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在特定的地方,藉著祭司以獻祭和儀式來表現人與上帝的關係;換句話說,這就是指禮拜(cultus)。它主要的意義是「宗教經驗表現於會眾的外在有形活動,而這活動是種官方所訂的形式」。
此外,在申命記12章中,我們看到以色列群體中開始規範敬拜的事宜和場所,並從偶像崇拜的環境中走出一神信仰。這些儀式也是後來的先知批判任何離棄信仰理想的基礎,例如批判耶羅波安的混和主義(王上12:26~14:20)。所以,禮拜對以色列人而言,有很重要的宗教和社會功能,且它區別聖與俗,好使上帝的子民成為聖的團體,就像在世俗或敗壞中被分別出來。以下就會幕的意義與獻祭的儀式,來談禮拜的神學意義。
一、會幕的意義
在出埃及記25~31章中,所呈現出來人與上帝的關係,似乎比摩西的出埃及時期和西奈山時更親密。因為上帝要以色列人造一個聖所(25:8,vD`q=m),聖地),好讓上帝住在人民的當中。所以,他們建造一個會幕或稱帳棚。
在申命記4:15~20中,上帝在西奈山上從火燄中向以色列人說話時,他們看不見祂有任何的形象;但是如今,上帝主動與人親近,在可見的會幕中讓以色列人體驗到上帝住在人的當中。原本西奈山象徵上帝的臨在,但如今,會幕就像可動的西奈山,象徵上帝將繼續陪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流浪,甚至進入迦南地。
此外,會幕中的約櫃更象徵上帝的腳凳(詩99:5; 132:7~8;
代上28:2)或寶座(撒上4:4; 撒下6:2;
王下19:15)。這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上帝是他們的王(cf.出15:18),且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出19:5~6)。
從此以後,因為會幕祭禮的發展,所以建立起一套聖的規範(出25~30),而此規範更形成民族的所在。
二、祭司、獻祭和上帝的榮耀
在出埃及記中,有關於獻祭的系統主要是依據祭司的任職獻祭,包括獻上祭物,上帝應許與人的相遇,同時也通過摩西在帳棚與上帝相會(the Tent of Meeting)來曉諭百姓。
「你要每天在祭壇上獻兩隻一歲大的小羊,不可間斷;早上獻一隻,傍晚獻一隻。獻第一隻羊時應同時獻
一公斤 細麵粉,調和 一公升
純淨的橄欖油,另外獻上一公升酒做奠祭。你在傍晚獻第二隻羊時,要跟早上一樣獻素祭和奠祭。這燒獻給我-上主的火祭所發出的香味使我喜悅。世世代代,這燒化祭要在我面前、在聖幕口獻上;那就是我要跟我子民相會、跟你說話的地方。我要使聖幕和祭壇成聖,要把亞倫和他的兒子們都分別出來,作祭司事奉我。我要住在以色列人民當中,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知道我是上主-他們的上帝;我從埃及把他們帶領出來,為要住在他們當中,我是上主-他們的上帝。」(出29:42~46,
TCV)
此外,以色列人是禁止進入神聖的地方,除了祭司在特別時候才可進入會幕(聖幕)中,上帝要在會幕內與子民相會,且上帝的榮耀將聖化會幕與祭壇。所以,以上帝的榮耀表達出上帝的臨在,只有通過祭司的聖職,人才能與上帝相會。很重要的,祭司是一個管道,將上帝的話帶進以色列人的生活中,使以色列人不斷體驗上帝的榮耀與臨在。
三、禮拜的神學意義
從上帝的山-西奈山,我們看到約的神聖,看到上帝的權威,使人感受到不可潛越的規矩,上帝與人的距離似乎很遠。到會幕建立以後,上帝以可動的西奈山臨在以色列民的當中,開始形成以色列民族的精神,聖的規範也建立起來了,人與上帝的交通更為頻繁。在一次一次上帝自我啟示中,約的禮儀也一再被提起,一再被規範,而從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禮拜的原型。也因此,禮拜可說是為了朝見上帝,為了親近上帝,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