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佈道和使命

「佈道」是聖經中的要道,因為福音是聖經基本的信息。主耶穌的大使命,可指為佈道的大憲章。佈道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記載在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節,可分為三大要項,都以分詞來說明:「去,使萬民作門徒」、「給他們施洗」、「教訓他們」。

 

    第一項明確地說出,傳福音必需有行動:去﹗

 

    佈道的範圍是萬民,佈道的目的是使他們作主的門徒。

 

    第二項是要給那些接受福音的施洗。洗禮雖然是一個外表的儀式,但是是要說明基督徒內在那種因接受耶穌基督而有的生命。是公開承認救主,與祂聯合。這是順服基督的舉動。從此完全跟隨主,聽從主的吩咐,在生活中有福音的見證,佈道的熱忱及傳揚的行動。

 

    第三項是在教會中有完整的生活。救恩是為全人的,所以真正信服主的,必須遵守主的教訓,凡事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所以,每個信徒必須認清自己應有的使命,傳揚福音,為順服主,為愛主而作。佈道是生命的經驗與行動,將救恩的福音與人們分享。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

 

世人笑著說:聖經記載「日頭照好人(倚靠神的人),也照壞人」,既然如此,我也不怕做壞人,因為壞人在世多享快活,不像好人那樣,多受聖經教訓約束,生活乏味。

不錯,在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好人歸向神,持守祂的道,壞人背棄神,遠離祂的教訓,並且不相信祂,神卻在多方面眷顧他們。在世上,好人壞人都同樣有飛黃騰達的日子,也有苦難多災的時候。為此,神用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好等待還沒有相信祂的人,聽道、回歸、得蒙救贖,這就是神的慈愛。

不過,我們還要緊記,當到了那一天,世界末了,神不再等待,「日頭變黑」了,好人壞人都沒有日頭照了,世間繁華權勢,盡歸虛無,苦難煩愁,已不足掛,擺在眼前的,卻是神的審判。信主的「好人」,喜樂在天堂,不信主的「壞人」,災禍在地獄,都是永遠的,這就是神的公義。

可是,世人還在笑著說:很多壞人趁在日頭照著的時候,放心做壞事,欺詐強奪,乃多得世間資財,風光無限,又虛弄心術,坐擁世間權勢,號令一方。終其一生,都在富貴繁榮中。反看那些「好人」,一生持守正道,又凡事謙卑、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又加愛心,所以不求爭取,甚至任人魚肉,大多數引致終生寒微,老死泉下,這又何必做好人呢?再說,日頭變黑了,那真不知道何年何日的事,誰管得了。

世人啊!你且少說話、慢快活,你應知道,毋待日頭變黑,主耶穌有一句話說:「無知的人啊!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如果世人還有所強辯,上帝有一句話說:「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

所以,你們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要敬畏祂,歸向祂,當日頭照的時候,得享美好人生,要感謝祂;在苦難多病的日子裡,要倚靠祂。最後,公義審判臨到眼前,歸向主的信徒已無所懼,因為已經是祂的兒女,兒女是可以歡歡喜喜地坦然面對既慈愛又公義的父,我們的神。

絕對空虛

 

聖經舊約的傳道書給我們對人生有極大的啟示。

「日光之下」的人生: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1:2-3)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8-9)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1:11)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2:21-23)

「日光之上」看人生: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神賜人貲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5:18-19)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12:1)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12:13-14)

誠然,假若我們從某一角度去體會人生,我們便會受它所支配。當我們不懂得從神的一方看透人生的話,難怪我們窮一生的追尋和奮鬥,所得的也只是「日光之下」的人生……凡事都是虛空。

兒童佈道

 

兒童也是罪人,是耶穌所愛的,所以教會和信徒需要向兒童傳福音,讓他們脫離撒但的轄制,一生作一個喜樂自由的基督徒。兒童佈道與成人佈道的分別,在於我們要按著他們的程度、清楚淺白的講解救恩真理。

 

(一)       兒童佈道的聖經基礎

1. 罪性

所有人類包括兒童在內與生具來都帶有罪性,因此兒童也需要主的救贖。(約三6-7,詩五十一5,羅五12)

2. 罪行

兒童天生有罪性,不好別人教,他們也會做出很多不對的事情,例如發怒、自私、說謊話等(詩五十八3)。因而我們要把兒童引到正路來,讓他們認識神的救恩,行在神的旨意中,作一個義人

3. 失喪

兒童是失喪的靈魂,陷在審判的危機中,需要救恩,我們要把握機會,讓兒童及早認識神,免得沉淪(太十八11-12)。  

4. 得救

人得救的條件是以孩童般的信心回應福音(太十八3)。因而小孩可以單純的信心接受救恩,不用要得到長大才可以領受救恩。

5. 主愛

耶穌關心小孩,讓他們到跟前來,願意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也應有主耶穌的愛心,愛小孩,讓他們到主的跟前,接受主的救恩(太十九14)。 

 

(二)       注意事項

當成人向兒童佈道時,要注意一些事情,避免犯上一些錯誤,免得誤導兒童對福音的了解或攔阻了兒童明白救恩。談道時要避免犯上以下的事情:

1. 不明所指

兒童對一些艱深的字句很難理解,因而要避免用一些難明的字句,例如一些屬靈的詞語如:「打開心門」「身體得贖」等。

2. 受到恐嚇

不要恐嚇兒童,對他們說:「如果不相信耶穌就要下地獄被火燒」等話。我們要讓他們明白耶穌為他們死,是為了愛他們,除去他們的罪,把永生賜給他們。

3. 不明罪義

一般兒童都不知道也不認為自己是罪人;需要主的赦免和幫助。因而我們要清楚向他們講解世人都有罪的真理(羅三23)。

4. 不明決志

兒童不明白決志只須一次,所以每次佈道會呼召時他們都會再次決志。我們要清楚告訴他,如果他很清楚決志相信耶穌,一次決志就足夠了。  

5. 動機不良

不要引誘兒童決志,例如說:「如果決志信耶穌,就可獲得一份禮物」等話。我們要清楚的告訴他,相信耶穌的最大禮物是得到主耶穌的救恩。

6. 取悅成人

兒童可能會為了取悅成人的歡心而決志,因而成人不要說一些誤導兒童的話,例如說:「我很盼望你能像我一樣,接受相信耶穌。」

                         

(三)       佈道的原則

1. 解釋真理

        向兒童講解基督代死的意義,並經常複述救恩真理。

2. 經文分享

        以聖經與兒童分享福音信息,因而佈道的人應熟悉所用的經文。

3. 清楚明白

要謹慎地使用一些屬靈名詞,並加以解釋,避免用象徵性的經文,例如約三5「從水和靈生」等。

4. 啟發思想

        引導兒童發問,藉以開啟他們的心,並以簡單的字句作答。

5. 依靠聖靈

        依靠聖靈的幫助講明救恩,引導兒童決志信主。

 

(四)       佈道的步驟

1. 講解救恩

(1)神愛世上每一個人(約三16

(2)所有的人都做過錯事,這些錯事神稱為罪,神不喜歡罪(羅三23,三10)。罪的結果是刑罰,沒有人能解決罪的問題。

(3)神為了愛我們,差祂的獨生子耶穌來到世上,擔當我們的罪,代替我們的刑罰(約三16,羅六23),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林前十五3-4)。我們的罪因著耶穌所流的血被洗清了(約壹一7)。凡相信耶穌的,就不再犯罪了(約十二46)。

(4)信靠耶穌是個人的事情,只要真心相信祂,就能得到永遠的生命(約三16、36;約壹五12),因為耶穌唯一的道路,只有藉著祂才可以到天父那裡去(約一12)。

(5)凡接待(相信)耶穌的人,就能成為神家裡的一分子(約一12)。

 

2. 佈道經文

(1)神愛世人(約三16

(2)人人有罪(羅三23

(3)罪果是死(羅五12

(4)基督代死(羅五8

(5)主釘十架(彼前二24

(6)白白救恩(弗二8-9

(7)接受救恩(約一12-13

(8)得著永生(約三36

(9)得救確據(約壹五12-13

 

3. 邀請決志

a.       觀察反應

在兒童沒有作出回應前,應先注意兒童的反應。

b.      簡短清楚

邀請決志時,要簡短清楚,因兒童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

c.       認真自然

避免輕率或過分緊張,要在愛中以自然和誠懇的態度作邀請。

d.      個別邀請

個別邀請兒童決志,比集體邀請好,因為可以讓兒童很楚了解才作決定。

e.       認罪禱告

當兒童清楚救恩,願意決志相信耶穌後,要帶領他作認罪禱告(約壹一9,約十七14-15)讓耶穌赦免他的罪。

 

4. 初信栽培

兒童決志信主後,要繼續栽培他們的靈命不斷長進。

a.       單獨溝通

個別與兒童交談,瞭解他們是否清楚信主,並探訪他們。

b.      真理引導

以神的話培育他們,讓他們成長。教師要教導他們有屬靈的生活,包括了:

i.  讀經(詩一一九9-11

ii. 禱告(腓四6

iii. 服從神(雅一22

iv. 親愛信徒(弗四12,約壹2-21)

c.       分享關懷

鼓勵他們與其他人分享得救見證,並學習關心別人。

d.      提供聖經

為較年長的兒童提供聖經,鼓勵他們背誦神的話。

e.       經常代禱

常常關心兒童,為他們禱告。

f.        跟進工作

探訪兒童,向他們的父母解釋情況,鼓勵他們全家愛主。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禮拜學名詞解釋

 

禮拜程序部份:

特庫拉(Tefillah):為一套禱文,其內容分為三組別,須站立背誦。第一組禱文分三段,以讚美上帝為主題。第二組禱文分十三段,是會眾集體的祈求,特別重視悔罪、祈求赦免,也提及彌賽亞將臨,並求悅納禱告。第三組禱文為結束禱告,內容是個人對上帝的感謝,並以祈求平安的禱文為結語。

尋道(derashah):一解經方式,講道是解釋所念之經文和講解如何把經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就是尋求妥拉的教導;講道者稱為導師(darshan),即尋究者之意。

尊主頌(Magnificat):述說主耶穌降生的讚辭,如馬利亞:我心尊主為大(路一46-55);尊主頌被公認為教會最早採用的詩歌之一。

撒迦利亞頌(Benedictus;路一68-79)

大榮耀頌(Gloria in Excelsis;路二14)

西面頌(Nunc Dimittis;路二29-32)

十八美辭(Shemoneh ‘ esreh):或譯十八祝文,是會堂聚會常選用的祝文,初代教會在禱文中,常以上帝的聖潔、上帝應該受至高至尊貴的讚美為主題。

總禱文(Litany):是一種對唱方式的禱文,由領禱者說出短句,會眾不斷用相同的字句作答句,如「主啊!憐憫我們」或「求恩主垂聽」。例如詩篇一一八篇及一三六篇。而第三世紀的「執事的總禱文」大概是一些可供對說()的公禱文。

獻心頌(Sursum corda):或譯舉心向上辭,第一位使用者為居普良,為聖餐前的序文,目的是加倍表明感恩之心。

序禱(Preface):一種宣告,目的是簡要地說明感謝和讚美的原因,感謝讚美上帝的創造、神的聖潔等等。

聖哉頌(Sanctus):或譯三聖頌,「聖哉聖哉聖哉」→三聖哉頌辭,見於賽六3和啟四8。文獻提及首位使用者為革利免,目的是在守主餐前,信徒以聖哉導入感恩禱文(Eucharistic prayer)。或古老文獻提及採用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

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承認參與禮拜者的景況,都是可憐的罪人,連唱三次是表明三位一體真神的奧秘。

憶念文(Anamnesis):憶念主之受苦、復活及升天。

求降聖靈文(Epiclesis):祈求聖靈降臨在聖餐的酒與餅,也降臨在敬拜者。這禱告認定聖靈的執事,堅定我們的崇拜,又使崇拜成為真實。

敬禮文(Salutation):平安禮,在聖道與聖餐間舉行,在聖餐前表達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的舉動。

小進入(Little Entrance):是耶穌道成肉身介入加利利,傳講得救的福音,涉及誦讀福音書的程序,其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為激發會眾敬畏及尊重聖道,由一為執事捧著聖經進堂,其他人也提著各式物品慢慢進堂,從北門進入,繞過中央的通道,行祝聖及親吻聖經禮。然後從王們走到聖桌。

大進入(Greater Entrance):是耶穌進入墳墓,直到天使宣告祂復活,此儀式環繞著聖餐的酒與餅進行,目的在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儀式較小進入豐富,目的是要表明救贖的重要。

入祭禮(introit):是始禮的唱誦,遙指歷古以來眾先知的聲音(宣告彌賽亞將要降臨的訊息,就像詩班員誦唱,宣告主教進堂)

第一篇集禱經(the first collect)提及主耶穌童年十二歲時的事蹟。

書信經文(Epistle)喻表約翰傳講道理。

答唱詠(responsorium):表示使徒們聽聞主耶穌的呼召立刻回應跟從耶穌。

感恩禮(Eucharist)從希臘文eucharistein而來,為感謝之意,此字用於林前十四16Eucharist和猶太人為餅和酒祝謝的儀式berakah相似。而其本質為:紀念、相交、獻祭。並現今存有的程序為:拿起、祝謝、擘開、遞給。

 

教會年曆部份:

將臨期(Advent):重點為將要來到,是指主耶穌降生前的一段時間而言,提醒教會預備迎接救主的降臨;雖較後期才添加的節期,但為教會年曆的開始。

顯現期(Epiphany):重點在於顯示(manifestation),一開始是指著上帝的榮耀藉主耶穌的降生、受洗和施行第一個神蹟而彰顯。一般是認為住在埃及的基督徒為抗衡異教的冬節而定的節日,最初與聖誕節連在一起,第四世紀後,顯現節成為一個紀念救主向博士們顯現的節日(表示向外邦人顯現救恩)。目的為顯示道成肉身的真義。主要是藉著一連串的基督事件彰顯耶穌是基督: 從耶穌的受洗開始, 最後以耶穌登山變像作為結束。每一次不同的事件都是讓我們越加認識耶穌, 以及祂來到世界的使命。

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節前的預備期間而言。起源於慕道的信徒在復活節接受水禮之前的預備期(游斯丁及希坡律陀皆提及此安排)。其後,此預備期定為四十天,因為摩西曾在曠野四十年,預備實行上帝的使命,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才進入應許之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此外,教會眾信徒也與慕道信徒一起預備,成為教會的一特別時期。此節期的主題是為復活節作屬靈的預備, 以禱告、禁食和慈善救濟三樣屬靈操練為特徵, 即透過捨棄自我, 與耶穌一同經歷受苦的旅程, 為的與基督一同經歷復活的新生命。

受難周(Holy Week):受難週的目的,是讓信徒更感受主耶穌基督救贖的真實,重演主耶穌在世最後的日子所作的事,親嘗主的經歷,是向主敬拜的一種途徑。這禮儀的真實感能對信徒產生極大的影響成為一動力。

聖灰日(Ash Wednesday):為大齋節期的起首之日,其意義來自人們多以披麻蒙灰來顯示悔罪之心,源於舊約的記載,蒙灰(創三19),叫人回想自己的本相,開始向上帝呼求、悔改,以致得著更新。

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其意原出自拉丁文指「命令」的意思。因為主耶穌在此晚上親自設立聖餐並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謙卑服侍別人,正如他為門徒洗腳一樣。(約翰福音13章)。

受難日(Good Friday)纪念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而死,原本的名稱是”God’s Friday” (上帝的星期五), 譯成英文卻成了”Good Friday”; 這也是一種返回讀上帝拯救故事的方法, 受難日之所以是上帝的日子, 之所以是好的日子而不是受咒詛的日子, 是因為放在主日/復活節的亮光之下來看, 因為在這天, 「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

守夜禮(Easter Vigil)在禮拜六的黃昏開始舉行,或是復活節的黎明;故此會眾可以在黑暗中進入教會並於兩三個小時之後在光明中離開。

復活節(Easter):復活節代表喜樂和慶祝,因為主已復活。復活節的講道集中於主復活後的顯現和裝備使徒見證上帝國度的工作,整個期間為時五十天。

五旬節(Pentecost):五旬的意思為五十天,指逾越節後的五十天, 因為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正逢以色列人的收割節(利未記二十三15~17),也是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禱告被聖靈充滿的日子(使徒行傳二章),此後五旬節和收割節則合併記念。

”ordinary time”是指沒有特別節期及特定的主題的時候, 但是, 每個主日都還是「小復活節」(Little Easter), 都是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

 

其它

紀念(anamnesis) 一詞在基督教禮拜中的使用: 紀念其意思是將過去帶進現今當中(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也就是將過去的事引進我們現今的經驗中, 而不是將它鎖在過去的記憶裡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藉悔改而鼓起見證之勇氣

 

讓我們以一個眾所週知的主題作為開始:生命中的罪。我們在福音事工上沒有果效,對普世宣教又缺乏動力,這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某處——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團契——我們著實犯了罪!甚麼是罪呢?

 

﹙一﹚罪就是違背上帝的誡命,作了上帝所禁戒的事;

﹙二﹚罪就是未能達成上帝所冀望我們所作的事;

﹙三﹚罪就是沒有盡心盡意盡力地信靠上帝、愛上帝、並降服在祂之下;

﹙四﹚罪就是以上帝為兒戲的——滿以為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以獨立的思考取代信靠的思考。

 

有趣的是,無論我們在何處找到罪,何處就必有破碎的關係。因為,一方面罪不單是從破碎關係中滋生出來,更甚的,它是由於我們對上帝存錯誤的態度,不順服祂在我們生命上的主權,結果就滋生出許多破裂的關係來。麥哥登﹙Gordon MacDonald﹚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想知道你生命的光景,只要你看看你的車子﹙或房子﹚就可以了!是否井井有條呢?是否整齊清潔呢?這可能就是你內心的寫照呢?

 

問題就是,你如何應付罪:隱藏它,還是躲避它而不是面對面對付它?於是,我們發明各色各樣的新名詞來把教會內的罪瞞飾起來,以管理技巧上的術語來淡化這些問題,例如︰當牧師和長執不和時,我們就稱之為「在政策上未達成一致意見」或「溝通上有隔閡」;當夫婦不和諧及缺乏愛時,我們就稱之「不協調狀態」;當想作偽賬目瞞稅時,我們就稱之為「創新會計法」,諸如此類。我們總可以找到合適的代名詞來把罪隱藏起來!結果,我們所找出來的解決方法,都是代替品,毫不實用——且只會侵蝕我們屬靈的生命力!

 

我們若敢於稱罪為罪,我們才有盼望。若罪就是罪,我們就可得著上帝的饒恕,因為祂曾應許過,我們若認罪悔改,祂必赦免我們,潔淨我們,並賜我們更新的生命,可以重新再開始。祂的話是信實的。﹙不像我們的話﹚!

 

悔改是甚麼?它不是僅僅懼怕受罰或罪所導致的後果﹙如:懼怕因通姦之後而意外懷孕﹚,也不是單單行些善事以補償過失;悔改乃是︰

 

﹙一﹚認罪︰承認我們所作的,在上帝的眼中實在是錯的;

﹙二﹚悔罪:誠心地懊悔、痛悔及恨惡所犯的罪,懇求上帝的赦免,並以基督的血來潔淨;

﹙三﹚在這範圍上,及其他範圍上,重新向上帝獻身,立志順從祂。

 

悔改為何如此重要呢?因為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應許的「活水江河」是從純潔的心中湧流出來的。何處有人在上帝面前把心靈敞開,何處就有心靈向世人敞開,有效佈道的關鍵就是在此!

 

若我們敢於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我們就必敢於向普世宣教。

       

悔改後,我們還要作甚麼呢?若要保持在聖潔生活路上直奔,筆者相信有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就是願意委身於一小群基督徒,並願向他們負責任。負責任就是鑰匙!當然,為要建立這樣一個小組,我們必須互相信任對方能保守秘密,並彼此委身,互相建立,不把個人利益建立在別人的創傷和軟弱上。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