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認識牧養神學

 

    信仰的起點應該就是「信仰者」與「信仰的對象」,而兩者之關係也就是信仰的狀態。在基督教信仰而言,信仰者是信徒,信仰的對象是上帝,包括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兩者的關係是約(covenant)的關係,而約的要素就是誠信或信實(faithfulness),上帝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上帝(申7:8-9,12; 王上8:23-24; 代下6:14-15; 1:5; 9:32-33; 9:4),祂創造了人類群體,並且揀選了祂的子民。即使人類不斷背信棄義,上帝仍然是信實的,是可信靠的!信徒和上帝的關係並非只是一個單獨的私人關係,而是在一個信仰者的群體中發生,故此,無論信仰或神學,都不只發生在一個個人的處境,而是一個群體之中;沒有信仰的群體,也就無從進行信仰尋求理解的活動,也就沒有基督教的神學。無論聖經的形成,傳統的凝聚,理性的思維,經驗的體會都是在信仰的群體中發生,也就是在教會中發生。而信仰與神學都是以教會為基礎,同時也孕育了教會,以不斷建立和更新教會為目標。故此,沒有教會也就沒有神學,和教會不相關的信仰研究就是宗教研究。

 

在教會裏,上帝與信徒的關係是透過閱讀聖經去認識,因為是上帝主動向人啟示,而並非人尋找到上帝,而透過尋求對信仰的理解,祂所確認的關係就是上帝是創造者,人類是創造物。在聖經中,上帝更以牧者和羊的關係比喻為祂與祂的子民的關係(詩23; 74:1; 79:13; 95:6-7; 100:3; 34:1-31),這也就是牧養的關係;如何在牧養的關係中,信仰尋求理解,也就是牧養神學的核心課題,也是基督教神學的基本課題。

 

故此,牧養神學,不是所謂的實用神學,乃是教會這個信仰群體從聖經、歷史和經驗中去了解上帝和人的關係,並在建立這牧養關係中不斷反思和了解信仰。故此牧養者和被牧養者的關係就是整個基督教信仰在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關係,兩者的角色和職事也就是牧養神學最基本的關注。

 

最膾炙人口的詩篇,無疑就是23篇—這是一首牧者的詩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這節經文顯示了上帝和祂子民之間的關係,耶和華是牧者,所有的創造物是在他的關顧、餵養、維繫、保護、引導下生存,發揮其被造之目的。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的中間,充充滿滿的以恩典和真理去作一個好牧人(約1:14; 10:11-18),並且呼召和授權他的們徒去延續他牧養、餵養世人的工作(約21:15-17)。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真假先知

 

▲相關經文:申命記 18:20-22、申命記 13

 

一、問題的複雜性

 

  先知是傳講上帝信息的,上帝在各時代興起先知,針對君王或百姓的行為提出指正或指引當走的路。但是稱為先知的,他所說不一定為真,我們看見各時代都有假先知出現,因此,聽的人還須要加以分辨。只是要分辨真假先知,還可真不容易呢!聖經的記載讓我們看到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1.有時候不同先知傳達的信息剛好相反

  北國亞哈王在位時想要從亞蘭王手中奪回基列的拉末,邀請南國的約沙法王參加(王上 22:1-4)。約沙法王希望能夠徵詢先知的意見,亞哈王就召聚四百名先知來,他們都說,可以上去,亞哈會贏。對於這樣的說辭,約沙法王有點懷疑,要求亞哈王再找看看有沒有別的先知可問。亞哈王不得已,找來常說兇言的米該雅,米該雅先是開玩笑地和其他先知說同樣話,亞哈王要他說實話,他就預言亞哈要陣亡,以色列要戰敗。結果米該雅被亞哈王關在監牢裡不能吃、不能喝,亞哈說等他凱旋歸來,再來辦他。亞哈王果然如米該雅所說,在這次戰役中陣亡。不過在他出征以前實在沒有人知道,到底那個先知所說為真。

  先知耶利米時期,有另外一個先知哈拿尼雅預言被擄的人和被擄掠的聖殿器皿兩年之內要歸回,當時是西底家王第四年( 28:1-4)。這種說法明顯和耶利米相反。耶利米寫信給被擄的人,要他們安心地在被擄之地生兒養女,等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他們才能歸回 ( 29:1-10)。當時的百姓真不知道該聽誰的。後來,哈拿尼雅當年就死了,而西底家王第十一年,猶大終於亡於巴比倫,如耶利米所預言。

  這兩個事件都讓我們看到先知所傳信息不同時,需要等一段時間才知道誰說的才是真的。

 2.有時候真先知也會講錯話

  當大衛王很想為上帝建造聖殿時,先知拿單第一個反應就是很好,可以進行(撒下 7:1-3)。但是到了晚上,拿單得到上帝的指示,要大衛等到他兒子繼位時,聖殿才能動工。他只好再去跟大衛說。

  先知以賽亞也有一次向希西家王宣佈他生病必死,但是在希西家王禱告蒙上帝應允之後,他又奉上帝指示去告訴希西家,他可以多活十五年(王下 20:1-7)。可見先知所說的話,有時候也需要修正。

  列王紀上十三章記載一個伯特利的老先知,他為了請神人到家裡吃飯,騙神人說是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叫他來請的(王上 13:18),等到神人真的應邀到他家吃飯,他卻指責神人違背上帝的命令,因為上帝早就吩咐神人不可以留在伯特利吃飯。神人出去以後就遭獅子所咬,老先知為他埋葬哀哭,還吩咐他的兒子將來一定要把他葬在神人旁邊。他似乎以此為榮,因為他知道神人所說「耶羅波安蓋伯特利之壇要破裂」的預言一定會實現。這段記載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是老先知明明是先知,卻說假話。他的動機實在不清楚。

 3.有時候假先知也會說真話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王巴勒曾召巴蘭要咒詛以色列人,結果上帝使巴蘭說出來的話都變成祝福( 23:1-12)。舊約聖經並未稱巴蘭為先知,只有在彼得後書 2:15-16說巴蘭是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

  從上面諸多的例子可以看到,要分辨真假先知,或說要分辨他們所說的話是否出於上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聖經也提供了一些原則讓我們參考,我們要從舊約和新約分別來看。

 

二、分辨真假先知的原則舊約

 

  舊約聖經裡有兩處經文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先知的信息是否出於上帝:申命記 13:1-518:20-22。這裡讓我們看到分辨真假先知的兩個原則:

 1.唯獨敬拜耶和華:申命記 13:1-3 說,如果有先知要叫你們去拜別神,即使這先知能行神蹟奇事,也不要聽他。這是最清楚、最沒有爭論的一個分辨原則,是作真先知的第一要件。

  北國亞哈王時,有事奉巴力的先知四百五十個,又有事奉亞舍拉的先知四百個(王上 18:19)。這些先知叫百姓事奉偶像,可以說是假先知。

 2.所預言的有沒有成就:申命記 18:20-22 另有一個原則,就是先知託耶和華的名所說的話若不成就,就是先知擅自說的,上帝並未吩咐他。這是用預言有沒有應驗來看先知所說是否出於上帝。

  像米該雅預言亞哈戰死、耶利米預言猶大必亡,後來都實現了,他們是真先知。而說亞哈會戰勝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與耶利米唱反調的哈拿尼亞雅所說沒有實現,他們是假先知。

  乍看之下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原則,不過實際應用時卻有兩項困難:

    第一,預言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知道有沒有應驗,像先知彌迦預言耶路撒冷要變成亂堆( 3:12),這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後才實現。而與先知耶利米同時代的人尚未看到事情成就,也不知道先知所說是否為真。

    第二,有些預言是有條件性的,例如上帝宣佈要降災禍,如果人悔改離棄惡行,上帝就會後悔不降災;賜福氣也一樣,如果人行惡,上帝就不會照原先所宣佈的賜福( 18:7-10)。尼尼微城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先知約拿向尼尼微城宣佈再過四十天上帝就要審判尼尼微,結果因為尼尼微城的人悔改,審判並未來臨( 3:4-10)。所以我們很難憑預言有沒有應驗來判斷先知。

  耶利米對假先知有特別深的感觸,他指責他們在聖殿中也行惡 ( 23:11),老是宣告平安( 14:13),所說的是出於自己的心( 23:16)。如果從先知所說的話難以分辨,那麼從他的行為來看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耶利米的時代,有亞哈和西底家兩個人,託耶和華的名說預言。事實上他們行醜事,與鄰舍的妻行邪淫。他們的結局是被巴比倫王所殺,並且遭到百姓的唾棄( 29:21-23)

  修以(H.B.Huey)曾經列出其他分辨真假先知的原則,像真先知為上帝所呼召、真先知為上帝的話所充滿、真先知為上帝的靈所充滿、先知信息中的道德標準符合上帝的本質、真先知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傳道、先知的信息常是惹人生厭、真先知有聖靈的驗證等等,這些原則都不是絕對的,像最有名的先知以利亞,聖經就未記載他蒙呼召的經過,而掃羅王雖曾被上帝的靈充滿,後來卻不照上帝所吩咐的行。

  值得注意的是,舊約強調的是我們要分辨先知所傳信息是否出於上帝,而比較不注重這人是真先知或假先知。事實上,「假先知」這名詞還是到新約時期才有的( 7:15、彼後 2:1)

 

三、分辨真假先知的原則新約

 

  耶穌在世時早就提醒我們要防備假先知( 7:15)。這些假先知有什麼特性呢?他們傳道、趕鬼、行異能( 7:22),迷惑多人( 24:11),由於他們能夠顯大神蹟、大奇事,連選民也被迷惑了( 24:24)

  新約告訴我們,有兩個原則可以分辨假先知:

1.    看他們的行為:耶穌教導我們從果子可以認出樹的好壞。他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7:21)這裡就是指著假先知說的。

2. 看他們是否承認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約翰壹書 4:1-3 教導我們一切的靈不可都信,可能會有假先知,因此用「承認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試驗靈是否出於上帝,就能夠分辨出假先知。

  彼得後書 2:1 教我們要注意假師傅的出現,他們行邪淫、貪心,和舊約中的假先知一樣。啟示錄又告訴我們,在最後審判時,這些人的結局是被丟在硫磺火湖裡( 19:2020:10),因為他們本出於污穢的靈、魔鬼的靈( 16:13-14),又拜獸像( 19:20),當然就和魔鬼有一樣的下場。

 

四、當前的課題

 

  1994 年間,台灣教會曾流行「1995 年上帝要審判台灣」的預言,很多基督徒在恐慌的心態下開始辦理移民。說預言的是從美國來的一位傳道人,在某個旅行社的推波助瀾之下,連移民的地點都說好了是貝里斯。這預言有人篤信不疑,有人持觀望態度,有人根本不屑一顧。可是在教會以及信徒的家中卻製造不少紛爭,因為有的要移民、有的不肯。

  接下來又有「1995 年閏八月」一書在台灣社會造成轟動,因為它預言中共要在該月以武力犯台。該書不但成為暢銷書,台灣有許多人因而移民。報章雜誌對此論點已有諸多討論。

  上述兩種說法相互呼應,帶給教會和社會的衝擊很大。一般人都不知道究竟要不要相信。

  針對上帝審判台灣的預言,終於有教會的牧者連署公開指出其預言之不當,呼籲信徒慎思明辨,而「1995 年閏八月」一書的政治動機被揭穿以後,大家也比較瞭解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主張。

  到底現今的時代還有沒有先知?先知所說的話我們要不要相信?要不要聽從?耶穌說過,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 11:13),這可能是指針對耶穌來到世界上的預言,因為使徒行傳還記載有先知的存在( 11:27-2813:115:32),保羅也把先知列為聖靈所賜眾多恩賜中之一( 4:11)

  其實先知最重要的並不是說預言,而是傳達上帝的信息。先知的話必須從上帝而來,絕對不能出於私心。今天我們有聖經可讀,可以領受上帝的話語,又有聖靈在教導我們(約壹 2:20),就應該根據聖經仔細分辨先知的信息,不要盲從。如有疑問,多跟屬靈長輩或其他弟兄姊妹溝通討論,以免落入錯誤而不自覺。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認識門徒訓練

 

I. 呼召門徒的目的

 基督最初向人所作的呼召,是要他們成為門徒,好完成福音傳遍普天下的目的。

 

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一16-17)因著祂這樣的超凡魅力,「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第18節)往後的日子祂又向其他人作出同樣的呼召。耶穌在世的時候,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三14)。在祂上加略山受死之前,祂特別為門徒禱告(約十七章);在那次禱告中,祂超過四十次重覆提及那十二個人。

 

耶穌在地上的事奉是短暫的,祂把世界放在心頭上,所以耶穌從死裡復活,臨升天之前,又向同一夥人(也向我們)吩咐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並加以保證:「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9-20)耶穌升天之前,把大使命交給他們,並訓勉他們也要藉著他們的門徒,來把福音傳遍天下,這正是教會的呼召和職分;也是整體教會的權柄和責任,要順服主的命令把福音信息傳遍世界。

 

門徒一詞在新約共出現269次,基督徒一詞只有三次,信徒則為兩次,是有一定意義的。當中確實指出,教會的工作不在於使人成為「基督徒」或「信徒」,乃是要使人成為「門徒」。

 

  門徒一詞意指「初學者」,耶穌卻為這個簡單的詞語賦予豐富的含義。就如主和保羅使用「門徒」一詞時,那是指不單在信仰上,也在生活上,願意接受基督教導的「初學者或學生」。這包括對師傅的觀點和生活實踐的接納。換句話說,那是指遵從一切所學到的為學習目的。其中需要深思熟慮的抉擇、明確的棄絕及堅決的服從。

 

耶穌對世界的異象,祂希望祂的門徒也見得到。祂希望他們像自己一樣,透過所訓練的門徒去改變世界。

 

II. 何謂「門徒訓練」

 

提摩太後書二章2節是「門徒訓練」的典範,保羅對提摩太說:「你在許多見証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由保羅、提摩太、忠心的人、直至其他人之間,佷明顯是有四代的人物存在。一位訓練有素、成熟的基督徒,他不單止自己成為一個有生命的門徒,他還能教導忠心的人,使他們也能繼續和訓練別人,門徒訓練的過程就這樣延續下去。讓我們對以上的經文有簡短的分析。

 

”──這個字指出個人的重要性。耶穌遇見彼得的時候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你是彼得,你要成為盤石)。耶穌並不單單看彼得當時的樣子,而是看到他將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祂看見彼得的生命裡有無限的潛力。

 

…..”──指出了個人關係的重要性:互相信任,多年因彼此同工而建立起的同心。保羅從獄中寫信給腓立比教會說,他不能親身探望他們,就差他的屬靈兒子去。保羅實際上說:提摩太來,就等於我來一樣。保羅早就在小亞細亞看出這年青人的潛質,而決定把自己的生命投資在他的身上。

 

交託”──就是全心全意地信任對方,把重要的東西交過另一人。保羅是向提摩太說:你是我的門徒,這你我間的關係。你要以門徒栽培者的身份,把這些傳給別的門徒。當我把自己投資──傾倒──在別人的身上時,不但是將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對方,更重要的,是把我們整個人,包括我們的思想、性格、感情,都傳遞給他。我們與別人接觸得多,就會漸漸與他們相似。我相信如果我們見到保羅和提摩太的話,必定會發覺兩人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稍後,保羅又寫道: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逼迫(提後三10-11)。這裡概述了保羅交託給提摩太,而又要提摩太轉交給忠心信徒的事情。

 

忠心的人就是門徒訓練的第一關鍵。古代以色列的明君所羅門說:人多述說自己的仁慈,但忠信人誰能遇著呢?(譯者註:忠信忠心原文乃同一字)忠信的人少之又少。可是,上帝仍然在尋找他們。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代下十六9)。

 

    教導別人”──這是門徒訓練開始見效的地方。我們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先是由保羅開始,然後到提摩太,再到忠信的人,最後到其他的人。教導別人不能單以授課方式進行,因為其中包括了生命的傳遞,像保羅與提摩太之間那樣,一個倒進了另一個。

 

「門徒訓練」的定義是:

 

一 個 基督門徒(效 法 基 督、生 命 成 熟)

 

    有系統有經驗 和 有計劃 的 安 排,

 

透 過 禱告教導生活影響訓練 其 他 基 督 徒,

 

使 之 也 成 為 基督門徒

 

  並 且 同 樣 地 實際關心帶領 人。

 

1. 「門徒訓練」:生命的傳遞

 

門徒訓練常常被誤解為只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訓練的場所只在課堂上,像主日學一般無疑,以為完成了課程內容便等於完成。事實上,門徒訓練是著重生命的傳遞。

 

「生命影響生命」是如何實踐呢?讓我們先看看耶穌的做法怎樣。祂的方法是用最好的時間與門徒在一起,祂整個生命的投入,常與他們同在甚至形影不離。「看哪,我常常和你們同在。」(太廿八20,新譯)主耶穌選召了門徒,就常常與他們在一起。主的訓練計劃的關鍵,是讓門徒跟隨著祂。主沒有用規條和律法去傳授知識,只是現身說法,讓門徒有所依從。耶穌的門徒不是靠外表的拘守儀節叫人識別,而是靠主同在一起來實現祂的教訓(約十八19)。

 

門徒的生命是因著在實際日常生活中不斷與基督相處而栽培得來的。他們親眼看到耶穌基督如何傳道、輔導、講道、教導和運用其他不同的事奉形式,從主耶穌活生生的生命示範中,他們便給感染過來,門徒的生命便慢慢地被培育起來。

 

同樣.門徒訓練若要辦得成功,「門訓者」必須看重生命的傳遞,不單只是知識的授予,而是把門徒的質素透過生活的示範影響「受訓者」。

 

2.「門徒訓練」:教學相長的師徒方式(太十24 、路六40、約十三16

 

「門訓者」與「受訓者」乃是師徒關係。教會必須設立某種扶立制度,務求每一個初信者都有一個基督徒陪伴他,作為他的師父,直到該初信者能夠領導別人為止。

 

「門訓者」首先自己是一個受教、可以學習的人,是一個可以被訓練、可以改變的人,這樣他才有資格去教導別人。「門訓者」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受訓者」讀經、禱告、解答疑難、闡明真理,並且一同幫助其他的人。這樣在門徒訓練的過程中,雙方都能夠成長。

 

3.「門徒訓練」:生命養育的親子關係

 

「門徒訓練」是生命的養育,共不可能短期成就,幫助初信者成長並非三兩年便可以完成,對「受訓者」的帶領可能是一生一世。

 

4. 「門徒訓練」:倍增的過程

 

當忠信的人教導別人的時候,提摩太並沒有停在這裡,他繼續栽培更多忠信的人,使他們再去教導別人,而被教導的人後來最終也會成為別人的師父。這個倍增門徒的異象,息息不斷,是完成大使命的唯一方法。其他的事奉和方法,可以作為一種輔助,但絕不能夠取而代之。

 

所以,每個基督徒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誰是我的保羅?我正在向誰學習?誰在幫助我成為一個有倍增能力的「門徒製造者」?其次是:我的提摩太在那裡?接下來:我應該幫助誰去成為一個有倍增能力的「門徒製造者」?

 

5.「門徒訓練」:面向疆場的精兵訓練

 

保羅吩咐提摩太將自己所學到的交託給忠信的人後,繼續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提後二3-4)。描寫人像士兵,生活像一場征戰,這幅圖畫對羅馬人和希臘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保羅將這幅圖畫用在所有的基督徒身上。他督促提摩太要打那美好的仗(提前一18);他稱亞基布是個同當兵的人,而教會的聚會就是在他的家裏舉行(門2);他也稱以巴弗提是與我同當兵的人,而以巴弗提是腓立比教會的使者(腓二25)。保羅顯然看出一個士兵的生活,就是一個基督徒應有的生活。

 

「門徒訓練」是一個面向疆場的精兵訓練,每一個參與者都應有這心理準備,不可濫竽充數。凡當兵者必須全神貫注於服役,忠心和習慣於服從,也要養成準備隨時犧牲的精神。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