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佈道的意義


[佈道在舊約]

 

    佈道並不在新約時發動,舊約已經十分重視說明救贖的福音。在創世紀的開頭幾章,說到人犯罪違背上帝,他們需要救恩,這是最早的福音。上帝向蛇宣佈咒詛:「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她的腳跟。」(3:15)這是「最早的福音」(proto-evangelism),一早指明救恩是恢復人與上帝的關係,除去罪惡的權勢。

    佈道是以集中的力量再分佈出來,以求普及。上帝呼召個人為起點,所以祂呼召亞伯拉罕,囑咐他,也應許他說:「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12:2)可見上帝的救贖計劃由個人到家族,由家族至民族,由民族至全人類(萬民)

    耶和華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從雅各至全以色列的家,成為特選的民族。當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被救出來時,在西乃山領受上帝的啟示和律法,並且上帝與他們立約,從此上帝將以色列人分別出來成為祭司的國度,要將萬民帶到上帝面前敬拜。他們是聖潔的國民,分別出來為向全世界見證耶和華的公義。公義是聖潔的上帝之特性,為要消除罪惡,彰顯公義,具體地表明上帝救恩的能力(19:3-6)

    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上帝救恩的能力明顯地啟示出來,從以色列民族至全地的萬族,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使他們成為眾民的中保,外邦人的光(42:6)

 

[佈道在新約]

 

    耶穌基督成為了新約佈道的楷模。主耶穌降世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19:10)。衪為要將福音帶給眾人,不僅向廣大的群眾佈道,還特選十二個門徒,訓練他們,差遣他們出去佈道。有時把眾門徒組成七十人為一個大佈道團外出。

    他們都從耶穌基督的榜樣上學習佈道的精神與方法。耶穌佈道的對象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希利黨人、奮銳黨人。衪與公會的人接觸,也向撒瑪利亞人、加利利人、希利尼人、羅馬人,及其他外邦人接觸。衪佈道的熱忱是無窮的,對象有平民、知識份子、稅吏、娼妓、孩童、兵士、盜賊、乞丐、漁夫等,可說是有教無類。

    衪的佈道是無遠弗至的。人們在捕魚,聽見衪福音的呼召。馬太在稅閣,接受衪的福音。婦人在井邊,決志歸主。到處都是衪佈道的場所,在家中、在大街(撒該),在公路(律法師),在村莊(痲瘋病患者),甚至在十字架上,衪仍佈道,帶領臨刑的強盜悔改。衪愛心的關懷,使人們信任衪、倚靠衪、接受衪的福音。

    衪佈道的方法很多,有時在社會的交往、有時在會堂敬拜時、有時在婚筵中、有時在人的家裡、有時衪使人與衪在暗中接觸,如尼哥底母、抹大拉的馬利亞、撒該等。衪向群眾佈道,大有能力,為要把真理傳得清楚,使用簡明的比喻,說出深奧的道理,令人深思,催促人接受。衪在世始終如一的以佈道為己任,以天父的事為念。

    最後,衪將佈道的工作交付給門徒,並應許他們有聖靈的能力,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衪的見證(1:8)

 

[佈道的真義]

 

    在新約,有五個名詞,說明佈道的涵義:

 

. 傳福音:「福音」這個字就是好消息,或是佳音,因此是需要傳揚,使罪人聽聞而接受的。接受的行動是悔改和相信(1:15)。腓力被稱為「傳福音的」(21:8),因為他專從事傳福音的工作。

. 宣講:福音需要宣講出來。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4:23)。他將天國的福音加以講解,加以勸說,使人相信。這個用詞原意為報導(to herald),古時有宮廷官員,奉王命,到各處傳出諭告王命。施洗約翰曾為先驅者報導主的來臨,宣告(宣講)新的時代要開始了(3:1)

. 教導:以談話的方式,講解福音的真道。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9:35)。衪有時宣講,有時候教導人明白真理,內容都是天國的福音。

. 見證:為主作見證(1:8),也是主的見證人,見證主的救恩,救恩的福音。這名詞的原意也是殉道者(Martyr),為見證主到流血的地步,是新約佈道有力的見證。

. 作門徒: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歸向主,要學效主,成為門徒、學徒、學生、學習主道,是佈道的目的,為大使命(28:19)特別注重的目標。

 

    傳福音 + 宣講 + 教導 + 見証 = 佈道。這說明今天任何信徒,只要向別人傳講福音,或是宣講主耶穌的事,或是教導人明白真理,或是見証主的救恩,都是佈道。

 

[佈道的動力]

 

    佈道的動力在於聖靈,在新約中有明顯的解說。

 

. 聖靈與基督:聖靈啟示基督救贖的能力,聖靈感動聽福音的人接受耶穌基督作個人的救主。基督的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1:16)。當我們接受基督作為救主,聖靈就將能力顯在我們的身上;擁有屬靈的生命,過屬靈的生活,使屬靈生命漸漸成長,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這是十分具體的經驗。

. 聖靈與世人:聖靈向人指明救恩的需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16:8)。因此,主耶穌教導門徒在佈道工作上努力,奉主名傳揚悔改赦罪的道,必須等候,直到他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24:49)

. 聖靈與信徒:聖靈在信徒身上作成三件事。()賜人信心去接受耶穌基督。()叫信徒知道擁有兒子的名份,是聖靈建立的關係(8:16),也是聖靈所賜予救恩的確據(8:17)()聖靈帶領信徒進入一切真理(16:13;林前2:10),使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上帝的話語。

. 聖靈與教會:聖靈住在教會裏面,使教會認識基督是頭(4:15),是掌權者。在教會這身體上,信徒互作肢體,息息相關,各自發揮自己的恩賜,建立教會,造就信徒,使教會彰顯出上帝的榮耀。

 

[佈道的使命]

 

. 教會必須有佈道的使命,因為在教會的職事中,最重要的是佈道。教會的一切都以佈道為中心,上帝設立教會在地上,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要傳揚基督,彰顯上帝的榮耀。在新約,教會最主要的事工是佈道,福音的力量就是這樣伸展與擴大。因此教會必須全體的支持這項事工,要求傳道人、信徒、並且把奉獻分別出來,去推動這事工。

. 教會必須組織自己的佈道隊伍,向周圍或是更遠的地方作佈道工作。在組織佈道隊之前,好好訓練信徒各種不同的佈道方法和技巧,向不同的人佈道。

. 教會事工必須有佈道的內容。一間沒有佈道熱忱的教會可以說是一間死氣沉沉的教會,顯不出傳福音的活力。因此,教會必須留意,在各方面的活動,例如:在講道、主日學、青年團、查經班、婦女會、小組聚會、家庭聚會、探訪工作中,都含有佈道的性質。

福音書中的宣教觀

    任何人若以《舊約》對救恩的盼望為研究耶穌生平的基礎,立刻就會發現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舊約》的先知確曾多次預言到一位受苦的彌賽亞(如賽五十三章);然而,先知通常都形容彌賽亞的降臨就是教恩臨到萬邦,世上各種事態都要徹底改變的時候。耶穌在世時的神學派系,對於彌賽亞的預言,太偏重某幾方面,因之誤解了舊約對彌賽亞的整體描述。這種情形使當時的人對福音書大惑不解。

    耶穌開始出來傳道的時候,祂所傳的似乎是表示,祂正期望偉大的教恩立刻來臨。《馬可福音》特別提到耶穌傳道的中心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可一15)。所謂「日期滿了」,是指教恩將要臨到全世界之前的一段時期。在《馬太福音》第十章中,耶穌對門徒說﹕「有人在這城裏逼迫你們,就逃到那城裏去;我實在告訴你們,以色列的城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十23)。《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廿八節也是同樣的記載:「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沒有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在《馬可福音》中,後半句是﹕「必要看見上帝的國,大有能力臨到」(1)。也可比較《路加福音》第九章廿七節。從這些經節看來,耶穌在祂傳道的初期,已預期救恩快要臨到。其後,祂就甚少用這樣強的字眼來傳講這一方面的資訊,卻側重提及祂自己將受的苦難與死亡。

    由於這些難解的經文,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就下斷語說,耶穌開始出來傳道時,相信「彌賽亞的顯現」已經臨近,就是以色列與全世界都要得救;但是後來,因為對於這個期望完全失望,才開始為自己的受死作準備,而且越來越覺得,還是不能避免的。然而史懷哲的看法並不正確。根據利達布斯(H. N Ridderbos)所《天國的降臨》(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一 書中所研究的結論,有關耶穌的預言,該有兩個方向以資區別﹕一是「彌賽亞的顯現」,一是「彌賽亞的受苦與死亡」。起初門徒並不瞭解這一再點,初時耶穌也沒 有向他們解釋清楚,往往只是簡單說明,祂自己降世,就是預言的應驗,也是末世的起頭。然而,耶穌逐漸打開使徒的眼睛,使他們看到,那可怖的事必先臨到。上 帝的國確已在基督裹臨到世界;因基督降世,天國也已進入世界,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天國還不能完全體現,因為耶穌的受苦與死亡必先來到。

    為 了這個緣故,耶穌在傳道後期所講的某些比喻,就論到天國降臨之前必先要發生的事情。《路加福音》第十四章十五至廿四節大筳席的比喻,所描寫的就是這一事 實。耶穌設這比喻說,有一個人,準備好了筳席,就差僕人出去請人來,「樣樣都齊備了」。《馬太福音》第廿二章八節說:「於是對僕人說,喜筳已經齊備。」換 句話說,所有必需的客觀條件都已齊備。因為耶穌的受苦已經完成,人得與上帝復和,上帝所要行的已經行了,「樣樣都已準備好了」。然而,筳席仍未能開始。在 《路加幅音》中我們看到,那些被邀請的人都用各樣理由推辭,馬太說,那些人完全不理會主人的邀請。最後主人就差僕人到大街小巷去找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 眼的、瘸腿的人來。為了這個緣故,大筳席延遲了許久。馬太說:「喜獲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這裏所說「那些被召的人」,顯然是指當時猶太人的領 袖。比喻所講的,是邀請與開筳之間的一段時間;樣樣都準備好了,但是客人必須坐滿了,才能開席。

    這段居間時期,在耶穌講到那些惡毒的圍戶的比喻時,描寫得更清楚(太廿一33-44)。葡萄園的園主,先打發僕人去向園戶收果子,後來又打發他的兒子。圍戶殺了他的僕人,後來又殺了他的兒子。在比喻的末尾,耶穌特別嚴重地警告這樣的人說﹕「上帝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3)。這裏的「你們」當然是指那些猶太人的領袖。嚴厲的審判將臨到以色列。以色列本來是「天國之子」(太八12),現在卻要被趕出去;天國將要賜給能結果子的百姓。將天國轉賜給其他民族,這個時期就是樣樣都已齊備而被召之人來坐席之間的一段時期。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十一至廿七節中「十錠銀子的比喻」(太廿五14-30則是按才幹授銀的比喻), 同樣也將居間的時期清楚描寫出來。有一個貴冑要往遠方去得國回來,他將責任交給他的僕人,要他們管理他的產業,直到他回來的日子。這比喻的意思是,天國已 經準備好了,就某一方面看來,就是一切都已經成就,但是在這天國臨到之前,主的僕人必須先要按照他們所得的才幹,去努力工作。這個居間時期,是上帝的僕人 必須工作的時期。不論這段時期有多長,他們也必須按照主所賜給他們的才幹努力工作。按照前面所提到的比喻,他們的工作特別包括到大街小巷去請人來參加主所 設的筵席。我們可以說,這段時期最主要的工作,是推行宣教的事工;惟有努力去完成主所交託的艱巨使命,這段時間才有意義。

    哈拿克(Adolf von Harnack)堅持說,耶穌自己的使命是向猶太人宣教;正式向外邦人傳教的工作,並不在耶穌的工作範圍之內。然而,從以上所提各個比喻看來,哈拿克是錯誤的,因為耶穌基督的福音顯然是為普世人類而設的。為了篇幅關係,我們在此只提出幾處有關的經文。

    在我們所熟悉的西面之歌中,特別提到主耶穌「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二32)。東方博士來尋找聖嬰,也表明《舊約》先知多次的預言將開始應驗就是上帝要親自便以色列得榮耀,而外邦人都要自動前來歸順(參看太二1-12)

    耶穌的教訓也常是論到全人類的「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3-14)。「上帝愛世人」(約三16)。當耶穌見到迦百農的百夫長時,祂就想到《舊約》的預言;說:「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園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八11)。當祂在世的日子快要結束時,有些希臘人要求門徒帶他們去見耶穌,這事使耶穌想到,人子要「從地上被舉起來」,並要吸引「萬人」來歸祂(約十二23)。列國都來歸順,常被看為彌賽亞降臨的主要預兆!因此在福音書中我們明顯看到,耶穌往往是從《舊約》先知對於救恩的預言的角度,看祂自己在世的工作;《舊約》救恩預言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世上各地各族的人,都要來歸順這位教主彌賽亞。

    然而,福音書中有時也提到,耶穌單是向以色列人傳道。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對那位迦南婦人,耶穌說,祂自己被差遣,乃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太十五24)。然而,這兩處經文都不過是說,那時,向全世界傳福音的時候尚未來到。為了這個緣故,耶穌第一次差遣使徒出去傳道的時候,禁止他們到外邦人之地,也禁止他們去撒瑪利亞的村子(太十5);因為時候尚未來到。在耶穌傳道工作的後期,祂才說福音要傳遍世界。當伯大尼的馬利亞膏祂時,祂宣告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記念」(太廿六13)。這裏是論到全世界。這一無在耶穌論到將來必成的事時,更清楚明自地指出﹕「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廿四14)。這節經文給我們看到,宣教聖工的推行是與末期有關的,正如《舊約》先知所預言的一樣。

    在 福音書開首的篇章裏,向世人傳教的概念,尚未完全表明出來,因為當時使徒尚不能完全瞭解耶穌的使命。耶穌會否帶來末後的信息?祂是否會將末後的事指示他 們?祂的生命是否會以失敗收場?在耶穌初出來傳道時,祂不可能立刻將這些事指示給門徒知道。當末後的事逐漸顯明,就是祂受難的日子臨近的時候,耶穌將要遭 遇的,顯然不會與門徒和群眾對彌賽亞的期望吻合;就在這個時候,耶穌向門徒指出,在天國降臨之前尚有一段時間福音要傳遍天下。所以,這段時間與遍傳福音的 宣教工作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此時,福音書就集中提到,耶穌看祂自己的工作是關乎萬民的;祂不單是以色列人的光,也是全人類的光。

    我 們所提到的,是指到耶穌受苦與受死之前的一段時間。然而真正的居間時期,即遍傳福音的命令,在耶穌復活之後,有更明顯的指示。在耶穌向門徒顯現的四十天之 中,祂不斷地向門徒強調傳福音的重要性。在祂復活的那一日,祂向十一位使徒顯現,特別向他們指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 邦」(路廿四47)。耶穌告訴他們,祂的吩咐是照聖經所記載的;《舊約聖經》確是強調人們自動前來尋求救恩;可是這並不排除教會的傳教活動。

    《馬太福音》提到宣教的使命時指出,那是基於已交付耶穌的權柄與能力,因祂已完成了中保救贖的工作。救贖的大能必須向世上眾人宣揚,他們必須前來俯伏跪拜﹕「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入19)。福音包含大君所賜使命的榮耀,因此所有耶穌基督的門徒都要接受呼召,往全世界去,宣揚基督是王,直到地極。

    在《約翰福音》裏,宣教的命令與耶穌基督降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那些被差遣的人,心裏會湧溢著上帝在基督裏所賜的恩惠與平安。

    耶 穌在升天之前,與門徒一同往橄欖山,路上祂再一次將傳福音給萬民的事告訴他們。門徒一直都認為,他們在世要做的,只是等待主來復興以色列國。他們只從一個 以以色列為中心的角度去看將來的事,因而看自己的責任也是消極的。耶穌改正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與日期是與他們無關的。 然而,他們要擔任的並不是消極的觀望者,卻是要積極地去為主作見證,「直到地極」。最後,耶穌應許要賜他們聖靈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完成所交付他們的使命(徒一6-8)

    我 們在作結論時,可以指出,福音書對於宣教聖工的看法如下﹕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宣教的觀點,是逐步從有關彌賽亞教恩的預言發展出來的。《舊約》中有關彌賽 亞救恩的預言,論到以色列國在屬靈方面的復興與大得榮耀,同時也講到外邦人要自動前來歸順,世界的秩序也要大大地革新。這個彌賽亞的救恩,在原則上講來, 因耶穌基督的降世已經臨到。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裏,論到《舊約》某段關於彌賽亞的預言時,毫不猶疑地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四21)。 新的紀元已經開始,彌賽亞顯現的日子已經來到,上帝的國近了。然而,在上帝國逐漸顯明出來的時候,又有其他不同的要素顯明出來。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實在 是偉大教恩的明證,但這些神蹟並沒有立刻成為彌賽亞的神蹟,叫世界的秩序得以更新,以致豺狼可與綿羊同居。以色列國屬靈的更新,確已孕育了,然而在實際方 面尚未顯出來。耶穌非但不談以色列將得榮耀,反而宣佈將有大災難臨到。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後,那偉大的救恩也未能完全成就。樣樣都已準備齊全了,但是被邀請 的人卻是不配。因此,上帝的國就從以色列的領袖之手被奪去,交給其他民族。天國的降臨被遲延了,這遲延實在有點難以解釋。救恩在原則上確已臨到,但卻未能 在一瞬間完全成就。在先知所預言彌賽亞的國度尚未臨到之先,宣教聖工必要完成,因此完全的教恩必須延遲成就。這個遲延是必須的,因為上帝的國要賜給別的民 族。當上帝的國完全臨到眾人,也就是福音傳遍世界的時候,那時末日才到。因之在福音書中,宣教的聖工逐漸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救贖大工還需等到宣教的 聖工完全成就的時候方可完成。

《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時期中的宣教概念

從 《舊約》最後一位先知到耶穌基督降世的數百年之間,以色列國的地位,原則上並無改變,仍然與別國分隔。以色列要在列邦中保持自己的地位。然而,當時以色列 國實際的光景,已令這種與列國分隔的性質有了變化,因而為宣教工作開了路。如果我們要明暸《新約》,必須花些時間來探討這個現象。

我 們前面所提到的環境的改變,最初是在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被擄歸回時發生的。猶太人以上帝立約的子民的身份再一次回到上帝所應許他們的地方。在以斯拉和尼希米 的領導下,他們再一次潔淨自己,除去外邦人的不潔,同時也重新體會到,律法是上帝賜福祂子民的記號。然而,還有許多猶太人仍然留在波斯。根據以斯拉記第二 章六十四節,及尼希米記第七章六十六節,只有四萬二千名猶太人從被擄之地歸回。然而那些遺留在異邦的猶太人地數目,必然更大,因而有所謂「分散的人」地名 稱,從那時開始,猶太人在各地建立會堂;後來又因為猶太商人到各處經商,這些「分散的人」到了西方,也到了東方。猶太人的會堂遍及小亞細亞、馬其頓、亞該 亞、意大利、埃及等地。分散在西方的僑民,在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眼中,不及那遺留在東方的人受重視。分散在西方的猶太人,必須要對抗希臘的精神、哲學的思 想、綜合主義以及大城市的生活。為了這個原因,分散於西方的猶太人,常要面對不忠於所領受的傳統之危機。(在徒六1中,分散在西方的人,就是那些說希利尼化的猶太人。)

「分散的人」也包括那些自願居住在外邦人中間的以色列人,他們並不是被擄的人;有時甚至生活得很豐裕。這些猶太人很自然就對希臘人的社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數點﹕

第一、輕視與誤解

        希臘人並不了解猶太人。他們有些認為猶太人奉拜星宿並以活人為祭物;有些則認為猶太人是印度聖人的後裔;更有人認為猶太人是一班從埃及逃出來長大麻瘋的人的後裔,在他們的廟中敬拜一隻金驢的頭。

第二、了解與尊重

        猶 太人的宗教對很多希臘人都產生了很深的印象。有些人會評論猶太人守安息日以及其他很多事情;但是猶太人敬拜獨一的真神,並他們對於那位看不見的上帝之信 心,以及他們比較高尚的道德行為,都令外邦人不得不尊重他們。有許多外邦人都自動接受猶太人的信仰,所以凡是猶太人分散所到的地方,都有歸信猶太教的人; 雖然他們拒絕接受割禮,他們卻遵守猶太教的律法,並將財物捐給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在《使徒行傳》中也提到這些進猶太教「敬拜真神」的外邦人(徒十三43)。而那些願意接受割禮的外邦人,就被他們的同胞被視為是猶太人一樣。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 (Tacitus) 批評這些歸信猶太教的人,說他們背棄祖國與家庭,而去居住在古怪風俗的人中間。

第三、沒有宣教事工

        一般來說,這些外邦人的歸信,並不是由於積極的宣教活動,然而,當時的猶太人多少也曾做過一些宣傳工作;某些猶太人確曾積極推行宣教事工(參看太二十三15)。開始的時候,外邦人歸入猶太教,多數是因為他們被猶太教的優點所吸引。若有與外邦人通婚的,異族的男人通常就必須受割禮,至少他所生的男孩都必須受割禮。根據約瑟弗 (Josephus) 的記載,當時的猶太人常用各種方法叫希臘人來參加崇拜,為的是得著他們來歸信猶太教。

第四、哲學性宗教

        在希臘人的社會裏,那些有學問知識的人對於希臘詩人所寫的古老神話早已感到厭倦,所以他們甚欣賞猶太宗教對於上帝的屬靈觀念。猶太人執著他們這一種看法,常稱自己的宗教為「哲學性的宗教」。他們試圖指出,他們是有高尚文化的民族,柏拉圖 (Plato) 及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的高深哲學思想也是受著猶太人的影響的。 一位猶太思想家亞里斯多波拉 (Aristoboulous),曾為多拉密王 (Ptolemaeus Philometor,主前170-145) 寫了一部律法釋義,至今只有少數殘余的篇章仍被保留下來,其中一篇篇章評擊柏拉圖與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都從摩西律法的古老譯本中借用了許多思想與教訓。當時的猶太作者常常堅持,《舊約聖經》的崇高教訓與希臘哲學最高尚的教訓是完全相合的。

第五、耶和華宙斯

        由於以上那種看法,當時希臘的知識份子就將希臘哲學對上帝的概念與耶和華認同,卻忘記了兩者的區別。在亞里斯底 (Aristeas) 給多拉密二世 (King Ptolemy II) 的 信中,論到將《舊約》譯成希臘文的時候說﹕「頒佈律法的主宰也引導多拉密的治權;祂是監察萬事的創造之王宙斯。」這裏以色列的上帝完全被視為與希臘哲學概 念種獨一的神宙斯同為一神。更有甚者,當時猶太的思想家都覺得,斯多葛派的道德觀與猶太人的教訓互有相關,因為他們也教導人國嚴謹與節制的生活。

第六、《七十士譯本》

    這種種努力都與《舊約》譯成希臘文之事密切有關,即著名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a)。七十譯本使當時的希臘人看到《舊約》種優美的教訓,也使《舊約》的許多概念和意思切合當時希臘人的思想,因而為將來所要發生的事情作了鋪路的工作。

第七、猶太教的吸引力

        除 了藉著希臘哲學來吸引外邦人歸向猶太教以外,更有效的方法是,猶太人雖寄居外邦,卻仍能保持他們猶太人的特性,不與外邦人同化。有一位作者說﹕「作為一種 哲學性的宗教,猶太教確能吸引個別的知識份子;然而作為一種擁有獨特生活方式的宗教和社會團契,卻能使一般群眾都感到興趣。」一個歸從猶太教的外邦人,因 著成為猶太社群的一份子,就可以享有許多政治與社會的特權;因為當時的猶太教是羅馬帝國認可的宗教。一個猶太人可以享有許多公民的權益。猶太人在任何一個 城市中,都有他們自己的管治形式,有如一種自治的政府;甚至於在某一種程度之下,他們也有自己的司法制度,因之很多人都渴望加入這樣的社群。一般人,就是 那些不深入思想的人,不能想像一個沒有神像的宗教,因而會說猶太人是無神論者。然而那些對猶太教有深入了解的人,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

    當我們研究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時,我們就會發現,上帝實在有祂很美好的安排。以色列人與外邦人仍然分隔開來,仍然保持他們的孤立;將猶太人與外邦人隔開的牆垣仍然豎立在那裏(參看弗二14)。從神學的觀點看來,以色列的地位並沒有改變。然而政治與文化的因素——直接影響以色列跟外邦的分隔——已 有所改變。以色列不再是世界上某一角落的一小片關閉的土地,卻已變成羅馬帝國的一省,並且在各方面與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交接。它不但是接受外來的影響,而 且也影響其他的文化。這種情況,無疑對於以色列國是構成了一種極大的危險和持續的試探,這是當時法利賽派的律法所嚴禁的。法利賽的律法越是嚴謹,就越可以 證明外來對以色列威脅之大。以色列人與外邦接觸的們,在無形中已逐漸打開;他們也已逐漸接納外邦的文化。如果我們回顧當時的光景,就可以看到上帝是在準備 一個新的紀元,以讓基督救贖從耶路撒冷開始,傳遍當時的天下。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