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基督徒與選舉

 

基督徒與選舉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涉及信仰與公共責任的議題。選舉是一種政治參與的方式,而對於基督徒而言,參與選舉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對「愛上帝愛人」的實踐方式之一。讓我們從幾個核心角度來思考:


一、選舉與信仰的整合

聖經雖沒有直接提到現代民主選舉制度,但它強調信徒應在各方面榮耀上帝(哥林多前書 10:31)。這包括如何做出選票選擇。選舉的過程中,基督徒應該尋求合上帝心意的判斷:

  • 所支持的候選人或政策是否促進社會公義?
  • 是否尊重生命、家庭、弱勢與真理?
  • 是否體現「公平、公義與憐憫」的價值(彌迦書 6:8)?

二、政治不等於信仰,但信仰影響政治觀

基督徒的最終身份是天國子民(腓立比書3:20),所以不應把任何地上的政黨或候選人視為「彌賽亞」。但我們的信仰價值應影響我們的選擇——例如:

  • 尊重生命(如反對墮胎、促進醫療正義);
  • 尊重婚姻與家庭結構;
  • 關心貧窮與社會不公;
  • 保護宗教自由與良心自由。

換句話說,我們不必然隸屬於某一政黨,但應按聖經的價值觀做出有見證的選擇。


三、選舉前的預備與分辨

保羅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這提醒我們,面對選舉,應該:

  • 禱告尋求上帝的引導:而不是被媒體或網路情緒操縱。
  • 查驗候選人及政見的本質:是否說一套做一套?是否誠實可信?
  • 聆聽多方聲音並保持謙卑:不急於下定論,也不輕看他人立場。

四、選舉不是偶像,結果交託主手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上帝仍掌權(但以理書 2:21:「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
基督徒可以:

  • 為結果感恩或代求,但不應因此絕望或驕傲;
  • 在選舉後繼續關心社會,不是「投完就算了」;
  • 與不同立場的肢體和睦相處,合一勝於立場(以弗所書4:3)。

五、見證與和平的使者

在政治氣氛對立、充滿仇恨的時代,基督徒在選舉期間的言行更要謹慎,成為和平與理性的見證人:

  • 不散播假消息;
  • 不攻擊他人人格;
  • 即使立場不同,也以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15)。

小結:基督徒如何參與選舉?

  1. 禱告尋求上帝的心意
  2. 以聖經價值觀檢視候選人與政策
  3. 和平理性地發表與聆聽意見
  4. 以愛心與謙卑影響社會,而不是被世界操控
  5. 將最終盼望寄託在上帝,而非任何政治人物或制度

 

基督徒的政治倫理

 

 

「基督徒的政治倫理」是一個結合信仰與公共生活的主題,涉及如何以聖經原則來引導我們在政治參與、社會公義與公共政策等議題上的思考與行動。這不只是關於政黨立場或選票選擇,更是關於一個基督徒如何在地上活出天國的價值,成為「世上的鹽、地上的光」(馬太福音 5:13-16)。

以下是幾個基督徒政治倫理的重要面向:


一、上帝主權與人的責任

聖經教導,上帝是掌權者:「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羅馬書11:36)。即使在墮落的世界中,政府的設立也是為了懲惡揚善(羅馬書13:1-7)。但同時,基督徒也有責任在地上活出上帝的公義與慈愛,不應將信仰與公共生活完全切割。


二、政治參與的目的與界線

基督徒應關心公共事務,為社會的和平與公義發聲(彌迦書6:8),但參與的方式需要小心:

  • 目的是榮耀上帝、服事人,而非爭權奪利。
  • 態度是謙卑、和平,而非仇恨與分裂。
  • 方法是合乎真理與愛心,不妥協信仰原則。

三、真理與公義的見證人

耶穌在面對彼拉多時說:「我為此而生,為此來到世間,是要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37——這是基督徒政治倫理的核心使命:不只是追求勝利,而是做「真理的見證人」,在充滿謊言與權力操作的政治場域中堅守信實、公義與仁愛。


四、天國子民與地上國度的張力

基督徒同時是天國的子民與地上的公民。這樣的雙重身份意味著:

  • 不逃避地上的責任(如納稅、選舉、關心政策),但不將任何地上政權當作終極的盼望。
  • 如但以理一樣,即使在異教政權中,也持守信仰、不妥協良知。
  • 如使徒彼得說:「順服人的制度……若是上帝的旨意,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彼得前書2:13-20

五、愛與正義:基督徒的倫理核心

耶穌總結律法:「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39)。基督徒的政治參與若失去了愛與公義的動機與行為,就與基督的樣式背道而馳。


六、禱告與守望:屬靈戰爭中的政治實踐

保羅教導我們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提摩太前書2:1-2),因為政治不只是制度問題,更是屬靈戰爭的場域。基督徒應以禱告為武器,求上帝介入治理,並保守我們的心不落入仇恨與絕望。


小結

基督徒的政治倫理不是簡單的政黨選邊,而是深刻地活出天國價值、見證基督真理,並在愛中實踐公義。這是一條困難但必要的道路,也是每一位屬上帝子民的呼召。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牧養之關係

 

 

一、復活顯明耶穌是真正的好牧人

在約翰福音10章中,耶穌說: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這話在十字架上得以實現——祂為羊捨命;但祂的復活則顯明祂不只是捨命,也有能力勝過死亡,帶來新生命。這也印證了祂後面所說:

「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約10:18

這位「好牧人」不僅引導羊群走義路,也打破死亡的權勢,帶領我們進入永恆生命


二、復活之後的牧養行動:耶穌對彼得的三次呼召

在約翰福音21章中,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其中一個關鍵場景是祂與彼得的對話:

「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約21:15–17

這段對話可以看作是復活的耶穌把祂「牧養群羊」的使命託付給彼得(和眾門徒)。祂不是單單復活完就升天,而是繼續牧養門徒的心靈,恢復他們的信心,堅固他們的呼召。

這也顯示:復活帶來的不只是新的生命,也是一種新的呼召與使命——去餵養、牧養別人。


三、復活是群羊得保護與供應的根基

在彼得前書5:4,彼得稱耶穌為「大牧人」:

「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5:4

這位「牧長」的「顯現」指的就是祂再來,但這個盼望是建立在祂的復活之上。若耶穌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就是枉然(林前15:14),我們就沒有真正能保護、引導、供應我們的大牧人。

祂的復活是羊群可以安心跟隨祂、得著豐盛生命的保證。


小結

面向

復活與牧養的連結

身份

耶穌藉由復活證明祂是真正的好牧人

行動

復活後的耶穌繼續牧養、恢復門徒

呼召

復活的耶穌託付牧養使命給門徒

保證

因祂復活,我們有永生與牧者的同在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