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現代科學與基督教信仰(1)

 

現代科學與信仰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也是涵蓋深廣的課題。但就科學與信仰的關係而言,大體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科學與信仰絕對對立、排斥,水火 不容;第二種觀點認為信仰可以存在於科學還無法企及的地方;第三種觀點是基督徒的觀點,認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學,又不與科學相悖。此外,有人以為科學與 信仰完全互不相干,離開實驗室時把科學留在那裡。從教堂出來後,信仰也隨之留在教堂裡。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嚴格地說,此種信仰並非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 仰必完全貫穿於人的整個思維和行動過程。我將不對此種觀點多費篇幅。作為一個崇尚科學的知識分子,我原在科學與信仰方面有過長期的掙扎。本章擬就對這三種 觀點,在我曾困惑和思考過的一些層面上,作些剖析和論述。

一、科學與信仰水火不容嗎?

不少人認為,科學是基於事實的,是客觀、真實、可靠的,而信仰則是出自心念,是主觀臆測和不可靠的。因此,追求科學者必須揚棄虛無飄渺的信仰,虔誠信上帝 的人則無法搞科學。不是魚死就是網破,兩者尖銳對立,不能兼蓄包容。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兩條強有力的依據。第一是中世紀的教會對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 的逼害,足以表明信仰對現代科學的阻礙作用。第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個相信進化論的人,怎麼可能接受神用泥土造人的說法呢?我過去視這種觀點為天經地 義,現在卻有了新的看法。

教會對哥白尼等人的迫害被當作教會因循守舊、反對科學的佐證,深深地印在許多人心上。哥白尼、伽利略受到壓抑和迫害是事實,但從這一事實中導出的結論卻有待商榷。對這些事實的經過及誘發因素作較詳細的瞭解和公正的分析,有助於澄清問題。

莊祖鯤博士在《基督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載於《海外校園》第二期)一文中較為詳細地分析了這一個案。其中有幾點值得在此指出。

第一,哥白尼( 1473~ 1543)是第一個提出地球繞太陽運轉的「日心說」的天文學家。但他本人並未遭受什麼迫害,因為他有意在臨終前才將他的書印妥出版。長時期來人們以為他這 樣做是怕受教會的迫害:近代歷史學家卻發現,哥白尼真正耽心的對象不是教會而是那些持亞里斯多德宇宙觀、堅信地心說的天文學家。事實上,極力鼓勵哥白尼出 版著作的人士中就有一名樞機主教和一位基督教(新教)的天文學家。身為波蘭裔天主教徒的哥白尼,則在書的開端將此書獻給當時的教皇。

第二,真正受到迫害的是伽利略(1564~ 1642)。他於1610年用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來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後,當即受到其他大學教授的圍攻和教廷的警告。但因他的一位朋友繼位教皇烏班八世,他 便有恃無恐地於 1632年出版了他的巨著。結果他被定罪,被軟禁在意大利弗羅倫斯一座別墅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十年。但莊文指出,伽利略被定罪的主因並不是日心說(對 此他事先已私下取得了教皇的默契),而在於他對教廷權威的挑戰。他堅持認為神同時用《聖經》和大自然啟示他自己,因此《聖經》中有關自然現象的經文應從科 學觀點重新解釋,從而大大激怒了一直擁有解釋《聖經》的最高權威的教廷,被定罪就在所難免了。

我個人認為,伽利略受迫害的主因是否是日心說並不十分重要。當時地心說被科學界和教會人士普遍接受。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觀點,並非來 自基督教或《聖經》,而是當時人們堅持的理性主義思潮的結果。《聖經》中根本沒有關於所謂地心說的論述,連一點這方面的暗示也沒有。所以,伽利略的受害與 基督教信仰和《聖經》無關。乃是當時統治教會的人的失誤。與伽利略同時代的天文學家凱普勒(KePler)同樣公開支持哥白尼觀點,但他卻未遭到任何迫 害。因為他住在馬丁路德領導的「新教」(即基督教)的勢力範圍之內,天主教鞭長莫及。伽利略和凱普勒的不同境遇是很能為基督教信仰在哥白尼、伽利略事件上 的無辜申辯的。

毋容諱言,一些科學家歧視、誤解基督教信仰和《聖經》,確與一些神學家的失誤有關。除了哥白尼、伽利略事件外,金新宇博士在《科學與基督教》一書中還列舉 了一些例子。比如,愛爾蘭主教烏雪( James Ussher,1581~ 1656)根據《聖經》中人類的家譜推算說,神造人發生在公元前4004年,但《聖經》中並沒有這樣說;當避雷針發明時,一些教會曾予以反對,認為這是不 敬,打雷時應敲教堂的鐘;1870年當萊特主教( Mition Wright)訪問美國一所基督教大學時,對該大學校長「我相信在未來五十年內人能像鳥高飛天上」的預言大為震驚:「能飛翔天空的只有天使,請你千萬不要 再提此事,不然你就會褻瀆神了!」但三十年後,正是萊特主教的兩個兒子發明了飛機,在北卡的上空飛行。……金新宇指出,過去一些教會領袖對科學缺乏認識, 懷有成見,以為科學是反對《聖經》的,因此科學與基督教之間便有了不必要的鴻溝。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逐漸接受了人文主義(或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他們高舉人的理性,認為人 是宇宙的主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他們崇尚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以為科學是認識真理的唯一方法;強調真理的可經驗性,拼棄一切於物質世界以外的客觀 實體,不承認任何超然 的力量。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孕育下,達爾文的進化論迅速崛起,在短短的時間內席捲整個科學界、思想界。他們以這種世界觀、方法論向基督教信仰和《聖經》提出 嚴重挑戰,釀成了科學與信仰兩軍對壘之勢。

由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初期一系列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的支持,《聖經》的歷史性、無誤性,至今不可動搖。可是,在進化論和創造性的對峙中,迷惑著、 困惑者卻不乏其人,筆者就曾是其中之一。如果進化論是真理,《聖經》必為謬論。如果進化論是科學,創造論必然反科學。如果唯有科學才可靠、可信,基督教信 仰必然不可靠、不可信。這是我過去深信不疑的邏輯推理。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當人們對進化論的立論、根據作一番比較深入的瞭解後,就不難發現進化論一直 面臨著理論上、實踐上的許多難題,並不是科學真理,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假說。現代科學的許多重要發現都支持創造論而不利於進化論。這些,在第六章〈進化論 與創造論〉中我將詳細討論。

如果不是因一些神學家的失誤和一些科學家的武斷,越過自身的領域和能力彼此干預的話,科學和信仰本該是和諧一致的。神是藉著大自然和《聖經》啟示他的奧 秘,科學則是研究神為大自然制定的各種規律。從根本上說,科學與《聖經》應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根據蓋洛甫統計,前三個世紀的三百位著名的科學家中, 92%是神的信徒,其中幾乎囊括了人們熟知的所有大科學家,如牛頓、焦爾、歐姆、法拉第、孟德爾、巴斯德、馬克士威爾、蒲朗克、愛因斯坦等。在當今,各個 領域的傑出學者、科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也不乏虔誠的基督徒。在他們身上,科學與信仰的和諧、統一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所以,認為科學與基督教信仰水火不容的觀點雖有一定事實依據,而且在當今的知識界相當流行。但此種觀點流於表面,並未觸及事物的本質。

二、神祇存在於縫隙之中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神祇存在於未知領域之中,即當人們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需要把神抬出來作擋箭牌。隨著人們認知的增加,未知領域越來越小,神存 在的空間也隨之減少。當人們完全認識宇宙時,就再也不需要神了。人們常常以牛頓的一個故事作為例子。牛頓能用萬有引力定律準確地算出月亮繞地球轉動的運行 軌道,但他不能解釋地球為什麼會自轉,他寫信給劍橋大學老師的信中說:「地球為什麼能自轉,我不能用萬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轉動它。」(神創造一 切,牛頓的話並沒有錯,但一直受到嘲諷和曲解。)隨著科學的進步,抬出神來解釋未知之事的機會越來越小了。幾年前一位頗有名氣的科學家在牛津大學演講時 說:「宗教是不必重視的,宗教已漸漸被科學推翻了,科學方法證明極有效能。」醫學的進步,使求神治病的人越來越少。有人說:「藝術的價值可以等於大量的禱 告了!」

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誇口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常常暴露出人的驕傲和無知。「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大聲地這樣宣告說。他的依據是槓桿原理。但 他尚不懂得能量守恆原理,否則便不至如此狂傲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被確立之後,不少人以為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公式來表示。十九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 斯(Lanlace)即為一代表人物。他認為,給定了方程和初始條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預測的。據說,一次當他把一本天文學著作獻給拿破侖大帝后,拿破 侖問道:「神在你的學說裡還有什麼位置呢?」他回答說:「皇上,我不需要神這種假說!」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確立了相對時空觀。除光速保持不 變外,時空的一切量度都會隨觀察者的運動速度和參照系的不同而改變。此時,拉普拉斯的豪言便顯得淺薄了。

勃克感言

首次登月成功是人類科技史上一件值得慶賀的劃時代大事。此時又有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報紙上鼓吹說:「這次登月成功證實《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也成 為神話。……證明了人類合作的力量,人類高度的智慧,提高了人類的地位,確定了人類更高的價值,人類從此開始可以無愧地說,我們不只是萬物之靈,更是宇宙 的主人。」

相比之下,美國太空計劃的一位關鍵人物、美國水星計劃及雙子星計劃的總執行者華特﹒勃克(Walter F.Burke)的頭腦卻冷靜得多。他說:「我喜歡用嘗試征服的字眼,而不單用征服一字,人將永無完全征服太空的一天,只要想想離開我們最近的星球的距 離。你若在基督降生時,就以每小150萬哩的速度旅行,到今天為止,你還沒有到達那裡。再想想約翰﹒格林的飛行,他飛行的最大高度為 150哩,而我們地球的直徑為8000哩,因此我們第一位太空人所飛的高度與地球的大小相比,不過是剛離地而已。」

我曾更直觀地畫了一個圖,將地球縮小為一個直徑10厘米的球,格林的最大飛行高度僅離開地表1.8毫米!勃克的結論是:「不論人已有的這些太空發展,人想 在他的一生中,越過我們自己的天河的機會,極為微小。就是以光速的速度飛行,需要十萬年去跨越地球所屬的銀河,而我們知道太空中有無數的銀河存在著。這種 由速度乘時間而得的距離,簡直大得難以想像。如果把星際間的距離和人的壽命相比的話,人以一生的時間也不可能在宇宙間走得很遠;換言之,人活得還不夠長, 旅行得還不夠快,去侵犯神的宇宙。以現有的知識看,人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太空裡作有限的探索而已。」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驚異地發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未知領域卻越來越多,現僅以幾件事為例。

人能造一個活細胞嗎?

五十年代的生物學基本還是宏觀生物學。一提及生物學人們立即想到捕蝴蝶、採花草。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使人們可以研究、觀察到細胞的各種結構和變化,六十年 代,生物學發展為細胞生物學。到七十年代末期,由於基因重組技術等的問世,人們已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各種生命現象了。分子生物學的崛起,為生物學、醫學、 農業帶來革命性變革,生物工程已成為若干前沿學科之一。有人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儘管生物學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人們仍無法造出一 個活細胞來,不少人認為,人造活細胞是遙遙無期的。

光的本質

三百年前,牛頓根據他長期研究的結果,認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雖然與牛頓同時期的荷蘭科學家海更斯Huyghens)的實驗證明光由光波組成相觸,但因牛頓名氣很大,科學界沒有重視海更斯的學觀。1801年,楊多馬(Thomas Young)發現,光穿過兩條狹縫會發生於擾現象。光的這種衍射現象強烈地支持光是波的理論,但那時光波性質仍未被充分認同。

1864年數學家馬克威爾(Clerk Maxwell)從理論上證明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赫茲(Hertz)在實驗室中成功地用震盪電路放射出電磁波,證實了馬克威爾的理論。自此以 後,歐洲大陸的科學家才接受了光的電磁理論,牛頓的光粒子學說被認為是錯誤的,光波學說高於一切。

到十九世紀末期,光電效應的發現又對光波學說提出挑戰。當光撞擊一個金屬面時,會把金屬面的電子打擊出來,這叫光電效應。電子流的強弱取決於入射光的強弱 和波長。當入射光的波長大於某一個值時,則無論怎麼增強光的強度,也不能產生電流。光電效應只能用粒子學說來解釋。因為光子的能量與它的震動頻率成正比, 只有頻率大於某個值的光子才有足夠的能量擊打電子使之脫離金屬面而形成電流。同時,入射光越強,表示入射的光子越多,打擊所產生的自由電子也越多,故電流 越強。所以,光電效應與光波理論不符。

1900年蒲朗克(Max Planck)推出量子光學,認為光是由量子(Quanta)組成的理論,才解釋了光電效應。於是,人們對光的認識又翻了個兒。到底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 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現在科學家承認光有兩重性,既是粒子又是波。光的反射和折射既可用粒子學說也可用波動學說來解釋;光的衍射現象只能用波動學說來解釋; 光電效應則只能用粒子學說來解釋。

光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令人感歎不已。人們日前對光的性質只能用頗為矛盾的兩重性來解釋。但光的這種兩重性已被科學界憑信心接受。我聯想到,我們讀 《聖經》時,也同樣面對很多難解的地方,如道成肉身的耶穌,同時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們是否也可以象科學家接受光的兩重性一樣,謙卑下來, 憑信心接受耶穌的神、人兩重性呢?而目一,耶穌就稱他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真是太美妙了。

非線性三體系統的可測性

我一個研究物理的同學告訴我,目前在自然科學界興起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叫「渾沌」(Chaos)。這一研究揭示一些極簡單的系統有驚人的複雜性和不可測 性。自十八世紀以來,很多科學家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研究由太陽、地球和月亮組成的三體系統的穩定性問題,但至今未得到答案,對這樣一個體系,有兩種對立的 見解。一種以龐加萊(Poincare)為代表,認為其系統是不可預測的。另一方則以拉普拉斯(Laplce)為首。他說。「如果我們知道宇宙每一顆粒子 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準確位置和速度,便可以計算出宇宙的過去和未來。」這是一種機械唯物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受機械律支配的。現在科學的發展和量子力學的確 立,證明龐加萊的觀點是正確的。

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Kadanoff 1991年在Physics Today上發表的一篇通俗文章上寫道,當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非線性三體系統的運動時,如果僅僅忽略了銀河系外一個電子對該系統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後,這個簡單系統的行為也將變為不可預測!

我的同學極為感慨地說:「考慮到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自身,我們所掌握的科學武器,面對這類問題時,人類顯得多麼有限!多麼蒼白!多麼脆 弱!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是有限的,在無邊無涯的未知世界中,我們始終只是一個稚童。在深奧無比的宇宙中,上帝才是原動力、創造者和主宰!」

人體特異功能

大約在1979年,報載四川省有一個叫唐雨的孩子可以耳朵認字,但後來又說是弄虛作假。但到了 1980年,北京又傳出小學生可以用手認字的消息。而且,北京大學生物系和心理系正在對北大附小的學生進行有關的測試。聯想到 1965年我曾看到的一則關於一個蘇聯孩子可以隔著玻璃板模字的報導,我雖對用手識字一事十分疑狐,但仍抱著開放的心態,專門抽了一天的時間到北大的測試中心去,想看個究竟。

我去那天,主持測試的是一位我認識的學長。我說明來意後,他熱情地邀我參加測試。測試工作十分嚴謹、細緻,有防止作弊的各種有效措施,全備科學研究的特 點。主持人介紹說,小學生們用手識字已有三種不同的等級。直接把字、畫握在手上識別是初級的。把字、畫先放入一個密封的塑料盒,然後用手隔著塑料盒識別的 是中級;用手識別已暴光、但尚未沖洗的照相底片是最高級的。他問我要測試哪一級。我說,只要能親眼見到初級識別,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他分派了兩個男孩子給 我。我分別把一張看圖識字的畫片放到他們手中,然後用一個厚布套子從左胳臂一直套到右胳臂,使他們無偷看圖片的可能。我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寸步不離(連 廁所也沒敢上)。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其中一個男孩兒說他識別出來了。我問是什麼?他說:「一條蛇!」我追問一句:「真的是一條蛇嗎?」他有點含糊了:「讓我再想想!」於是 他又閉目聚精會神地想了片刻,說:「是一個人在游泳。」我不放心地問:「確實了嗎?」他說。「沒錯兒!」於是我動手取下大套袖,從他手中拿過圖片。果然, 是一個人在游自由泳!游泳者的左臂已向後劃出水面、正上舉要挪到前方。彎曲的胳臂和手腕真與蛇的形狀相仿。難怪他一開始說是一條蛇呢!我驚吒莫名。

這時另外一個男孩兒說他也認出來了。他說他手中的圖片是一個孩子在打羽毛球,白衣白褲,戴著紅領巾。我問:「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他毫不猶豫地說:「男 孩兒!」除了性別以外,圖片上的圖像與他的描述完全相符。這個打羽毛球的小孩兒在後腦勺露出一支很短的紮著頭繩的小辮,是個女孩兒。這個學生誤認為是個男 孩兒。但我已相當滿意了。真可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了。

到晌午時分,被測試的學生們都陸續回家了。我見一個女孩子還坐在測試中心,一臉的不高興。原來她平時識別中級的圖片又快又準,那天卻一次也沒有識別出來, 因而非常失望。我興致勃勃地鼓勵她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別灰心,我讓你摸一個初級的。」於是從房間的另一端的一張桌子上隨手拿了一張圖片放在她手裡。她 兩手緊緊握住,高舉過頭,僅僅幾秒鐘,她就對我說:「有了!」「什麼?」我問道。「一匹馬。」「什麼馬?」「斑馬。」結果是一匹深棕色的馬。不是斑馬,由 於投影關係,馬的身體有明、暗、深、淺之分,被她認為是斑馬。但她能識別出是一匹馬就完全滿足我的要求了。

測試中心的人告訴我說,我一個同學的女兒是摸底片的高手。於是我打電話給我同學,她熱情邀我到她家吃晚飯。飯前我對她女兒說:「青青,聽說你摸字摸得挺 好。今天表演給我看看吧!」她面有難色。她母親告訴我,現在很多人不相信特異功能,認為孩子們在弄虛作假。我安慰青青說:「我相信這是真的。再說,又是在 自己家裡,給叔叔表演一下有什麼關係呢?」她同意摸一個中級的。我把一個火柴盒的火柴倒出去,把一個東西放進火柴盒裡,讓她隔著火柴盒摸。不一會兒她就 說:「是一個小男孩的照片,還戴著紅領巾。」我不禁脫口而出:「對呀!那是我小學畢業時的照片!」

手何以能識別圖像呢?我問了很多被測試的孩子,他們的說法基本一致:當手接觸到圖片後,只要閉目凝思,腦子裡就會閃現出各種圖像,像放卡通片一樣,變幻不 常。如果其中一個圖像在腦子裡頻頻浮現,這就是手中那圖片的圖像了。這是孩子們識別的實際過程。但這些過程是如何發生呢?為何手一接觸到圖片(有時其間還 隔著盒子),大腦就會浮現出圖像呢?看來,手似乎具有與眼類似的功能。但眼有視覺細胞、晶狀體、視網膜、視覺神經等一整套精密、完善的組織結構,而且又是 如何完成這個「看」的過程呢?測試中心的工作人員說,只要稍加訓練,使孩子們學會集中自己的意念,大約三分之一的小學生都有這種識別功能。這也許不叫特異 功能,而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種「第六感官」

近年來,氣功風靡中國。練氣功的人不僅可以使氣在自已體內運行,有的還可以發外功為人治療疾病,甚至可以意念移物等。氣功的本質是什麼?現在尚不清楚,有待時日。

物質是由物質組成的嗎?

二十世紀初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動搖了牛頓時代的絕對時空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大大地深化了一步。儘管相對論的一些論點仍超越人們的常識,不易於理解,而到二十世紀中葉量子力學提出的論點不僅常人不著邊際,連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

前面提到的Thomas Young的雙狹縫實驗中,如果把光源減弱到一個光子一個光子地射出,雙狹縫後面的感光膠片仍得到干涉條紋。一個光子怎麼可以「同時」經過兩個狹縫呢?於 是哥本哈根學派的物理學家波爾(Bohr)等的結論是,一切物體皆由能量波組成;只有在物體被觀察的那一瞬間才從能量波凝聚為有本體的物質。

比如,我們看一個物體時,光波被所看之物表面的電場反彈到我們眼裡,在視網膜上凝聚成光子方產生視覺。又如,一個物體只有在被觸摸的那一瞬間才由波動凝聚 成由原子組成的實體,從而產生觸覺。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感受是幻覺,因為能量和物體都是真實的,且能互變(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E:運動 物體具有的能量;M:物體質量;C:光速),但總覺得夠玄的。

1927年海森堡(Heisenbrg)發現「測不準定律」( Uncertainty Principle),表明微粒(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兼得,越準確地測出其位置,則越不準確地知道其速度,反之亦然。因此微粒的動態無法用方程式精 確計算,只能用概率加以預測。這種看似「不科學」的量子力學使科學更加符合實際從而更加科學。

隨著科學的發展,更多我們無法解釋的問題被發掘出來,更暴露了我們的無知。余國亮在《物理學家看聖經》中說:「神用測不準定理來提醒世人,人的智慧算不得 什麼;他又選擇了非常小的普朗克常數,使人類的日常生活,不會因測不準定律而帶來麻煩。他的慈愛何等的大,他的智慧何等的深。」

物理學的發展告訴人們,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絕對零度(-273.15℃),也無法達到光速。根據相對論,一根以五分之四光速運動的米尺,其長度將減至原 來的五分之三;如果以光速運動,則長度會縮為零,所以無論如何推動,一個物體的運動不可能達到光速。同時,相對論告訴我們,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運動速度的增 大而增加。當物體的速度等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會變為無窮大,所以光速是一切運動物體無法企及的。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其運動速度才能達到光速。

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顯得很渺小、無知。地震、颱風、洪水我們尚難應付,何談「人定勝天」呢?有人說,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科學有長足的進展,人們總有一 天會認識宇宙的一切。但基督徒相信,「隱秘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神的,唯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於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二十九29)如果沒有神的啟示,我 們是無力認識宇宙的。退一步說,即使有一天人們認識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又怎麼樣呢?是不是我們就再也不需要神了呢?不是的。神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也是宇 宙的維護者,「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位方有」。(希一3)正像一切律法必須由權威制定,並在權威的監督下才得以貫徹、執行一樣,神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切規律也 只有在神的護持之下才得以正常運作,否則,宇宙早就分崩離析了。人縱然可以認識宇宙,卻絕無力維持宇宙。所以,無論科學如何發展,人類永遠需要神。

政爭風雲中的教會路線與合一研討會——教會如何在政治參與中避免被政爭分化、撕裂

盧俊義牧師

一、楔子

每談到政治的問題,就會在台灣的基督教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緊張,或是不必要的誤會。這是因為長久以來傳道者缺 乏正確的教導,且欠缺從聖經與神學的信仰反省,加上教會被政治人物所掌控當作「利器」的結果,否則正確的信仰關懷社會、政治等議題,應該是基督徒的社會責 任,也是不可疏忽該有的信仰見證。

基督教會必須先反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它的存在使命是甚麼?如果是為了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則必須忠於 聖經的教導,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政治理念的需要。忠於聖經的話語,就是在傳達上帝的「道」。如果基督教會不能正確地傳遞上帝的「道」,就不能算是以聖經上 帝的話為中心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為基督教會下個定義:教會是奠基在聖經上帝話語的基礎上。因此,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宣揚上帝的話語而存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為教會存在有五大功能,其中第一要務就是要「宣揚聖經的信息」(另外四種是:禮拜——回應上帝揀選的愛;服務——對弱小、苦難者有憐憫的心;教育——認識聖經的教訓,對生存的土地環境與人有愛;交誼——知道分享上帝賞賜的恩典等)。因此,長久以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是以研究聖經、推動信徒研讀聖經為主。只要是合乎聖經教訓的,就應該全力以赴。

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反省與宣教走向的改變

一九五四年七月,從南部教會開始發起「設教百週年教會倍加運動」,並在一九五九年二月十七日正式成為長老教會第六屆總會第三十六條接納為總會共同目標。此項目標訂定為:凡縱貫線鐵路所經過的鄉鎮都必須至少有一間教會;凡公路局(今之台汽)有經過的鄉鎮都必須有教會設立。長老教會總會並同時成立「設置倍加運動委員會」。同時,由神學家組成的「新世紀宣教運動研究」,以當時台南神學院宋泉盛教授為首,帶領一群神學家進行神學反省和宣教使命的重建,也因此奠定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落根本土神學教育方案,以及宣教走向的改變。

從一九五四年開始,直到一九六五年六月,當台 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迎接設教一百週年時,它確實達到了「教會倍加」的目標,有一倍的成長。但因為教會深植在許多邊遠地區、農村,使教會感受到與苦難者同在一 起的信仰告白。也因此,使這些神學家嗅到一股社會即將產生重大改變的味道,這種改變將會造成台灣邊遠地區與農村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

一九六二年,當美國宣佈停止對台灣經濟援助,政府決定經濟自主,以開發加工出口輕工業為主軸,帶動台 灣社會從農業進入工商時代。因此,一九六五年元月通過設置加工出口工業條例,並且在次年(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高雄前鎮設置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工業區,從 六七年開始大興土木建廠、招商,六八年開始生產之後,短短兩年間,就有三萬名年輕人進入工業區加入生產行列。但相對的,卻對台灣造成極大的影響,那就是人 口結構的改變,且這種改變影響台灣社會之大,迄今持續不停。

為了因應可預知的台灣社會重大之改變,長老教會神學家帶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宣教工作做重大的改變——從過去以開拓新教會為主要宣教目標,轉變成為以事工為中心的宣教走向。

「新世紀宣教運動」共設計五個大單元,就是1.都市傳道、2.農村傳道、3.工業傳道、4.山地傳道、5.海 外傳道等。這五個單元從一九六五年開始進行,但在這之前已經派出不少人到外國去學習工業傳道的模式,以工業區為主要對象,深入工廠調查工人的生活狀況,以 及大批人口移動到都市來的生活情形。一九六八年七至八月,台南神學院甚至動員師生與台灣大學社會系及東海大學社會系合作,進行高雄加工出口區勞工生活與工 作之調查。這些都影響到後來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社會與政治前途關懷的主要因素。而這些關懷事工都可以從由長老教會主導設立的「生命線」、「家庭協談中 心」、「漁民關懷中心」、「彩虹事工中心」、「殘障關懷中心」等等機構之設立看得出來。這些事工關懷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都是要表明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最 底層人民一起的心志。

三、從關懷到積極參與改變政治結構

因為將推動事工作為宣教事工的主軸,長老教會開始發現有許多問題出在於政策上的問題,若是不改變政府政策,人民的問題依舊存在,受難者的聲音沒有人會去注意傾聽。

從一九六五年代開始的加工出口工業,固然為台 灣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改善,但政策沒有考慮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其影響層面更大,人民受到的傷害會更是嚴重。隱藏在加工出口工業的背後,就是嚴重的社會 失調,包括農村人口流失,山地原住民被販賣到平地當「奴工」,甚至延伸到九○年代的販賣「雛妓」問題之蔓延;吸食毒品的泛濫日趨嚴重,對整體台灣社會心靈 墮落的影響更行嚴重;農村的荒廢,青年的迷失,自殺率的攀升等等都讓長老教會憂心不已。但隱藏在這些背後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國家方向政策的「不確定」(也 可以說對台灣沒有土地與人民的認同感),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不確定」就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這才是引起長老教會投入關懷台灣前途的主要因素所在。

因為有「新世紀宣教運動」深入鄉鎮各地,長老教會的神學發展逐漸趨向對「鄉土」的愛和關懷,「鄉土神 學」的發展正好也回應了當時七○年代在台灣發生「鄉土文學」的論戰問題。因為有深刻的神學反省為基礎,傳道者在這段期間受過的神學教育也很自然地就會去關 心和回應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聲音。

由於長老教會傳道者平時就有在教導與傳遞聖經這方面的信息,因此,信徒對關懷被壓迫者與苦難者、弱勢族群等這方面的認知、吸收也經常有所反應。教會與社會團體的互動日漸密切,也讓信徒感受到教會面臨的壓力。

青年運動先從大專學生的聖經研究開始,發起於一九七○年七月,逐漸導引出「長青學生團契」從校園團契中出走而獨自設立,但經常被扭曲和干擾。

一九七七年從國民黨中央黨部決定徹查長老教會服務於公教單位信徒名單的案例,更讓長老教會信仰上的凝聚力更強,且在信仰上更加確定受到迫害而必須有所抉擇。

以一九八八年發生的「農民事件」為例,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就傾全力投入關心雲嘉南地區被捕入獄的農民九 十九名和家庭,而獲得該地區農民的認同和回應(可舉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帶農民上來台北示威遊行為例)。更加確定長老教會在信仰上反省之後的確認:與被壓 迫者站在一起的信仰告白,以回應一九八五年四月通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長老教會非常清楚知道教會並不是要成為政治團體,但認為一黨獨大的政府絕對不會是社會之福。因此,積極鼓勵成立並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就成為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的主軸。為的是希望能因此防範執政者與有錢有勢者勾結,繼續欺壓或疏忽弱小族群所帶來的社會傷害。

四、結語:神學反省是教會存在最基本的要件

一九八五年四月當長老教會在紀念宣教一二○年之際,同時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條文」,這信 仰告白條文從一九七六年草稿定案開始,歷經十年分發到各地中會、教會研討,正好說明長老教會在關懷社會議題上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所依據,這依據就是聖經 的基礎。也因為此信仰告白條文,才是成為長老教會不被政爭所分化、撕裂的主要因素。

不論是甚麼神學內容的反省,它都必須以聖經研究為底。沒有聖經基礎的反省,不能稱之為「神學反省」。 因此,在一九九八年元月開始,由神學家陳南州、鄭仰恩、黃伯和等牧師開始提出「新眼光讀聖經運動」,並在次年獲得長老教會總會通過:全面推動信徒每日研讀 聖經的信仰生活。這項事工目前已有顯著的成果,有高達950間教會(其中有135間教會為他教派)積極參與推動,並向總會索取「每日新眼光」教材高達四萬份。我深信這項研讀聖經的運動將成為在「政黨輪替」之後的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中,有新的互動關系出現。

無論我們台灣社會如何轉變,教會和傳道者都必須有個明確的瞭解:我們要繼續努力傳達聖經上帝的話語。就像使徒保羅對提摩太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 福音就是上帝拯救的信息,而教會與傳道者之所以被揀選,為的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語。如果連這點都無法做得到,又怎能讓人看到上帝的救恩?又怎能感受到上帝 的話在我們的生命裡?當台灣社會一味地在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基督教會應該幫助台灣社會重新思考先知阿摩司對他那時代所傳遞上帝信息的意義: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飢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

(阿摩司書八:11—12

沒錯,先知阿摩司說的「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 段話豈不就是今天台灣社會的寫照?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疏忽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錯解了上帝的話語?或是離棄了上帝的話語?因此,所有的教會與傳 道者都必須認真省思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是否扮演好忠實的聖經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如果一個傳道者連上帝的話語都無法正確地傳遞出來,信徒又將如何遵行上帝 的話語在生活和工作中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讓我們回到聖經的話語,忠實地傳遞聖經上帝的信息,這才是今後教會和所有傳道者應該深切省思的功課。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