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概念的形成


      
以『詳細的準確度』為概念下定義,意思是我們必須知道概念是怎樣形成的。當一個概念被分解到它的基本結構,它便只有兩們基本要素:一個主體和一個補語,兩者都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所必需的。當我們談論有關概念的主體時,我們的意思是對『我正在說的是什麼?』

    追問題做完整而確定的答案。在這裡所用的『主體』是個專有名詞。舉例來說,在講道學中所用的主體,與文法上的主詞完全不同。(兩者在英文字中都用subject)一個文法的主詞通常是一個單字或單詞,但一篇講章概念的主體卻永遠不會是一個單字,因為它必須準確而完整地回答『我正在說的是什麼?』。雖然門徒訓練、作見證、敬拜、悲傷或愛這些用詞或許可能勉強作為主體,但是它們畢竟都太含糊而不能使用。

         
一 個主體不可以單獨存立。靠它自己是不完全的,因此它需要補語。補語藉著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說的?』這個問題,使主體得以完整。一個沒有補語的主體, 如同沒有限制的片話一樣搖擺不定,而沒有主體的補語又像沒有接在車上的零件一樣。因此,只有當補語和特定的主體接連在一起時,概念才能浮現出來。

        
一個主體的例子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比較準確的主體是:『什麼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但這片語需要完整才能有意義。由片語本身我們不知道品格的考驗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加上各種不同的補語在主體上,使它成為一個概念。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要怎樣作才能使他停止。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是當她確定沒有人會發覺時,她會怎麼樣?

         
一個人的品格的考驗,就像一棵橡樹的考驗——到底它的根部有多強壯?

       
每一個新的補語都告訴我們關乎主體的事情,並且每一個新的補語也都形成不同的概念。每一個概念都可以加以解釋、證明或應用。

        
當講道學的學生讀講章或預備自己的講章時,他必須尋找概念。Davis強調說,初學者必須特別注意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他 必須阻止自己在細節中迷失,並研究講章的基本架構。目前,他可以先忘記有關『句子、所用的論點、引用句和引起興趣的故事』等部分。他必須遠遠站在講章的外 面,遠到他可以看見整體的形式為止。他也須固執地問說:『這個人所講的,到底是什麼?』以及『他的題目為何?』『他所提到的是那些基本的東西?』這意味著 他必須學習分辨概念的有機架構,以及概念的發展兩方面。就像研究解剖學的初學者一樣,他要先從骨骼開始。

       
解 經講道者,不是在開始建造講章時才去尋找講章的主體和補語。事實上,正當他研讀聖經時,他便要尋找他的主體和補語。既然經文中的每一段、每一節或每一小節 都含有概念,那麼解經者必須直到他能把它的主體和補語清楚陳述出來時,才能瞭解經文。在瞭解聖經作者原意的掙扎中,雖然其他問題也會浮現出來,但這兩個--作者在說些什麼?以及他提到什麼有關他自己所說的東西?--是最基本的。

概念的定義


       
『一個概念』是什麼意思?為了得到較完整的答案,我們必須探討哲學、語言學以及文法等更廣泛的範圍。韋氏字典的定義,包括從『某種超越的實體,亦即不完整之現存事物的真實模式』到『存在於意識中之實際或潛在的一種實體(可以是一個思想、一種概念、情感或想像)』。

       
概念的英文字idea,本身是從希臘文的eido這個字轉過來的。Eido的意思就是『看見』,因此也有『知道』的意思。一個概念有時促使我們看見以往不明了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解釋提供了新的看法時,我們常會叫出來說:『啊,我看到你的意思啦!』

    另外,概念也有另一個同義字--concept,這字來自其英文動詞to conceive(構思、懷孕)。正如母腹中精蟲與卵子接合產生新生命一樣,一個概念始於思想中,在開始時,分離的東西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體,而該統一體在先前是不存在的或是未曾被發現。

       
抽 象及綜合的能力,即是能以概念去思想的,且是與成熟度一起發展的。小孩子會想一些細節,一個孩童在為早餐謝飯時,會為牛奶、麥片、柳橙汁、雞蛋、麵包、奶 油和果凍感謝上帝,但成年人則會把這些不同的專案合起來成為『食物』這個單詞。因此,我們可以把概念看成生命的精華。它從生活的共同經驗中抽取特殊部分, 並把它們加以關聯化。藉著概念,我們從自已經驗的各部分找到它的意義。

        
當 然,並非所有的概念都是正當的;我們有好的概念和壞的概念。不良的概念所提供的經驗解釋,不能反映事實,因為它們看見一些根本不存在於生活中的東西。我們 時常因為陳述不夠清楚而接受了不正當的概念,因此我們對這類概念無法加以評估。在我們的文化中,由於受媒體的影響,我們常遭受一些可笑的概念轟擊,而這些 概念就是故意保留其含糊性,目的在使我們不假思索便去行。

         概念,有時潛伏在我們心思的底層,像幽魂一般不易掌握。有時,我們會為了表達出概念而掙扎。我們常說:『我知道我的意思,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雖然不容易用文字、言語表達思想,但講道者必須作到這一點。除非概念能用言語表達,否則我們不可能瞭望、評估或將它們傳遞出來。倘若一位講道者不願(或不能)清楚思考使他能說出他所思想的,那麼他根本不該站在講臺上。他就像一名不會唱歌的歌星,一名不會演戲的演員,一名不會計算的會計師。

單一概念的重要性


   
有效的溝通需要單一的主題。修辭學者對此點非常堅持,實際上每本教科書也都花了一些篇幅來處理這個原則。術語可能有所不同--中心概念、命題、主題、論點的陳述、主要思想等等--但概念總是相同的:一篇有效的演講『集中於一個特定的事物,一個中心概念』。這種思想對於演講傳播學是如此不證自明,以致一些作者,如Lester ThonssenACraig Baird,都幾乎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

   
有 關中心主題的顯露,在此沒必要談它。大家都設想過,一個演講應該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易於判定的論題或目的。並且,這個論題不會受附屬論題的妨礙。這些附 屬論題是在主要論題明顯的認知下介入的。這種發展有這樣的特性,亦即藉著演講內容的發表,促使中心論題能夠容易而無誤地顯露出來。

   
講道學者也加入他們,堅持一篇講章如同任何良好的演講一般,應具體表現一個單一而包含一切的概念。Donald G.Miller 專用一章講到聖經的講道中心時,清楚說道:

   
任何單獨的講章都只該有一個主要的概念。要點和附點都應當是這單一重大思想的一部分。正如被咬在口裡的食物是整個的一部分,只是切成可口而易於消化的大小。如此講章的要點,就是主題的更小部分分成更微小的段落,讓思想可以抓住它們,生命也易於吸收......現在,我們準備以最簡單的說法來陳述這一章的負擔。那就是:每一篇講章都應該有一個主題,而該主題也應當是建立在聖經的部分主題上。

   
從另一個不同的傳統,Alan M. Stibbs加上了支援的說法:『請員必須發展與單獨顯著之主題有關的解經處理方式......。』

H. Grady Davis在他Design for Preaching一書中支援這個論題:『一個充份預備的請道,是一個重要思想的具體表現、發展以及完整的陳述。』

J. H. Jowett在耶魯有關講道法的講課中,對此概念有一典型的陳述:

   
我 有個信念,就是沒有一篇講章是預備好去宣講或預備好寫下來的,除非我們可以像水晶般清澈用一簡短而豐富的句子表達出它的主題。我發覺,要找到那樣的句子是 在我研究中最艱難、最刺激且是最有收穫的工作。強迫自己去修飾那個句子,排除每一個含糊、不調和、曖昧的字眼,使自己想出某種文字方式,可以從完整而準確 的角度把主題表達出來--肯定地,在作成講章時,這是最重要且是最必要的因素之一。並且,我不認為任何講章都可以宣講或寫下來,除非這個描寫主題的句子已經出現,且清晰明朗如同無雲的月亮一般。

   
忽略這個原則--以一個中心統合的概唸作為有效講章的核心--就是把講道學學生告訴我們的置之度外。

   
一個門外漢可能摒棄核心概念的重要性,然而同時,我們的講道學教授卻正努力要把他們的模式套在年輕講道者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這種傳播的基本事實也聲稱它有穩固的聖經支援。在舊約中,先知的講章被稱為『耶和華的默示(或者說「負擔」更好)』, 這些宣告並非由於人們期待上帝僕人說的『一些合適的意見』,反而是因為上帝的僕人有話要說才向他的同胞發出的。他宣講完整而全面的資訊,勸告他的聽眾要歸 回上帝面前。因此,先知的資訊自有其形式和目的。每個資訊都包含了針對特殊聽眾的單一主題,為要帶出一個特定的回應。

   
在新約裡,身為史家的路加呈現出講道的一些樣本,使教會能滲透進古代的世界。眾使徒的講道也沒有例外,都是針對特殊聽眾所宣告的單一概念。關於保羅的講道,Donald R. Sunukjian的結論可以同樣用在使徒行傳中的每篇講章上面:『保羅的每一篇資訊都是圍繞著一個簡單的概念或思想;他每次的發言都極具體化而成為單一的句子,而該句則把整個演講的總和與內容表現出來。在講道中的每一事物,都是引導、發展、跟隨此單一統合的主題。』

   
我 們應注意,每一個概念在使徒的請員手上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舉個例子說,在使徒行傳二章中,彼得在五旬節站在敵對的聽眾面前,為了贏得聽眾的注意,他宣講 了一篇歸納式的講章。他直到結論才宣告出他的概念:『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宇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

另一方面,使徒行傳十三章,保羅則使用一篇演繹式的講道。他的主要概念是在講章的開始,然後以隨後的要點來擴充並支援它。該陳述在23節如此宣告:『上帝已經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穌。』在使徒行傳廿章中,當這位使徒向以弗所長老講話時,他的結構既是歸納式也是演繹式。首先,保羅以自己的生活作為關懷教會的榜樣,然後他在28節中這樣警誡:『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既陳述了核心思想,保羅便接著說明並應用該概念於他面前的領袖們。雖然並非所有在使徒行傳的講章都朝同一個形式發展,但是每一篇講章卻都以一個中心統合的概念為其焦點。

   
如 果我們想把道講得有效,就必須知道我們到底在講什麼。有效的講章把聖經概念集中起來,成為涵括的統一體。既已跟從上帝的思想,解經講道者便要把那些思想傳 遞並應用於聽眾身上。他倚靠聖靈,透過聖經概念的傳講,對準人們的心,與他們對話並且判定他們,使他們歸正並安慰他們。講員知道,人們在對這些概念的回應 中,會調整他們的生命並因而決定了他們永恆的目的地。

讓經文來支配講章


        
第一且最重要的是,聖經作者的思想決定了一篇解經講章的內容。在很多講道中,讀一段經文給會衆就好比在足球賽前唱國歌樣--它讓比賽可以開始,卻也從此消聲匿迹了。

    在解經講道中,正如RHMontgomery所描述的:『講員在從事聖經中的某卷書的表現時,應該像某些人處理最新暢銷書一般。講道者的目的,是爲了尋求把上帝話語某一特定單元的資訊帶給他的聽衆。』

       
解經講道的核心是一種哲學,而不只是方法。一個人是否可以被稱作解經講道者,必須先看他的目的和他如何回答以下的這個問題:『你身爲講員,是嘗試用經文支配你的思想,或是用經文去支援你的思想?』

    這 不是與『你所傳的是否正統或屬於福音派?』一樣的問題,也與『你是否對聖經有崇高的評價,或是否相信它是上帝無誤的話』不同。在某些場合中,這些問題都很 重要,但一個懂得系統神學的人,並不能使他自然成爲解經講道者。神學可能可以保衛我們,免於陷入各自獨立且目光狹短的解經中,但同時它也可能使我們的眼睛 蒙蔽,看不見經文。在他處理經文時,他必須願意重新檢討自己的教義信念,並拒絕他所欽佩的老師的判斷。倘若這些與聖經作者的概念有所衝突,他必須使自己先 前對聖經的瞭解作180度的回轉。

       
採 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經文,同時需要單純和複雜。一方面,解說者要以孩童聆聽故事般的態度再次來研討他的聖經。他不是爲了辯論、證明某一論點,或爲找一篇講 章。他閱讀聖經是爲要明白,並且經歷他所明白的觀念。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像小孩了那樣活著,而是關鎖在一些前題和某種世界觀當中的成年人,這使他不太 容易明白聖經。聖經不是一本孩童的故事書,而是需要在思想上作回應的偉大文學著作。它所有的珍寶,不是暴露在外面如同花朵一般隨手可摘;它的豐富只能藉著 理智及靈性的艱苦挖掘才能開採出來的。

講道的能力

講道有能力才有果效,只是講得好是不夠的;這也是講道與演講的分別之處。曾霖芳說:「講道是屬靈的工作,與聽眾的靈命有關,需要有感動力,聽眾才能受影響。有能力才能使人離開自己的道路歸向上帝,才能改變人的生命,才能使人靈命有長進。」
 
即使有人有口才、論點又有說服力,能使聽眾激動,如醉如痴;例證能使聽眾笑,也能使聽眾哭,實在叫人佩服。這種能力在當時可能有顯著的反應,也許很熱烈,許多時候如果不是出自「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能力,就不會持久,過一時期甚至無影無蹤,這是聚會後常見的情形。
 
「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道」的能力影響所及,非常深入,效果經過多年,仍歷歷可見。何謂「上帝的話語」或「真理的道」呢?這是一個概要性的名詞。一般是指出自聖經又符合聖經的話語、教導,或是屬於上帝的救恩的信息。
 
講道者有能力,要怎樣才知道呢?這是一個主觀的經驗,或說是一個屬靈的經驗。聽眾會覺得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正如那有病的婦人摸了耶穌,覺得有力量到她身上一樣。講道者有能力發出,自己也能覺得的,有點像主耶穌覺得有力量從自己身上發出的情形(路8:43-48)。這種經驗很奇妙,凡經歷過的人都能證實。我們要確信屬靈的能力是非常真實的,並非玄妙深不可測的。
 
【上帝的道有力量(信息的衝擊)】
 
上帝的道本身有能力,若是你所講的是上帝的道,他本身會發出能力。上帝自己說:「我的話豈不像火,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鎚麼。」(耶23:29)
 
希伯來書也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來4:12)能刺透人心。
 
當上帝的道被傳講的時候,他本身就會發出力量,就會產生功效。講道者若注重講「道」,教會就興旺,是因為「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徒6:7),所以教會也興旺起來了。如果講道者不講「道」,講別的東西,教會必冷落。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徒6:7;12:24;19:20)
 
如果翻開講道的歷史,就能證實這點。英國施布真牧師從青年時代開始,直到年邁,一生注重講聖經,他的教會總是擠滿聽眾,顯出一片復興氣象,因為上帝的道有能力!
 
美國的慕迪所講的不是高言大智,只講聖經,到各地佈道講道,使許多人信主,是因為上帝的道大有能力。
 
加拿大多倫多民眾教會的興旺,也與史密斯牧師講道有關,他講聖經的時候,甚至你會發覺有力量從那裡發出來。
 
當代佈道家葛培理一生人到那裡都手拿著聖經,講道也只是講聖經,並且都是講淺白的聖經,使許多不信主的人都聽得懂,藉著他的講道,五十年來超過億人聽道,也超過一千萬人信道。
在中國教會近代史中,那些影響中國教會的人,都是講「道」的人;有宋尚節博士、賈玉銘牧師、楊紹唐牧師、倪柝聲先生等,他們都是講「道」的人。藉著他們,上帝的道大大得勝。
保羅勸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如果我們作傳道的,不傳講真道,不「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我們便捫心有愧,我們雖身為主的工人,不得主的喜悅與讚賞。我們應該「竭力」、踏實地傳「道」,才會對教會有貢獻。
 
【禱告的能力】
 
怎樣使講道有能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事前懇切禱告。
 
禱告使講道更有能力是很真實的,凡經驗過的人都能證明這是千真萬確的。
 
不要只在準備講章材料上用功,也要注意多用時間誠懇禱告,半小時的講道要用多少時間禱告呢?
 
沒 有一定的公程式。我們建議,半小時的講道最少要用上三至五倍的禱告時間。因為禱告使人有鎮定的靈,態度安詳,思想清醒,條理清楚,言詞有力。這是很奇妙 的,甚至連那些膽怯的,素來怕羞的,或拙於言詞的,經過懇切禱告,在講台上竟能判若兩人。一個能影響聽眾的好的講道者,是盡心準備,並加上恆切禱告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傳道,也遇到許多困難,這時祂只有安靜禱告,就有天使來加添力量(路22:41-43)。當我們的力量不足以應付重壓,緊張萬分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跪下來懇求主加力量,你一定會獲得天上的能力,不是自己所有的;你一定能夠講得好而且有效果。只管相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講一個例子,加拿大多倫多民眾教會史密斯老牧師講他的經驗,他在講道之前也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他總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一面走一面禱告,不知不覺用了很多時間,他獲得了莫大的能力。凡聽過他講道的人都會發覺,他是大有能力的傳道者。
 
我國最有能力的傳道者,當推宋尚節博士,主用他使許多人悔改重生,使很多信徒復興。他影響全國教會及南洋一帶的教會最深遠。凡住在他隔壁房間的人,都不會忘記整夜聽見那斷斷續續的禱告聲,那就是能力的根源。
 
【火熱的心】
 
冷淡的人都缺少能力。那些大有能力的工人,都有一顆火熱的心。
 
怎樣有火熱的心呢?就是那些愛主愛人,為主時時擺上,完全委身,熱誠事奉主的人。既使工作辛苦,壓力過重,似乎在人眼中是要被打倒的,但是上帝恩典夠用,事奉大有能力。
 
初早期教會的傳道人,特別在使徒行傳中有些記錄,他們都是大有能力的人,那是因為他們有火熱的心。因著他們,教會發展得很快,福音迅速廣傳,有意想不到的果效。其中最顯著的如彼得和保羅。彼得可代表普通人(他是加利利的漁夫), 保羅是個大有學問的人,這兩個人都是主所呼召的,雖是兩種不同的人,但他們都被主重用。他們有一點極其相似:都有火熱的心,為主工作幾十年,都如燒著的火 把,一生轟轟烈烈地為主、為福音、為教會竭盡心力,直到為主燒盡,直到後來他們都為主殉道。他們講道都大有能力,大大影響那時代。
 
一個被主呼召,真正把生命獻上的人,起初總是熱烘烘的。這種熱誠,在工作上十分重要。不過要保持起初的熱頗不容易。常見有的傳道者初期很有能力,後來能力漸漸失去,就是這種原因。必須時時更新心志,仰望依靠上帝,使熱心繼續,就如奉獻的祭壇的火,常常燒著(利6:12-13),日夜不間斷。
 
火熱的心與心靈的負擔也有關係,我們看見靈魂沈溺在罪中,心裡焦急;看見教會荒涼的光景,心情沈重。我們為這些情景熱切禱告,為這些需要盡心盡力。這種負擔使我們「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一旦失去負擔,靈便冷卻了,也很難為主有作為了。
 
【信心的能力】
 
信心大有能力乃是聖經中一重要真理。人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力不能及,但我們所信的「上帝凡事都能」(可10:27)。我們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有移山倒海之能(可11:22-24)。主耶穌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對於講道,信心也是能力之一。
 
當 你講道的時候,要相信所講的一定有結果。這種堅定的信念影響所講的信息,且影響會中的氣氛,而且有好結果。有一次,一位講道者講完道,很頹喪地說:「我早 知道不會有果效的,果然沒有人受感動。」旁邊有位主的老僕人答道:「正因為你早以為不會有結果,所以沒有結果。」如果你相信你所講的一定沒有結果,往往正 如你所相信的,沒有人受感動。
 
你 所講的道不是單單由參考書看來的;很多珍貴的材料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你所講的正是你所深深相信的。講來神態堅定,有聲有色,聽者極易受感。舉一個例 子:彼得站在數千人面前,傳講那復活的基督,講得那樣清楚,因為都是親身體驗,深信不疑的,不僅是講講道理而已。雖然他不是個演說家,用辭也不是好的,但 是信心使他大有能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徒2:41;4:4)。
 
對 所講的道充滿信心,講話的語氣也會不同,總是用絕對性的話,那些模稜兩可的話是軟弱無力的。不要說可能、也許、或者,這些不肯定的話怎能叫人相信,怎能感 動人?你若對自己所講的有信心,就會說「一定」、「必能」、「總是」;你自己深信,纔能叫人也相信。信心在講道上有萬鈞之力。
 
【真誠有力】
 
有時候為了固定的工作,到了時間應當上講台了,像盡本分一樣,以預備好的一篇講章,上去講論一番。這並非不好,總覺得缺少真誠,並不是真的有件重要的事想讓會眾知道,真的關懷他們的需要而仔細地解說,誠心誠意地勸勉他們。所以那篇講道不夠感動。
 
在講道時加插點笑話,逗會眾發笑,或講些取悅聽眾的話,使台下的人舒服;有時語意雙關,或帶點幽默,這些都不壞,不過我們可能在賣弄講道技術,很少真誠的話,會眾可能輕鬆一下,但造就不大,不算達到講道的最高目標。
 
我們解釋上帝話語的時候,只是忠於上帝的託付,傳達上帝的信息,不是藉機會炫耀自己的本事;乃是忠實地傳講上帝的道,一片真誠,溢於言表,才會產生影響人的力量。
 
另外,講道不是寫文章,不如說話真誠,更有力量。但誠由心生,不是只靠口頭說說的。
 
有一位講道者,講道之時,總是苦口婆心地勸勉會眾,聽者感覺到他真心真意,動容受感。古語云:「誠之至,金石開。」實在是至理名言。
 
【聖靈的能力】
 
任何一種力量都不能與聖靈的能力比較,因為那不是地上的能力,是從天上來的力量,是上帝的能力。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上帝所賜聖靈的能力是沒有限量的(約3:34)。講道者不可忽視這種能力。
 
使徒行傳記載初期教會的發展,是很突然的;一天之內悔改信主受洗的人約有三千,教會就建立起來了(徒2:37-47)。講道者是彼得,他從前是加利利的漁夫,所講不過是簡單的福音,並不顯出有甚麼高深的學問,可是他大有能力,聽眾覺得「扎心」,歸主的人數驚人。後來信主的人,男丁又約有五千(徒4:4),共約八千人,這種記錄,在教會史上真是罕見。我們研究其主要的原因,乃因為他被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徒1:8;2:4;4:31)。
 
曾霖芳把講道者分成五種:
 
一. 有人講道事先沒有準備,隨便講講,當然也沒有能力,這種講道者最差。
 
二. 有人雖然用很多時間準備,也講不好,這種是因為不明白聖經,缺少恩賜,又缺少能力,這樣做講道工作簡直是苦差。
 
三. 有的講道者講得好,可是沒有能力,十分可惜。
 
四. 有一種講道者,旁觀的人說,奇怪他講得並不特別,但很有效果。
 
五. 最好的一種是講得一篇好信息,又滿有屬靈的能力,有屬靈的果實。
 
最後,我們要肯定,講道的恩賜是可以追求的(林前14:1),屬靈的能力也可由禱告中獲得的(徒4:31)。
 
最重要的,是被聖靈充滿。主耶穌要使徒們先得著聖靈的能力,才出去傳道(徒1:8)。所以我們當先求上帝賜給我們滿有聖靈的能力,切切禱告,上帝的靈一定會充滿那追求的、禱告的人。直接向上帝懇求,不要倚靠甚麼方法。要做個有能力的傳道人,必須被聖靈充滿,才會影響所講的道、影響聽道的人;對你一生的工作且有極深遠的影響。
 
 

講道的例子之蒐集和轉化

    我們在「講道法」這課程中說明例證的重要性(像一個窗口讓光透進屋子/講章,或讓空氣呼出講章/屋子),也指明例證的三大功能,就是它必須引起興趣解明深奧真理使內容更充實

    在「講道法」課程中也提出如何尋找例證的方法,有:由聖經中取材料、由自然界中取材料、由歷史故事中取材料、由科學知識中取材料、由文學中取材料、由個人信仰經驗中取材料、由講道者編寫或想像中取材、由一般故事或格言專集中取材。

    雖然以上提出許多尋找的方法,但是,講道者還是時常感嘆例證難找。即使找到,許多也不適用。要解決這個困難,最好的方法是平時多蒐集和轉化。

這裡就是要說明如何找到合適又興趣的例證、如何把收集回來的舊例證變通轉化成為合用的例證。曾霖芳牧師曾這樣形容:「講道有點像入廚做菜,如果懂得用各種材料,用心烹調,就會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當然,一個大廚可以煮出更多出色的好菜,是因為藉用一般的材料,使出更多的變化(或轉化),做出更佳的菜。作為一位講道者也是同樣的道理,把收集回來的村料,稍作思考,然後變化出更好的信息。

. 從聖經找材料和轉化:

    從聖經找材料當然除了從整本聖經尋找,還是針對講道使用的經文尋找。今天有許多參考和註釋書,針對每一段經文深入的分析其中的歷史背景、人物、風俗等等。講道者必須熟悉這些資料,並把它轉化當著例證使用。

    從聖經中尋找材料分兩個方面:經文本身的含意、經文的歷史背景。

    收集和轉化經文本身的含意成為例證,例如:「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忍耐。」(5:22-23)

    可以想像,在一顆樹上,結著不同的果子,有仁愛、忍耐、節制、和平……九種那麼多。

    「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17:1)

    可見在教會中或在家中各人和氣相處不在乎豐富。

    而且聖經中本身也有許多例子:「你們應當彼此相愛」(約一3:11)提出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的例子去說明這行為。

(1) 反面:

    「不可像該隱;他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3:12)

    信徒不可學像那憎恨殺人者該隱,該隱的行為是屬於那惡者-撒旦魔鬼-的行為,因為魔鬼起初是殺人的(8:44)。憎恨的確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罪惡。今日社會中許多罵架、打鬥、謀殺皆由恨而起。要彼此確實相愛就必須除去憎恨。

(2) 正面:

彼此相愛必須有所行動。「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

掛在口邊空講的相愛不只不能有任何作為,反而推毀了基督所指的愛。真正相愛是要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如何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相愛呢?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3:17)

作 者提出了一個簡而易明的相愛例子。在當時物質缺乏的社會這行動是有需要的,有餘的幫助缺乏的人。今天我們或者活在一個物質充俗的社會,但是在其他方面,例 如傷殘老弱者、病痛沮喪者、自然災害引致的窮困者、被壓迫失散者等等,皆需要我們以具體的相愛行動來表達。不管社會如何富裕,弟兄姐妹之間仍大有人在是缺 乏的,極需我們以行動去幫助他們。這樣的行動就是一個標誌,讓別人看出我們是基督徒。這具體行動的愛也反映了他是愛上帝的人。

    收集和轉化經文的歷史背景材料成為例證,例如:老底加的水不冷不熱是因為從城市後面火山區使用水道引進城的水不冷不熱,並且含有一些火山灰,喝進口裡,真想吐出來,就如主基督面對一些不冷不熱的信徒一樣(3:14-22)。例如:為什麼尼哥底母會在晚上到來找耶穌呢?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怕別的猶太人看見他如此尊貴的身份卻要去向別人請教,另外的原因是因為猶太拉比談論一個題目,如果沒有答案或結論,即使晚上還要繼續深入討論方休。

    講道者平時多留意經文,也看一些關於聖經歷史背景和考古的書籍。然後,在挑選講道的經文後,必須針對該段經文的許多歷史背景、文化習俗、風情人物、作者的目的等等材料收集好,從中尋找有趣和適用的材料,給與轉化成為適用的例證。

    我們相信,轉化聖經的經文和歷史背景的材料成為例證,這些例證是最好的,也直接的幫助聽道的人。

. 從自然界中找材料和轉化成比喻:

    大 自然界是由上帝所創造,它述說上帝的榮耀和偉大,給人許多啟示。我們就活在這大自然界中,每一天與它係係相關。這提醒講道者要養成一種習慣,時常細心留意 去感覺大自然現像,把其中的材料變通轉化成講道的例子,作為真理的出口。查看聖經中許多先知,還有主耶穌基督也轉化許多大自然界的現像作為講道的例證。

    例如:耶穌借用大自然界中的風來講述聖靈的工作(3:3-8)。當尼哥底母問重生/水和靈生的事如何發生。耶穌借用另一個含有雙重意義的字(稱為「雙關語」)來解釋;「風隨意吹……靈生的也是如此。」

    因為希伯來文RUAH()這一個字含有兩個意思:靈及風。耶穌目的是要借用風這現像說明靈生或重生的發生好像風一樣,令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

. 從生活中找材料和轉化:

    同樣,一般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和遭遇皆可以轉化成為有用的講道例證。當然,這些例證可能大主觀或是個人化了。因此必須轉化,成為大眾可接受的例證。即使是自己的遭遇,只要稍為避重就輕,可以說「我認識一個人」、「有一位先生」、「好幾年前,有一件這樣的事情」、「我知道這樣一件事」等等,開始講述例證。

    例如:先知拿單向大衛的講道(撒下12:1-13)。大衛作王,安逸敗壞,騙取別人妻子,設計謀害其夫。當時許多人懷疑,但大衛是王帝,不敢指責。當時的先知拿單只好以一篇轉化了的生活事件,指責大衛,使大衛悔改。先知的信息好簡單:

a. 有一個富戶強奪窮人的羊羔。

b. 要求大衛王按公義審判這事。

c. 指出大衛王所作所為如同那強奪窮人羊羔者。

接著,先知趁此指責大衛必會遭上帝的審罰。後來大衛悔改。

. 從你所專長的知識找材料和轉化成為你獨有的例證:

    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背景,不管你是電腦專家或是家庭主婦,只要你細心思考,當中必有許多有趣的例子,只要你肯轉化。例如:裝在電腦硬碟中的執行系統安裝上 電腦以後,只要把其他的軟體放入去,就自然會操作。上帝的愛也一樣,只要一個信徒有上帝的愛,當遇到不同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去愛他。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