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禮拜的意義


    禮拜對每一個基督徒來說比他的事業更重要由一個人開始決志相信耶穌那一刻直至他離世歸入主的懷抱,他都應該是一個事奉主,跟隨神的人。然而事奉與禮拜在字義上根本沒有甚麼分別。因此,一個事奉神的人就是一個敬拜神的人。一個基督徒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個朝聖的旅程敬拜的人生。基督徒的集體禮拜是有一個象徵的意義,是以部份象徵全人的事奉與奉獻。

    從英文中禮拜(Worship)一字中是由兩個英文字根 Worth)與(ship)所組成,我們可以看見禮拜的意義就是「把神應得與配得的尊榮歸給祂。」而韋氏字典當談到禮拜兩字的定義時亦指出敬拜乃是:「藉著敬仰、悔罪、祈禱、感恩等,把屬神的榮耀、敬畏、效忠獻給至高主宰。」

    因此,由這意義去看,禮拜的中心與對象並不是人自己,乃是以三位一體的神為中心。我們應該以神是一位怎樣的神,祂曾為我做了些甚麼創造與救贖,而敬拜祂。也因這緣故,禮拜乃是在神至高無上的價值之內所作的戲劇性的歡慶。而在這樣的意義之下,神就成了我們人類生活的規範與激勵

    基督徒對三一神的敬拜乃是以歡慶祝為主的,因為在紀念耶穌基督復活之下的禮拜並非是悲哀的,而是喜樂的。禮拜的人在這約之下,不單被邀請參與在一喜樂的聚會,並且知道神為我們做了些甚麼。

    雖然人生活在世界上,由於受罪的影響,人需要面對很多由罪惡世界所帶來的悲情。而這些悲情不論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在別人的身上。這些悲情都是一些具體的事件或是人內心的痛苦。而這些悲情卻是每一個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所需要面對與忍受但又是不足以面對的。而集體禮拜就正好反映出,人要從這些悲情出來,要記念這位神是一位怎樣的神。祂已將尊嚴與榮耀賜給我們,為的是要堅固那群聚集但卻是生活在悲情中的人。而在禮拜中的禮儀,是一種認識那位聖者的藝術。一種將我們生活中「人的悲情情緒」帶到神的面前的藝術。以致讓我們認識祂是那位創造我們的;愛我們與願意我們得著自由的;並且明白我們乃是生活在悲情中的神。

    人之所以能夠進入禮拜的禮序中,乃是神對人作出呼召的結果。由於神主動邀請祂的子民進入敬拜中。因此人可以開始敬拜神。故此,基督教的敬拜最好乃是以回應神的愛的概念來討論。
 
    談到神藉耶穌基督而揭示出來的神的計劃,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三章16 節中指出:「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

    從約翰福音十七章中我們可以看見神不單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祂並且是愛的源頭。祂將愛傾注給子與聖靈而子與聖靈又將愛回輸給父。於是就完成了愛的豐滿循環。但不過在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中保羅卻指出,這位三位一體的上帝彼此向外傾注的愛原本是不為人所知的;乃是一個奧秘。但現在卻是藉著耶穌基督顯明出來了。因此,當人在慶祝這奧秘────基督和祂的救贖工作的成就時,人不單在敬拜中享受了神的愛,並且亦藉禮拜中的感謝和讚美,將愛回應給神。
 
    在創世記一章2節至二章3節中,我們可以看見神為人預備了一個美好居住的地方──伊甸園。這不單是一個可安息及安全的地方這更是一個可以享受與神相交與及神祝福的地方。但可惜由於人犯罪的緣故,以致男人與女人被逐離開了這園子,離開了那本來可以在其中享受神祝福之地,結果人失去了樂園,失去了神的同在。但在基督的救贖裏,在聖靈的幫助之下,在崇拜的程序中,當宣召的說話讀畢,會眾隨即響起歡樂的感恩,讚美作回應。及至到了崇拜的結束,人領受了神的賜福,不單視神的說話為美善,並且還以神的賜福為信賴,認定蒙福的生活乃是對上帝開放、接受,然後把福氣施給他人。人承受了神的賜福之後而受差遣,這是「失樂園的逆轉」。而把祝福帶給別人是三一上帝向外傾注的愛的實現。

    有關這方面的禮拜的意義,就是要營造在地如天感受。使到參加禮拜的人,預嚐將來天國敬拜的榮美。就如約翰在啟示錄所揚開的天國敬拜的序幕:「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看那坐著的,好像碧玉和紅寶石。又有虹圍著寶座,好像綠寶石。」(啟示錄42-3

日內瓦教會主日禮拜的程序(1542)


   
詩篇124:8-- “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阿們.
認罪
十誡
禱告
唱詩篇
祈求聖靈光照的禱告
讀經
講道
代禱
使徒信經
林前11
守聖餐前的戒規
聖餐
(守聖餐時) 唱詩篇or 讀聖經
聖餐後感謝的禱告
唱西面頌 [路加福音2: 29~32]
祝福 [民數記6:24-27]

慈運理設計的主日禮拜


上帝話語的禮拜(The Service of the Word, 1525)

開始的禱告
主禱文
聖母頌(Ave Maria)

“Hail Mary, thou highly favored one, The Lord is with thee. Blessed art thou among women and blessed is the fruit of the body: Jesus Christ. Amen”

講道

紀念過去一週中過世的信徒(commemoration of the Dead)

認罪

   「父親, 我得罪了天, 又得罪了你, 從今以後, 我不配得稱你的兒子。」認罪的祈求之後, 講道者說: 「全能, 永生的上帝! 赦免我們的罪, 引領我們進入永生. 奉耶穌基督的名求, 阿們。」


主餐的禮拜(The Service of the Lord’s Supper)

守主餐前的勸勉
邀請領受主餐
領受主餐
主設立這個紀念的餐所說的話(words of institution )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 
u  牧者與會眾(男與女分開)一同以啟應的方式唸聖餐的感謝(Great Thanksgiving)
u  獻心頌(sursum corda)
u  讀約翰福音第六章, 之後, 主禮者一起說: 「讚美上帝」(Praise be to God)。之後, 讀經者會親福音書並說: 「我們要讚美及感謝上帝, 祂要根據祂的聖言原諒我們一切的罪」。 會眾說:  「阿們!
u  使徒信經: 主禮者接著說: 「我信上帝」之後男女交錯唸誦使徒信經

領主餐後的感謝禱告
  
領受主餐後, 以詩篇1131~9節啟應(同樣地,牧師開始,之後男女信徒交錯回應) 完後, 牧者作感謝的禱告, 全體會眾同聲說: 「阿們!

差遣詞     牧者說: 「平安地離去吧!

慈運理在禮拜上的改革


    十五、十六世紀時的歐洲,在基督教宗教改革史上,同時出現了三顆閃亮的明星,馬丁·路德德國、慈運理在瑞士法國加爾文集兩者之大成,將改革的燎原之火擴及全歐洲。慈運理在宗教政治之間、傳統與改革之中、保守與激進的掙扎裡,努力去尋找他自己的定位,且堅持他所知道的、所信仰的、並竭力將心中的意念化為行動,把他的信仰與社會的公義結合,在《聖經》的研究中窺見真理的亮光,在社會的亂象中看見自己的責任,在教廷的腐敗中發出改革的怒吼。這樣的慈運理,在瑞士的宗教改革上放了第一把火。

    慈運理認為「聖禮」的儀式並不能使人得著信心或恩典,這些恩賜乃是由聖靈所給予的,他更進一步以「禮儀」來替代「聖禮」這個詞。慈運理認為聖禮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儀式,而非真正恩典的媒介。他認為聖禮使教會確信這個人具有信心,遠大於聖禮使這人確信他是真有信心,真信心需要儀式來證明它的真實,並且是經得起考驗的。聖禮實質上的功用,是為了教會而存在,並且為了宣揚和紀念基督的拯救行動以及這行動對個人的功效。聖禮也可以幫助人想到福音,並幫助我們記住基督的工作和表明我們的信心。慈運理也強調,在整個聖禮進行的過程中,聖靈是實際臨在當中,並且接受禮儀者的信心。

    慈運理的聖餐觀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反對任何的迷信與傳奇色彩,較為注重靈性與精神層面。同樣的,慈運理強調聖餐也是一種紀念、象徵性的行動,他認為基督並未真實的臨到聖餐的餅和酒裡面,主餐只是一個紀念主的儀式,是為了教會的緣故,因此紀念和宣揚基督的死。在主餐的儀式中,當中的每一位基督徒都要清楚的表明自己是基督身體的一份子,彼此互為肢體。

    聖餐上的歧見,成了馬丁·路德與慈運理在馬爾堡討論教會體制的過程中,兩者決裂的最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慈運理後來必須獨自面對反對勢力的困境。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