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事工(Pastoral Counseling)可算是一個比較現代的牧養事工。如今它被越來越多的教會看重。當牧者經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學和輔導技巧訓練以後,把它應用在牧養工作上,特別是在一些遇到困難或憂傷的信徒身上,發現更能有效益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更快的成長。現代的教牧學要求牧者傳道接受這樣的訓練,把所學應用在牧養事工上。
關懷與輔導,乃牧養工作的一部份,且是極為重要,不可缺的。信徒即使在生命上有了改變,但成聖之路是漸進的,特別不少信徒是在複雜、困難的背景中成長,又自小受到社會的頹風敗俗所影響,再加上活在一個墮落的世代,不容易在短瞬間脫胎換骨地改變。活在世上的信徒必受民風和習俗的衝擊,信徒心靈必然起了掙扎,他們正需要牧者的疏導和指引。
目的
信徒是一個群體,必須彼此關懷,以至成長。以下是關顧和輔導所要達到的目標:
一. 激發一個人品格的成長和發展。
二. 使人有效地適應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解決內心世界的掙扎和情緒的困擾。
三. 使失望者和哀喪者得著鼓勵和指引。
四. 使活在不健全的生活模式裡的人,可以得著支援。
五. 使人能與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甚至能成為主的門徒。
要達致以上各項目標,當然不是 一兩 句話就能成就的事。需要牧者一個一個地帶領信徒去達到。
牧者必須有計劃和組織地成立教牧輔導工作:
一. 學習更多輔導技巧:牧者雖然是在神學院受過一些輔導學的訓練,但是日新月異,社會的變化也快,各人所遇到的問題也多,牧者必須時常學習新的導技巧,更能有效地帶領信徒克服所遇到的問題。可以從書本中,或從教牧的培訓班中學習更多輔導技巧。
二. 設立自己的輔導工作室:輔導是牧者與被導者個人的談話,也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就如著名的輔導學者羅傑士(C.
Rogers)提出說:「輔導是一個過程,其間輔導者與當事人的關係,能給予後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甚至可以重視自己過去曾被否定的經驗,然後把那些經驗融合於已經轉變了的自己,作出統合。」
因此,輔導工作需要一個安全又令人可以開放談話,使當事人可以與輔導者建立互相信任關係的地方。當然牧者的辦公室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地點,但是我們要在這裏提醒,牧者為了更有效地作輔導工作,必須進一步肯定自己的辦公室是安全(保密)和可令人開放談話的地方。牧者也要小心,在面對異性時應該有其他人在辦公室外,萬一被指責,也有另一位証人在場。
三. 成立輔導事工:牧者在牧養事奉時,如果學得輔導技巧,必須著手在教會中成立輔導事工。也藉著累積的輔導經驗,把輔導技巧應用得更有效益,使更多人可以得到幫助。
四. 告訴信徒你的輔導事工:當成立了輔導事工以後,必須漸漸地讓信徒知道你可以作那些輔導工作,例如,婚前輔導、哀喪輔導、婚姻輔導、職業輔導、交友戀愛、信仰生活輔導、人生危機輔導等等。
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教會青少年時期之牧養問題
從人生發展的歷程與階段來看,青少年時期正值擺脫了需要照顧的幼年期,介於進入成人期的過渡階段。在這段發展的進程中,尚未具備足夠的自主權,雖有自己的主張卻不夠成熟足以縱觀全貌。是充滿騷動和心神不寧,常具有否定感的時期,因此青少年確實是一群值得需要關注的群體。
如今社會結構和家庭遭受破壞的情形日益嚴重,加上近十年來青少年的犯罪率增加了,佔總犯率的10%-20%之間。無論就學校、家庭、社會甚至教會都有更多關注、探討青少年之問題是有必要。
青少年是人生活力最旺盛的時期,但許多有關休閒活動的研究均指出,今日青少年的休閒行為不夠健康,可供活動的場所也太少,他們花在可培養群性、舒展身心的時間太少,而徘徊在視聽中心、撞球場、電玩、速食店,侷限在「小空間」、「殺時間」的活動太多。
再看教會為青少年所做的,亦多半有心而無力:在兒童主日學與成人之間,青少年即或不被忽略,通常也是最弱勢的一群,他們很難被優先照顧。兒童、大學生、成人通常有專職者負責,青少年則通常由兼職者或大學生等,處在高流動率下勉強維繫。
這樣的教會青少年工作之處境,無疑是十分可惜的。因為青少年時期在宗教信仰上的渴慕性及高決志率的特性;心智上及生理上的快速變化之具高可塑性。這些身心靈各方面的特質,使青少年既處在危機,可能更為惡化、偏離真道,也可能成為生命的轉機。所以教會若不站在這個破口之中,深切地了解,並掌握青少年的身心靈特性,我們可能會因此錯過復興浪潮的契機。
立約團體的青少年牧養模式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勉勵,於林前11:23-32中記載,可以提示一個立約團體模式:
(一)跨越世代的牧養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
一代傳一代,一代領受於前一代,這是教會的文化承傳。青少年工作需要有上一代、有導師、牧者、長者、父母的承傳、榜樣、關心,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工。所以無論是按年齡分組,或是聯合聚會,都需要有跨越世代的牧養。
(二)歷史性的故事
「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
我們的福音是有關主耶穌的歷史故事,是一個信心的敘事重溫。歷史的故事是報告文學,有其經驗性及理由性。青少年工作是重溫聖經歷史故事的工作,是有集體記憶、回顧、分享,像民間故事一樣有其文化意義。而故事本身亦有其開放性,每一次接觸思想空間都可以進深一層。
(三) 生命的條約
「拿起餅來……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
青少年事工是個人亦同時是群體的條約,「你們」表示用一個立約的團體,有同輩的,有全教會的,有身分的,有承諾的(立的新約)。立約的群體有生活上的要求(你們應當如此行)。所以青少年人不是成人的附屬,不是低人一等,又不是另類人物,而是團體的肢體,可以對團體作出貢獻,作積極的參與者。
(四)祝福與咒詛的抉擇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青少年是需要對主的吩咐作出回應。青少年不是被動的聽道,不是只有吸收,而是對所聽的道能作出選擇,作出回應。信息的傳遞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對話,有決定的要求和空間。我們不要怕向青少年人發出挑戰,提出要求,決志的信仰是每次進深的,是多方面的,是一生的成聖。
(五)有盼望的記號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青少年工作要有創意,懂得用象徵語言,如音樂、詩歌、戲劇、媒介,這些都是象徵屬靈真理的媒體。
牧養青少年要懂得有未來的盼望,要常常慶祝,多鼓勵,在逆境之中不要放棄,要有強烈的未來感,呼應耶穌的歷史故事感。
青少年本身也是一個信仰的象徵,表明主的死而復活,所以要鼓勵青年人作鹽作光,在世又不屬世界,要進入人群當中,見證上帝的生命。可以多用媒介,將生命的色彩表明出來,而且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有創意的、多層面的。
如此,青少年牧養就有根有基,有跨越世代的牧養、歷史性的記憶、生命的團契、決志的選擇和對未來的盼望。這樣的教會就有前途,就有未來。
後現代青少年牧養的反思
這一代青少年深受媒介影響,活在虛擬的世界之中。他們缺乏父母的感情支柱,很多在破碎的家庭長大。他們缺乏歸屬感,對學校、教會和社會組織,都不感興趣,怎樣牧養?一連串的牧養實際問題要考慮。
1. 重感性的體驗學習抑或仍需要理性反省?
2. 要與他們一起玩樂抑或向他們發出生命嚴峻的挑戰?
3. 要以層出不窮的音樂及媒介吸引他們,或是也可以借助文字和語言的能力?
4. 青少年是個體抑或是整體?要重個人口味抑或著重群體與隊工精神?
5. 教會應否按年齡細分少年崇拜、青年團契等,或是叫青少年適應教會的成人聚會?
6. 青少年保持與導師緊密接觸,是過份保護抑或是必經之路?
7. 怎樣尋找大量的導師以滿足青少年的需要?是教會自己培養抑或是聘請專家外援?
以上是青少年牧養所要考慮之真實狀況,是不容易並兼並存的難題。
教會青少年工作面臨的轉機
觀察所得,教會中青少年信主的人數多,但流失量也大。出現最大的流失量是在他們信主的初中期,或是由學校步入社會工作的時期。因此,我們當思考教會與青少年的關係,就會有一些基本的問題要弄清楚:
1. 教會是吸引青少年進來的地方,或是主動尋找青少年的群體?前者是向內發展的空間,後者是朝向外部的人群。
2. 青少年是被服事的對象,或是像以西結書所述枯骨復活的軍隊,要在世上顯明上帝復活的光輝?一種是被動的定性,另一種是主動的參與式人生。
3. 青少年牧養是青少年導師和幹事的事,或是全教會總動員的事?前者是導師帶動的工作,後者是關乎教會的生死存亡,眾人的事!
4. 青年工作者的使命是甚麼?是招聚青少年人返教會,抑或是建立未來的領袖,一如但以理、以斯帖、尼希米和保羅?
如果我們弄不清楚以上的題目,青少年工作會陷入空前的危機─尤其是面對在急劇變遷的社會中長大的青少年。
發掘並教育信徒領袖
教會能否得著復興,不是在牧師或傳道的手中,乃是在每一位信徒的手裡;倘若教會所使用的,是一群欠缺聖經知識、不懂方法、經驗不足和未經訓練的人,則無法期待他們對其他的肢體能有真實的幫助。因此,教會有責任將參與事奉的人員訓練成為合上帝心意的領袖,以有效地推展上帝國度的各樣事工。
教會必須讓信徒了解,領袖訓練並非只是為了造就牧師、傳道人、或宣教士,凡參與事奉(對內或對外)的每一份子,無論是擔任教導的、行政的、事務的、音樂的、司會的、輔導的、牧養的、傳福音的、和文字事奉的,都需要經過相當的職前和在職訓練,否則就不能成為合用的人才。
由於整個教會的計劃需要倚重信徒領袖,因此這項計劃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訓練信徒領袖仍然是主的命令(馬太福音二十八19)︰「去……並且教訓」。
保羅亦在書信中叮嚀提摩太,要他重視訓練信徒的工作︰「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二2)
良好的訓練必能產生得心應手的工作果效。
領袖的定義有很多,事實上,一位真正的領導者,就是一位在團體中有影響力的人。也有人說︰「凡能給人類的需要以一個解答的人,都是領袖。」
領袖並不能一人獨自完成他的計劃。然而領袖所表現的熱心、忠誠、和才幹,必能激起眾人的跟從和擁戴,而能整合眾人一起透過某種計劃和行動,將工作完成。領袖應該是個好伙伴,而不是一名高高在上,玩弄權柄或控制他人的頭目;屬靈的領袖更應該是一名謙卑服事眾人的僕人(馬太福音二十28),而不是一名吆喝他人,為其服役的權威者或神秘人物。
教會應鼓勵信徒在屬靈的事工中,善盡各人的恩賜與才幹;還要主動征召和訓練有領導能力的人,同心配搭,完成上帝的工作。教會如何發掘人才並加之以訓練呢?通常可行的方法是這樣的︰
1. 透過「恩賜調查表」︰教育委員會列出教會計劃的服事項目,然後經由各團契,家庭小組,或各級主日學等,向信徒作全面調查。
2. 已經是領袖的,要在團契、小組、以及各主日學班級中,主動觀察、發掘,並邀請有恩賜才幹和有領導潛力者參加訓練。
3.由教育委員會中的人事委員提名與甄選。
當各式人才透過不同管道被發掘出來之後,教育委員會即要著手進行︰
1.將人才分類,並分別說明各類事工的情況和要求。
2.提供不同的課程實施分班訓練。
3.為他們提供見習和實習機會,讓他們邊學邊做。
4.預備正式的就職典禮並頒發聘用證書。
5.投入股事。
6.進行評估︰靈命狀況、事奉態度、與人同工的關系、推動工作的效能等。
7.預備在職訓練和輔助繼續進修的計劃。
信徒領袖的訓練方式可採取個別式和團體式來進行。
(1) 個別訓練可安排︰讀書計劃,函授課程,錄音帶或錄影帶自修,和教師個別指導等。
(2) 團體訓練可安排︰講習會,職員會議,正式訓練班,以及延伸制課程等。
個別與團體訓練皆各具優點,教育委員會應為受訓老同時預備這兩種方式的訓練,使他們從多方面獲得合宜的栽培。幾個教會聯合起來舉辦訓練也是一種節省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好方式。
甄選信徒領袖,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格的問題(提摩太前書三2-11;提多書一5-9;彼得的書五1-4;彼得後書一5-8)。
教會領袖的基本資格,是具備健康的身體、充分的智慧、優良的品行、和美好的靈性。換言之,教會領袖應當是一位在德、智、體、群、靈五方面均衡和成熟的屬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