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Preaching)的演化是一段跨越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從古代口述傳統開始,逐步發展為今日教會中結構化、神學性強的講道形式。根據你提供的資料,我可以從幾個歷史階段來整理講道的演化過程:
一、舊約與猶太會堂時期
在古代以色列,教導主要由祭司與先知進行,先知以宣告上帝話語為主,偏向即興與行動導向,而非固定講章形式。隨著猶太人流亡與歸回,文士(如以斯拉)興起,逐漸轉向對律法書(Torah)的研讀與講解。這種講道初型態逐漸定型於會堂制度中。
「猶太會堂的遺跡和裡面的碑文,讓我們更能夠追溯會堂從講希臘話的世界發展並移動到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地的過程。」
二、耶穌與使徒時代
耶穌的教導被視為一種全新的詮釋方式,他不僅引用律法,更深入其倫理本質,如在〈山上寶訓〉中展現出詮釋權威的轉化。他常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們……」來傳達新的天國倫理。
「這篇講道中,耶穌完全沒有用『你們在《妥拉》中讀到』來引介祂要解說的經文,而是這樣說:『你們聽過有話說』,表示他的聽眾是以臨時的即席方式認識這段經文。」
保羅的講道與書信亦深具影響力,他多在會堂中向猶太人與敬畏神的外邦人講道,其方式融合猶太經文、希臘修辭與基督論。
三、教父與中世紀時期
進入教父時期後,講道成為聖禮與教義教導的重要工具。奧古斯丁、金口約翰等人發展出具有修辭與神學結構的講道模式,常強調悔改與恩典。中世紀講道多使用拉丁語,受限於神職階層,對平信徒較不普及,直到方濟會與道明會興起,講道才逐漸深入民間。
四、改教運動與改革宗講道
馬丁路德與加爾文重新強調「講道是上帝話語的釋放」,反對神職專制與儀式至上。加爾文認為講道要簡潔,不為自己而是為造就信徒:
「主召我們上講台既然不是為造就我們自己,乃為上帝的百姓,我們就應當思考,不叫上帝的道受虧損,因為你使聽眾困倦。」
此外,加爾文設立試講制度,要求牧師能通過教義與生活的考驗,顯示講道的屬靈與教會性質。
五、現代與當代講道的演變
進入現代,講道逐漸分化出不同形式:解經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主題式講道、敘事式講道等。特別在20世紀之後,講道受到群眾媒體、心理學、敘事神學影響,強調聽眾的經驗、故事性與應用導向。
同時,講道也成為權力展演的場所。例如在《權力神學初探》中指出,教會也可能落入「迷信成功、與為政者交相勾結」的危機,反映講道背後的權力結構與倫理張力。
小結:講道演化的關鍵轉折
時期 |
講道特色 |
古代以色列 |
先知口述、律法教導 |
耶穌與初代教會 |
道成肉身的見證、倫理詮釋、新約書信講道 |
教父與中世紀 |
修辭化講道、權威與儀式並重 |
宗教改革 |
強調經文釋義、信仰教導與教會生活 |
當代教會 |
多元形式、講道倫理、群體參與與權力反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