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工作對信徒的意義--榮耀上帝


工作不是咒詛,而且沒有聖俗之分,肯定的是所有工作的價值是平等,而且在上帝面前的價值是相同,而每個信徒皆有其聖召,為要在工作上見證上帝及實踐上帝的旨意。

因此若基督徒明白工作不是咒詛,並認為工作沒有聖俗之分,皆來自上帝的召命,為要服事上帝,信徒能從身份上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那麼信徒就有動力去工作及能工作上找到最終的意義--榮耀上帝。

所謂的聖俗之分在於區分信與不信的群眾,而不在於工作本身上,因此信徒()是被召在工作上向俗(未信者)見證上帝,而這聖召觀是支持信徒在工作上堅守的動力,而基督教的末世觀是給予信徒在工作上忠心工作的盼望與憑據。

工作有聖俗之分嗎


在舊約時代,上帝特別揀召了利未人分別為聖作祭司的職份,如申183-5「祭司從百姓所當得的分乃是這樣:凡獻牛或羊為祭的,要把前腿和兩腮並脾胃給祭司。初收的五穀、新酒和油,並初剪的羊毛,也要給他。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從你各支派中將他揀選出來,使他和他子孫永遠奉耶和華的名侍立事奉。」從而推論工作是有聖俗之分。

根據楊慶球在《馬丁路德學研究》指出中世紀一直把聖職稱為屬靈階級,沒有聖職的信徒稱為平信徒。前者有屬靈權柄,後者在教會沒有地位。當時的教會只認為直接服事上帝的聖職,才是基於上帝呼召的上帝聖使命如亞奎那認為世俗活動是肉體的事情,儘管它體現了上帝的旨意,但世俗活動本身,如吃飯、喝水一樣,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見世俗工作是沒有價值可言。

可見,認為工作是有聖俗之分這觀點主要強調在中世紀時期,為的堅固教皇制度及突顯聖職人員的地位,支持工作是有聖俗之分的觀點是建基在特別的揀選上,而不是信徒的身份上及工作的本身上,所以這觀點並不足支持工作是有聖俗之分,只表明工作是有不同及上帝在每個信徒身上的呼召也有不同。

韋伯(Max  Weber)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指出在路德以前,無論天主教或古代民族的語言中,世俗的工作/ 職業並沒有召命的意義,但從路德開始提出任何的工作皆是來自上帝的召命(Vocation)。根據韋伯的定義:「召命是指一種終生的任務,一種確定的工作範圍。」

路丁路德是提出工作沒有聖之分的第一人,他提出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打破聖俗之分的階級觀念,他認為一個受洗歸入基督的人就是祭司。這觀念建構於出埃及記196節︰「你們要歸我作祭的國度」及彼29節︰「你們是有君尊的祭司」兩段經文來建構平信徒皆祭司的理論。這觀念所針對的是中世紀教宗制度的超然地位,他相信平信徒祭司與教會的聖職分屬兩個層次,而兩個層次又互相支持。

路德理解工作與召命有關,他認為工作是一項神聖召命,各種的工作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是上帝把人安放在不同的崗位上事奉祂。他肯定日常工作的價值,他認為個人道德的最高表現,在於人忠心地完成世俗的事務。路德認為保羅在林前720描述人的工作就是人的召命,路德認為人從事某種職業,其實是履行上帝給人的特定義務,在人所處的環境行出上帝的旨意。 

路德認為成聖生活不再侷限於中世紀的修院,反而落在日常生活中。路德曾說:「上帝應許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慾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的裡所處地位的責任義務。這是他的天職(calling)」。同時,路德認為內心既不涉及外體的行為,外體的行為就不能以屬靈或屬世來作為高低的判別。

加爾文承繼路德對工作的觀念,加爾文表示:「『職業』這詞含有呼召的意思;而所謂『呼召』乃是指上帝用祂的手指頭指向某一個人說,我要你如此如此的生活。」

他亦認為全備的生活應包括兩方面,即:屬靈和屬世的關懷,任何有關聖俗的區分都是人為,而且具破壞性。他認為所有的職業只要是對大眾有利益的,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一律平等。然而加爾文對工作的觀念亦有超越路德的地方,就是人需要上帝祝福其工作,他接納貿易和收息,他更認為基督徒在工作上管理世界的日常運動及修理它,以致能榮耀上帝,加爾文的工作觀是帶有屬靈的層次及價值。

         加爾文主義者更認為工作是順服上帝的一種表現,通過俗世上職業中積極地倫理生活,能夠參加在世上榮耀歸於上帝的事工。

         在路德、加爾文後的上帝學家大都認同並肯「工作皆是來自上帝的召命(Vocation)」的觀點,他們進而關心在聖()與俗(不信)中如何發展神聖。

         巴特的呼召建基於基督的揀選,他認為全人類已在基督裡蒙揀選、與上帝和好,重蹈了耶穌基督蒙揀選、從被定罪變成蒙憐憫的歷史;這樣,上帝並不是揀選一些人而撇棄另一些人。既然每一個人也是蒙上帝的揀選,即人是帶著上帝的召命生活,要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

田立克提出人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開發深度的層面,就進入宗教領域,而不必被形式化宗教活動的侷限,忽略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具有「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向度。他這觀念打破了聖俗的界限以後,從生活實際經驗尋找深化的層面,作為聖的領域,從而帶出在俗世的工作裡也可以經驗聖。

潘霍華努力打破神聖與世俗的分野,他提出「非宗教的解釋」(non-religious interpretation)及 「非宗教性,世俗的基督徒」、「用世俗的方式講解」,他關心的是對這無宗教的世界重新「解釋」基督教信仰,但其意義不單只是用非宗教術語釋經或宣道,並且 涉及崇拜、制度和社會行動。潘霍華這些的觀點有助拉近信徒與非信徒之間的隙縫,應用於工作上,可有助打破聖俗之分的觀念,讓信徒明白任何的工作也可展現基 督教信仰。

Miroslav Volf認 為工作神學是反映自然和人工作結果的教條,它提出一個框架讓人量度人有什麼應該做,有什麼不應該做。他認同正作是一種召命,不過他認為路德的召命是靜態 的,沒有處理工作的疏離、被壓榨等問題,他提出聖靈給人的恩賜,他認為透過聖靈的引導就能處理這些問題。他從「新的創造」看工作,他認為當中最重要的動力 是聖靈參與,工作是由聖靈主動的導引。

總括而言,路德、加爾文等重新肯定一般工作是基督徒生活重要的一部份,不是一種牽累,他們提出的聖召更肯定工作的價值,而韋伯更認為改革家本於上帝的選召來解釋聖召或工作,是更正教的工作倫理的重要元素。

其 實自路德開始至當代,大部份的神學家皆認為工作是沒有聖俗之分,分別在於人有沒有召命,而這召命觀會直接影響工作者的工作態度,信徒認為上帝呼召人放在不 同的崗位上事奉祂,因此要忠心地完成工作,以榮耀及見證上帝;而沒有召命的人則視工作只是經濟的活動,是為生活而做,沒有神聖意義可言,反映出,工作本身 是沒有聖俗之分的,聖俗之分在於信與不信的群體身上。

工作是咒詛還是祝福


信徒會常問工作有什麼意義?然而各人對工作的意義有不同的看法,若能釐清工作的意義,工作就有動力,從創317-19經文、聖經及兩約之間的拉比對工作的目的、工作得生計、工作是勞苦及守安息日的原因的觀點去探討工作是咒詛還是祝福。

(1)  從創317-19看工作是咒詛還是祝福

不少人認為自亞當犯罪後,連帶人的工作被咒詛。為要清楚解釋工作的義意,需要認真理解創317-19節的經文。

317-19「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這段經文是上帝向亞當宣告,土因他犯罪而受咒詛,而不是亞當被咒詛。亞當所受的刑罰不是要工作,因創215已指出人未犯罪前已有工作;他受的刑罰是要「十分辛苦拚命」工作,才可養生(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

若果人的耕種代表工作,地則代表工作的方式或途徑,則工作本身並非咒詛,而是地受咒詛生出荊棘蒺藜,使人的工作遇上各樣的艱難,即是人在工作的過程中會辛苦勞碌,而不是工作本身直接被咒詛。

另一方面,上帝刑罰亞當仍顯出他的恩典,因為亞當雖然要「終身勞苦」,仍可「從地裡得吃」,即人不會拚命工作,卻一無所獲,連吃的都沒有,可見工作本身沒有被咒詛,而是工作的過程、態度不再如以往未犯罪般快樂,而是要辛苦拚命工作。

(2)舊約對工作的觀點

在創1:26-28中,上帝的吩咐,就是要人去管治祂的創造物,以及生養眾多。然而在始祖墮落犯罪後,舊約的工作準則仍是遵行上帝的話,這樣,上帝就會賜福予人,並應許上帝會立他們為上帝自己的子民;否則,上帝會降禍。所以,舊約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事奉上帝,如此,就可以得以餬口(26:2-20 )。同時,人將所得的生計給孤兒寡婦,亦也會得到祝福(14:28-29)  ,不過一切背叛上帝的工作例如製偶像等(20:4)是不容許的。

此外,在創129節表明上帝一早已應許將所地上的蔬菜和樹上的果子賜給人作食物,不過,人墮落犯罪後,人要勞苦工作才可糊口,但人得生計仍是上帝的恩典(16:11-16),若人不需藉工作得生計,這全是上帝的恩典(127:1-2)  ,同樣,孤兒寡婦也會得著供應,所以上帝的恩典是超越工作(14:28-29,而且工作得生計是上帝應許下的賜予(11:13-15)

人犯罪,地因此受咒詛,因此人要工作至汗流滿面才得以餬口,而勞苦會有終結(3:17-19 ),故受咒詛的是地,而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地受咒詛生出荊棘蒺藜,使人的工作遇上各樣的艱難。

在犯罪前,上帝設立安息日,賜福予這一日,祂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2:2)。人犯罪後安息日的設立仍然有效( 20:8-11、利25:1-7) 

因此,舊約的觀點認為工作是人服從創造他們之上帝的命令,並不是人犯罪墮落的結果。工作是上帝從人類有歷史以來,為著人類的好處,已經計劃好的;就如每天的日落,工作對人來說,是自然的事。

(3)兩約之間對工作的觀點

        兩約間的拉比認為工作是為遵從上帝旨意,如便西拉智訓(便)7:15 指出不要逃避農田勞動或其他累活;這是至高者賜給我們要做的工作。同時上帝會指導人如何工作,如所羅門智訓(智)9:11她(指智慧,即守律法)知道並理解萬物,她指導我做事英明。她的榮耀護著我。

當時的拉比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管上帝的創造,維持社會秩序(便38:34),當時的人把聖職人員被視為事奉上帝的人,猶太人需要供養他們(18:3-5) 

此外,他們認為工作得生計是維持人尊嚴、得生活基本需要的必須條件(多比傳(比)2:11-12),當時的人亦認為上帝有主權賜更大財富予工作的人(便11:20-21),當能夠自食其力可使生活充滿樂趣(便40:18)

當時的人認為工作中會受苦,例如:打聖戰──馬加比時代祭司約拿單和兄弟帶領猶太人受了很多苦(馬一10:15),同時認為工作可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例如債主放債不一定能收回債項和利息(便29:4-5),工作中會有不公平的情況,如便13:4-7指「一個富人只要是有利可圖,就可以長期使用你;可是如果你沒有用呢,他就會把你丟下不管。只要你還有用,他就會一直跟你生活在一起,並且樂滋滋地把你吸乾。他會供養你,直到你陷入困境 」。

對於當的猶太人來說,守安息日十分重要,猶太人遵守出20:9,在當日停下一切的工作,去思想律法的教導,這是拉比解決人要工作又要遵行上帝的吩咐,要思想律法的辦法(1:8) ,因此猶太人寧死也不褻瀆安息日,如馬加比一書(馬一)2:34 他們(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會服從國王的命令,我們不會褻瀆安息日」。

綜合而言,兩約之間認為工作是勞苦的,不過上帝仍會祝福人的工作,而回報可以讓人賴以維生、得報酬及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4)新約對工作的觀點

耶穌升天前向門徒頒下大使命( 28:19 – 20),上帝應許人若事奉上帝,上帝就會將一切所需的供給他們,所以工作的目的就是事奉上帝,不是為餬口( 6:33-34),工作的目的是為榮耀上帝,正如保羅的教導「所以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 上帝而行。」(林前10:31),新約的作者認為上帝要信徒管理上帝所交託的產業( 25:14-15) 

同時,新約作者認為工作是必須的,保羅教導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 3:8-10 ) ,人需要將一部分生計供養全職事奉者,如牧者(提前 5:17-18);同時,工作可以支持自己的生計和扶助有需要的人( 20:33-35 12:31-33,弗4:28)

        亦認人工作是效法主基督為榜樣(林前10:33 - 11:1)、保羅准許人積財(林後 12:14 ),不過,耶穌教門徒不要積地上的財寶,要積天上的財寶,雅各也指責那些不良富足人的財寶會被消滅(6:21、雅5:1-3),故我們要在工作見證上帝,卻不可將工作當成偶像崇拜,以取得成功及滿足。

新約作者認為人不再受安息日所規限,因基督是安息日的主(6:5),耶穌基督向門徒講述主再來是是滿有榮耀的( 13:26-30) ,啟示錄也指出末世有一個新天新地( 21:1-4) ,保羅以主再來的景象勸勉信徒信靠上帝(帖前 4:16–18),屆時,信徒能進入上帝所應許、永恆的安息中。

可見新約的工作觀是建立在上帝的國度上,是為事奉上帝而作。信徒以效法基督,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為第一目的。而工作得生計是上帝應許人事奉祂的回報,工作中受苦是短暫的,因為有永恆的盼望。

(5)結語

從 上面的分析見到,聖經作者及兩約間的拉比皆從正面肯定工作,由舊約視工作的目的是要被祝福,到兩約時期的順服上帝旨意至新約的建立上帝的國,皆肯定工作的 價值,即使他們皆視工作的勞苦是犯罪的後果,卻只表示人要勞苦工作得糊口,而沒有否定工作的價值,更沒有指工作是咒詛,因此筆者認為工作本身就充滿上帝的 恩典,所以工作不是咒詛而是祝福。

聖經對工作的劃分

聖經對工作有不同的看法,大體而言可歸納為上帝的工作及人的工作。 
<上帝的工作>
  1. 創造:
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上帝從無到有創造宇宙、人類。創世記第一至第二章清楚描述上帝創造宇宙、人類的過程。

而詩篇33篇6至9節告訴我們:「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壘,收藏深洋在庫房。願全地都敬畏耶和華;願世上的居民都懼怕他。因為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在約翰福音1:3節也告訴我們:「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可見上帝的第一樣的工作就是創造宇宙、人類。

  1. 護理:
護理(providence)一詞從沒有出現於聖經,卻一直被用作總括上帝與創造物之間的關係,根據韋登‧格魯登的定義,上帝的護理是指不斷投入於受造物中,透過保存、協力及管理三方面作出護理:

a)      保存:

上帝保存受造物,並維持它們被造時的特質,上帝叫水繼續維持水的特質;叫草仍然具有草的特質。

希伯來書1:3節論到,基督用「權能的命令托著萬有」

歌羅西書1:17節形容「萬有也靠衪而立」

兩節經文表示假如基督不再繼續托住宇宙的萬有,除了三一上帝外,一切都會立時不再存在。

b)      協力:

在受造物的每個舉動中,上帝都協助它們,導引它們發揮本身的特質,是「保存」的延伸。協力使上帝治理的主權與人的自由意志與責任可以並存,更可以互相配合。如創45:5;出4:11、12;撒下16:9-11;腓2:12、13皆有論及。

c)      管理:

管理是上帝護理的第三方面,顯明上帝在世的一切作為都有目的,而祂護理性地管治或引導受造物達成祂的旨意。

詩篇103:19:「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他的權柄統管萬有。」

但以理書4:35:「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或問他說:"你做甚麼呢?"」

表明上帝統管萬有,且叫每件事情成就祂的旨意。


  1. 救贖:

上帝的工作之一就是救贖之工,因著人的犯罪及按著上帝的公義,人是沒有能力靠自己得救,因此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人類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升天,救贖了我們。

53:4、6、12;林後5:21都指明基督為我們死,承擔及洗了我們的罪。救贖就是指基督透過祂的一生和祂的死,為我們賺取救恩所作的工。

<人的工作>

工作是上帝命定的事,不過,人的工作因著始祖犯罪而有墮落前與墮落後的不同:

  1. 墮落前:在創世記第一章記述:上帝創造宇宙、按照自己樣式做人後,上帝命令人要生養眾多,並管理大地(創1:28-30)。然後在創2:15節再描述上帝對人的命令:「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兩段的經文表示,上帝命令人的工作就是管理伊甸園及生養眾多。

  1. 墮落後:在創世記第三章記述了始祖犯罪,上帝對始祖作出懲罰,地不再為人效力,創3:17-19描述:「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人墮落後,由原本得享園中的果物至人要勞碌流汗工作才可得糊口,同時因著世界的進步,工作的種類亦繁複增加了不少,不再只像以前的耕種和管理園子,當然生養眾多的命令仍然存在,不過亦因始祖犯罪,生產兒女時必多受苦楚。(創3:16)


3.守安息日:安息日是很特別的日子,上帝在這日安息,即停止工作(希伯來tbv (Sabbath),主要解作「停止」),祂沒有像先前的六日「說話」,也沒有「工作」,此外上帝祝福這日,並將此日分別為聖。與先前的六日不同,第七日是沒有「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七日」的記載,Sailhamer、Von Rad、Dumbrell及Waltke皆認為作者的用意是要突出第七日的特殊和永不止息的地位。可推說,上帝在創造時為人類設立的安息日是永恆的安息,但這安息日的原意,因人類的墮落而受到破壞,不過人在犯罪後,上帝仍命令人仍要守安息日,在十誡中的第四誡,上帝清楚要求人「當守安息日」(參出20:8;申5:2),在這日,無論何工作都不可作。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


       
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某種概念。有一些保守的講員,被他們自己的默示教義和對語言運用的缺乏瞭解所誤導。正統神學家堅持,聖靈保守原始抄本的每句話。他們辯正說:文字是概念形成所用的材料,所以,除非話語本身是默示的,否則概念不可能保證其無誤。

   不 錯,在福音的臺上需要有聖經權威作柱子,但有時它卻成為解經講道的攔阻。雖然講員會考究經文中的單字,而且有時在講道中也處理某些單字,但單字和片語永遠 不可被當作最終的目的。單字本身是呆板的東西,它必須與其他東西結合後才能表現其意義。因此,在我們處理聖經時,首要關心的不是個別單字的意思,而是聖經 作者藉著所採用的單字群所要表達的涵意。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只藉分析個別的單字去明白一段經文的概念。逐字的文法分析,可以像閱讀字典一樣沒有意義和枯燥 無味。如果解經講道者想要明白聖經以及傳達其中的資訊,他必須從概念的層面上著手。

         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的True Spirituality一書中,主張『對人而言,最大的戰爭發生在思想的領域裡』的論點:

       
概念是思想世界積蓄的貨品,而人是由概念來觸及所有的外在事物;圖畫、音樂、建築物、人們實際的愛與恨,以及同樣愛上帝或背叛上帝的結果,都屬於外在的世界。一個人要把永恆花費在哪裡,是根據他所閱讀或所聽見的概念、命題式的真理和福音的事實......他是否根據福音的內客相信上帝,或聲稱上帝是說謊者。......我們所傳講的福音就是一種概念,是帶給人亮光的概念,正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給我們的。我們不是從裡面接受一個沒有內容的經歷,而是因內容豐富的概念在裡面運行而產生外在的改變。

    所 以,當我們論及教義時,它們必須是概念而不只是片語。我們不可以使用教義好像它們是拼圖上的機械式方塊。真正的教義,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概念,這概念 能照它原來的樣子適當地調合於外在的世界。並且,正如上帝造了它,對於上帝所造的人,照他的本像,概念就能藉著人的身體輸入他的思想世界裡,並在那裡回 饋、運作。對人而言,戰爭的中心就是思想的世界。

解經講道的需要


      
在講臺上的人常面對傳達經文以外資訊的強大試驗--某種政治制度(右派或左派)、 某種經濟系統的理論、某種新的宗教哲學、老舊的宗教術語、某個心理學新潮流。在每主日早上,詩歌完畢後,請員可以用有色玻璃的聲音宣傳任何東西。但是,當 講員不講聖經時,他事實上已經放棄了他的權柄;他不再用上帝的話來面對他的聽眾,而是人的話。因此,大部分現代講道所發出的,不過是張口打哈欠而已,上帝 並不在其間。

       
上帝藉聖經說話,在今日,聖經是上帝用來向人說話的主要傳播工具。因此,解經講道並不等於『有關耶穌並他古老愛的故事』,好像在重述有關上帝仍健在於世上的那段好時光的歷史。講道也不只是有關上帝的觀念的重整--正統卻與生命無關。反之,上帝藉著經文的講解面對人,要帶給他們救恩(提後三15),並叫基督徒的品行能臻於完全(提後三16-17)。當上帝藉著講道面對一個人並尋找他的靈魂時,某些奇妙的事常常會發生。

       
最能帶著神聖權柄有能力的講道,就是解經講道。但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同意這句話。對於那些在解經講道中苦坐許多鐘頭的人,並不同意這話。但他們所面對的是只貼上解經標籤的講道--卻乾燥得像沒有加上牛奶的玉米幹片。很多講員都戴上『解經講道』的帽子,但他們一講道就露出馬腳。既然他們很少講解經式的講章,就只好反對囉。

       
我 們得承認,解經講道在很多號稱解經講道之友的牧師手中,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然而,並非所有的解經請道都必須用『解經』或『講道』來衡量。很可惜,我們並 沒有一個解經講道的標準可資用來和其他種類的資訊作比較,好像商檢局那樣。任何人都可為自己的講道貼上『解經講道』的標籤,也不會有檢察官出來糾正他。雖 然受到冒牌貨的破壞,但真正的解經講道在其背後仍有永生上帝的能力。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