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有一些保守的講員,被他們自己的默示教義和對語言運用的缺乏瞭解所誤導。正統神學家堅持,聖靈保守原始抄本的每句話。他們辯正說:文字是概念形成所用的材料,所以,除非話語本身是默示的,否則概念不可能保證其無誤。

   不 錯,在福音的臺上需要有聖經權威作柱子,但有時它卻成為解經講道的攔阻。雖然講員會考究經文中的單字,而且有時在講道中也處理某些單字,但單字和片語永遠 不可被當作最終的目的。單字本身是呆板的東西,它必須與其他東西結合後才能表現其意義。因此,在我們處理聖經時,首要關心的不是個別單字的意思,而是聖經 作者藉著所採用的單字群所要表達的涵意。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只藉分析個別的單字去明白一段經文的概念。逐字的文法分析,可以像閱讀字典一樣沒有意義和枯燥 無味。如果解經講道者想要明白聖經以及傳達其中的資訊,他必須從概念的層面上著手。

         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的True Spirituality一書中,主張『對人而言,最大的戰爭發生在思想的領域裡』的論點:

       
概念是思想世界積蓄的貨品,而人是由概念來觸及所有的外在事物;圖畫、音樂、建築物、人們實際的愛與恨,以及同樣愛上帝或背叛上帝的結果,都屬於外在的世界。一個人要把永恆花費在哪裡,是根據他所閱讀或所聽見的概念、命題式的真理和福音的事實......他是否根據福音的內客相信上帝,或聲稱上帝是說謊者。......我們所傳講的福音就是一種概念,是帶給人亮光的概念,正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給我們的。我們不是從裡面接受一個沒有內容的經歷,而是因內容豐富的概念在裡面運行而產生外在的改變。

    所 以,當我們論及教義時,它們必須是概念而不只是片語。我們不可以使用教義好像它們是拼圖上的機械式方塊。真正的教義,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概念,這概念 能照它原來的樣子適當地調合於外在的世界。並且,正如上帝造了它,對於上帝所造的人,照他的本像,概念就能藉著人的身體輸入他的思想世界裡,並在那裡回 饋、運作。對人而言,戰爭的中心就是思想的世界。

解經講道的需要


      
在講臺上的人常面對傳達經文以外資訊的強大試驗--某種政治制度(右派或左派)、 某種經濟系統的理論、某種新的宗教哲學、老舊的宗教術語、某個心理學新潮流。在每主日早上,詩歌完畢後,請員可以用有色玻璃的聲音宣傳任何東西。但是,當 講員不講聖經時,他事實上已經放棄了他的權柄;他不再用上帝的話來面對他的聽眾,而是人的話。因此,大部分現代講道所發出的,不過是張口打哈欠而已,上帝 並不在其間。

       
上帝藉聖經說話,在今日,聖經是上帝用來向人說話的主要傳播工具。因此,解經講道並不等於『有關耶穌並他古老愛的故事』,好像在重述有關上帝仍健在於世上的那段好時光的歷史。講道也不只是有關上帝的觀念的重整--正統卻與生命無關。反之,上帝藉著經文的講解面對人,要帶給他們救恩(提後三15),並叫基督徒的品行能臻於完全(提後三16-17)。當上帝藉著講道面對一個人並尋找他的靈魂時,某些奇妙的事常常會發生。

       
最能帶著神聖權柄有能力的講道,就是解經講道。但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同意這句話。對於那些在解經講道中苦坐許多鐘頭的人,並不同意這話。但他們所面對的是只貼上解經標籤的講道--卻乾燥得像沒有加上牛奶的玉米幹片。很多講員都戴上『解經講道』的帽子,但他們一講道就露出馬腳。既然他們很少講解經式的講章,就只好反對囉。

       
我 們得承認,解經講道在很多號稱解經講道之友的牧師手中,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然而,並非所有的解經請道都必須用『解經』或『講道』來衡量。很可惜,我們並 沒有一個解經講道的標準可資用來和其他種類的資訊作比較,好像商檢局那樣。任何人都可為自己的講道貼上『解經講道』的標籤,也不會有檢察官出來糾正他。雖 然受到冒牌貨的破壞,但真正的解經講道在其背後仍有永生上帝的能力。

專題式的講道


    專題式的講道是以一個中心思想為主,並加以闡述、論證的講道法。它的結構和綱要是根據題目的字義或涵義,加以發揮分析而獲得。專題式講章的內容,有的是依循所訂的題目加以分析,而後選擇經文來佐證、配合之。有的是根據所得的經文,編訂為題,再按邏輯推理而發揮、闡述之。

1.專題式講道的優點:

a.配合環境的實際需要,如節期或特別事工(如建堂、週年慶等)。

b.範圍寬廣,不受經文之限制,容易發揮講道者的思想和見解。

c.講章內容統一,源於一個中心思想。

2.專題式講道的缺點:

    一般而言,專題式講道是較容易的一種,但亦有其危險性。當講道者找到主題,再以一些經句來支持後,就可言所欲言。其危險之處是講員不需徹底分析,或研究經文 的上下文脈及其真實的涵義,亦不必考慮其歷史背景與處境,以及文字、文辭等文學上的結構。甚至有些講章是以題目式開始,然後串連一些經節來支持其觀點,但所引用之經節與經文的文脈可能毫無關連。

    例如專題式講道的題目為:上帝的愛、公義、聖潔、審判、福音、重生、救贖、信心、愛心、盼望等。

專題式的講章


    這是講道者從閱讀聖經或其他神學著作及生活中的感受,而獲得的一個專題。若以這種方式來傳講信仰的一個真理時,並不一定要解釋、分析任何一段經文,而是間中引用適合的經文用來支持這這個主題思想而編寫講詞。聖經中或是神學裡有許多專題可成為專題式的講章。

1. 專題式講道舉例
(1) 題目: 這時代所急切需要的福音。
引論: 1. 太空時代人內心的「太空」。(由名詞至形容詞。)
      2. 這時代的需要非物質之改善,而是福音之大能。
本論: 1.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滿足我們空虛的心靈。
      2.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啟迪我們人生的真諦。
      3. 唯有基督的福音能提高我們人生的價值。
結論: 福音的大能足以改變一切(羅一:16)
(2) 題目: 死後必有審判
引論: 人人必有一死,死後必有審判,決不會一死百了,因此我們該儆醒。
本論: 1.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避免的。
      2.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賄賂的。
      3. 最後的審判是不能上訴的。
結論: 人生短促,人人當預備迎見上帝。
(3) 題目: 你們是世上的鹽。
引論: 以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談到其精神價值。
本論: 1. 信徒要能維持鹽的特性。
      2. 信徒要能實踐鹽的功能。
      3. 信徒要能傚法鹽的精神。
結論: 以聖法蘭西施的禱文為結束。

2. 專題式講道的優點
(1) 能配合環境、節期的需要,例如母親節談孝道。
(2) 內容的範圍寬廣,充分發揮了講道者的思想。
(3) 是講道者可自我訓練的方法,因其內容的進展需合乎道理、邏輯、說服力。
(4) 內容較易生動、有趣,易被聽眾喜愛、接納。

3. 對專題式講道的警告
(1) 用這種方式宣講要多讀書、多檢討、多尋找材料,否則必會顯得內容貧乏無力、雜亂無章。
(2) 題目要配合時間(題目太大講不完)、對象。

概念的形成


      
以『詳細的準確度』為概念下定義,意思是我們必須知道概念是怎樣形成的。當一個概念被分解到它的基本結構,它便只有兩們基本要素:一個主體和一個補語,兩者都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所必需的。當我們談論有關概念的主體時,我們的意思是對『我正在說的是什麼?』

    追問題做完整而確定的答案。在這裡所用的『主體』是個專有名詞。舉例來說,在講道學中所用的主體,與文法上的主詞完全不同。(兩者在英文字中都用subject)一個文法的主詞通常是一個單字或單詞,但一篇講章概念的主體卻永遠不會是一個單字,因為它必須準確而完整地回答『我正在說的是什麼?』。雖然門徒訓練、作見證、敬拜、悲傷或愛這些用詞或許可能勉強作為主體,但是它們畢竟都太含糊而不能使用。

         
一 個主體不可以單獨存立。靠它自己是不完全的,因此它需要補語。補語藉著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說的?』這個問題,使主體得以完整。一個沒有補語的主體, 如同沒有限制的片話一樣搖擺不定,而沒有主體的補語又像沒有接在車上的零件一樣。因此,只有當補語和特定的主體接連在一起時,概念才能浮現出來。

        
一個主體的例子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比較準確的主體是:『什麼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但這片語需要完整才能有意義。由片語本身我們不知道品格的考驗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加上各種不同的補語在主體上,使它成為一個概念。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要怎樣作才能使他停止。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當她確定沒有人會發覺時,她會怎麼樣?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像一棵橡樹的考驗——到底它的根部有多強壯?

       
每一個新的補語都告訴我們關乎主體的事情,並且每一個新的補語也都形成不同的概念。每一個概念都可以加以解釋、證明或應用。

        
當講道學的學生讀講章或預備自己的講章時,他必須尋找概念。Davis強調說,初學者必須特別注意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他 必須阻止自己在細節中迷失,並研究講章的基本架構。目前,他可以先忘記有關『句子、所用的論點、引用句和引起興趣的故事』等部分。他必須遠遠站在講章的外 面,遠到他可以看見整體的形式為止。他也須固執地問說:『這個人所講的,到底是什麼?』以及『他的題目為何?』『他所提到的是那些基本的東西?』這意味著 他必須學習分辨概念的有機架構,以及概念的發展兩方面。就像研究解剖學的初學者一樣,他要先從骨骼開始。

       
解 經講道者,不是在開始建造講章時才去尋找講章的主體和補語。事實上,正當他研讀聖經時,他便要尋找他的主體和補語。既然經文中的每一段、每一節或每一小節 都含有概念,那麼解經者必須直到他能把它的主體和補語清楚陳述出來時,才能瞭解經文。在瞭解聖經作者原意的掙扎中,雖然其他問題也會浮現出來,但這兩個--作者在說些什麼?以及他提到什麼有關他自己所說的東西?--是最基本的。

概念的定義


       
『一個概念』是什麼意思?為了得到較完整的答案,我們必須探討哲學、語言學以及文法等更廣泛的範圍。韋氏字典的定義,包括從『某種超越的實體,亦即不完整之現存事物的真實模式』到『存在於意識中之實際或潛在的一種實體(可以是一個思想、一種概念、情感或想像)』。

       
概念的英文字idea,本身是從希臘文的eido這個字轉過來的。Eido的意思就是『看見』,因此也有『知道』的意思。一個概念有時促使我們看見以往不明了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解釋提供了新的看法時,我們常會叫出來說:『啊,我看到你的意思啦!』

    另外,概念也有另一個同義字--concept,這字來自其英文動詞to conceive(構思、懷孕)。正如母腹中精蟲與卵子接合產生新生命一樣,一個概念始於思想中,在開始時,分離的東西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體,而該統一體在先前是不存在的或是未曾被發現。

       
抽 象及綜合的能力,即是能以概念去思想的,且是與成熟度一起發展的。小孩子會想一些細節,一個孩童在為早餐謝飯時,會為牛奶、麥片、柳橙汁、雞蛋、麵包、奶 油和果凍感謝上帝,但成年人則會把這些不同的專案合起來成為『食物』這個單詞。因此,我們可以把概念看成生命的精華。它從生活的共同經驗中抽取特殊部分, 並把它們加以關聯化。藉著概念,我們從自已經驗的各部分找到它的意義。

        
當 然,並非所有的概念都是正當的;我們有好的概念和壞的概念。不良的概念所提供的經驗解釋,不能反映事實,因為它們看見一些根本不存在於生活中的東西。我們 時常因為陳述不夠清楚而接受了不正當的概念,因此我們對這類概念無法加以評估。在我們的文化中,由於受媒體的影響,我們常遭受一些可笑的概念轟擊,而這些 概念就是故意保留其含糊性,目的在使我們不假思索便去行。

         概念,有時潛伏在我們心思的底層,像幽魂一般不易掌握。有時,我們會為了表達出概念而掙扎。我們常說:『我知道我的意思,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雖然不容易用文字、言語表達思想,但講道者必須作到這一點。除非概念能用言語表達,否則我們不可能瞭望、評估或將它們傳遞出來。倘若一位講道者不願(或不能)清楚思考使他能說出他所思想的,那麼他根本不該站在講臺上。他就像一名不會唱歌的歌星,一名不會演戲的演員,一名不會計算的會計師。

單一概念的重要性


   
有效的溝通需要單一的主題。修辭學者對此點非常堅持,實際上每本教科書也都花了一些篇幅來處理這個原則。術語可能有所不同--中心概念、命題、主題、論點的陳述、主要思想等等--但概念總是相同的:一篇有效的演講『集中於一個特定的事物,一個中心概念』。這種思想對於演講傳播學是如此不證自明,以致一些作者,如Lester ThonssenACraig Baird,都幾乎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

   
有 關中心主題的顯露,在此沒必要談它。大家都設想過,一個演講應該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易於判定的論題或目的。並且,這個論題不會受附屬論題的妨礙。這些附 屬論題是在主要論題明顯的認知下介入的。這種發展有這樣的特性,亦即藉著演講內容的發表,促使中心論題能夠容易而無誤地顯露出來。

   
講道學者也加入他們,堅持一篇講章如同任何良好的演講一般,應具體表現一個單一而包含一切的概念。Donald G.Miller 專用一章講到聖經的講道中心時,清楚說道:

   
任何單獨的講章都只該有一個主要的概念。要點和附點都應當是這單一重大思想的一部分。正如被咬在口裡的食物是整個的一部分,只是切成可口而易於消化的大小。如此講章的要點,就是主題的更小部分分成更微小的段落,讓思想可以抓住它們,生命也易於吸收......現在,我們準備以最簡單的說法來陳述這一章的負擔。那就是:每一篇講章都應該有一個主題,而該主題也應當是建立在聖經的部分主題上。

   
從另一個不同的傳統,Alan M. Stibbs加上了支援的說法:『請員必須發展與單獨顯著之主題有關的解經處理方式......。』

H. Grady Davis在他Design for Preaching一書中支援這個論題:『一個充份預備的請道,是一個重要思想的具體表現、發展以及完整的陳述。』

J. H. Jowett在耶魯有關講道法的講課中,對此概念有一典型的陳述:

   
我 有個信念,就是沒有一篇講章是預備好去宣講或預備好寫下來的,除非我們可以像水晶般清澈用一簡短而豐富的句子表達出它的主題。我發覺,要找到那樣的句子是 在我研究中最艱難、最刺激且是最有收穫的工作。強迫自己去修飾那個句子,排除每一個含糊、不調和、曖昧的字眼,使自己想出某種文字方式,可以從完整而準確 的角度把主題表達出來--肯定地,在作成講章時,這是最重要且是最必要的因素之一。並且,我不認為任何講章都可以宣講或寫下來,除非這個描寫主題的句子已經出現,且清晰明朗如同無雲的月亮一般。

   
忽略這個原則--以一個中心統合的概唸作為有效講章的核心--就是把講道學學生告訴我們的置之度外。

   
一個門外漢可能摒棄核心概念的重要性,然而同時,我們的講道學教授卻正努力要把他們的模式套在年輕講道者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這種傳播的基本事實也聲稱它有穩固的聖經支援。在舊約中,先知的講章被稱為『耶和華的默示(或者說「負擔」更好)』, 這些宣告並非由於人們期待上帝僕人說的『一些合適的意見』,反而是因為上帝的僕人有話要說才向他的同胞發出的。他宣講完整而全面的資訊,勸告他的聽眾要歸 回上帝面前。因此,先知的資訊自有其形式和目的。每個資訊都包含了針對特殊聽眾的單一主題,為要帶出一個特定的回應。

   
在新約裡,身為史家的路加呈現出講道的一些樣本,使教會能滲透進古代的世界。眾使徒的講道也沒有例外,都是針對特殊聽眾所宣告的單一概念。關於保羅的講道,Donald R. Sunukjian的結論可以同樣用在使徒行傳中的每篇講章上面:『保羅的每一篇資訊都是圍繞著一個簡單的概念或思想;他每次的發言都極具體化而成為單一的句子,而該句則把整個演講的總和與內容表現出來。在講道中的每一事物,都是引導、發展、跟隨此單一統合的主題。』

   
我 們應注意,每一個概念在使徒的請員手上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舉個例子說,在使徒行傳二章中,彼得在五旬節站在敵對的聽眾面前,為了贏得聽眾的注意,他宣講 了一篇歸納式的講章。他直到結論才宣告出他的概念:『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宇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

另一方面,使徒行傳十三章,保羅則使用一篇演繹式的講道。他的主要概念是在講章的開始,然後以隨後的要點來擴充並支援它。該陳述在23節如此宣告:『上帝已經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穌。』在使徒行傳廿章中,當這位使徒向以弗所長老講話時,他的結構既是歸納式也是演繹式。首先,保羅以自己的生活作為關懷教會的榜樣,然後他在28節中這樣警誡:『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既陳述了核心思想,保羅便接著說明並應用該概念於他面前的領袖們。雖然並非所有在使徒行傳的講章都朝同一個形式發展,但是每一篇講章卻都以一個中心統合的概念為其焦點。

   
如 果我們想把道講得有效,就必須知道我們到底在講什麼。有效的講章把聖經概念集中起來,成為涵括的統一體。既已跟從上帝的思想,解經講道者便要把那些思想傳 遞並應用於聽眾身上。他倚靠聖靈,透過聖經概念的傳講,對準人們的心,與他們對話並且判定他們,使他們歸正並安慰他們。講員知道,人們在對這些概念的回應 中,會調整他們的生命並因而決定了他們永恆的目的地。

讓經文來支配講章


        
第一且最重要的是,聖經作者的思想決定了一篇解經講章的內容。在很多講道中,讀一段經文給會衆就好比在足球賽前唱國歌樣--它讓比賽可以開始,卻也從此消聲匿迹了。

    在解經講道中,正如RHMontgomery所描述的:『講員在從事聖經中的某卷書的表現時,應該像某些人處理最新暢銷書一般。講道者的目的,是爲了尋求把上帝話語某一特定單元的資訊帶給他的聽衆。』

       
解經講道的核心是一種哲學,而不只是方法。一個人是否可以被稱作解經講道者,必須先看他的目的和他如何回答以下的這個問題:『你身爲講員,是嘗試用經文支配你的思想,或是用經文去支援你的思想?』

    這 不是與『你所傳的是否正統或屬於福音派?』一樣的問題,也與『你是否對聖經有崇高的評價,或是否相信它是上帝無誤的話』不同。在某些場合中,這些問題都很 重要,但一個懂得系統神學的人,並不能使他自然成爲解經講道者。神學可能可以保衛我們,免於陷入各自獨立且目光狹短的解經中,但同時它也可能使我們的眼睛 蒙蔽,看不見經文。在他處理經文時,他必須願意重新檢討自己的教義信念,並拒絕他所欽佩的老師的判斷。倘若這些與聖經作者的概念有所衝突,他必須使自己先 前對聖經的瞭解作180度的回轉。

       
採 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經文,同時需要單純和複雜。一方面,解說者要以孩童聆聽故事般的態度再次來研討他的聖經。他不是爲了辯論、證明某一論點,或爲找一篇講 章。他閱讀聖經是爲要明白,並且經歷他所明白的觀念。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像小孩了那樣活著,而是關鎖在一些前題和某種世界觀當中的成年人,這使他不太 容易明白聖經。聖經不是一本孩童的故事書,而是需要在思想上作回應的偉大文學著作。它所有的珍寶,不是暴露在外面如同花朵一般隨手可摘;它的豐富只能藉著 理智及靈性的艱苦挖掘才能開採出來的。

講道的能力

講道有能力才有果效,只是講得好是不夠的;這也是講道與演講的分別之處。曾霖芳說:「講道是屬靈的工作,與聽眾的靈命有關,需要有感動力,聽眾才能受影響。有能力才能使人離開自己的道路歸向上帝,才能改變人的生命,才能使人靈命有長進。」
 
即使有人有口才、論點又有說服力,能使聽眾激動,如醉如痴;例證能使聽眾笑,也能使聽眾哭,實在叫人佩服。這種能力在當時可能有顯著的反應,也許很熱烈,許多時候如果不是出自「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能力,就不會持久,過一時期甚至無影無蹤,這是聚會後常見的情形。
 
「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道」的能力影響所及,非常深入,效果經過多年,仍歷歷可見。何謂「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道」呢?這是一個概要性的名詞。一般是指出自聖經又符合聖經的話語、教導,或是屬於上帝的救恩的信息。
 
講道者有能力,要怎樣才知道呢?這是一個主觀的經驗,或說是一個屬靈的經驗。聽眾會覺得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正如那有病的婦人摸了耶穌,覺得有力量到她身上一樣。講道者有能力發出,自己也能覺得的,有點像主耶穌覺得有力量從自己身上發出的情形(路8:43-48)。這種經驗很奇妙,凡經歷過的人都能證實。我們要確信屬靈的能力是非常真實的,並非玄妙深不可測的。
 
【上帝的道有力量(信息的衝擊)】
 
上帝的道本身有能力,若是你所講的是上帝的道,他本身會發出能力。上帝自己說:「我的話豈不像火,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鎚麼。」(耶23:29)
 
希伯來書也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來4:12)能刺透人心。
 
當上帝的道被傳講的時候,他本身就會發出力量,就會產生功效。講道者若注重講「道」,教會就興旺,是因為「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徒6:7),所以教會也興旺起來了。如果講道者不講「道」,講別的東西,教會必冷落。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徒6:7;12:24;19:20)
 
如果翻開講道的歷史,就能證實這點。英國施布真牧師從青年時代開始,直到年邁,一生注重講聖經,他的教會總是擠滿聽眾,顯出一片復興氣象,因為上帝的道有能力!
 
美國的慕迪所講的不是高言大智,只講聖經,到各地佈道講道,使許多人信主,是因為上帝的道大有能力。
 
加拿大多倫多民眾教會的興旺,也與史密斯牧師講道有關,他講聖經的時候,甚至你會發覺有力量從那裡發出來。
 
當代佈道家葛培理一生人到那裡都手拿著聖經,講道也只是講聖經,並且都是講淺白的聖經,使許多不信主的人都聽得懂,藉著他的講道,五十年來超過億人聽道,也超過一千萬人信道。
在中國教會近代史中,那些影響中國教會的人,都是講「道」的人;有宋尚節博士、賈玉銘牧師、楊紹唐牧師、倪柝聲先生等,他們都是講「道」的人。藉著他們,上帝的道大大得勝。
保羅勸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如果我們作傳道的,不傳講真道,不「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我們便捫心有愧,我們雖身為主的工人,不得主的喜悅與讚賞。我們應該「竭力」、踏實地傳「道」,才會對教會有貢獻。
 
【禱告的能力】
 
怎樣使講道有能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事前懇切禱告。
 
禱告使講道更有能力是很真實的,凡經驗過的人都能證明這是千真萬確的。
 
不要只在準備講章材料上用功,也要注意多用時間誠懇禱告,半小時的講道要用多少時間禱告呢?
 
沒 有一定的公程式。我們建議,半小時的講道最少要用上三至五倍的禱告時間。因為禱告使人有鎮定的靈,態度安詳,思想清醒,條理清楚,言詞有力。這是很奇妙 的,甚至連那些膽怯的,素來怕羞的,或拙於言詞的,經過懇切禱告,在講台上竟能判若兩人。一個能影響聽眾的好的講道者,是盡心準備,並加上恆切禱告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傳道,也遇到許多困難,這時祂只有安靜禱告,就有天使來加添力量(路22:41-43)。當我們的力量不足以應付重壓,緊張萬分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跪下來懇求主加力量,你一定會獲得天上的能力,不是自己所有的;你一定能夠講得好而且有效果。只管相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講一個例子,加拿大多倫多民眾教會史密斯老牧師講他的經驗,他在講道之前也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他總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一面走一面禱告,不知不覺用了很多時間,他獲得了莫大的能力。凡聽過他講道的人都會發覺,他是大有能力的傳道者。
 
我國最有能力的傳道者,當推宋尚節博士,主用他使許多人悔改重生,使很多信徒復興。他影響全國教會及南洋一帶的教會最深遠。凡住在他隔壁房間的人,都不會忘記整夜聽見那斷斷續續的禱告聲,那就是能力的根源。
 
【火熱的心】
 
冷淡的人都缺少能力。那些大有能力的工人,都有一顆火熱的心。
 
怎樣有火熱的心呢?就是那些愛主愛人,為主時時擺上,完全委身,熱誠事奉主的人。既使工作辛苦,壓力過重,似乎在人眼中是要被打倒的,但是上帝恩典夠用,事奉大有能力。
 
初早期教會的傳道人,特別在使徒行傳中有些記錄,他們都是大有能力的人,那是因為他們有火熱的心。因著他們,教會發展得很快,福音迅速廣傳,有意想不到的果效。其中最顯著的如彼得和保羅。彼得可代表普通人(他是加利利的漁夫), 保羅是個大有學問的人,這兩個人都是主所呼召的,雖是兩種不同的人,但他們都被主重用。他們有一點極其相似:都有火熱的心,為主工作幾十年,都如燒著的火 把,一生轟轟烈烈地為主、為福音、為教會竭盡心力,直到為主燒盡,直到後來他們都為主殉道。他們講道都大有能力,大大影響那時代。
 
一個被主呼召,真正把生命獻上的人,起初總是熱烘烘的。這種熱誠,在工作上十分重要。不過要保持起初的熱頗不容易。常見有的傳道者初期很有能力,後來能力漸漸失去,就是這種原因。必須時時更新心志,仰望依靠上帝,使熱心繼續,就如奉獻的祭壇的火,常常燒著(利6:12-13),日夜不間斷。
 
火熱的心與心靈的負擔也有關係,我們看見靈魂沈溺在罪中,心裡焦急;看見教會荒涼的光景,心情沈重。我們為這些情景熱切禱告,為這些需要盡心盡力。這種負擔使我們「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一旦失去負擔,靈便冷卻了,也很難為主有作為了。
 
【信心的能力】
 
信心大有能力乃是聖經中一重要真理。人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力不能及,但我們所信的「上帝凡事都能」(可10:27)。我們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有移山倒海之能(可11:22-24)。主耶穌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對於講道,信心也是能力之一。
 
當 你講道的時候,要相信所講的一定有結果。這種堅定的信念影響所講的信息,且影響會中的氣氛,而且有好結果。有一次,一位講道者講完道,很頹喪地說:「我早 知道不會有果效的,果然沒有人受感動。」旁邊有位主的老僕人答道:「正因為你早以為不會有結果,所以沒有結果。」如果你相信你所講的一定沒有結果,往往正 如你所相信的,沒有人受感動。
 
你 所講的道不是單單由參考書看來的;很多珍貴的材料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你所講的正是你所深深相信的。講來神態堅定,有聲有色,聽者極易受感。舉一個例 子:彼得站在數千人面前,傳講那復活的基督,講得那樣清楚,因為都是親身體驗,深信不疑的,不僅是講講道理而已。雖然他不是個演說家,用辭也不是好的,但 是信心使他大有能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徒2:41;4:4)。
 
對 所講的道充滿信心,講話的語氣也會不同,總是用絕對性的話,那些模稜兩可的話是軟弱無力的。不要說可能、也許、或者,這些不肯定的話怎能叫人相信,怎能感 動人?你若對自己所講的有信心,就會說「一定」、「必能」、「總是」;你自己深信,纔能叫人也相信。信心在講道上有萬鈞之力。
 
【真誠有力】
 
有時候為了固定的工作,到了時間應當上講台了,像盡本分一樣,以預備好的一篇講章,上去講論一番。這並非不好,總覺得缺少真誠,並不是真的有件重要的事想讓會眾知道,真的關懷他們的需要而仔細地解說,誠心誠意地勸勉他們。所以那篇講道不夠感動。
 
在講道時加插點笑話,逗會眾發笑,或講些取悅聽眾的話,使台下的人舒服;有時語意雙關,或帶點幽默,這些都不壞,不過我們可能在賣弄講道技術,很少真誠的話,會眾可能輕鬆一下,但造就不大,不算達到講道的最高目標。
 
我們解釋上帝話語的時候,只是忠於上帝的託付,傳達上帝的信息,不是藉機會炫耀自己的本事;乃是忠實地傳講上帝的道,一片真誠,溢於言表,才會產生影響人的力量。
 
另外,講道不是寫文章,不如說話真誠,更有力量。但誠由心生,不是只靠口頭說說的。
 
有一位講道者,講道之時,總是苦口婆心地勸勉會眾,聽者感覺到他真心真意,動容受感。古語云:「誠之至,金石開。」實在是至理名言。
 
【聖靈的能力】
 
任何一種力量都不能與聖靈的能力比較,因為那不是地上的能力,是從天上來的力量,是上帝的能力。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上帝所賜聖靈的能力是沒有限量的(約3:34)。講道者不可忽視這種能力。
 
使徒行傳記載初期教會的發展,是很突然的;一天之內悔改信主受洗的人約有三千,教會就建立起來了(徒2:37-47)。講道者是彼得,他從前是加利利的漁夫,所講不過是簡單的福音,並不顯出有甚麼高深的學問,可是他大有能力,聽眾覺得「扎心」,歸主的人數驚人。後來信主的人,男丁又約有五千(徒4:4),共約八千人,這種記錄,在教會史上真是罕見。我們研究其主要的原因,乃因為他被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徒1:8;2:4;4:31)。
 
曾霖芳把講道者分成五種:
 
一. 有人講道事先沒有準備,隨便講講,當然也沒有能力,這種講道者最差。
 
二. 有人雖然用很多時間準備,也講不好,這種是因為不明白聖經,缺少恩賜,又缺少能力,這樣做講道工作簡直是苦差。
 
三. 有的講道者講得好,可是沒有能力,十分可惜。
 
四. 有一種講道者,旁觀的人說,奇怪他講得並不特別,但很有效果。
 
五. 最好的一種是講得一篇好信息,又滿有屬靈的能力,有屬靈的果實。
 
最後,我們要肯定,講道的恩賜是可以追求的(林前14:1),屬靈的能力也可由禱告中獲得的(徒4:31)。
 
最重要的,是被聖靈充滿。主耶穌要使徒們先得著聖靈的能力,才出去傳道(徒1:8)。所以我們當先求上帝賜給我們滿有聖靈的能力,切切禱告,上帝的靈一定會充滿那追求的、禱告的人。直接向上帝懇求,不要倚靠甚麼方法。要做個有能力的傳道人,必須被聖靈充滿,才會影響所講的道、影響聽道的人;對你一生的工作且有極深遠的影響。
 
 

講道的例子之蒐集和轉化

    我們在「講道法」這課程中說明例證的重要性(像一個窗口讓光透進屋子/講章,或讓空氣呼出講章/屋子),也指明例證的三大功能,就是它必須引起興趣解明深奧真理使內容更充實

    在「講道法」課程中也提出如何尋找例證的方法,有:由聖經中取材料、由自然界中取材料、由歷史故事中取材料、由科學知識中取材料、由文學中取材料、由個人信仰經驗中取材料、由講道者編寫或想像中取材、由一般故事或格言專集中取材。

    雖然以上提出許多尋找的方法,但是,講道者還是時常感嘆例證難找。即使找到,許多也不適用。要解決這個困難,最好的方法是平時多蒐集和轉化。

這裡就是要說明如何找到合適又興趣的例證、如何把收集回來的舊例證變通轉化成為合用的例證。曾霖芳牧師曾這樣形容:「講道有點像入廚做菜,如果懂得用各種材料,用心烹調,就會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當然,一個大廚可以煮出更多出色的好菜,是因為藉用一般的材料,使出更多的變化(或轉化),做出更佳的菜。作為一位講道者也是同樣的道理,把收集回來的村料,稍作思考,然後變化出更好的信息。

. 從聖經找材料和轉化:

    從聖經找材料當然除了從整本聖經尋找,還是針對講道使用的經文尋找。今天有許多參考和註釋書,針對每一段經文深入的分析其中的歷史背景、人物、風俗等等。講道者必須熟悉這些資料,並把它轉化當著例證使用。

    從聖經中尋找材料分兩個方面:經文本身的含意、經文的歷史背景。

    收集和轉化經文本身的含意成為例證,例如:「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忍耐。」(5:22-23)

    可以想像,在一顆樹上,結著不同的果子,有仁愛、忍耐、節制、和平……九種那麼多。

    「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17:1)

    可見在教會中或在家中各人和氣相處不在乎豐富。

    而且聖經中本身也有許多例子:「你們應當彼此相愛」(約一3:11)提出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的例子去說明這行為。

(1) 反面:

    「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3:12)

    信徒不可學像那憎恨殺人者該隱,該隱的行為是屬於那惡者-撒旦魔鬼-的行為,因為魔鬼起初是殺人的(8:44)。憎恨的確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罪惡。今日社會中許多罵架、打鬥、謀殺皆由恨而起。要彼此確實相愛就必須除去憎恨。

(2) 正面:

彼此相愛必須有所行動。「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

掛在口邊空講的相愛不只不能有任何作為,反而推毀了基督所指的愛。真正相愛是要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如何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相愛呢?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3:17)

作 者提出了一個簡而易明的相愛例子。在當時物質缺乏的社會這行動是有需要的,有餘的幫助缺乏的人。今天我們或者活在一個物質充俗的社會,但是在其他方面,例 如傷殘老弱者、病痛沮喪者、自然災害引致的窮困者、被壓迫失散者等等,皆需要我們以具體的相愛行動來表達。不管社會如何富裕,弟兄姐妹之間仍大有人在是缺 乏的,極需我們以行動去幫助他們。這樣的行動就是一個標誌,讓別人看出我們是基督徒。這具體行動的愛也反映了他是愛上帝的人。

    收集和轉化經文的歷史背景材料成為例證,例如:老底加的水不冷不熱是因為從城市後面火山區使用水道引進城的水不冷不熱,並且含有一些火山灰,喝進口裡,真想吐出來,就如主基督面對一些不冷不熱的信徒一樣(3:14-22)。例如:為什麼尼哥底母會在晚上到來找耶穌呢?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怕別的猶太人看見他如此尊貴的身份卻要去向別人請教,另外的原因是因為猶太拉比談論一個題目,如果沒有答案或結論,即使晚上還要繼續深入討論方休。

    講道者平時多留意經文,也看一些關於聖經歷史背景和考古的書籍。然後,在挑選講道的經文後,必須針對該段經文的許多歷史背景、文化習俗、風情人物、作者的目的等等材料收集好,從中尋找有趣和適用的材料,給與轉化成為適用的例證。

    我們相信,轉化聖經的經文和歷史背景的材料成為例證,這些例證是最好的,也直接的幫助聽道的人。

. 從自然界中找材料和轉化成比喻:

    大 自然界是由上帝所創造,它述說上帝的榮耀和偉大,給人許多啟示。我們就活在這大自然界中,每一天與它係係相關。這提醒講道者要養成一種習慣,時常細心留意 去感覺大自然現像,把其中的材料變通轉化成講道的例子,作為真理的出口。查看聖經中許多先知,還有主耶穌基督也轉化許多大自然界的現像作為講道的例證。

    例如:耶穌借用大自然界中的風來講述聖靈的工作(3:3-8)。當尼哥底母問重生/水和靈生的事如何發生。耶穌借用另一個含有雙重意義的字(稱為「雙關語」)來解釋;「風隨意吹……靈生的也是如此。」

    因為希伯來文RUAH()這一個字含有兩個意思:靈及風。耶穌目的是要借用風這現像說明靈生或重生的發生好像風一樣,令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

. 從生活中找材料和轉化:

    同樣,一般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和遭遇皆可以轉化成為有用的講道例證。當然,這些例證可能大主觀或是個人化了。因此必須轉化,成為大眾可接受的例證。即使是自己的遭遇,只要稍為避重就輕,可以說「我認識一個人」、「有一位先生」、「好幾年前,有一件這樣的事情」、「我知道這樣一件事」等等,開始講述例證。

    例如:先知拿單向大衛的講道(撒下12:1-13)。大衛作王,安逸敗壞,騙取別人妻子,設計謀害其夫。當時許多人懷疑,但大衛是王帝,不敢指責。當時的先知拿單只好以一篇轉化了的生活事件,指責大衛,使大衛悔改。先知的信息好簡單:

a. 有一個富戶強奪窮人的羊羔。

b. 要求大衛王按公義審判這事。

c. 指出大衛王所作所為如同那強奪窮人羊羔者。

接著,先知趁此指責大衛必會遭上帝的審罰。後來大衛悔改。

. 從你所專長的知識找材料和轉化成為你獨有的例證:

    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背景,不管你是電腦專家或是家庭主婦,只要你細心思考,當中必有許多有趣的例子,只要你肯轉化。例如:裝在電腦硬碟中的執行系統安裝上 電腦以後,只要把其他的軟體放入去,就自然會操作。上帝的愛也一樣,只要一個信徒有上帝的愛,當遇到不同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去愛他。

核心概念的傳達

    解經講道的基本特質不止於客觀的解釋聖經(這只是釋經Exegesis,不是講道)。解經講道者必須進一步思索如何將解釋某一段經文所得到的真理傳遞給聽眾。

    因 此,解經講道的另一個基本特質即強調經文概念的傳達。羅賓森在這一方面作了許多的研究。因此,他認為解經講道是「聖經概念的一種溝通。一篇講章應該是一顆 子彈,而非四散的鉛筆。理想上每篇講章都是一個單獨而顯著之概念的說明、解釋和應用,並由一處或數處經文所帶出來的其他概念所支持。」

    意思就是說,解經講道者所傳達的是某段經文的核心概念,即某段經文的主題/核心思想。許多作者都極力地強調這一個論點,比如斯托得在《講道的藝術》一書中強調講道者必須從經文中找出一個核心概念,因為每一段經文都有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而且,講道也只能傳達一個主要的信息(因此,講道與授課不同)。

    另外,有些作者則研究聖經中的先知或使徒所宣講的信息,並發現他們都是針對獨特的聽眾而宣告單一的概念/主題信息。

    因此,解經講道者若要有效的傳遞聖經的真理,就必須把經文的信息藉一個核心的概念涵括的統一起來。其實,不只是解經講道,任何一種的演說,都必須如此。

    就如邱吉爾(Churchill)曾提到成功演說的五個秘訣,其一就是一個主題(one theme)。

    因此,解經講道的信息是由經文來主導,並且,更是按經文的核心概念將之表達出來。這也解釋為何逐節逐句的解釋聖經不一定是解經講道,因為其解釋是按解釋者的意思來理解,不一定是經文的原意。

    因此,解經講道者除了要問:「經文是支配我的思想,還是支持我的思想?」,必須還要追問:「我是否在傳達經文的核心概念?」

經文支配講章

    到底怎樣的一篇信息才是真正的解經講道?解經講道的基本特質何在?

    十六世紀有一位清教徒柏金斯(William Perkins)提到,講道「有四個偉大的原則:清楚的讀一段正典的經文;按經文本身給予解釋和理解;從它自然的意義中得到幾點有益的教導;並使用淺白的話語,若你有這恩賜,將這教導應用在人們的生活和行為上。」

    同 樣地,曾立華在《講道職事的重尋》一書中,如此的定義解經講道:「這種方式乃著意以聖經經文本身來構思講章的結構和信息要點,那就是說,要清楚呈現經文的 原意,闡明出來,使上帝話語隱藏的信息教訓得以清楚、明白和正確地被宣講,這樣,上帝話語的能力就得以正常發揮出來了。」

    從以上兩個的定義,我們看到解經講道的一個基本特質──即經文得到理解、解釋,及應用後被宣講。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文本身的信息支配了一篇講章的內容。

    解經講道者不只從經文開始,整篇信息的內容更完全由經文來主導。如此的話,傳道者是在傳講上帝話語中的信息,而不是個人的領悟或經驗。

    羅賓森就清楚地指出這一點:「最重要的,講道背後的權柄不在於講員身上,而是聖經經文本身。為這緣故,解經講道者大部份時間要花在處理經文的解釋上。」

    因此,講道的基本目的不是娛樂聽眾,也不是建立大教會,乃是解釋經文的意義,並將之與其他的經文連在一起,以致使聽眾對聖經有更宏觀的認識,最後將之應用在聽眾身上。

    因此,解經講道是在「解釋」聖經, 但這並不是說,講道成為「宣讀」聖經。李斐德(W. L. Liefeld)如此的分別二者:「『解經』的本質就是『解釋』,如果我要解釋某件事情,我當然可以自由地選擇我要用的方法來解釋,只是我必須忠於我所要解釋的主題。」

    換 句話說,解經講道者可以使用個人的言語和經驗、及會眾的需要等來解釋一段經文,但它的信息必須源自那段聖經。這也是解經講道與其他講道方式(如主題式) 最大的差異所在。解經講道者最基本的特質是講解上帝的話,即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故事,不是人的故事。因此,解經講道者必須問的一個問題是:「經文是支配我 的思想,還是支持我的思想?」

    如果是前者,他就是在解經講道;若是後者,他就不是在解經講道。

如何編寫講章--講章中之例證


    成 功感人的講道,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常在講章中引用故事、例子、比喻作輔助材料,因此引起聽道者的興趣,和注意力的集中,使深奧難於解惑的「道」容易瞭 解、接受。因為人講道大都較重視理智的思考,但在理解過程中,有力的例證不但引人入勝的去聆聽,而且達到「傳達」的最美效果。
    周聯華牧師在其所著講道法一書中,曾將例證喻為「窗戶」,假若沒有窗戶,講道就會暗淡無光;反之,我們也發現若窗戶太多,例證就「喧賓奪主」而成為「故事專家」不再是講道了。

1. 例證之功能
a. 可 解釋某一真理 - 所謂引用例證就是用最簡扼的故事,來解釋一個難懂的真理,使人易懂、易接受。耶穌的門徒問為什麼講道的時候總是用比喻?耶穌說:「因為 我所講的東西他們看不見、聽不見,我不用比喻他們根本不會懂。」表達比喻的功能為要使人懂。有一個極實際的例子,就是有些牧師,想翻譯聖經給非洲近熱帶的 居民誦讀,可是譯到「你的罪雖硃紅,必變成雪白。」的時候,難題發生了,因為熱帶土人根本不知道雪是什麼東西,雪的顏色與煤的顏色有何不同?但有一天他們 正吃椰子時,牧師突然得了靈感,就改譯為「你們的罪雖如硃紅,必白如椰子肉。」土人們終於懂了。可見比喻之功能在於解釋真理。
b. 可提起聽道者之興趣 - 教導真理難免會枯燥乏味,容易使人厭煩疲倦,以致失去了追求的心志;但由於例證中生動活潑感人的例子,尤其是反映生活的例證更易使人有親切感,有助於人聆聽真理的興趣,動人之例證有時更驅散「瞌睡蟲」,適切生動的例證可引人聽道的興趣。
c. 可使內容更充實完全 - 有些講道的人,在將要結束講道時,為了使講章更清楚,使人有美的回憶,往往利用一見證、例證為結束,使人加以深思揣摩。不管在其始,其間、其終,好的例證確能使講道更完美、更充實。

2. 如何獲得例證
    若例證果真有這麼大的價值,就不能不知道如何收集例證?尤其是每週需要講道兩三次之時,豈不是有「江郎才盡」的危機嗎?其實不然,只要肯努力收集,多方觀察,您對會用之不竭。

a. 由 聖經中取材料 - 在舊約中含有極富的引證材料,因此在傳講新約時,可引證約伯之例,相得益彰,更見完美。有一位牧師如此說:「舊約中有最好的引證材料, 可以借給我們取用,不致竭盡,因為舊約一書其年代既久,所包含的事物極多,且不受任何時代的限制,這正是我們講道者最好的引證府庫。」唯引用此類例證,對 於聖經要很熟悉,並需仔細查考,才不致於張冠李戴弄出笑話來!講道者必須對整本聖經之歷史和背景儘量熟悉,使許多聖經事蹟成為講章的好例證。
b. 由自然界中取材料 - 耶穌的比喻來源就是野花、飛鳥。早期教父俄利根也曾以「星星、月亮、太陽」為題,來比喻「聖徒、教會、基督」,這種由自然界中取例子的方法。
c. 由 歷史故事中取材料 - 歷史故事往往能成為人生之鑑戒,是活生生的教導,尤其人生經驗更是如此。例如「塞翁失馬」與「父子騎驢」的故事,在信仰中也有無比 的價值。從教會歷史中,也可看出早期教會之興衰與發展之原委,成為今日的借鏡,是極可「活」用的「死」材料。不只是歷史,就是傳記也可使人得益處,早期的 戴德生、宋尚節其生平都是極感人的信息,引發人「有為者亦若是」之情操,如此,講道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當然,當我們引用古人為例證時,必須小心不過於煲 揚或批判,主要是引用其生平中一件事加以說明一個信息。
d. 由科學知識中取材料 - 生物學、動物學、化學...都是我們的好材料。由一部汽車形容人的一生,人如同汽車需要有方向、動力,但也要有剎車器,不然必有危險,單有動力而無力向也是如此;人不但要有幹勁,而且要有拒絕罪惡與誘惑的能力,此種例子稍用腦筋既可獲得。
e. 由文學中取材料 - 感人且震撼力強的就是文學,比如小說、戲劇、和詩歌,都能陶冶人性,使人有高尚的人格,尤其宗教與詩歌更有密切的關係,一篇短歌會給人無比的感召力,一段小戲劇能啟發人生的真諦,講道者除了勤讀聖經外,更要多多研究文學作品,既可精鍊文詞,又可獲得例證資料,真是一舉數得。
f. 由個人信仰經驗中取材料 - 一般稱它為「個人的見證」,是最感人的方法,證明「我不是亂蓋」的,而是親身經驗,但要小心常要將榮耀歸於上帝,免得「個人見證」成為「見證個人」之危機。
g. 由講道者編寫或想像中取材 - 這是您可用「例如」、「假使」作為引語,耶穌所講「浪子的比喻」可能就是由想像而編成的故事,但要謹慎需合乎常情與常理。
h. 由一般故事或格言專集中取材 - 常逛書局看報紙,都可找到許多現成而且已分類的例證以供參考。

3、運用例證之原則
a. 不可用與講道無關的材料 - 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應該只為了表達、解釋某一點真理才講故事引例證。
b. 要夠水準份量 - 凡事太卑劣的例子,不但會使會眾感到不愉快,甚至也會使講道者的身份受到懷疑。此外,自吹自擂或攻擊他人的例子,只會表現出講道者品格太低,反易遭致反感。講道者要小心不可用無價值又粗俗的材料。
c. 避免用陳腐的例子 - 有些例子雖然十分優雅意境也佳,但若重覆使用,聽眾會覺得「怎麼又來這一套」,而不想往下聽,講道要小心不可常用某一常例。
d. 資料要正確,內容要清楚。
e. 運用故事解釋重點時要注意:
 (1)內容與重點密切相關。
 (2)避免不必要的細節。
 (3)要能造成一個高潮。
 (4)不必事先聲明說:「諸位!我現在要開始講一個極有趣的故事。」此種畫蛇添足實屬多餘,您就直接講故事內容既可。
f. 運用統計數字支持論點時要注意:
 (1)運用完整的數字(例如三千五百四十四,不要說三千多)。
 (2)把數字來源交待清楚,引起人們的信賴。
g. 引述格言支持論點時要注意:
 (1)說明原著作者之姓名。
 (2)把引用的話自然帶入您的話裡,例如您說:「孔夫子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不要說:「現在我引用孔夫子話....。」

    講道中,要適切的運用例證,對於信息的傳遞有極大之助益,講道者該多方收集妥善運用,才能用最簡單的話表達那完美的真理。

如何編寫講章--講章的結論


    有許多講道的人對於準備引論和本論,不管是結構或措詞上都十分小心,但卻常忽略了準備結論--那最重要的衝刺時刻,所以他的講詞有頭強尾弱、頭重腳輕的毛病。真正會講道的人好好的預備他的結論,結論可以說是講道中極重要的部份,必須將經過千錘百鍊的辭句排進結論。因此本章所要提供給初學講道者的是,在準備結論時正確的方向與原則,並知道如何獲得結論的材料。
 
1. 要重視結論的準備
    結 論是講道中的關鍵,就好像一場戲在謝幕下台之前,所給會眾最後、最好的印象。您的結論必須很精彩,因為這是給會眾深刻、長久印象的最佳時刻,在您的結論之 前,應當鎮靜、有力、聚精會神,集中全部「火力」作最後的「攻擊」,有一句話說:「焚燒中的火,能否繼續下去,要看最後的五分鐘。」能否給聽眾影響力,就 得重視最後時刻,因此要在誠懇、熱切、有力、剛毅、充滿了信心的氣氛中結束您的講道。
 
2. 需避免的錯誤
a.  避免沒有結果的結論不要突然中止使人莫名其妙,例如「我嘮叨了一大堆,但時間到了只好停下來。」「以上就是我和諸位要說的話,現在說玩了。」皆該避免。
b.  避免不必要的客套,例如「我談了一些無聊的話」「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意見,請諸位多多指教。」宣講福音者對自己已不信任,他人何能信任呢?
c.  避免加採新意,結論不必再有新的意思出現,以混亂人的方向。例如「除了我所說的三點外,我突然想加另一點...哦對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使人覺得您缺乏周密的思考與計畫,令人覺得散慢。
d.  避免說無關痛癢的話,例如「不論對與否,這都是我肺腑之言」「好了,謝謝大家聽我講道。」
e.  避免畫蛇添足的結論,例如「諸位,我希望我已經把我重點交代清楚...」「我現在要作結論了,諸位注意聽,」「在作結論時,我要重複的說...
 
3. 要知道適時的結束
    結 束講道最適合的時機,乃是聽道者還有興趣聽下去時,在每一次的講道中都會有一個「欣悅感」,而這種感召力往往出現在講道中的高潮之後,因此在欣悅感過後仍 繼續太長太多的話,易使欣悅感消失,因此講道應當在高潮中引起他們的欣悅感之後儘快結束,帶給他們「下次再來」的決心。
 
4. 引用名言的結論法
    名人所說的話,古今中外格言,都可增加講道結論的力量,在普通的圖書館,大都藏有歷代偉人的名集,尤其近年常有些「有心人」將名言分類編製成冊,教會內外皆極普遍,只要去翻閱立刻可以獲得不少材料。
 
 
5. 引用敘述要點的結論法
    講 道廿分鐘後,講道的人,往往易牽涉到極廣泛範圍中去,等他講完了,聽眾已忘了他敘述的重點。一般講道者,不太明白這一個缺陷,總以為自己對腦海中的要點很 清楚,別人也一定同樣清楚,其實並不一定,因此簡扼的重複自己當時講道的重點,並作適當強調的結束法,是極有效的結束法,但切記不是每一點都是核心要點。
 
6. 引用要求或呼籲式結論法
    此方法為明確的呼籲聽眾,使其有一特定之行動,或接受某一信息,此種具挑戰性的呼籲簡潔而有力。
 
7. 引用故事的結論法
在結論時能用一個有趣、中肯的故事,往往是很適合的,可是它必須能增加您講道的價值,加強中心話題,以不會擾亂您的主題為原則。總之這故事是涵蓋了講道的中心思想,或暗示講道者要聽眾採取的態度或遵循的原則。
 
8. 引用詩詞的結論法
    古今中外的名詞,或教會內所吟唱的詩本,若能恰到好處的引用,可獲得預期的效果。但引用詩詞有幾個原則要小心:
1.  要簡明不宜過長,免得喧賓奪主,甚至產生不必要的新意境。
2.  所引用的詩詞要適合當時的場合與時機,而且足以支持你的論點。
 
9. 引用聖經章節的結論法
    為要幫助聽眾可在靜默中體會整篇講道的意思,或者給聽眾有安靜自我抉擇的機會,講道者可引用 一兩 句有關的聖經章節作為結論,一段與講題有關,吻合的經節常能催促聽眾,比一席話更有果效。

如何編寫講章--講章的引論


「引論」是屬於講章的第一段,是極重要的開場 白,是講道者用來使聽眾對於講道發生興趣的介紹語,雖然它並不是全篇講道的中心,但卻是給觀眾的第一個印象,成功的引論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建立雙方良好的 關係,製造使聽眾易接受的氣氛,由於您的引論能使人決定是否有聽下去的必要價值,因此引論的措詞與安排應格外的謹慎。
古代希臘哲學家和演講家亞里斯多德說:「凡演講 者,若是要得著聽眾的信從,在起首時就須引起他們對於自己的信仰的興趣。」一個好的開場白,縱然不一定能馬上引起聽眾對真理的信仰,但至少該引起興趣。又 有人說:「演講這玩意兒,開頭幾句,就可以決定勝敗。」其實開場白的重要在講道中不也正是如此嗎?我們該能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如何開始我們的講道呢? 我提出幾點:

1. 以題目的解釋為引論
    這是一個極普通的方法,使聽眾集中思想,對於題目有深切的認識,而能準備接受講道的內容。
a. 可以先將題目的背景加以引申,例如「摩西的蒙召」,可先介紹摩西是誰及他的貢獻,使人對他稍有認識後,才進入真正呼召的教訓。
b. 將題目稍加解釋,例如「如何祈禱」,可先講祈禱之功能、意義,使聽眾瞭解本題之重要性,而願意聽下去。
    這兩種方法都必須面對的是一群安靜的會眾,而且是渴慕聽道的基督徒比較合適,否則極易失敗。

2. 以新近發生的事為引論
從新近發生的事件談起,極能引起共鳴及注意力,本地新聞若有價值也可引用,但只能偶而應用,不能老是以新聞開始。引用新近發生的事要注意以下幾點:
a. 消息及資料的正確性、可靠性。
b. 避免用會引起「見仁見智」之偏見的資料。
c. 是否有當事人或有關人員在場?會引起尷尬嗎?
    保羅在亞略巴古的講道既然使用此方法,他指出壇上寫的是「未識之神」(17:22-23),那未識之神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上帝。若能用相近所見之事為引證,會引起聽眾之興趣與親切感。

3. 以教會年曆的節期為引論
    若您的講道正是配合節期的需要,那麼就可由節期的起源、意義或重要性談起,而後轉進您的本論。有時不一定是教會節期,例如新年、母親節、兒童節都是很好的資料。

4. 以解釋經文內容為引論
a. 可從引用一節或一小段作解釋為開始。
b. 利用聖經地理或歷史背景為開始。
c. 利用聖經中的地域風俗為開始。

5. 以聚會的需要為引論
    例如是惜別會、感恩會、新春感恩禮拜。

6. 以各人生活之經驗為引論
    例如「有一天當我在辦公室時,突然...」由自己的感受開始,但要小心此種感受,不可有偏見或過份主觀。

7. 以故事或格言為引論
    講故事、引格言也可以創造聽眾接受的情緒,但需扼要而不牽強,要生動有趣且切題;先知拿單向大衛的建言,就是會用故事的例子(撒下12:1-4)。此外名人格言也具有如此之功能,例如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來形容只要人有信心,上帝決無絕人之路。對於用故事或格言為開場白的,有幾個原則應當注意。
a. 不要老是用人們太熟悉,所謂熟悉得太爛的故事,而找一點較為新鮮的題材。
b. 格言不可太深或太俗,在中國人之背景下,與其引用亞位圖、蘇格拉底,還不如用孔子、孟子、墨子之言,更具親切感!
c. 要適合聽眾,向學生講道以夫妻生活為例,總會有隔岸觀火之弊,缺乏切身經驗,不甚適合。
d. 要小心不可破壞氣氛當避免不文雅的話語。

8. 以會場的情景為引論
    一 位有經驗的講道者,常會觸景生情,會場中偶發的事件若可把握住,能成為很好引論資料。耶穌差派七十人出外佈道既用此方法,由莊稼熟了想到福音工作上需要工 人。曾經有一位年老者應約講道,正當走向講台向台下學生演講時,不小心跌倒了,學生哄堂大笑,但這位長者馬上站起來,在開場白中說:「這就是人生,跌倒了 要爬起來!」發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講,這無非表達了這位老人家之經驗,善於把握住當時的事件為引言,常能有成功的演講。

9. 以運用視聽工具為引論
    從地圖、圖片、海報、幻燈片之解說開始,這也是極好的開場白,對少年人以下的聽眾最為適合,當然成年人用之得當也極理想。

10. 避免不必要的假謙虛
    講 道以前無聊的道歉是應當避免的,而這錯誤是一般講道者非常犯的毛病,例如開頭便說:「鄙人才疏學淺,對於講道無經驗,事先也未好好準備,現在只好獻醜。」 您想這種謙虛有必要嗎?您自覺不配講就該拒絕,既然接受了就應好好準備,但若您已準備又何必說謊,既然說謊怎能講道呢?若真無準備也不是 一兩 句話就可以道歉的,尤其宣講上帝的信息,切不可虛的假謙虛,假謙虛乃有真驕傲之嫌,要切記「講台」不是社交應酬的地方,您是上帝的使者,是傳遞上帝信息的 人,正如古代替皇帝傳達聖旨的人有那麼崇高的地位。

11. 不要輕易的幽默
    一 個初次講道的人,常常以為他應該像一些講道家那樣帶有幽默,或許他平常莊嚴得像百科全書一樣,結果上台講幽默故事時,會因內容與表情的不協調而使聽眾覺得 如唸字典一樣乏味,故事更引不起人的興趣,這種「東施效顰」之舉真是弄巧成拙。事實上,一個故事的趣味不只在故事本身,它之所以能有趣,在乎講的人如何 講。有一本討論演講術的書其中有一段話如此說:「幽默是一把兩刃的劍,如果您能成功的運用至逗人笑,就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同時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是不 能善用它,它就傷害到自己。」
因此要小心不輕易用「幽默」,除非您是這塊料,因為原來想使聽眾發笑結果卻毫無反應的幽默故事,乃是講道的致命傷! 切記!

12. 避免引用與講道無關之材料
a. 要與內容相關,不可扯得太遠。
b. 引論要兌現,例如您大聲的宣告:「讓我告訴你快樂的秘訣是甚麼?」當聽眾專心聽時,而您的內容卻與快樂無關,那就令人失望了。
c. 引論不宜太長,免得頭重腳輕。
   
引論要好好的準備,這必然加增您上台的勇氣,講道者若知道如何開埸白,講道時也就比較不容易慌張了。
有些人極注重內容的佈局,但若沒有好的引論,聽眾也就無法安靜聆聽,切記: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好準備您的引論。

如何編寫講章--題目的選擇


    選 擇與釐定「題目」是講道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但也是講道者感受的共同困難。講題的目的是為要使聽眾便於識別,另一方面,也是使講道者藉此易於掌握。可見 它的功能不只是可以帶給聽眾一個先驗性的提示,藉此鼓舞聽眾的興趣,瞭解今日講道的核心與意義,使聽眾對於此一講道詞有深刻的印象,也更幫助講道者講得得 體有力。寫文章要謹慎選題並充實內容,免得陷入「文不對題」的陷坑,講道也不例外,當謹慎選題並充實的內容免得有「詞不對題」、「詞不達意」而導致不知所 云的危機,因此講道者對於題目的選擇也要格外小心思想,謹慎的推敲,本章乃提供幾個重點,作為初學講道者之借鏡。

1. 要具有簡短性
簡單有力的題目可導致聽眾集中注意力。題目的長短通常五至八個字,最多不超過十個字為原則(注意這只是指通常而言,有時也有例外),在特殊景況下可使用副題,以幫助題意的顯明,除了以人名、地名、物名為講題外,字數太少也無法表達全文的宗旨。
例如「福音,具有移風易俗,變化個人氣質的能力」雖題意清晰明白,但文意露骨,字數太長,不太適宜,若改為「福音的大能」則能符合簡短之原則。又如以「跟隨」為題,雖簡扼但卻不如「跟隨耶穌」較為清楚。

2. 要具有含蓄性
    選擇題目也不可太露骨,整篇講詞若在題目中一語道破表露無遺,反而容易使到聽眾產生不必再聽的反應,而沖淡了聽道的興趣。例如「祈禱的秘訣」已極清楚要告訴人應如何禱告,但卻保留神秘要吸引人聆聽,題目也應有含蓄性。

3. 要具有積極性
人們總是希望有美滿的收穫與光明前途的題目,也就是積極性的題目。例如「音樂的秘訣」、「新天新地」(比世界末日好多了)...有一個美國演說家提供選擇題目的方法,他說每一個題目最好是能屬於「怎樣?」「是甚麼?」「為什麼?」這三方面,而不是一些空談的哲學思想。講道與生活有密切關係,例如「如何勝過試探?」「怎樣跟隨主?」

4. 要具有適應性
    選擇題目應注意其適合性,因為講道的場合、時地、對象,皆有差異,不可以拿一個題目到處宣講,除非這一個題目適合於任何人的需要。在適合性可分為四方面考慮:
a. 講道者身份適合嗎?本人適合講此題目嗎?
b. 講題之時機合適嗎?題目會太大嗎?
c. 講題適合用來代表整個講道之內容?
d. 對聽眾之程度而言適合嗎?

5. 要具有感召性
教會在節目單中所印的題目,尤其在教堂門口公佈 之講道題目,必需以有強烈的感召為要。這種題目要作到新奇、簡扼,引起聽眾有聽一聽之興趣,切不可用老生常談的題目。例如,在兒童節講道,對象或聽眾有成 人也有小孩,這時的題目要達到雙重對象,又要有感召性,因此可以是「天堂居民的性格像小孩子」。

6. 要具有宗教性
    當然這是因為我們在宣講福音,因此要有宗教氣氛,以「心心相印」為題傳講教會之合一的道理,雖立意佳但文辭欠宜。以「步步驚魂」為題,傳講來生審判的道理,其缺點亦是缺乏宗教性,應當避免。

7. 選擇題目之舉例
    選擇題目既然這麼多的顧慮,那麼如何選擇題目呢?
a. 由經文選題目:用聖經經文為題目是講道的方法之一,例如「世上的光」,「獻上身體為祭」(羅十二:1)。也可以聖經事蹟作題目,例如「撒種的比喻」(路八:4-15),「耶穌步行海面」(太十四:22-23)從事蹟比喻參以教訓是極穩妥的講道法,可避免初學者上台亂定題目。
b. 因時因事選題目:講道者可因社會的環境及特殊日子而選擇題目,例如復活節、聖誕節,或大家所關心的事件,在母親節談孝道,都是極合適的題目。
c. 由實際需要決定題目:當日所要講的內容,必需是針對會眾的需要所擬定的教導。例如「祈禱與主交談」,所定之題目要適合於所講的內容,而且能使聽眾有決定性的響應。這種選題乃以主題、目的為依據,作最後之釐定。

如何編寫講章--引論、本論、結論


1. 引論部份
引論是講道的媒介與先鋒,所謂第一步打不響,以後就免談了,古人說:「好的文章看三行可知。」引論對人的吸引力也如此。
 
a. 引論的目的是引起聽眾的興趣與注意,預備心領受所講的信息,使人發現講題之價值與重要。
b. 引論的內容是簡單、有趣,並與題目有密切之關係。
c. 引論的篇幅以全部講詞之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為合適,例如三十分鐘的講道的以五分鐘為宜。
d. 引論的方式要極自然轉入本輪,因此引論雖是獨立部份,但卻與本論有極密切之關係,天衣無縫的關係。
 
2. 本論部份
    本論乃講道的主要部份,是整個信息發揮之所在,用解釋、辯正、例證...來講解福音真道。
a. 其目的在使聽眾明白,題目所包含的意思是全講章的核心。
b. 其內容乃集中題目作多方的解釋,多方的證明,讓聽眾清楚明白。
c. 其篇幅長短以全篇講詞的五分之三為宜,例如講道三十分鐘則以廿分鐘為宜。
d. 其方式可分若干段落,層次分明,次序均衡,使人一聽即可明白。
 
3. 結論部份
    結論是一個挑戰,一個鼓勵,是全部講詞最感人的一環,是全篇之歸宿,是最後五分鐘,許多講道者小心預備引論與本論,忽視了結論,以致於有前重後輕、頭強尾弱的毛病,講道者不能不引以為戒。
a. 其目的是在使聽眾明白今日的教訓後,知道如何即刻去運用所明白的真道。
b. 其重要性,不亞於本論,可使到聽眾體會到全篇講詞最要緊的核心意義,也可使遲到的人領會講詞全貌。
c. 其內容精簡、扼要,使聽者有正確之歸宿,不致收場唐突,散漫無力。
d. 其篇幅之長短以全部講詞之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為合宜。例如三十分鐘講道以五分鐘為合宜。
e. 其方式應與主題、本論內容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將思想引導到與聽眾有切身關係的境地,使人有所決志與抉擇。
 

如何編寫講章--大綱的設定


    不管講章之長短,一篇講章基本上有三大部份,那就是「引論」、「本論」、「結論」。稍後我們將詳細討論這結構,這裏先討論其中的彼此關係。
    當講道者已確定了主題、經文、目的,而且也蒐集了所需的資料,那麼就要馬上進一步思考如何去組織材料、編訂講章的大綱。正如主婦在菜場費盡心思買回材料, 就要考慮如何烹煮,若不假思索的就將空心菜、玉米、紅蘿蔔、牛肉、豬肉燴在一起,決不會成為一道可口的菜,這並非空心菜、玉米不好、不新鮮,而是將這些菜混在一起不相配。而為講章組材料、編大綱正如廚房烹調之工作。

1.  大綱編排之重要性
大綱可說是一篇講道之簡圖或素描,由此進而產生細節,因此在準備講道時主題之發揮,內容的充實與否,全賴大綱之編訂是完美而決定,可見其重要性。
學講道的人常會問,每一次講道該有幾點大綱呢? 一般習慣性大都是三大點,但這也需視內容、目的、時間之長短而決定。一般上我們建議不要多過五點,因為要點太多聽的人也消化不了。倒不如分開兩次講更好。

2.  大綱篇排之類型
    如何排訂大綱使之條理井然層次有序,大概可分為下列數型。

a. 以時間為依據的大綱
按照事年、信息的時間次序來編大綱,這有三個方式
(1) 順年代發展至結尾。
(2) 由結尾開始再追溯至起頭。
(3) 從中間開始。此法較適合「歷史性」的講道,先將一件事,或一個人物之生平高潮說出來,成為大綱之起點,然後才追溯到故事的起頭,再發展至結尾。
試舉一例如下: 「彼得的三次呼召來跟從。」
(1) 第一次呼召在加利利海邊(無條件的)(1:14-17)
(2) 第二次呼召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有條件的)(8:27-34)
(3) 第三次呼召在加利利海邊(重新肯定)(21:3-21)

b. 以空間為依據的大綱
按照事件、信息的地點次序來編寫大綱。例如題目是「跟隨耶穌」
(1) 跟隨耶穌走向馬槽學謙卑。
(2) 跟隨耶穌走向曠野學祈禱。
(3) 跟隨耶穌走向世界學愛人的靈魂。
(4) 跟隨耶穌走向花園學順服。(客西馬尼園)
(5) 跟隨耶穌走向各各他學奉獻。

c. 以因果為依據的大綱
    這是用來討論、講述某種事件之程序,及預料會產生的後果,也可能是人物研究或現今的社會事件。以因果關係所編訂之大綱其格式如下:
(1) 情況之發生 - 五旬節門徒勇敢的為基督宣講。
(2) 發生之原因 - 聖靈降臨賜能力智慧與勇氣。
(3) 發生之結果 - 數千人歸皈耶穌。

結論乃是我們需要聖靈,教會才會興旺。

d. 以題解為依據的大綱
    以題解為依據的大綱,是先由講道者提出問題再逐步對問題提出解答。其格式如下:
(1) 是甚麼指出定義、界線。(如「孝順」是甚麼)
(2) 為什麼指出為什麼需要。(為什麼要「孝順」)
(3) 如何作指出如何實踐。(如何做才是「孝順」的具體方法)
其格式可能如下:
(1) 孝順的定義
(2) 孝順的重要
(3) 孝順的實踐
以推理真達結論,而且可要求人具體響應孝順自己的父母。

e. 以小到大為依據的大綱
這是指一般的方法,由淺而深、由簡而繁、由內而外,所謂步步高升進入高潮, 正如我們學算術先由加減算起以後才有乘除。一棵樹先有幹而後有枝、有葉。大綱就是根據這個原則而編訂的。
題目: 福音的能力
(1) 福音改變個人給人新生命、新方向。
(2) 福音能改變家庭個人是組成家庭之單位。
(3) 福音能改變社會家庭是組成社會之單位。

3.  大綱編排之要點
    開始編寫大綱時,除了內容極為重要之外,綱要的擬定、主要點也很重要,它是用來連繫「說明」、「論證」、「事例」等演說內容的綱領。一個成功的講道者應對其主論點加以推敲揣摩,若還要使之清晰扣人心弦,又便於記憶,則可由下列方法著手。
a. 要 簡明:只要意思不變,其用詞務要簡潔、明晰為佳,字數宜少,結構宜簡;儘可能避免用複雜句子,不要太多形容詞,直接到內容去發揮才好。因此,「倚靠上帝」 要比「常常藉著祈禱倚靠上帝去勝過所有之挫折」來得好多了,後一句話雖然表達比較完全,但可在附屬點去發揮,太長太仔細反倒使論點不堅強。
b. 要對仗:在準備主論點用辭時,儘可能用對仗語句,相同格式,相同字數(就如中國人的對聯一樣)。 講道要每段大綱的內容均勻,格式也要儘量均勻,切忌一個主論點用主動句,另一主論點用被動句,或者某些用肯定句,某些用疑問句。若是可能,應是常用同樣的 前置詞,同樣的連接詞,助動詞,這樣會使得各主論點無論在形式、思想、韻律上都獲得統一。試舉例如下「你們是世上的鹽」為題:
(1) 要學像鹽,使人覺得世界需要基督徒。
(2) 要學像鹽,使防社會風氣之腐化,如何達此目標呢?
(3) 要學像鹽,盡力默然地服務人類。
不如改為:
(1) 要維持鹽的特質。
(2) 要實現鹽的功能。
(3) 要效法鹽的精神。
「維持」、「實現」、「效法」與「特質」、「功能」、「精神」都有極明顯之對仗, 使人易懂易記。
c. 要 連貫:講道應有始有終,按部就班才會有好的講詞。每一個主論點綱要互相連接,由一個論點過渡到另一個論點,就必須要有上下文意義的聯繫。例如「首先」、 「其次」、「再其次」、「此外還有一點」。「相對而言」、「不但如此」、「分開而言」、「總而言之」等辭詞表明彼此的關係。

    總而言之,為論點用辭時,除了內容之統一均勻之外,更要注意其簡明、對仗、連貫性,那麼聽眾也就容易聽懂,容易記憶了。

4.  大綱綱排之步驟
a. 先確定主題和範圍,不可把與主題無關的材料編進去。
b. 列出所有主句、段落分明,大綱統一,彼此對仗。
c. 重新整理使主要論點連貫,而後加入附屬點,包含了內容、性質、例證項目。 
   在附屬點的結構方面,不可有第一點而無第二點,有「a」點而無「b」點,其各點之字句、片語、用詞,不管主要點或附屬點要相仿。
d. 修正大綱內每一點之辭句與平衡結構。
e. 審察大綱,是否完全合乎主題,時日夠嗎?內容太豐富或太貧乏?
f. 如果可能的話,寫下你全部的講詞。

    總之,整編綱要要思想連貫、重點均勻、條理井然,如果能如此事先多花工夫,那麼就可享有事半功倍的果效。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