:

1)恭讀上帝話語的時刻。

2)宣讀上帝話語的時刻。

3)安靜聆聽上帝話語的時刻。

    傳統上,恭讀聖經應包括三部分:

a.舊約----代表傳統(Tradition)

b.詩篇或新約書信----代表情境(Context)

c.新約福音書----代表宣揚(Proclamation)

此三者的結合表示基督教信仰有其深遠的淵源,符合現時之情境,並彰顯其以救主耶穌為福音宣揚的中心。

總之,恭讀聖經應如『上帝親自宣告祂的話,我們聆聽又刻在心版上。』

上帝的話語被宣讀出來,正表明上帝臨在我們當中,祂以自己的話來傳達其旨意與祝福。因此,會眾在此時的首要任務是『聽』。由此可見,禮拜中最嚴肅,也是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恭讀聖經,我們千萬不可予以輕忽。

禮拜中之信仰告白 (使徒信經)


    為何要在禮拜中公開地『唸』使徒信經呢?理由有三:

1)使徒信經是我們的信仰告白----我們是以使徒信經來『告白』自已的信仰,而不是用來向上帝祈禱,我們告白時,不但再次以檢驗自己所信,也又一次以堅定地口吻向上帝及眾人告白。

2)使徒信經是我們的見證----使徒信經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的摘要,因此當我們在背誦告白時,正是藉著我們的口向眾人見證我們所信的。

3)使徒信經是我們的確認----對我們自己而言,每逢告白時,正是自我再確認信仰的時機,如果允許在四個『我信』之後能加上『阿們』,則將更有意義,例如:

a)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宰----阿們!

b)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阿們!

c)我信聖靈-------------------------------------------阿們!

d)我信公同的教會----------------------------------阿們!

以使徒信經作信仰告白時,宜注意三件事:

1)讀或背誦均可。

2)要意識到使徒信經內容正是自已的信仰,且要朝此方向更精進。

3)以誠心說『阿們』的態度與其他會眾一同告白。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