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計劃效法古時教會的先祖與先知,用鄉土
語言為人創作讚美詩,或稱之為靈歌。如此一來,
“上帝的話語”就可以音樂的形式呈現給眾人。
— 馬丁路德 —
Our plan is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prophets and the ancient fathers of the church,
and to compose psalms for the people in the vernacular,
that is, spiritual songs, so that the Word of God may be
among the people also in the form of music.
— Martin Luther (1483–1564 ) —
馬
丁路德在十六世紀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西方教會分裂成天主教與更正教兩大陣營。更正教強調基督耶穌的福音,要讚美上帝及深信上帝的話,靠基督的恩典獲得
救贖,死後得升天堂。更正教後來演生出現今基督教的各種教派。馬丁路德是個溫和而堅定的改革者,希望能改革天主教。最後竟演變成歐洲在政治、哲學、文學、
藝術與音樂等方面的革命,為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主幹,這是始料不及的。
馬丁路德於1483年出生於德國瑟林吉亞省的艾斯里本(Eisleben,Thuringia)
。該省以產生像巴哈(Johann S. Bach,1685-1750)等音樂大師而聞名。他的母親很愛唱歌。他富音樂才華,曾參加兒童合唱團,為婚喪典禮獻唱。他會彈琵琶,會吹長笛。成年後,曾跟德國及荷蘭的音樂大師交往。他天資過人,極富活力。
音樂是一種天賦,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人的禮物。
若能勤練及善用歌唱技巧,音樂能使人變好,
且讓人有美的視野,得以修己安人。音樂
能驅除惡魔,使人快樂。它誘導人遺忘
一切的憤怒、低俗、傲慢及其他罪惡,
因為那兒有音樂那兒就太平。
— 馬丁路德 —
Music is an endowment and a gift of God, not a gift of men.
If one sings diligently with skill and application, then music can make man good and at peace with himself and his fellows by
providing him a view of beauty. Music drives away the
devil and makes people happy; it induces one to forget
all wrath, unchastity, arrogance, and other vices,
for music reigns in times of peace.
—Martin Luther (1483-1564)—
馬丁路德從小在天主教的嚴格氛圍中成長。1502年大學畢業,1505年得碩士學位。在學生時代,他被“上帝的震怒的思想”所驚嚇。為尋求內心的平安,曾自1505年夏天入修道院做僧侶,二年後成為神父。他於1508年獲聘為衛登堡大學(Wittenberg University)哲學教授。1512年修得神學博士學位。1515年他升任為代理主教。
在
歐洲中世紀末期,有些歐洲國家統一了,許多大學紛紛設立,哥白尼發表新的天文學說,西臘哲學重新成為智慧的源頭。這些大環境的變化有助於改革運動之發展。
當時的天主教為道德、財務與政治等諸多醜聞所困,無法解決,引發各方的指責。馬丁路德在擔任代理主教時,雖仍效忠天主教會,但為尋求內心平安,他從宗教哲
學轉向對聖經的重視與信仰。他的作為終於觸犯了教理與教規,被視為蔑視教皇。他被批判為異端者,因而被逐出教會。
當
時天主教彌撒及崇拜儀式主要是使用一般人所難理解的拉丁文,而非德文。聖經也是拉丁文。對聖母瑪麗亞則太過重視,忽略基督耶穌才是救主的聖經教理。教會強
調,須靠信徒本身的修行得救,而非依新約福音藉信仰耶穌得救。信徒須透過神父向天主告解,不能直接向上帝禱告。天主教會的行政管理由上而下,官僚習氣很
重,信徒少有發言及參與的餘地。此外,教友早先原本可唱聖歌,但在第七世紀時卻被葛瑞哥里教皇(Pope Gregory the Great,590-604)給廢除了。
馬丁路德對天主教會於1517年向罪犯出售贖罪卷強裂不滿,在衛登堡教會大門上貼抗議書,因而跟教會纏鬥多年。終被列為教會的惡棍,長期被關在華柏格城堡(Wartburg Castle)。
從那時起,他開始決定要改革教會。積極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德文。他重獲自由,回到衛登堡後,積極編印聖歌,推動教會禮拜儀式之大幅改革。注重聖經及福音,
教信眾在聚會時高唱聖歌。他認為自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後,人類的墮落及罪惡極深,極難靠本身的善行來救贖。因此,須多讚美救主,多讀聖經,並仰仗福音及耶穌
基督的恩典來贖罪及得救。當時歐洲的大環境已逐漸有利於這種改革,終於造成日後迄今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裂局面。
馬
丁路德在談到“信仰”時說,一個人聽了聖經教義後,認為就應盡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及改惡向善,並藉自己的虔誠信仰來得救。他說,這是憑人的頭腦所想出來的,
是一種無用的信仰錯覺。人不會因而真正學到什麼,這種信仰也不會使人心改變。相反地,信仰是上帝在我們的內心作工,因而全面改變我們,並由上帝賜給我們新
的生命。舊人已去,讓我們成為完全不同的新人。它改變了我們的心、我們的靈、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所有的力量。他在佈道時很重視唱讚美詩。他先拿起一本聖
經,然後說:“這是基督的福音”。接著另一手拿起聖詩,再說:“這本聖詩讓我們記得福音”。
馬
丁路德語重心長地指出,信仰是對上帝的恩典的活生生、大膽的相信。寧願冒險死去一千次的風險也要相信它。這種堅定信心及對上帝的恩典的認知,會讓你在你與
上帝,以及你與一切眾生的關係上,顯得喜樂、開心及自在。藉著信仰,讓聖靈在內心作工,使這一切成為真實。因而你心甘情願地去善待人、以愛心服侍人、願意
忍辱受苦,並心愛及讚美施恩給你的上帝。懇求上帝讓信仰在你的身上做工,否則你仍將永久沒有信仰,無論你如何想、如何說或如何做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