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靈洗及聖靈充滿的問題

    靈恩派主張的重要教義之一,就是「聖靈的洗」。他們相信靈洗和重生不同,它是繼重生之後而來的,要求大家熱烈追求。先讓我們查考聖經的記錄,然後才討論不見的見解。

    「澆灌」(原文,ekcheo)在新約聖經中的用法有:「澆灌」(2:17-18,33;3:6),或「倒出」(2:15;16:2-4;16:8;16:10,12;16:17),或「流」(22:20;3:15;16:6),或「漏」(9:17)。總意是「澆」或「倒」的意思,並不注重「被澆」,「被倒」者方面的情況,乃注重傾倒者方面的動作,也就是主動權在於上帝方面。

    我們將按各個經文來討論聖靈充滿及靈洗的事。

 

. 3:16:「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

              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

       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

              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此經文中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對句。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對句。第二個對句是比較耶穌和約翰的身份。第一個對句是比較耶穌和約翰的施洗:一個是用水施洗,另一個是用聖靈與火施洗。綜合這兩個對句,我們可結論說,約翰的水洗只有外表的記號,代表猶太人/舊約的悔改潔淨禮(並沒有外在果效),而耶穌的靈洗是內在的洗,代表新約/基督教會的洗(並附有外在果效:滿有聖靈的能力)

  這節經文至少帶出一個重要的真理:耶穌所開始的時代是一個聖靈的時代,其特徵為靈洗,一種內在的洗禮;不再繼續舊約/舊約時代的外在的水洗。每一個來到耶穌面前並接受他的人都要經歷這個內在的聖靈的洗。

   何謂「聖靈與火」的洗?讓我們來分析其他符類的經文:

  約1:33「聖靈」。  太3:11「聖靈與火」。  

  可1:8 「聖靈」。    3:16「聖靈與火」

 

  可見不同的福音書作者對耶穌的施洗有不同的表達。先讓我們來解釋「火」的意思。

  按照新約對火的解釋有:太25:41;15:6;帖後1:7;10:27;彼後3:10-12;20:14-15,這些經文都清楚是指“審判”的意思。也就是說,耶穌所帶來的洗不只是聖靈的洗(第一次來),也帶來審判(第二次再來)。只有約16:9有意加重其意義說明聖靈的來臨多少已經在這世界施行了審判的工作。的確,大多數的新約經文指火是審判,所以馬可和約翰福音可以單指耶穌來是用「聖靈」施洗,不提「火」的洗;目的是要與施洗約翰的工作直接作比較。

 

. 3:22;4:1;4:14;4:16-19

  路3:22    耶穌受洗,聖靈降臨。

  路4:1     耶穌被聖靈充滿,被聖靈引到曠野受試探。

  路4:14    耶穌受試探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事奉。

  路4:16-19 耶穌進入拿撒勒的會堂,讀經說:主的靈在我身上

 

  以上經文給我們看到一個清楚的例子,耶穌受洗有聖靈降臨(所謂靈洗),他的生活(勝過試探)是因為聖靈充滿(filled with),他的事奉是滿有聖靈(full of)的。接下來的經文形容耶穌如何被聖靈充滿,滿有能力的回去加利利傳道。

  我們不可單以耶穌作為例子証明靈洗、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解釋。耶穌基督本身是上帝,他可不需要靈洗。為何耶穌又要受洗/受靈洗呢?這不在本文章討論內。(一般的解釋認為他盡諸般的義/印證為上帝的兒子/作為信徒受洗的源頭)

  雖然這幾節經文不能說明靈洗和聖靈充滿的解釋,但是它給我們一個答案;就是靈洗、聖靈充滿、滿有聖靈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事多數同時出現,分不開,但卻有分別。聖靈充滿外在的果子是可見的,就是耶穌滿有能力的出去傳福音。

 

. 2:1-13;2:38-42

  「五旬節到,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他們就被聖靈充滿(filled with)說起別國的話/鄉談。」(2:1-13)

  這是第一次有關聖靈降臨和靈洗的記載,一方面應驗了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預言(1:4-5),另一方面說明了一個新時代/聖靈時代的開始。

  「大風吹過,充滿如火焰」可見當時聖靈降臨時的景像:聖靈(希伯來文ruah=靈/風)如風一般吹動,充滿(filled),如火焰(應驗珥2:28-32景像)

  可以這麼說:聖靈充滿有時是緊接著靈洗之後的結果(果效),接著是門徒滿有能力和膽量的以其他的鄉談來傳講福音。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2:38-42)

  這記錄是連接著五旬節的事情。把它和徒2:1-13擺在一起分析比較適切。「奉耶穌的名受洗」即是接受耶穌的施洗/或耶穌所吩咐使徒門的洗禮(28:19)

  我們必須留意彼得在此的談話,也是當時真實的情況,就是當他們悔改、奉耶穌的名受洗(水禮)、罪就得著赦免、接著就領受聖靈(靈洗)。這四件事是同時發生的,並沒有時間上的分別。這裡的信徒領受了聖靈(也就是靈洗”),接著就有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這外在的表現來証明。

 

. 8:14-17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上帝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兩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就是撒瑪利亞人相信了福音,彼得約翰去按手使他們受聖靈。這事件至少說明三個實事:

一.彼得約翰代表耶路撒冷教會証實接納撒瑪利亞人加入教會,這破除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幾百年來的仇視。

二.証實了使徒從耶穌領受的特別權柄(16:18-19;28:18-19)(以上一.和二,一起說明了為何撒瑪利亞信徒受洗後要隔一段時間等使徒來促成這件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受洗和靈洗的間隔是獨特的,只發生在這裡。以後受洗和靈洗並沒有這時間上的分別)

三.信徒們領受了聖靈(靈洗)。「他們受了聖靈」當然由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這果效辨別出來。        

 

. 10:44-48

  「彼得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為聽見他們說方言於是彼得給他們施洗」。

 

  這是彼得見到主耶穌向他所顯示的異象後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去傳福音時發生的事件。靈洗不只印證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同歸於一,在此也印證了外邦人和猶太人同歸於一成為基督的肢體了。彼得也指明這是應驗了耶穌的預言(11:16)。這裡也清楚說明領受聖靈/靈洗就是「聖靈的恩賜(dorea,禮物)」。可見聖靈是上帝的禮物,可降在人身上。說明任何人接受聖靈的人,得以進入基督裡成為肢體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8:9),「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靈洗),成為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

  「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上帝為大」。可見在此“方言”及“稱讚上帝為大”是聖靈降臨時一個外在的記號,與五旬節的「一樣」。讓其他人看見而証明這些外邦人受了聖靈。關於這裡說方言的記錄,有兩個解答:

  一.說方言和讚美上帝為大是一些外在記號証明信徒領受了聖靈,並不是每一次的靈洗皆帶來方言或其他的外在記號。

 二.這時的處境說明聖靈使用這記號幫助外邦人信徒向猶太信徒証明他們領受了聖靈。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極困難接受外邦人進入自己的群體。

 

. 19:1-7

  「保羅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說:是(施洗)約翰的洗保羅聽這話,就奉主耶穌的主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說方言,又說預言。」

 

  使徒行傳中第四次的靈洗發生在施洗約翰的門徒身上。保羅的行動印證了施洗約翰和耶穌及彼得所說的話:「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這件事讓我們見到,接受聖靈或靈洗的方法是悔改信主(接受耶穌為救主)。施洗約翰傳的只是悔改的信息,沒有真正叫人接受那復活的基督為救主。保羅向他們講解福音的信息以後,為他們按手印証他所傳的是真實的。保羅,作為一位使徒,有這樣按手的的權柄,聖靈也藉著這樣的行動在這些人身上印証保羅的傳講。這些人也藉著領受聖靈歸入基督,成為教會的一份子。同樣在哥尼流家中的情況,當聖靈降臨在這些信徒身上時,他們有“說方言”及“說預言”的外在記號。 

    我們可結論說:

. 從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可見領受靈洗早從施洗約翰的預言中就清楚說明。耶穌也是那位把聖靈的洗(靈洗)帶來的人。只要奉耶穌的名施洗就是促成了靈洗的工作。受了靈洗以後,必然有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這果效。這聖靈充滿時,有時會出現鄉談/說方言/行神蹟/讚美上帝/說預言/傳講福音,這些皆是一些外在的記號。按著今日處境的情況,就如當日哥尼流和以弗所的處境,相信今日聖靈一樣會在信徒身上使用更多的記號來証明他們是受了聖靈,例如,熱心的事奉上帝、傳福音、讚美上帝、為主作見証、講解聖經、說方言、行神蹟等等。

. 接受聖靈或靈洗必須先悔改信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切悔改信主的人,只要奉耶穌的名受洗,都可以接受聖靈或是靈洗。

    從多次的記錄中,也可見「聖靈的洗」、「聖靈澆灌」、「受聖靈」是可以混合使用的名詞。而「聖靈充滿」,除了曾用於信徒受聖靈的經歷(2:4)之外,也常常單獨用於信徒受聖靈以後屢次再得充滿之經歷(4:8,31;6:3;7:55;9:17;11:24;13:9,52)。可見「聖靈充滿」不像其他三種講法,它在信徒的靈性中是多次發生的。

. 從使徒行傳的記述,路加似乎抱著一個目的來記錄聖靈的工作:她如何從耶路撒冷開始,然後至撒瑪利亞,最後至外邦之地,帶領門徒傳福音和建立教會。這不只是應驗了耶穌的預言及使命,也讓受書人提阿非羅見到這福音如何傳到外邦地和教會如何被建立起來。任何初期教會中靈洗、聖靈充滿、說方言之事的發生皆必須在這大前提之下來認識。不可以把每一個事件抽離這主所要成就的目的獨立分析其意義。也就是說,這些聖靈事件的發生都是為了要完成傳福音的廣傳和教會建立。路加目的不是要寫“聖靈行傳”,而是要寫福音如何藉著“使徒的行傳”由耶路撒冷傳至外邦地,而聖靈是如何在當中促成這傳福音的工作。

聖靈的洗和重生有何關係呢?

      按照約3:3-9節,重生(anothen)這希臘文字本來含有兩個意思:就是「第二次再生出來」及「從上頭(指上帝或屬靈的)而生」。可見這是一個雙關話。 重生和水與靈生的意義雖不等於也極相近,它們之間並不代表兩個不同的意思,而是可以互相對換。見和進的意義也是如此。這裏最主要的意思要信徒明白重生或水和靈生是進入上帝的國度(或永生)的方法。

    「水與靈」這詞句主要的解釋有兩個:

. 相信「水」是指施洗約翰的水禮,是當時猶太人所領受悔改之禮,而「靈」是指基督教的重生。指明猶太教式悔改的水禮不足夠,而需要聖靈的重生。

二. 把水當著是基督教當時的洗禮,這洗禮必須有靈洗的實質,因此用「水和靈」來形容。

    查考舊約,它沒有直接提出「水和靈」的洗禮。但是卻預言上帝的靈在末世將澆灌上帝的子民(珥2:28),又有一處指明水和靈將出現在一起使以色列人潔淨並獲得新心跟隨上帝(結36:25-27)。

  一般上教會認為「水和靈」就是「重生」,而「重生」是與「聖靈」有密切關係。我們可結論說,重生就是聖靈的工作(約3:6-8),就是靈洗,也是進入上帝的國度或永生的方法。

    盼望我們常常被聖靈充滿。如何常常被聖靈充滿呢?

. 渴慕相信主的人:

約7:37-38指人若渴了,可以到主耶穌那裏去,並且在39節解釋說這些話是指著信他的人要受聖靈說的。信徒的信心也是領受聖靈充滿的條件之一,加3:14「使我們因信得所應許的聖靈。」弗1:13「…既然信衪,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 聖靈降臨在接受主的話的人身上:

徒10:44「彼得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 對付罪的人:

約16:8「衪(聖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 順服:

徒5:32「我們為這事作見証,上帝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証。」

加5:16「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屬靈恩賜問題

靈恩派注重追求各種屬靈恩賜,尤其是哥林多前書所列的恩賜,也認為這些恩賜今天的信徒照樣可以得著。當然上帝願意賜屬靈恩賜給信徒,這些屬靈恩賜對教會和信徒是有價值和重要的,但可惜今日在教會中,卻引起許多運用屬靈恩賜的錯誤觀念。相信當日的哥林多教會也是有這樣的困難,因此保羅才給以指正。

 

    先讓我們來討論聖經中所說的「恩賜」。

 

. 「恩賜」(charismata)是出於上帝的「恩典」(charis):這字在保羅書信出現16次,在彼得前書4:10出現另一次。歸納它的使用法,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用法。廣義的用法有羅5:15,16;6:23;11:29的恩賜,指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或信徒得到的福氣(林後1:11;羅1:11)。狹義的用法特別指一些特別的才幹、技能,或裝備,例如林前1:7的口才、知識及羅12:3-8;林前12:4-11 預言、執事、教導、勸化、治理、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醫病、信心、行異能、先知講道、辨別諸靈、說方言、翻方言等等。可見狹義的或特殊的恩賜直接與教會的建立有關。

    按這字的使用,恩賜與恩典息息相關:「按著所賜給我們的恩典(charis),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chrismata)。」(羅12:6)

. 「屬靈恩賜」(pneumatika)是出於「聖靈」(pneuma),也是出於上帝的「恩典」(charis):林前12:1;14: 1處皆說恩賜是「屬靈的」(pneumatika),也就是這些特殊恩賜的源頭是出於聖靈。把羅12:3-8及林前12:1;14:1所指的恩賜排在一起看,讓我們看到恩賜不只是出於聖靈,也是上帝恩典的賜與:上帝按著衪的恩典藉聖靈賜下這些特殊的恩賜。可見恩賜不是人所成就的,完全是上帝所成就的。人忘記他所獲得的恩賜是上帝所賜的,那只會引來驕傲和迷惑。

. 各樣恩賜是三位一體上帝的工作:「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事奉)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事。」(林前12:4-6)這不是三類的運行,乃是同一個現象,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去描寫而己。弗4:7進一步說明基督也參與賜給恩賜:「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可見,運用恩賜時不可偏袒或過份高舉某一個位格的賜與。

. 恩賜各有不同:羅12:3-8;林前12:4-27都一起說明恩賜是多元化的,出現在不同的信徒身上。

. 運用恩賜必須盡力、忠心、出於愛心:羅12:6-8說明必須「專一」的運用恩賜。彼前4:10-11是按著「聖經」及「上帝所賜的力量」。林前13:1說「沒有愛」恩賜就沒有價值了。

. 上帝按不同的需要賜給教會不同的恩賜建立教會:羅12:3-8;林前12:4-11;弗4:7,11;彼前4:10-11都一起說明在不同的教會處境和需要中,上帝賜給信徒不同的恩賜。當日上帝按著教會的需要,賜下不同的恩賜,今日上帝也會按著教會不同的需要而賜下更多不同的恩賜。今日的信徒必須去發掘更多的恩賜。主要是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4:11)。

 

    最後,引用保羅的勸勉:「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14:12)

 

護教的動機與歷史鑒戒

教會在每一個時代都必須認真地拾起護教的責任。護教的任務包括什麼?積極方面,護教者必須宣講真理護教的目的,不是討好世人,護教的動機是將人的心意奪回,信服基督 (林後10:4-5)。我們不可以出於懼怕的心來從事護教的工作:我們不必,也絕不應該怕十字架的福音會得罪世人,因而重新包裝我們的福音"資訊"來迎合世人的喜好。十字架對世人來說,不是絆腳石,就是愚拙,這是聖經明明的教導;可是對那些蒙上帝大能的恩典得救的人,福音總是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指揮 (參考:哥林多前書,第1,2章) 。

消極方面,護教者必需指出每一個時代的思潮背後的世界觀 (worldview)。世界觀包括人對宇宙,上帝,靈界等的信念;這是 “本體論” (metaphysics) 方面的信念。世界觀也包括人對真理,知識等的信念,與科學,哲學之間的關係;這是 “知識論” (epistemology)方面的信念。護教的任務,是攻破世人思維的營壘–就是那些攔阻人來到基督面前順服信靠他的事情–哥林多後書10 :4,5。


護教與傳福音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必須宣講真理:我們只可以講真理,不可以以錯誤的道理教導人。新約聖經常斥責那些宣講錯誤道理的人 (提摩太後書第3章;彼得後書第2章)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可以看見很多異端的起源,都因某種護教的動機。有人會這樣想:"我若要說服知識份子信基督教,必須顯示基督教是符合當代思潮運動的。我必須給知識份子看到基督教在理性上是可以被尊重的。" 聖經的教義就因此有意無意地被妥協,以流行的哲學理念取代之。


早期教會後(第二世紀)的護教者,如猶斯丁( Justin), Aristides ,和雅典哥拉(Athenagoras)等,多是愛主的信徒。可是他們往往妥協了聖經的創造論;而與諾斯底派 (Gnosticism) 的世界觀的"上帝"與"靈體存有"(a continuum of being - aeons) 等觀念妥協。


在聖經裏自我啟示的上帝,是有位格的,是三個位格(tri-personal) 的上帝,是有屬性(attributes) 的上帝。可是諾斯底派的上帝,是沒有位格的:上帝是不可知的,沒有屬性,在存有之上的存有。聖經中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和聖靈是同等的,每一位元都有所有上帝的屬性。受了諾斯底派影響的上帝觀,在三位一體方面,就有了三位之中高低之分:聖子,聖靈從屬聖父 (subordinationism)。他們認為,這樣來理解三位一體,聖子和聖靈才可以與世界交往,因為父–最高的存有者–不可能與邪惡的物質世界交往。


基督教的信仰,因此與世俗哲學宗教融合,成為混合物 (syncretism)。今天宗教的多元主義 (religious pluralism) 已經成為多位福音派神學家的壓力。要否與儒家,道家的哲學會同?融合?混合?


歷史上有不少從護教的動機出發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俄利根(Origen),阿奎那 (Thomas Aquinas),士萊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20世紀的神學家 (如:布特曼Bultmann, 田立克Tillich 等) ,他們都想在文化知識界裏表示基督教有理性的價值 。士萊馬赫的名著:On Religion: Speeches to theLearning Despisers of Christianity,正是為了向那些藐視基督教的知識份子詮釋基督教的真義。可是士萊馬赫是一位泛神論者,他所提到的上帝,與自然、宇宙無異。很不幸地,當代福音派的神學家不少有推崇士萊馬赫思想的。弟兄姐妹們接受了一種人文主義思想 (不論是士來馬赫的浪漫泛神主義,或是存在主義影響之下的新正統神學) ,信仰的根基不穩,就很難批判另一種人文主義思想 (如後現代的解構主義) 了。


我們必須承認,基督徒與神學家的護教動機往往都是很好的。他們都向向這個邪惡,抵擋基督的時代宣講福音。華人的神學教授和普及護教的講員也不例外。可是因為在世界觀 (或稱方法論)方面不警醒,因此在真理的認識與福音的宣講上,就與世俗的思潮妥協了。華人教會有這種傾向嗎?前車之鑒,還有聖經的警告,我們不得不謹慎。


親愛的讀者:你至終效忠於上帝嗎?還是"理性上被知識份子尊重"?或一個抽象的真理?或某一個哲學傳統?若不是效忠於上帝的話,請不要作護教者。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與上帝為敵的人

既然有一位上帝的存在,禍哉,那些與上帝為敵的人。

 

上帝長遠活著為了報應他們。到了我懲罰你的日子,你的心還能忍受嗎?你的手還能有力嗎?我耶和華說了這話,就必照著行(結廿二14)。

 

譬如,玷污上帝的安息日,反對祂的聖徒,在塵土中踐踏這些珠寶。就像那些在上帝話語前生活表裡不一的人一樣,竟叫天上無可限量的威嚴者與自己(上帝)為敵。他們的結局將是何等悲慘!

 

我若磨我閃亮的刀,手掌審判之權,就必報復我的敵人,……我要使我的箭飲血飲醉(申卅二41-42),只聽到獅子的吼叫就覺得夠恐怖的了,那當它撕開獵物時將更是何等地恐怖?

 

你們忘記上帝的,要思想這事,免得我把你們撕碎(詩五十22),哎呀!那些繼續犯罪的人要思想這事!難道我們要使偉大的上帝反對我們嗎?上帝的反擊是慢但卻是夠重的。

 

你有上帝那樣的膀臂嗎(伯四十9)?你能抵擋這樣的反擊嗎?上帝是最好的朋友,卻也是最可怕的敵人,若祂能以目視使人進墳墓,那祂能把他們拋得多遠呢

 

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詩九十11)?他們是何等愚昧,為了一滴的享受而喝下一大海的忿怒!巴拉瑟斯(Paracelsus)說:有些人瘋狂到跳舞跳到死,照樣,罪人跳舞跳到地獄裡。

 

罪惡必被刑罰—上帝之存在

既然有一位上帝的存在,那祂會不偏待並以公正報答人。

 

世上的事好像很不公平﹔惡人興旺(詩七十三3)。那些試探上帝的人卻脫離險境(瑪三15)。成串上好的葡萄釀酢在他們杯中,敬虔事奉上帝的人卻受逼迫。我吃過爐灰,如同吃飯﹔我所喝的與眼淚攙雜(詩一O二9)。

 

惡人享受一切美善,良善的人忍受一切的邪惡。但既然有一位上帝的存在,那祂將公義的對待人。“……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十八25)。

 

冒犯者必受責罰,罪人的死期和末日即將來臨。主要笑他,因見他受罰的日子將要來到(詩卅七13)。

 

只要地獄存在,惡者就會受足夠鞭打,只要永恆存在,他們就會有足夠的時間留在那裡﹔而上帝會豐富地回報祂百姓對祂忠心的服事。他們會得著白袍和冠冕。義人誠然有善報﹔在地上果有施行判斷的上帝!(詩五十八11

 

因為上帝是上帝,所以祂會賞賜給榮耀祂的百姓,

 

無神論者之荒謬—否定上帝之存在

既然有一位上帝存在,這就指責那些否認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者是愚昧的。宣稱沒有上帝者,比盜賊還不如,因為盜賊竊取我們的東西,但無上帝論者竊取我們的上帝。

 

照樣,我們也可以如此形容無神論者:他們想把那位賞賜我們盼望和安慰的上帝挪去了。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詩十四1)。他不敢用他的嘴巴說,但他在心裡面說:他如此希望。誠然,無人能作純理論的無上帝論者。連魔鬼也信上帝之存在,只是戰驚的相信(雅二19)。

 

有一個人曾宣稱自己為無神論者,但他在臨死時卻呼喊說:他是被咒詛的。雖然很少的人說沒有上帝,但大多數人都在他們的行為上否定有上帝。“……行事卻和祂相背(多一16)。

 

西塞羅(Cicero)在談論到伊彼鳩魯(Epicurus)的時候,說:他一方面否定上帝的存在,一方面又默認祂的存在。這世界充滿了實際的無神論調﹔大多數的人活得像他們不相信上帝存在。如果他們相信有一位會和他們算帳的上帝存在,那他們還敢說謊、欺騙、生活污穢嗎?如果一位從未聽說上帝的人來到我們當中,我們只有一個方法說服他上帝的存在,就是我們的生活。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