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倫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基督徒之道德

 

 

1.      加爾文的觀點
在《基督教要義》中,加爾文強調基督徒的道德不是靠律法主義,而是出於「信心的感恩回應」。他指出:「基督徒的自由」不是任意妄為,而是靠聖靈在基督裡成全善工(如《要義》卷三)。道德行為是蒙召的人,在恩典中活出對上帝的敬畏與愛鄰如己的結果 。

2.      新約聖經倫理
新約裡,保羅常把基督徒道德置於「在基督裡」的身分上,例如在《羅馬書》12章和《加拉太書》5章(聖靈的果子)。Holladay 說明,基督徒的倫理是一種「在基督的身體裡被塑造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個人品格,更是群體見證 。

3.      舊約與啟示進程
舊約的律法與先知,提供了道德基礎:公義、憐憫、聖潔(利未記 19:2;彌迦書 6:8)。Hess 指出,舊約的倫理常與盟約有關,即「因為耶和華是聖潔的,你們也要聖潔」 。這在新約裡被延伸成「效法基督」的呼召。

4.      神學整合
Ben Witherington
強調,整本聖經的神學倫理是「與上帝的關係」的流露,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哲學。基督徒的道德在於參與上帝的聖約與國度,並在歷史中活出忠誠 。

5.      現代神學思考
John Howard Yoder
在《耶穌的政治》中提出,耶穌的教導(如登山寶訓)是一種實際的倫理政治,挑戰暴力與權勢,呼召門徒在歷史中以非暴力和愛仇敵的方式生活 。

📌 總結
基督徒的道德不是抽象規範,而是:

·        以「在基督裡」的新身分為根基,

·        以聖靈更新、結出果子為表現,

·        以「愛上帝、愛人」為核心原則,

·        以見證上帝國來臨為最終方向。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基督徒道德與倫理入門小冊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
馬太福音 5:16


📖 一、什麼是基督徒的道德與倫理?

  • 道德(morality:判斷對錯、善惡的行為準則
  • 倫理(ethics:對道德的反思與應用,是「為什麼要這樣行」

👆 基督徒的道德倫理不是出於社會習俗或自我良知,而是出於對上帝的認識與回應,建基於:

  • 上帝的聖潔與愛(彼前1:16
  • 耶穌的教導與榜樣(約13:34
  • 聖經的誡命與智慧(詩119:105

二、基督徒道德的核心原則

原則

經文根據

意義與應用

愛上帝愛人

馬太福音 22:37–40

一切道德的總綱,是出於愛而非律法主義

效法基督

腓立比書 2:5–11

基督謙卑、捨己、順服的生命是倫理的榜樣

聖潔生活

羅馬書 12:1–2

分別為聖,不效法世界的價值觀

靠聖靈活出新生命

加拉太書 5:16–25

靠恩典而行善,不靠行為稱義,但不放縱肉體


🧭 三、聖經中重要的道德議題簡介

議題

聖經立場

參考經文

誠實

上帝恨惡謊言,呼召人行在真理中

4:25、箴12:22

貞潔

性是婚姻中的聖約行為,應聖潔尊重

林前6:18、帖前4:3–5

金錢

金錢是工具,不是主;應誠信與慷慨

6:24、提前6:10

生命尊嚴

生命是上帝所賜,人無權輕視或奪取

139:13–16、創1:27

人際關係

饒恕、謙卑、彼此尊重

6:14、羅12:18

社會公義

關懷弱勢,追求公平正義

6:8、賽1:17、路4:18


🧎四、基督徒的道德不是自我努力

常見誤解:

「做好人、行善就能上天堂」
「信耶穌後就不用管行為了」

📖 聖經真理:

  • 我們因信稱義,不是靠行為得救(弗2:8–9
  • 但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雅2:17
  • 聖靈在我們裡面,結出生命的果子(加5:22–23

🌱 五、每日活出道德生命的三個操練

1. 每日對齊心意:讀經+默想

119:105:「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2. 每日靜默反省:我今天對人的態度有榮耀上帝嗎?

139:23:「上帝啊,求你鑒察我

3. 每日悔改與更新:在恩典中前進

約一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祂是信實的,必要赦免我們」


🌟 六、基督徒道德的目的:不是成為「好人」,而是成為「見證」

「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
馬太福音 5:16

我們的善行、誠實、謙卑、正直,不是為了得稱讚,而是讓人看見上帝的樣式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基督徒與選後合一

 

選舉結束後,「基督徒與選後合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屬靈課題。在選舉過程中,即使同為基督肢體,也可能因政見不同而產生張力、爭執,甚至破壞關係。但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呼召在分裂的時代成為和好的使者(哥林多後書5:18-20),選後的「合一」不只是重修舊好,更是對福音的見證。


一、選舉揭示我們心中的偶像

政治往往揭露我們內心真正的依靠。有時我們過度認同某位候選人、政黨,甚至將其視為盼望的來源。一旦選舉結束,若「我所支持的人沒上」就失望甚至絕望,這可能顯出我們已把信仰寄託在錯誤的對象上。

🔹 提醒:我們的盼望不在於地上的君王,而在於那位坐在寶座上的基督(詩篇146:3、啟示錄19:16)。


二、合一不是立場一致,而是心靈合一

合一不是所有人有相同的政治立場,而是在主裡彼此相愛、尊重差異、追求真理。

以弗所書 4: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

  • 「竭力」:合一需要主動的努力,不是被動等待;
  • 「和平彼此聯絡」:不是避而不談,而是在愛中坦誠交流;
  • 「聖靈所賜的合一」:合一是屬靈的產物,不是協商妥協的結果。

三、面對分歧時的屬靈態度

  1. 謙卑:願意承認「我可能也有看錯、誤判」的空間(雅各書3:13-18)。
  2. 聆聽與理解:選後應更願意去了解「為什麼弟兄姊妹會支持不同選擇」,這是一種愛與尊重。
  3. 不輕易論斷:耶穌提醒我們不要以政治立場為標準來審判弟兄(馬太福音7:1)。
  4. 饒恕與修復關係:若選舉中有爭吵、傷害,選後就是彼此認錯、尋求和好的時刻(馬太福音5:23-24)。

四、教會的角色:做合一的見證人

教會應成為社會中「合一與愛的榜樣」,而不是延續對立與仇恨的場域。具體來說:

  • 牧者與領袖應該強調合一與包容,而非煽動情緒
  • 教會可以設立對話空間,讓弟兄姊妹學習在愛中討論社會議題;
  • 共同為當選者與國家禱告,即使不是我們投票支持的人(提摩太前書2:1-2);
  • 繼續關心社會公益與弱勢,而不僅僅停留在選舉結果的對錯。

五、耶穌的榜樣:選後的和平王

耶穌在地上時,門徒中有熱血革命分子西門(激進黨),也有替羅馬徵稅的馬太(稅吏),政治立場完全對立,但耶穌呼召他們同坐一席,成為天國的見證人。

💬 問題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們是否還願意與不同立場的弟兄姊妹一起跟隨基督?


小結:基督徒在選後如何活出合一?

行動方向

屬靈原則

放下政治偶像

將盼望定睛在上帝,而非任何人或制度

饒恕與修復關係

主動道歉、原諒、尋求合一(馬太5:23-24

尊重不同立場

聆聽與包容,避免簡化對錯、貼標籤

同心為國家禱告

為所有執政掌權者禱告,不因政見差異停止守望

繼續行善與關懷弱勢

基督徒的社會參與不隨選舉起落而停止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