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亞居拉家之事奉觀


  一、追求主話
   亞居拉夫婦雖然忙於家庭事業和家庭教會的種種服侍,他們仍然在主的話語上下工夫,以至他們可以到處開拓和建立家庭教會,甚至可以教導年輕而有口才的傳道 人亞波羅,因為他們有上帝話語的供應。絕大多數的教會都有各樣不同的團契或小組,弟兄姐妹對上帝話語的追求與供應,是小組與教會成長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愛護主僕
  亞居拉夫婦不僅關心成熟而蒙上帝重用的保羅的生命與生活,為他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他們也一樣關心年輕而不太成熟群的階傳道人如亞波羅和提摩太,扶持他們,成全他們,堵住他們事奉的破口。

  三、發揮恩賜
   亞居拉和百基拉有在庶務上服侍保羅和家庭教會的恩賜,有教導亞波羅的恩賜,也有輔導勸化提摩太的恩賜,他們對初代教會的重大貢獻不難想像。許多時候,恩 賜是因著事奉的需要和常有機會操練的緣故而逐漸發展出來的。不管我們在事奉的經歷上是老練還是生疏,都當抱著「不爭、不搶、不拒」而「樂意、謙卑、感恩」 的心態,把自己所有的恩賜如五餅二魚一般獻上,讓主破碎、賜福、使用。

全家事奉的典範

   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一個家庭如果能夠生活安康、和樂融融、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復何求?然而對我們基督徒而言,還有一個更高但可及的境 界,那就是讓我們的家庭能夠被上帝所使用而成為多人的祝福。《使徒行傳》第十八章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妻。他們夫妻同心同工,彼此互相配搭、互相成 全,愛基督、愛他的僕人,愛他的教會。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好榜樣。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一至四節告訴我們,亞居拉是一個猶太人,出生在亞洲的本都,位於現在土耳其北邊,靠近黑海一帶的地方,移民到歐洲的羅馬,在那裡與 百基拉結婚。百基拉也是猶太人。這個名字顯示,她可能與羅馬的貴族有關,也可能是很有錢的資產階級。就拿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言,就像有一個人本籍是中國,也 生在日本,移民到美國,然後和當地的華僑結婚。
   第三節告訴我們,他們有一個家庭事業就是製造帳棚。不但是丈夫做,妻子也做。今天我們說婦女就業對社會、對婚姻關係、對子女教養都有很大的衝擊,其實全 職的家庭主婦這個角色,在人類社會當中,是個極短暫而少有現象。主後四十九年,福音在羅馬的猶太人之間引起很大的騷動,當時羅馬皇帝革老丟下令把所有的猶 太人逐出羅馬。亞居拉夫婦被迫移民到希臘的哥林多定居。哥林多是個海陸交通、文化和商業的中心,是一個人口不斷增加,很有發展的城市。
  第二節那裡說,亞居拉他們一家人剛搬到哥林多沒有多久,保羅也來了。因為都是猶太人、都是基督徒,再加上又都是製造帳棚的,保羅便和他們住在一起。雖然,亞居拉一家人剛到哥林多不久,人生地不熟,百廢待舉,他們卻立即接待了保羅。
   從五到十一節,我們看到保羅這一住,就是一年半。他傳道傳得相當辛苦,受很大的壓力。到一個地步,需要主在異象中向他顯明。我想這對我們中間許多人是一 個激勵,服侍主是要付代價的,有時我們實在是感覺到力不能勝,但主對我們說︰「不要怕,只管服侍,不要退卻。」而在這期間,保羅並不是完全的孤單。後來亞 居拉一家人搬回羅馬去以後,保羅在《羅馬書》第十六章三節提到了這一段經歷︰「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 置之度外,不但是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當我們服侍主的時候會有壓力、會有逼迫,但讓我們不要害怕,只要我們是以聖潔的手來服侍他, 主會與我們同在,有弟兄姐妹為我們代禱、與我們同工。讓我們對主說︰「主啊!為了你的緣故,我願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
   到了十八和十九節,我們看到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和保羅一起搬到亞洲的以弗所去。聖經學者幾乎都同意,亞居拉一家人這一次移民的目的,不再是政治的或是經 濟的,而是宣教的。二十四到二十八節這段經文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亞居拉夫婦對初代教會的貢獻。他們不但幫助建立以弗所的教會,而且栽培年輕的傳道人亞波 羅,使他能更有效地服侍主。在這期間,亞居拉的家就成了教會聚會的地方。保羅還在以弗所時寫了一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其中特別提到︰「亞細亞的眾教會問你 們的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林前十六19)這封信大概寫於主後五十五年左右。顯然亞居拉在以弗所的時候,他們的住家就是教會。
  主後五十七年左右,保羅由哥林多寫信給羅馬的教會,不但向亞居拉夫婦問安,也向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問安(參羅十六3-5)。顯然這時猶太人已經可以回到羅馬自由地生活。而亞居拉一家人為了福音的緣故,也返回了羅馬。而他們在羅馬的家也成了家庭教會。今天有無數的家庭教會,這跟初代教會的情景非常相似。
  主後六十六年左右,保羅在羅馬監獄中寫了最後一封書信給在以弗所牧會的提摩太,也就是《提摩太後書》。在四章十九節,他又特別向這時也在以弗所教會的亞居拉夫婦問安。我們可以想像此時亞居拉夫婦對那位年輕而又膽怯的傳道人提摩太,必然有很大的幫助。
   從以上所讀的經文,我們可以大致得到下列結論︰亞居拉和百基拉乃是初代教會的一對猶太裔基督徒夫婦。他們有家庭事業,以織帳棚為業。為了政治、經濟和福 音的緣故,分別在羅馬、哥林多和以弗所住過。不管他們到什麼地方,他們的家就是家庭教會。他們曾經接待保羅,與他同住同工,並為他冒生命危險。他們更用愛 來包容、接納並教導年輕的傳道人亞波羅,也很可能包括提摩太。而他們的名字在聖經中一共出現了六次。每次都是夫妻的名字一同出現。而且其中有四次是妻子的 名字百基拉出現在前面。

基督徒夫妻角色的落實

1.在基督裡互為肢體

    在基督裡,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不分種族、身份或性別,彼此互為肢體(林前十二13),應當彼此洗腳(約十三14)、彼此相愛(約十三34)、彼此接納 (羅十五7)、彼此相顧(林前十二25)、互挑重擔(加六2)、以恩慈和憐憫彼此相待、彼此饒恕(弗四32)、彼此包容(西三13)、彼此謙讓(彼前五 5)。夫妻更要彼此相屬(林前七4)、彼此取悅(林前七33-34)。

    這些教導帶給夫妻關係極大的彈性。基督徒夫婦無論如何扮演他們各自的角色,都應當不違背上述這些肢體關係的原則。

2.妻子的角色

    彼得前書第三章1-7節是新約聖經中闡釋「妻子順服丈夫」的主要經文。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裡,男人的確是一家之主,在家庭生活中擁有近乎絕對的權威。他的信仰決定了全家人的信仰。然而從彼得的教導裡,我們可以看到夫妻是平等、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前三7

    腓立比書第二章6-8節的經文提到基督與上帝原為同等,祂卻不以此為強奪,反倒虛己、存心順服。這也應當是妻子順服丈夫時的基本心態。

    妻子可以有獨立的思想、有聰明智慧。所以縱使丈夫尚未信主,妻子還是可能先信主(彼前三1)。妻子可以對丈夫有極大的影響力來帶領尚未信主的丈夫(彼前三 1)。妻子不必要對丈夫完全盲目地服從,因為她需要先在上帝面前有貞潔的品行(彼前三2);她要行善,就是行上帝眼中看為對的事。

    在這些大前提之下,彼得教導妻子要順服丈夫──在愛裡甘心樂意地、自願地讓步(voluntary yielding in love)。妻子藉著順服看得見的丈夫來表明她順服那看不見的主。而這種長久溫柔安靜的心所表現出來的品行,不但可能感動丈夫信主,且在上帝面前是極為寶貴的。(彼前三4

    當基督徒夫妻面對一般的決定時,妻子在不指責、不歸咎於丈夫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觀察(perception)、想法(thinking)、感覺 (feeling)和意圖(intention)告訴丈夫,確定丈夫明白自己的心意,並藉此來影響丈夫。當丈夫堅持己見時,妻子選擇在愛裡甘心順服,交託 仰望上帝,也讓丈夫有機會學習負責任,並從錯誤和失敗中成長。

3.丈夫的角色

    姑且不論「彼此順服」是否包括丈夫對妻子的順服(弗五21),也不論「頭」字的意義是「源頭」還是「權柄」(弗五23);在基督徒的夫妻關係中,「妻子對丈夫的順服」是不能和「丈夫對妻子的愛」分開來談的。丈夫對妻子愛的落實(弗五25-28),至少包括無悔的愛、捨己的愛、潔淨的愛、成全的愛和永遠的愛等五個方面:

1無悔的愛:

如同基督愛教會。(v.25c)就如上帝在創立世界以前,在教會被設立、有任何表現以前,祂 已經因愛我們的緣故,按著自己的旨意,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份(弗一4-5)。一個弟兄可以選擇要不要結婚以及其結婚的對象是誰。一旦結了婚, 他除了無悔地愛妻子以外,別無選擇。因為這種無悔的、無條件的愛與婚後妻子的表現毫無關係。

2捨己的愛:

如同基督為教會捨己。(v.25d)從這個角度來看,丈夫為了要保護妻子而喪生,算得上 是單純而乾脆,一次死了也就結束了。但要丈夫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為妻子捨己,就困難多了。什麼時候丈夫要捨己?就是當夫妻的興趣、利益、需要、偏好和價值 有所不同的時候,丈夫為了愛的緣故,肯放下自己而成全妻子。

   
嚴格地說,夫妻之間極少有大是大非的事情。經過充分的溝通(雅一19)以後,丈夫在必要時,當為了堅持夫妻合一而不相爭的原則(參創十三8),選擇採納妻子的意見、滿足妻子的需要。

   
基督為教會的捨己,也包含著赦罪(太二十六28)。在婚姻之旅中,丈夫因著妻子的軟弱、失敗、甚至犯罪,對妻子難免會有失望、不滿、生氣的時刻。然而「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在這些情況之下,丈夫當不歸咎於妻子,竭力幫助妻子堵住破口,更不減弱對妻子的愛。

3潔淨的愛:

如同基督把教會洗淨。(v.26)許 多妻子因著長久以來文化、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歧視,或者因著自身不幸的遭遇,身心靈帶著許多的傷痕進到婚姻當中。有的自我形象很低;有的依賴心很強;有的 帶著極深的罪惡感、自卑感或不安全感。然而,丈夫不但不拿妻子的傷痕和弱點去羞辱她,也不勉強她做令她良心不安的事情,反倒因著基督的緣故,對妻子流露著 真誠的接納和肯定,促成妻子在基督裡的潔淨與醫治。

4成全的愛:

基督的愛使得教會在祂再來的時候,得以成為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v.27)丈夫在基督裡對妻子的愛,不但有助於妻子從過去的污穢與傷痕中得以潔淨,更是積極地促成妻子充分發揮其恩賜,完成其心願,得以 在基督裡自信滿足、喜樂幸福。這樣的愛使得妻子無論在家庭、教會或職業上都增加了許多彈性以及可發揮的空間。

5永遠的愛:

基督在創世以前就愛教會,兩千年前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己。今天,聖靈仍不斷地在我們身上 作潔淨的工作。而當基督再來時,教會將如聖潔無瑕疵而榮耀的新婦,獻給基督(v.25-27)。丈夫對妻子的愛也是永遠的,遠在結婚前就定意愛自己未來的 妻子;如今,在婚姻中,常常放下自己,為妻子捨己、討她的喜悅;認識她、接納她、醫治她的傷痛;成全她,讓她的恩賜得以充分發揮。將來無論遭遇到任何景況,都定意永遠地愛她,直到死亡暫時將二人分離。

基督徒婚姻觀——教養子女的四大類型


  根據這四個教養子女的重點,一般的父母親教養子女的方法可分為縱容型、忽略型、獨裁型和權威型四大類。以下將從聖經和一些的生活實例,來說明這些類型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結果。
  一、縱容型︰低約束、高溝通、低要求、高顧惜
  聖經裡面提到祭司以利有兩個兒子,不但搶奪百姓的祭物,還和在會幕前伺候的婦人苟合行淫,以利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沒有講。但他卻尊重兒子到一個地步,甚至過於耶和華。所以兒子把他的話當成耳邊風一般,還是我行我素。這是一個縱容型的典型例子(參撒上二至四章)
   縱容型父母的教養觀是對子女的要求很低,讓子女有極高的自主權,甚至到予取予求的地步,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愛去哪裡就去哪裡,孩子整天盯著電視機,父 母親頂多講兩句,捨不得罵,更不用說嚴格執行了。若父母婚姻不和諧、家境很富有、排行為家中獨生子女或老么的,較可能有這一類的教養方式。這類的孩子從小 就有自己決定一件事要怎麼做的能力,同時有一種強烈抗拒被人束縛的傾向。造成他們成長之後在性格上既獨立卻又容易舉棋不定的矛盾。脾氣較差,不妥協、不合 群、不負責。以致於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挫敗感,對自己的信心不夠大。在擇偶時,傾向於選擇能幹型的對象來照顧自己,但婚後則很容易因著受不了配偶的束縛而 產生種種的抗拒。
  二、忽略型︰低約束、低溝通、低要求、低顧惜
  大衛對子女的管教介乎縱容型於忽略之間。他對長子暗嫩強暴女兒他瑪這件事情除了生悶氣以外,一句話也沒有吭(參撒下十三1-21)。過了兩年,押沙龍設計殺死暗嫩(參撒下十三23-33),流亡國外三年以後回國(參撒下十三3738),居然等了兩年之久仍見不到大衛一面(參撒下十四28)。大衛有這些孩子就好像沒有這些孩子一樣,屬於忽略型的表現。
  家庭子女眾多、子女排行中間、家庭經濟不好、雙親受教育程度低、忙於事業、父母都上班的鑰匙兒”(因父母上班而獨留在家的孩子),以及單親家庭等都可能傾向忽略型的教養方式。在這一類家庭長大的孩子,對自己很沒有把握,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做事情不是太獨立就是太依賴。不太能掌握中庸之道。
  有的長久被忽略,以致不喜歡受人太大的注意,也不喜歡和別人競爭,有時甚至變得有點孤僻。在人群當中,往往是不發一言,沒有主見。常下不了決定,也不喜歡太表現自己。很怕得罪人,惹別人生氣,所以講話特別謹慎,也較循規蹈矩。
  有的變得較依賴性,對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對自己信心不足,少抒發自己的意見。希望別人直接告訴他該做什麼,而缺少自己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容易受獨裁式的領袖、團體或激進派所影響。
  三、獨裁型︰高約束、低溝通、高要求、低顧惜
  聖經對約拿單的描寫是相當正面的,沒提到任何的缺點。但他的父親掃羅卻是嫉妒、不講理、無賴、霸道、口出惡言,是個典型的獨裁型父親。這對父子的關係也證實歹竹可以出好筍。父母的好壞並不能完全決定子女的未來(參撒上十八至二十章)
  獨裁型是 相當傳統而高壓的教養方式,也是許多華人青少年對父母的感受。這一類的父母容易用強迫或體罰方式來控制子女行為,而不太向子女解釋理由,也很少讓子女感受 到父母的關愛。在這種方式下教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很柔順、尊重權威,但缺乏獨立性以及溫暖、敞開、親密的經歷。也可能心中充滿了反叛,在團體中間很容易唱 反調,為反對而反對。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著父母從不允許他看電視、看小說漫畫,不准到外面旅行,心中那種慾望可能越強烈,一有機會就專門做這些事 情。
   由於父母的要求太嚴格,這類的孩子可能變成完美主義者,對己對人的要求都高,對於自己很在意的事或物,只要有一點瑕疵,毫不考慮就修改甚至重做,因而常 會有挫折感。有的在表面上可能很順從父母,心中卻滿了怨恨,用傷害自己的方法來報復父母,或表達在其他人際關係上;有的變得沒有自信、不善表達,容易服從 獨裁者的強勢領導,想像力不豐富,沒有意見,也沒有創造力。有的想早早脫離父母的掌心,或選擇就讀很遠的學校,或早早就草率地結婚,以致從一個火坑跳入另 一個火坑。
  四、權威型︰高約束、高溝通、高要求、高顧惜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所強調的教養子女模式屬於這一類,最有助於成全子女。它強調子女在合理的限制內發展自主能力;用(雙向)講理的方式來引導子女的行為,並且態度堅決,使子女有所依循。
  在保羅的書信中(參帖前二7-12;林前四14-8),我們看到一個權威型的好榜樣。他待初代教會的信徒,如同自己親愛的孩子。他對哥林多教會有高的約束——威脅要帶著刑杖到他們那裡去(參林前四21),而且要他們把行淫的人趕出去、交給撒但(參林前五25);他與眾教會有許多的溝通,常有書信往來——不但知道眾教會的情況,也常寫信勸勉、安慰、囑咐(參帖前二11)、警戒他們(參林前四14)。他對信徒有高的期許——行事為人當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他榮耀的上帝(參帖前二12);他更對他們的身心靈有極高的顧惜——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疼愛他們,願意為他們捨命(參帖前二78)
   權威型的父母,有的注重靈命品德,有的注重學業,有的兩者並重。有些嚴父慈母互相配合,有些輪流唱黑臉和白臉,只要能同心,且不極端,果效都很好,他們 的孩子常常心存感恩,且願意長大離開家庭後,仍以父母為榜樣。這樣的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作息、做功課、學才藝、買玩具、看電視、選科係、交朋友的事上,按著 孩子的年齡而有所調整。在孩子六歲前,父母單向的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高度地控制,給予清楚的方向和密切的督導。當子女年齡介於七至十二歲之間時,父母轉成 雙向地教導孩子、示範該做什麼,與孩子有所討論、講道理,甚至直接參與子女的活動,支持仍高,控制逐漸減低。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期以後,父母授權給孩子, 孩子有高度的獨立與自主,甚至可反過來成全父母。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能獨立思考,能真誠與人溝通,尊重他人意見;為人處事懂得拿捏,有分寸,不會為所欲為,可兼顧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性格樂觀,有主見,有自信,但不鑽牛角尖。

*
 
  我們的孩子所處的環境,可以用危()()重 重來形容。要讓孩子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可以長大成熟、健康、愛主,談何容易。然而現代研究教養子女的結果印證,《以弗所書》第六章四節乃是教養子女的要訣。 求主幫助我們每一位父母溝通而不惹子女的氣、教訓而對子女行為有約束、督責而對子女的行為有要求、養育而對子女的身心有顧惜,以至他們可以像主耶穌一樣, 在智慧、身量、人和上帝喜愛的心一起增長。

基督徒婚姻觀——教養子女的四大重點


  在保羅時代的希臘和羅馬社會裡,父親誠然是一家之主。他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可以任意毆打孩子、丟棄孩子,甚至置殘障的嬰孩於死地。然而上帝卻藉著保羅給了我們一個超越時代與文化限制的通則︰就是作父親的(當然也包括母親),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近二三十年來,專家學者在研究教養子女的模式時,所注重的四大特點,和這個經節頗為吻合。這四個重點包括︰雙向的溝通、身心的顧惜、行為的約束和成熟的要求。
* 不惹兒女的氣

  惹氣這個字在中文翻得很好,就是激怒對方,惹他生氣的意思。但是要如何才能不激怒子女呢?許多講解這段經文的人都有不同的領受。我們將從雙向的溝通身心的顧惜這兩方面來看它。
  ()雙向的溝通︰《雅各書》第一章十九節提到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的 溝通原則。我們對一般人當如此,對自己的子女也應當如此。在和子女溝通時,傾聽他們,與他們商量,向他們解釋原因,尊重他們,採納他們合理的建議,而不隨 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在一個講究人權、鼓勵個人獨立思考判斷的民主社會裡,尤其重要。譬如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吃東西、買衣服、看電視、交 朋友、選學校時,父母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而當父母對孩子有所要求,或孩子做錯事被管教時,父母也能向他們解釋原因,從這些狀況中,我們可 以判斷親子之間的溝通是不是雙向。
  ()身 心的顧惜︰父母關心子女身心的福利,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直接而正面的互動︰當孩子生病時照顧他們;遇到困難時支持他們;受到挫折時鼓勵他們;失敗時 安慰他們;成功時誇獎他們;彷徨時開導他們;在那稍縱即逝、有話要說的片刻認真傾聽他們;在穿著、飲食、娛樂等方面合宜地滿足他們;這一切都表示父母對子 女身心的顧惜。這些表現說起來容易,但我們捫心自問,也許孩子需要我們時,我們卻長期不在他們的身邊,或把他們送回國內去,或請旁人代為照顧;當孩子遇到 困難挫折時,我們沒有鼓勵,只有責備;當孩子成功高興時,我們卻不當它是一回事。如此長大的孩子當然無法正面地感受到父母對他們身心的顧惜。
* 在主裡教訓/管教孩子︰行為的約束

  父母積極地努力去影響孩子的行為,使其符合父母的標準。譬如說,在一個眾人聚集的場合裡,有些父母任憑他們的子女跑來跑去,大聲尖叫、如入無人之地。或者是孩子一面吵,父母一面叫他不要吵,但是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簡直像耳邊風一 樣。這都表示父母沒有用心去管制孩子的行為。等到孩子已進了青少年期才要來約束他們、管教他們,未免遲了一些。其實,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約束應當自小就開 始,可從他們每日飲食和睡眠,甚至看電視的習慣培養起。它們都牽涉到健康、平衡、自我約束、守紀律等非常重要的美德。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有兩三歲大時,作父 母的都無法管束他們的行為,等他們到了十四五歲時,我們怎麼可能管得動呢?
   華人所居住之地,大眾媒體,如電影、電視、網際網絡、音樂、雜誌等普遍極為發達,尺度則寬窄不一。這些媒體對我們可以有非常好,也可以有非常壞的影響。 看多了暴力的鏡頭不但會顯著地促使一個人對暴力現象變得麻木而沒有反應,也提升了這個人從事暴力的傾向。如今電動玩具和網際網絡上的暴力節目愈來愈多,也 愈來愈逼真。我們可以想象使人有所謂虛擬真實這種臨場感的暴力電動游戲,會帶給人多可怕的影響。
   一些有關電視與性的研究則發現,年輕人愛看的電視節目常把性當作是一種娛樂、身材外貌是主要的吸引,且絕大部分是發生在非夫妻的男女關係之間。而看多了 熱門電視節目的年輕人對性的態度會變得更加隨便。如今因著網際網絡的緣故,孩子不但容易接觸一些暴力和色情的節目,也很容易接觸一些背景複雜、心計不正的 人。我們固然期待政府能管制,業者能自律,但最根本的大概還得靠父母自小對子女合宜的約束。如果我們從小對孩子在娛樂上管得太緊或太鬆,長大以後難免會有 麻煩。兄弟姊妹,我們應當從孩子小時候起就管束他們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
  就體罰而言,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性的問題。根據《華盛頓郵報》( 4/27/99 )的 報道,當時全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十二歲孩子,三分之一的十四歲孩子和五分之一的十六歲孩子仍受父母的體罰。如果這是一般美國家庭的數字,那麼它在華人家庭之 間一定更高。自聯合國宣告一九七九年為國際兒童年以來,許多歐、美的國家在聯合國兒童權益委員會的推動下已經或正在考慮立法禁止體罰。在各個社會中,少數 孩童受父母過度體罰甚至虐待的案例常是有心人士推動禁止體罰的主要原因。
  我們必須承認常常體罰孩子的父母可能需要承擔自己管教不當、缺乏身教的責任,而習慣性的體罰或許能看到立即的效果,但負面作用又大又多。然而聖經並沒有完全反對體罰。《箴言》第十三章二十四節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希伯來書》第十二章五至十一節亦反應相同的原則。對那些不排除用體罰的方式來管教子女的父母,需要先了解每一個孩子對不同的管教方式會有不同的回應︰鼓勵或獎賞正面的行為、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暫停一些權益、禁足和口頭嚴厲糾正等,都可能收到比體罰更好的效果。基本上能不體罰就不體罰仍不失一個好的原則。

我們當警戒”(或教導)孩子︰成熟的要求
  父母對子女在智識、人際關係、情感和靈命的成長有所要求。譬如說,考試要在某一個水平以上,待人要有禮節、在家裡要幫忙家事或養成靈修的習慣等,都是成熟的要求。

華人父母多半對子女的課業和某些才藝上的要求很高。有些父母本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希望孩子能抓住所有學習的機會,不但功課要優等,最好能上天才兒童班,或跳級升班。放學以後,不是趕學鋼琴、小提琴,就是學游泳、跳芭蕾。孩子每天都被壓得滿滿的,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有時,我們特別偏愛功課好或有特殊才藝的孩子,而造成其他孩子心懷不平。顯然我們應當對孩子身心靈的成熟有所要求,但要避免太快、太多或偏心的危險。
  身為一個基督徒父母,如果我們在教養孩子時,要能兼顧約束行為的教訓不惹氣的溝通”“成熟要求的督責以及身心顧惜的養育,才能教養出一個健康、成熟愛主的孩子來。

基督徒婚姻觀——親職教育的目的就是成全子女


  父母對子女在情感、社會、認知和靈命的發展皆有極大的影響。有些教養子女的方式有助於成全子女,其他方式則因要求太多、太快,或因助長孩子的依賴,以致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在現代技術掛帥的社會中,一切都講求方法,甚至連教養子女也不例外。許多作父母的拼命讀教養子女大權,聽取專家意見,生怕子女若教養不好,自己要負全責。這沒有什麼不好,但專家的意見仍需要批判,且需顧及各個家庭的獨特性質與需要。換言之,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最好的教養子女的方式。

我們希望兒女可以長大成熟,但成熟不只是個人的自足、獨立,也包括了成全他人的能力。因此,身為父母親,不要只學一些技巧來管理、控制子女,更是要本身就努力成為一個真實成熟、言教身教合一的人——一個成熟的男人/父親、女人/母親。本文擬從教養子女的理論以及一群大學生受父母教養的經驗,幫助讀者省思、規劃自己教養子女的方式。盼望未來當子女長大之後,我們身為父母的,沒有任何的後悔。
   基督徒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教會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導父母如何在主裡教養子女,促成父母彼此學習、彼此扶持,另一方面則透過兒童和青少年 團契幫助我們的子女把思想價值和道德行為建立在基督信仰的根基上。然而,嚴格地說,教會、學校、社會和國家固然能提供父母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孩子在身心 靈各方面健康地成長,但一點不減輕父母的責任,也不減輕每一個孩子自己的責任。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