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成人之探訪事工

上「教牧與教育小站」(http://ce.fhl.net/eduction/a002.htm )看見成人探訪內容,將其錄餘下:

一、探訪原則
  1. 探訪時應態度友善﹐落落大方。
  2. 探訪應有目的﹐並有計劃。
  3. 探訪應選擇對方方便之時刻。
  4. 探訪應事先以電話聯絡。
  5. 探訪時﹐若其家中有事﹐應智慧告退。
  6. 若無特殊目的﹐探訪宜簡短﹐以十五至三十分鐘為宜。
  7. 探訪時應避免談及第三者。

二、一般探訪原則

  1. 偶發性探訪著重開啟以後一連串的探訪。
  2. 偶發性探訪應選擇合適的機會。
  3. 首次探訪宜攜帶禮物或禮金。
  4. 若有宗教儀式﹐不需堅持表態自己的信仰。
  5. 除了當事人外﹐亦需注意來往的賓客。
  6. 儘可能提供實際的幫助。
  7. 探訪時﹐宜多傾聽。

三、病患探訪原則

  1. 病患探訪為最重要的探訪事奉﹐除探訪基督徒外﹐更應注意未信者之探訪。
  2. 若探訪會友﹐亦應兼顧其他病患和家屬。
  3. 若需獲護理人員同意探訪者﹐不可私自闖入探訪。
  4. 探訪時﹐坐近患者﹐並避免坐於光源處。
  5. 病人易覺疲倦﹐應隨時注意病人反應。
  6. 與病人談話時﹐可輕握其手。
  7. 避免分析病情或提供偏方。
  8. 病人表示疼痛時﹐不可客套﹐應深切體會其病痛。
  9. 順著病人話題﹐不可勉強病人強打精神應付話題。
  10. 出院後﹐應繼續探訪工作。

到醫院探訪和醫治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疾病。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裏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4:23-24)

雖然我們不能像耶穌一樣,治好一切疾病,但是我們可以去安慰有病痛的人,為他們禱告,求耶穌醫治他們。

    醫院探訪應該是牧者的醫治工作之一。牧者在這事工上可扮演以下七種角色:

. 安慰者:

住院病者經歷疾病煎熬,憂心忡忡,問題接踵而至,情緒不安,因此需要安慰與鼓勵,牧者作為已接受牧養訓練的神職人員,掌握病者不安的心境,可發揮很大的安慰作用。如果病者是信徒,那牧者可透過聖經的話語,讓他們得著上帝的安慰。

. 疏導者

   由於病者往往因病情而呈現情緒不安,有時又不便向家屬傾訴,牧師/牧者或者透過每次探訪給予病者情緒上的疏導。

. 輔導者

   牧者深知病者留醫期間實背負沉重的心靈擔子,如面對死亡、痛苦、生存、內疚、自暴自棄等切身問題,實不勝負荷,牧者透過不同途徑而提供適切的心靈輔導。

. 聆聽者

   留醫病者心中不但存有鬱結,亦對各種際遇產生埋怨心態,醫務人員因病房工作忙碌,照顧眾多病者而未能騰出時間與之交談,因此,牧者在關顧病者過程中可付出時間作專注的聆聽。

. 關懷者

   住院病人中遇有舉目無親者,生活十分艱難時,院牧亦會運用部慈惠金作愛心的行動,給與病者住院期少許物質的關懷,如水杯,紙巾,拖鞋等等 .

. 支持者

   對於無親無故的病者,或長期病者而言,絕少有人前來探望他們,在人際關係上很是疏離。牧者藉著探訪與關心,建立病者的信心和希望。

. 協調者

   由於病者情緒不安,小小事情亦會產生極大的憤怒與埋怨,甚至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跟醫務人員對抗局面。牧者間中亦會扮演協調角色,緩衝敵意,化解誤會,當然不能產生百分百的成效,但因著牧者乃神職人員,加上屬義務角色 ( 非隸屬員工編制 )工作,便容易取得病者之信任,促進醫務人員與病者間的協調。

有這麼多的好處,牧者或是教會的同工,更加要積極的組織醫院訪事工。讓更多病人得著安慰,也讓更多在病痛中可以尋求上帝的幫助。

教會中的探訪工作

  許多時候,成功的牧養事奉,在於它的探訪工作(也 有其他地方稱「為信徒禱告」),但是,今天,許多教會在這事工上,沒有什麼進展,主要是因為它們對於進入人們的家,沒有什麼實際計劃。只是靠賴崇拜聚會, 或奮興佈道會,或只靠賴基督徒團契,去代替探訪。探訪事工就是一個出去找人的方法。聖經常勸勉我們「要去」,這是早期教會迅速發展的方法,盼望教會或當中 的牧者不要忽探訪工作。

教會對於探訪事工的決定

一.   深信探訪工作是重要的

    主吩咐我們往普天下去的使命,最基本最接近要去的地方,就是你的地區或社區。探訪工作因此是重要的,也是傳福音工作的第一步或第一個接觸。當你看重探訪工作時,更必須有以下的策:
  1.經常而系統化的探訪,應該在教會的生活和事工方案中,佔有主要地位。
  2.教會要成立一個探訪工作小組,選出一位負責人,負責計劃和指導探訪事工。
  3.教會每週都要有指定的人去探訪信徒或附近的居民。
  4.教會對於所有可能信主的人,要有一個認識或總檔案,好作隨時的參考。
  5.教會要把那些可能信主的人,經常分配給熱心的會友去探訪。
  6.對於一切的探訪,都要有切實的記錄。
  7.探訪要以未得救的人為主要對象。

二. 要擬定每週的探訪日期

  什麼時候可以去探訪,便去探訪,這樣的辦法,太隨便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假如我們要探訪工作有效的話,就必須有一定的日期,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這就是說,在教會的行事曆當中,探訪日期須為規定。
  探訪日期的決定和實行,必須像禱告會那樣,是經常的,不要讓別的事來使它受到攔阻。只要能適合多數人來參加,那一天都可以。許多教會,都選定禮拜二和禮拜四為探訪日,時間以適合多數探訪員的為宜。當然,有特別需要,牧者隨時隨地都要去探訪。

三.要邀請牧師/牧者來督導探訪方案的實施

  探訪是教會的主要工作,但這是誰的責任?有一些大教會對於這工作,有專人負責,但多數教會,沒有專人,只好靠賴牧師/牧者或傳道人去負責了。實際上,牧師/牧者也應該有這責任。對於教會的全盤行政,牧師/牧者都要負責,他必須發動,領導和完成教會的探訪事工。
  當然,我們不應該把一切的探訪工作,都交給牧師/牧者去做,但我們也不應該說他太忙了,就不必去負這責任了。

四.要組織探訪小組去擴大探訪事工

  教會應該選舉一兩位信徒領袖,配合牧師/牧者和傳道人,充任探訪部長,去促進這事工。
1. 他是教會選舉出來的:教會應該選舉一兩個人出來去領導探訪的工作,他們多是從教會的執事工選出來,成為探訪部長。為求專心起見,他最好不要兼任教會的其他職務。
2. 他是合於擔任這職事的:探訪部長必須與教會各部門有直接的聯絡,所以,他對於這樣的職事,必須是經驗豐富而研究有素的。

五.要把探對象的總登記準備妥善

  要有一種廣博的探訪工作,就得有探訪對象的不斷來源。這就是探訪對象總登記的準備與保管,是牧者及執事部的一個責任。以下步驟可以使登記作得更好:
1. 檢查教會名冊:通常,一個教會總有半數的會友,沒有記名在會友名冊上,有時也很少來加崇拜聚會。他們都是我們探訪的「對象」。我們不要忽略他們,需要把他們爭取過來。他們所需要的,乃是代禱和關心。假如教會願意找尋他們的話,他們大多數是可以找著的。
2. 接觸留名在來賓卡上的人:教會聚會時的來賓,也是探訪的好對象。在一切的聚會中,我們都應該把他們介紹給會眾。這樣的介紹,雖只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也能把許多探訪的對象提供出來。有時客人留名在來賓卡上,教會就要重視這些卡片,藉以認識那些對教會有興趣的人。
3. 探訪主日學學生的家庭:在主日學學生的家庭中,往往可以找著一些探訪的對象。學生們的父母,很可以成為成年班的學員。他們可能有兄弟姐妹的親友,還沒有參加教會。

六.要追隨一致的探訪計劃

  教會如要把探訪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須有恆心,一致地進行:
1. 一致的計劃:一致的行動計劃,是最實際而有效的計劃,是屢試不爽的。教會中所有的探訪事工都要總合起來執行。在總合之中,當然也有許多伸縮性,讓一些信徒領袖在緊急時隨時可以去探訪(指真正的關心探訪,不是有些信徒有空時逐家去的閒談)。
2. 把廣博的方案擬定出來:有的時候,探訪之前或之後,在教會裏集合,也許是不切實際的。不過,假如教會不這樣做的話,就難免有遺憾。探訪員在出去探訪之前, 一同禱告,看看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就會收取優良的果效。在這個簡短的聚會中,各人的任務要確定,資料要分發好,交通工具要安排妥,一切都要有徹底的準 備。

    以下的資料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進行探訪工作(註一),給我們很好的提醒:
一. 要維持恒久的探訪事工:也就是說,不管教會事工多麼忙碌,都不要犧牲探訪事工。
二. 要作充份的宣傳:時常讓會友知道,教會有探訪事工,叫會友介紹親戚朋友給教會去探訪他們。宣傳工作:1.使用教會週刊;2.從講壇上宣佈。
三. 要把訪探工作的分配做得切實而妥當:1.指定人去探訪常常缺席者;2.指定人去探訪可能信主的人;3.也同樣指定人去探訪忠實會友。
四. 要獲取充份的報告:1.要使用書面的報告;2.要聽取各人的見證;3.要褒揚忠實的探訪員。
五. 要細心訓練探訪員:1.觀察那些成功的探訪員;2.給他們提供特別的培訓;3.在出發探訪之前給他們指示。
六. 要為探訪員打氣。

如何安慰人:(9)榜樣


我們也可效法一些美好的榜樣,學習他們怎安慰人 

1.效法父母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或作:在)耶路撒冷得安慰。」66:13

「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帖前2:11 

在公園中,一些小朋友,不小心的跌倒了,他們的反應是即是大哭,小朋友的父母見到這情況會怎樣?他們很多時候不是責備小朋友為何這樣不小心,反而 即時擁抱小孩子,叫他們不用怕,父母在他們身邊,這就是至親對兒女的最好安慰,的確,當我們留意父母怎樣安慰勸勉兒女,他們無比的關心,體諒、陪伴……已令我們知道怎樣幫助傷心的人。
 
2.效法基督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2:4-5 

基 督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祂不是單顧念自己的事,祂是顧念別人,願意放低自己,成為僕人,服事他人,我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不是單留意自己的需要,而是顧念其 他有需要的人,服事他們。有時,自己也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想接觸的人,但想到基督昔日在世也接觸及扶助妓女、窮人、稅吏、大痳瘋病人,我又怎可不接觸他們 呢?
 
3.效法父神

A.記念百姓  

    「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歎息哀求,他們的哀聲達於上帝。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上帝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2:23-25 

    父神也是我們很好的榜樣,當以色列人在埃及中受苦,他們哀求上帝,上帝怎樣的回應?祂首先聽見選 民的哀歎,祂不是不知道的,祂實在是聽到的,祂不單聽到,也記念對先祖的承諾,祂是以色列的上帝,祂必看顧卑微的百姓,也祂明白他們的苦情,上帝的聽見、 記念、看顧、明白就是我們美好的榜樣,我們也要效法父神,嘗試多聆聽別人的需要,記念他們的困境,看顧他們,也代入明白他們的感受,已是很大的支持了!  

B.體恤摩西   

    「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11:11-12

    「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11:15

    「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又要對百姓說:『你們應當自潔,預備明天吃肉,因為你們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我們在埃及很好。這聲音達到了耶和華的耳中,所以他必給你們肉吃。』」(11:17-18

     「耶和華對摩西說: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現在要看我的話向你應驗不應驗。11:23 

     上 帝不單顧念以色列人,也記念摩西的,摩西有一次因著眾百姓的壓力,因而厭棄上帝的托負,為何把這管理的責任加在他身上!而且也厭棄百姓,本來深愛同胞的摩 西,也因壓力感覺這百姓不屬於他,和他沒關係的!甚至他厭棄自己,去到求死地步,但上帝的回應是怎樣的呢?對一個厭棄托負、厭棄百姓、厭棄自己的人,上帝 卻沒有責備他,反而深表認同他的感受,選出其他人分擔他的難處,也給他信心:「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  

    我們也可效法父神,對落在有很大壓力的事奉者,不即時責備對方,反而體恤他們,給予實質的幫助與鼓勵! 

如何安慰人:(8)激勵


1.向對方發出真誠關心  

「不但藉著他來,也藉著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他把你們的想念、哀慟,和向我的熱心,都告訴了我,叫我更加歡喜。」林後7:7 

當信徒向保羅表達真誠的想念、哀慟、熱心、他們感受到的,是可以激勵他向前繼續完成主的工作。我們也一樣,人在難處中,我們未必可以每時每刻在他身邊,但我們對對方的想念、哀慟、熱心,他們也可感受的。
  
2.自己努力成長事奉主  

「耶數又稱為猶士都,也問你們安。奉割禮的人中,只有這三個人是為上帝的國與我一同做工的,也是叫我心裡得安慰的。」西4:11

「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帖前3:7 

作為一個屬靈領袖----保羅,他的安慰是甚麼?是見到信徒成長,信徒努力事奉主,就成為他的激勵了。今天,我們又想不想令我們的牧者喜樂呢?想不想鼓勵他們?若想的話,我們要努力成長,我們的長進可以成為他們很大的激勵的。  

如何安慰人:(7)同在

 
「我為他們選擇道路,又坐首位;我如君王在軍隊中居住,又如弔喪的安慰傷心的人。」29:25

「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6 

出席喪家的喪禮,陪伴他們,與他們一起,也可以帶來關心與支持。很多喪家事後也回來教會與我們分享,他們當時最深刻的事是很多肢體出席喪禮,他們真感受到人的關心

在適當的時候,與受苦的人一起已是很大的支持了!

如何安慰人:(6)同感

「約伯的弟兄、姊妹,和以先所認識的人都來見他,在他家裡一同吃飯;又論到耶和華所降與他的一切災禍,都為他悲傷安慰他。每人也送他一塊銀子和一個金環。」42:11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2:15

「不但藉著他來,也藉著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他把你們的想念、哀慟,和向我的熱心,都告訴了我,叫我更加歡喜。」林後7:7
 
人在哀傷中,除了需要人體恤外,也需要人明白他內裡的感受,若對方嘗試與他同感,為他悲傷,與他同哭,也成為他很大的安慰(當然是出自真心,由心而發的)

如何安慰人:(5)體恤

「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69:20
 
人落在艱難中,很多時候指望別人體恤自己,不知我們多不多體恤受苦的人呢?  

1.對失去至親的人  

「以撒便領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棚,娶了他為妻,並且愛他。以撒自從他母親不在了,這才得了安慰。」24:67
 
首先對失去至親的人,我們有體恤嗎?強如以撒、雅各、他們失去親人後,也需要時間才能受安慰也有不少肢體們,失去了至親,他們經過幾年時間,仍未放完全下傷痛心情,發現真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撫平心中失去至親的傷痛 

2.對在苦難中感不明白的人  

    「約伯回答說:這樣的話我聽了許多;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虛空的言語有窮盡嗎?有什麼話惹動你回答呢?我也能說你們那樣的話;你們若處在我的境遇,我也會聯絡言語攻擊你們,又能向你們搖頭。」16:1-4    

    對在苦難中感不明白的人,我們又如何?約伯覺自己為義,他不明白為何苦難臨在他身上,但他的朋友用無知的言語為他解釋他受苦的原因是因為犯罪,他們的說話不能真正安慰約伯有時,我們的人生,也會遇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也有一些愛主的基督徒,也會遇到交通意外有時我們也不明白神為何要在此時給他們這些經歷,而人在不明白中,我們則要學習不要草率為人尋求答案,甚至為對方判斷對與錯,否則令人更感愁煩。

3.對在軟弱中過份憂愁的人  

    「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林後2:6-8
 
    若犯罪的肢體已懊悔,他也受過教會管教,我們要明白他們已極度憂愁,倒不如求主赦免他們,安慰他們,不要令他們憂愁至死。
  
4.對表面剛強的人  

    「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5-6
 
    當我們見到一些肢體遇到困難時而感懼怕,我們不要指責他們「為何這樣沒用」「小小的事就怕起來」,強如保羅,他也有他的軟弱,他也會懼怕,也需要人安慰的。我們也可用祈禱,用體恤支持安慰懼怕的人。 

如何安慰人:(4)經歷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4-6
 
當我們在困難中感受上帝的安慰後,我們往往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對上帝的體會安慰别人。有人曾經有至少2至3年長時間失眠的經歷,就能體會不能入睡的慘痛情況,身體不單感疲乏,心靈也感煩躁當其他弟兄姐妹在傷心中難以入睡時,他會因為自己的經歷而更明白對方的痛苦,他也可分享在那段時間上帝怎樣安慰

我們生命中也有不同程度在患難中的經歷,我們可以回想那時的感受,那時上帝怎樣安慰我們,我們用上帝給我們的安慰幫助其他弟兄姐妹。

如何安慰人:(3)聆聽

    「你們要細聽我的言語,就算是你們安慰我。」21:2 

    不一定需要太多的言語,有時太多的說話反令人感到厭煩,受苦者真正的需要是要找到一位聆聽者,細心聆聽他的說話,耐心明白他的感受。

    在牧會過程中,有些肢體找我傾談時,我發現原來他們不是要我給什麼指定答案與分析,只要我嘗試用心聆聽他們的分享,讓他們適當舒發內心感受,也能帶給他們一點安慰。

    今天我們多不多聆聽別人的分享,還是自己多教導別人,卻缺少有深度的聆聽呢

如何安慰人:(2)言語

1.對心說話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作幫助),是我的上帝。」42:11 

希伯來人的成語稱「安慰」為「對心說話」,人傷痛時,未必需要聆聽一番大道理,可能需要是自己的心與自己說話,需要聆聽內心的微小聲音,需要安靜地聽心語,與自己的心,與心靈中的主說話;42:11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

對心說話也是一種很有力的安慰別人的方法。
 
2.慈愛的話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 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說:「我主啊,願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2:11-13 

    波阿斯用慈愛的說話安慰了對方,慈愛有 Kindly”意思,波阿斯對路得是慈愛的,不輕看她是寡婦與貧窮人,反欣賞她所作的,也祝福對方。有時有肢體將他們不開心的事與我分享,我會真誠的欣賞他們願意坦誠及勇敢與人分享,原來欣賞、接納、肯定、祝福,顧恤的言語已是慈愛的話了。  

3.聖經的話  

    「耶和華啊,我記念你從古以來的典章,就得了安慰。」119:52 

    最好的言語仍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是帶有能力,也可以安慰人的,有一次,我自己在灰心失意時,又要繼續負責宣講事奉,心身靈真是沒有一點力量,但那 時,聖經的一句話:「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就成為我很大的力量,當我繼續思想時,上帝的話就幫助我有力事奉了,原來用聖經的話語──可能寫一句金句與對方或鼓勵他們聆聽上帝的僕人說話也能帶出鼓勵與安慰的。

如何安慰人:(1)愛心

    「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6 

    人 類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就是安慰了,保羅外表雖剛強,但他也有懼怕喪氣的時候,但當上帝藉提多安慰他時,他可以繼續走前面的路,筆者也曾經經歷傷心失意時 候,但仍記得上帝藉一位弟兄有聲無聲的安慰,使自已心靈得開解來,我想我們也經歷被人安慰時刻,我們也想安慰其他人,但如何能向傷心的人帶出合適的安慰 呢?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2:1 

安慰人的動機不單是責任、興趣,也不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是出於真誠的愛,用上帝給我們的愛、裏面的慈悲、憐憫、恩慈、關心安慰對方。或許我們不知用什麼言語與技巧扶助身邊的人,但真摯的愛往往是在傷痛中最好的良藥,讓我們不塞住自己的心,用主的愛來愛身旁的人。

協助第三階段:行動計劃

[解決問題療法]
   輔導的目的是協助受輔導者自我探索,對自己及環境有更正確的了解,然後發揮自己的能力或運用環境資源,學習並採取有效的行動,解決問題和困擾,使生命更 豐富。經過第一、二階段的輔導,受輔導者已很清楚問題所在,也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輔導員在第三階段是協助受輔導者建立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幫助他具 體地改變行為。以下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1.     確定問題:首先要清楚確定受輔導者的問題。

2.     決定問題處理的先後次序:不要同時處理太多問題,以免增加挫折感。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先予處理,即可全面解決。

3.     建立當時人同意且具體可行的目標:協助受輔導者具體敘述其目標,而目標是受輔導者能力及資料所能處理的。

4.     達成目標的阻力與助力分析:然後找出必須克服的主要阻力及較容易奏效的助力。

5.     儘量想出有關的策略或方法。

6.     選擇達到目標最有效的方法:要比較、評價、篩選出最可行的方法。

7.     付諸實行。

[行為改變技巧]
  建立了所期望的目標後,需要一些方法去協助改變舊有不適當的行為,建立適當的行為。行為治療法的基本假設是:各種行為無論是好是壞均是學習而得,因此亦可藉學習歷程予以改變,其技術主要是根據下列幾項學習的原則:

1.     增強原理(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如果有明確的鼓勵和獎賞,會推動受輔導者去完成計劃。這是運用內外的和外在的增強或獎賞,該行為再發生的機會就會增加,否則便會減少。不過,最適宜選擇能滿足受輔導者動機的增強物才會有效。

2.     自我監控:要求受輔導者詳細地觀察與記錄自己的行為,這樣會提高自我察覺,去注意具體及可觀察的行為。

3.     訂約(contracting):事前先確定計劃的成功或失敗將產生那些外在與內在的結果。這個方法可幫助受輔導者承諾執行其行動計劃。契約應明確規定受輔導者要做的,並指出成功的獎勵和失敗的處罰。獎勵可使受輔導者更遵守契約,他們視其為個人良好表現的回饋。

4.     計劃評估(Evaluation):指評估目標達成的程度。受輔導者檢討在擬定行動計劃之後,是否成功地解決問題,否則就需要調整與修改計劃,另定更合適的策略。

這些行為療法的優點是讓受輔導者學習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學會了解決問題技巧應用到人生的其他問題上。許多求助者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果對解決問題的技巧熟習,就可自如地解決人生大部份的問題。
[牧養輔導的應用]
  求助者有決心改變之後,需要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來幫助他具體地改變行為。牧者要與他一同找出適合的、有建設性的行動計劃,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需要受輔導者在計劃的過程,執行和進度的監督上都願付上責任,而牧者隨時從旁給予支持與鼓勵。
   牧者應從受助者的靈性上開始著手,因為這往往是問題癥結所在,將根本原因除掉常常會帶來全面性的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除非在上帝的恩典下,受 輔導者的意願順服,確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上帝是我們力量的來源和盼望,人的改變,因著上帝的介入而有決定性的扭轉。要給予人協助,使 他的生有改變,整個輔導過程中上帝都樂意參與其中。真正的改變是出於上帝。

協助第二階段:自我了解


   在第一階段,輔導員與受導者建立信任及親睦關係,然後協助他具体的探索自己及其問題,是以受輔導者個人的觀點來探索,這是不足夠的,而且太自我限制。因 此,在第二階段,輔導員提出與受輔導者以新的觀點來思考自己及其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他會發現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解釋是被扭曲的,或不正確的,因此才產生困 擾。經過這樣的澄清後,受輔導者會得到一種領悟或了解,使他對自己及問題有了正確、客觀的了解,才能協助他建立合理的目標、發展方案及採取行動。
  這是「挑戰」階段,挑戰的技巧在幫助受輔導者真正的自我了解與導向目標設定,採取行動是重要的。伊根(Gerard Egan)提出幾個有效的挑戰原則:
1. 時刻牢記挑戰的目標:是幫助受輔導者發展另一可選擇的觀點和參考架構,用以澄清問題。
2. 允許自我挑戰:讓受輔導者有適當機會自我挑戰,為他提出問題和結構。
3. 獲得挑戰的權利:輔導員要有以下基礎才可挑戰。
    a. 建立良好穩定的輔導關係,得到受輔導者的信任,挑戰才能達成效果。
    b. 了解受輔導者:有效的挑戰是建立在了解之上,了解才能發現受輔導者的不一致或隱藏行為。
    c. 對挑戰開放:自己能放下防衛,開放接受挑戰。
    d. 完全地生活:除非你在體能上、智慧上、社交上和情緒上經常挑戰自己,有充分發展,否則不能挑戰他人。
4. 小心使用挑戰的方法和態度:要謹慎提出,並以尊重來應用。
5. 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協助受輔導者欣賞自己的成功,並幫助受輔導者建立合理的自我要求。
6. 具體化:會擊中要點。含糊的挑戰使受輔導者混亂。
7. 挑戰優點甚於缺點:和未能有效運用的資源。
8. 挑戰受輔導者來澄清價值觀:使他做出合理的選擇。
  在這個階段,輔導員會使用的挑戰技巧有:自我表露,面質和立即性;在理性思想的層面幫助受導者更充分和深入地探索,真確的了解其問題,才能導向有效的問題解決。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輔導員在必要的情況下,適當地將自己類似的感覺和經驗與受輔導者分享,其功能有:
1. 透過與受輔導者分享相似的經驗,因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和吸引力,使雙方溝通更加契合。

2. 對受輔導者有示範作用,使受輔導者更有效的開放自己。輔導員分享自己類似的經驗和感受,提供一相似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參照架構,增進受輔導者對其問題及行為後果的思考和了解,及作更深層的自我了解,最後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自我表露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你表露什麼?能否協助達成受輔導者的自我探討及自我了解?


2.      自我表露應保持簡潔,切忌太多,反成受輔導者的負擔。

[面質]
  面質是輔導員協助受輔導者看到一些阻礙他自我了解或從事積極行為的一些矛盾、衝突,使受輔導者了解其自我破壞性的行為,以及未曾善加利用的資源。面質是邀 請受輔導者去檢查自己的那些不當行為導致不良的後果,激勵受輔導者去思考自己問題行為的關鍵,以便得到真正的了解,有助於確立目標及設計行動計劃。
  面質主要是針對當時人行為中的矛盾、歪曲、及逃避部份,內容包括:

1.     矛盾:受輔導者的一些不一致行為。

2.     扭曲:有時當我們發現某些事實是我們所不能或不願面對的時候,我們會將它加以扭曲,使自己免於挫折或痛苦。

3.     不合理的思考:使受輔導者情緒困擾。面質是駁斥他的不合理思考,使他有合理的思考,以產生理性情緒行為。

4.     把戲、詭計或煙幕:目的是不願去面對問題真象。

5.     逃避或藉口:不願面對問題,推卸責任,怪責他人。

6.     價值觀:困擾問題是來自其價值觀,要協助受輔導者作價值澄清,並作明確的價值決定。

使用面質時,需有良好的輔導關係為基礎。運用高層次同理心,表達關懷及投入的態度,而非高高在上的質詢。語氣要緩和及有彈性,使受輔導者感到受尊重,且一次過避免指正太多,免得他受不了。
[立即性]

當輔導關係遇到暗流,雙方不能溝通,身心和情緒狀況需要處理。此時,輔導員要針對雙方的一些狀況做一種「立即」、「坦誠」、「直接」的溝通與處理,即稱為「立即性」,功用是:

1.     因基於「此時此地」,故可使受輔導者更真切的去覺知與了解事物。

2.     輔導關係常為受輔導者日常生活的縮影,由立即性的反應和探討,可拓展受輔導者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覺知領域。


3.     經立即性的直接而開放的溝通,有助於維繫良好的輔導關係。

4.     透過輔導員的示範,受輔導者可學習如何有效的與人溝通。

[牧養輔導的應用]
  牧者在這階段幫助求助者歸納分析他思考的方式,找出他平日解決問題的人生觀和價值系統,這些是造成他的情緒反應。運用聖經的真理,屬靈的價值觀,幫助受助者有新的觀點、行動和態度,引導他建立正確、積極和合上帝心意的思想模式。
   牧者也要讓求助者明白他必須為他的行為在上帝面前負責任,縱使他逃避,也無法不面對造他的主。牧者要與上帝同工,一起協助他走出黑暗,進入光明。也要將 求助者交託給上帝,相信在基督耶穌裡,主要的改變是聖靈的工作。惟有接受上帝的憐憫與真理,並被上帝的愛所激勵,選擇信靠順服的路,這樣才有真正解決問題 的可能。

協助第一階段:自我探索


  輔導的最首要目標是尋找問題帶來的情緒。當受助者分享他的感覺,反射,我們要嘗試肯定這些感覺是否是憂慮、苦毒、罪咎、失望或空虛感。如果受助者開始時只討論問題,輔助者要嘗試問他對這些環境和事件有什麼感受。
 
  克萊布(Crabb)在《有效的聖經諮商》(Effective Biblical Counseling)中指出,輔導者首要的焦點是明白受助者的情感,以幫助他看到問題的根源。
 
  羅傑斯(Rogers) 認為輔導最基本是針對處理他的情感問題。他相信如果一個人能表達,明白及接納他心靈深處的情感經歷,他的問題很自然地得以解決。因此,他強調一個成功輔導 員應具備以下條件:同理心(empathy)、無條件的積極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真誠(congruence)。
 

    輔導的第一階段是自我探索,鼓勵受輔導者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思考與行為,協助他探討、定義及澄清自身的問題,就更能知道可以如何有效的去處理它、解決它。為幫助受輔導者自我探索,輔導員要有效地使用以下技巧:同理心、尊重、真誠、及具体等。
 
1. 同理心
 
  羅傑斯(Rogers) 認為同理心是輔導員「能夠正確地了解受輔導者內在的主觀世界,並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仔達給當時人」。羅傑斯認為同理心包括兩方面:一是了解,輔導員能站在 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受輔導者的感覺及其世界;二是溝通,輔導員以受輔導者所能了解的語言,把自己對他的了解表達出來,讓他知道輔導員已經正確的了解他的感覺 及行為。受輔導者可因此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因著輔導員的同理心,而感到被人了解和接納。

卡考夫(Carkhaff) 把同理心分為兩個層次:初層次同理心(primary level of empathy)與高層次同理心(advanced level of empathy)。初層次同理心是針對受輔導者所明顯表達的意思及感覺做了一個基本了解的溝通,協助受輔導者去探索及澄清自己的問題。而高層次同理心是深 入受輔導者的問題,尤其是說了一半的事,或隱藏在話中的意思,更真確的了解受輔導者的真正問題或感受,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同理心是在整個輔導過程所必須 的,要達到正確的同感,輔導員要首先放下自己主觀的標準,設身處地的去從受輔導者的標準來看事物和感受事物。
 
2. 尊重
 
羅傑斯(Rogers) 用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或關懷來描述「尊重」。自尊是人基本需求之一。在輔導過程中,肯定及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和尊嚴,因此對他流露出無條件的接納與關心。羅傑 斯認為輔導者愈能尊重對方且依他的意思去改變,則受導者就越有信心和能力做建設性的改變。尊重是一種態度,其內涵包括:
1. 無條件接納;
 
2. 願意花時間與受輔導者一起;
 
3. 視受輔導者為一獨特性及有價值的個體;
 
4. 協助受輔導者認清並開啟自身的潛能和資源;
 
5. 尊重受輔導者的自我決定。
 
   輔導員向受輔導者表達尊重,要有正確的同理心和真誠,專注聆聽地與受輔導者交談,但不會分析判斷及責備,在態度和語氣上要表現溫暖,避免指責和否定。我 們所接納和尊重的是受輔導者這個人,而非他的行為,也並非表示贊同他一切的行為。無條件的尊重是由於輔導員相信和尊重受輔導者是一個有潛質的人,相信他有 能力去促進自己成長,而最後會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3. 真誠
 
   羅傑斯認為在輔導關係中,輔導者需要具有三種特質裡,真誠是最重要的。真誠是指輔導員在輔導中表現坦誠、整合與真實。是發自內心的真心誠意、誠懇、內外 一致,自發的,而非表裡不一、虛假的外表、防衛、口是心非。他們不會戴上假面具,而以真正的自己和受輔導者相處,能坦誠開放地分享當時的感覺與態度,促進 與受輔導者誠實的溝通。真誠的態度有助於受輔導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發展,而願意開放自己,進入更深層的探索。
 
  羅傑斯指出一個輔導員要能做到真誠,首先必須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動機...等有正確清楚的認識,以及這些個人的特質如何表現在重大的事件上及與人的關係上。能自我了解,才能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才能自我實現,也才能是個真誠的人。
 
  表達「真誠」具有下列的特質:

1. 不局限於角色:幫助人是出自真心,而不是由於角色。
 
2. 自發性:能把內心感受,直接坦誠的表達出來。
 
3. 非防衛性:能面對接納自己的缺點,而不加以掩飾。
 
4. 一致性:表裡合一,思想和行為一致。
 
5. 自我分享:願意自我表露,向受輔導者分享自己經驗。
 
4. 具體
 
  輔導的目的是要協助受輔導者更清楚、更了解自己及環境。「具体」是明確地引導受輔導者探索他的感覺、經驗與行為,並針對特定的問題,而非漫無目的。使從含糊不清的內容,變得較具体、明確化,而導致雙方均對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
 
  在此階段,輔導關係已經建立,輔導員可以把受輔導者話中所隱含的意思表達出來和受輔導者溝通,探討。另外,也向受輔導者反映他自己的問題,所做的行為上及情緒上的表現,使受輔導者對自己未覺知的問題有進一步的察覺。

5. 牧養輔導的應用
 
   在華人教會中,信徒們比較含蓄,平常不敢主動找人傾訴自己的問題也會怕別人會洩露他的秘密。因此,會友尋求牧者的輔導,他是鼓起很大的勇氣,牧者需要以 鼓勵和支持,讓求助者感受溫暖和關愛,得著他的信任和接納,消除他的恐懼、疑慮,以奠定良好的輔導關係。這階段要避免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而應以受輔 者的觀點先了解問題的所在,明白他是如何面對問題和困擾。愛維萊特指出「輔導的第一階段是了解對他和他的問題。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先了解情緒。」牧者要從 會友的情緒表達中,學習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明白受助者問題的所在,這需要以禱告的心來尋求明白,依靠聖靈和上帝的智慧去辨別,追尋出問題的根源。
 
  人是值得尊重的,上帝在創造時便賦予人價值,耶穌也因著人的價值而死。上帝既看重所有的人,也給予人自由意志,我們也當尊重每一位求助者,即使不贊同他們的罪,也能接納他們,避免論斷。這樣,就可建立一個良好的輔導氣氛。

協助前階段:關係建立


  教牧輔導與專業輔導不同,牧者通常與求助的會友稍有認識。這些輔導之前的接觸,對於建立輔導關係很有幫助。第一次協談的時候,會友往往是帶點恐懼和懷疑,他們可能不習慣與別人談論自己的問題,又不知輔導的情況怎樣。因此,牧者有責任給與支持及引導,讓他覺得自然一點。
 
  當面談時,如果牧者讓會友感覺到受重視,被接納,有親切溫暖感受時,就能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專注是牧者對受輔導者表達專心和注意。細心聆聽是使他感受到尊重與輔助的誠意。求助者自然對牧者信任,而更願意開放、合作。以下是關係建立的技巧:
 
1. 專注
 
  專注是指在面談中,牧者的身體語言表達出下列姿態:

1.      面向對方:挻起胸膛、面帶微笑,適度的點頭接納表達親切感,專心一意在受輔導者身上。

2.      保持眼神的適當接觸:眼神注視是表達尊重,更可透過眼神向受輔導者傳達親切,接納和了解。

3.      保持輕鬆、自然、開放及非防衛的表情,表達出對受輔導者的接受。

4.  身體稍微往前傾:表達對受輔導者的問題有興趣,樂意專注的聽他講。
 
2. 聆聽
 
  聆聽是不單用耳朵,而且用心去聽。聆聽是表達對受輔導者的尊重,並且傾聽對方說話才能了解受輔導者的痛苦、困難和感受。也透過聆聽,讓受輔導者宣洩傷痛、委屈、不滿的情緒,使其感情得到淨化作用。因此,牧者需學習積極聆聽的技巧,這包括:
 
1. 傾聽受輔導者的言談來了解其情緒、事件過程及困難。
 
2. 觀察其身體語言如手勢、表情、神態和聲調的抑揚,往往表達出受輔導者的真正訊息。
 
以上兩個基本步驟是一個專業輔導歷程的開始。

3. 教牧輔導的應用
 
牧者可透過專注和聆聽,表達對受輔導者的尊重;受輔導者會對牧者產生信任,對自己也產生信心與自尊,良好的輔導關係也得以建立。
 
耶 穌對門徒的幫助和影響,是透過祂與每位門徒建立一種親密,且獨特的個人關係。愛維萊特在《請聽我說》一書中說明:輔導的第一步就是確定你與受輔者之間有私 人的友誼。牧者應待每一位求助者為「個別的人」,效法耶穌,以上帝的憐憫,花時間和心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透過尊注和積極聆聽,讓求助者知道我們在注意 他、尊重他也認定他的價值,用上帝的愛來愛他,真誠地接納他。
 
除了專注和聆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關注求助者,也需要有靈性的關注,與求助者一起存著敬畏的心,仰望上帝的憐憫。因為唯有在神的光照下,讓上帝的靈介入輔導的過程,才能獲得屬天的洞察力和引導。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