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或是機構的組織環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包括組織內外全部對組織構成影響或潛在影響的因素。這包括組織的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俗稱“小氣候”及外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俗稱“大氣候”。作為一位領導者,必須認識、掌握、利用這些因素來達到更高的益處。
今天,人類已不是生活在一個獨立的環境,地球已成為了一個村莊,稱為「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不管是個人,或是任何機構,皆不能忽略四周圍的影響,必須不時認識和掌握,以便讓該機構更健康地發展。
內部環境(小氣候)
一.現有員工
包括員工的素質、經驗、技巧、士氣、團隊精神、領導人等等。例如,一間小教會因為擁有一位有異象、有才幹、有領導的傳道人,其他的同工願意與他合作,加上執事們同心合力,在三年間教會在人數,經濟各方面皆增長三倍,許多年青會友得到訓練裝備,達到人人事奉,並且還有差傳工作,差傳宣教士到外地去。員工成為了一個組織或機構發展最重要的“本錢”。
二.運作方法
每間教會有它特殊的行政運作方法。它的行政架構、信徒領袖、聚會方式必然經過了一段時間建立起來。例如,一間在鄉下的教會,雖然說沒有宗派名稱,但是它起初是由一位長老會西教士建立,因此,到現在它在行政和崇拜方面仍是採用長老制。又因為信徒一向來是由客家人組成,因此在許多禮俗方面仍然含有客家人的習俗。這些“傳統”必須繼續更新使它們更適合今日的需求。在更新或轉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克服許多攔阻和思考。
三.組織結構
不同的企業可能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一間跨國大公司可能在不同的階層又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傳統的結構必須隨著需要和欲達到的目標靈活調整才能使該組織增長。例如,一間教會在執事部採用功能式的結構,但是在其佈道部卻採用矩陣式的結構,使佈道部的工程能向著每一個目標迅速進展。
四.組織設施
這包括教堂設備、是否有附屬的幼稚園或托兒所、建築是否還有許多發展空間、教堂設備齊全否等等。一間設備齊全的教會已為管理架構提供了一個好基礎。
五.組織文化
每個企業或機構有其特有的文化,這文化多是由該行業的特色和歷史背景組成。每間教會皆有其特有文化,它的宗派背景、神學信仰形成一個組織文化。許多時候,在進行行政管理時必須把這些文化納入考慮的範圍。例如,一間在鄉下的教會,雖然說沒有宗派名稱,但是它起初是由一位西方長老會宣教士建立,故此到現在它在教導和講道方面仍是採用長老宗的神學思想。
外在環境(大氣候)
一.政治和法律
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企業/宗教的政策常決定一間教會的運作。教會在策劃長期及短期事工皆要考慮這些政策。例如,中國現在的宗教政策使要求各教會要向政府登記,而登記或是沒登記的教會皆要面對計劃、組織結構、領導、控制各方面的調整。一些國家的教會長期受西方差會的支助,一朝政策改變,可能阻止外國差會支助本地教會,如果可以老早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改變,必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
二.社會文化
教會所面對的文化及傳福音群體皆直接影響其行政管理模式。大都市或是鄉下、一個群體或是多元化社群、單語言或是多種語言環境、大民族或是少數民族背景、工廠區或是農耕地區、單一宗教或是多元宗教處境、和平或是戰爭區、安定社會或是新移民對象等等社會文化因素皆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教會的管理。例如,在中國雲南地區的教會不只是要面對佛道回各宗教背景的人,也要針對各種少數民族的處境來設計教會行政模式。又如,要在某地區開始新的宣教工作就必須先研究分析那裡的社會文化,以便找出最好的傳福音策略。
三.經濟環境
國家經濟水平,該地區的收入水準將間接影響一間教會的發展空間。香港,台灣和新加坡華人教會因為在經濟方面比較寬裕,因此在差傳事工方面比其他地區的華人教會先跨出一步。
四.科技環境
這也是教會的資源處境,例如,香港教會因為很容易得到許多電子儀器及使用這些儀器的人才,因此在辦起教會事工時較容易得心應手。例如,香港教會的弟兄姐妹及傳道同工可輕易得到和使用許多電腦、音響、通訊、電子筆記簿、通訊設備,因此工作效力比其他地區的教會同工強許多,也可以輕易地利用衛星和廣播傳福音,利用國際電腦網絡傳信訊。電子聖經工具和神學書籍也隨手可得。
五.國際環境
世界性的教會組織例如「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CC),「世界福音教會議會」(WEF)或是「華福會」等等的策略和方向常影響它的成員教會的活動。例如,世界信義宗(LWF)決定在九七年七月初在香港開會,並且計劃把未來的發展重心移來亞洲,因此亞洲的信義宗教會已計劃迎接這重大的責任。這直接影響了本區域信義會的未來計劃。
六.競爭對手
競爭對手可刺激一個企業邁向更好的境界也可推毀一個企業組織。一個產品在一個市場可能會遇上幾時個同類型的產品,企業必須好好認識和掌握這個競爭環境才能勝出。教會當然不須面對那麼強烈的競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四周圍出現的其他宗教、廟堂、異端、反上帝論的思想主義,甚至其他教會,也將成為競爭對手。這世界空間的掌權者魔鬼就是教會最大的競爭對手。例如,某地區的佛教廟寺照樣組織有查經班(佛經)、青年團、聖歌團、主日學、初信班、佈道會,成為了當地教會的競爭對手。教會不得不研究對策應付。
七.供應環境
工業機構的進展必須講究原料的供應。教會對這方面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厲。一般上可分為軟性供應品如培訓資料、教導資料、屬靈書籍、聖經及神學參考資料、教會或社會分析資料、教會或神學人才、神學課程等等;和硬性供應品如大型會議場所、教會機構、神學院、教會研究資源中心、各類教會事工用品等等。例如,歷來許多教會大型會議選擇在香港舉辦是因為這裡的供應環境。
八.服務對象/客戶
服務對象的決定和取向足以影響組織的成敗。教會周圍的廣大群眾就是教會服務的對象,教會如何去贏得他們回來信主是增長的基本因素。本身的信徒也是服務對象,必須得到餵養。
組織與環境是互相影響的,一間教會在作計劃時必須瞭解其內在和外在環境,好好掌握策劃贏取的策略和利用天時地利環境來提升教會的事工效益。作為傳道人或是領導者必須熟悉這些因素,如有可能,也必須設立研發部門收集和分析這些環境資料。策略可分為兩種:
一.適應環境策略(Adapting to Environment)
假如組織基於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發展前景不明朗時,可以考慮採用下述適應方法:
(一)派代表與外界聯絡,進行溝通和收集資料,認識不明朗因素和危機;
(二)預測性的規劃,當危機來臨時可隨時拿出預測性計劃來運作;
(三)彈性的組織結構,在環境轉變時立刻改變組織結構。例如,一些香港教會預測九七後如不能自由集會將改用家庭小組形式;
(四)合併或合資,使組織擁有更大的力量來適應環境。例如,某國家數間神學院因為政府限制進口宗教書籍和外聘神學院講師,因此只好在講師和書籍方面合併互相交換資源。
二.影響環境策略(Influencing the Environment)
企業可能通過廣告、政治活動,及聯合行動來改變環境因素。教會也可循多個途徑來影響環境:
(一)藉宣傳工作來消化環境對教會的敵意。例如,中國/華人社會一向來對教會皆有敵意,因此曾多次宣傳教會過去在教育和社會公益方面的貢獻;
(二)參與政治活動為教會爭取更多權益來改變環境。例如,中國的三自愛國基督教會就是參與政治活動來影響環境,好讓教會可以公開的活動;
(三)通過聯合活動比如組織教會之間的聯會,加強教會的力量向政府申請某些權益。例如,愛德基金會就是北歐數個教會組織聯合起來為中國印刷了千多萬本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