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禮拜的意義


    禮拜對每一個基督徒來說比他的事業更重要由一個人開始決志相信耶穌那一刻直至他離世歸入主的懷抱,他都應該是一個事奉主,跟隨神的人。然而事奉與禮拜在字義上根本沒有甚麼分別。因此,一個事奉神的人就是一個敬拜神的人。一個基督徒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個朝聖的旅程敬拜的人生。基督徒的集體禮拜是有一個象徵的意義,是以部份象徵全人的事奉與奉獻。

    從英文中禮拜(Worship)一字中是由兩個英文字根 Worth)與(ship)所組成,我們可以看見禮拜的意義就是「把神應得與配得的尊榮歸給祂。」而韋氏字典當談到禮拜兩字的定義時亦指出敬拜乃是:「藉著敬仰、悔罪、祈禱、感恩等,把屬神的榮耀、敬畏、效忠獻給至高主宰。」

    因此,由這意義去看,禮拜的中心與對象並不是人自己,乃是以三位一體的神為中心。我們應該以神是一位怎樣的神,祂曾為我做了些甚麼創造與救贖,而敬拜祂。也因這緣故,禮拜乃是在神至高無上的價值之內所作的戲劇性的歡慶。而在這樣的意義之下,神就成了我們人類生活的規範與激勵

    基督徒對三一神的敬拜乃是以歡慶祝為主的,因為在紀念耶穌基督復活之下的禮拜並非是悲哀的,而是喜樂的。禮拜的人在這約之下,不單被邀請參與在一喜樂的聚會,並且知道神為我們做了些甚麼。

    雖然人生活在世界上,由於受罪的影響,人需要面對很多由罪惡世界所帶來的悲情。而這些悲情不論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在別人的身上。這些悲情都是一些具體的事件或是人內心的痛苦。而這些悲情卻是每一個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所需要面對與忍受但又是不足以面對的。而集體禮拜就正好反映出,人要從這些悲情出來,要記念這位神是一位怎樣的神。祂已將尊嚴與榮耀賜給我們,為的是要堅固那群聚集但卻是生活在悲情中的人。而在禮拜中的禮儀,是一種認識那位聖者的藝術。一種將我們生活中「人的悲情情緒」帶到神的面前的藝術。以致讓我們認識祂是那位創造我們的;愛我們與願意我們得著自由的;並且明白我們乃是生活在悲情中的神。

    人之所以能夠進入禮拜的禮序中,乃是神對人作出呼召的結果。由於神主動邀請祂的子民進入敬拜中。因此人可以開始敬拜神。故此,基督教的敬拜最好乃是以回應神的愛的概念來討論。
 
    談到神藉耶穌基督而揭示出來的神的計劃,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三章16 節中指出:「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

    從約翰福音十七章中我們可以看見神不單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祂並且是愛的源頭。祂將愛傾注給子與聖靈而子與聖靈又將愛回輸給父。於是就完成了愛的豐滿循環。但不過在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中保羅卻指出,這位三位一體的上帝彼此向外傾注的愛原本是不為人所知的;乃是一個奧秘。但現在卻是藉著耶穌基督顯明出來了。因此,當人在慶祝這奧秘────基督和祂的救贖工作的成就時,人不單在敬拜中享受了神的愛,並且亦藉禮拜中的感謝和讚美,將愛回應給神。
 
    在創世記一章2節至二章3節中,我們可以看見神為人預備了一個美好居住的地方──伊甸園。這不單是一個可安息及安全的地方這更是一個可以享受與神相交與及神祝福的地方。但可惜由於人犯罪的緣故,以致男人與女人被逐離開了這園子,離開了那本來可以在其中享受神祝福之地,結果人失去了樂園,失去了神的同在。但在基督的救贖裏,在聖靈的幫助之下,在崇拜的程序中,當宣召的說話讀畢,會眾隨即響起歡樂的感恩,讚美作回應。及至到了崇拜的結束,人領受了神的賜福,不單視神的說話為美善,並且還以神的賜福為信賴,認定蒙福的生活乃是對上帝開放、接受,然後把福氣施給他人。人承受了神的賜福之後而受差遣,這是「失樂園的逆轉」。而把祝福帶給別人是三一上帝向外傾注的愛的實現。

    有關這方面的禮拜的意義,就是要營造在地如天感受。使到參加禮拜的人,預嚐將來天國敬拜的榮美。就如約翰在啟示錄所揚開的天國敬拜的序幕:「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看那坐著的,好像碧玉和紅寶石。又有虹圍著寶座,好像綠寶石。」(啟示錄42-3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