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教學目標要具體

   合宜、理想的課程與教材,固然是達成教育目標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媒介(工具)。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倘若教師心中沒有設立明確和具體的目標作為指針,他非但不知該如何取舍教材,同時他的教導也必會產生散漫和無法達成目標的傾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前題;教學過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確的目標,猶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羅盤。然而,許多聖經教師的一個共同問題,正是不懂得確立具體的(即能產生回饋行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立,為要使學習者在態度、思想和行為,收到具體改進。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使學習者的生命改變。一個優良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性︰


1.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預期的盼望。


2.能提供達到學習效果的具體資料或建議,使學習者對自身努力及發展的方向有所遵循。


3.能帶出具體的實踐,而又是榮耀上帝並適用於家庭生活、教會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層面的。


    目標應當明確且實際,否則將令人無所適從。有些目標,譬如︰「帶領學生立志學像基督的品格」;「幫助學生完成廣傳福音的使命j;「幫助學生更愛耶穌和他的教會」等,便是一些經常被使用,但卻不具適切意義的例子。這類目標的本身並非不好,主要的問題是這樣的說法太廣、太大,並過於抽象和籠統,以致讓人在收到訊息之後,無從實踐。這樣的目標較適於作為長程性或永久性的目標,若拿它們作為每課的教學目標,就非常不合適了。


     課程的教學目標愈具體愈好,因它們可以提供學習者達到實踐所學(智識和靈命)的目的。當聖經教師在確立課程目標之時,亦當注意所採用的語詞。教師們很容易不經心地使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語詞,作為教學和學習的期盼。教師常常盼望他的學生能夠「明白」、「了解」、「懂得」、「知道」、「認識」、「發展」、「培養」、或「欣賞」他所學習的功課。


     其實,以上所例舉的語詞,在實踐的意義上是十分抽象的,因為這些抽象的語詞無法評量任何認知的實質意義,也就是說,它們無法對學生的屬靈實踐有所評估。教師以為學生明白了,其實學生不一定明白;唯有當教師能從學生自己的言語或實際行為之中獲得訊息,才能證實學生對該課程有了具體的認知。


    主日學教師必須藉著帶有具體行動意義的語詞,去達成確實評量學習者認知程度的目的。換言之,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該課程作出個人的認知回應,達實際確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倘若學生於學習之後,即可對學習的內容作個人的表達,予以「重述」、「解釋」、「默寫」、「比較」、「區分」、「重組」、「批判」、「找出」、「歸納」、「分析」、「查考」、「說明」、「畫出」、「作摘要」、「下定義」、「表演出」、「舉例說明」等,教師必能評量出學生真實的認知。例如,當學生能對課程中某兩個以上的情況作出「比較」的時候,教師就確定學生真實地「明白」了課程,而教師也達成了他的教學目標。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本地宣教

 經文:使徒行傳8:26-40
各位弟兄姊妹,您們有沒有參加過「國外短宣」?或是「國內短宣」?參加過有什麼感受和看法?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台灣教會這幾年非常熱衷於「短宣」,不少教會都會趁著學生寒、暑假的時間,差派短宣隊到偏鄉、部落、離島,甚至去到國外短宣。然後,會利用主日崇拜或青年團契的時間,讓這些參與的弟兄姊妹做一些分享,激發大家宣教的熱誠,使更多的弟兄姊妹願意投入宣教的行列!其實短宣隊在台灣教會界並不是一個新興活動,早期就有一些教會或大學團契會趁著暑假到偏鄉或原住民部落進行短宣或服務隊的福事,傳道在大學時代曾經參加過鄉村福音隊,幫助一個教會做開拓的工作。只是近年來因著各教會開始強調國度事奉,因此將服事的眼光拓展到其他區域,甚至國外。
其實不管短宣或長宣,重點都在「宣教」。但短宣難免讓人有一種「沾醬油」、無法深耕的顧慮。因為宣教的目地,不是去當服務隊或是旅行團,是要宣教傳福音建立教會。所以,即使是短宣也要用救靈魂的心志來進行,不是來遊覽、辦活動和認識朋友的!
今天讀的經文,是一個很特別的宣教方式,就是在本地將福音傳給外國人,帶領外國人信主。而這個外國人後來將福音帶回自己的國家,在自己的國家建立教會。這樣的模式,就像美國有些福音機構,專門提供中國留學生住處,然後將福音傳給他們,好讓基督信仰可以帶回中國大陸。也透過這樣的一個服事,福音可以在中國被傳揚了,教會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的增加了許多,使大陸當局感到十分震撼。
這段經文,只有提到兩位主要的人物,一位是腓利,是被選出來管飯時的七位執事當中的一位。他在教會被迫害的期間,到各處去傳道,做宣教的事工,毫不受影響!而另外一位是衣索匹亞的太監,他遠從非洲跑來耶路撒冷做禮拜,不僅如此還是一個讀聖經的人,尤其是對先知以賽亞書用心研究,可見他也是一位盼望彌賽亞降臨的人。
而這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怎麼會相遇?然後能夠在主的裡面發生信仰的傳承呢?這完全是上帝的做為!首先上帝透過天使來呼召腓利,對他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
相信腓利也清楚「那路是曠野」,他沒有和上帝的使者起爭論,他就是順服和聽從,並且沒有抗議和質疑。上帝要他去就去,從來沒有說:「曠野裡又沒有人,要把福音傳給誰呢?」這和我們一般做教會開拓的人,想法不同,通常要開拓教會會尋找人多的地方,教會建立比較快!
說到這事,就想到一個特別的得救見證事蹟:曾經有一個傳道人被上帝感動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講道,到了那裡只見一座空棚子,也看不到任何人,但是心裡有一個聲音說,趕快講道,講完後還要唱回應詩歌喔!他就照辦了,因為是上帝的感動。雖然看不到一位聽眾,講道的時候,被聖靈催逼得,情辭迫切,比他平時講道還要精彩!也真的把道講完之後,唱了一首回應詩,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在多年後,就然有一位弟兄來像他感謝,因為是聽了他的講道後信主的。他覺得很奇怪,因為每次講道後,都會和弟兄姊妹握手問安,從來沒有見過這位弟兄。那位弟兄就問他,你曾經在一個地方講道,沒有聽眾嗎?他就想起來那天的情形。那位弟兄說到,自己那天受傷很嚴重,被人用擔架送到那附近,他聽見有人講道,就注意聽,心裡大受感動,更在回應詩當中,向上帝決志,並決定自己受醫治以後,一定要殷勤參加禮拜服事上帝。後來傷勢真的得痊癒,他就一直殷勤參加禮拜服事上帝!
而執事腓利就遵照上帝使者的指示,下到南邊往的迦薩的路上,不管那裡是曠野路,會不會有什麼危險,就是要遵行上帝的命令。而在那裏真的有人,有一個衣索匹亞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而聖經在這裡有說明衣索匹亞就是舊約的古實,是在埃及旁邊的國家,那裡的人是黑皮膚的,也就是黑人。
在這個時候,四下無人,寂靜無聲,腓利特別可以聽見聖靈的聲音,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他就真的用跑得去追那部車,也真的給他追上了!
聽見太監正在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感謝主!這個太監有反應,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這樣,一段的心靈的交會就開始了!他們就藉由聖經的討論,轉移到耶穌基督!
對基督徒而言「舊約」的意義是預備基督的降生,任何的預言的指向都耶穌基督!所以,當太監問起:「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腓利就向他傳講耶穌。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福音,正如馬可福音1章1 節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指耶穌基督等於福音!因此,我們傳福音就是介紹耶穌基督,使人與耶穌基督相遇而得著生命得更新,不是告訴堆方一堆知識與理論,不用證明上帝是不是存在,救恩是不是真的,只管宣告就可以了,就像腓利只要向依索匹亞太監宣告先知書所說的,就是指耶穌基督就可以了!其它的工作就是聖靈的作為了,祂就是要使人認識耶穌基督是救主,接受祂的救恩!
正如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剛好有水在那裡,太監竟然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腓利向他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而太監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也就是這樣,那位太監就受洗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更有意思的,這一次的洗禮之後,腓利竟然被「提了去」,在原文這個詞的意思,就像被被野獸拉走一般!也就是腓利突然在太監面前不見了,找他都找不到!但是,這個太監在這時候,也被聖靈充滿,所以聖經用「歡歡喜喜」來形容他!這裡的「歡歡喜喜」是喜樂滿足的外在表現,各位弟兄姊妹,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而聖靈將腓利提走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人信靠主耶穌之後,要跟隨得的不在是傳道人,不是領你信主的人,而是要跟隨主耶穌,主耶穌才是你真正的牧者,要建立起自己的靈修生活,天天單獨會主,在聖靈引導下來讀聖經、來禱告。當然更是需要每個星期來參加禮拜和查經小組,在禮拜前要為講道者禱告,希望上帝透過講道者說出上帝要對你說的話;而在禮拜時唱詩歌是回應上帝的救恩,對上帝獻上感謝與讚美!因為,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就是上帝的兒女,上帝必定保守到底,直到主耶穌基督在來的時候!而在這段時間,我們要如何生活與行事呢?「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我們以此來互相勉勵,彼此激勵愛心、信心與盼望!
而在這一次的福音出擊,雖然沒有像使徒行傳前面的記載,使徒彼得一講道就三千、五千人信主,只有一個人信主!是不使沒有果效?不是的!
在上帝的眼中,每位得救的人都是寶貝,都是貴重的,即使是一個人,也是上帝的宣教工作,也是上帝所看重的!宣教不是看一時的成果,也不是以人數的多寡來衡成敗,最重要是人是否願意在聖靈的引導下來進行宣教?
回想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宣教行動,正如:威廉克里(Carey)在印度七年之後,才為一人施洗;耶德生(Judson)在緬甸亦經過七年,才得一人信主;馬禮遜在中國亦勤苦工作七年,才得第一個華人歸主;慕法(Moffatt)在非洲亦等到七年之後才見上帝的明顯作為。所以,宣教建立教會,是件艱辛而且要忍耐堅持的事奉。同樣我們今天在這裡建立教會,也要用這樣的堅持來宣教,不要看眼前,要相信上帝的做為,正如農夫耕田種稻,也要等待三個月才能收割!
前一陣子,為尋找服事的教會,南征北討,奔波於各地!在不經意中,看見一個小小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說到,曾有一位牧師,立志要從英國到國外去傳道,他帶著妻兒乘帆船出國,不幸遇到颶風吹沈了帆船,家人都淹沒於大海中,隨身的財物也沒了!僅僅自己得救,極其灰心,埋怨上帝位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後來他被沖上岸,遇到一老人,對他說:「這海島非常需要傳道人來傳福音。」他這時才明白,上帝有美好的安排及旨意,就是要他來到這個島來宣教建立教會。
這個故事之所以讓自己得著感動,是因為我向那個英國的牧師,企圖要自己尋找道路,沒有順服上帝的引導!上帝卻早已預備好了,為何還要東奔西走尋找呢?上帝的呼召就在這裡,這裡就是上帝命定的教會,不要再漂泊遊蕩了!也因此,我的心就定下來,為何嫌這教會小呢?卻沒有看見上帝在這教會有滿滿的恩典!
上帝更透過《牧養小型教會》一書提醒:「教會生命力的彰顯不在於它的規模大小、節目內容或預算,而在於它是否履行了上帝的旨意。教會不會因為缺乏會友和財物短缺而關閉。教會之所以關閉是因為它們不能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
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激勵,更提醒我們要「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才是教會存在的意義,而教會存在的重大意義,就是要這裡宣講上帝國的福音,也就是要在這裡宣教!
也因為如此,相信上帝所以帶領你和我來到恩典台福教會,就是要我們倚靠聖靈的大能,「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在此地做宣教建立教會!
我們要效法腓利執事,他當初被選出來的服事是管飯食,照今天的說法是「愛宴同工」!但是,他願意在聖靈的引導下,成為宣教大使,雖然有逼迫臨到教會,但是他卻周遊四處,為主傳福音,成就了突破性的事工。雖然他的腳蹤並沒有像保羅到了小亞細亞、馬其頓、羅馬,甚至計畫到西班牙,只是順服聖靈在本地宣教,但是上帝還是看重他如保羅一般,在使徒行傳為他記上一筆,成為「本地宣教」的典範!
弟兄姐妹,你是否受到許多宣教事工團體或差會的鼓勵,夢像過要到遙遠的地方宣教嗎?但是,卻受到許多不可抗拒的因素牽絆在這個地方,以致於無法到遠方宣教,你為此感到遺憾和難過嗎?
其實,宣教傳福音無須到極遠的地方,在你周圍就有很多的機會。有一個美國女孩子,屢次求上帝帶領她到各地去傳福音,有一天得到上帝的答覆。上帝對她說:「你希望到各地去傳福音,那麼,你是那一國人?」她回答說:「瑞士人。」上帝說:「你住在甚麼地方?」回答說:「美國。」上帝又問:「樓上是甚麼人住?」答:「猶太人。」上帝再問:「三樓呢?」答:「挪威人。」又問:「隔鄰呢?」答:「中國人。」上帝繼續說:「你若能向你的左鄰右舍傳福音,就是往普天下傳福音了。」
弟兄姐妹,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很好笑的小故事!但是,想想台灣目前的現況?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有世界各地來的外國人嗎?即便彰化是一個鄉下的地方,也是有眾多國家出生的人來到這裡,好像是一個地球村一般!我們在這裡宣教,也是使萬國萬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呢!更何況,我們彰化的鄉親,還有許多人的人尚未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雖然福音的傳揚在此已經超過一百年了,也是過去福音的重鎮,但是基督徒的比例卻仍然偏低,還算是一個宣教地區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帝既然讓我們在這裡「有效地履行上帝的心意」,讓我們透過像腓利一般「本地宣教」的模式,順從聖靈的引導,邀請我們所設定的福音朋友來教會參加聚會,並且天天為他們禱告,一同來進行「本地宣教」!而且這樣的宣教行動,不是像短宣一般「沾沾醬油」就好,是要花時間,竭心盡力來進行的!我們一起來唱「」求主幫助我們,全心為這塊土地的宣教來努力,就像當初來這片土地的宣教士,要讓真正的基督信仰在這裡生根定地一般!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摩門教

 

  談到摩門教,全名是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我們先要說明,我們不是攻擊摩門教徒。他們是好鄰居,不抽煙,不喝酒,重視家庭生活,對這些,我們心 裏說"好"。可是當他們有人騎著腳踏車或開車,到我們家來敲門說,你們在其他教會所受的教導,不是純正的聖經教訓時。這時我們不是談生活,而是談信仰,所 以我們需要根據聖經,在對與錯之間來思考檢查一番。

  摩門教創辦人約瑟史密司,1805年出生在美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在家裏九個孩子中排行老三。據他說,1820年他15歲時,做夢見到一個異象。 這異象說,在當時真正基督的教會還不存在,要他開始建立真正的基督教會。這是一個完全無法考證的問題。您願意相信嗎?一個15歲的孩子,神會將這樣重任交 給他嗎?何況基督教會從耶穌復活升天後就開始了,一直到1820年。如果這一千多年所建立的,都不是"真正的基督教會",那麼使徒行傳這本書,也要從聖經 中拿走了。這有可能嗎?

  1823年他18歲,就宣告有一個先知名叫摩羅乃,帶著一些金頁的書版,上面記載"全備的永裏福音",向他顯現。摩羅乃把這些金版書頁放在盒中埋藏起來。第二天史密司在紐約州的一個小山丘上,發現藏著金頁書版的石盒。

  1830年,約瑟史密司靠著摩羅乃給他的二片神奇鏡片烏陵和土明,透過這二片魔鏡,他就能看懂金頁片上的文字,終於在1830年翻譯出版,就是今天的摩門經。他們同年就在紐約州費特市,建立第一個摩門教會。

  1831年,另一個摩門教會在俄亥俄州克蘭城建立。同時有一些宣教士被差派到密西西比的傑克森鎮。根據摩門經的預言,這裏是錫安山,是真正上帝 百姓聚集之所。1839年,他們從密西西比,向西遷往伊利諾州的拿烏城,建立許多以家庭為中心的禮拜堂,並教導據他們說是從神得來多妻制的啟示。1844 年,教會產生分裂,在一次暴動中,約瑟史密司和他的兄弟被暗殺身亡。以後摩門教有一段混亂的時期。最大的一群人,後來跟著楊百翰到了愛荷華州,最後到猶他 州。今天猶他州就是全世界摩門教的大本營。

摩門教基本教義

1.相信三位神

  當你與摩門教徒說到你信不信"三位一體"的神,他們會說:我信。但你再談時,你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三位一體不是聖經上所啟示,聖父、聖子、聖 靈、三位一體的神,那就是我們只信一位上帝,有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不是信一位上帝,而是信三位上帝。不是信一神,而是信多神。基督徒應該知道這不是聖經 的教導。

2. 他們把摩門經和聖經看為同等,視為聖典。我們相信聖經是我們信仰的獨一權威。

  對摩門教徒來說,聖經是記載以色列猶大支派的歷史記錄,而摩門經則是另一支派的記錄,是復活的主親自訪問以色列北國10個支派的後代,他們經過亞洲,太平洋,遷移到美國的記載。

  為了證明這個說法是對的,摩門宣教士喜歡用以西結書37:16-17解釋說:上帝的子民有二個支派,猶大支派就是後來成為猶太民族的一支,基督 也從這支出來,以後他們擴散到西方。另一支派就是約瑟支派,就是以色列的其他十個支派,他們遷移到亞洲,最後到了美國。美國本土的後裔,就是以色列十支派 的後裔。所以摩門教徒解釋說:聖經是一根木杖,是一本經書,是一個啟示,專給猶大的一支。摩門經是另一根木杖,是一本經書,是一個啟示,專給約瑟的一支。 二根木杖合起來才是完全的啟示。當他們和其他人談道時,特別是對基督徒,他們總會說:難道你們不願有完全的啟示嗎?為什麼只要有一半的啟示?難道有完全的 啟示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拒絕呢?結果常常是摩門教徒,把一本摩門經交給你,要求你讀讀看,要你為此事禱告,並祈求神引導你下一步該有的態度。這時基督徒 就應該拒絕。因為我們仔細讀以西結這一處的經文時,就會發現,這樣的解法錯了。這段經文所預言的,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完成了。在耶穌基督裏面,所有的人都 要在祂的主權之下被聯合在一起。以西結所講的,都要在基督裏得到醫治,得到整合。在基督裏,這二根分開的杖已被連合。

3.有關摩門教的婚姻觀

  他們認為只有在摩門大教堂結婚的,才能得到最高等的永裏的婚姻。這等婚姻可以生產屬靈的兒女,多生一些,多娶幾個,可以幫助他們賺得救恩,並且可以進入最高等的天堂。基督徒應當知道,聖經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

  摩門教行多妻制,主要是因1839年先是史密斯得到啟示,後來在1852年楊百翰也得啟示,可以制定多妻制度。但楊百翰又在1890年得到另一次啟示,多妻制不再繼續推行。啟示竟先後反覆無常,哪有可能是從神而來。而且多妻,也根本不是神的旨意。

4.相信新的,持續不斷的啟示

  摩門教相信教會的先知,可以陸續不斷地有新的啟示。換句話說,啟示是繼續不斷地,而教會有權位的人可以陸續不斷地宣告有新的啟示。我們如何能決定,那是神的啟示還是人的"啟示"?

  聖經中的教導卻非常清楚:"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大書3節) 福音已一次交付給我們。但摩門教卻有第二、第三。基督徒應該明辨是非。拒絕一切與聖經不同的教導。"使他們真知,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 知識,都在祂裏面藏著。因為上帝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歌羅西書2:2-9) 當我們接受基督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基督完全豐盛的裏面。在基督裏面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啟示。在基督裏有上帝完全神性的表彰,神完全的啟示已經在道成肉身的 基督身上啟示出來。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 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 詛。"(加拉太書1:6-9)這不是很清楚肯定告訴,我們福音只有一個,那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保羅所傳的只有耶穌並祂釘十字架,是一個完全的福音。沒 有第二個福音。"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以賽亞書43:10)“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神。”(以賽 亞書45:22) 聖經已清楚肯定神只有一位,福音也只有一個。如果您熟讀聖經,就根本不會被這些"似是而非"的異端信仰而迷惑了。

故事人物的構造

 

「話說文學的可塑部分,就是將自已的性格、思想或感情具體地表現在一些動作或態度中,以觸動他人底心靈。總而言之,這是件最上乘也是最困難的工作;然而一旦完成了它,則無論是智者或學童,都將同樣地得到歡欣。」

史蒂芬遜〈R. L. Stevenson〉

 

亞里斯多德的偉大文學作品古典論集-詩論裡有個規則,就是:意外事件的安排在悲劇中最為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人物的描寫,因為它乃是悲劇的靈魂。可是,誠如常言,希伯來人的觀點剛好和希臘人的態度完全相反;希伯來人認為人物就是一切的中心。無可置疑的,即便在希伯來文學中,故事情節的安排亦常是費盡苦心、別具匠心的,故再也沒有任何故事可比得上約瑟、以斯帖或約伯書前幾章的故事那樣更富於戲劇性了。總之,希伯來文學最主要的對象和目標就是人物。

這種觀點的價值對於今天每個在主日學教授聖經故事的老師,確是無可衡量的;因為我們敘述那些故事並非只是為了消遣和有趣,也不只是為了教授一些希伯來歷史、福音故事、以及基督教會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要藉著它來建立學生的人格。因此若要使故事達到那樣的目的,就須強調故事裏的人物,以及影響那些人物的思想和事蹟。總之,我們要像利用聖經故事那樣地藉著故事去激勵和警告學生,並顯明上帝對人類的啟示,且在上帝所掌握人類的歷史中點燃他們信仰的火花,啟發他們了解人類國家所應負的使命,教導他們敬畏上帝才是智慧的開端,並裝備他們得以行各樣的善事。因此故事人物構造的技巧,對於聖經故事敘述者乃是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從聖經尋找資料的老師,常會發現大部分聖經中的人物都是現成而隨時可以利用的。因為這些人物,聖經都已分別描寫出他們的瑕疵、軟弱和罪惡的一面,以及他們的美德和各樣使他們得以堅強而為他人激賞的特色,因此每個老師在描繪這些人物時就有了所謂明暗的分別,何況這些人物都極富有人情味以致為全世界的人所感興趣。你看,聖經就像卡通似的一張又一張地描繪著大衛一個俠義忠實的罪犯,領導著一群忠貞不二、勇猛無懼的部下;接著卻又繪出了另一張大衛的畫片-在宦臣、妻妾的影響下腐化了,以致變得那樣的軟弱無力。以上再次證明了:一個最優秀者的敗壞將是最可怕的敗壞。

可是我們也沒有權利,為了滿足自己的偏好和主觀,而去歪曲、控制這些人物的事實。有個偉大的英國編輯,最近評論說:歷史小說的作家「不須歪曲歷史上真實人物的故事,或隨意變更年代的先後,任意修改歷史上的大轉機。」這句話對於教授聖經故事的老師,更是千真萬確。譬如:最近有本描寫施洗約翰的小說,說到約翰是個半瘋顛的宗教狂,其彌賽亞思想乃以「童女生育」和「受苦奴僕」為中心。事實上,約翰的偉大和完美遠甚於此;何況他若只是那樣的一個人,也絕不能為全地的人所聽信,因為「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即連那些不易受感動的撒都該人及法利賽人,也都前來受約翰的洗,承認他們的罪。總之,他是如此地令人難忘,以致在他死後,也常縈繞在希律王的夢中,以致當耶穌來到時,希律王竟顫動著雙手,兩唇蒼白地叫道:「那是被我斬頭的約翰。」總歸一句話,你應先為自己描繪出故事中大部分的人物,至少也當勾出他們的輪廓。

至於聖經故事中的配角,你就能較自由地描述他們,因為時常他們只有名字,有時甚至連名字也沒有,所以你可隨意地設你的想像漫遊於無窮。

當你選妥要說的故事並想好其中的人物後,你要怎樣使它們成為生動呢?你要如何使別人也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並如何以你想像底熾熱祭壇上燃燒的煤薪,來觸動他們的心靈呢?你須設法使聽眾能深入地思想故事中的人物,並引起他們的共鳴;否則你的故事就會失去趣味、吸引力和教訓的意義。至於衣飾就是個極現成的幫助,因為對於那些心靈遲鈍、想像呆滯的人,你總要給他們一些可以把握、而具體的事物才行。

不過,你並不需要對細節作太多的詳述,因為有很多時候,不這樣作反而較好。請聽馬太所說的故事:「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喫的是蝗蟲野蜜。」他只用二十一個字,就描繪出一幅完美的圖畫。你不只要描述出一個人的外貌,也要描述,到他內在底精神,並赤裸裸地表達出他靈魂底姿態。而只要藉著衣服的描述,你就能表達出這樣多的事情。

其次,音調和措辭對於故事敘述者,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彼得講話時是個怎樣的情形呢?他可能慣放大聲地說話,因為他必曾學得加何在怒吼的風暴中、吵雜的甲板上,使別人能聽到他的話語,而此後他必養成了這種大嗓子的習慣,就好像那些重聽的人對聽力正常的人大聲講話那樣。還有,他又是個性急的人,因此他必常常咆哮大吼、誇大其辭、言多其意。所以你若跟他交談,當他一旦聽懂你的話意時,他必等不急聽完你的話就插嘴脫口而出,不過他的話可能是含糊而簡短的。

試想當他跟個性和他完全相反的亞利馬太的約瑟交談時,會是個怎樣的情形呢?為了說明方便起見,讓我們假設這段對話是在耶穌復活後的某一天,在約瑟的園裡發生的。約瑟可能是個說話溫柔、文雅那類型的人,並且他他不輕易啟口,說話又很緩慢,是個典型的三思而後言的人。因此在與彼得對照之下,他的措僻就顯得有點優美了。

對於故事敘述者很幸運的是:東方人較西方人更富於感情,且不壓抑他們的感情;而且他們的語言也比較生動、活潑,他們的動作較我們所習慣的也更為強烈,而這一切對於人物的介紹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這是一些方法的提示目的在告訴你如何使人物能更具真實感,因為藉著它才能使你心中所構想的人物能更為生動。不過無論如此,請記住藝術家所謂經濟用字的原則;不要過分強調一些怪異的事情,而要知有所取捨;否則你所敘述的人物,反將成為一種諷刺。

 

故事氣氛的創造

 

「一切有心盡全力行善的人,已行了善事,縱然他們可能在要實行之前就死去了;可是他們每個有力、歡欣躍動的心靈,卻為世界留下一個希望的推力,改善人類的過去。」

史蒂芬遜〈R. L. Stevenson〉

 

氣氛對於故事的重要,就像大氣對於人類的生命一樣。只有把故事裏的人物,放在適當的氣氛中,才能使他們真正地活出來。而氣氛的創造,正是故事編者最困難的一件工作。聖經人物所生存的那種動人的氣氛,絕對迥異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即如:約瑟所認識的埃及和耶穌所成長的拿撒勒小城之氣氛就大相逕庭了。其實人類的本性代代並無甚大的改變,而所經常在變化與改進的只是人類感情與思想的表達。

話說你雖然已擁有了所謂故事氣氛的原始資料,可是你若不能使這些原始資料,經過自己思想和想像的磨坊的加工,就難以充分利用。而且你若只是把它們生硬地搬給讀者,也很難使讀者對它發生興趣。因此你須將它穿插在故事的敘述中,使它成為人性的一部分,這樣你的故事才能真正地吸引人。

故事編者要留意的另一點就是智慧氣氛的表現,任何人若想要熟悉聖經故事,並使那些故事在今天仍然顯得那樣的真實,就須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和社會思想。譬如:我們若未能先了解以賽亞和耶利米當時的亞述及巴比倫對猶太和耶路撒冷有多大的威脅,我們就不能領悟他們故事中的許多意義。我們須能體會到那些正坐在耶路撒冷會議室裡諸人的心情,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荒蕪的鄉村烽火遍起,預示著西拿基立的軍隊正天天的迫近了;我們還須設法擠進街道上人群當中,跟著他們聆聽那些拋棄田園逃難者的故事,以及以賽亞的預言:「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人在變故之後易成為聰明,災難過後易得著信心;可是我們在敘述這故事時,須使它籠罩著一種似乎災難愈來愈大、愈來愈近、而永無止境的氣氛之下。

我們還須記得:大部分我們所敘述的故事,當時的社會活動絕不像今天那樣的複雜,政治理論也不似今天這樣的進步。

我們若偏要把今日複雜生活中的難題帶入那個時代實在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若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故事就會顯得不真切了。總之,人性根本是不變的,不過人類的思想卻隨著時光的移轉而擴展;因此正確的智慧氣氛和外在氣氛及忠實的情感氣氛,對於故事敘述的生動與否都是同樣重要的。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即席講道

 

1.     不鼓勵人將即興講道視為通則,經常如此。

2.     倘若人經常即席講道,不作預備,他「散亂的恩賜」將顯明出來,他的羊群也將分散。

3.     但傳道人一定會遇見需要即席講道的情況,你不能以「沒有預備」來推辭。

4.     即席講道使我們有機會學習在聖靈的掌管下講道。

 

【即席講道的場合】

 

1.     聚會中遇見的特殊情況。比方你的聚會來了個慕道友,主也給你一首合宜的詩歌,你最好能就這首詩歌講35分鐘的話。

2.     在一個你偶然路過的一個聚會,人發現你是傳道人,要你講一點勉勵的話。(主耶穌與使徒常遇這種狀況)

3.     在一個婚禮、喪禮、家庭聚會、野外小聚會…中,人臨時請你講點話。

4.     一個偶然遇見的有需要的人。

5.     在聖靈自由運行的聚會中,聖靈使用你作即席講論。

 

【如何學習】

 

1.     你若期待能在未有預先默想、研讀、預備的情況下,即席講道,就必須平常多多研讀、默想上帝的話。

2.     你若期待經常有上帝的話、有亮光、有教訓、有真理能隨時流出你的口,你就必須時時被這些充滿。

3.     忽然需要即席講道時,要挑選你熟悉的題目:

1)     最近我常思想什麼?

2)     過去一週我在讀經中,有什麼摸著我心的話?

3)     此刻我心中的負擔、亮光是什麼?

4)     剛剛唱的詩歌或禱告,是否提供我一些建議?

5)     什麼話合適用於這個場合?

4.     那些你未曾下過功夫的題目,最好勿用來作即席講道,否則你很可能會講出一些你事後要後悔、道歉、或修正的東西來。

5.     要操練。在大家都能分享的小組查經中,抓住機會學習即席講道;有人臨時請你講一點話時,勿推辭。

6.     如同小孩一般倚靠聖靈即席的幫助。

 

【司布真的見證】

 

1.     有一回他應邀去某地講道,火車延誤使他遲到,那個教會臨時請了一位弟兄代替,剛告一段落時司布真趕到了,那位弟兄停下來說:「他來了!」然後請司布真上台接續他講,並告訴司布真他用的經文以及講到那裡。雖然司布真仍氣喘吁吁,他毫不遲疑地上台成功地完成那篇道。

2.     司布真對他的學生說:倘若你們中間有人不能做到這一點,我為你覺得羞愧。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