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聖經與靈修傳統中走出靈性低潮的具體操練方式

 

 

一、聖經中的操練

  1. 誠實禱告與哀歌
    • 詩篇中有三分之一是哀歌(如詩 42、詩 88),信徒在低潮中被邀請向上帝傾訴,而不是壓抑。
    • 詩人常以「為何」開頭(詩 13:1–2),顯示上帝容許祂的子民在痛苦中質問與呼喊。
  2. 默想上帝的作為與應許
    • 詩篇 77:11–12:「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提醒我們回顧過去上帝的恩典,幫助心靈重拾盼望。
    • 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常透過節期、詩歌回想上帝的拯救(出埃及、曠野供應)。
  3. 堅持群體敬拜與團契
    • 希伯來書 10:25 勸勉信徒「不可停止聚會」,因為低潮時最容易孤立自己,但群體能互相扶持。
  4. 等候與信靠
    • 以賽亞書 40:31:「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 等候並非消極,而是帶著盼望的忍耐,承認上帝在低潮中的主權。

二、靈修傳統的操練

  1. 「靈魂黑夜」的接納(約翰十字架)
    • 他強調低潮有時是上帝隱藏祂的面,為要煉淨信心。操練的方式是「不靠感覺,而單單倚靠上帝」,接受黑夜作為靈命成長的必要階段。
  2. 每日靈修與固定禱告
    • 靈修傳統建議在枯乾中仍保持屬靈紀律(祈禱、誦經、靈修默想),哪怕缺乏感覺,仍透過習慣維持與上帝的連結。
  3. 靈修日誌與自我省察(Ignatius 靈修操練)
    • 依納爵鼓勵信徒透過「省察禱告」(Examen),每天回顧上帝的同在與自己心靈的動態,學習分辨「來自上帝的安慰」與「來自敵對力量的沮喪」。
  4. 靜默與退修
    • 在安靜中學習「停止做工」,單純地在上帝面前。沙漠教父傳統強調,靈性低潮時要暫時遠離外在喧囂,以便聆聽上帝的聲音。
  5. 屬靈導師與群體陪伴
    • 靈修傳統強調不要獨自面對低潮。透過屬靈導師或成熟信徒的同行,能幫助人辨識上帝的工作。

三、實際的整合建議

  • 在禱告中誠實,不壓抑學詩篇的哀歌。
  • 在日常中保持紀律固定的讀經與禱告,即使枯乾。
  • 在群體中領受鼓勵不要孤立,參與敬拜與分享。
  • 在靜默中等候上帝給心靈空間,不急於追求「立即的感覺」。
  • 在省察中學習分辨辨認哪些情緒或思想是引導人更接近上帝,哪些是使人遠離上帝的。

📌 總結:
走出靈性低潮並不靠「自我打氣」,而是透過 哀歌的誠實、紀律的持守、群體的陪伴、以及等候上帝的恩典。靈修傳統提醒我們,低潮本身也可能是成長的途徑,因為它煉淨信心,使人學會「只靠上帝,不靠感覺」。

 

靈性低潮的成因

 

 

靈性低潮的成因可以從 內在因素(心理與屬靈層面)和 外在因素(生活與環境)來理解。以下整理出一些主要的原因:


一、內在因素

  1. 屬靈操練的停滯或形式化
    當禱告、讀經、聚會變成例行公事,而非真實與上帝相交,靈命會逐漸枯乾(參啟 2:4 提到失去起初的愛心)。
  2. 信仰與理想的落差
    當我們對上帝的期待(如祂應答禱告、改變環境)沒有實現,容易產生失望,甚至懷疑上帝的同在(詩 13:1「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
  3. 未處理的罪與良心的控訴
    罪會使人與上帝隔絕,經歷不到祂的面(賽 59:2)。
  4. 上帝的試煉與信心的鍛鍊
    靈性低潮有時不是人的失敗,而是上帝有意隱藏祂的面,使人學習不靠感覺而倚靠信心(約翰十字架所說的「靈魂黑夜」)。

二、心理與情緒因素

  1. 憂鬱、焦慮或心理壓力
    情緒低落、倦怠會影響人對上帝的感受。像以利亞在迦密山大勝之後,卻在曠野中求死(王上 19:4),顯示心理壓力會帶來屬靈低潮。
  2. 過度自責或完美主義
    當人把信仰建立在自己的「表現」而非上帝的恩典,就容易陷入自我定罪與無力感。

三、外在環境因素

  1. 生活壓力與重大變故
    失業、疾病、失去親人等困境,可能使人質疑上帝的良善(約伯記)。
  2. 孤立或缺乏屬靈支持
    缺乏信仰群體的鼓勵,會讓人更容易陷入孤單與靈命枯竭。
  3. 文化與世俗環境
    現代社會的忙碌、物質主義與懷疑氛圍,也會削弱信徒的屬靈敏銳度(Charles Taylor 在《A Secular Age》裡稱之為「內在化的世俗框架」,使人感覺信仰不再自然)。

📌 總結
靈性低潮的成因常常是多重的:

  • 有時源自罪與不順服;
  • 有時是情緒與身體的疲憊;
  • 有時是環境壓力;
  • 也可能是上帝刻意的帶領,要煉淨我們的信心。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