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奉主的命令出征

      我們出征的命令乃出自我們救主的話語,記載於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節、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五節、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四十六至四十九節、使徒行傳一章八節、約翰福音二十章二十一至二十三節。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基督徒,都須持續不變地進行贏取失喪的靈魂、引人歸向救主的工作。

      這主題包含了三個最重要的詞彙──贏取、失喪的/失落的及救主。這些關鍵詞強調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贏取靈魂的責任,並表明我們如何回應這榮耀與崇高的呼召之方法。 

  (一)「救主」

       這個名字確實是我們對主最寶貴的稱呼。這個名字是上帝在其宣告中所給予的(太一21),而馬利亞(耶穌的母親)曾說及那將要來臨的,就是「我的救主」(路一47)。

我們的主耶穌清晰地表明他降臨、被釘十字架、復活及升天之主要目的,就是要世人得到救恩,事實上,他從天來到地上就是要拯救失喪者(路十九10;提前一15;來七25)。

他來到世上,主要並非做我們的教師、改革者、模或君王。他來到世上,為的是要拯救失喪的人。在福音書中,我們有一幅生動的圖畫,即是他如何去做這工作,而且在其後之一千九百多年期間,他並沒有停止這工作(徒二47)。

  (1) 他是一個普世的救主──他是所有人的救主(約一29,三16,十9、16;羅十12-13);他是每個人需要的救主。

  (2) 他是唯一的救主──除他以外,別無他人(賽四十五22;約十9,十四6;徒四12)。

  (3) 他是一個完全的救主──沒有一件事可以難倒他的(來七25)。

  (二)失喪的/失落的

      救主為什麼必須要來世上?因為沒有了他,所有的人都會喪失。「失喪的/失落的」這嚴肅的詞彙,描述從未被耶穌基督拯救的人那種深刻的屬靈需要。這是他的描述。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那只羊是失落的,那塊銀子是失落的,而那兒子也是失落的。他就是如此的描述──請查閱並比較馬太福音十八章十一節及路加福音十九章十節。失喪或失落就相當於喪命(約三16);被判(死)罪(約三18);在上帝的震怒之下(約三36);在靈性上是死的(弗二1);以及永遠與基督隔絕(太十三49-50)。每一個失喪的人的需要是何等的大和迫切!

  (三)贏取

      救主最大的激情就是要拯救失喪的人;每一個失喪的靈魂最大的需要就是要獲得救主的拯救。現在請注意︰贏取失喪的靈魂是每一個基督徒最重要的工作。

  那上述進軍出征的命令,適用於我們,正如百折不扣地適用於那些原先從主耶穌那裡聽到這些話語的人一般。每一個基督徒都須是一個引人歸主的人。那便是主對普世宣教的的目的、計劃及方案。

      那已故的肯普約瑟(Joseph Kemp)在其《贏取靈魂》(Soul-winning)這本書中,指出「贏取」這詞匯(正如在箴言十一章三十節中所引用的),可用於下列數種方式︰-

  (1) 這乃用於攻取城市。這是軍事上的用語。在戰爭中,軍隊攻取鄉鎮、城市及省份。要攻取城市,便須有智慧、技巧、忍耐及堅毅!

  (2) 這用法可涉及捕魚。請參閱馬太福音四章十九節。在成功之前,是多麼時常需要堅毅與信心!

  (3)這乃用於打動人的愛慕之心。新郎乃被認為要贏取新娘的芳心──這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那般易如反掌!

  (4)這乃用於運動場上的比試。我們談及在競賽、游戲、或比試中獲勝。

      然而,我們如何贏取靈魂呢?請思考下列的方法︰-

  (一)要認識為救主贏取失喪者乃是你終生的工作。

      要帶著祈禱的心態,認真透徹地思考這問題,若主開路,要以你天父的事為念(路二49;約二十21)。

  (二)要把自己放在上帝的手中,任他使用。

      要單獨與上帝相處,聆聽他對你所說的話──馬可福音一章十七節;要向他回應說︰「主啊,我把自己放在你的手中,任你使用。求你使我得人如得魚一樣!」

腓力(Philip)把自己放在上帝的手中,讓他隨意使用;當他正在撒瑪利亞、身處一個復興的際遇時,主呼召他去曠野贏取那皇后的司庫之靈魂──他隨即去了(徒八5、26-40)。

  (三)信靠主會按他自己的方式與時間使用你。

      請參閱創世記二十四章二十七節。我們可能不知道上帝在使用我們,正如司提反(Stephen)的情況那樣(徒七58,九4-5);或者我們也有可能知道他正在使用我們,正如亞拿尼亞(Ananias)的情況那樣(徒九10-17)。

  (四)祈求他指示你如何去做。

      我們必須計劃如何去贏取靈魂(徒九6),恰如一個將軍籌劃如何去打一場勝仗;正如漁夫出去打魚;正如熱戀中的人去贏取他的新娘的心;又如一個運動員在競賽中去獲勝。

  (1) 列出一個你要贏取的名單。

  (2) 經常為他們禱告。

  (3) 嘗試與他們接觸;並要機敏地寫信給他們,招待他們到你的家中,或者……?

  (4) 要對他們的喜好發生興趣。

  (5) 要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直至你贏取他們的靈魂。

  (五)要準備自己,讓主在你的崗位上使用你。

      他可能會在學校、在家中、在工作地方、在旅途中……使用你。

  (六)要願意成為上帝旨意之一系列環節中的一環。

      上帝很少會單單使用某一種器皿,來拯救一個靈魂,所以你可盡你一份的責任,獻上你的禱告,對之諄諄善誘,不論是在環節之首或尾、或在其中間部份,都自願意發揮一己之力量!

  (七)要記得你只不過是他手中的器皿;你不能贏取一個靈魂,但他卻能,並能透過你贏取其他的人。

      這工作是他的工作,是他透過你而作成的。請參閱約翰福音七章三十八至三十九節,並與哥林多前書三章七至九節作一比較。

          主啊,願你把一個靈魂放在我心中,

          並透過我來顯示你的愛。

          幫助我,好讓我盡上一己的責任,

          為你贏取那靈魂。


不容輕忽的信徒培育要點

     全面培育信徒的聖工是被肯定的,因為培育乃是建立基督徒屬靈生命的過程。信徒在培育的過程中,透過接受完整的教導與親身的屬靈回應而成長。信徒培育課程所需涵蓋的重點如下︰

1.建立個人與上帝的關係

     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是最基本與最重要的關係。這方面的教導包括了︰認識並回應上帝的話;明白並遵行上帝的旨意;學像基督的生命,使基督成形在心中(加拉太書四19);過聖靈充滿的聖潔生活;為基督作見證。

2.建立個人與基督肢體的關係
 
    基督徒不僅僅建立其個人和上帝的關係而已,彼此亦當因著基督的緣故,與主的肢體形成「我們」的合一關係。在教會的各式教導中,切勿忽略「團契生活」這方面的教導,好教肢體間產生強大之凝聚和同心的力量,使教會得以有效地推展各項聖工,至於完成基督的大使命(馬太福音二十八18-20)。

3.建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基督徒與眾人的關係也是生活中一個無法規避的關係。培育的課程要包含︰積極的社會關懷——服務和回饋社會(包括家庭)的責任;盡好公民的義務;尊重生命和「關係」的處理;倫理與道德觀的建設等。

4.建立個人屬靈生命的內涵
 
    個人的屬靈生命乃是藉著內住的聖靈,幫助我們逐漸認識並不斷經歷上帝而來的。培育靈命的課程要包括︰熟悉聖經和平衡的真理;敬拜的教導;過聖潔生活的方式;合乎聖徒體統的應對與禮儀;全人委身的價值觀;關愛他人的操練;人道精神;激發委身的使命感;信仰與生活合一的操練;參與事奉的操練等。

5.建立個人對天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認知與關顧行動,以達成上帝要人類「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的任務(創世記一28 )

     全面的信徒培育是一個長程的計劃,基督徒的生命從開始至成熟,乃需不斷受教與栽培。基督的教會就是一所基督化的學校,其中不論是講道、教導、牧養、和訓練皆包含在培育的事工之中。培育亦不限以某一特定的模式或方法來進行,教會內的各式小組、團契、研經班、研討會、主日學、退修會,甚至以指定閱讀、家庭自習作業(家課)、戶外活動、或探訪、協談等,都是促成信徒獲得培育的橋梁。願主幫助他的教會與基督化家庭,共同合作,達成培育信徒的偉大使命!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主耶穌設立聖餐禮

    路加福音記載當時的情況說:『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祂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裏。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上帝的國來到。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14-20)。

    馬太福音也記載當時的情況說:『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6-29)。

    使徒保羅也特別提到主耶穌所設立的這一聖餐禮節:『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所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林前11:23-26)。

    由以上的經文記載可見,聖餐禮是由主耶穌親自設立的,而且是在最後一次逾越節的晚餐上設立的。實際上主耶穌是要以聖餐禮來取代逾越節的禮節,『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即將在十字架上『被殺獻祭了』,從此不需要再獻羔羊為祭了。(林前5:7)。 於是主耶穌設立了聖餐禮,以聖餐禮中的無酵餅和葡萄汁來紀念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捨身流血。

    由此可見,聖餐禮和逾越節的主要屬靈象徵意義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逾越節是預表基督將要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身流血,完成贖罪大功。聖餐禮是紀念基督已經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為我們完成的贖罪大功。

    我們知道逾越節是古時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的那一夜,由上帝親自設立的。由於埃及的法老堅決不肯讓以色列人出離埃及為奴之地,繼續頑抗上帝到底,因此上帝決定傾降第十大災難給法老和他的全國,就是要派天使在夜間殺滅他們所有的長子,並牲畜中一切頭生的。同時上帝卻指示以色列人要家家戶戶宰殺羊羔,把羊羔的血塗在門框門楣上,所有的人和牲畜都要住在房子內,就可以得到羊羔血的保護。天使夜間執刑時,看見門框門楣上有血,就會越過這些房子,不進去擊殺他們的長子,或牲畜中頭生的。這就是逾越節名稱的來歷。以色列人夜間也要在房子內吃火烤的羊羔肉和無酵餅等,預備天一亮就出離埃及。上帝還要以色列人以後每年都遵守逾越節,一方面是為了紀念上帝藉著摩西,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拯救出來,為要帶領他們經過曠野的路程,而進入迦南的美地。一方面也是為了預表上帝將要藉著基督將屬靈的以色列人(信徒)從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為要帶領我們經過世界的曠野路程,而在基督復臨時進入屬天的迦南美地,也就是天上的新耶路撒冷,上帝寶座的所在。(12:22-24. 啟21:10)。

    當時上帝所用拯救以色列人的方法,也就是逾越節的主要禮節,是家家戶戶都要宰殺逾越節的羊羔,每個人都要在房子內不斷依靠羔羊血的保獲,並吃羔羊的肉。

    這逾越節被宰殺的羊羔是預表基督的。正如使徒保羅所指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林前5:7)。當主耶穌年約三十歲出來受洗傳道時,施洗約翰就已指著祂作見證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這逾越節的羊羔必須是『一歲的公羊羔』。一歲的羊羔是代表純潔的意思,象徵基督是純潔無瑕的。公羊羔是代表基督的性別,說明基督是『女人的後裔』,是人類的長兄,『祂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2:11. 1:6)。祂也被稱為上帝的兒子。(約1:34. 3:16)。

    所挑選的羊羔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凡有病的,或瞎眼的,或瘸腿的,或有皮膚病的,或有其它任何殘疾的,都不可用。否則就不能蒙上帝悅納,也不能為他們贖罪或保護他們。這沒有殘疾的羊羔是特別預表基督完全聖潔無罪的品格的。正因為基督是完全聖潔無罪的,才能為我們捨命贖罪。

    還有,這沒有殘疾的羊羔是正月初十日挑選出來的,要留到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宰殺。這四天的時間實際上是對這個羊羔的觀察、考驗的時間。如果在這期間發覺羊羔有甚麼疾病、殘缺,就不可再用。照樣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經過了一生的考驗時期。從主降生在伯利恒的馬槽起,到最後三十三、四歲被釘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止,一生經過了無數的試探、試煉、逼迫和考驗,如果發現主耶穌一生中在思想意念、言語行為上,有過任何一點罪愆過犯,那麼祂就不能為我們捨命贖罪了,即使為我們捨命贖罪也不能蒙上帝悅納了,這樣我們全人類也就要永遠滅亡了。但我們要感謝上帝,讚美救主,雖然『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4:15)。主耶穌不但在言語行為上從來沒有一點過錯,而且在心靈意念中也從來沒有一點罪污,以致撤但在主的心靈中毫無活動、立足的餘地。正如主自己即將受難前對門徒所說:『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說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裏面是毫無所有。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約14:30-31)。

    正因為主耶穌的一生是完全聖潔無罪的,因此祂最後才能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流血,完成贖罪的大功,帶來救贖的洪恩。

    當時以色列人要得到逾越節被殺羊羔的保護和拯救,就必須一直留在房子內,不斷依靠羊羔血的保護,並要吃羔羊的肉。照樣,我們也必須終身不斷信靠主的救恩,不斷靠主寶血的功勞而因信稱義,不斷吃羔羊的肉而靠主成聖。羊羔的肉必須用火烤了吃,也象徵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受盡了類似將來火湖中烈火的刑罰。(詳見出埃及記十二章)。

  現在,在主耶穌設立的聖餐禮中,主耶穌就以無酵餅代表祂的身體,為我們捨了;又以葡萄汁代表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流的寶血。因此聖餐中的無酵餅和葡萄汁也像逾越節的羊羔一樣,是象徵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身流血的。

  聖餐用的餅,必須是無酵的餅。因『酵』是代表罪惡的。(參林前5:7,8)。因此無酵餅也是象徵基督是完全聖潔無罪的。無酵餅製作的過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它的原料是麵粉,平常家中所吃的麵粉,或市場上買來的麵粉都可以。麵粉最初是從小麥磨成粉,再經過細的篩子篩,就成了麵粉。照樣,我們的主耶穌在祂短暫的人生中,也經受了一切的磨難、考驗和試探,度過了完全聖潔無罪的生活,才成為可以製作無酵餅的麵粉。最後製成餅後,還要在火爐上烤熟,才可食用。照樣,基督最後也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身流血,好似忍受了火刑的慘痛,才為我們成就了救贖的洪恩。

       同樣,葡萄汁也必須是沒有發過酵的,象徵主耶穌是完全聖潔無罪的。葡萄汁也是由葡萄經過壓榨的過程而製成的。照樣,基督的一生也是為我們多受痛苦,常經憂患,最後又為我們受折磨,被毒打,捨身流血,慘死在十字架上。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是信徒也是門徒

【地點】台灣基督長老會湖口教會
【日期】6/16/2013
【經文】馬太福音28:16-20

    參照信望愛網站之希臘文、中文翻譯與和合本聖經整理如下:
16節  而十一個門徒們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向他們指定的山上。
17節  他們既看見了耶穌就俯伏下拜,然而(當時)還有人懷疑。
18節  且耶穌進前來,對他們宣告說:「所在天上和地下有的權柄,被(上帝)賜給我了。
19節  所以你們去使萬族作門徒,施洗他們,歸於父、子、聖靈的名,
20節  教訓他們遵守所有凡我吩咐你們的;看哪!所有的日子裡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引言】
       這是《馬太福音》最後的經文,是主耶穌用來差遣門徒地祝禱詞,就如同今日我們禮拜結束時,主理者對會眾的祝禱,然後差遣眾信徒到世界去為主耶穌做見證,宣揚「上帝國」(或「天國」)的福音。而這樣的使命門徒一代傳一代,直到今日,為的是要實現耶穌基督所宣告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今天,我們仍然受到這樣的差遣出去,帶領我們的親朋好友來認識耶穌基督,活在他們當中好見證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當然因著這樣的使命,也有人被差遣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地區去當宣教師,實現「萬民」作耶穌基督的門徒。

    當然我們受洗加入教會,除了成為湖口教會的信徒之外,我們也要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也應該負擔這使命的一部分。

       說到耶穌基督的門徒,有件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馬太福音》是一本門徒訓練手冊。而當初為甚麼會有這本門徒訓練手冊的產生呢?因為在公元七十年到八十年的時候,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猶太的拉比勢力很大。所謂「拉比」就如同我們教會中的牧師或傳道,他們也是飽讀經典的人,他們在猶太會堂解釋聖經,教導人如何遵行律法。他們也有他們的解經系統,他們的講道更是充滿智慧的話語,更可以說是生動活潑。也因為如此,當時具有猶太背景的基督徒難免受影響而離開教會,成為拉比的門徒,加入猶太會堂的聚會。

    《馬太福音》的作者,面對拉比這樣強大的勢力,為使基督徒不受影響,收集耶穌基督的教訓,好讓讀者認識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並不輸給作猶太拉比的門徒。不僅如此,還鼓勵這些讀者,要把福音傳到外邦。也因為如此,《馬太福音》的寫作與摩西五經比對,通常分成五部份,把耶穌描寫成為「新摩西」。並且再三強調,耶穌的生平應驗了猶太人的聖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舊約,好說明耶穌就是他們所盼望之「彌賽亞」。

    而我們今天所讀的《馬太福音》28章,是描述耶穌基督復活和復活以後的事蹟。1-10節,告訴我們「頭一批見證耶穌復活的人」。11-15節,則告訴我們祭司當局,要兵丁如何向人解釋墳墓為甚麼是空的,但是他們不願人知道耶穌復活的事實。雖然如此,耶穌基督確確實實復活,並且和門徒在一起。不僅如此,還將傳福音的大使命交代他們,而大使命的內容就是『去使萬族作門徒』。

 今天讀的這段經文是從耶穌和門徒相約在加利利的一座山相見開始。雖然在們徒們當中,仍然有一些人心中懷疑。可是耶穌仍然向他們宣告:上帝已經將天上與地下所有權柄都賜給祂。祂因著這樣的地位,要門徒藉由「施洗」和「教導」使萬族萬民的人都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而耶穌也在這裡應許,門徒勇敢的去執行這個任務的時候,祂必要和門徒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可見,主不是放著我們不管,祂知道執行這使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阻力,祂是隨時與我們同在,做我們隨時的幫助和心裡的力量,讓我們可以完成祂所託付的。
    這段經文中也有一些重要的關鍵字,值得我們去思考:

    第一個字是「去」,這個字有旅行或前行的意思。我們傳福音一定要進入人群當中,雖是主耶穌的呼召,但是我們要積極主動,不是等著人來問。這有點像做直銷或賣保險的方式,要去拜訪人,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剛開始害怕向人說,可以帶福音單張、中信月刊、耕心。總之,要人認識福音的好處,引起他們的需要,覺得需要自然會追求。

    第二個字是「做門徒」,「做門徒」是有傳遞性的,由自己開始成為主的門徒,成為一個受教導、受訓練的人,就如來教會受「一領一課程」或「屬靈家長訓練」之裝備,接著再引導人成為主的門徒。

    第三個字是「教導」,就是說我們不是一直來上課、受造就,更要將我們在教會所學到的運用出去,與人分享自己的得救見證,或是「福音五要」。剛開始可能講得不好,不要灰心,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多講幾次就越講越流利,自然就有好的成果。

    第四個字是「遵守」,也就是你先做到上面三個動作:「去」、「做門徒」、「教導」,然後鼓勵你所帶領信主的人,也繼續做這三個動作:「去」、「做門徒」、「教導」,這樣就會「門徒」生「門徒」,生生不息,福音的火就不斷的傳遞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
    我們如此做,就不僅是信徒了,我們更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了。其實成為門徒不是件困難的事,只要不斷的持續做下去,在聖靈的引導下,一定有超乎我們想像的結果,不管是使用「個人佈道」或「關懷小組」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所得到的弟兄姐妹,一定要將他們帶領到加入教會,受洗歸入「父、子、聖靈」的名下,成為教會的肢體,與基督有所聯結。而如何才能完成一個人的「門徒形成」帶領呢?要他可以繼續帶領人成為門徒,才算是完成對他的帶領。

    說到此,就想到日據時代在台灣中部宣教的梅監務牧師,他是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師,他和藍大衛醫生一同努力建立中部的教會。他是一個街頭佈道家,他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去佈道,走遍了中部九百個村落,建立了二十多間教會。他的佈道方式很特別,在許多人聚集的地方吹號、敲鑼、打鼓,呼喊:「上帝的孩子不見了!」許多人好奇就去聽他傳講福音。

    雖然他是這麼熱情的人,他也是位很理性的人,完成台灣宣教後,回到蘇格蘭還獲得母校頒授神學博士學位。他寫了許多從宣教中來的神學反省的書籍,這些書對當時的漢人的想法有些著墨,也有些批評,但是他最念念不忘的是,有沒有把真正的基督教傳到台灣。他曾經因為身體健康的問題進出台灣四次,也在台灣遭遇喪妻的困境。他為何從一個當時文明程度高的英國,受差派到一個方興未艾的日本殖民地——台灣傳福音,費盡千辛萬苦,是因為基督的大使命的呼召。

    今天,我們走出教會,就和梅監務牧師一樣,也是進入「宣教」地區。想想我們的湖口地區有多少人?成為基督徒又有多少人?主的心意是要「使萬民成為作門徒」,想到此不禁覺得心情沉重,但是不要忘記主耶穌的應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

    梅監霧牧師要突破文化和語言的問題,才可以把福音傳揚。今天,我們沒有這樣的問題,而且在這傳統文化漸漸式微的時代,新的文化又尚未成形,人心惶惶不安的時代,正是福音進入改變的契機,讓我們好好把握土壤較鬆的時候,快快把福因傳出去。

    不要忘記主與我們同在和賜下聖靈的應許,勇敢「去」、「做門徒」、「教導」,並「遵守」,相信我們持續不斷的去行,一定可以滿足上帝的心意,我們的喜樂也會滿足,將來進入上帝榮耀國度時,祂會對我們說:「你是既忠心又良善的僕人,一同來享受永遠的福樂!」



全人教育與聖經

  從舊約到新約,處處可見上帝看重「全人」對上帝的順服與敬畏。摩西與耶穌前後呼應,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上帝透過先知多次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上帝所要的是我們的理智、情感和意志完全一致地愛、順服、遵行的道,並且全人表裡一致地與上帝同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虛假、也沒有保留地運用我們的自由意志選擇跟隨!(申十12-13;彌六8)

     耶穌在世時活出的就是心口—致、表裡如一、完全順服上帝的人,他為我們在凡事上作了榜樣。保羅更進一步說明在基督裡重生的人是個新造的人,實質上是全人轉向上帝,全人降服於主,並且要效法主,被磨成上帝兒子的樣式。他不厭其煩地強調︰新造的人應有的性格特質,是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婚姻家庭親子關系(弗五、六章)工作與金錢觀(提前六章)、社會國家觀(羅十三章)更對「合一、相愛」的肢體生活、合上帝心意的教會與事奉,都有詳盡具體的教導。

全面而仔細地研讀保羅書信,不難看出新造的人是要將思想、情感、意志、生活、態度、抉擇全然歸屬基督,並且、身、心、靈全然地愛主,尊基督為主。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舊約之禮拜和儀式

以色列人在特定的地方,藉著祭司以獻祭和儀式來表現人與上帝的關係;換句話說,這就是指禮拜(cultus)。它主要的意義是「宗教經驗表現於會眾的外在有形活動,而這活動是種官方所訂的形式」。

此外,在申命記12章中,我們看到以色列群體中開始規範敬拜的事宜和場所,並從偶像崇拜的環境中走出一神信仰。這些儀式也是後來的先知批判任何離棄信仰理想的基礎,例如批判耶羅波安的混和主義(王上12:26~14:20)。所以,禮拜對以色列人而言,有很重要的宗教和社會功能,且它區別聖與俗,好使上帝的子民成為聖的團體,就像在世俗或敗壞中被分別出來。以下就會幕的意義與獻祭的儀式,來談禮拜的神學意義。

一、會幕的意義

在出埃及記25~31章中,所呈現出來人與上帝的關係,似乎比摩西的出埃及時期和西奈山時更親密。因為上帝要以色列人造一個聖所(25:8,vD`q=m),聖地),好讓上帝住在人民的當中。所以,他們建造一個會幕或稱帳棚。

在申命記4:15~20中,上帝在西奈山上從火燄中向以色列人說話時,他們看不見祂有任何的形象;但是如今,上帝主動與人親近,在可見的會幕中讓以色列人體驗到上帝住在人的當中。原本西奈山象徵上帝的臨在,但如今,會幕就像可動的西奈山,象徵上帝將繼續陪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流浪,甚至進入迦南地。

此外,會幕中的約櫃更象徵上帝的腳凳(詩99:5; 132:7~8; 代上28:2)或寶座(撒上4:4; 撒下6:2; 王下19:15)。這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上帝是他們的王(cf.出15:18),且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出19:5~6)。

從此以後,因為會幕祭禮的發展,所以建立起一套聖的規範(出25~30),而此規範更形成民族的所在。

二、祭司、獻祭和上帝的榮耀

在出埃及記中,有關於獻祭的系統主要是依據祭司的任職獻祭,包括獻上祭物,上帝應許與人的相遇,同時也通過摩西在帳棚與上帝相會(the Tent of Meeting)來曉諭百姓。

「你要每天在祭壇上獻兩隻一歲大的小羊,不可間斷;早上獻一隻,傍晚獻一隻。獻第一隻羊時應同時獻 一公斤 細麵粉,調和 一公升 純淨的橄欖油,另外獻上一公升酒做奠祭。你在傍晚獻第二隻羊時,要跟早上一樣獻素祭和奠祭。這燒獻給我-上主的火祭所發出的香味使我喜悅。世世代代,這燒化祭要在我面前、在聖幕口獻上;那就是我要跟我子民相會、跟你說話的地方。我要使聖幕和祭壇成聖,要把亞倫和他的兒子們都分別出來,作祭司事奉我。我要住在以色列人民當中,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知道我是上主-他們的上帝;我從埃及把他們帶領出來,為要住在他們當中,我是上主-他們的上帝。」(出29:42~46, TCV)

此外,以色列人是禁止進入神聖的地方,除了祭司在特別時候才可進入會幕(聖幕)中,上帝要在會幕內與子民相會,且上帝的榮耀將聖化會幕與祭壇。所以,以上帝的榮耀表達出上帝的臨在,只有通過祭司的聖職,人才能與上帝相會。很重要的,祭司是一個管道,將上帝的話帶進以色列人的生活中,使以色列人不斷體驗上帝的榮耀與臨在。

三、禮拜的神學意義

從上帝的山-西奈山,我們看到約的神聖,看到上帝的權威,使人感受到不可潛越的規矩,上帝與人的距離似乎很遠。到會幕建立以後,上帝以可動的西奈山臨在以色列民的當中,開始形成以色列民族的精神,聖的規範也建立起來了,人與上帝的交通更為頻繁。在一次一次上帝自我啟示中,約的禮儀也一再被提起,一再被規範,而從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禮拜的原型。也因此,禮拜可說是為了朝見上帝,為了親近上帝,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