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禮拜學名詞解釋

 

禮拜程序部份:

特庫拉(Tefillah):為一套禱文,其內容分為三組別,須站立背誦。第一組禱文分三段,以讚美上帝為主題。第二組禱文分十三段,是會眾集體的祈求,特別重視悔罪、祈求赦免,也提及彌賽亞將臨,並求悅納禱告。第三組禱文為結束禱告,內容是個人對上帝的感謝,並以祈求平安的禱文為結語。

尋道(derashah):一解經方式,講道是解釋所念之經文和講解如何把經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就是尋求妥拉的教導;講道者稱為導師(darshan),即尋究者之意。

尊主頌(Magnificat):述說主耶穌降生的讚辭,如馬利亞:我心尊主為大(路一46-55);尊主頌被公認為教會最早採用的詩歌之一。

撒迦利亞頌(Benedictus;路一68-79)

大榮耀頌(Gloria in Excelsis;路二14)

西面頌(Nunc Dimittis;路二29-32)

十八美辭(Shemoneh ‘ esreh):或譯十八祝文,是會堂聚會常選用的祝文,初代教會在禱文中,常以上帝的聖潔、上帝應該受至高至尊貴的讚美為主題。

總禱文(Litany):是一種對唱方式的禱文,由領禱者說出短句,會眾不斷用相同的字句作答句,如「主啊!憐憫我們」或「求恩主垂聽」。例如詩篇一一八篇及一三六篇。而第三世紀的「執事的總禱文」大概是一些可供對說()的公禱文。

獻心頌(Sursum corda):或譯舉心向上辭,第一位使用者為居普良,為聖餐前的序文,目的是加倍表明感恩之心。

序禱(Preface):一種宣告,目的是簡要地說明感謝和讚美的原因,感謝讚美上帝的創造、神的聖潔等等。

聖哉頌(Sanctus):或譯三聖頌,「聖哉聖哉聖哉」→三聖哉頌辭,見於賽六3和啟四8。文獻提及首位使用者為革利免,目的是在守主餐前,信徒以聖哉導入感恩禱文(Eucharistic prayer)。或古老文獻提及採用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

垂憐經(Kyrie eleison):或譯憐憫頌,意為主啊!憐憫我們;唱出基督降世時眾先知的呼求,承認參與禮拜者的景況,都是可憐的罪人,連唱三次是表明三位一體真神的奧秘。

憶念文(Anamnesis):憶念主之受苦、復活及升天。

求降聖靈文(Epiclesis):祈求聖靈降臨在聖餐的酒與餅,也降臨在敬拜者。這禱告認定聖靈的執事,堅定我們的崇拜,又使崇拜成為真實。

敬禮文(Salutation):平安禮,在聖道與聖餐間舉行,在聖餐前表達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的舉動。

小進入(Little Entrance):是耶穌道成肉身介入加利利,傳講得救的福音,涉及誦讀福音書的程序,其目的是突出聖道的重要。為激發會眾敬畏及尊重聖道,由一為執事捧著聖經進堂,其他人也提著各式物品慢慢進堂,從北門進入,繞過中央的通道,行祝聖及親吻聖經禮。然後從王們走到聖桌。

大進入(Greater Entrance):是耶穌進入墳墓,直到天使宣告祂復活,此儀式環繞著聖餐的酒與餅進行,目的在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儀式較小進入豐富,目的是要表明救贖的重要。

入祭禮(introit):是始禮的唱誦,遙指歷古以來眾先知的聲音(宣告彌賽亞將要降臨的訊息,就像詩班員誦唱,宣告主教進堂)

第一篇集禱經(the first collect)提及主耶穌童年十二歲時的事蹟。

書信經文(Epistle)喻表約翰傳講道理。

答唱詠(responsorium):表示使徒們聽聞主耶穌的呼召立刻回應跟從耶穌。

感恩禮(Eucharist)從希臘文eucharistein而來,為感謝之意,此字用於林前十四16Eucharist和猶太人為餅和酒祝謝的儀式berakah相似。而其本質為:紀念、相交、獻祭。並現今存有的程序為:拿起、祝謝、擘開、遞給。

 

教會年曆部份:

將臨期(Advent):重點為將要來到,是指主耶穌降生前的一段時間而言,提醒教會預備迎接救主的降臨;雖較後期才添加的節期,但為教會年曆的開始。

顯現期(Epiphany):重點在於顯示(manifestation),一開始是指著上帝的榮耀藉主耶穌的降生、受洗和施行第一個神蹟而彰顯。一般是認為住在埃及的基督徒為抗衡異教的冬節而定的節日,最初與聖誕節連在一起,第四世紀後,顯現節成為一個紀念救主向博士們顯現的節日(表示向外邦人顯現救恩)。目的為顯示道成肉身的真義。主要是藉著一連串的基督事件彰顯耶穌是基督: 從耶穌的受洗開始, 最後以耶穌登山變像作為結束。每一次不同的事件都是讓我們越加認識耶穌, 以及祂來到世界的使命。

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節前的預備期間而言。起源於慕道的信徒在復活節接受水禮之前的預備期(游斯丁及希坡律陀皆提及此安排)。其後,此預備期定為四十天,因為摩西曾在曠野四十年,預備實行上帝的使命,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才進入應許之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此外,教會眾信徒也與慕道信徒一起預備,成為教會的一特別時期。此節期的主題是為復活節作屬靈的預備, 以禱告、禁食和慈善救濟三樣屬靈操練為特徵, 即透過捨棄自我, 與耶穌一同經歷受苦的旅程, 為的與基督一同經歷復活的新生命。

受難周(Holy Week):受難週的目的,是讓信徒更感受主耶穌基督救贖的真實,重演主耶穌在世最後的日子所作的事,親嘗主的經歷,是向主敬拜的一種途徑。這禮儀的真實感能對信徒產生極大的影響成為一動力。

聖灰日(Ash Wednesday):為大齋節期的起首之日,其意義來自人們多以披麻蒙灰來顯示悔罪之心,源於舊約的記載,蒙灰(創三19),叫人回想自己的本相,開始向上帝呼求、悔改,以致得著更新。

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其意原出自拉丁文指「命令」的意思。因為主耶穌在此晚上親自設立聖餐並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謙卑服侍別人,正如他為門徒洗腳一樣。(約翰福音13章)。

受難日(Good Friday)纪念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而死,原本的名稱是”God’s Friday” (上帝的星期五), 譯成英文卻成了”Good Friday”; 這也是一種返回讀上帝拯救故事的方法, 受難日之所以是上帝的日子, 之所以是好的日子而不是受咒詛的日子, 是因為放在主日/復活節的亮光之下來看, 因為在這天, 「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

守夜禮(Easter Vigil)在禮拜六的黃昏開始舉行,或是復活節的黎明;故此會眾可以在黑暗中進入教會並於兩三個小時之後在光明中離開。

復活節(Easter):復活節代表喜樂和慶祝,因為主已復活。復活節的講道集中於主復活後的顯現和裝備使徒見證上帝國度的工作,整個期間為時五十天。

五旬節(Pentecost):五旬的意思為五十天,指逾越節後的五十天, 因為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正逢以色列人的收割節(利未記二十三15~17),也是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禱告被聖靈充滿的日子(使徒行傳二章),此後五旬節和收割節則合併記念。

”ordinary time”是指沒有特別節期及特定的主題的時候, 但是, 每個主日都還是「小復活節」(Little Easter), 都是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

 

其它

紀念(anamnesis) 一詞在基督教禮拜中的使用: 紀念其意思是將過去帶進現今當中(bringing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也就是將過去的事引進我們現今的經驗中, 而不是將它鎖在過去的記憶裡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藉悔改而鼓起見證之勇氣

 

讓我們以一個眾所週知的主題作為開始:生命中的罪。我們在福音事工上沒有果效,對普世宣教又缺乏動力,這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某處——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團契——我們著實犯了罪!甚麼是罪呢?

 

﹙一﹚罪就是違背上帝的誡命,作了上帝所禁戒的事;

﹙二﹚罪就是未能達成上帝所冀望我們所作的事;

﹙三﹚罪就是沒有盡心盡意盡力地信靠上帝、愛上帝、並降服在祂之下;

﹙四﹚罪就是以上帝為兒戲的——滿以為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以獨立的思考取代信靠的思考。

 

有趣的是,無論我們在何處找到罪,何處就必有破碎的關係。因為,一方面罪不單是從破碎關係中滋生出來,更甚的,它是由於我們對上帝存錯誤的態度,不順服祂在我們生命上的主權,結果就滋生出許多破裂的關係來。麥哥登﹙Gordon MacDonald﹚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想知道你生命的光景,只要你看看你的車子﹙或房子﹚就可以了!是否井井有條呢?是否整齊清潔呢?這可能就是你內心的寫照呢?

 

問題就是,你如何應付罪:隱藏它,還是躲避它而不是面對面對付它?於是,我們發明各色各樣的新名詞來把教會內的罪瞞飾起來,以管理技巧上的術語來淡化這些問題,例如︰當牧師和長執不和時,我們就稱之為「在政策上未達成一致意見」或「溝通上有隔閡」;當夫婦不和諧及缺乏愛時,我們就稱之「不協調狀態」;當想作偽賬目瞞稅時,我們就稱之為「創新會計法」,諸如此類。我們總可以找到合適的代名詞來把罪隱藏起來!結果,我們所找出來的解決方法,都是代替品,毫不實用——且只會侵蝕我們屬靈的生命力!

 

我們若敢於稱罪為罪,我們才有盼望。若罪就是罪,我們就可得著上帝的饒恕,因為祂曾應許過,我們若認罪悔改,祂必赦免我們,潔淨我們,並賜我們更新的生命,可以重新再開始。祂的話是信實的。﹙不像我們的話﹚!

 

悔改是甚麼?它不是僅僅懼怕受罰或罪所導致的後果﹙如:懼怕因通姦之後而意外懷孕﹚,也不是單單行些善事以補償過失;悔改乃是︰

 

﹙一﹚認罪︰承認我們所作的,在上帝的眼中實在是錯的;

﹙二﹚悔罪:誠心地懊悔、痛悔及恨惡所犯的罪,懇求上帝的赦免,並以基督的血來潔淨;

﹙三﹚在這範圍上,及其他範圍上,重新向上帝獻身,立志順從祂。

 

悔改為何如此重要呢?因為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應許的「活水江河」是從純潔的心中湧流出來的。何處有人在上帝面前把心靈敞開,何處就有心靈向世人敞開,有效佈道的關鍵就是在此!

 

若我們敢於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我們就必敢於向普世宣教。

       

悔改後,我們還要作甚麼呢?若要保持在聖潔生活路上直奔,筆者相信有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就是願意委身於一小群基督徒,並願向他們負責任。負責任就是鑰匙!當然,為要建立這樣一個小組,我們必須互相信任對方能保守秘密,並彼此委身,互相建立,不把個人利益建立在別人的創傷和軟弱上。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崇拜的事工

[教導信徒明白敬拜的意義]

並非每個信徒都能在主日中經歷真實而又有意義的敬拜。許多時候是因為信徒缺乏對崇拜意義的認識。很少牧者常對信徒說明「敬拜」是甚麼一回事。牧者除了要將崇拜的意義告訴信徒外,還應有系統地把崇拜的禮儀教導他們明白。

[時常指導信徒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

羅馬天主教把會眾放在觀望者的地位,有違聖經所說信徒皆祭司的真理,但不少福音派教會把講道放在崇拜的中心,加上音樂「表演」,也是把會眾放在觀眾的地位,這是崇拜的攔阻。

[引導信徒在敬拜中以上帝作為中心]

好些信仰純正的教會,都太過注重個人主義,而忽視了教會的整體性。

[教導信徒過敬拜的生活]

今天的教會必須看重敬拜,以敬拜作為教會活動的中心,不要被其他的事工取代了。

[培訓更多信徒領袖起來帶領崇拜]

今天在教會中,實在太少領袖會像所羅門王帶領以色列民在聖殿以禱告和讚美來敬拜上帝。我們應該仰慕的並非感情的提升,而是有意義的敬拜,我們需誠實地捫心自問我們的缺乏到底在哪兒,歸根到底,就是沒有訓練上帝的工人如何去領導敬拜。培訓信徒領袖起來帶領崇拜也是多方面的:有崇拜主領、聖樂人才、組織詩班、訓練司琴、崇拜的工作人員等等,都需要時時給與培訓和指導,讓崇拜事工做得更好。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教學目標要具體

   合宜、理想的課程與教材,固然是達成教育目標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媒介(工具)。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倘若教師心中沒有設立明確和具體的目標作為指針,他非但不知該如何取舍教材,同時他的教導也必會產生散漫和無法達成目標的傾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前題;教學過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確的目標,猶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羅盤。然而,許多聖經教師的一個共同問題,正是不懂得確立具體的(即能產生回饋行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立,為要使學習者在態度、思想和行為,收到具體改進。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使學習者的生命改變。一個優良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性︰


1.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預期的盼望。


2.能提供達到學習效果的具體資料或建議,使學習者對自身努力及發展的方向有所遵循。


3.能帶出具體的實踐,而又是榮耀上帝並適用於家庭生活、教會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層面的。


    目標應當明確且實際,否則將令人無所適從。有些目標,譬如︰「帶領學生立志學像基督的品格」;「幫助學生完成廣傳福音的使命j;「幫助學生更愛耶穌和他的教會」等,便是一些經常被使用,但卻不具適切意義的例子。這類目標的本身並非不好,主要的問題是這樣的說法太廣、太大,並過於抽象和籠統,以致讓人在收到訊息之後,無從實踐。這樣的目標較適於作為長程性或永久性的目標,若拿它們作為每課的教學目標,就非常不合適了。


     課程的教學目標愈具體愈好,因它們可以提供學習者達到實踐所學(智識和靈命)的目的。當聖經教師在確立課程目標之時,亦當注意所採用的語詞。教師們很容易不經心地使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語詞,作為教學和學習的期盼。教師常常盼望他的學生能夠「明白」、「了解」、「懂得」、「知道」、「認識」、「發展」、「培養」、或「欣賞」他所學習的功課。


     其實,以上所例舉的語詞,在實踐的意義上是十分抽象的,因為這些抽象的語詞無法評量任何認知的實質意義,也就是說,它們無法對學生的屬靈實踐有所評估。教師以為學生明白了,其實學生不一定明白;唯有當教師能從學生自己的言語或實際行為之中獲得訊息,才能證實學生對該課程有了具體的認知。


    主日學教師必須藉著帶有具體行動意義的語詞,去達成確實評量學習者認知程度的目的。換言之,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該課程作出個人的認知回應,達實際確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倘若學生於學習之後,即可對學習的內容作個人的表達,予以「重述」、「解釋」、「默寫」、「比較」、「區分」、「重組」、「批判」、「找出」、「歸納」、「分析」、「查考」、「說明」、「畫出」、「作摘要」、「下定義」、「表演出」、「舉例說明」等,教師必能評量出學生真實的認知。例如,當學生能對課程中某兩個以上的情況作出「比較」的時候,教師就確定學生真實地「明白」了課程,而教師也達成了他的教學目標。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本地宣教

 經文:使徒行傳8:26-40
各位弟兄姊妹,您們有沒有參加過「國外短宣」?或是「國內短宣」?參加過有什麼感受和看法?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台灣教會這幾年非常熱衷於「短宣」,不少教會都會趁著學生寒、暑假的時間,差派短宣隊到偏鄉、部落、離島,甚至去到國外短宣。然後,會利用主日崇拜或青年團契的時間,讓這些參與的弟兄姊妹做一些分享,激發大家宣教的熱誠,使更多的弟兄姊妹願意投入宣教的行列!其實短宣隊在台灣教會界並不是一個新興活動,早期就有一些教會或大學團契會趁著暑假到偏鄉或原住民部落進行短宣或服務隊的福事,傳道在大學時代曾經參加過鄉村福音隊,幫助一個教會做開拓的工作。只是近年來因著各教會開始強調國度事奉,因此將服事的眼光拓展到其他區域,甚至國外。
其實不管短宣或長宣,重點都在「宣教」。但短宣難免讓人有一種「沾醬油」、無法深耕的顧慮。因為宣教的目地,不是去當服務隊或是旅行團,是要宣教傳福音建立教會。所以,即使是短宣也要用救靈魂的心志來進行,不是來遊覽、辦活動和認識朋友的!
今天讀的經文,是一個很特別的宣教方式,就是在本地將福音傳給外國人,帶領外國人信主。而這個外國人後來將福音帶回自己的國家,在自己的國家建立教會。這樣的模式,就像美國有些福音機構,專門提供中國留學生住處,然後將福音傳給他們,好讓基督信仰可以帶回中國大陸。也透過這樣的一個服事,福音可以在中國被傳揚了,教會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的增加了許多,使大陸當局感到十分震撼。
這段經文,只有提到兩位主要的人物,一位是腓利,是被選出來管飯時的七位執事當中的一位。他在教會被迫害的期間,到各處去傳道,做宣教的事工,毫不受影響!而另外一位是衣索匹亞的太監,他遠從非洲跑來耶路撒冷做禮拜,不僅如此還是一個讀聖經的人,尤其是對先知以賽亞書用心研究,可見他也是一位盼望彌賽亞降臨的人。
而這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怎麼會相遇?然後能夠在主的裡面發生信仰的傳承呢?這完全是上帝的做為!首先上帝透過天使來呼召腓利,對他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
相信腓利也清楚「那路是曠野」,他沒有和上帝的使者起爭論,他就是順服和聽從,並且沒有抗議和質疑。上帝要他去就去,從來沒有說:「曠野裡又沒有人,要把福音傳給誰呢?」這和我們一般做教會開拓的人,想法不同,通常要開拓教會會尋找人多的地方,教會建立比較快!
說到這事,就想到一個特別的得救見證事蹟:曾經有一個傳道人被上帝感動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講道,到了那裡只見一座空棚子,也看不到任何人,但是心裡有一個聲音說,趕快講道,講完後還要唱回應詩歌喔!他就照辦了,因為是上帝的感動。雖然看不到一位聽眾,講道的時候,被聖靈催逼得,情辭迫切,比他平時講道還要精彩!也真的把道講完之後,唱了一首回應詩,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在多年後,就然有一位弟兄來像他感謝,因為是聽了他的講道後信主的。他覺得很奇怪,因為每次講道後,都會和弟兄姊妹握手問安,從來沒有見過這位弟兄。那位弟兄就問他,你曾經在一個地方講道,沒有聽眾嗎?他就想起來那天的情形。那位弟兄說到,自己那天受傷很嚴重,被人用擔架送到那附近,他聽見有人講道,就注意聽,心裡大受感動,更在回應詩當中,向上帝決志,並決定自己受醫治以後,一定要殷勤參加禮拜服事上帝。後來傷勢真的得痊癒,他就一直殷勤參加禮拜服事上帝!
而執事腓利就遵照上帝使者的指示,下到南邊往的迦薩的路上,不管那裡是曠野路,會不會有什麼危險,就是要遵行上帝的命令。而在那裏真的有人,有一個衣索匹亞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而聖經在這裡有說明衣索匹亞就是舊約的古實,是在埃及旁邊的國家,那裡的人是黑皮膚的,也就是黑人。
在這個時候,四下無人,寂靜無聲,腓利特別可以聽見聖靈的聲音,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他就真的用跑得去追那部車,也真的給他追上了!
聽見太監正在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感謝主!這個太監有反應,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這樣,一段的心靈的交會就開始了!他們就藉由聖經的討論,轉移到耶穌基督!
對基督徒而言「舊約」的意義是預備基督的降生,任何的預言的指向都耶穌基督!所以,當太監問起:「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腓利就向他傳講耶穌。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福音,正如馬可福音1章1 節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指耶穌基督等於福音!因此,我們傳福音就是介紹耶穌基督,使人與耶穌基督相遇而得著生命得更新,不是告訴堆方一堆知識與理論,不用證明上帝是不是存在,救恩是不是真的,只管宣告就可以了,就像腓利只要向依索匹亞太監宣告先知書所說的,就是指耶穌基督就可以了!其它的工作就是聖靈的作為了,祂就是要使人認識耶穌基督是救主,接受祂的救恩!
正如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剛好有水在那裡,太監竟然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腓利向他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而太監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也就是這樣,那位太監就受洗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更有意思的,這一次的洗禮之後,腓利竟然被「提了去」,在原文這個詞的意思,就像被被野獸拉走一般!也就是腓利突然在太監面前不見了,找他都找不到!但是,這個太監在這時候,也被聖靈充滿,所以聖經用「歡歡喜喜」來形容他!這裡的「歡歡喜喜」是喜樂滿足的外在表現,各位弟兄姊妹,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而聖靈將腓利提走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人信靠主耶穌之後,要跟隨得的不在是傳道人,不是領你信主的人,而是要跟隨主耶穌,主耶穌才是你真正的牧者,要建立起自己的靈修生活,天天單獨會主,在聖靈引導下來讀聖經、來禱告。當然更是需要每個星期來參加禮拜和查經小組,在禮拜前要為講道者禱告,希望上帝透過講道者說出上帝要對你說的話;而在禮拜時唱詩歌是回應上帝的救恩,對上帝獻上感謝與讚美!因為,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就是上帝的兒女,上帝必定保守到底,直到主耶穌基督在來的時候!而在這段時間,我們要如何生活與行事呢?「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我們以此來互相勉勵,彼此激勵愛心、信心與盼望!
而在這一次的福音出擊,雖然沒有像使徒行傳前面的記載,使徒彼得一講道就三千、五千人信主,只有一個人信主!是不使沒有果效?不是的!
在上帝的眼中,每位得救的人都是寶貝,都是貴重的,即使是一個人,也是上帝的宣教工作,也是上帝所看重的!宣教不是看一時的成果,也不是以人數的多寡來衡成敗,最重要是人是否願意在聖靈的引導下來進行宣教?
回想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宣教行動,正如:威廉克里(Carey)在印度七年之後,才為一人施洗;耶德生(Judson)在緬甸亦經過七年,才得一人信主;馬禮遜在中國亦勤苦工作七年,才得第一個華人歸主;慕法(Moffatt)在非洲亦等到七年之後才見上帝的明顯作為。所以,宣教建立教會,是件艱辛而且要忍耐堅持的事奉。同樣我們今天在這裡建立教會,也要用這樣的堅持來宣教,不要看眼前,要相信上帝的做為,正如農夫耕田種稻,也要等待三個月才能收割!
前一陣子,為尋找服事的教會,南征北討,奔波於各地!在不經意中,看見一個小小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說到,曾有一位牧師,立志要從英國到國外去傳道,他帶著妻兒乘帆船出國,不幸遇到颶風吹沈了帆船,家人都淹沒於大海中,隨身的財物也沒了!僅僅自己得救,極其灰心,埋怨上帝位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後來他被沖上岸,遇到一老人,對他說:「這海島非常需要傳道人來傳福音。」他這時才明白,上帝有美好的安排及旨意,就是要他來到這個島來宣教建立教會。
這個故事之所以讓自己得著感動,是因為我向那個英國的牧師,企圖要自己尋找道路,沒有順服上帝的引導!上帝卻早已預備好了,為何還要東奔西走尋找呢?上帝的呼召就在這裡,這裡就是上帝命定的教會,不要再漂泊遊蕩了!也因此,我的心就定下來,為何嫌這教會小呢?卻沒有看見上帝在這教會有滿滿的恩典!
上帝更透過《牧養小型教會》一書提醒:「教會生命力的彰顯不在於它的規模大小、節目內容或預算,而在於它是否履行了上帝的旨意。教會不會因為缺乏會友和財物短缺而關閉。教會之所以關閉是因為它們不能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
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激勵,更提醒我們要「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才是教會存在的意義,而教會存在的重大意義,就是要這裡宣講上帝國的福音,也就是要在這裡宣教!
也因為如此,相信上帝所以帶領你和我來到恩典台福教會,就是要我們倚靠聖靈的大能,「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在此地做宣教建立教會!
我們要效法腓利執事,他當初被選出來的服事是管飯食,照今天的說法是「愛宴同工」!但是,他願意在聖靈的引導下,成為宣教大使,雖然有逼迫臨到教會,但是他卻周遊四處,為主傳福音,成就了突破性的事工。雖然他的腳蹤並沒有像保羅到了小亞細亞、馬其頓、羅馬,甚至計畫到西班牙,只是順服聖靈在本地宣教,但是上帝還是看重他如保羅一般,在使徒行傳為他記上一筆,成為「本地宣教」的典範!
弟兄姐妹,你是否受到許多宣教事工團體或差會的鼓勵,夢像過要到遙遠的地方宣教嗎?但是,卻受到許多不可抗拒的因素牽絆在這個地方,以致於無法到遠方宣教,你為此感到遺憾和難過嗎?
其實,宣教傳福音無須到極遠的地方,在你周圍就有很多的機會。有一個美國女孩子,屢次求上帝帶領她到各地去傳福音,有一天得到上帝的答覆。上帝對她說:「你希望到各地去傳福音,那麼,你是那一國人?」她回答說:「瑞士人。」上帝說:「你住在甚麼地方?」回答說:「美國。」上帝又問:「樓上是甚麼人住?」答:「猶太人。」上帝再問:「三樓呢?」答:「挪威人。」又問:「隔鄰呢?」答:「中國人。」上帝繼續說:「你若能向你的左鄰右舍傳福音,就是往普天下傳福音了。」
弟兄姐妹,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很好笑的小故事!但是,想想台灣目前的現況?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有世界各地來的外國人嗎?即便彰化是一個鄉下的地方,也是有眾多國家出生的人來到這裡,好像是一個地球村一般!我們在這裡宣教,也是使萬國萬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呢!更何況,我們彰化的鄉親,還有許多人的人尚未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雖然福音的傳揚在此已經超過一百年了,也是過去福音的重鎮,但是基督徒的比例卻仍然偏低,還算是一個宣教地區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帝既然讓我們在這裡「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讓我們透過像腓利一般「本地宣教」的模式,順從聖靈的引導,邀請我們所設定的福音朋友來教會參加聚會,並且天天為他們禱告,一同來進行「本地宣教」!而且這樣的宣教行動,不是像短宣一般「沾沾醬油」就好,是要花時間,竭心盡力來進行的!我們一起來唱「」求主幫助我們,全心為這塊土地的宣教來努力,就像當初來這片土地的宣教士,要讓真正的基督信仰在這裡生根定地一般!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