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常被稱為「被遺忘的一群」,無論在社會上或教會中,都認為他們已經成熟,能獨立自主,體力健壯,不需要關注。中年期可說是尷尬的年齡,他們不再年輕,但又不算是老年人。他們往往在狹蓬裡,得不著應有的關心。在教會中,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兒童或少年人身上,例如團契、主日學等等,卻沒有為中年人設立適合的活動。其實,中年期是一個很需要關注的時期,因為他們從壯年邁向老年,其間有很多的變化及適應,如果處理得好,他們可以度過生命中的第二春,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面對一場可怕的暴風雨。
a. 行為特徵
(1)生理上的變化:人到中年,無論是體力、精神和性能力方面都會減退。女性在四十歲中期或五十歲前期停經,不再有生育能力。而男人性能力衰退則較為緩慢,且不會影響生育的能力。在外形上,中年人多有發福的傾向,滿頭白髮,或男性的頭髮漸禿,皮膚越來越粗糙,皺紋滿佈。到了中年後期,肉體的感官逐漸衰退,耳不聰,目不明,食而無味,觸感衰退,患病的比例增加。
很多中年人感到自己力量衰退時,往往想力圖振作,或認為自己的體能仍有能力作年輕人的事。因勉強要做能力以外的事往往造成身體的內傷,也會因而帶來挫折感。
(2)智力的特徵:中年人的智力或學習的能力依然很強,不會因為年紀愈大而減退。當年紀愈大時,學習的時間可能要較長,然而學習的能力卻跟以前一樣。中年人有學習不濟的感覺,是因為離開書本已多年,疏於練習,因而有學習能力喪失的錯覺。其實中年人仍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只要肯學習,一定能夠學有所成。再加上中年人的思想成熟,領悟、分析力強,在學習新事物時,能夠融會貫通,吸收知識的精華,成為個人的學養。因而中年人不應輕易放棄學習,而是把握機會,面對挑戰,使自己不斷進步。
(3)情感上的特徵:中年人有許多生命的閱歷,大部份的中年人已感受感情經歷的全部,從哀傷、失望到歡悅與得意。中年人的情感,會隨著身體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身體的退化,感情也很易滑入低潮中。中年人的情感能否過渡,在乎他對這個生命階段的觀念和預備。如果他們未能接受身體的變化,例如是更年期的婦女,會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因而,中年人要學習如何以成熟的感情面對自己身理及心理的變化。一個中年人的感情或心理的穩定與成熟,應包括以下的能力:
(a)應變能力:應變能力是適應整個生命不可或缺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賦與人強烈的、有意義的感情來從事新的活動、經驗與關係。當失去一些有意義的事物時,無論是至親好友的死亡或失去地位,他不會覺得生命無意義。這種應變力能讓他從依附一個人或行動轉向另一個人或行動。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需要從新學習,而有些人則需要把過去的操練進一步的擴展。如果所愛的人物消失而又找不到取代品時,他能夠接受單調的感情生活。除了感情的態度外,也需要心智的應變。這種應變能力能以過去的經驗與學習作為新學習的指引,而不是依附固有的、一成不變的規則上。這種能力能欣賞新的事物,並能嘗試新的行為與模式。
(b)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意思是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自己也感到滿足。在顧及別人時不會忽略自己。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是成熟的標誌。
(c)超越身體:超越身體的意思是對自己有好的感覺,覺得合宜滿足。這種合宜滿足並不是光在身體健康生活順境時才有,即使在痛苦患難中,仍能保持著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夠活得喜樂和滿足。
(d)接納自己:接納自己身體日漸衰老的事實。成熟的人能夠了解,智慧比肉體的能力更有價值,因而能夠接納自己身體的變化,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必會活得更喜樂。
(e)性的升華:性的升華意思是把性慾與生活的其他層面整合。拓展更深一層的社交關係與新的友誼。失去一些朋友時,他能找到其他的朋友,或擴闊社交圈子,使他的感情生活不會枯萎。
中年人如果要迎合生命中各種的改變,就需要不斷邁向成熟。而邁向成熟的基礎,是建立良好的信仰,知道怎樣委身在神的旨意中。教會應該幫助中年人好好計劃中年期,使他們能渡過一個快樂的中年。
b. 階段的特徵
跟其他的人生階段一樣,中年期有其獨特的性質及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跟上述所講的生理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1)可怕的時期:如果說老年期是人生最可怕的時期,那麼,中年期只是僅次於老年期,因為他是踏進老年期的先鋒。
中年的婦女不僅喪失了生殖的能力,也失去了女性的魅力,有些婦女因此而恐懼丈夫被年輕的女子奪去。再加上子女長大,空巢的感覺會促使中年婦女覺得孤單和憂鬱。情緒會非常波動,煩躁不安。
中年男士面對生理與性能力的減退,也會產生很多憂慮,怕自己的工作能力不遞而失業,又怕自己喪生了對女人的吸引力。為了保證自己沒有衰老,會促使他們向人炫燿,表示他仍然和年輕時一樣,有承擔的能力及吸引力。這會使很多中年人因不自量力而感到沮喪,產生挫折感。
(2)轉變與再適應時期:中年期就像青年期與兒童期間的青春期一樣,是青年期與老年期中間的一個具有特殊生理與行為的時期。由於生理的變化,中年男女要學習新的行為模式及新的角色。
中年人士要適應生理的變化,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腳步愈來愈迂緩時,就應該將年輕的行為模作根本的修改。
一般中年人適應身體的變化較易,要適應新的角色則較難。對男性來說,他必須要適應即將退休的生活。女性可能要從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或從家庭中心的地位變成孤單的狀況。中年人士對這些變化都必須作出新的適應。
由於角色的改變,尤其是在五十歲左右,個人必須從其他方面獲得補償,藉以彌補失去的角色。所以其他的角色的的活動開始增加。在中年期可能發生改變的角色是父母、配偶(由於某一方死亡或離婚)、婚姻生活中的性角色及職業等。為了取代或補足這些角色,其他的活動就會漸漸增加,例如是公民的活動增加、家庭關係擴張、朋友增加、教會活動、家務及嗜好的增加等。
適應角色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中年人必須有很強烈的意志打破舊有的習慣,並學習新的活動,這些新的活動不僅能打發時間,還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
(3)既平衡又不平衡的時期:中年人隨著身體和新色的變化和適應,會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動,因而產生壓力。這些壓力的產生,是因為中年人對日漸發生的變化沒有充份的準備。例如,母親面對日漸空虛的舊巢,因為不能對生活的方式及舊角色的變化有相當的準備,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情緒會大受困擾,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多數的婦女在四十多歲,發生停經現象時,原有的平衡狀況開始有所變動,心理失去平衡,這是所謂的更年期現象。男性的更年期在五十多歲左右。這是即將退休的時候,他們同樣要面對新的適應,也會有情緒的波動。如果婦女能夠從新適應所改變的角色,停經所產生不平衡的現象會獲得平衡,從新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心境寧靜快樂。
當婦女從新獲得平衡時,正是五十多歲的男士發生不平衡的時候。許多婚姻的問題,例如分居、離婚、某一方被遺棄等,都是導源於男女雙方進入不平衡時期的步調不一致所致。這種不平衡的情況,往往會帶來婚姻的危機。很多中年的男性,都想在老年尚未到來之前,證明自己的性能力,因此很易對妻子不忠。因而,在夫婦的更年期中能否彼此平衡及協調,會直接影響到日後的婚姻生活。
(4)有成就的時期:中年期是成就的高峰期。一般來說,四十至五十歲之間是達到成就的高峰期,以後就坐享其成。每個人成就的高峰期,依其創業的年齡、內容、性質及其他種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的勞工,不論聲望與成就如何,賺錢最多的是中年期,以後就會慢慢減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如是商業界、企業界或專業人士,他們的成就高峰期約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在這階段的中年人,他們一般都是在社會有名望、有影響力及領導力的人。
c. 生活與信仰
中年人是許多教會的中堅份子,他們成為教會的領導及事奉的骨幹。此外,中年人的需要及興趣也是相當廣闊,因而中年人的宗教教育相當重要,也困難重重。教會如果想要裝備良好素質的中年信徒領袖,就在要成人的宗教教育上下功夫,付代價。要辦好成人宗教教育,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景況及對信仰的需求。跟青年期比較,中年期已漸漸失去「熱血青年」的心境,他們不再談什麼人生理想,他們開始面對現實,所關心的是目前的生活。因而信仰變得現實。特別是知識份子,對他們來說,信仰不再是西方哲學思潮的尋求,而是這個神能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的問題,因而中年人所關注的,是如何面對生活。
(1)實際處境:
(a)夾心分子:在社會裡,成年人要承擔繼往開來的責任。不單要懂得如何去推前浪,又要去承接凶湧澎湃的後浪,以迎合急變的時代,以免提早被列為「老古董」。在家庭裡,也要去承受上下兩代的拉力。在教會裡,要求成年人作中流砥柱的吶喊聲,此起彼落。怎樣的柱子才能支撐從「老與青」兩面而來的重壓呢?
(b)成敗的經歷:每個成年人,相信都曾被失敗、挫折、過失、損失、罪疚、哀傷、焦慮、憤怒、矛盾、恐懼……等感受所侵襲,這使他們失去期望能長久擁有的平安、喜樂、成功、健康、自由、穩定、富足、被尊重、被愛護、被關顧……等生命質素。不同的人生經歷,叫成人嚐透了無奈的滋味,使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都「不勝負荷」,不敢再奮鬥。所以甘雨若能及時降下,他們便得到適度的培育,自憐、自卑、自大的惡疾也可給根治,如此,才能夠迎接另一個挑戰。
(c)固有的思想:成年人有許多在黃金年代所儲備的知識,加上踏進社會謀生後所獲得的種種閱歷,漸漸已模造出一套獨有的價值觀和立場,往往會以較為固執或主觀的思維去判別事物,而給人難以理喻的形象。另一方面,成年人經歷許多成敗得失,內心存著不少矛盾和疑懼,雖然仍希望能再去攀登另一個生命的高峰,可惜許多積壓著的情緒和偏見,隨時會迸發出來,致令他們跌進過分感性的陷阱中,難以自拔。
由此看來,在成年人的生命歷程上,仍有許多歧途,必須有人從旁引導,悉心培育,使他們能在正路上繼續前進,發展已有的思維,重拾對神的承諾,避免隨時受到情緒的困擾,才能對週遭事物作出合情合理,客觀且負責任的決定。
(2)培育的障礙:
(a)時間的拉力:大多數成年人都感到時間不敷應用,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睡眠及日常工作已佔去三份之二,餘下的三份之一,要用作個人日常起居作息、靈修、社交、家庭生活……若要再參與教會的事奉,出席各類會議,根本再沒有空暇去思想或關注那入不敷出的知識和靈命需要。
(b)觀念的左右:成年人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們始終認為培育與成長祇是屬於兒童或青少年的事情。因為他們將注意力全集中在下一代身上,遂忽略了本身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雖然也時常被掛在咀邊,但當面對學習的機會時,仍會不期然地流露出抗拒的態度。
(c)生活的擔子:中年人是家庭經濟的支柱,為了生活,他們要為口奔馳。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年人,夫婦一般都要雙雙出外工作,並要應付日益繁重的工作量,加上現時的競爭相當大,中年人都要加增努力,才能保著工作。因而常常加班,早出晚歸,精神體力都不勝負荷。回家後還要處理家務,照顧老少。中年人在生活重壓的情況下,還要他們付出精神和時間學習,委實不是一件易事。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下,有工作已算不錯。世界各國的中年人,正在面對裁員、失業的威脅,更有許許多多的中年人已經下崗,前途茫茫。
中年人面對艱難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他們對神的信心,有些甚至會埋怨神,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在聖經上的追求。
在農村生活的農民,生活擔子更沉重。農民一般都生活在貧窮線下,生活相當艱難。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微,加上近年化肥、農藥的價格節節上升,又遇上水災旱災,而耕作所得的又要扣除用作上繳的糧稅,結果所剩餘的收入尚不足支付化肥、農藥的本錢,結果兩餐不保。這種朝夕不保的生活,會使他們常常為生活憂慮而無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