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禮拜與藝術


    說到「禮拜與藝術」會讓人想起:哥德式教堂的立體雕像,或是壁畫,或是彩色玻璃的畫像;東正教的平面「聖像」。其實不僅是這些,新教禮拜堂中的Banner,或是象徵圖案與符號。這些圖像性的作品,原始的目的是要表達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是有形有體可以讓我們看見與摸到,不是要我們做偶像崇拜。當然,在偶像崇拜盛行之處,這樣的做為需要更多的神學闡釋,以免遭到誤解。正如我在鄉下教會看見一些剛信主的老姐妹,因為「拜」習慣了,對著禮拜堂的十字架,手掌合十跪拜。
    藝術其實不只包括圖像性的作品,也包括禮儀、戲劇、音樂、講道。這些是動態性表現,是一種時間性的作為,讓人在這一次再一次的演練中,一次再一次經歷些穌基督的降生、受苦、死、復活、升天與再臨,在其中不斷確認耶穌基督的救贖,以及聖靈的更新,父神的慈愛與憐憫。
    透過藝術的表達,不管是動態或是靜態,讓那抽象、不可知的、無法理解的,變成是具象的、可知的、可理解的。耶穌基督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中保,是真為上帝,又真為人,親自成為人的樣式,以人可見之肉身與行動,將那看不見的父,向人顯現。正如約翰福音1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耶穌除了透過自己的道成肉身,在地上的生活,也透過講道,尤其是透過比喻的故事,將那不可見的天國,用圖像的文字表達,把天國畫在每個聽眾的心中,讓人明白天國是甚麼,上帝要人如何回應。
    而使徒保羅也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說:『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加拉太書31節)
    所以使徒們也是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福音,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具體讓初代的信徒認識。讓他們不像希臘人,只用抽象的理性、哲學來認識基督和上帝的救贖。也讓他們不像猶太人,只盼望神蹟,看得見的現象。因為救恩的事件,是已經發生但仍在進行之中,尚未完成的事件。「藝術」的功能之一,就是化剎那為永恆。讓人一再一再的做一件象徵性的事,不僅現在沉浸在其中,也指引到永恆的事。禮拜,也就是這樣的藝術。
    禮拜是以紀念的方式,不斷的重演,讓我們每一個人在其中如同是一台戲,演給上帝、天使、世人和魔鬼觀看。在其中不斷紀念耶穌基督的事件,讓人看見耶穌基督的救贖、得勝、榮耀、…,也讓參與在其中的我們得著喜樂與滿足,更呼召那些未加入我們行列的人,快快來加入這個榮耀的行列。
    「禮拜」與「藝術」,是時間與空間的表達,空間的布置也是引發參與者進入情境的重要因素。大到整個禮拜堂的佈置,小到一盆插花,一個光和影的表現,都會給參與禮拜者很大之迴響,這就是藝術的功能。
    這讓我想到在學校禮拜堂做禮拜時,望著外面的花草樹木,在風中的搖曳,鳥兒的鳴唱,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發出的優美樂音,感覺上帝的靈就在其間運行,將我帶到上帝的寶座前。心中讚嘆:主啊,祢真是美好!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