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lson在 “The Life of Dietrich
Bonhoeffer”一文中指出,「在1935年23位神學生在和“潘霍華弟兄”的六個月共同學習生活中,他們永不磨滅地受他影響」,因為在潘霍華的帶領下,Finkenwalde神學院造就出來的是一批對神學思考及靈性培養兼備的牧者,這何嘗不是今天的牧者應該具有的質素呢?
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提醒我們反思服事背後的神學思想,把我們的一切言行回到基督及回到聖言上,無論在甚麼層面中的服事都要緊記高舉上帝的話,並要達至律法和福音的平衡,這實在是一個很重要和精闢的提醒,因為今日世代牧養傾向著重一些包裝,形式和一套套的節目,追求即時的外在果效,而很容易忽略了基督教信仰的重要
核心信念和本質,潘氏的教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警惕。
潘霍華的思想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就是他看重牧者的個人靈性培養,看重牧者必須有一顆關愛的心去為信徒受苦,效法基督的榜樣。更重要的地方是他看準牧者的本質,就是牧者和信徒同是罪人,同樣需要上帝的救恩和赦罪,同樣需要被關顧,同樣需要上帝的話的牧養,假若作為牧者能對自己的本質和需要看得清楚,同時接受自己只是一個信徒和基督間的中介者,他們才能作出真正的靈性關顧。
假若全然遵從潘霍華的教導,我們會得出一個對信仰嚴謹,敬虔和律己律人的牧者,不過他和信徒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採取既有關愛,又抽離的服事態度,而且從他身上不會找到任何當今的輔導技巧,這樣的一位牧者,又末必可以完全符合當今信徒的需要,因為當下多元化的世代信徒面對的試探和衝擊,和潘氏當時的情況不同,而且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發展,比他當時心理學作為初型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了,所以牧者在牧養上重新肯定信仰核心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參考人文學科發展了的技巧和學問,有助進入信徒的內心世界。
此外,當今牧者和信徒的關係若然全然抽離,或是每每只談及教義、罪的問題而漠視信徒的感受,亦可能行不通的,因為我們需要進入他們每一個獨特的處境,將上帝的愛及聖言帶到他們的生命中間。
無可置疑潘霍華的靈性關顧提醒我們重返教義核心,以基督為首作牧養,但在今天的牧養事工上,現代人的心理複雜性也需要被考慮,對於宣講律法和福音中的平衡,牧者實在窮此生需要不斷作出檢視和反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