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鑑才會有進步,主日學事工也不例外。無論是主日學老師或主日學部門都要常問:「現在的教導有什麼優點?」「教學的果效如何?」「是否符合預期的目標?」要知道情況,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就需要進行評鑑。
1. 評鑑的目的
評鑑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研究目前的情況來改善將來的方針,藉著檢討所歸納出的結論,來提昇主日學的果效。」因而評鑑的功能是透過整體參與者的意見和反應,作為日後決策時的參考。評鑑並不是要否定事工的存在,而是為了避免成人主日學事工重蹈覆轍,免除錯誤,能在良好的進展下日趨健全。
2. 評鑑的時間
評鑑的時間可分為定期性與隨時性:
a. 定期性:主日學應以每年及每季為劃分作定期評鑑的工作。這樣的評鑑可有系統地做檢討,使主日學的事工不斷進步。
b. 隨時性:如遇有任何難處或事工的阻延,例如教師突然不可任教、學生的人數突然下降、行政出現混亂等,都可隨時召開會議,以解決當前的困難或問題。
3. 評鑑的原則
評鑑的任務是使教育事工在既定原則與計劃下,向著目標進發。在評鑑時須要有原則,這些原則為:
a. 客觀性:執行的標準應具客觀性,能被所有參與的同工認同及接納。
b. 有彈性:執行評鑑時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不應鑽牛角尖,因為僵化和呆板會失去效果。
c. 及時改正:在審核後應立時改正,因為只有評鑑而沒有改正,情況依然沒有進步。
d. 先主後副:初步的審核應放在直接和主要的工同的手中,若同工能根據執行標準自動糾正,便能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並最得進步。
e. 有經濟效益:要有適宜的評鑑,審核過嚴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及資源,過鬆則會形同虛設,同工的效率會下降。
4. 評鑑的項目
評鑑的項目應包括主日學事工的行政、事務、教師的教學、課程的安排等,好使主日學事工因有全面的評鑑而帶來全面的進步。
a. 課程安排內容:
(1) 聖課程對你的信仰是否有幫助?
(2) 怎樣的課程內容對你有幫助?聖經、神學、歷史、倫理學或生活指導?
(3) 教學的方法是否與課程相配合?
(4) 課程的進度與作業的要求是否適宜?
b. 行政組織同工:
(1) 教務同工的配合性是否合適?
(2) 指揮系統是否明確?
(3) 各部門的協調性如何?
(4) 事工的困難為何?
c. 與教會的關係:
(1) 成人主日學的進行有否影響教會的崇拜?
(2) 主日學是否與教會保持和諧?
(3) 教會是否支持並重視主日學事工?
(4) 宣教與教育是否有正面的效果?
d. 老師的自我評估:
(1) 我靈性是否能成為學生的榜樣?
(2) 我教學法是否適合此課程?
(3) 我的備課或作業批改是否盡責?
(4) 我是否有求新知的動力?是否願意進修?
(5) 我與學員的關係如何?
e. 主日學的成長或衰退:
(1) 人數:比較六個月或一年前的人數增減數為何?
(2) 學員:學員的靈性與知識的變化如何?
(3) 課程:開課的變化情形為何?
(4) 同工:教務同工與老師的參與性為何?
(5) 教會:教會的信徒人員、同工質量變化及宣教的成果如何?
f. 主日學的展望:
(1) 怎樣的人、事、物是非常理想,應繼續發展而不用改變的?
(2) 怎樣的課程或事工是你喜歡去參加的?
(3) 你認為項教務或課程內容是需要修正或改進的?
(4) 你認有哪些新的教法或教學目標?
(5) 依你的經驗,在未來幾年或幾個月內,我們將會遇到什麼困難?
5. 評鑑的方式
a. 開會討論:同工們可藉此討論會表達意見並互相評鑑。大家都有陳述意見的機會,並可解釋或澄清誤解。同時,各同工可站在平等的地位進行檢討,一同討論具體改善的方法。
b. 工作報告:這是下對上的負責評鑑方式,對一些大的教會,當組織龐大時,同工可以自我檢討的方式來作工作報名,以提供上級了解工作的概況,其客觀性如何,則有賴於報告者的態度及與上級的要求如何。
c. 填表格:由教育部設計表格,再交給各單位不同的人員來填寫,這方法可依收回的問卷作科學的統計方式來獲評鑑的結論。
d. 個別面談:藉私人的談話來了解狀況,可拉近上下的距離,也可讓對方感到受重視。在面談間,不要光作檢討,應多表示鼓勵與關懷,這樣的評鑑才會獲得更好的果效。
以上各程的評鑑方法都各有其果效,教會應按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評鑑,以獲得評鑑的果效。評鑑是持久性的工作,成人主日學需要不斷藉著評鑑來讓信徒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在上帝的旨意中得著完全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