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達 心
想 起 聖 誕 ﹐ 便 想 到 這 世 代 俗 世 化 (secularization)的 厲 害 。
聖 誕 節 ─ ─ 一 個 表 達 基 督 教 信 仰 核 心 的 節 日 ﹐ 已 給 俗 世 污 染 到 面 目 全 非 。 屬 靈 內 涵
給 淘 空 ?盡 且 不 用 說 ﹐ 就 是 連 外 在 的 宗 教 象 徵 ─ ─ 禮 物 ﹑ 施 予 和 分 享 ﹐ 也 被 商 品 化 ﹑
滑 稽 化 和 卡 通 化 至 令 人 厭 煩 。 在 不 少 稍 為 注 重 內 涵 的 人 看 來 ﹐ 聖 誕 節 已 商 品 化 到 俗
不 可 耐 的 地 步 。 不 錯 ﹐ 商 品 市 場 可 說 已 擄 劫 了 本 屬 於 基 督 徒 的 神 聖 象 徵 。 要 贖 回 聖
誕 ﹐ 教 會 可 能 要 考 慮 一 種 另 類 的 記 念 方 式 。 以 靜 默 沉 思 代 替 慶 祝 活 動 ﹐ 以 關 懷 貧 困
者 的 分 享 行 動 代 替 禮 物 往 還 的 友 情 聯 系 ﹐ 可 能 是 不 二 之 途 。
聖 誕 節 所 要 表 達 的 到 底 是 甚 麼 ﹖ 真 正 了 解 聖 誕 意 義 的 人 知 道 它 要 表 達 的 ﹐ 是
那 不 可 表 達 ﹑ 不 可 言 說 的 奧 秘 。 潘 霍 華 在 他 的 《 基 督 論 》 一 書 中 ﹐ 劈 頭 第 一 句 便 這
樣 說 ﹕ 所 有 關 乎 基 督 的 論 述 ﹐ 都 必 須 以 沉 默 作 開 始 。
沉 默 ﹐ 因 為 沒 有 人
間 的 概 念 可 以 盛 載 道 成 肉 身 的 奧 秘 ﹔ 沉 默 ﹐ 因 為 沒 有 言 語 可 以 表 達 那 根 本 言 說 不 出
的 道 理 。 道 成 肉 身 ﹐ 上 帝 來 到 人 間 ﹐ 這 是 不 可 想 像 ﹑ 不 能 理 解 的 事 。 我 們 只 能 沉 默
無 言 ﹔ 以 無 言 表 達 那 奧 秘 的 深 邃 與 超 越 ﹐ 以 無 言 去 言 說 我 們 本 應 說 不 出 的 感 激 。 所
有 的 慶 祝 ﹑ 歡 騰 ﹐ 若 不 是 發 自 這 種 無 以 言 之 的 感 覺 ﹐ 那 麼 一 切 便 都 只 會 流 於 膚 淺 。
當 代 的 基 督 徒 最 需 要 的 ﹐ 便 是 重 拾 這 種 言 說 不 出 的 奧 秘 感 和 沉 重 感 。
不
過 ﹐ 沉 默 無 言 ﹐ 進 入 深 邃 的 思 念 ﹐ 負 重 感 受 ﹐ 心 靈 上 行 ﹐ 對 我 們 這 些 慣 於 向 外 撲 的
信 徒 以 至 教 牧 ﹐ 卻 猶 如 一 種 久 已 失 傳 的 生 命 形 態 。 也 因 為 如 此 ﹐ 俗 世 便 如 入 無 人 之
境 ﹐ 佔 據 了 我 們 的 心 靈 世 界 ﹐ 擄 ?戎 h我 們 的 信 仰 象 徵 。 要 重 新 得 回 我 們 獨 特 的 信 仰
象 徵 ﹐ 我 們 必 須 將 俗 世 驅 趕 出 去 ﹐ 而 這 須 從 個 人 的 心 靈 世 界 開 始 。
沉 默
深 思 道 成 肉 身 的 奧 秘 ﹐ 感 受 其 恩 典 的 重 量 ﹐ 必 然 引 發 一 種 出 自 無 限 感 激 的 生 命 行 動
﹐ 就 是 真 誠 的 分 享 。 不 過 ﹐ 吊 詭 的 是 ﹐ 真 正 領 悟 上 帝 恩 典 的 人 ﹐ 會 感 到 他 真 正 能 與
人 分 享 的 ﹐ 不 過 是 他 的 貧 乏 。
前 些 時 候 看 盧 雲 的 《 路 上 之 糧 》 ﹐ 其 中 一
篇 令 我 特 別 感 動 。 文 章 的 主 旨 很 簡 單 ﹐ 卻 不 容 易 領 悟 。 談 到 分 享 ﹐ 我 們 通 常 會 立 刻
想 到 分 享 我 們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 例 如 經 濟 資 源 ﹑ 才 能 ﹑ 知 識 ﹐ 又 或 是 時 間 ﹑ 精 力 ﹐ 以
至 生 命 的 經 歷 。 我 們 卻 很 少 會 想 到 ﹐ 我 們 真 正 能 與 人 分 享 的 ﹐ 其 實 竟 是 我 們 所 沒 有
的 。 不 錯 ﹐ 盧 雲 指 出 ﹐ 教 會 根 本 就 是 一 群 貧 乏 不 堪 的 人 聚 在 一 起 ﹐ 分 享 彼 此 的 貧 乏
。 不 懂 得 分 享 貧 乏 ﹐ 就 是 仍 未 完 全 明 白 教 會 的 真 義 。
我 們 進 入 基 督 的 身
體 ﹐ 是 因 為 我 們 貧 乏 ﹐ 體 悟 到 自 己 一 無 所 有 ﹐ 需 要 乞 求 上 帝 的 憐 憫 ﹐ 毫 無 憑 恃 地 接
受 基 督 的 救 恩 。 就 是 得 了 救 恩 之 後 ﹐ 那 被 罪 扭 曲 ﹑ 充 滿 創 傷 與 苦 毒 的 生 命 ﹐ 仍 需 不
斷 經 歷 醫 治 。 懷 抱 喼 各 種 罪 疚 和 不 安 全 的 感 覺 ﹐ 我 們 習 慣 了 以 各 種 方 法 去 安 立 自 己
﹑ 肯 定 自 己 ﹑ 保 護 自 己 ﹐ 心 靈 的 赤 貧 時 刻 蟄 伏 心 底 。 亦 因 為 這 樣 ﹐ 我 們 不 時 成 為 了
教 會 群 體 的 負 資 產 。 然 而 ﹐ 看 到 自 己 的 貧 乏 ﹐ 看 到 一 切 都 是 恩 典 ﹐ 看 到 我 的 弟 兄 姊
妹 在 無 聲 中 為 我 的 貧 乏 付 出 ﹐ 我 便 開 始 看 到 ﹐ 教 會 的 豐 富 乃 在 於 我 們 能 夠 彼 此 接 納
─ ─ 接 納 彼 此 生 命 的 欠 缺 和 破 碎 ﹐ 並 且 以 此 為 誇 耀 。 教 會 不 是 一 個 表 現 天 才 ﹑ 富 足
的 地 方 ﹐ 而 是 無 懼 於 揭 示 自 己 底 ?軟弱 ﹑ 缺 乏 的 地 方 。
聖 誕 節 是 思 念 一 己
貧 乏 的 時 節 。 惟 有 當 我 們 真 正 體 悟 自 己 能 分 享 的 不 過 是 貧 乏 與 破 碎 ﹐ 向 貧 困 者 施 予
﹐ 與 他 們 分 享 我 們 有 的 資 源 ﹐ 聖 誕 節 才 不 致 成 為 另 一 項 向 外 撲 的 活 動 。 這 樣 的 分 享
﹐ 才 是 出 自 感 恩 的 分 享 。
願 今 年 的 聖 誕 節 對 你 來 說 ﹐ 是 一 個 沉 默 靜 思 ﹐ 體 悟 貧 乏 ﹐ 因 感 恩 而 引 發 出 連 串 分 享 之 樂 的 一 個 時 節 。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宗 教
一、宗教的普遍現象
人被描述為「不可矯正的宗教信仰者」。這不過是宗教普遍現象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宣教師在世界各民族中證實了此種現象的存在。宗教接觸到人生至深的屬靈泉源,支配人的思想,刺激人的感情,指導人的行動,乃人類生活中最顯著的一種現象。雖然大多數的人歡迎宗教為人類的至大祝福,但還有些人公然非難它為人生活中的毒素。但是反對宗教最厲害的人,也不能否認它永存的意義及其對個人生活與國家方面所有驚人的感化。這自然要喚起一切懷抱誠摯態度之人的注意。甚至那位極端的懷疑論者並反對超自然的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也曾說過︰「你去尋找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吧,如果你能找到,我敢擔保他們的生活已與禽獸相差無幾了」。
二、宗教的本質
到底宗教是什麼?現今有很多人想藉著研究世界的宗教與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表現來回答這個問題。藉著比較的研究他們可以發現宗教的本質,並能發現一個圓滿的定義,能包含世界各國中所表現的宗教生活的各種方式;但這並不是適當的方法。雖然這種發現能叫我們看出世界宗教生活的現存表現;但它不能使我們決定何者是宗教的本質。唯有聖經能使我們得到這理想的正當觀念。
宗教是論及人與神的關係,人沒有權利來決定此關係的性質。指明人當如何與神發生關係的乃是神的特權。神在聖經中已經清楚指明了。「宗教」(Religion)二字在聖經中找不到。「宗教」二字或許來自拉丁文的(Relegere),有「再讀」、「注意觀察」等意,往往與神祇崇拜有關。在舊約聖經中闡明宗教為「敬畏耶和華」。此「敬畏」二字並不包含恐懼之意(雖然畏懼之成分仍在),有如異邦宗教所表現的特性。宗教可以說是「尊敬神的感覺」,「配合以畏懼並悖逆的恐懼與刑罰」。如此說明了敬虔的以色列人對舊約律法之啟示的感應。
在新約中福音信息是顯著地居於首要地位,人對神啟示的感應。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即「信心」的方式。在新約聖經中雖有其他的名詞表示宗教,即如「敬虔」(提前2︰10)、「虔誠」(來5︰7),但「信心」大體上也是說明人的宗教態度。本著這個信仰,我們在神的言語上接受神的見證為真實,並信靠他,因他已將自己在耶穌基督裡啟示給我們為救主。在新約中信靠的成分是非常顯著的。對於這個救贖的榮耀信息,在人這一方面當有一回應的信心,此信心包含在耶穌基督裡的赤子信靠中,同時成為愛神並服事神的泉源。
從聖經的亮光中看來,我們獲悉「宗教」二字乃指人與神之關係。宗教的本質乃在於敬虔、畏懼、信賴與依存感等。但這些都是人所能感覺到的情感。宗教的本質乃是人認識神的絕對崇高與無限的能力,並自己的毫無意義及絕對的無能為力。這並不是說宗教僅屬情感,也不是說人必須有宗教是出於勉強。人在宗教上與神發生的關係是意識的、自發的,並不是束縛他,乃是引領他來享受那最高的自由。宗教可以解說為人對神之意識的與自動的屬靈關係,這關係在整個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崇拜的某種行動上表現出來。神自己決定了他所喜悅的讚美、崇拜與事奉。一切的私意敬拜,違背神的話,都是絕對禁止的。
三、宗教的位置
關於宗教在人裡面的位置,意見頗不一致。有些人對於宗教在人生活中的根本意義完全盲目,以為宗教是在人的某種機能裡面,並藉此機能來發生作用。又有的人著重人整個的靈性是包含在宗教生活中的事實。
1、宗教位置的片面觀
有的人發現宗教是在人的理智裡。這等人以宗教為一種知識,為一種不完全的哲學,就是以他認識神的知識尺度來衡量他的敬虔。另外有人以為宗教是在人的愛情裡。按他們的意見來說,宗教與知識沒有多大關係,只不過是依靠某些屬靈的感情而已。其實人不一定真認識神,不過在心靈的深處感覺到有神。還有人說宗教是在人的意志裡。人覺得由他的良心裡發出命令的聲音,指揮他的行動。他承認良心所指派他的責任,就是神的吩咐。根據此種見解,宗教只不過成為實際的道德而已。以上這些見解,對於宗教在人生活中的基本與中心的地位,都未能作公平的判斷,都是與聖經相反的,也不合乎現代心理學。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心靈的整體性,並假想人的某種機能可以離棄其他機能而活動。殊不知宗教裡的活動往往是關係到整個人的。
2、宗教位置的聖經觀
唯一正確並且合乎聖經的見解,就是宗教乃在人心裡。根據聖經心理學來說,心乃是人整個道德生活的中心,是靈魂屬位格的器官。人的生活、思想、意志與情感都是由心發出。宗教是以神的形象為根基,以此形象為中心,以所有的才能與力量在整個的人裡面顯示出來,所以必須盡心、盡性、盡意愛神。他必須把自己分別為聖歸給神,身體屬靈,一切的恩賜與才幹,凡生活中一切有關的,都當向神效忠。宗教既在人心中,就當以整個的思想、情感、意志來包圍整個的人。人必須把心歸給耶和華(申30︰6;箴23︰26)。在宗教上來說,心是管轄理智(羅10︰13、14;來11︰6)、情感(詩28︰7,30︰12)與意志的(羅2︰10、13;雅1︰27;約壹1︰5─7)。人的被造,在所有的生活範圍內都是服事神的。這是對宗教唯一公正的判斷,並承認宗教在人生活中的至上重要性。
四、宗教的起源
論到宗教起源的問題,在過去的世紀中,曾引起許多學者的注意,但在今日的宗教論壇上仍為一大問題,在進化論的影響之下,有人根據人是由非宗教而發展到有宗教的假想,並努力表示這種演變是如何成就的。可是,但凡本著神啟示的亮光來企圖解決此項難題的人,所得到的結論就完全不同。他們發現人被造即為一種有宗教信仰的人。
1、宗教起源的自然觀
有些人認為宗教是僧侶的狡猾與統治者的詭譎的產物,為了達成他們統治的目的,所以便利用宗教來控製無知群眾的輕信和恐懼心理。有人認定宗教是不合理的物神崇拜(fetish-worship),即崇拜認為是神明卻是無生氣的東西,如石頭、木、骨、泥土等,並且說高尚的宗教,是從此不合理的宗教發展而來的。還有人建議靈魂的崇拜,或者拜死去祖先的靈魂乃為宗教的基本形式,其他的形式都是由此逐漸發展而來的。有一個流行的觀念,就是說由於對自然的崇拜,而逐漸產生宗教。人們在自然的偉大動人現象之前,覺得自己的軟弱無能,於是崇拜這些現象或隱而未現的力量,其實這不過是外部的表現而已。近年來有一種佔優勢的觀念,說宗教是由普通信仰幻想而發出來的。但此說不能解釋宗教的起源。此說系以假想為出發點,但與事實不符,那就是說起初人是沒有宗教的。這種沒有宗教的人,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根據這理由人產生宗教是不可能的。況且,他們是根據純自然主義的假想而得到結論,那就是說宗教的最低形式必是最古的形式,宗教乃是純自然進化的結果。但他們忽略了在人類宗教生活中可能有頹廢的事實。結果他們往往假定了他們所以必須予以解釋的事。例如僧侶的欺騙,不合理的與魂靈的崇拜,依靠高尚能力的感覺,在自然力背後有隱而未顯的概念等──這些事都是需要解釋的。這些都已是宗教的表現了。
2、宗教起源的聖經觀
神的特殊啟示能叫我們明白有關宗教起源的事。唯有神的特殊啟示,才能令我們熟悉宗教只能在神裡面才能找到解釋。如果我們要解釋宗教的起源,我們就必得根據有神存在的假定,因為真宗教若沒有神是想不通的一件事。如果宗教不以事實為根據,那它就是欺騙人的幻想,或者目前能有些實際的價值,但結局是令人失望的。況且,人既然不能自己發現神、認識神,所以必須神把他自己啟示給人。如果沒有神那方面的自我啟示(Self-Revelation),人就絕對不能與神發生宗教的關係。神已將他自己啟示給人,並在他的自我啟示中決定了他所喜悅的崇拜與事奉。如果神不賦予人瞭解並感應神之自我啟示的才能,那麼在樹立宗教關係上,這自我啟示也是無效的。宗教是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的,並不是由外界而強迫加給他的。若以為人起初是沒有宗教的,不過是後來賦予的,猶如在他的性情中加上一些東西,這就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所以他才有領會、欣賞神之自我啟示的本能。由於他的天賦本能,人才尋求與神來往,雖然他用錯誤的方法尋求神。但只有藉著神特殊啟示的感化並聖靈的光照,罪人方能(最低限度在原則上)正當地服事神。
人被描述為「不可矯正的宗教信仰者」。這不過是宗教普遍現象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宣教師在世界各民族中證實了此種現象的存在。宗教接觸到人生至深的屬靈泉源,支配人的思想,刺激人的感情,指導人的行動,乃人類生活中最顯著的一種現象。雖然大多數的人歡迎宗教為人類的至大祝福,但還有些人公然非難它為人生活中的毒素。但是反對宗教最厲害的人,也不能否認它永存的意義及其對個人生活與國家方面所有驚人的感化。這自然要喚起一切懷抱誠摯態度之人的注意。甚至那位極端的懷疑論者並反對超自然的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也曾說過︰「你去尋找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吧,如果你能找到,我敢擔保他們的生活已與禽獸相差無幾了」。
二、宗教的本質
到底宗教是什麼?現今有很多人想藉著研究世界的宗教與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表現來回答這個問題。藉著比較的研究他們可以發現宗教的本質,並能發現一個圓滿的定義,能包含世界各國中所表現的宗教生活的各種方式;但這並不是適當的方法。雖然這種發現能叫我們看出世界宗教生活的現存表現;但它不能使我們決定何者是宗教的本質。唯有聖經能使我們得到這理想的正當觀念。
宗教是論及人與神的關係,人沒有權利來決定此關係的性質。指明人當如何與神發生關係的乃是神的特權。神在聖經中已經清楚指明了。「宗教」(Religion)二字在聖經中找不到。「宗教」二字或許來自拉丁文的(Relegere),有「再讀」、「注意觀察」等意,往往與神祇崇拜有關。在舊約聖經中闡明宗教為「敬畏耶和華」。此「敬畏」二字並不包含恐懼之意(雖然畏懼之成分仍在),有如異邦宗教所表現的特性。宗教可以說是「尊敬神的感覺」,「配合以畏懼並悖逆的恐懼與刑罰」。如此說明了敬虔的以色列人對舊約律法之啟示的感應。
在新約中福音信息是顯著地居於首要地位,人對神啟示的感應。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即「信心」的方式。在新約聖經中雖有其他的名詞表示宗教,即如「敬虔」(提前2︰10)、「虔誠」(來5︰7),但「信心」大體上也是說明人的宗教態度。本著這個信仰,我們在神的言語上接受神的見證為真實,並信靠他,因他已將自己在耶穌基督裡啟示給我們為救主。在新約中信靠的成分是非常顯著的。對於這個救贖的榮耀信息,在人這一方面當有一回應的信心,此信心包含在耶穌基督裡的赤子信靠中,同時成為愛神並服事神的泉源。
從聖經的亮光中看來,我們獲悉「宗教」二字乃指人與神之關係。宗教的本質乃在於敬虔、畏懼、信賴與依存感等。但這些都是人所能感覺到的情感。宗教的本質乃是人認識神的絕對崇高與無限的能力,並自己的毫無意義及絕對的無能為力。這並不是說宗教僅屬情感,也不是說人必須有宗教是出於勉強。人在宗教上與神發生的關係是意識的、自發的,並不是束縛他,乃是引領他來享受那最高的自由。宗教可以解說為人對神之意識的與自動的屬靈關係,這關係在整個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崇拜的某種行動上表現出來。神自己決定了他所喜悅的讚美、崇拜與事奉。一切的私意敬拜,違背神的話,都是絕對禁止的。
三、宗教的位置
關於宗教在人裡面的位置,意見頗不一致。有些人對於宗教在人生活中的根本意義完全盲目,以為宗教是在人的某種機能裡面,並藉此機能來發生作用。又有的人著重人整個的靈性是包含在宗教生活中的事實。
1、宗教位置的片面觀
有的人發現宗教是在人的理智裡。這等人以宗教為一種知識,為一種不完全的哲學,就是以他認識神的知識尺度來衡量他的敬虔。另外有人以為宗教是在人的愛情裡。按他們的意見來說,宗教與知識沒有多大關係,只不過是依靠某些屬靈的感情而已。其實人不一定真認識神,不過在心靈的深處感覺到有神。還有人說宗教是在人的意志裡。人覺得由他的良心裡發出命令的聲音,指揮他的行動。他承認良心所指派他的責任,就是神的吩咐。根據此種見解,宗教只不過成為實際的道德而已。以上這些見解,對於宗教在人生活中的基本與中心的地位,都未能作公平的判斷,都是與聖經相反的,也不合乎現代心理學。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心靈的整體性,並假想人的某種機能可以離棄其他機能而活動。殊不知宗教裡的活動往往是關係到整個人的。
2、宗教位置的聖經觀
唯一正確並且合乎聖經的見解,就是宗教乃在人心裡。根據聖經心理學來說,心乃是人整個道德生活的中心,是靈魂屬位格的器官。人的生活、思想、意志與情感都是由心發出。宗教是以神的形象為根基,以此形象為中心,以所有的才能與力量在整個的人裡面顯示出來,所以必須盡心、盡性、盡意愛神。他必須把自己分別為聖歸給神,身體屬靈,一切的恩賜與才幹,凡生活中一切有關的,都當向神效忠。宗教既在人心中,就當以整個的思想、情感、意志來包圍整個的人。人必須把心歸給耶和華(申30︰6;箴23︰26)。在宗教上來說,心是管轄理智(羅10︰13、14;來11︰6)、情感(詩28︰7,30︰12)與意志的(羅2︰10、13;雅1︰27;約壹1︰5─7)。人的被造,在所有的生活範圍內都是服事神的。這是對宗教唯一公正的判斷,並承認宗教在人生活中的至上重要性。
四、宗教的起源
論到宗教起源的問題,在過去的世紀中,曾引起許多學者的注意,但在今日的宗教論壇上仍為一大問題,在進化論的影響之下,有人根據人是由非宗教而發展到有宗教的假想,並努力表示這種演變是如何成就的。可是,但凡本著神啟示的亮光來企圖解決此項難題的人,所得到的結論就完全不同。他們發現人被造即為一種有宗教信仰的人。
1、宗教起源的自然觀
有些人認為宗教是僧侶的狡猾與統治者的詭譎的產物,為了達成他們統治的目的,所以便利用宗教來控製無知群眾的輕信和恐懼心理。有人認定宗教是不合理的物神崇拜(fetish-worship),即崇拜認為是神明卻是無生氣的東西,如石頭、木、骨、泥土等,並且說高尚的宗教,是從此不合理的宗教發展而來的。還有人建議靈魂的崇拜,或者拜死去祖先的靈魂乃為宗教的基本形式,其他的形式都是由此逐漸發展而來的。有一個流行的觀念,就是說由於對自然的崇拜,而逐漸產生宗教。人們在自然的偉大動人現象之前,覺得自己的軟弱無能,於是崇拜這些現象或隱而未現的力量,其實這不過是外部的表現而已。近年來有一種佔優勢的觀念,說宗教是由普通信仰幻想而發出來的。但此說不能解釋宗教的起源。此說系以假想為出發點,但與事實不符,那就是說起初人是沒有宗教的。這種沒有宗教的人,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根據這理由人產生宗教是不可能的。況且,他們是根據純自然主義的假想而得到結論,那就是說宗教的最低形式必是最古的形式,宗教乃是純自然進化的結果。但他們忽略了在人類宗教生活中可能有頹廢的事實。結果他們往往假定了他們所以必須予以解釋的事。例如僧侶的欺騙,不合理的與魂靈的崇拜,依靠高尚能力的感覺,在自然力背後有隱而未顯的概念等──這些事都是需要解釋的。這些都已是宗教的表現了。
2、宗教起源的聖經觀
神的特殊啟示能叫我們明白有關宗教起源的事。唯有神的特殊啟示,才能令我們熟悉宗教只能在神裡面才能找到解釋。如果我們要解釋宗教的起源,我們就必得根據有神存在的假定,因為真宗教若沒有神是想不通的一件事。如果宗教不以事實為根據,那它就是欺騙人的幻想,或者目前能有些實際的價值,但結局是令人失望的。況且,人既然不能自己發現神、認識神,所以必須神把他自己啟示給人。如果沒有神那方面的自我啟示(Self-Revelation),人就絕對不能與神發生宗教的關係。神已將他自己啟示給人,並在他的自我啟示中決定了他所喜悅的崇拜與事奉。如果神不賦予人瞭解並感應神之自我啟示的才能,那麼在樹立宗教關係上,這自我啟示也是無效的。宗教是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的,並不是由外界而強迫加給他的。若以為人起初是沒有宗教的,不過是後來賦予的,猶如在他的性情中加上一些東西,這就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所以他才有領會、欣賞神之自我啟示的本能。由於他的天賦本能,人才尋求與神來往,雖然他用錯誤的方法尋求神。但只有藉著神特殊啟示的感化並聖靈的光照,罪人方能(最低限度在原則上)正當地服事神。
西方文化的興衰與教會的回應
文藝復興:16世紀
人本:人文主義
妥協:基督教人文主義
神本: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17世紀
人本:理性主義,實驗主義
妥協:自然神論
神本:清教徒,早期敬虔運動,巴哈(J.S. Bach)
啟蒙運動:18世紀
人本:實驗主義,懷疑主義,文化相對論
妥協:自然神論
神本:敬虔運動,大覺醒,愛德華茲(J. Edwards),衛斯理(J. Wesley)
現代思想:19世紀
人本:康德,黑格爾,浪漫主義,唯物主義,歷史批判,存在主義
妥協:士萊馬赫,費爾巴哈,自由派神學,哈納克(A. Harnack),聖經批判,巴特(K. Barth)
神本:第二次/第三次大覺醒,慕迪,學生宣教運動,戴德生
當代思想:20世紀
人本: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續),後殖民世界,抗衡文化,後現代
妥協:巴特/新正統,本土化,普世教協WCC,新福音派
神本:基要派,本色化(?),福音派介入文化,教會重振(?)
後現代:21世紀
人本:解構主義,東方宗教(新紀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
妥協:新福音派,宗教對話,與心理學等的融合
神本:歸回聖經,歸正
人本:人文主義
妥協:基督教人文主義
神本: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17世紀
人本:理性主義,實驗主義
妥協:自然神論
神本:清教徒,早期敬虔運動,巴哈(J.S. Bach)
啟蒙運動:18世紀
人本:實驗主義,懷疑主義,文化相對論
妥協:自然神論
神本:敬虔運動,大覺醒,愛德華茲(J. Edwards),衛斯理(J. Wesley)
現代思想:19世紀
人本:康德,黑格爾,浪漫主義,唯物主義,歷史批判,存在主義
妥協:士萊馬赫,費爾巴哈,自由派神學,哈納克(A. Harnack),聖經批判,巴特(K. Barth)
神本:第二次/第三次大覺醒,慕迪,學生宣教運動,戴德生
當代思想:20世紀
人本: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續),後殖民世界,抗衡文化,後現代
妥協:巴特/新正統,本土化,普世教協WCC,新福音派
神本:基要派,本色化(?),福音派介入文化,教會重振(?)
後現代:21世紀
人本:解構主義,東方宗教(新紀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
妥協:新福音派,宗教對話,與心理學等的融合
神本:歸回聖經,歸正
認識新約中的先知與預言
一、先知恩賜終止論的探討
什麼是終止論?其基本主張就是:主耶穌和使徒們所行的神蹟奇事,在
使徒們相繼離世後就完全停止。不過這並不是說使徒之後不再有神蹟奇事,乃
是說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恩賜。大部份的時代論和改革宗都如此主張,
但是也並不表示所有時代論和改革宗都毫無保留的接受此主張。
那麼終止論者如何解釋使徒之後的神蹟奇事呢?除非極端終止論者,大都
不排除神在當今仍行神蹟,但是認為當今神蹟的質與量都不能與使徒時代同日
而語,而且限制在某些情境,例如:宣教、開荒等。第三波的Jack Deere承認
當今的神蹟的確遜色於使徒時代,他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擁有的恩賜只是林前十
二章至十四章所記載的,與使徒所擁有的不同。對於這點,也許可以從另一個
角度來思想。
我們由聖經的事實可以得知,神蹟奇事的恩賜與使徒的職分並沒有必然的
關係,腓利、司提反雖然不是使徒,仍然行了許多神蹟,由此可知神蹟奇事的
恩賜並非限於使徒才能擁有。而且我們確知在使徒離世之後,也就是在教父時期,
仍然有許多神蹟的發生。因此終止論所主張的「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
恩賜」,根據聖經、歷史都很難站得住腳。至於當今神蹟的質與量不如使徒時
代,雖然也是事實,但是聖經並非沒有答案。因為聖經明說,恩賜的運用是按
著信心的程度,以信心的光景而言,既然當今的教會的確是遠不及使徒時代,
神蹟的質與量自然遠不如使徒時代了。
終止論的論據可分為四方面:釋經、歷史、神學、現況。釋經方面,在聖
經論據上,他們認為馬太福音十章一至十節中,耶穌吩咐門徒出去醫病趕鬼,
是一個特定的情境,耶穌復活之後並沒再給予相同的命令。還有哥林多前書十三
章八至十節,那「完全的」指的就是正典,正典完成後所有的恩賜都停止了。以
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教會既然已經被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根基
已經立好了,就不再需要使徒和先知了。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救恩是聽見者
已經證實的,今天就不需要再用神蹟奇事來見證了。而且就對聖經中神蹟的觀察,
只有在特殊需要、獨特背景時才有神蹟發生,可見神蹟的發生有其時期性,神蹟並
非經常發生的事。而且,保羅晚期都無法醫治他同工的病,證明神蹟在新約也已
經終止。
接下來筆者想就終止論在釋經方面的看法給予回應。如果馬太福音十章一至
十節真的只是針對一個特殊的情境,為何耶穌的門徒用神蹟奇事充滿了整個使徒
行傳。至於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八至十節中的「完全的」如果指的就是正典,而且
因為正典完成就不再需要預言的恩賜,那麼約珥的預言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
我們在使徒行傳中所看見的先知恩賜似乎都和正典沒什麼關係。難道正典完成後,
就真的不需要先知預言的恩賜嗎?以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應該與四章十一
至十三節一起來解釋,在教會還未滿有基督身量以前,這五種職務(包括使徒、先
知)都仍有存在的必要。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雖然說「救恩在當時已經被證實」,
但也並不代表之後沒有繼續被證實的需要。如果使徒時代是用神蹟奇事來證實救恩,
使徒以後的時代當然也可以並且需要以神蹟奇事在當世代證實救恩。最後討論到聖
經中的神蹟是否集中在某些時期?而新約時期的神蹟是否也已經終止在保羅的晚期?
其實只要用一個持平的態度來定義神蹟,我們就會發現在聖經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
有神蹟。至於以保羅晚期不能醫治他的同工,以致推論神蹟奇事的恩賜已經停止。
筆者以為此一推論實在草率,因為在保羅不能醫治他同工的同時,他正在撰寫正典,
也就是正在運用先知的恩賜。至於為何保羅那時候不能醫治他的同工,可能更好的
理由就是「神不醫治」。
終止論在神學上將神蹟功能定位於見證基督、使徒的身份,以及福音的可信
性,現在此功能已經不再需要;而且在歷史上,神蹟並不是持續現象,現況也告訴
我們目前仍有許多基督徒不能得到有效的醫治。因此終止論主張神蹟恩賜已經停止。
筆者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是,證實福音的可信性並非只有使徒時代才有需要,武斷的宣
稱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是違背事實的。即便真是如此—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而且目
前又有許多基督徒未得到醫治,也不能證明其原因是就是因為神停止賜下神蹟的恩賜。
就如同我們不能因為某個時代信主的人少,我們就斷言神已經將傳福音的恩賜收回了。
在瞭解並回應了終止論之後,我們再縮小範圍,來探討先知恩賜是否終止的問題。
舊約先知的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宣講神的話,主要是教導的功能;另一類是預告將
來的事。如果以功能作區隔,終止論者能接受「今日還有教導功能的先知」,只要他們所
傳講的符合聖經;但不能接受「今日仍有預告將來之事的先知」。因為對一般終止論者而
言,舊約先知與新約先知是沒有分別的,都需要接受申命記十八章二十至二十二節的查驗。
既然今日沒有一個先知能完全準確的預測未來,就表示神沒有在今日賜下先知的恩賜。
然而我們仍要面對使徒行傳二章十七至十八節所引用的先知約珥的話。因為這段
經文的意思,非但不是說在末世上帝要收回預言的恩賜,反而是說在末世的徵兆中,
有一點與舊約不同的現象,就是預言的恩賜更加普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
是因為聖靈普遍澆灌下來的緣故。縱觀以上的論點,我們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末世必
有更多的先知出現,只是新約的先知或許會和我們所認識的舊約先知有些略的不同。
二、新約先知恩賜的功能與舊約先知的比較
新約先知與舊約先知的第一個不同點就是,他們雖然仍有啟示,但沒有絕對
的權威。他們有可能犯錯,也需要別人幫助分辨。甚至這些先知的權威明顯是在
保羅的權柄之下。不過,保羅仍然勸勉教會不可以藐視先知的講論。由此可見,
新約先知信息的權柄雖然不如舊約先知信息,沒有絕對的權威,還需要察驗、明
辨,但是仍是從神而來,仍是不可隨意忽視的。而且這種辨明工作的目的,主旨
不在確認先知的身份,因為新約先知必然是有聖靈內住的基督徒,是教會中的肢
體,是我們認識的信徒。這種辨明的工作為的是要衡量他們所說的有哪些是正確
的、可接受的,有哪些是有摻雜的、需要保留的。
雖然新約先知也有預告將來之事的服事,不過新約先知的教導性功能大過引
導性功能,造就的目的多過預測的目的。因為他們在教會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安慰、
勸勉、造就。不過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先知預言的恩賜與解經式講道、教導聖經沒
有差別。其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先知講道乃是直接宣講上帝當時刻對教
會或者是個人的信息,它不是事先預備好的而是臨時賜下的,能夠顯明人心中的
隱情。解經講道和教導聖經乃是把聖經真理的原則應用在生活裡,並不一定需要
具有強烈的時機性。
宋尚節博士擁有先知的恩賜是廣為人知的,因為他常常是在講道的時候,將
一些人心中的隱情顯明出來,使人覺得扎心、徹夜難眠。不過有些時候他也會在
為人代禱時運用先知的恩賜。有一次,一位姊妹請宋博士按手禱告,宋博士對她說:
「妳十年前犯的大罪,到現在還沒有認罪悔改!」,女人聽見放聲大哭。宋博士
也曾經預言到中日八年戰爭,這些例證顯明他不但有傳福音的恩賜,也有先知預
言的恩賜。
即便新約先知也有預告未來的事奉,但也不如舊約先知的權威。因為新約先
知的預言,只有印證的作用而沒有指示、指導的權威。這是因為舊約時代,聖靈
沒有普遍賜下,神單單藉著先知說話,所以對先知的要求很高、不能有錯,先知
的信息相對的也有絕對的權柄。新約時代,對普世而言,基督的身體—整體的教會
承繼了舊約先知的角色,有責任向世界沒有謬誤的傳達神的旨意。由於每一個基
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都可以個別尋求神,也都能夠在個別的禱告中明白神的旨意,
再加上正典已經完成,有客觀真理可以依據,因此新約先知的信息乃是印證性的功
能。以使徒行傳二十一章八至十四節為例,亞迦布的預言並沒有強制保羅的決定,
只是印證、提醒的作用,反觀在使徒行傳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四節顯明保羅早已
從聖靈得知將有患難臨到;而神藉著各城教會中的先知,包括亞迦布,印證他將
在耶路撒冷被捆綁。而最後保羅的決定是迎向患難、捆鎖,定意要完成主耶穌所
託付的事,而沒有接受先知與眾人的建議。
因此我們發現新約先知的運作必須在團體、在明辨、察驗中。而運作的方式
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二十九至三十三節講解得很詳細。說預言的時候要一個一個
很有秩序的說,如果後面有人得了啟示,前面的人就要坐下來,讓後面的人起來
說。一方面有人說預言,另一方面就有人在座位上慎思明辨,分辨信息是否有益
處、是否正確、是否達到水準。
三、如何發掘與發展教會中先知的恩賜
如何發掘教會中先知的恩賜,乃是現今教會的當務之急,因為這個恩賜已經
明顯的在教會中消失許久了。如果我們期待這項恩賜重新在教會中恢復,首先當
然是要從教導神的話開始,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因
此要讓弟兄姊妹對預言恩賜的運行有期待、有信心,並且保證恩賜在運作、操練
的時候不出問題,這就必須先以神的話來教導會眾。其次,就是要提昇會眾的敬
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敬拜會帶進神的同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神常在敬拜之後
賜下話語。例如:所羅門兩次獻祭之後,神都向他顯現,對他說話。因此,教會
要教導會眾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不能只是行禮如儀;帶領敬拜的人更是重要,
不能以為只要照著程序進行就了事,乃是要預備自己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在敬
拜時存著一個等候神掌權的態度。每一次詩歌敬拜結束,都讓會眾有幾分鐘安靜,
個別來到神的面前親近神、單單的渴慕祂。當等候聆聽神的話語成為會眾的期待、
習慣時,上帝就會尋找祂話語的出口,將先知預言的恩賜顯明出來。
以上是在聚會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的步驟、方法,使得預言的恩賜可以發掘
出來,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教導會眾在個別靈修時間有些其它的操練。比
如說:需要教導信徒不但要有穩定的靈修生活,並在靈修時學習安靜聆聽神的聲音,
並且也必須養成代禱的習慣,因為先知一定是代禱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舊約
先知的事奉特質發現。但以理讀到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荒涼七十年為滿」的時候
就立刻進入代禱事奉,安提阿教會的先知們也是在禱告事奉中領受神差遣保羅、巴
拿巴的旨意。此外,讓信徒多有機會分享神的話,參與在為人按手禱告的服事中,
也都有助於發現先知預言的恩賜。只要教會中有一個成熟的先知,他可以很快的從
以上的服事中發現有相同恩賜的人。
至於如何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其實發展任何一種恩賜的原則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越用越有。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多數現今教會沒有先知預言恩賜的彰顯,主要
就是沒有空間讓這種恩賜運行。如果照著劉達芳博士的看法,理想上神蹟奇事應該
是教會事工的一部份,那麼教會事工中就需要有空間讓先知預言的恩賜運行。此外,
先知預言的恩賜當然和神的話密不可分,要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不但要熟讀、熟
記、精研神的話語,更是需要絕對順服神的話。聖經很清楚啟示我們上帝的個性,
祂不喜歡與悖逆的人說話,巴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上帝因為他存心悖逆,不想
與他多說,就讓驢子跟他說話。平常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深入的代禱、敬拜、聆
聽神,常常將心中的感動記錄下來,讓時間來印證感動,學習分辨這些感動是從何
而來。如果有一個團隊經常操練事奉,就可以發展得更快、更成熟。
四、運用先知恩賜時應注意的事項
運用先知恩賜之前,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教導會眾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出於神的,何
者不是?劉竹村牧師曾經提出十二項注意事項,總言之,就是出於神的一定符合經
訓、榮神益人、體貼聖靈,帶來積極盼望、平安確據,即便是為顯公義的責備,仍
是滿有慈愛。換言之,從神而來的預言是帶進釋放而非帶來捆綁。史文森牧師也曾
提出十二項察驗預言的注意事項,大致上與劉竹村牧師所提出的雷同,只是更強
調教會有察驗預言的權柄,而且強調不只是要注意預言的內容,更要注意說預言的
人。以上這些不外乎提醒我們,說預言的人必須經過揀選,所有的預言必須經過
察驗。
當一項恩賜被顯出來的時候,另一項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讓神被高舉,使恩賜和
人被隱藏。所以每一個弟兄姊妹都必須明白,先知預言不能替代自己尋求神的生活。
先知預言只能印證不能指導、指揮。必須在教會察驗之後,確定預言是從神來的,
它才有權柄。另方面,因為先知預言是一個外顯的恩賜,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也
很容易使人以恩賜等同生命,以為有恩賜的人一定是生命成熟的人。因此一定要讓
先知預言的恩賜在教會權柄遮蓋下運作。以新加坡堅信浸信會為例,所有的預言都
要經過成熟先知群的察驗,由主任牧師來發佈。五、結論
從本世紀以降的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神蹟奇事運動可以說是基督教的一項
大革命,其所帶來的動力和摧毀力同樣值得我們注意。而在靈恩運動中所發生的先
知預言恩賜的重現,有的讓我們經歷到神的真實,也有因為不當的運用、或者是認
識不足使得教會受到虧損。近世紀以來,大多數教會都只是看見負面影響、投鼠忌
器,而採取排斥、拒絕的態度。其實,上帝若在此時此刻恢復這種恩賜,必然有祂
的美意,也必然是當今的教會有此需要。因此我們就應該徹底瞭解此種恩賜運用的原
則,避其害而取其利。
使我們排斥先知預言恩賜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神學觀,也有的是因為把新約先
知的權威視為與舊約先知相同。其實聖經並沒有支持恩賜終止論,終止論只是因為
見不到神蹟奇事而產生的自圓其說。把新約先知恩賜的權威視為與舊約先知相同,
更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因為新約時代,每個基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也已經有客觀
的正典,並不需要像舊約時代那樣絕對權威的先知。新約時代的先知只是幫助我們
尋求神、印證我們的感動,並不替代我們尋求神。我們也不需要像舊約選民,必須
要去求問先知才能知道神的旨意。
然而無可否認的,若沒有正確的教導,以及正確的使用這預言恩賜,的確會帶來
極大的副作用。因此,恢復先知預言恩賜在教會中的功能,乃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教導、
訓練、恢復。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向聖靈敞開,不要限制祂的工作,讓祂有空間能夠
使用器皿說預言。同樣要緊的,就是按照聖經原則來察驗這些預言,使說預言的人越
來越成熟,也讓所有的先知恩賜都能出現。所有恩賜都是為了榮神益人,也都有建造
教會的作用,然而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花了極多的篇幅,肯定先知預言在建造教會上
的價值,由此可見,實在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恩賜,當今的任何教會若是有意忽略也必然
遭到莫大的損失。
什麼是終止論?其基本主張就是:主耶穌和使徒們所行的神蹟奇事,在
使徒們相繼離世後就完全停止。不過這並不是說使徒之後不再有神蹟奇事,乃
是說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恩賜。大部份的時代論和改革宗都如此主張,
但是也並不表示所有時代論和改革宗都毫無保留的接受此主張。
那麼終止論者如何解釋使徒之後的神蹟奇事呢?除非極端終止論者,大都
不排除神在當今仍行神蹟,但是認為當今神蹟的質與量都不能與使徒時代同日
而語,而且限制在某些情境,例如:宣教、開荒等。第三波的Jack Deere承認
當今的神蹟的確遜色於使徒時代,他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擁有的恩賜只是林前十
二章至十四章所記載的,與使徒所擁有的不同。對於這點,也許可以從另一個
角度來思想。
我們由聖經的事實可以得知,神蹟奇事的恩賜與使徒的職分並沒有必然的
關係,腓利、司提反雖然不是使徒,仍然行了許多神蹟,由此可知神蹟奇事的
恩賜並非限於使徒才能擁有。而且我們確知在使徒離世之後,也就是在教父時期,
仍然有許多神蹟的發生。因此終止論所主張的「使徒以後不再賜下神蹟奇事的
恩賜」,根據聖經、歷史都很難站得住腳。至於當今神蹟的質與量不如使徒時
代,雖然也是事實,但是聖經並非沒有答案。因為聖經明說,恩賜的運用是按
著信心的程度,以信心的光景而言,既然當今的教會的確是遠不及使徒時代,
神蹟的質與量自然遠不如使徒時代了。
終止論的論據可分為四方面:釋經、歷史、神學、現況。釋經方面,在聖
經論據上,他們認為馬太福音十章一至十節中,耶穌吩咐門徒出去醫病趕鬼,
是一個特定的情境,耶穌復活之後並沒再給予相同的命令。還有哥林多前書十三
章八至十節,那「完全的」指的就是正典,正典完成後所有的恩賜都停止了。以
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教會既然已經被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根基
已經立好了,就不再需要使徒和先知了。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救恩是聽見者
已經證實的,今天就不需要再用神蹟奇事來見證了。而且就對聖經中神蹟的觀察,
只有在特殊需要、獨特背景時才有神蹟發生,可見神蹟的發生有其時期性,神蹟並
非經常發生的事。而且,保羅晚期都無法醫治他同工的病,證明神蹟在新約也已
經終止。
接下來筆者想就終止論在釋經方面的看法給予回應。如果馬太福音十章一至
十節真的只是針對一個特殊的情境,為何耶穌的門徒用神蹟奇事充滿了整個使徒
行傳。至於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八至十節中的「完全的」如果指的就是正典,而且
因為正典完成就不再需要預言的恩賜,那麼約珥的預言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
我們在使徒行傳中所看見的先知恩賜似乎都和正典沒什麼關係。難道正典完成後,
就真的不需要先知預言的恩賜嗎?以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應該與四章十一
至十三節一起來解釋,在教會還未滿有基督身量以前,這五種職務(包括使徒、先
知)都仍有存在的必要。希伯來書二章三至四節雖然說「救恩在當時已經被證實」,
但也並不代表之後沒有繼續被證實的需要。如果使徒時代是用神蹟奇事來證實救恩,
使徒以後的時代當然也可以並且需要以神蹟奇事在當世代證實救恩。最後討論到聖
經中的神蹟是否集中在某些時期?而新約時期的神蹟是否也已經終止在保羅的晚期?
其實只要用一個持平的態度來定義神蹟,我們就會發現在聖經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
有神蹟。至於以保羅晚期不能醫治他的同工,以致推論神蹟奇事的恩賜已經停止。
筆者以為此一推論實在草率,因為在保羅不能醫治他同工的同時,他正在撰寫正典,
也就是正在運用先知的恩賜。至於為何保羅那時候不能醫治他的同工,可能更好的
理由就是「神不醫治」。
終止論在神學上將神蹟功能定位於見證基督、使徒的身份,以及福音的可信
性,現在此功能已經不再需要;而且在歷史上,神蹟並不是持續現象,現況也告訴
我們目前仍有許多基督徒不能得到有效的醫治。因此終止論主張神蹟恩賜已經停止。
筆者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是,證實福音的可信性並非只有使徒時代才有需要,武斷的宣
稱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是違背事實的。即便真是如此—教會歷史中鮮有神蹟,而且目
前又有許多基督徒未得到醫治,也不能證明其原因是就是因為神停止賜下神蹟的恩賜。
就如同我們不能因為某個時代信主的人少,我們就斷言神已經將傳福音的恩賜收回了。
在瞭解並回應了終止論之後,我們再縮小範圍,來探討先知恩賜是否終止的問題。
舊約先知的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宣講神的話,主要是教導的功能;另一類是預告將
來的事。如果以功能作區隔,終止論者能接受「今日還有教導功能的先知」,只要他們所
傳講的符合聖經;但不能接受「今日仍有預告將來之事的先知」。因為對一般終止論者而
言,舊約先知與新約先知是沒有分別的,都需要接受申命記十八章二十至二十二節的查驗。
既然今日沒有一個先知能完全準確的預測未來,就表示神沒有在今日賜下先知的恩賜。
然而我們仍要面對使徒行傳二章十七至十八節所引用的先知約珥的話。因為這段
經文的意思,非但不是說在末世上帝要收回預言的恩賜,反而是說在末世的徵兆中,
有一點與舊約不同的現象,就是預言的恩賜更加普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
是因為聖靈普遍澆灌下來的緣故。縱觀以上的論點,我們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末世必
有更多的先知出現,只是新約的先知或許會和我們所認識的舊約先知有些略的不同。
二、新約先知恩賜的功能與舊約先知的比較
新約先知與舊約先知的第一個不同點就是,他們雖然仍有啟示,但沒有絕對
的權威。他們有可能犯錯,也需要別人幫助分辨。甚至這些先知的權威明顯是在
保羅的權柄之下。不過,保羅仍然勸勉教會不可以藐視先知的講論。由此可見,
新約先知信息的權柄雖然不如舊約先知信息,沒有絕對的權威,還需要察驗、明
辨,但是仍是從神而來,仍是不可隨意忽視的。而且這種辨明工作的目的,主旨
不在確認先知的身份,因為新約先知必然是有聖靈內住的基督徒,是教會中的肢
體,是我們認識的信徒。這種辨明的工作為的是要衡量他們所說的有哪些是正確
的、可接受的,有哪些是有摻雜的、需要保留的。
雖然新約先知也有預告將來之事的服事,不過新約先知的教導性功能大過引
導性功能,造就的目的多過預測的目的。因為他們在教會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安慰、
勸勉、造就。不過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先知預言的恩賜與解經式講道、教導聖經沒
有差別。其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先知講道乃是直接宣講上帝當時刻對教
會或者是個人的信息,它不是事先預備好的而是臨時賜下的,能夠顯明人心中的
隱情。解經講道和教導聖經乃是把聖經真理的原則應用在生活裡,並不一定需要
具有強烈的時機性。
宋尚節博士擁有先知的恩賜是廣為人知的,因為他常常是在講道的時候,將
一些人心中的隱情顯明出來,使人覺得扎心、徹夜難眠。不過有些時候他也會在
為人代禱時運用先知的恩賜。有一次,一位姊妹請宋博士按手禱告,宋博士對她說:
「妳十年前犯的大罪,到現在還沒有認罪悔改!」,女人聽見放聲大哭。宋博士
也曾經預言到中日八年戰爭,這些例證顯明他不但有傳福音的恩賜,也有先知預
言的恩賜。
即便新約先知也有預告未來的事奉,但也不如舊約先知的權威。因為新約先
知的預言,只有印證的作用而沒有指示、指導的權威。這是因為舊約時代,聖靈
沒有普遍賜下,神單單藉著先知說話,所以對先知的要求很高、不能有錯,先知
的信息相對的也有絕對的權柄。新約時代,對普世而言,基督的身體—整體的教會
承繼了舊約先知的角色,有責任向世界沒有謬誤的傳達神的旨意。由於每一個基
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都可以個別尋求神,也都能夠在個別的禱告中明白神的旨意,
再加上正典已經完成,有客觀真理可以依據,因此新約先知的信息乃是印證性的功
能。以使徒行傳二十一章八至十四節為例,亞迦布的預言並沒有強制保羅的決定,
只是印證、提醒的作用,反觀在使徒行傳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四節顯明保羅早已
從聖靈得知將有患難臨到;而神藉著各城教會中的先知,包括亞迦布,印證他將
在耶路撒冷被捆綁。而最後保羅的決定是迎向患難、捆鎖,定意要完成主耶穌所
託付的事,而沒有接受先知與眾人的建議。
因此我們發現新約先知的運作必須在團體、在明辨、察驗中。而運作的方式
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二十九至三十三節講解得很詳細。說預言的時候要一個一個
很有秩序的說,如果後面有人得了啟示,前面的人就要坐下來,讓後面的人起來
說。一方面有人說預言,另一方面就有人在座位上慎思明辨,分辨信息是否有益
處、是否正確、是否達到水準。
三、如何發掘與發展教會中先知的恩賜
如何發掘教會中先知的恩賜,乃是現今教會的當務之急,因為這個恩賜已經
明顯的在教會中消失許久了。如果我們期待這項恩賜重新在教會中恢復,首先當
然是要從教導神的話開始,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因
此要讓弟兄姊妹對預言恩賜的運行有期待、有信心,並且保證恩賜在運作、操練
的時候不出問題,這就必須先以神的話來教導會眾。其次,就是要提昇會眾的敬
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敬拜會帶進神的同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神常在敬拜之後
賜下話語。例如:所羅門兩次獻祭之後,神都向他顯現,對他說話。因此,教會
要教導會眾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不能只是行禮如儀;帶領敬拜的人更是重要,
不能以為只要照著程序進行就了事,乃是要預備自己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在敬
拜時存著一個等候神掌權的態度。每一次詩歌敬拜結束,都讓會眾有幾分鐘安靜,
個別來到神的面前親近神、單單的渴慕祂。當等候聆聽神的話語成為會眾的期待、
習慣時,上帝就會尋找祂話語的出口,將先知預言的恩賜顯明出來。
以上是在聚會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的步驟、方法,使得預言的恩賜可以發掘
出來,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教導會眾在個別靈修時間有些其它的操練。比
如說:需要教導信徒不但要有穩定的靈修生活,並在靈修時學習安靜聆聽神的聲音,
並且也必須養成代禱的習慣,因為先知一定是代禱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舊約
先知的事奉特質發現。但以理讀到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荒涼七十年為滿」的時候
就立刻進入代禱事奉,安提阿教會的先知們也是在禱告事奉中領受神差遣保羅、巴
拿巴的旨意。此外,讓信徒多有機會分享神的話,參與在為人按手禱告的服事中,
也都有助於發現先知預言的恩賜。只要教會中有一個成熟的先知,他可以很快的從
以上的服事中發現有相同恩賜的人。
至於如何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其實發展任何一種恩賜的原則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越用越有。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多數現今教會沒有先知預言恩賜的彰顯,主要
就是沒有空間讓這種恩賜運行。如果照著劉達芳博士的看法,理想上神蹟奇事應該
是教會事工的一部份,那麼教會事工中就需要有空間讓先知預言的恩賜運行。此外,
先知預言的恩賜當然和神的話密不可分,要發展先知預言的恩賜,不但要熟讀、熟
記、精研神的話語,更是需要絕對順服神的話。聖經很清楚啟示我們上帝的個性,
祂不喜歡與悖逆的人說話,巴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上帝因為他存心悖逆,不想
與他多說,就讓驢子跟他說話。平常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深入的代禱、敬拜、聆
聽神,常常將心中的感動記錄下來,讓時間來印證感動,學習分辨這些感動是從何
而來。如果有一個團隊經常操練事奉,就可以發展得更快、更成熟。
四、運用先知恩賜時應注意的事項
運用先知恩賜之前,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教導會眾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出於神的,何
者不是?劉竹村牧師曾經提出十二項注意事項,總言之,就是出於神的一定符合經
訓、榮神益人、體貼聖靈,帶來積極盼望、平安確據,即便是為顯公義的責備,仍
是滿有慈愛。換言之,從神而來的預言是帶進釋放而非帶來捆綁。史文森牧師也曾
提出十二項察驗預言的注意事項,大致上與劉竹村牧師所提出的雷同,只是更強
調教會有察驗預言的權柄,而且強調不只是要注意預言的內容,更要注意說預言的
人。以上這些不外乎提醒我們,說預言的人必須經過揀選,所有的預言必須經過
察驗。
當一項恩賜被顯出來的時候,另一項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讓神被高舉,使恩賜和
人被隱藏。所以每一個弟兄姊妹都必須明白,先知預言不能替代自己尋求神的生活。
先知預言只能印證不能指導、指揮。必須在教會察驗之後,確定預言是從神來的,
它才有權柄。另方面,因為先知預言是一個外顯的恩賜,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也
很容易使人以恩賜等同生命,以為有恩賜的人一定是生命成熟的人。因此一定要讓
先知預言的恩賜在教會權柄遮蓋下運作。以新加坡堅信浸信會為例,所有的預言都
要經過成熟先知群的察驗,由主任牧師來發佈。五、結論
從本世紀以降的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神蹟奇事運動可以說是基督教的一項
大革命,其所帶來的動力和摧毀力同樣值得我們注意。而在靈恩運動中所發生的先
知預言恩賜的重現,有的讓我們經歷到神的真實,也有因為不當的運用、或者是認
識不足使得教會受到虧損。近世紀以來,大多數教會都只是看見負面影響、投鼠忌
器,而採取排斥、拒絕的態度。其實,上帝若在此時此刻恢復這種恩賜,必然有祂
的美意,也必然是當今的教會有此需要。因此我們就應該徹底瞭解此種恩賜運用的原
則,避其害而取其利。
使我們排斥先知預言恩賜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神學觀,也有的是因為把新約先
知的權威視為與舊約先知相同。其實聖經並沒有支持恩賜終止論,終止論只是因為
見不到神蹟奇事而產生的自圓其說。把新約先知恩賜的權威視為與舊約先知相同,
更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因為新約時代,每個基督徒都有聖靈的內住,也已經有客觀
的正典,並不需要像舊約時代那樣絕對權威的先知。新約時代的先知只是幫助我們
尋求神、印證我們的感動,並不替代我們尋求神。我們也不需要像舊約選民,必須
要去求問先知才能知道神的旨意。
然而無可否認的,若沒有正確的教導,以及正確的使用這預言恩賜,的確會帶來
極大的副作用。因此,恢復先知預言恩賜在教會中的功能,乃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教導、
訓練、恢復。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向聖靈敞開,不要限制祂的工作,讓祂有空間能夠
使用器皿說預言。同樣要緊的,就是按照聖經原則來察驗這些預言,使說預言的人越
來越成熟,也讓所有的先知恩賜都能出現。所有恩賜都是為了榮神益人,也都有建造
教會的作用,然而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花了極多的篇幅,肯定先知預言在建造教會上
的價值,由此可見,實在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恩賜,當今的任何教會若是有意忽略也必然
遭到莫大的損失。
「奉獻之後」–奉召「全職」或「帶職」?
引言
每年,總有數以千計的基督徒,考慮全職事奉或宣道事工。數不清的禱告,掙
紮著要作下決定。在宣教或差傳營會中填決志卡、徵求牧長、男朋友、女朋友
的意見;問更多的問題。
當中有人進入神學院,也有人踏上短期宣教的征途,另有一些人投身福音機構。
但是,還有好幾百人繼續掙紮著,尤其已定情、結婚的人,其中女性的掙扎尤
甚。許許多多的人活在罪惡感裡。我的決定對嗎?我是否作出背叛主的決定?
是否我又回到「屬世之路」了?我有沒有會錯意--神真呼召我嗎?到底什麼
是所謂的「全職事奉」?難道全人事主不是基督徒的本分嗎?兩者到底有什麼
差別?
神並沒有呼召我們在挫折感、罪惡感中事奉他。他要我們用喜樂、能力來自由
地事奉他。如果我們知道他是如何呼召我們,而我們又能順服地回應他的呼召,
那麼,我們就必經歷自由、喜樂及能力。事奉耶穌,乃是一件喜樂的事。是絕
對值得的。所以,到底「蒙召全職事奉」是什麼意思呢?
一.神如何呼召人?
我們時常聽到傳道人說:「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去服事神,只是各人的工作崗位
不同。」因此,我們先要知道神如何呼召信徒去某個崗位事奉?神是否呼召了
我?我怎樣肯定神已呼召了我呢?
第一,我們得先明白,是神呼召我們。是他主動召我們的(羅八29;林前一9)。
全世界都屬於神,當然全時間事奉神的人,也是屬於神(出十九5-6)。神藉
著聖靈在我們心裡、在我們的教會動工。聖靈是隨著他的意思吹的(約三3-8)。
這就說到一種內在的催逼力量,也可稱為「主觀因素」。在辨明何為神的呼召
時,是少不了的。有人曾說,真正的基督信仰中,往往伴隨著神秘色彩。我們
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神呼召你,他的靈必叫你的心有清楚的感動,而這樣
的感動是日益增強,而非日漸減弱,你很清楚渴望去事奉神。月復一月、年復
一年,事奉他的心有增無減。你不能從你現在所作的工作得到滿足,心中就是
想更多服事神、更多將自己獻給神(摩三7;耶二十9)。若有人用這種禱告的
心來尋求神的帶領,神的靈必會讓他知道自己是否蒙召。已有千百位基督徒在
這種渴慕中明白神的呼召,而成為全時間事奉的人(若想更多知道聖靈是如何
讓人清楚蒙召,請閱James M.Boice, Foundation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Part 4, Eerdmans, or Awaking to God, Inter Varsity Press)。
第二,聖靈的確是讓我們在心裡清楚他的呼召,但是,他同時也用他的話語來
印證我們是否蒙召。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他既感動人寫下他的話語,就不可
能感動人心去和聖經唱反調。他的話語是沒有一點差錯的,為使我們歸正、改
變我們、訓練我們去為神作工(賽五十五8-11;提後三16-17)。
這就是說,倘若你想清楚神是否召你全時間事奉,你得照他的話語作出回應。
好好讀經、用心聽人傳講聖經。不論你已有什麼決定,都要用聖經來判斷這決
定是否正確。我是否按照神在聖經裡的心意回應?我的決定是否能回應聖經,
而我對聖經的教訓是否有正確的認識?在聖經的光照下,我明白我作的是什麼
決定嗎?我能否本著聖經的標準看清自己的動機?(若想清楚聖經在神的呼召
這方面的教訓,請閱Edmund P. Clowney, Called to the Ministry, P&R
Publishing, P.O. 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201-454-0505)。
第三,聖靈乃是基督賜給教會的,聖靈本身也賜下各種屬靈恩賜(弗四9-16)。
簡而言之,如果神召你去某工場事奉,他必會賜你那件事工所需的屬靈恩賜、
反之亦然:如果神已經給了你屬靈的恩賜,他就是已經呼召了你。你不必再問
:「神呼召過我嗎?」現在,問題很簡單:「我當如何運用這恩賜?」聖靈把
恩賜託付給我們,就是要我們去用。不是用來榮耀自己,而是要用來榮耀神。
藉著,信徒得以在耶穌基督的救恩知識上長進,而教會也能在質與量上增長。
這原則很簡單,我們都也因此很容易忽略了它。這原則又是如此叫人難以推諉,
因此我們也常想逃避這原則。當神賜下恩賜時,就是呼召了。我們有何理由要
求他讓我們免掉事奉的責任呢?問題並不在於:「神是否特地召了我去用我的
恩賜服事他?」而在於:「我有什麼特權,讓我可以不去事奉他?」
第四,我怎麼知道神正呼召我?聖靈賜教會辨別的恩賜及責任。教會應該有一
體的態度、來辨別聖靈給了某某人某樣(或某些)恩賜。然後,教會指派這人
去從事某項事工(參徒十一)。教會有義務這樣作:從某人的生活和事奉中,
去得知他(或她)有什麼恩賜(「發掘你的恩賜」Discover Your Gifts 這一
本書,是以問卷設計出的,也許有幫助。每本美金四元,可向下面這地點索購:
CRHM,2850 Kalamazoo Ave.,SE,Grand Rapids,MI 49560)。
在神的國度裡,我們並非自願充任獨唱的角色。我們需要教會對我們恩賜的認
可及肯定。今日教會,在這方面特別不足。因此,許多年輕人像個獨行的「義
勇軍」,孤伶伶地進入神學院或事奉工場。我們教會仍有「獨角戲」(一腳踢)
的心理,原因是否也在此?牧師和執事之間常常不能和睦同工,原因是否也在
此?讓我們彼此順服,願意開誠布公地把我們的生命都聯成一氣,並且說,我
願意服在教會的判斷和權柄下,並聽候教會給我的印證綜合起來,這四個要素
(聖靈內在的感動、對聖經的服從、聖靈所賜的恩賜,以教會的認可)就像桌
子的四支腳。缺一不可。這四樣都湊在一起時,神的呼召就十分清楚,是無可
抗拒的。就像耶利米所經歷到的「我骨中的火」。你不能再等,非事奉主耶穌
不可。這是我們生命中無上的喜樂,是我們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若我們真的
渴慕將一切 都在祭壇上獻給耶穌,我們就可以問下一個問題-
二.「全時間事奉」是怎麼一回事?
以往,在宣道大會之類的場合所聽到的呼召不外乎:你獻身全職傳道,可能是
當牧師、當教會的聖職人員、或是到海外去傳道。但是,今天有幾樣因素使得
這呼召更複雜、因之也更令人困惑。
第一,福音機構的興起,使得全時間事奉的觀念擴展了。如果全時間事奉就是
放棄所謂「世俗的」職業、全時間去事奉神,那麼,我們得承認,一切機構的
工作(文字、大眾傳播、在福音機構的會計和電腦工作、音樂及青少年事工)
都是全時間事奉。而且,事實正也如此!
第二,講員在營會邀人決志獻身時,採用了「帶職事奉」幾個字眼。這麼一來,
就使人一頭霧水了;如果一個基督徒可以在從事全時間事奉的同時,又兼有所
謂「世俗的」職業(比方說,在大學裡教書,或是開診所行醫,這些職業可能
使得教會對之備加禮遏,甚至超過對牧師的尊敬!),那,誰不是從事全時間
事奉呢?每個基督徒都是全職事奉的嘛!
的確,每位基督徒都是(或者說,都應該是)為主作工的。問題是:到底在我
們所謂的全職事奉(或者,「講道事奉」Ministry of the Word 是比較好的說
法)如以平信徒的身份事奉(保有一份所謂「世俗的」事業)之間,神自己是
否也視若不同?讓我們來看看這問題。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困惑及混淆,部分原
因是出於我們對基督化的生活缺乏瞭解、更基本的問題出在:對耶穌基督本身
的認識不清。
耶穌基督是誰?他是我們的救主,他用他的血買贖了我們,並賜我們永生的救
恩。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源頭)及成終者(目標)。他是大使命的主(太二
十八19-20)。凡我們所作的(我們的禱告、默想、服事及見證),都是本著
他的命令,藉著他的靈、並且是為了他的榮耀(羅十一36)。
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也是教會的主,而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
充滿的(弗一22-23)。意思是說,因神無所不在(他充滿了萬有),他又特
別與教會同在(被他的豐盛所充滿)。神說,因全地都是我的,你們以色列人,
則是特殊的身份歸他(出十九5-6)。你們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
是神選出來的子民(彼前二9-10)。這裡說的祭司、國度、基督的身體,都是
指教會,而基督是她的頭。
但基督不只是教會的頭。以弗所書第一章另外告訴我們,他是宇宙的主,尤其
是因他已從死裡復活,得到了萬名以上的名、權能之上的權能(參腓二6-11)。
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也告訴我們,(一)若有人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說得
更準確一點,就是對他而言,整個宇宙都是新的)。(二)雖然第一位亞當
(人類的鼻祖和犯罪的代表)是有靈的活人,第二位亞當卻是叫人活的靈。耶
穌基督就是那第二位亞當、末後的亞當(參林前15章,林後五17)。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創世記第一章二十六到二十八節,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了
亞當和夏娃後,給了他們一個雙元的命令(或委任):(一)要多結果子、生
養眾多、遍滿地面,(二)要治理全地,修理、看守近乎完美的圈子(創二15
)。不但是基督徒,所有的人類都有義務在這責任上順服神。所有人都被召去
安息、去榮耀神,並有健全的家庭、事業(創二)。
耶穌基督是第二位亞當,是末後的亞當。亞當既不能順服地肩負起這責任,耶
穌基督便在完全順服天父的情況下、活出他的一生。耶穌是完美的榜樣,告訴
我們一個人應該活出什麼樣式。凡是神所允許發生在他身上的情況,他都無懈
可擊。因此,當他走向彼得時(路五1-11),他不但是讓彼得知道他是誰,也
告訴彼得那天當如何捕魚。耶穌走進彼得的漁船(事業)。他也要進入你的事
業裡去。就是這位耶穌差我們進入世界,像鴿子、蛇一樣,也像鹽、像光,像
芥菜種,又像在山上的城。
神召亞當去組織家庭、去工作、去服事這世界。亞當藉服事的方式去管理這世
界。亦即家庭、工作、社會、經濟、貿易、政府、教育、藝術,生命中的一切,
無一不在神的統治之下。耶穌來世上建立這統治權-這神的國(可一14-15)。
因為天國近了,我們要悔改、信福音。國度之所以來臨,是因君王已臨。王已
來到,而王的門徒就是用生活、用工作來宣揚、追求王的國度和公義(太六33)。
所以,每位基督徒都被召來:(一)成為神在地上的門徒,凡事順服這位君王:
基督。(二)在基督的身體(即教會)中生活、服事。我們既在世上,又在教
會裡,因為耶穌基督是一位,命令也就只有一個。多結果子、生養眾多、遍滿
地面、管理全地,和使萬民作主門徒、為他們施洗、教導他們一切基督所吩咐
的,是同一命令(創一26-28;太二十八19-20)。我們只有一種生命要活:基
督徒的生命!(若想更多研究,請閱讀 Harvie Conn., Bible studie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and Simple Lifestyle, 及其Evangelism: Doing
Justice and Preaching Grace, from P and R Publishing Co., P.O.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我們的生命並不能硬分成不同層次或角度(不論我們是稱之為「靈、魂、體」、
「感性、理性、意志」、「屬世、屬靈」、「世俗的、聖潔的」或「布道與社會
關懷」)。這些字眼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合適 的:把他們放在一起看,我是一
個人,且是一個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一切都為主活的人。
三、那些事奉是「全時間」的?
耶穌既是教會的頭,又是宇宙的主。且讓我們看看前面這項真理:耶穌是教會
的頭。他建立教會,是為了成就神普世的計畫(太十六)。教會是神宣召的器
皿,這器皿的用途是:為了神的榮耀而布道、培訓門徒。神已為教會安放了頭:
耶穌。耶穌藉他的名和話語、來統治他的教會(約十四、十六)。在聖經裡,
我們得知教會為了三個目標存在;(一)為了神,(二)為了教會自己的成長
,(三)為了世界(彼前二4-10)。
教會藉敬拜和讚美來事奉神。什麼是讚美?讚美就是向神說話、傳揚神的本性
和作為、並歸榮耀給神,聖經裡頭,有本現成的讚美詩:詩篇。詩篇可引導我
們進入敬拜和讚美。
教會藉著教導、團契、禱告、勸化和服事,本身也得到了增長。
至於服事世界,教會是藉著言語、行動,來傳揚神的恩慈和公義的。
為了達成這三目標,基督給了教會三中事工:講道工作、慈善工作,和治理工
作。這些工作可以成全教會,使之在質、量上都遞增(弗四12-16)。講道工
作是將神寫成的話語深植人心。包括了教導、講道、布道、研經和禱告。今天,
我們可將基督教文藝和神學教育也算進去。
慈善工作是在教會裡和世界上提供身體、心裡、社會及其他有關人的需要。藉
這些事工,真可見出我們是彼此相愛的(約十三34)。早期教會選派一人(稍
後,在新約聖經裡,出現了「執事」的稱謂),以便管理寡婦之事(徒六)。
這些信徒藉此表明順服基督的命令。保羅自己也親身投入慈善的事。
治理的工作是敦促信徒按神的話語結出果子來、鼓勵信徒在靈性上長進,並為
了教會的純潔及和平來管理教會。在哥林多前、後書,我們看到保羅管束一些
犯罪的基督徒,這就是治理的工作。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十五節處,耶穌提
到如何處理不守規矩的基督徒,而保羅把這原則實踐出來。由保羅的作法可知,
如果在必要時,我們是可以將某人逐出教會。由此也可推斷,根據新約的教導,
教會的會員制乃是必須且合宜的。加入教會這件事本身,是居於教會事工的一
部分。教會是個身體(有機體),同時也是個機構。
敬拜神、在神的話語上進深、在世上成為神的見證人,全部是基督徒蒙召去作
的事。每位基督徒也都得多少參與講道、慈善和治理的工作。「一般性聖工」
是每個人都可參與的。但是,卻不是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去從事特殊性事工(徒
六、十一)。因此,教會有一般聖工(也就是今天許多作者所說的平信徒事奉
),也有特殊聖工(是按立之後才能涉及的事奉,也就是傳統上稱為「全職事
奉」的工作)。在提摩太前書第三章和提多書第一章,保羅為這些特殊聖工人
員訂下了審轄標準。這些特殊的聖工人員,聖經稱之為牧師、教師、長老(監
督、會督)和執事。
同時,也看福音機構,是合乎聖經的:這些機構,合於一般聖工的教義。每個
基督徒都該投身事奉。我們每一位都在某方面為基督的身體盡心盡力。教會及
福音機構都屬基督。但是,只有教會是基督特來設立的(太十六)。
STRUCTURE OF MINISTRY OF THE CHURCH
教會事工結構圖(圖略,包含下列部分)
AUTHORITY IN MINISTRY
事奉權柄
MEDIATORIAL OFFICE (Christ the Lord)
仲裁處(主基督)
Special Office
特殊聖工
General Office
一般聖工
Ministry to God (Worship)
服事神(敬拜)
Ministry to the Church (Edification)
服事教會(建造)
Ministry to the World (Witness)
服事世界(見證和布道)
Ministry of Word
講道工作
Ministry of Order
治理工作
Ministry of Mercy
慈善工作
Objects of Ministry
服事對象
Gifts of Ministry
屬靈恩賜
那麼,到底哪些是全時間事奉?如果看附圖,我們會看到中段為「特殊聖工」。
信徒未必有機會參與聖經提到的九種事工(不論是一般聖工或特殊聖工)。但
這些彼此相關的「方塊」,都能幫助我們看出教會事工的多元和整合性。
拿下列問題來考考自己。撥出時間來,先不要往下讀,寫下你的答案。
1.我是否真瞭解教會的各樣事工(關於不同的恩賜和事工,請參考羅馬書第十
二章及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我曾在哪些事工上服事?
2.在這些事工上,我有沒有哪項恩賜是曾被教會認可過的?
3.有沒有某樣或某些事工,是我特別願意從事的?我是否渴望在一般聖工或特
殊聖工上服事主?
我想鼓勵弟兄們考慮下一個問題:
4.神是否呼召我從事牧職或傳道事工?
(若想更多知道教會的事工,請閱讀Edmund P. Clowney, Living in Christ'
s Church, from Great Commission Publications, 7401 Old York Road,
Philadelphia, PA 19126)。
四.帶職事奉又是怎麼回事?(基督徒專業人仕在其工作崗位上)
我個人深信,聖靈呼召了不少人在祈禱、傳道事工上全時間事奉。聖靈不會讓
教會處在講台、宣教士短缺的窘境裡。假使牧師人數不敷,原因是否出在有些
人逃避神的呼召?另有一現象亦同是實際存在的,就是,有許多基督徒不覺得
神召他們去當基督徒專業人仕、基督徒醫生、基督徒家庭主婦、基督徒勞動者、
基督徒車衣女工、基督徒待應生。英文「職業」這字,有個拉丁字根,其意為
「去呼召」或「呼召」。我聽一個基督徒科學家說,當他知道馬丁路德談到有
關職業的教養時,他並不感覺到神在他的專業上呼召他。他說,也許我們該問,
到底有沒有「神召人去從事世俗的工作」這麼回事?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沒有呼召,同樣糟糕的局面也會產生。至於為什麼許多
基督徒不覺得他們的職業是神呼召他們去從事的,其原因如下。第一,我們當
中有好些人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選定我們的職業的。也許是因為父母的壓
力,也可能是出於環境所迫(我們是這麼想的!)。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會
在這行業,是因現實的壓力,而非我們堅信我們理當如此。難怪我們不覺被召!
第二,我們之所以不覺得有此呼召,往往是因我們把所謂的聖與俗、靈與魂、
教會與世界硬性分割(不論在教義上或生活型態上)。在我們心目中,凡是這
惡貫滿盈的世界所給我們的,一定都是不好的、邪惡的。所以,我們從九點到
五點(對餐館的待應生來說,是正午到午夜)賺這世界的錢,晚上才好退回家
吃飯、睡覺。再退,就是退到我們的個人靈修時間,退到我們的主日崇拜去充
電,然後才能進攻到魔鬼天地裡去上班。如果我們向同事作見證,便是得勝有
余的基督徒了。
弟兄姐妹們,神為你我計畫的基督徒生活卻非如此。前述乃屬靈的精神分裂症!
我們被召來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神。我們應像世上的鴿子和蛇、鹽和
光。為什麼?因耶穌是第二位亞當!因我們是被基督照他自己的形像改造成的
新人(羅八29;弗四24;西三10)。而且,因耶穌給了我們大使命!所以,神
再度吩咐我們去多結果子、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並治理全地,也就是去使人作
主門徒、把耶穌一切的吩咐都教訓他們遵守。
你的家庭和工作都是神給的呼召,是你無法逃脫的。每位成年人的家庭生活,
都可以是由家人(血緣家人或屬靈家人)的生活組成的,但我們卻都蒙召去為
主而活、為主工作(西三17)。耶穌是人生各方面的主!我們的生命當中,沒
有哪一層面是不歸他管的(羅十二1-2)。沒有一件事在他的主權之外。問題
是,我們是可在各方面都有意去榮耀他?(若想真正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來,請
讀 Charles Colson , Loving God.)
但是,我當如何在我的專業上榮耀神呢?讓我提議幾件可行的事。也許你可以
花點時間寫下你自己的答案。
1.布道。我是否在我工作場所盡力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並求神給我機會向周圍
的人作見證?布道包括口傳(把耶穌傳講給人聽)以及身傳(活出基督的生命
)。(若參考一套培訓大綱,請訂購此書:D. James Kennedy, Evangelism
Explosion, Wheaton, I11., Tyndall House)
2.門訓及團契。我是否式著在同行當中找尋基督徒同伴?我們曾否彼此勉勵、
在我們的專業上更多事奉主?在我這一行,可有任何基督徒組成的機構,是我
可以加入的?(例如:Christian Medical Society, Christian Legal Society,
History and Faith, Nurses Christian Fellowship, New York Christian
Arts Group, Vancouver Chinese Christian Accountants Fellowship等等。)
3.堅定的職業道德。我是否一直持守合乎聖經的職業道德?我有沒有逃稅?我
只有一份不虛的收支記錄嗎?我是否一口兩舌?我用什麼態度接待我的客戶?
我如何使用金錢呢?神所託付給我的錢財當中,我是否把當歸給神的歸給神
(至少什一)?(參看John Frame, Medical Ethics P&R)
4.人生及事業目標。我是否定期反省我作事的動機?我的目標是什麼?人生最
重要的是什麼?從週記事歷上,看得出這些重要目標如何影響我對時間的支配
嗎?(有本書可以幫你成為時間的好管家:Ted Engstrom and Ed Dayton,
Strategy for Living, G/L Publishers.中文譯本:不枉此生。若想深入探討
神如何帶領你這一生到如今,請看:Leadership Emergence Patterns by
Robert Clinton, Order from: Mo Whitworth, Fuller School of World
Mission, 135 N. Oakland, Pasadena, CA 91182)
5.專業的理論基礎。我的專業怎樣反映出神在人身上的形像?比方說,藝術反
映出神的容美。醫護人員為了按神形像被造者的健康及福利而工作,好讓我們
健康地生活、工作並事奉主。工程師、化學家企圖明白神所創的這宇宙的次序,
並瞭解人能如何為整個人類的福利去使用這些次序。輔導人員希望重建我們的
感情和個人尊嚴、人生意義等等。這問題可導出你的專業理論根基。近年來,
有許多福音派人仕寫下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希望為現存的專業找出根源來。
你得著手從事這方面研究!(這類的工作,在醫療方面有Medicine and the
Christian Mind, and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s in Medicine, from
Christian Medical Fellowship, 157 Waterloo Road, London SE1 8XN,
England)
6.專業批判。你知道你這行業的歷史淵源嗎?對生命和宇宙的最根本預設是什
麼?這些預設是否與聖經相合?這就是學術界裡所謂的「科學的歷史及哲學」。
幾乎每所心理學研究所,都會有「歷史與系統」這麼一門課。我們基督徒往往
太不假思索就接受了這些講法,接受在我們專業上的非基督徒、反聖經的假設、
接受我們非基督徒同事對人對宇宙的看法(參考Richard Pratt, Every Thought
Captive, P&R Publishing Company, P.O. 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生物和科學進化論,不過是許多反基督理論中的一支罷了。我們必須去研究我
們這行業的歷史,並揭發這些「堅固的營壘」。好讓我們為基督奪回我們的專
業(林後十4-5)。有位基督徒物理學家在宇宙的模式方面,已有示範,請讀
Vern Poythress, Philosophy, Science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order
from: Campus Bookstore, Box 27009. Philadelphia, PA 19118)。此外,另
有一書亦值得一讀:Francis Schaeffer,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Revell,
1976)
7.專業重整。我當如何重整我的研究範疇或行業,好讓基督有希效在其中掌主
權?我們是應該領我們身邊的工程師、會計師、電腦工作員、教授信主,但是
重整的意義更加深遠。我們在此談的是更新我們的專業,是基督徒在社會上所
能發揮的最大作用。一個信耶穌的工程師,當如何改善環境?在商場如何誠實
不欺?遺傳工程學呢?如何看待「愛滋病」?在社會上和政府機構,有好些思
潮正威脅著傳統的基督徒價值觀及文明的基石,我們當如何針對這些潮流發出
挑戰?我們怎樣去影響國會和法院?神既放我們在這民主社會,你、我的聲音,
是能影響到政治的演進的,我們曾否盡到責任?(請閱Charles Colson,
Kingdoms in Conflict, 1987)
8.配合宣教事工。今天的宣教工場,極需基督徒專業人員,例如電腦程式作業
員、飛行員、無線電信工程師、護士、老師(專門教導宣教士子女)、保健人
員等等。許多國家不歡迎傳統的宣教士(例如共產國家、回教國家等),卻迫
切需要專業人員。你該作怎麼?你這行業裡的基督徒同事該作什麼?短期宣教
的機會多得不得了。請讀Peter Wagner, On the Crest of the Wave(1981),
並且實踐每章末後的建議事項。如果你真有心,去買一本有關短宣的詳細手冊
:Stepping Out, from Kn Moy, World Vision U.S. 919 W. Huntington
Drive, Monrovia, CA 91016, 1987 $4
9.考慮傳道事奉。如果神讓你有顆切盼在傳道上事奉他的心,就認真在神面前
探討,也許他果真如此呼召。
以上這些事奉的途徑和方向,都只是建議。每位基督徒在其專業上,都面臨著
空前的挑戰。神呼召你去從事你的事業嗎?是的,除非你的職業本身是違反道
德或法律的、除非你逃避神召你在教會的講壇上事奉,而不肯離開你的工作單
位。否則,是神呼召你「帶職事奉」的。你當如何去反映出神的榮耀呢?
每年,總有數以千計的基督徒,考慮全職事奉或宣道事工。數不清的禱告,掙
紮著要作下決定。在宣教或差傳營會中填決志卡、徵求牧長、男朋友、女朋友
的意見;問更多的問題。
當中有人進入神學院,也有人踏上短期宣教的征途,另有一些人投身福音機構。
但是,還有好幾百人繼續掙紮著,尤其已定情、結婚的人,其中女性的掙扎尤
甚。許許多多的人活在罪惡感裡。我的決定對嗎?我是否作出背叛主的決定?
是否我又回到「屬世之路」了?我有沒有會錯意--神真呼召我嗎?到底什麼
是所謂的「全職事奉」?難道全人事主不是基督徒的本分嗎?兩者到底有什麼
差別?
神並沒有呼召我們在挫折感、罪惡感中事奉他。他要我們用喜樂、能力來自由
地事奉他。如果我們知道他是如何呼召我們,而我們又能順服地回應他的呼召,
那麼,我們就必經歷自由、喜樂及能力。事奉耶穌,乃是一件喜樂的事。是絕
對值得的。所以,到底「蒙召全職事奉」是什麼意思呢?
一.神如何呼召人?
我們時常聽到傳道人說:「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去服事神,只是各人的工作崗位
不同。」因此,我們先要知道神如何呼召信徒去某個崗位事奉?神是否呼召了
我?我怎樣肯定神已呼召了我呢?
第一,我們得先明白,是神呼召我們。是他主動召我們的(羅八29;林前一9)。
全世界都屬於神,當然全時間事奉神的人,也是屬於神(出十九5-6)。神藉
著聖靈在我們心裡、在我們的教會動工。聖靈是隨著他的意思吹的(約三3-8)。
這就說到一種內在的催逼力量,也可稱為「主觀因素」。在辨明何為神的呼召
時,是少不了的。有人曾說,真正的基督信仰中,往往伴隨著神秘色彩。我們
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神呼召你,他的靈必叫你的心有清楚的感動,而這樣
的感動是日益增強,而非日漸減弱,你很清楚渴望去事奉神。月復一月、年復
一年,事奉他的心有增無減。你不能從你現在所作的工作得到滿足,心中就是
想更多服事神、更多將自己獻給神(摩三7;耶二十9)。若有人用這種禱告的
心來尋求神的帶領,神的靈必會讓他知道自己是否蒙召。已有千百位基督徒在
這種渴慕中明白神的呼召,而成為全時間事奉的人(若想更多知道聖靈是如何
讓人清楚蒙召,請閱James M.Boice, Foundation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Part 4, Eerdmans, or Awaking to God, Inter Varsity Press)。
第二,聖靈的確是讓我們在心裡清楚他的呼召,但是,他同時也用他的話語來
印證我們是否蒙召。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他既感動人寫下他的話語,就不可
能感動人心去和聖經唱反調。他的話語是沒有一點差錯的,為使我們歸正、改
變我們、訓練我們去為神作工(賽五十五8-11;提後三16-17)。
這就是說,倘若你想清楚神是否召你全時間事奉,你得照他的話語作出回應。
好好讀經、用心聽人傳講聖經。不論你已有什麼決定,都要用聖經來判斷這決
定是否正確。我是否按照神在聖經裡的心意回應?我的決定是否能回應聖經,
而我對聖經的教訓是否有正確的認識?在聖經的光照下,我明白我作的是什麼
決定嗎?我能否本著聖經的標準看清自己的動機?(若想清楚聖經在神的呼召
這方面的教訓,請閱Edmund P. Clowney, Called to the Ministry, P&R
Publishing, P.O. 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201-454-0505)。
第三,聖靈乃是基督賜給教會的,聖靈本身也賜下各種屬靈恩賜(弗四9-16)。
簡而言之,如果神召你去某工場事奉,他必會賜你那件事工所需的屬靈恩賜、
反之亦然:如果神已經給了你屬靈的恩賜,他就是已經呼召了你。你不必再問
:「神呼召過我嗎?」現在,問題很簡單:「我當如何運用這恩賜?」聖靈把
恩賜託付給我們,就是要我們去用。不是用來榮耀自己,而是要用來榮耀神。
藉著,信徒得以在耶穌基督的救恩知識上長進,而教會也能在質與量上增長。
這原則很簡單,我們都也因此很容易忽略了它。這原則又是如此叫人難以推諉,
因此我們也常想逃避這原則。當神賜下恩賜時,就是呼召了。我們有何理由要
求他讓我們免掉事奉的責任呢?問題並不在於:「神是否特地召了我去用我的
恩賜服事他?」而在於:「我有什麼特權,讓我可以不去事奉他?」
第四,我怎麼知道神正呼召我?聖靈賜教會辨別的恩賜及責任。教會應該有一
體的態度、來辨別聖靈給了某某人某樣(或某些)恩賜。然後,教會指派這人
去從事某項事工(參徒十一)。教會有義務這樣作:從某人的生活和事奉中,
去得知他(或她)有什麼恩賜(「發掘你的恩賜」Discover Your Gifts 這一
本書,是以問卷設計出的,也許有幫助。每本美金四元,可向下面這地點索購:
CRHM,2850 Kalamazoo Ave.,SE,Grand Rapids,MI 49560)。
在神的國度裡,我們並非自願充任獨唱的角色。我們需要教會對我們恩賜的認
可及肯定。今日教會,在這方面特別不足。因此,許多年輕人像個獨行的「義
勇軍」,孤伶伶地進入神學院或事奉工場。我們教會仍有「獨角戲」(一腳踢)
的心理,原因是否也在此?牧師和執事之間常常不能和睦同工,原因是否也在
此?讓我們彼此順服,願意開誠布公地把我們的生命都聯成一氣,並且說,我
願意服在教會的判斷和權柄下,並聽候教會給我的印證綜合起來,這四個要素
(聖靈內在的感動、對聖經的服從、聖靈所賜的恩賜,以教會的認可)就像桌
子的四支腳。缺一不可。這四樣都湊在一起時,神的呼召就十分清楚,是無可
抗拒的。就像耶利米所經歷到的「我骨中的火」。你不能再等,非事奉主耶穌
不可。這是我們生命中無上的喜樂,是我們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若我們真的
渴慕將一切 都在祭壇上獻給耶穌,我們就可以問下一個問題-
二.「全時間事奉」是怎麼一回事?
以往,在宣道大會之類的場合所聽到的呼召不外乎:你獻身全職傳道,可能是
當牧師、當教會的聖職人員、或是到海外去傳道。但是,今天有幾樣因素使得
這呼召更複雜、因之也更令人困惑。
第一,福音機構的興起,使得全時間事奉的觀念擴展了。如果全時間事奉就是
放棄所謂「世俗的」職業、全時間去事奉神,那麼,我們得承認,一切機構的
工作(文字、大眾傳播、在福音機構的會計和電腦工作、音樂及青少年事工)
都是全時間事奉。而且,事實正也如此!
第二,講員在營會邀人決志獻身時,採用了「帶職事奉」幾個字眼。這麼一來,
就使人一頭霧水了;如果一個基督徒可以在從事全時間事奉的同時,又兼有所
謂「世俗的」職業(比方說,在大學裡教書,或是開診所行醫,這些職業可能
使得教會對之備加禮遏,甚至超過對牧師的尊敬!),那,誰不是從事全時間
事奉呢?每個基督徒都是全職事奉的嘛!
的確,每位基督徒都是(或者說,都應該是)為主作工的。問題是:到底在我
們所謂的全職事奉(或者,「講道事奉」Ministry of the Word 是比較好的說
法)如以平信徒的身份事奉(保有一份所謂「世俗的」事業)之間,神自己是
否也視若不同?讓我們來看看這問題。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困惑及混淆,部分原
因是出於我們對基督化的生活缺乏瞭解、更基本的問題出在:對耶穌基督本身
的認識不清。
耶穌基督是誰?他是我們的救主,他用他的血買贖了我們,並賜我們永生的救
恩。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源頭)及成終者(目標)。他是大使命的主(太二
十八19-20)。凡我們所作的(我們的禱告、默想、服事及見證),都是本著
他的命令,藉著他的靈、並且是為了他的榮耀(羅十一36)。
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也是教會的主,而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
充滿的(弗一22-23)。意思是說,因神無所不在(他充滿了萬有),他又特
別與教會同在(被他的豐盛所充滿)。神說,因全地都是我的,你們以色列人,
則是特殊的身份歸他(出十九5-6)。你們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
是神選出來的子民(彼前二9-10)。這裡說的祭司、國度、基督的身體,都是
指教會,而基督是她的頭。
但基督不只是教會的頭。以弗所書第一章另外告訴我們,他是宇宙的主,尤其
是因他已從死裡復活,得到了萬名以上的名、權能之上的權能(參腓二6-11)。
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也告訴我們,(一)若有人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說得
更準確一點,就是對他而言,整個宇宙都是新的)。(二)雖然第一位亞當
(人類的鼻祖和犯罪的代表)是有靈的活人,第二位亞當卻是叫人活的靈。耶
穌基督就是那第二位亞當、末後的亞當(參林前15章,林後五17)。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創世記第一章二十六到二十八節,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了
亞當和夏娃後,給了他們一個雙元的命令(或委任):(一)要多結果子、生
養眾多、遍滿地面,(二)要治理全地,修理、看守近乎完美的圈子(創二15
)。不但是基督徒,所有的人類都有義務在這責任上順服神。所有人都被召去
安息、去榮耀神,並有健全的家庭、事業(創二)。
耶穌基督是第二位亞當,是末後的亞當。亞當既不能順服地肩負起這責任,耶
穌基督便在完全順服天父的情況下、活出他的一生。耶穌是完美的榜樣,告訴
我們一個人應該活出什麼樣式。凡是神所允許發生在他身上的情況,他都無懈
可擊。因此,當他走向彼得時(路五1-11),他不但是讓彼得知道他是誰,也
告訴彼得那天當如何捕魚。耶穌走進彼得的漁船(事業)。他也要進入你的事
業裡去。就是這位耶穌差我們進入世界,像鴿子、蛇一樣,也像鹽、像光,像
芥菜種,又像在山上的城。
神召亞當去組織家庭、去工作、去服事這世界。亞當藉服事的方式去管理這世
界。亦即家庭、工作、社會、經濟、貿易、政府、教育、藝術,生命中的一切,
無一不在神的統治之下。耶穌來世上建立這統治權-這神的國(可一14-15)。
因為天國近了,我們要悔改、信福音。國度之所以來臨,是因君王已臨。王已
來到,而王的門徒就是用生活、用工作來宣揚、追求王的國度和公義(太六33)。
所以,每位基督徒都被召來:(一)成為神在地上的門徒,凡事順服這位君王:
基督。(二)在基督的身體(即教會)中生活、服事。我們既在世上,又在教
會裡,因為耶穌基督是一位,命令也就只有一個。多結果子、生養眾多、遍滿
地面、管理全地,和使萬民作主門徒、為他們施洗、教導他們一切基督所吩咐
的,是同一命令(創一26-28;太二十八19-20)。我們只有一種生命要活:基
督徒的生命!(若想更多研究,請閱讀 Harvie Conn., Bible studie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and Simple Lifestyle, 及其Evangelism: Doing
Justice and Preaching Grace, from P and R Publishing Co., P.O.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我們的生命並不能硬分成不同層次或角度(不論我們是稱之為「靈、魂、體」、
「感性、理性、意志」、「屬世、屬靈」、「世俗的、聖潔的」或「布道與社會
關懷」)。這些字眼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是合適 的:把他們放在一起看,我是一
個人,且是一個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一切都為主活的人。
三、那些事奉是「全時間」的?
耶穌既是教會的頭,又是宇宙的主。且讓我們看看前面這項真理:耶穌是教會
的頭。他建立教會,是為了成就神普世的計畫(太十六)。教會是神宣召的器
皿,這器皿的用途是:為了神的榮耀而布道、培訓門徒。神已為教會安放了頭:
耶穌。耶穌藉他的名和話語、來統治他的教會(約十四、十六)。在聖經裡,
我們得知教會為了三個目標存在;(一)為了神,(二)為了教會自己的成長
,(三)為了世界(彼前二4-10)。
教會藉敬拜和讚美來事奉神。什麼是讚美?讚美就是向神說話、傳揚神的本性
和作為、並歸榮耀給神,聖經裡頭,有本現成的讚美詩:詩篇。詩篇可引導我
們進入敬拜和讚美。
教會藉著教導、團契、禱告、勸化和服事,本身也得到了增長。
至於服事世界,教會是藉著言語、行動,來傳揚神的恩慈和公義的。
為了達成這三目標,基督給了教會三中事工:講道工作、慈善工作,和治理工
作。這些工作可以成全教會,使之在質、量上都遞增(弗四12-16)。講道工
作是將神寫成的話語深植人心。包括了教導、講道、布道、研經和禱告。今天,
我們可將基督教文藝和神學教育也算進去。
慈善工作是在教會裡和世界上提供身體、心裡、社會及其他有關人的需要。藉
這些事工,真可見出我們是彼此相愛的(約十三34)。早期教會選派一人(稍
後,在新約聖經裡,出現了「執事」的稱謂),以便管理寡婦之事(徒六)。
這些信徒藉此表明順服基督的命令。保羅自己也親身投入慈善的事。
治理的工作是敦促信徒按神的話語結出果子來、鼓勵信徒在靈性上長進,並為
了教會的純潔及和平來管理教會。在哥林多前、後書,我們看到保羅管束一些
犯罪的基督徒,這就是治理的工作。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十五節處,耶穌提
到如何處理不守規矩的基督徒,而保羅把這原則實踐出來。由保羅的作法可知,
如果在必要時,我們是可以將某人逐出教會。由此也可推斷,根據新約的教導,
教會的會員制乃是必須且合宜的。加入教會這件事本身,是居於教會事工的一
部分。教會是個身體(有機體),同時也是個機構。
敬拜神、在神的話語上進深、在世上成為神的見證人,全部是基督徒蒙召去作
的事。每位基督徒也都得多少參與講道、慈善和治理的工作。「一般性聖工」
是每個人都可參與的。但是,卻不是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去從事特殊性事工(徒
六、十一)。因此,教會有一般聖工(也就是今天許多作者所說的平信徒事奉
),也有特殊聖工(是按立之後才能涉及的事奉,也就是傳統上稱為「全職事
奉」的工作)。在提摩太前書第三章和提多書第一章,保羅為這些特殊聖工人
員訂下了審轄標準。這些特殊的聖工人員,聖經稱之為牧師、教師、長老(監
督、會督)和執事。
同時,也看福音機構,是合乎聖經的:這些機構,合於一般聖工的教義。每個
基督徒都該投身事奉。我們每一位都在某方面為基督的身體盡心盡力。教會及
福音機構都屬基督。但是,只有教會是基督特來設立的(太十六)。
STRUCTURE OF MINISTRY OF THE CHURCH
教會事工結構圖(圖略,包含下列部分)
AUTHORITY IN MINISTRY
事奉權柄
MEDIATORIAL OFFICE (Christ the Lord)
仲裁處(主基督)
Special Office
特殊聖工
General Office
一般聖工
Ministry to God (Worship)
服事神(敬拜)
Ministry to the Church (Edification)
服事教會(建造)
Ministry to the World (Witness)
服事世界(見證和布道)
Ministry of Word
講道工作
Ministry of Order
治理工作
Ministry of Mercy
慈善工作
Objects of Ministry
服事對象
Gifts of Ministry
屬靈恩賜
那麼,到底哪些是全時間事奉?如果看附圖,我們會看到中段為「特殊聖工」。
信徒未必有機會參與聖經提到的九種事工(不論是一般聖工或特殊聖工)。但
這些彼此相關的「方塊」,都能幫助我們看出教會事工的多元和整合性。
拿下列問題來考考自己。撥出時間來,先不要往下讀,寫下你的答案。
1.我是否真瞭解教會的各樣事工(關於不同的恩賜和事工,請參考羅馬書第十
二章及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我曾在哪些事工上服事?
2.在這些事工上,我有沒有哪項恩賜是曾被教會認可過的?
3.有沒有某樣或某些事工,是我特別願意從事的?我是否渴望在一般聖工或特
殊聖工上服事主?
我想鼓勵弟兄們考慮下一個問題:
4.神是否呼召我從事牧職或傳道事工?
(若想更多知道教會的事工,請閱讀Edmund P. Clowney, Living in Christ'
s Church, from Great Commission Publications, 7401 Old York Road,
Philadelphia, PA 19126)。
四.帶職事奉又是怎麼回事?(基督徒專業人仕在其工作崗位上)
我個人深信,聖靈呼召了不少人在祈禱、傳道事工上全時間事奉。聖靈不會讓
教會處在講台、宣教士短缺的窘境裡。假使牧師人數不敷,原因是否出在有些
人逃避神的呼召?另有一現象亦同是實際存在的,就是,有許多基督徒不覺得
神召他們去當基督徒專業人仕、基督徒醫生、基督徒家庭主婦、基督徒勞動者、
基督徒車衣女工、基督徒待應生。英文「職業」這字,有個拉丁字根,其意為
「去呼召」或「呼召」。我聽一個基督徒科學家說,當他知道馬丁路德談到有
關職業的教養時,他並不感覺到神在他的專業上呼召他。他說,也許我們該問,
到底有沒有「神召人去從事世俗的工作」這麼回事?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沒有呼召,同樣糟糕的局面也會產生。至於為什麼許多
基督徒不覺得他們的職業是神呼召他們去從事的,其原因如下。第一,我們當
中有好些人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選定我們的職業的。也許是因為父母的壓
力,也可能是出於環境所迫(我們是這麼想的!)。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會
在這行業,是因現實的壓力,而非我們堅信我們理當如此。難怪我們不覺被召!
第二,我們之所以不覺得有此呼召,往往是因我們把所謂的聖與俗、靈與魂、
教會與世界硬性分割(不論在教義上或生活型態上)。在我們心目中,凡是這
惡貫滿盈的世界所給我們的,一定都是不好的、邪惡的。所以,我們從九點到
五點(對餐館的待應生來說,是正午到午夜)賺這世界的錢,晚上才好退回家
吃飯、睡覺。再退,就是退到我們的個人靈修時間,退到我們的主日崇拜去充
電,然後才能進攻到魔鬼天地裡去上班。如果我們向同事作見證,便是得勝有
余的基督徒了。
弟兄姐妹們,神為你我計畫的基督徒生活卻非如此。前述乃屬靈的精神分裂症!
我們被召來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神。我們應像世上的鴿子和蛇、鹽和
光。為什麼?因耶穌是第二位亞當!因我們是被基督照他自己的形像改造成的
新人(羅八29;弗四24;西三10)。而且,因耶穌給了我們大使命!所以,神
再度吩咐我們去多結果子、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並治理全地,也就是去使人作
主門徒、把耶穌一切的吩咐都教訓他們遵守。
你的家庭和工作都是神給的呼召,是你無法逃脫的。每位成年人的家庭生活,
都可以是由家人(血緣家人或屬靈家人)的生活組成的,但我們卻都蒙召去為
主而活、為主工作(西三17)。耶穌是人生各方面的主!我們的生命當中,沒
有哪一層面是不歸他管的(羅十二1-2)。沒有一件事在他的主權之外。問題
是,我們是可在各方面都有意去榮耀他?(若想真正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來,請
讀 Charles Colson , Loving God.)
但是,我當如何在我的專業上榮耀神呢?讓我提議幾件可行的事。也許你可以
花點時間寫下你自己的答案。
1.布道。我是否在我工作場所盡力活出基督徒的生活,並求神給我機會向周圍
的人作見證?布道包括口傳(把耶穌傳講給人聽)以及身傳(活出基督的生命
)。(若參考一套培訓大綱,請訂購此書:D. James Kennedy, Evangelism
Explosion, Wheaton, I11., Tyndall House)
2.門訓及團契。我是否式著在同行當中找尋基督徒同伴?我們曾否彼此勉勵、
在我們的專業上更多事奉主?在我這一行,可有任何基督徒組成的機構,是我
可以加入的?(例如:Christian Medical Society, Christian Legal Society,
History and Faith, Nurses Christian Fellowship, New York Christian
Arts Group, Vancouver Chinese Christian Accountants Fellowship等等。)
3.堅定的職業道德。我是否一直持守合乎聖經的職業道德?我有沒有逃稅?我
只有一份不虛的收支記錄嗎?我是否一口兩舌?我用什麼態度接待我的客戶?
我如何使用金錢呢?神所託付給我的錢財當中,我是否把當歸給神的歸給神
(至少什一)?(參看John Frame, Medical Ethics P&R)
4.人生及事業目標。我是否定期反省我作事的動機?我的目標是什麼?人生最
重要的是什麼?從週記事歷上,看得出這些重要目標如何影響我對時間的支配
嗎?(有本書可以幫你成為時間的好管家:Ted Engstrom and Ed Dayton,
Strategy for Living, G/L Publishers.中文譯本:不枉此生。若想深入探討
神如何帶領你這一生到如今,請看:Leadership Emergence Patterns by
Robert Clinton, Order from: Mo Whitworth, Fuller School of World
Mission, 135 N. Oakland, Pasadena, CA 91182)
5.專業的理論基礎。我的專業怎樣反映出神在人身上的形像?比方說,藝術反
映出神的容美。醫護人員為了按神形像被造者的健康及福利而工作,好讓我們
健康地生活、工作並事奉主。工程師、化學家企圖明白神所創的這宇宙的次序,
並瞭解人能如何為整個人類的福利去使用這些次序。輔導人員希望重建我們的
感情和個人尊嚴、人生意義等等。這問題可導出你的專業理論根基。近年來,
有許多福音派人仕寫下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希望為現存的專業找出根源來。
你得著手從事這方面研究!(這類的工作,在醫療方面有Medicine and the
Christian Mind, and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s in Medicine, from
Christian Medical Fellowship, 157 Waterloo Road, London SE1 8XN,
England)
6.專業批判。你知道你這行業的歷史淵源嗎?對生命和宇宙的最根本預設是什
麼?這些預設是否與聖經相合?這就是學術界裡所謂的「科學的歷史及哲學」。
幾乎每所心理學研究所,都會有「歷史與系統」這麼一門課。我們基督徒往往
太不假思索就接受了這些講法,接受在我們專業上的非基督徒、反聖經的假設、
接受我們非基督徒同事對人對宇宙的看法(參考Richard Pratt, Every Thought
Captive, P&R Publishing Company, P.O. Box 817, Phillipsburg, NJ 08865)
生物和科學進化論,不過是許多反基督理論中的一支罷了。我們必須去研究我
們這行業的歷史,並揭發這些「堅固的營壘」。好讓我們為基督奪回我們的專
業(林後十4-5)。有位基督徒物理學家在宇宙的模式方面,已有示範,請讀
Vern Poythress, Philosophy, Science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order
from: Campus Bookstore, Box 27009. Philadelphia, PA 19118)。此外,另
有一書亦值得一讀:Francis Schaeffer,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Revell,
1976)
7.專業重整。我當如何重整我的研究範疇或行業,好讓基督有希效在其中掌主
權?我們是應該領我們身邊的工程師、會計師、電腦工作員、教授信主,但是
重整的意義更加深遠。我們在此談的是更新我們的專業,是基督徒在社會上所
能發揮的最大作用。一個信耶穌的工程師,當如何改善環境?在商場如何誠實
不欺?遺傳工程學呢?如何看待「愛滋病」?在社會上和政府機構,有好些思
潮正威脅著傳統的基督徒價值觀及文明的基石,我們當如何針對這些潮流發出
挑戰?我們怎樣去影響國會和法院?神既放我們在這民主社會,你、我的聲音,
是能影響到政治的演進的,我們曾否盡到責任?(請閱Charles Colson,
Kingdoms in Conflict, 1987)
8.配合宣教事工。今天的宣教工場,極需基督徒專業人員,例如電腦程式作業
員、飛行員、無線電信工程師、護士、老師(專門教導宣教士子女)、保健人
員等等。許多國家不歡迎傳統的宣教士(例如共產國家、回教國家等),卻迫
切需要專業人員。你該作怎麼?你這行業裡的基督徒同事該作什麼?短期宣教
的機會多得不得了。請讀Peter Wagner, On the Crest of the Wave(1981),
並且實踐每章末後的建議事項。如果你真有心,去買一本有關短宣的詳細手冊
:Stepping Out, from Kn Moy, World Vision U.S. 919 W. Huntington
Drive, Monrovia, CA 91016, 1987 $4
9.考慮傳道事奉。如果神讓你有顆切盼在傳道上事奉他的心,就認真在神面前
探討,也許他果真如此呼召。
以上這些事奉的途徑和方向,都只是建議。每位基督徒在其專業上,都面臨著
空前的挑戰。神呼召你去從事你的事業嗎?是的,除非你的職業本身是違反道
德或法律的、除非你逃避神召你在教會的講壇上事奉,而不肯離開你的工作單
位。否則,是神呼召你「帶職事奉」的。你當如何去反映出神的榮耀呢?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初期教會的宣教與擴展
新約教會的發展
耶穌基督在升天前吩咐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門徒忠心的在耶 路撒冷等候。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便大有能力,放膽的宣講基督為罪人受死、復活的福音。使徒行傳告訴我們,因著他們大膽的宣講,受洗加入教會的 人天天增加,耶路撒冷的教會便壯大起來,使猶太公會的人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企圖用逼迫去遏止基督教的蔓延。當信主的人越發增加,他們對教會所施的壓力便越 大﹔初時只是將使徒收監,后來竟公然將司提反用石頭打死。自司提反殉道后,耶路撒冷的教會便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用 歷史的透視,我們看到神讓逼迫臨到信徒是有瓷的美意。初時信徒只忠心的在耶路撒冷工作,他們似乎沒有望遠一些,看到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的需要。神借著逼 害,將他們領到新的工場,為神收割。使徒行傳告訴我們,腓力被聖靈領到撒瑪利亞,因他的宣講,撒瑪利亞的人都受洗歸信基督。隨后腓力被聖靈領到曠野,在那 里向埃提阿伯的太監傳福音,然后為他施洗。對于當時的教會,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因為福音第一次被帶到外邦人當中。就在這時候,神呼召保羅,作為向外 邦人傳福音的使徒﹔這樣,福音便在外邦人中大大的廣傳,從巴勒斯坦及小亞細亞一帶,到希臘以至意大利各城,福音的種籽撒下,教會便在這些地方萌芽、茁長。 不過我們必須幣解,在使徒時期,教會只是零零星星的散布于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希臘及意大利各地,而每處的信徒仍是非常稀少,且限于低下層﹔但這樣零星地 散布的基督徒群體卻在以后短短二百年間,使他們的信仰成為改造整個羅馬帝國文化的重要動力。我們不妨在這里看看初期教會擴展的情況。
談到教會的擴展,很多史學家都以安提阿為中心,因為在初期教會,安提阿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基地,教會第一隊向外傳教的宣教隊便是在這里組成的,那便是保羅 和巴拿巴組成的宣教隊。相傳多馬也是從安提阿出發,往東到達巴非亞王國(Parthia)傳道,然后再往東到達印度。
首先我們談談教會向東推進的發展。從安提阿向東北推進,福音傳到伊德撒(Edessa)。伊德撒是當時從小亞細亞及敘利亞往亞美尼亞(Armenia)境 的必經之路。大低因為它是貿易的通道,早在一世紀,福音已傳到這里。相傳伊德撒的國王當耶穌在世時,寫信給耶穌,求瓷為他治病﹔而耶穌復活后便差一使徒前 往為他治病,因而使全城歸主。無論這傳說是否真實,教會很早已在這里建立穩固的基礎卻是事實。在主后第二世紀末,基督教已在這里被奉為國教。按一位教父的 記載,當時首先由王室接受基督教,然后人民跟著信主。由伊德撒再往東,福音傳到米索波大米亞一帶,直到波斯的邊界。當時米索波大米亞境內的人民多信奉拜火 教,但拜火教漸漸失其活力,故教會很容易在這里建立基地。在主后二百二十五年,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境界,教會已有二十多位主教,亦即建立了二 十多個教區。然而再往東到波斯,福音便面對很大阻力。在這里,拜火教也是國教,但這里拜火教的組織非常嚴密,因而對基督教產生了統一而有力的抗拒。
從伊德撒北上,福音傳入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境內,再由加帕多家傳入亞美尼亞。在第三世紀時,一位名叫貴格利(被稱為光照者貴格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240-332 A.D.)的人從亞美尼亞往加帕多家求學,在那里信主,便毅然回亞美尼亞傳福音﹔他本身是貴族,于是便首先向貴族傳,忍受了一段時期的逼迫,終于帶領亞美 尼亞王信主,跟著更帶領全國歸主。時至今日,亞美尼亞的文化與基督教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亞美尼亞人的愛國情操與他們的信仰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
從安提阿向西,那便是當日保羅傳道最活躍的小亞細亞。在保羅所建立的基礎上,教會發展得很快。從當時一位名叫皮里紐(Pliny the Younger)的巡撫在主后一百一十年寫給羅馬皇帝他雅努(Trajan)的信中,我們便可見福音的廣傳。他告訴皇帝,在他到任時,因為信基督教的人日 漸增加,不少廟宇冷淡不堪,由此便可見基督徒的人數一定不少。在腓尼基,教會在各大城市被建立起來。不過在加拉太境內,福音的拓展相當緩慢。小亞細亞北部 的本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抗拒福音﹔但到了第三世紀,因著一位被稱為行異能的貴格利(Gregory the Thaumaturgos)忘我地傳福音,几十年間便几乎全境都歸主﹔相傳他到本都時只有十七人信主,但到他去世時,本都全境只有十七人仍未接受福音。這 傳說固然不能盡信,但由此便可見一個人的熱忱,有時可以產生突破性的作用。除了熱忱以外,貴格利還有一秘訣,就是靈活地運用當地的節期及慶典來表達基督教 的信仰,使當地的風土人情基督化,信徒無需感到做了基督徒后就得與固有的文化斷絕關系,基督教反而變得非常親切。
按早期教會史學家猶斯比的記述,馬可及亞波羅是最早到埃及傳福音的人。他們開始在亞歷山大港工作,到二世紀末,亞歷山大港已經成為教會擴展的基地﹔第三世 紀初,一間頗具規模的"門徒訓練中心"也成立,用來裝備信徒,以應付在信仰、生活及傳福音上的各種挑戰。主后二百三十五年,單就亞歷山大港便已經有二十位 主教。與此同時,迦太基亦成為基督教在北非擴展的中心。在北非,教會擴展的速度真是令人驚嘆,約在二百二十年,教會在迦太基召開會議時,北非只有七十二名 主教參加﹔三十年后,主教的人數增至九十多位,而三百年左右,主教人數竟接近二百位(即表示有二百多個教區),可見發展何等迅速。
在意大利,教會的發展也很驚人,在一百四十年左右,全意大利只有十二位主教,而二百五十年左右,單單南意大利便已有接近一百名主教。在這時,羅馬城約有四 十間教堂,一名主教,四十六名長老,教會所收容的寡婦竟達一千五百名。有史學家估計羅馬城當時信徒的人數在三萬人以上。
總括來說,在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依照這個形勢,沒有君士坦丁大帝在三百一十五年接受基督教,羅馬帝國基督 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以上所談是基督教的擴展,現在我們要看看這樣神速的擴展,其原因何在?我們有什么功課可以學?
初期教會成功的秘訣
十八世紀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寫了一本史學巨著,就是有名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在這本書中,他用了相當長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發展,說明基督教在當時文化轉變中的重要性。 吉朋本人雖對基督教相當敵視,然而在討論基督教的擴展時,也不能不驚嘆初期教會的生命力是多么強勁。他認為教會之所以能成功地將福音傳開,有五個主要的原 因:
第一,基督徒對于他們所信的有一種極度的狂熱。基督徒一改以往猶太教的偏狹思想,不再堅持猶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將救恩普澤于萬民,并且強調四海之內皆兄 弟的道理。然而,他們卻絕不妥協、絕不放松地堅持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執著連奧熱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也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基督徒最為可憎,對社會、文化最壞的影響,乃在他們太固執。他們不留余地的棄絕異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在過去,信奉宗教 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動(例如不時到廟里參拜),不一定對整個人的生命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對當時的基督徒來說,他們的信仰完全改變、占據他們的生 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們的命,叫他們重新再活過來。于是"悔改"(Conversion)的觀念第一次在希臘羅馬的文化中出現。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們是 獨特的一群,他們不怕與眾人不同。亦因這緣故,他們信仰的內涵,生活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鮮明,絕不混淆。這樣鮮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擇。 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傳福音的熱忱上,也是使人驚嘆不已的。在新約,我們看到使徒領著一些信徒東奔西跑的去傳,傳福音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在《十二 使徒遺訓》中,我們看到當時很多平信徒放下他們的產業,成為巡回布道者,完全以傳道的事為念,生活則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應。第三世紀中葉的教父俄利根 說:"基督徒盡他們所能,將福音傳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為他們的事業,從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領人歸主,……許多時候他們連最起碼生活所需的 供應也拒絕接受。"當時很多的教會領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布道者,例如坡旅甲(二世紀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傳道者﹔又如愛任紐主教,為了更有效的向不 同的人傳福音,他竟毅然學習多國語言。
鮮明的信仰,以極度的熱忱傳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強,因此初期的教會便增長得很快。
第二個原因,是由于基督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等待,極度的懇切。這種生命態度在當時非常重要。當時政治動蕩,羅馬帝國內部分裂,政治暗殺頻生,而外敵的侵擾也 越來越多,因此,當時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覺。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來的心態中生活,一切的動亂,反成為主再來的一些征兆,叫他們更殷切期待。 正因他們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間的苦難,他們都能堅忍。因此,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們的生命力,真是強得驚人,就是面對死亡,他們也不懼怕。他們在等待將來 的審判和將來的獎賞中生活,叫他們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勁,于是在與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顯得有極大的生命力,這對非信徒是一個很大的吸引。
第三個原因,他們仰賴聖靈的能力,在世人當中行神跡奇事。先知的講論,方言的恩賜,治病、趕鬼的能力,在他們當中是非常真實的。連敵視基督教的吉朋也覺 得,失去這種神跡奇事的體驗是教會一個很重要的損失,他帶著諷刺的口吻對他同時代的基督徒說:"初期教會的神跡異能,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經在教會中確定地 位,但在最近這些年代,卻備受攻擊﹔雖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堅信神跡異能,我們的神學教授卻視之為基督教信仰的絆腳石。"這段諷刺的話對于我們真是一個很好的 提醒。
第四個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過著極度聖潔嚴謹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見証,對于他們的鄰舍真是既直接又具體。當時教會對于申請受洗加入教會的人有非常嚴 格的要求。從《十二使徒遺訓》,我們看到他們對慕道的人的教導,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練上。慕道者的操練課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去除舊惡﹔第二階段是 學習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參與的活動上,完全順服基督的教訓﹔第三階段則操練守望、警醒、禱告﹔第四個階段操練站立穩固,抵擋試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領導的教會 中,一位慕道者要經過三年這樣的操練課程,才被接納加入教會。由此可見初期教會對信徒的生活持守著多么嚴謹的態度。
第五個原因,便是基督徒相愛的團契生活,對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當時的教會沒有什么有形的組織及架構,但信徒們卻緊密相連,彼此相顧。在他們中間,一 切社會制度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都消除了,奴隸與主人在教會內完全平等,富有的與極貧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愛筵。在彼此扶持、鼓勵中。他們更能抵受外 來的種種壓力﹔反過來,外來的壓力只會叫他們更加團結。
除了以上五點原因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他原因,例如信徒對鄰舍的關懷,是很有力的見証。有些信徒信主之后,將一切的產業變賣,分給貧窮人﹔教父巴西流和安 波羅修都是極富有的人,他們為了照顧受飢荒災害的飢民,便將自己所有家業變賣。有些信徒為了照顧一些極度貧窮的人,竟愿自己禁食,把所余的分給他們。這樣 對別人舍己的關懷,就是敵視基督教而企圖復興羅馬異教的羅馬皇帝猶利安(Julian)也感到驚異﹔因此,他認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訣是在于基督徒對人舍己 的愛,而羅馬異教的失敗,乃在于對人缺乏關懷。他寫信給他手下的大祭司亞撒基雅時說:"那些不虔不義的加利利人,不單喂養自己的窮人,竟也喂養我們的窮 人,而我們自己的窮人竟得不到我們的照顧。"他于是吩咐亞撒基雅帶領他的屬下信徒效法基督徒愛人的榜樣,以求擴展異教。為此目的,他賜下三萬斗谷糧給亞撒 基雅,作為周濟窮人之用。
在這里我還可用一件事例來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實踐舍己愛人。史學家猶斯比記錄了狄尼修對主后二百六十三年亞歷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場瘟疫隨戰爭而 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鼓勵,勇敢無懼地探望病者,照顧、服侍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疫病,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 顧病者時得病死去……反過來,外邦人便很不同,他們撇下那些初現病症的人,就是至親,他們也棄而不顧。"基督徒如此仁愛的表現,對于未信的人的確有很大的 感染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基督徒愿意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舍棄生命,這種堅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嚴肅的考慮他們所信的是否真實。一個愿意以生命來 堅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能輕易地置之不理的,他們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這種以生命作保証的信仰所感動,歸信基督。
以上所談,真是值得今日教會反省,叫我們向初期教會學習。
在護教學上所下的工夫
除了生命的表現外,初期教父為信仰爭辯的睿智也是福音擴展很重要的因素。異教人士不單以權勢、武力鎮壓基督徒,更厲害的武器便是思想的圍攻。猶太和希臘的 思想家聯成一陣線,對基督徒的信仰問難質疑。但各方面的攻擊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并富創意的思想及意象表達信仰。初期教會的"護教運動" (Apologetic Movement)便這樣興起,其中不少的護教者可算是當時一流的思想家。最初期的護教者有雅典的亞里斯德(Aristides),比爾拿的亞里士圖 (Aristo of Pella)﹔他們情詞懇切地上表于羅馬皇帝,陳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并為時下對基督教的誤解力辯。第二代的護教者有撒德市的米利都(Melito of Sardis)及猶斯丁(Justin, 約100-165 A.D.)等,其中以猶斯丁的雄辯最為著名。猶斯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學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尋智理,對希臘哲學認識很深,特別是當時的柏拉 圖主義。因此他日后所寫的兩卷《辯道》(Apology)不單對當時對基督教的攻擊有效地處理,更將基督教的信仰清楚并具哲理思辯地表達出來。他第一卷的 《辯道》是寫給羅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釋,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是無神論者,并以為他們不道德,完全是一種誤解。他向這位皇帝陳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 獨一的真神,他們的信仰比當時民間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時他更以基督徒嚴謹清潔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實高于非信徒。他針對猶太人而寫的《與猶 太人德理夫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驚異他對舊約聖經深邃的掌握。猶太人德理夫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兩大原因,乃在于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們竟以一個人–耶穌 –作為神來尊奉。猶斯丁于是以舊約聖經為基礎,向德理夫解釋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講論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并且以基督的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為總結),對 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與猶太人德理夫的對話》的確極具說服力。
猶斯丁以后,他的學生達提安(Tatian)繼承他的護教工作。與他同時期的有雅典納哥拉(Athenagoras)及荷瑪斯(Hermas)。他們都是初期教會重要的思想家。
在第三世紀初,教會出現了兩大思想家,一在西方,一在東方。在西方的是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 A.D.),以拉丁文寫作﹔在東方的為俄利根(Origen, 182-254 A.D.),以希臘文寫作。特土良的《護教學》(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繼而請求羅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對待基督教。他 仿佛以律師的身分,為基督教要求法律的保護。接著,他更以基督徒的人格,對國家的貢獻,以示基督教的優越。他另一卷書《靈魂的見証》(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顯然比較哲理化。在其中他極力揭示人心靈對罪孽的體會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為基礎,他力証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回應人類心靈的渴求。
俄利根的護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學開展的基礎。俄利根受業于當時哲學名師撒加斯(Ammorius Saccas),根據新柏圖主義哲學家波弗里(Porphyry)對俄利根評論,俄利根廣泛采取柏拉圖及盧孟尼雅(Numenia),高尼雅 (Cronius),亞波樂芬尼(Apollophanes),聶哥馬赫(Nicomachus)等當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去支持基督教的信仰。俄利根最著 名的辯道著作當然首推《反施爾撒克論》(Against Celsus)。他以施爾撒克的哲學論據為起點,并贊同他對拜偶像及將神人化的宗教的攻擊,但對于施爾撒克對基督教的誤解卻有力地駁斥,并進一步以哲學睿 智確立基督教的可信性。
初期教父為辯道的緣故,苦心孤詣,是我們今日信徒必須學習的。他們的膽色及開明的態度,勇于深入哲學界的陣壘,取其精進者而攻之,并借助其思想工具去闡釋基督教的信仰,使當時的人更易明白接受基督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傳統華人文化對宣教佈道策略之影響
鍾偉強
認識了傳統華人文化,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怎樣影響他們的宗教觀、神觀和對人性的看法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對傳統華人宣教及佈道的策略,該有怎樣的調整?首先,無可否認,「崇古取向」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華人文化的發展。 在這課題下,需要了解的是:
第一,傳統華人文化對「變更」有所抗拒,特別是急速的改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華人大都不願接受改變。因此,對於現代化及大規模的社會政治改革,在保守或傳統華人文化中均常遇上抗拒。
第二,傳統的宗教觀念及生活模式,對持「崇古取向」的華人特具意義。任何對舊有或固有文化生活、抑價值觀念的攻擊,都會遇上溝通障礙,甚至引致誤解。在近 代中國宣教歷史上,不難發現西方宣教士在這方面犯了不少毛病。他們當中曾有人以文化本位角度去看傳統中國文化,引來不少誤解及對固有傳統華人文化的貶抑。 甚至有主張信徒應揚棄傳統華人文化,難怪他們在宣教佈道上遇到不少困難及難阻。最顯著的例子是個別西方宣教士堅持以鋼琴為敬拜樂器,主張揚棄以傳統中國樂 器來敬拜神,甚至視之為「不為神所喜悅」這極端想法。亦有誤解「百行以孝為先」的價值觀,並加以攻擊。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工作的宣教士或佈道家,必 須分辨並尊重華人文化當中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念:如孝道,和諧關係及以家庭為主的觀念等。這樣至少能取得華人尊重,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及更好的溝通。此等優 良的傳統價值觀念,甚至可結合福音及聖經真理來教導,使福音在此文化土壤中植根。
佈道策略需切合華人特性
傳統華人大都信服權威。擁有權威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師、村長、國家領袖或古聖先賢。華人作重要決策前,多要請教權威人士或順著傳統權威觀念而行。加上「以家為主」的觀念,使華人在個人權利與優先的觀念上,與西方大大不同。個人的利益及決定大都放在家庭及家人意見之後。
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中成長的青年人,若沒有得到家長或家屬中的權威人士認同,要作出決定信奉基督教是有困難的。教會必須對這些年青人給予特別輔導, 以解決因家人反對所帶來的種種衝擊。也不能單以青年人為傳福音的對象群體,必須亦以家庭中的權威人物作傳福音對象。以整個家庭為佈道宣教對象的策略,較以 個人為對象的宣教佈道策略更為優勝。
另外,傳統華人持「理想人格存於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代表的道德觀念水準非常高。如「外聖內王」的觀念一直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文祟一1971)。因此,對傳統華人而言,著重生命見證的宣教及以友誼作開始的佈道策略,以及對信徒生命素質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這較著重以宣講、勸說為主的宣教佈道策略,應更為傳統華人所接受。
此外,家庭一向是傳統華人的文化中心,在我們週圍的朋友中,不難發現他們都以家人或先祖利益為優先關注事項。在此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祖先崇拜不應視為「單純宗教祭祀」活動,也應視為含有複雜、重要社會道德教化的活動(董芳苑1990)。例如在祭祀中所表彰的追思念祖孝道,就是傳統華人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化觀念。(二)從傳統華人文化價值觀來看,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習俗,很可能意味著對當中所包含的道德價值觀念,如忠、孝等價值觀念的否定。一味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價值,卻未能提供另一出路,只會引來災難性的後果(董芳苑1990)。
另外,對於傳統華人而言,能繼承先祖的遺訓或事業是相當重要的,跟隨父母或祖先的腳蹤也是子女的責任。在此而言,個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活在 人際網絡中的個體。他是一個身上流著先祖血液,盼望能光宗耀祖的個體,也帶著父輩眾多期望的一個個體。這可能是一個難阻持傳統華人觀念的人信主的重要因 素。換句話說,家庭的網絡體系實際上是阻礙基督教在此種文化處境中擴展的「堅固牆」(朱岑樓1971)。因此,教會在此種文化處境中作青少年事工應小心處理。當家人反對他們信主,不應隨便鼓勵他們離開家庭到教會生活,放棄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西方佈道法並非最適合
對許多傳統華人來說,哲理性的宣教佈道勸說並不是最理想的策略。因為抽象的理念、哲理性的分析及推理並不是一般傳統華人的思想方法。把西方的整套佈道宣教 策略一成不變地應用在此處境是不合宜的。「四個屬靈定律」及「三福」的背後理念,均為西方城市人及大學生而設,因而著重以神學為主題的辯論及邏輯推理。在 傳統華人文化處境當中應用這些方法前,必須先將當中的內容調整,以配合傳統華人的處境。
相反,華人以關係為重,逐家逐戶拍門佈道的方法亦並不合宜。直接的對質與西方的護教辯論形式,也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反倒帶來關係的破裂。一旦關係破裂, 要傳達福音的信息就事倍功半。換言之,通過信任的關係來傳福音更有果效。建立友誼及生命見證的佈道方式更適合傳統華人的文化處境。例如在家庭聚會中,藉著 聯誼和查經,彼此關懷,這種方式應非常合用。
當指出主耶穌是唯一真神和救主
傳統華人無疑是非常宗教性的。這種文化背景其實早已預備人心歸向神。著名改革宗宣教神學家巴文克(Johan Herman Bavinck)就曾提出,真神藉著創造物不斷向人呼籲,可惜罪扭曲了人對神的回應,以致人把神的形象變為可憎之物敬拜(Bavinck,1955)。 這其實反映了人心對回歸真神的渴求。我們要作的是,把耶穌基督是「真神、救主」的好消息努力傳揚。四福音中耶穌的言行是佈道信息最好的開始,通過對他的言 行及神蹟記載打動人心。在相信泛神論的傳統華人文化中,對於耶穌的神性無疑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問題是能否接受耶穌在救恩中的獨特地位及重要性,而這個是必 須強調的。一些個案顯示,「靈力會戰」或從邪惡勢力中得到釋放的論述主題,對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華人而言也很重要。至於宣教士或佈道家在未信主的家庭中作見 證,探訪時為他們禱告,祈求平安臨到他們等宣教方法,有其實際意義。
此外,在以「恥感取向」為主的華人社會中, 強調罪惡受罰未必容易為人接受。福音自西方宣教士以來一直未能打入傳統華人文化處境,與此原因有很大關係(朱岑樓1971)。如何發展出一套以「恥感取向」為基本要理的福音策略,把基督受死代贖及應許賜下豐盛生命的真理,與基督赦罪、信徒成聖、屬靈生命成長等真理連結,實在非常重要。
總的而言,了解傳統華人文化背景既可幫助宣教士融入當地社會,也可協助把福音信息以當地文化方式傳播。不可否認的是,在了解各種文化特色與因素對傳福音的 影響後,我們亦必須確認聖靈的動工與感動,這在傳福音與宣教的過程中,應佔首要角色。我們在祈求神的靈動工,感動人心之餘,亦應努力除去阻礙福音傳播的文 化因素,以求福音傳到地極,榮耀歸神。
參考資料:
1. 韋政通著:「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1-33。(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2. 文祟一著:「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47-84。(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3. 朱岑樓著:「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85-126。(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4. 董芳苑著「基督徒與祖先對立—談祖先崇拜對基督徒宣教與障礙」,《基督徒與敬祖》,教會更生研究發展中心編,頁97-108,(台北:中國福音會,1990) 。
5. Bavinck, J.H., 1955. General revelation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Free University Quarterly 4, No. 1: 43-55.
作者鍾偉強博士2000年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環繞華人文化處境與宣教神學。曾為澳洲維省聖經學院講師。現為澳洲墨爾本長老宗神學院宣教學課程專任講師及亞裔課程主任。專責該院宣教學及亞裔課程之統籌及發展。聯絡:felixchung@presbyteriancollege.org。
認識了傳統華人文化,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怎樣影響他們的宗教觀、神觀和對人性的看法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對傳統華人宣教及佈道的策略,該有怎樣的調整?首先,無可否認,「崇古取向」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華人文化的發展。 在這課題下,需要了解的是:
第一,傳統華人文化對「變更」有所抗拒,特別是急速的改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華人大都不願接受改變。因此,對於現代化及大規模的社會政治改革,在保守或傳統華人文化中均常遇上抗拒。
第二,傳統的宗教觀念及生活模式,對持「崇古取向」的華人特具意義。任何對舊有或固有文化生活、抑價值觀念的攻擊,都會遇上溝通障礙,甚至引致誤解。在近 代中國宣教歷史上,不難發現西方宣教士在這方面犯了不少毛病。他們當中曾有人以文化本位角度去看傳統中國文化,引來不少誤解及對固有傳統華人文化的貶抑。 甚至有主張信徒應揚棄傳統華人文化,難怪他們在宣教佈道上遇到不少困難及難阻。最顯著的例子是個別西方宣教士堅持以鋼琴為敬拜樂器,主張揚棄以傳統中國樂 器來敬拜神,甚至視之為「不為神所喜悅」這極端想法。亦有誤解「百行以孝為先」的價值觀,並加以攻擊。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工作的宣教士或佈道家,必 須分辨並尊重華人文化當中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念:如孝道,和諧關係及以家庭為主的觀念等。這樣至少能取得華人尊重,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及更好的溝通。此等優 良的傳統價值觀念,甚至可結合福音及聖經真理來教導,使福音在此文化土壤中植根。
佈道策略需切合華人特性
傳統華人大都信服權威。擁有權威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師、村長、國家領袖或古聖先賢。華人作重要決策前,多要請教權威人士或順著傳統權威觀念而行。加上「以家為主」的觀念,使華人在個人權利與優先的觀念上,與西方大大不同。個人的利益及決定大都放在家庭及家人意見之後。
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中成長的青年人,若沒有得到家長或家屬中的權威人士認同,要作出決定信奉基督教是有困難的。教會必須對這些年青人給予特別輔導, 以解決因家人反對所帶來的種種衝擊。也不能單以青年人為傳福音的對象群體,必須亦以家庭中的權威人物作傳福音對象。以整個家庭為佈道宣教對象的策略,較以 個人為對象的宣教佈道策略更為優勝。
另外,傳統華人持「理想人格存於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代表的道德觀念水準非常高。如「外聖內王」的觀念一直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文祟一1971)。因此,對傳統華人而言,著重生命見證的宣教及以友誼作開始的佈道策略,以及對信徒生命素質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這較著重以宣講、勸說為主的宣教佈道策略,應更為傳統華人所接受。
此外,家庭一向是傳統華人的文化中心,在我們週圍的朋友中,不難發現他們都以家人或先祖利益為優先關注事項。在此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祖先崇拜不應視為「單純宗教祭祀」活動,也應視為含有複雜、重要社會道德教化的活動(董芳苑1990)。例如在祭祀中所表彰的追思念祖孝道,就是傳統華人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化觀念。(二)從傳統華人文化價值觀來看,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習俗,很可能意味著對當中所包含的道德價值觀念,如忠、孝等價值觀念的否定。一味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價值,卻未能提供另一出路,只會引來災難性的後果(董芳苑1990)。
另外,對於傳統華人而言,能繼承先祖的遺訓或事業是相當重要的,跟隨父母或祖先的腳蹤也是子女的責任。在此而言,個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活在 人際網絡中的個體。他是一個身上流著先祖血液,盼望能光宗耀祖的個體,也帶著父輩眾多期望的一個個體。這可能是一個難阻持傳統華人觀念的人信主的重要因 素。換句話說,家庭的網絡體系實際上是阻礙基督教在此種文化處境中擴展的「堅固牆」(朱岑樓1971)。因此,教會在此種文化處境中作青少年事工應小心處理。當家人反對他們信主,不應隨便鼓勵他們離開家庭到教會生活,放棄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西方佈道法並非最適合
對許多傳統華人來說,哲理性的宣教佈道勸說並不是最理想的策略。因為抽象的理念、哲理性的分析及推理並不是一般傳統華人的思想方法。把西方的整套佈道宣教 策略一成不變地應用在此處境是不合宜的。「四個屬靈定律」及「三福」的背後理念,均為西方城市人及大學生而設,因而著重以神學為主題的辯論及邏輯推理。在 傳統華人文化處境當中應用這些方法前,必須先將當中的內容調整,以配合傳統華人的處境。
相反,華人以關係為重,逐家逐戶拍門佈道的方法亦並不合宜。直接的對質與西方的護教辯論形式,也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反倒帶來關係的破裂。一旦關係破裂, 要傳達福音的信息就事倍功半。換言之,通過信任的關係來傳福音更有果效。建立友誼及生命見證的佈道方式更適合傳統華人的文化處境。例如在家庭聚會中,藉著 聯誼和查經,彼此關懷,這種方式應非常合用。
當指出主耶穌是唯一真神和救主
傳統華人無疑是非常宗教性的。這種文化背景其實早已預備人心歸向神。著名改革宗宣教神學家巴文克(Johan Herman Bavinck)就曾提出,真神藉著創造物不斷向人呼籲,可惜罪扭曲了人對神的回應,以致人把神的形象變為可憎之物敬拜(Bavinck,1955)。 這其實反映了人心對回歸真神的渴求。我們要作的是,把耶穌基督是「真神、救主」的好消息努力傳揚。四福音中耶穌的言行是佈道信息最好的開始,通過對他的言 行及神蹟記載打動人心。在相信泛神論的傳統華人文化中,對於耶穌的神性無疑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問題是能否接受耶穌在救恩中的獨特地位及重要性,而這個是必 須強調的。一些個案顯示,「靈力會戰」或從邪惡勢力中得到釋放的論述主題,對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華人而言也很重要。至於宣教士或佈道家在未信主的家庭中作見 證,探訪時為他們禱告,祈求平安臨到他們等宣教方法,有其實際意義。
此外,在以「恥感取向」為主的華人社會中, 強調罪惡受罰未必容易為人接受。福音自西方宣教士以來一直未能打入傳統華人文化處境,與此原因有很大關係(朱岑樓1971)。如何發展出一套以「恥感取向」為基本要理的福音策略,把基督受死代贖及應許賜下豐盛生命的真理,與基督赦罪、信徒成聖、屬靈生命成長等真理連結,實在非常重要。
總的而言,了解傳統華人文化背景既可幫助宣教士融入當地社會,也可協助把福音信息以當地文化方式傳播。不可否認的是,在了解各種文化特色與因素對傳福音的 影響後,我們亦必須確認聖靈的動工與感動,這在傳福音與宣教的過程中,應佔首要角色。我們在祈求神的靈動工,感動人心之餘,亦應努力除去阻礙福音傳播的文 化因素,以求福音傳到地極,榮耀歸神。
參考資料:
1. 韋政通著:「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1-33。(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2. 文祟一著:「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47-84。(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3. 朱岑樓著:「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85-126。(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4. 董芳苑著「基督徒與祖先對立—談祖先崇拜對基督徒宣教與障礙」,《基督徒與敬祖》,教會更生研究發展中心編,頁97-108,(台北:中國福音會,1990) 。
5. Bavinck, J.H., 1955. General revelation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Free University Quarterly 4, No. 1: 43-55.
作者鍾偉強博士2000年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環繞華人文化處境與宣教神學。曾為澳洲維省聖經學院講師。現為澳洲墨爾本長老宗神學院宣教學課程專任講師及亞裔課程主任。專責該院宣教學及亞裔課程之統籌及發展。聯絡:felixchung@presbyteriancollege.org。
初期教會的宣教與擴展(3)
1.保羅與彼得在羅馬之腳蹤
五旬節以後,眾教會建立,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擴展至羅馬全境。因著耶路撒冷大遭逼迫,門徒 向四處擴散,先是達到敘利亞的安提阿,藉著擴展至敘利亞、基利家、加拉太、亞西亞、馬其頓、亞該亞等省分,至終到了義大利的羅馬。行傳十八章記載,亞居拉 與百基拉原居羅馬,因該撒革老丟的逼迫,離開羅馬轉往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保羅。保羅曾因下監而押至羅馬受審(徒二八14),在羅馬寫了歌羅西、以弗所、腓 立比、腓利門等書,並在此地足足盡職了兩年。保羅在為自己申辯後,重得釋放,再度訪問弗所和馬其頓等地,並於第二次到羅馬探望時,於尼羅任內殉道。
傳 言使徒彼得也曾經走訪過羅馬,並幾乎與保羅同時,於尼羅任內,殉道於羅馬。許多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以格那提等人,均在其書信中提及此事。優西比 烏的教會史更是清楚寫道:「革老丟統治時,經神仁慈、恩典的安排,偉大、大能的使徒彼得受引導到羅馬城,勇敢地在眾人中,領頭對抗這群人類的敗類(指騙子 西門)。彼得如同神尊高的將軍,因神聖的軍裝得加強,滿載如同奇珍的啟示亮光,從東方帶給西方的人。傳揚光並有益的教訓,宣揚神的國度。」此外,初期教會 對於殉道者的尊敬心理,也為此傳聞增添了些許實物證據。
2.初期教會的信仰與實行
初期的教會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與交通 中,挨家挨戶擘餅與禱告。因著外在環境的逼迫,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從保羅寫給召會的書信中,我們已可見「經綸」、「分賜」等辭,以及人成為 神的成聖等觀念。然而,後期的教父著作中,這類真理漸漸稀少,甚至為人所遺忘。初期教會普遍遵行的「十二使徒遺訓」中,僅記載了生命與死亡之路,以及受 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上的規條,處處可見當時對敬虔教訓與道德的注重。而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也在因其對細節之過分強調,而流於儀文與形式。
3.初期教會著名教父與著作
此時期的教父與作家,可分為使徒後期與尼西亞前期兩階段。使徒後期教父較著名的有羅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士每拿的玻雷卡、羅馬的黑馬(Hermas)、以及殉道者猶斯丁。尼西亞前期的著名教父則有愛任紐、特土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俄利根等人。
羅 馬的革利免是第三任羅馬主教,曾寫信給哥林多人,責備他們中間驅逐長老、分黨結派的混亂,為稱其為《革利免書信》。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在前往羅馬殉道的途 中,寫了七封書信,高舉基督之神、人二性,期盼信徒尊敬自己的主教與長老。玻雷卡曾為使徒約翰的門徒,為使徒時代與尼西亞前期作家之間的重要橋樑。玻雷卡 是一個堅定的護教者,常引用經文與當時智慧派的異端馬吉安論戰,後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忠心為主殉道。羅馬的黑馬以啟示錄的形式,寫下了《黑馬牧人書》,內 容包含了異象、訓示與比喻,強調悔罪之重要性。此外,尚有《巴拿巴書信》、《眾使徒書》等佚名書信,亦廣為流傳。愛任紐為玻雷卡的門徒,為羅馬大公教會最 偉大的神學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該書駁斥靈智派教訓,為三一神論之先驅。特土良是北非的教父,著有許多護教作品,著名的有駁斥當時「父神受苦論」異端的《駁帕克西 亞》,詳盡闡述其三一神觀,其《人論》(De Anima),亦為首部聖經心理學之著作。俄利根為教會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神學家,其聖經觀與三一神觀點,均有其價值。然俄利根的靈魂論,因受神秘主義 與禁慾主義影響而流於偏頗,於君士坦丁大會上被定為異端。
五旬節以後,眾教會建立,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擴展至羅馬全境。因著耶路撒冷大遭逼迫,門徒 向四處擴散,先是達到敘利亞的安提阿,藉著擴展至敘利亞、基利家、加拉太、亞西亞、馬其頓、亞該亞等省分,至終到了義大利的羅馬。行傳十八章記載,亞居拉 與百基拉原居羅馬,因該撒革老丟的逼迫,離開羅馬轉往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保羅。保羅曾因下監而押至羅馬受審(徒二八14),在羅馬寫了歌羅西、以弗所、腓 立比、腓利門等書,並在此地足足盡職了兩年。保羅在為自己申辯後,重得釋放,再度訪問弗所和馬其頓等地,並於第二次到羅馬探望時,於尼羅任內殉道。
傳 言使徒彼得也曾經走訪過羅馬,並幾乎與保羅同時,於尼羅任內,殉道於羅馬。許多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以格那提等人,均在其書信中提及此事。優西比 烏的教會史更是清楚寫道:「革老丟統治時,經神仁慈、恩典的安排,偉大、大能的使徒彼得受引導到羅馬城,勇敢地在眾人中,領頭對抗這群人類的敗類(指騙子 西門)。彼得如同神尊高的將軍,因神聖的軍裝得加強,滿載如同奇珍的啟示亮光,從東方帶給西方的人。傳揚光並有益的教訓,宣揚神的國度。」此外,初期教會 對於殉道者的尊敬心理,也為此傳聞增添了些許實物證據。
2.初期教會的信仰與實行
初期的教會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與交通 中,挨家挨戶擘餅與禱告。因著外在環境的逼迫,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從保羅寫給召會的書信中,我們已可見「經綸」、「分賜」等辭,以及人成為 神的成聖等觀念。然而,後期的教父著作中,這類真理漸漸稀少,甚至為人所遺忘。初期教會普遍遵行的「十二使徒遺訓」中,僅記載了生命與死亡之路,以及受 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上的規條,處處可見當時對敬虔教訓與道德的注重。而受浸、禁食、擘餅等實行,也在因其對細節之過分強調,而流於儀文與形式。
3.初期教會著名教父與著作
此時期的教父與作家,可分為使徒後期與尼西亞前期兩階段。使徒後期教父較著名的有羅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士每拿的玻雷卡、羅馬的黑馬(Hermas)、以及殉道者猶斯丁。尼西亞前期的著名教父則有愛任紐、特土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俄利根等人。
羅 馬的革利免是第三任羅馬主教,曾寫信給哥林多人,責備他們中間驅逐長老、分黨結派的混亂,為稱其為《革利免書信》。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在前往羅馬殉道的途 中,寫了七封書信,高舉基督之神、人二性,期盼信徒尊敬自己的主教與長老。玻雷卡曾為使徒約翰的門徒,為使徒時代與尼西亞前期作家之間的重要橋樑。玻雷卡 是一個堅定的護教者,常引用經文與當時智慧派的異端馬吉安論戰,後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忠心為主殉道。羅馬的黑馬以啟示錄的形式,寫下了《黑馬牧人書》,內 容包含了異象、訓示與比喻,強調悔罪之重要性。此外,尚有《巴拿巴書信》、《眾使徒書》等佚名書信,亦廣為流傳。愛任紐為玻雷卡的門徒,為羅馬大公教會最 偉大的神學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該書駁斥靈智派教訓,為三一神論之先驅。特土良是北非的教父,著有許多護教作品,著名的有駁斥當時「父神受苦論」異端的《駁帕克西 亞》,詳盡闡述其三一神觀,其《人論》(De Anima),亦為首部聖經心理學之著作。俄利根為教會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神學家,其聖經觀與三一神觀點,均有其價值。然俄利根的靈魂論,因受神秘主義 與禁慾主義影響而流於偏頗,於君士坦丁大會上被定為異端。
初期教會的宣教與擴展(2)
在護教學上所下的工夫
除了生命的表現外,初期教父為信仰爭辯的睿智也是福音擴展很重要的因素。異教人士不單以權勢、武力鎮壓基督徒,更厲 害的武器便是思想的圍攻。猶太和希臘的思想家聯成一陣線,對基督徒的信仰問難質疑。但各方面的攻擊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並富創意的思想及 意象表達信仰。初期教會的「護教運動」(Apologetic Movement)便這樣興起,其中不少的護教者可算是當時一流的思想家。最初期的護教者有雅典的亞裏斯德(Aristides),比爾拿的亞裏士圖 (Aristo of Pella);他們情詞懇切地上表于羅馬皇帝,陳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並為時下對基督教的誤解力辯。第二代的護教者有撒德市的米利都(Melito of Sardis)及猶斯丁(Justin, 約100-165 A.D.)等,其中以猶斯丁的雄辯最為著名。猶斯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學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尋智理,對希臘哲學認識很深,特別是當時的柏拉 圖主義。因此他日後所寫的兩卷《辯道》(Apology)不單對當時對基督教的攻擊有效地處理,更將基督教的信仰清楚並具哲理思辯地表達出來。他第一卷的 《辯道》是寫給羅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釋,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是無神論者,並以為他們不道德,完全是一種誤解。他向這位皇帝陳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 獨一的真神,他們的信仰比當時民間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時他更以基督徒嚴謹清潔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實高於非信徒。他針對猶太人而寫的《與猶 太人德理夫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驚異他對舊約聖經深邃的掌握。猶太人德理夫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兩大原因,乃在於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們竟以一個人–耶穌 –作為神來尊奉。猶斯丁於是以舊約聖經為基礎,向德理夫解釋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講論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並且以基督的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為總結),對 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與猶太人德理夫的對話》的確極具說服力。猶斯丁以後,他的學生達提安(Tatian)繼承他的護教工作。與他同時期的有雅典納哥拉 (Athenagoras)及荷瑪斯(Hermas)。他們都是初期教會重要的思想家。
在 第三世紀初,教會出現了兩大思想家,一在西方,一在東方。在西方的是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 A.D.),以拉丁文寫作;在東方的為俄利根(Origen, 182-254 A.D.),以希臘文寫作。特土良的《護教學》(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繼而請求羅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對待基督教。他 彷彿以律師的身分,為基督教要求法律的保護。接著,他更以基督徒的人格,對國家的貢獻,以示基督教的優越。他另一卷書《靈魂的見證》(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顯然比較哲理化。在其中他極力揭示人心靈對罪孽的體會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為基礎,他力証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回應人類心靈的渴求。
俄 利根的護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學開展的基礎。俄利根受業於當時哲學名師撒加斯(Ammorius Saccas),根據新柏圖主義哲學家波弗裏(Porphyry)對俄利根評論,俄利根廣泛採取柏拉圖及盧孟尼雅(Numenia),高尼雅 (Cronius),亞波樂芬尼(Apollophanes),聶哥馬赫(Nicomachus)等當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去支援基督教的信仰。俄利根最著 名的辯道著作當然首推《反施爾撒克論》(Against Celsus)。他以施爾撒克的哲學論據為起點,並贊同他對拜偶像及將神人化的宗教的攻擊,但對于施爾撒克對基督教的誤解卻有力地駁斥,並進一步以哲學睿 智確立基督教的可信性。
初期教父為辯道的緣故,苦心孤詣,是我們今日信徒必須學習的。他們的膽色及開明的態度,勇於深入哲學界的陣壘,取其精進者而攻之,並借助其思想工具去闡釋基督教的信仰,使當時的人更易明白接受基督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耶穌時代的背景
(本文為參考資料,轉載自http://ce.fhl.net/liang/jesus/js-001.htm,不代表本站立場)
羅馬的影響─政治
耶穌時代,猶太人在政治方面受羅馬統治,在文化方面則受希臘影響,再加上猶太本身傳統的宗教,就形成耶穌所處之時代的背景。羅馬對它所征服的地方,安定的省份由元老院管理,指派省長統治,常有暴亂的則由皇帝直接派軍隊駐守,由提督、巡撫或地方長官管治。
大 希律靠其政治手腕被羅馬皇帝委任為猶太人的王,他曾經要殺嬰孩耶穌,沒有成功。他死了以後,遺囑將王國分給他三個兒子。當然,這還需經過奧古斯都皇帝的批 准。亞基老 管理猶太、撒馬利亞和以土買等地,他不能稱為王,只能稱為總督(ethnarch)。 希律安提帕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亞,他的地位是分封王(tetrarch),權力比總督小。腓力 I 管理巴勒斯坦北部及東北部,包括特拉可尼,以土利亞等地。亞基老就是馬太福音 2:22 所記載的那位,但他不受猶太人歡迎,又任意更換大祭司,猶太起而反抗,到處都有暴動。後來猶太人向羅馬皇帝極力請願,皇帝就將他免職放逐,改派巡撫來管理 猶太地。所以在新約時期,有時提到王,有時提到巡撫。希律安提帕就是娶其兄弟腓力 II 之妻希羅底,並殺死施洗約翰的那一位。耶穌在世時大部份時間在加利利,就是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轄區。他聽到耶穌的名聲,以為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想要殺耶 穌,耶穌稱他為狐狸(路 13:32)。希律安提帕曾經向皇帝陳情,希望獲得更大權勢,但被懷疑具有野心,最後被羅馬皇帝放逐,死於異域。腓力 I 是唯一做得比較好的一個王,任內諸多建樹。他不是希羅底原來的丈夫腓力,但他娶希羅底女兒撒羅米為妻。他為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重建古城班尼亞 (Panias),改名為凱撒利亞(Caesarea),但為與其他同名城邑有別,這城被稱為凱撒利亞‧腓立比(太 16:13)(註 7)。稅吏是替羅馬政府收稅的。通常皇帝只訂一個數目,全權委託稅吏辦理,稅吏常任意訛詐人,多收的歸自己口袋,故為猶太人所痛恨。
希臘的影響─文化
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東征而帶到巴勒斯坦,這些文化和當地文化結合,產生了以希臘文化為主的混合文化,史學家稱之為「希臘化文化」 (Hellenism)。當地的城市,不但希臘式建築十分流行,希臘文也成為朝廷與民間通用的語言。這種情形在羅馬統治以後,並未改變。希臘文化可以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新約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所以它能夠很快地流傳到各地。
希臘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自由、民主與獨立的精神,其文學、藝術亦十分發達。希臘人為了解答人生問題,產生了禁慾的斯多亞主義和享樂的伊匹鳩魯派;同時還有智慧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犬儒主義,懷疑主義等各個哲學門派。而希臘人生性好奇,約翰福音 12:20-21 記載有幾個希利尼人要來見耶穌,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當使徒保羅來到希臘的雅典傳福音時,當地人都很好奇地要來聽聽看他要說些什麼(徒17 章),這都顯示出希臘人好奇求知的特性。
猶太的傳統─宗教
希 臘文化帶給猶太人的衝擊是,他們能否同時接受希臘文化,而仍然忠於他們傳統的信仰。猶太人有的受希臘化影響較深,思想比較自由,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這種人 大多散居在各地;有的思想比較保守,抗拒希臘文化,這些人多居住在猶太本土。耶穌當代猶太人的宗教集團和黨派可分下列幾種:
祭司:祭司的 職責原是獻祭、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誨民眾。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外邦人也不希望大衛王室抬頭,祭司的權力便逐漸擴張而擁有政權。馬加比革命 之後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環境爭權奪利的風氣之下,祭司也難保清高。而外來的統治者有時任意廢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還有人用錢收買而 得大祭司職。
文士:文士原是抄寫律法的人,由利未人擔任,他們保存聖經,不遺餘力。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在各處設立會堂時,文士研讀並解釋律法,在教導百姓遵行律法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像以斯拉就是文士,又是祭司。但是後來祭司慢慢忽略律法,文士就與祭司分開,而形成另一個專業。
法利賽人:法利賽人的意思是「分別出來」,他們是與當政者不合而分離出來的一班虔誠人士,約在公元前 150 年形成。他們遵行律法,相信死人復活。在耶穌出生前一世紀,法利賽人中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大拉比 ,形成法利賽的兩大學派,由希列(Hillel) 和沙買(Shammai)所領導。希列生於巴比倫,後來遷居耶路撒冷,對律法採取比較自由的態度。沙買這一派比較嚴格,他們反對那些傾向羅馬的政黨,同情並贊助謀求國家獨立。使徒保羅的師傅迦瑪列乃是希列的孫兒。
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可能源自所羅門王時代的撒都,他們多為祭司階層的人,可以說是當時的執政者與權貴。他們崇尚理性,只接受摩西五經,不相信死人復活,反對法利賽人在律法之外又加上許多遺傳。其實撒都該人的興趣在於政治,多過宗教。
以 上四種人,文士和祭司是一種職業,法利賽和撒都該則為一種黨派。文士多半為法利賽人,但亦有少數為撒都該人;祭司則多半為撒都該人,亦有少數為法利賽人。 此外,在新約聖經中還提到希律黨和奮銳黨。希律黨是擁護希律做王的人;奮銳黨主張與羅馬對抗,不惜使用武力。但到公元第二世紀猶太覆亡之後,大部份的黨派 都消失無蹤,只有法利賽黨存留下來。
主耶穌降生時,正值羅馬人統治,但希臘文化瀰漫羅馬帝國各地,這正是福音傳播的最佳時機。
在 主耶穌釘死復活以後,那些從前跟隨祂的門徒,領受了主的托咐,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撒瑪利亞、傳遍地極,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其中猶大因出賣耶穌, 其使徒職分由馬提亞接替(徒一26)。根據古老的教會傳統,使徒們後來分成三組:彼得、安德烈、馬太和巴多羅買到黑海一帶傳道,多馬、西面、德丟 (Thaddeus)到了帕提亞,約翰和腓利前去小亞細亞。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亦記載多馬來到帕提亞,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約翰則待在亞西亞,並在不久後死於 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亞西亞,傳福音給四散的猶太人,最後回到羅馬,倒釘十架而死。
一、雅各 (James)
西 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當時被稱為「大雅各」。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行傳記載了他的殉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 各。」(徒十二1~2)。根據優西比烏的教會史,革利免曾於其Institution (即Hypotyposes)的第七冊中記載,雅各在殉道之前,喜樂盈溢,毫無畏懼。引他到審判台的人,因看到此景,深受感動而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兩 人一同被帶去赴死的路上,那人要求雅各赦免他,雅各考慮了一下,回答說,「平安歸於您。」並親吻他,然後他們同時被斬首。
二、約翰(John)
根 據約翰福音,約翰是主耶穌所愛的使徒,並在十字架下受託照顧耶穌母親馬利亞。在五旬節召會成立以後,約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 的柱石(加二9)。約翰所寫的五卷書信,皆被列入新約正典裏。歷史告訴我們,約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間,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並在那裡看見異象,寫成啟示 錄。根據愛任紐、革利免、耶柔米等教父的記載,使徒約翰從拔摩海島釋放出來後,仍繼續在以弗所傳揚福音,建造召會。約翰晚年滿了愛心,帶給弟兄們許多安 慰。他年老不能走動時,便由人抬到聚會之處,每次講到均提及:「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最後一次的講道,也是這兩句話,講完之後,就在講臺上安然離 世。
三、彼得(Peter)
西門巴約拿,後被耶穌改名磯法-即彼得。主耶穌釘死復活之後,彼得曾帶領門徒回去打漁,後在 提比哩亞海邊,遇見主向他顯現。五旬節那天,彼得剛強為主作見證,開啟了猶太人的門,後又受主啟示,在哥尼流的家中,開啟了外邦人的門。彼得與雅各、約翰 同為耶路撒冷的長老,為初期召會極具影響力的使徒。根據殉道者猶斯丁的記載,彼得在革老丟年間到達羅馬,然而行傳告訴我們,主後44年(徒十二3),51 年(徒十五),彼得都應在耶路撒冷。之後他到了安提阿(加二 11),並在小亞細亞一帶服事,甚至曾經轉往巴比倫一帶(彼前五13)傳道。保羅於主後六十年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並未提及彼得在當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丟年 間到羅馬的證據相當脆弱。彼得應是在他殉道前(主後64年)不久抵達羅馬。
彼 得晚年在羅馬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神。據說彼得以羅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為傳道之所,避免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後 來暴君尼羅大肆逼迫,並下手捉拿彼得。根據革利免與愛任紐的說法,保羅與彼得幾乎同時在羅馬殉道。據說彼得被處死前,曾對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請把我倒過 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特土良是首位提到彼得釘十字架的教父,俄利根更進一步的提到,彼得乃是倒釘十架而死。
四、安得烈(Andrew)
安 得烈是彼得肉身的兄弟,也是十二使徒之一。當教會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時,衆門徒都分散到各處去,安得烈遂乘船出航,四處傳揚福音。有些教會的傳統認為安德 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國教會視安德烈為護衛聖人(patron saint)。最終,安得烈回到了亞該亞省的帕特拉,在那裡被釘死殉道。相傳安得烈被釘的十字架為「X」形,從此此一形式的十字架就被稱為「聖安得烈十字 架」。根據耶柔米的記載,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對群衆發表了一篇精采的講論,然後毫無懼色地殉道,使許多人相信耶穌是主。
五、腓力(Philip)
據 傳腓力也和其他使徒一樣,四處傳道。據傳他在小亞細亞的希拉波立,帶領許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毀壞蛇神的偶像,遂觸怒官員與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將他下 獄,施以酷刑,最後被倒釘十字架而死。以弗所監督Polycrates給羅馬監督Victor的信裏,提到了使徒腓力和他的女兒:「在亞西亞,發光的聖徒 已經沉睡,但在主顯現的末日會再復活。那時主要從天帶著榮耀而來,再次聚集聖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兩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兒,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 位活在靈中的女兒,則葬在以弗所。」
六、巴多羅買(拿但業,Bartholomew)
有些解經家認為巴多羅買可能就是拿 但業,因為在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他常與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領他信主的。雖然聖經並未記載他的言行,但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海濱向七個門徒顯現時,拿但業也 在內(約廿一2)。巴多羅買是亞蘭文名字,而拿但業是希伯來文。教會傳說他在猶太國外多處傳道和行神迹,並將馬太福音譯成多國語言。印度有傳說稱當保羅在 西亞傳教時,使徒多馬和巴多羅買開始向東方傳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羅買則進而到了中國。巴多羅買最後在亞美尼亞被異教徒棍打、釘十字架、再用刀殺死。
七、多馬(Thomas)
多 馬又名低土馬,人們稱他為「多疑的多馬」,因為他曾對主的復活「非見不信」(約廿四25)。根據教會歷史記載,在主復活後,多馬與西面、德丟 (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亞傳道。在使徒時代,帕提亞是一個疆域由裏海至波斯灣的獨立國家,後來的教會傳統認為多馬的行蹤甚至超過帕提亞而遠達印 度,在那裡傳揚福音,建立教會,並至終於異鄉殉道。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馬為名的教會,而且還可找到他不少遺迹。
八、雅各的兒子猶大(Judas)或稱達太(Thaddaeus)
達太又名利拜烏或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是亞勒腓的兒子。教會傳統相信,達太曾多次乘船遠行傳道。教父耶柔米也曾提及達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內,因治癒國王押迦的重病,而將土耳其人民帶領歸主。至終因在波斯傳福音,致使當局不滿,遂遭釘十字架處決。
九、奮銳黨的西門(Simon)
西 門在跟隨主之前是奮銳黨黨員,是一個個狂熱的愛國分子,也是個嚴格謹守摩西律法的人。相傳西門除了在猶太地傳福音外,也曾到過埃及、非洲的古利奈、茅利塔 尼亞、利比亞等。一份法文的文獻記載,西門甚至遠達大不列顛群島和鄰近島嶼。後來亦在波斯為異教徒所殺,有種說法是釘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說西門是被鋸成兩 段而死。
十、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亞勒腓的兒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紀比亞庇太的兒子雅各為小,故被稱為「小雅 各」。將福音傳到埃及的即是這位雅各。關於小雅各的下落,遺傳說他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間,被處鋸刑,身首分離。另也有人說他曾到波斯傳道,在當地殉道。因聖 經上僅記載了他的名字,並未記載他的事蹟,因此人將其稱為「未被歌頌的使徒」,是許多寂寂無名的殉道者之一。
十一、稅吏馬太(利未,Matthew)
馬太又名利未,本是一個羅馬政府的稅吏,受猶太同胞恨惡和鄙視。後著有馬太福音,向猶太同胞傳揚福音。晚年曾到中東各地、走遍非洲衣索比亞,建立教會,並在波斯殉道。
十二、馬提亞(Matthias)
耶穌升天後,衆使徒搖簽選出馬提亞,取代了猶大的使徒職分。馬提亞原是七十門徒中的一位,相傳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丟擲石頭,後斬首而死。
除了生命的表現外,初期教父為信仰爭辯的睿智也是福音擴展很重要的因素。異教人士不單以權勢、武力鎮壓基督徒,更厲 害的武器便是思想的圍攻。猶太和希臘的思想家聯成一陣線,對基督徒的信仰問難質疑。但各方面的攻擊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並富創意的思想及 意象表達信仰。初期教會的「護教運動」(Apologetic Movement)便這樣興起,其中不少的護教者可算是當時一流的思想家。最初期的護教者有雅典的亞裏斯德(Aristides),比爾拿的亞裏士圖 (Aristo of Pella);他們情詞懇切地上表于羅馬皇帝,陳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並為時下對基督教的誤解力辯。第二代的護教者有撒德市的米利都(Melito of Sardis)及猶斯丁(Justin, 約100-165 A.D.)等,其中以猶斯丁的雄辯最為著名。猶斯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學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尋智理,對希臘哲學認識很深,特別是當時的柏拉 圖主義。因此他日後所寫的兩卷《辯道》(Apology)不單對當時對基督教的攻擊有效地處理,更將基督教的信仰清楚並具哲理思辯地表達出來。他第一卷的 《辯道》是寫給羅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釋,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是無神論者,並以為他們不道德,完全是一種誤解。他向這位皇帝陳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 獨一的真神,他們的信仰比當時民間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時他更以基督徒嚴謹清潔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實高於非信徒。他針對猶太人而寫的《與猶 太人德理夫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驚異他對舊約聖經深邃的掌握。猶太人德理夫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兩大原因,乃在於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們竟以一個人–耶穌 –作為神來尊奉。猶斯丁於是以舊約聖經為基礎,向德理夫解釋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講論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並且以基督的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為總結),對 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與猶太人德理夫的對話》的確極具說服力。猶斯丁以後,他的學生達提安(Tatian)繼承他的護教工作。與他同時期的有雅典納哥拉 (Athenagoras)及荷瑪斯(Hermas)。他們都是初期教會重要的思想家。
在 第三世紀初,教會出現了兩大思想家,一在西方,一在東方。在西方的是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 A.D.),以拉丁文寫作;在東方的為俄利根(Origen, 182-254 A.D.),以希臘文寫作。特土良的《護教學》(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繼而請求羅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對待基督教。他 彷彿以律師的身分,為基督教要求法律的保護。接著,他更以基督徒的人格,對國家的貢獻,以示基督教的優越。他另一卷書《靈魂的見證》(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顯然比較哲理化。在其中他極力揭示人心靈對罪孽的體會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為基礎,他力証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回應人類心靈的渴求。
俄 利根的護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學開展的基礎。俄利根受業於當時哲學名師撒加斯(Ammorius Saccas),根據新柏圖主義哲學家波弗裏(Porphyry)對俄利根評論,俄利根廣泛採取柏拉圖及盧孟尼雅(Numenia),高尼雅 (Cronius),亞波樂芬尼(Apollophanes),聶哥馬赫(Nicomachus)等當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去支援基督教的信仰。俄利根最著 名的辯道著作當然首推《反施爾撒克論》(Against Celsus)。他以施爾撒克的哲學論據為起點,並贊同他對拜偶像及將神人化的宗教的攻擊,但對于施爾撒克對基督教的誤解卻有力地駁斥,並進一步以哲學睿 智確立基督教的可信性。
初期教父為辯道的緣故,苦心孤詣,是我們今日信徒必須學習的。他們的膽色及開明的態度,勇於深入哲學界的陣壘,取其精進者而攻之,並借助其思想工具去闡釋基督教的信仰,使當時的人更易明白接受基督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耶穌時代的背景
(本文為參考資料,轉載自http://ce.fhl.net/liang/jesus/js-001.htm,不代表本站立場)
羅馬的影響─政治
耶穌時代,猶太人在政治方面受羅馬統治,在文化方面則受希臘影響,再加上猶太本身傳統的宗教,就形成耶穌所處之時代的背景。羅馬對它所征服的地方,安定的省份由元老院管理,指派省長統治,常有暴亂的則由皇帝直接派軍隊駐守,由提督、巡撫或地方長官管治。
大 希律靠其政治手腕被羅馬皇帝委任為猶太人的王,他曾經要殺嬰孩耶穌,沒有成功。他死了以後,遺囑將王國分給他三個兒子。當然,這還需經過奧古斯都皇帝的批 准。亞基老 管理猶太、撒馬利亞和以土買等地,他不能稱為王,只能稱為總督(ethnarch)。 希律安提帕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亞,他的地位是分封王(tetrarch),權力比總督小。腓力 I 管理巴勒斯坦北部及東北部,包括特拉可尼,以土利亞等地。亞基老就是馬太福音 2:22 所記載的那位,但他不受猶太人歡迎,又任意更換大祭司,猶太起而反抗,到處都有暴動。後來猶太人向羅馬皇帝極力請願,皇帝就將他免職放逐,改派巡撫來管理 猶太地。所以在新約時期,有時提到王,有時提到巡撫。希律安提帕就是娶其兄弟腓力 II 之妻希羅底,並殺死施洗約翰的那一位。耶穌在世時大部份時間在加利利,就是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轄區。他聽到耶穌的名聲,以為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想要殺耶 穌,耶穌稱他為狐狸(路 13:32)。希律安提帕曾經向皇帝陳情,希望獲得更大權勢,但被懷疑具有野心,最後被羅馬皇帝放逐,死於異域。腓力 I 是唯一做得比較好的一個王,任內諸多建樹。他不是希羅底原來的丈夫腓力,但他娶希羅底女兒撒羅米為妻。他為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重建古城班尼亞 (Panias),改名為凱撒利亞(Caesarea),但為與其他同名城邑有別,這城被稱為凱撒利亞‧腓立比(太 16:13)(註 7)。稅吏是替羅馬政府收稅的。通常皇帝只訂一個數目,全權委託稅吏辦理,稅吏常任意訛詐人,多收的歸自己口袋,故為猶太人所痛恨。
希臘的影響─文化
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東征而帶到巴勒斯坦,這些文化和當地文化結合,產生了以希臘文化為主的混合文化,史學家稱之為「希臘化文化」 (Hellenism)。當地的城市,不但希臘式建築十分流行,希臘文也成為朝廷與民間通用的語言。這種情形在羅馬統治以後,並未改變。希臘文化可以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新約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所以它能夠很快地流傳到各地。
希臘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自由、民主與獨立的精神,其文學、藝術亦十分發達。希臘人為了解答人生問題,產生了禁慾的斯多亞主義和享樂的伊匹鳩魯派;同時還有智慧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犬儒主義,懷疑主義等各個哲學門派。而希臘人生性好奇,約翰福音 12:20-21 記載有幾個希利尼人要來見耶穌,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當使徒保羅來到希臘的雅典傳福音時,當地人都很好奇地要來聽聽看他要說些什麼(徒17 章),這都顯示出希臘人好奇求知的特性。
猶太的傳統─宗教
希 臘文化帶給猶太人的衝擊是,他們能否同時接受希臘文化,而仍然忠於他們傳統的信仰。猶太人有的受希臘化影響較深,思想比較自由,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這種人 大多散居在各地;有的思想比較保守,抗拒希臘文化,這些人多居住在猶太本土。耶穌當代猶太人的宗教集團和黨派可分下列幾種:
祭司:祭司的 職責原是獻祭、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誨民眾。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外邦人也不希望大衛王室抬頭,祭司的權力便逐漸擴張而擁有政權。馬加比革命 之後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環境爭權奪利的風氣之下,祭司也難保清高。而外來的統治者有時任意廢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還有人用錢收買而 得大祭司職。
文士:文士原是抄寫律法的人,由利未人擔任,他們保存聖經,不遺餘力。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在各處設立會堂時,文士研讀並解釋律法,在教導百姓遵行律法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像以斯拉就是文士,又是祭司。但是後來祭司慢慢忽略律法,文士就與祭司分開,而形成另一個專業。
法利賽人:法利賽人的意思是「分別出來」,他們是與當政者不合而分離出來的一班虔誠人士,約在公元前 150 年形成。他們遵行律法,相信死人復活。在耶穌出生前一世紀,法利賽人中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大拉比 ,形成法利賽的兩大學派,由希列(Hillel) 和沙買(Shammai)所領導。希列生於巴比倫,後來遷居耶路撒冷,對律法採取比較自由的態度。沙買這一派比較嚴格,他們反對那些傾向羅馬的政黨,同情並贊助謀求國家獨立。使徒保羅的師傅迦瑪列乃是希列的孫兒。
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可能源自所羅門王時代的撒都,他們多為祭司階層的人,可以說是當時的執政者與權貴。他們崇尚理性,只接受摩西五經,不相信死人復活,反對法利賽人在律法之外又加上許多遺傳。其實撒都該人的興趣在於政治,多過宗教。
以 上四種人,文士和祭司是一種職業,法利賽和撒都該則為一種黨派。文士多半為法利賽人,但亦有少數為撒都該人;祭司則多半為撒都該人,亦有少數為法利賽人。 此外,在新約聖經中還提到希律黨和奮銳黨。希律黨是擁護希律做王的人;奮銳黨主張與羅馬對抗,不惜使用武力。但到公元第二世紀猶太覆亡之後,大部份的黨派 都消失無蹤,只有法利賽黨存留下來。
主耶穌降生時,正值羅馬人統治,但希臘文化瀰漫羅馬帝國各地,這正是福音傳播的最佳時機。
在 主耶穌釘死復活以後,那些從前跟隨祂的門徒,領受了主的托咐,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撒瑪利亞、傳遍地極,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其中猶大因出賣耶穌, 其使徒職分由馬提亞接替(徒一26)。根據古老的教會傳統,使徒們後來分成三組:彼得、安德烈、馬太和巴多羅買到黑海一帶傳道,多馬、西面、德丟 (Thaddeus)到了帕提亞,約翰和腓利前去小亞細亞。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亦記載多馬來到帕提亞,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約翰則待在亞西亞,並在不久後死於 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亞西亞,傳福音給四散的猶太人,最後回到羅馬,倒釘十架而死。
一、雅各 (James)
西 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當時被稱為「大雅各」。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行傳記載了他的殉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 各。」(徒十二1~2)。根據優西比烏的教會史,革利免曾於其Institution (即Hypotyposes)的第七冊中記載,雅各在殉道之前,喜樂盈溢,毫無畏懼。引他到審判台的人,因看到此景,深受感動而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兩 人一同被帶去赴死的路上,那人要求雅各赦免他,雅各考慮了一下,回答說,「平安歸於您。」並親吻他,然後他們同時被斬首。
二、約翰(John)
根 據約翰福音,約翰是主耶穌所愛的使徒,並在十字架下受託照顧耶穌母親馬利亞。在五旬節召會成立以後,約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 的柱石(加二9)。約翰所寫的五卷書信,皆被列入新約正典裏。歷史告訴我們,約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間,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並在那裡看見異象,寫成啟示 錄。根據愛任紐、革利免、耶柔米等教父的記載,使徒約翰從拔摩海島釋放出來後,仍繼續在以弗所傳揚福音,建造召會。約翰晚年滿了愛心,帶給弟兄們許多安 慰。他年老不能走動時,便由人抬到聚會之處,每次講到均提及:「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最後一次的講道,也是這兩句話,講完之後,就在講臺上安然離 世。
三、彼得(Peter)
西門巴約拿,後被耶穌改名磯法-即彼得。主耶穌釘死復活之後,彼得曾帶領門徒回去打漁,後在 提比哩亞海邊,遇見主向他顯現。五旬節那天,彼得剛強為主作見證,開啟了猶太人的門,後又受主啟示,在哥尼流的家中,開啟了外邦人的門。彼得與雅各、約翰 同為耶路撒冷的長老,為初期召會極具影響力的使徒。根據殉道者猶斯丁的記載,彼得在革老丟年間到達羅馬,然而行傳告訴我們,主後44年(徒十二3),51 年(徒十五),彼得都應在耶路撒冷。之後他到了安提阿(加二 11),並在小亞細亞一帶服事,甚至曾經轉往巴比倫一帶(彼前五13)傳道。保羅於主後六十年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並未提及彼得在當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丟年 間到羅馬的證據相當脆弱。彼得應是在他殉道前(主後64年)不久抵達羅馬。
彼 得晚年在羅馬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神。據說彼得以羅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為傳道之所,避免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後 來暴君尼羅大肆逼迫,並下手捉拿彼得。根據革利免與愛任紐的說法,保羅與彼得幾乎同時在羅馬殉道。據說彼得被處死前,曾對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請把我倒過 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特土良是首位提到彼得釘十字架的教父,俄利根更進一步的提到,彼得乃是倒釘十架而死。
四、安得烈(Andrew)
安 得烈是彼得肉身的兄弟,也是十二使徒之一。當教會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時,衆門徒都分散到各處去,安得烈遂乘船出航,四處傳揚福音。有些教會的傳統認為安德 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國教會視安德烈為護衛聖人(patron saint)。最終,安得烈回到了亞該亞省的帕特拉,在那裡被釘死殉道。相傳安得烈被釘的十字架為「X」形,從此此一形式的十字架就被稱為「聖安得烈十字 架」。根據耶柔米的記載,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對群衆發表了一篇精采的講論,然後毫無懼色地殉道,使許多人相信耶穌是主。
五、腓力(Philip)
據 傳腓力也和其他使徒一樣,四處傳道。據傳他在小亞細亞的希拉波立,帶領許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毀壞蛇神的偶像,遂觸怒官員與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將他下 獄,施以酷刑,最後被倒釘十字架而死。以弗所監督Polycrates給羅馬監督Victor的信裏,提到了使徒腓力和他的女兒:「在亞西亞,發光的聖徒 已經沉睡,但在主顯現的末日會再復活。那時主要從天帶著榮耀而來,再次聚集聖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兩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兒,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 位活在靈中的女兒,則葬在以弗所。」
六、巴多羅買(拿但業,Bartholomew)
有些解經家認為巴多羅買可能就是拿 但業,因為在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他常與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領他信主的。雖然聖經並未記載他的言行,但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海濱向七個門徒顯現時,拿但業也 在內(約廿一2)。巴多羅買是亞蘭文名字,而拿但業是希伯來文。教會傳說他在猶太國外多處傳道和行神迹,並將馬太福音譯成多國語言。印度有傳說稱當保羅在 西亞傳教時,使徒多馬和巴多羅買開始向東方傳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羅買則進而到了中國。巴多羅買最後在亞美尼亞被異教徒棍打、釘十字架、再用刀殺死。
七、多馬(Thomas)
多 馬又名低土馬,人們稱他為「多疑的多馬」,因為他曾對主的復活「非見不信」(約廿四25)。根據教會歷史記載,在主復活後,多馬與西面、德丟 (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亞傳道。在使徒時代,帕提亞是一個疆域由裏海至波斯灣的獨立國家,後來的教會傳統認為多馬的行蹤甚至超過帕提亞而遠達印 度,在那裡傳揚福音,建立教會,並至終於異鄉殉道。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馬為名的教會,而且還可找到他不少遺迹。
八、雅各的兒子猶大(Judas)或稱達太(Thaddaeus)
達太又名利拜烏或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是亞勒腓的兒子。教會傳統相信,達太曾多次乘船遠行傳道。教父耶柔米也曾提及達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內,因治癒國王押迦的重病,而將土耳其人民帶領歸主。至終因在波斯傳福音,致使當局不滿,遂遭釘十字架處決。
九、奮銳黨的西門(Simon)
西 門在跟隨主之前是奮銳黨黨員,是一個個狂熱的愛國分子,也是個嚴格謹守摩西律法的人。相傳西門除了在猶太地傳福音外,也曾到過埃及、非洲的古利奈、茅利塔 尼亞、利比亞等。一份法文的文獻記載,西門甚至遠達大不列顛群島和鄰近島嶼。後來亦在波斯為異教徒所殺,有種說法是釘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說西門是被鋸成兩 段而死。
十、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亞勒腓的兒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紀比亞庇太的兒子雅各為小,故被稱為「小雅 各」。將福音傳到埃及的即是這位雅各。關於小雅各的下落,遺傳說他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間,被處鋸刑,身首分離。另也有人說他曾到波斯傳道,在當地殉道。因聖 經上僅記載了他的名字,並未記載他的事蹟,因此人將其稱為「未被歌頌的使徒」,是許多寂寂無名的殉道者之一。
十一、稅吏馬太(利未,Matthew)
馬太又名利未,本是一個羅馬政府的稅吏,受猶太同胞恨惡和鄙視。後著有馬太福音,向猶太同胞傳揚福音。晚年曾到中東各地、走遍非洲衣索比亞,建立教會,並在波斯殉道。
十二、馬提亞(Matthias)
耶穌升天後,衆使徒搖簽選出馬提亞,取代了猶大的使徒職分。馬提亞原是七十門徒中的一位,相傳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丟擲石頭,後斬首而死。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初期教會的宣教與擴展(1)
耶穌基督在升天前吩咐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門徒忠心的在耶
路撒冷等候。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便大有能力,放膽的宣講基督為罪人受死、復活的福音。使徒行傳告訴我們,因著他們大膽的宣講,受浸加入教會的
人天天增加,耶路撒冷的教會便壯大起來,使猶太公會的人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企圖用逼迫去遏止基督教的蔓延。當信主的人越發增加,他們對教會所施的壓力便越
大;初時只是將使徒收監,後來竟公然將司提反用石頭打死。自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的教會便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用
歷史的透視,我們看到神讓逼迫臨到信徒是有祂的美意。初時信徒只忠心的在耶路撒冷工作,他們似乎沒有望遠一些,看到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的需要。神藉著逼
害,將他們領到新的工場,為神收割。使徒行傳告訴我們,腓力被聖靈領到撒瑪利亞,因他的宣講,撒瑪利亞的人都受浸歸信基督。隨後腓力被聖靈領到曠野,在那
裏向埃提阿伯的太監傳福音,然後為他施洗。對於當時的教會,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因為福音第一次被帶到外邦人當中。就在這時候,神呼召保羅,作為向外
邦人傳福音的使徒;這樣,福音便在外邦人中大大的廣傳,從巴勒斯坦及小亞細亞一帶,到希臘以至義大利各城,福音的種籽撒下,教會便在這些地方萌芽、茁長。
不過我們必須了解,在使徒時期,教會只是零零星星的散佈於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希臘及義大利各地,而每處的信徒仍是非常稀少,且限於低下層;但這樣零星地
散佈的基督徒群體卻在以後短短二百年間,使他們的信仰成為改造整個羅馬帝國文化的重要動力。我們不妨在這裏看看初期教會擴展的情況。
談到教會的擴展,很多史學家都以安提阿為中心,因為在初期教會,安提阿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基地,教會第一隊向外傳教的宣教隊便是在這裏組成的,那便是保羅和巴拿巴組成的宣教隊。相傳多馬也是從安提阿出發,往東到達巴非亞王國(Parthia)傳道,然後再往東到達印度。
首 先我們談談教會向東推進的發展。從安提阿向東北推進,福音傳到伊德撒(Edessa)。伊德撒是當時從小亞細亞及敘利亞往亞美尼亞(Armenia)境的 必經之路。大低因為它是貿易的通道,早在一世紀,福音已傳到這裏。相傳伊德撒的國王當耶穌在世時,寫信給耶穌,求祂為他治病;而耶穌復活後便差一使徒前往 為他治病,因而使全城歸主。無論這傳說是否真實,教會很早已在這裏建立穩固的基礎卻是事實。在主後第二世紀末,基督教已在這裏被奉為國教。按一位教父的記 載,當時首先由王室接受基督教,然後人民跟著信主。由伊德撒再往東,福音傳到米索波大米亞一帶,直到波斯的邊界。當時米索波大米亞境內的人民多信奉拜火 教,但拜火教漸漸失其活力,故教會很容易在這裏建立基地。在主後二百二十五年,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境界,教會已有二十多位主教,亦即建立了二 十多個教區。然而再往東到波斯,福音便面對很大阻力。在這裏,拜火教也是國教,但這裏拜火教的組織非常嚴密,因而對基督教產生了統一而有力的抗拒。
從 伊德撒北上,福音傳入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境內,再由加帕多家傳入亞美尼亞。在第三世紀時,一位名叫貴格利(被稱為光照者貴格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240-332 A.D.)的人從亞美尼亞往加帕多家求學,在那裏信主,便毅然回亞美尼亞傳福音;他本身是貴族,於是便首先向貴族傳,忍受了一段時期的逼迫,終於帶領亞美 尼亞王信主,跟著更帶領全國歸主。時至今日,亞美尼亞的文化與基督教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亞美尼亞人的愛國情操與他們的信仰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
從 安提阿向西,那便是當日保羅傳道最活躍的小亞細亞。在保羅所建立的基礎上,教會發展得很快。從當時一位名叫皮裏紐(Pliny the Younger)的巡撫在主後一百一十年寫給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的信中,我們便可見福音的廣傳。他告訴皇帝,在他到任時,因為信基督教的人日 漸增加,不少廟宇冷淡不堪,由此便可見基督徒的人數一定不少。在腓尼基,教會在各大城市被建立起來。不過在加拉太境內,福音的拓展相當緩慢。小亞細亞北部 的本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抗拒福音;但到了第三世紀,因著一位被稱為行異能的貴格利(Gregory the Thaumaturgos)忘我地傳福音,幾十年間便幾乎全境都歸主;相傳他到本都時只有十七人信主,但到他去世時,本都全境只有十七人仍未接受福音。這 傳說固然不能盡信,但由此便可見一個人的熱忱,有時可以產生突破性的作用。除了熱忱以外,貴格利還有一秘訣,就是靈活地運用當地的節期及慶典來表達基督教 的信仰,使當地的風土人情基督化,信徒無需感到做了基督徒後就得與固有的文化斷絕關係,基督教反而變得非常親切。
按 早期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的記述,馬可及亞波羅是最早到埃及傳福音的人。他們開始在亞歷山大港工作,到二世紀末,亞歷山大港已經成為教會擴展的基地;第三世 紀初,一間頗具規模的「門徒訓練中心」也成立,用來裝備信徒,以應付在信仰、生活及傳福音上的各種挑戰。主後二百三十五年,單就亞歷山大港便已經有二十位 主教。與此同時,迦太基亦成為基督教在北非擴展的中心。在北非,教會擴展的速度真是令人驚嘆,約在二百二十年,教會在迦太基召開會議時,北非只有七十二名 主教參加;三十年後,主教的人數增至九十多位,而三百年左右,主教人數竟接近二百位(即表示有二百多個教區),可見發展何等迅速。
在義大利,教會的發展也很驚人,在一百四十年左右,全義大利只有十二位主教,而二百五十年左右,單單南義大利便已有接近一百名主教。在這時,羅馬城約有四十間教堂,一名主教,四十六名長老,教會所收容的寡婦竟達一千五百名。有史學家估計羅馬城當時信徒的人數在三萬人以上。
總括來說,在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依照這個形勢,沒有君士坦丁大帝在三百一十五年接受基督教,羅馬帝國基督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以上所談是基督教的擴展,現在我們要看看這樣神速的擴展,其原因何在?我們有什麽功課可以學?
初期教會成功的秘訣
十 八世紀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寫了一本史學巨著,就是有名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在這本書中,他用了相當長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發展,說明基督教在當時文化轉變中的重要性。 吉朋本人雖對基督教相當敵視,然而在討論基督教的擴展時,也不能不驚嘆初期教會的生命力是多麽強勁。他認為教會之所以能成功地將福音傳開,有五個主要的原 因:
第 一,基督徒對於他們所信的有一種極度的狂熱。基督徒一改以往猶太教的偏狹思想,不再堅持猶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將救恩普澤於萬民,並且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 的道理。然而,他們卻絕不妥協、絕不放鬆地堅持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執著連奧熱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也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基督徒最為可憎,對社會、文化最壞的影響,乃在他們太固執。他們不留餘地的棄絕異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在過去,信奉宗教 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動(例如不時到廟裏參拜),不一定對整個人的生命有什麽重要的意義,對當時的基督徒來說,他們的信仰完全改變、占據他們的生 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們的命,叫他們重新再活過來。於是「悔改」(Conversion)的觀念第一次在希臘羅馬的文化中出現。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們是 獨特的一群,他們不怕與眾人不同。亦因這緣故,他們信仰的內涵,生活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鮮明,絕不混淆。這樣鮮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擇。 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傳福音的熱忱上,也是使人驚嘆不已的。在新約,我們看到使徒領著一些信徒東奔西跑的去傳,傳福音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在《十二 使徒遺訓》中,我們看到當時很多平信徒放下他們的產業,成為巡迴佈道者,完全以傳道的事為念,生活則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應。第三世紀中葉的教父俄利根 說:「基督徒盡他們所能,將福音傳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為他們的事業,從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領人歸主,……許多時候他們連最起碼生活所需的 供應也拒絕接受。」當時很多的教會領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佈道者,例如玻雷卡(二世紀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傳道者;又如愛任紐主教,為了更有效的向不 同的人傳福音,他竟毅然學習多國語言。鮮明的信仰,以極度的熱忱傳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強,因此初期的教會便增長得很快。
第 二個原因,是由於基督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等待,極度的懇切。這種生命態度在當時非常重要。當時政治動蕩,羅馬帝國內部分裂,政治暗殺頻生,而外敵的侵擾也越 來越多,因此,當時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覺。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來的心態中生活,一切的動亂,反成為主再來的一些徵兆,叫他們更殷切期待。正 因他們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間的苦難,他們都能堅忍。因此,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們的生命力,真是強得驚人,就是面對死亡,他們也不懼怕。他們在等待將來的 審判和將來的獎賞中生活,叫他們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勁,於是在與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顯得有極大的生命力,這對非信徒是一個很大的吸引。
第 三個原因,他們仰賴聖靈的能力,在世人當中行神跡奇事。先知的講論,方言的恩賜,治病、趕鬼的能力,在他們當中是非常真實的。連敵視基督教的吉朋也覺得, 失去這種神跡奇事的體驗是教會一個很重要的損失,他帶著諷刺的口吻對他同時代的基督徒說:「初期教會的神跡異能,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經在教會中確定地位,但 在最近這些年代,卻備受攻擊;雖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堅信神跡異能,我們的神學教授卻視之為基督教信仰的絆腳石。」這段諷刺的話對於我們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 四個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過著極度聖潔嚴謹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見證,對於他們的鄰舍真是既直接又具體。當時教會對于申請受浸加入教會的人有非常嚴格 的要求。從《十二使徒遺訓》,我們看到他們對慕道的人的教導,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練上。慕道者的操練課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去除舊惡;第二階段是學 習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參與的活動上,完全順服基督的教訓;第三階段則操練守望、警醒、禱告;第四個階段操練站立穩固,抵擋試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領導的教會 中,一位慕道者要經過三年這樣的操練課程,才被接納加入教會。由此可見初期教會對信徒的生活持守著多麽嚴謹的態度。
第五個原因,便是基督 徒相愛的團契生活,對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當時的教會沒有什麽有形的組織及架構,但信徒們卻緊密相連,彼此相顧。在他們中間,一切社會制度所造成人與 人之間的隔閡都消除了,奴隸與主人在教會內完全平等,富有的與極貧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愛筵。在彼此扶持、鼓勵中。他們更能抵受外來的種種壓力;反過 來,外來的壓力只會叫他們更加團結。
除了以上五點原因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他原因,例如信徒對鄰舍的關懷,是很有力的見證。有些信徒信主 之後,將一切的產業變賣,分給貧窮人;教父巴西流和安波羅修都是極富有的人,他們為了照顧受飢荒災害的飢民,便將自己所有家業變賣。有些信徒為了照顧一些 極度貧窮的人,竟願自己禁食,把所餘的分給他們。這樣對別人捨己的關懷,就是敵視基督教而企圖復興羅馬異教的羅馬皇帝朱利安(Julian)也感到驚異; 因此,他認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訣是在於基督徒對人舍己的愛,而羅馬異教的失敗,乃在於對人缺乏關懷。他寫信給他手下的大祭司亞撒基雅時說:「那些不虔不義 的加利利人,不單餧養自己的窮人,竟也餧養我們的窮人,而我們自己的窮人竟得不到我們的照顧。」他於是吩咐亞撒基雅帶領他的屬下信徒效法基督徒愛人的榜 樣,以求擴展異教。為此目的,他賜下三萬鬥穀糧給亞撒基雅,作為周濟窮人之用。
在這裏我還可用一件事例來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實踐捨己愛 人。史學家優西比烏記錄了狄尼修對主後二百六十三年亞歷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場瘟疫隨戰爭而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鼓 勵,勇敢無懼地探望病者,照顧、服侍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疫病,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顧病者時得病死去……反過來,外邦人便很不同,他們撇 下那些初現病症的人,就是至親,他們也棄而不顧。」基督徒如此仁愛的表現,對於未信的人的確有很大的感染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 基督徒願意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捨棄生命,這種堅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嚴肅的考慮他們所信的是否真實。一個願意以生命來堅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 能輕易地置之不理的,他們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這種以生命作保証的信仰所感動,歸信基督。
談到教會的擴展,很多史學家都以安提阿為中心,因為在初期教會,安提阿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基地,教會第一隊向外傳教的宣教隊便是在這裏組成的,那便是保羅和巴拿巴組成的宣教隊。相傳多馬也是從安提阿出發,往東到達巴非亞王國(Parthia)傳道,然後再往東到達印度。
首 先我們談談教會向東推進的發展。從安提阿向東北推進,福音傳到伊德撒(Edessa)。伊德撒是當時從小亞細亞及敘利亞往亞美尼亞(Armenia)境的 必經之路。大低因為它是貿易的通道,早在一世紀,福音已傳到這裏。相傳伊德撒的國王當耶穌在世時,寫信給耶穌,求祂為他治病;而耶穌復活後便差一使徒前往 為他治病,因而使全城歸主。無論這傳說是否真實,教會很早已在這裏建立穩固的基礎卻是事實。在主後第二世紀末,基督教已在這裏被奉為國教。按一位教父的記 載,當時首先由王室接受基督教,然後人民跟著信主。由伊德撒再往東,福音傳到米索波大米亞一帶,直到波斯的邊界。當時米索波大米亞境內的人民多信奉拜火 教,但拜火教漸漸失其活力,故教會很容易在這裏建立基地。在主後二百二十五年,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境界,教會已有二十多位主教,亦即建立了二 十多個教區。然而再往東到波斯,福音便面對很大阻力。在這裏,拜火教也是國教,但這裏拜火教的組織非常嚴密,因而對基督教產生了統一而有力的抗拒。
從 伊德撒北上,福音傳入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境內,再由加帕多家傳入亞美尼亞。在第三世紀時,一位名叫貴格利(被稱為光照者貴格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240-332 A.D.)的人從亞美尼亞往加帕多家求學,在那裏信主,便毅然回亞美尼亞傳福音;他本身是貴族,於是便首先向貴族傳,忍受了一段時期的逼迫,終於帶領亞美 尼亞王信主,跟著更帶領全國歸主。時至今日,亞美尼亞的文化與基督教是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亞美尼亞人的愛國情操與他們的信仰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
從 安提阿向西,那便是當日保羅傳道最活躍的小亞細亞。在保羅所建立的基礎上,教會發展得很快。從當時一位名叫皮裏紐(Pliny the Younger)的巡撫在主後一百一十年寫給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的信中,我們便可見福音的廣傳。他告訴皇帝,在他到任時,因為信基督教的人日 漸增加,不少廟宇冷淡不堪,由此便可見基督徒的人數一定不少。在腓尼基,教會在各大城市被建立起來。不過在加拉太境內,福音的拓展相當緩慢。小亞細亞北部 的本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抗拒福音;但到了第三世紀,因著一位被稱為行異能的貴格利(Gregory the Thaumaturgos)忘我地傳福音,幾十年間便幾乎全境都歸主;相傳他到本都時只有十七人信主,但到他去世時,本都全境只有十七人仍未接受福音。這 傳說固然不能盡信,但由此便可見一個人的熱忱,有時可以產生突破性的作用。除了熱忱以外,貴格利還有一秘訣,就是靈活地運用當地的節期及慶典來表達基督教 的信仰,使當地的風土人情基督化,信徒無需感到做了基督徒後就得與固有的文化斷絕關係,基督教反而變得非常親切。
按 早期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的記述,馬可及亞波羅是最早到埃及傳福音的人。他們開始在亞歷山大港工作,到二世紀末,亞歷山大港已經成為教會擴展的基地;第三世 紀初,一間頗具規模的「門徒訓練中心」也成立,用來裝備信徒,以應付在信仰、生活及傳福音上的各種挑戰。主後二百三十五年,單就亞歷山大港便已經有二十位 主教。與此同時,迦太基亦成為基督教在北非擴展的中心。在北非,教會擴展的速度真是令人驚嘆,約在二百二十年,教會在迦太基召開會議時,北非只有七十二名 主教參加;三十年後,主教的人數增至九十多位,而三百年左右,主教人數竟接近二百位(即表示有二百多個教區),可見發展何等迅速。
在義大利,教會的發展也很驚人,在一百四十年左右,全義大利只有十二位主教,而二百五十年左右,單單南義大利便已有接近一百名主教。在這時,羅馬城約有四十間教堂,一名主教,四十六名長老,教會所收容的寡婦竟達一千五百名。有史學家估計羅馬城當時信徒的人數在三萬人以上。
總括來說,在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依照這個形勢,沒有君士坦丁大帝在三百一十五年接受基督教,羅馬帝國基督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以上所談是基督教的擴展,現在我們要看看這樣神速的擴展,其原因何在?我們有什麽功課可以學?
初期教會成功的秘訣
十 八世紀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寫了一本史學巨著,就是有名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在這本書中,他用了相當長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發展,說明基督教在當時文化轉變中的重要性。 吉朋本人雖對基督教相當敵視,然而在討論基督教的擴展時,也不能不驚嘆初期教會的生命力是多麽強勁。他認為教會之所以能成功地將福音傳開,有五個主要的原 因:
第 一,基督徒對於他們所信的有一種極度的狂熱。基督徒一改以往猶太教的偏狹思想,不再堅持猶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將救恩普澤於萬民,並且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 的道理。然而,他們卻絕不妥協、絕不放鬆地堅持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執著連奧熱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也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基督徒最為可憎,對社會、文化最壞的影響,乃在他們太固執。他們不留餘地的棄絕異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在過去,信奉宗教 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動(例如不時到廟裏參拜),不一定對整個人的生命有什麽重要的意義,對當時的基督徒來說,他們的信仰完全改變、占據他們的生 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們的命,叫他們重新再活過來。於是「悔改」(Conversion)的觀念第一次在希臘羅馬的文化中出現。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們是 獨特的一群,他們不怕與眾人不同。亦因這緣故,他們信仰的內涵,生活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鮮明,絕不混淆。這樣鮮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擇。 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傳福音的熱忱上,也是使人驚嘆不已的。在新約,我們看到使徒領著一些信徒東奔西跑的去傳,傳福音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在《十二 使徒遺訓》中,我們看到當時很多平信徒放下他們的產業,成為巡迴佈道者,完全以傳道的事為念,生活則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應。第三世紀中葉的教父俄利根 說:「基督徒盡他們所能,將福音傳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為他們的事業,從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領人歸主,……許多時候他們連最起碼生活所需的 供應也拒絕接受。」當時很多的教會領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佈道者,例如玻雷卡(二世紀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傳道者;又如愛任紐主教,為了更有效的向不 同的人傳福音,他竟毅然學習多國語言。鮮明的信仰,以極度的熱忱傳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強,因此初期的教會便增長得很快。
第 二個原因,是由於基督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等待,極度的懇切。這種生命態度在當時非常重要。當時政治動蕩,羅馬帝國內部分裂,政治暗殺頻生,而外敵的侵擾也越 來越多,因此,當時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覺。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來的心態中生活,一切的動亂,反成為主再來的一些徵兆,叫他們更殷切期待。正 因他們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間的苦難,他們都能堅忍。因此,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們的生命力,真是強得驚人,就是面對死亡,他們也不懼怕。他們在等待將來的 審判和將來的獎賞中生活,叫他們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勁,於是在與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顯得有極大的生命力,這對非信徒是一個很大的吸引。
第 三個原因,他們仰賴聖靈的能力,在世人當中行神跡奇事。先知的講論,方言的恩賜,治病、趕鬼的能力,在他們當中是非常真實的。連敵視基督教的吉朋也覺得, 失去這種神跡奇事的體驗是教會一個很重要的損失,他帶著諷刺的口吻對他同時代的基督徒說:「初期教會的神跡異能,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經在教會中確定地位,但 在最近這些年代,卻備受攻擊;雖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堅信神跡異能,我們的神學教授卻視之為基督教信仰的絆腳石。」這段諷刺的話對於我們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第 四個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過著極度聖潔嚴謹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見證,對於他們的鄰舍真是既直接又具體。當時教會對于申請受浸加入教會的人有非常嚴格 的要求。從《十二使徒遺訓》,我們看到他們對慕道的人的教導,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練上。慕道者的操練課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去除舊惡;第二階段是學 習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參與的活動上,完全順服基督的教訓;第三階段則操練守望、警醒、禱告;第四個階段操練站立穩固,抵擋試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領導的教會 中,一位慕道者要經過三年這樣的操練課程,才被接納加入教會。由此可見初期教會對信徒的生活持守著多麽嚴謹的態度。
第五個原因,便是基督 徒相愛的團契生活,對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當時的教會沒有什麽有形的組織及架構,但信徒們卻緊密相連,彼此相顧。在他們中間,一切社會制度所造成人與 人之間的隔閡都消除了,奴隸與主人在教會內完全平等,富有的與極貧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愛筵。在彼此扶持、鼓勵中。他們更能抵受外來的種種壓力;反過 來,外來的壓力只會叫他們更加團結。
除了以上五點原因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他原因,例如信徒對鄰舍的關懷,是很有力的見證。有些信徒信主 之後,將一切的產業變賣,分給貧窮人;教父巴西流和安波羅修都是極富有的人,他們為了照顧受飢荒災害的飢民,便將自己所有家業變賣。有些信徒為了照顧一些 極度貧窮的人,竟願自己禁食,把所餘的分給他們。這樣對別人捨己的關懷,就是敵視基督教而企圖復興羅馬異教的羅馬皇帝朱利安(Julian)也感到驚異; 因此,他認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訣是在於基督徒對人舍己的愛,而羅馬異教的失敗,乃在於對人缺乏關懷。他寫信給他手下的大祭司亞撒基雅時說:「那些不虔不義 的加利利人,不單餧養自己的窮人,竟也餧養我們的窮人,而我們自己的窮人竟得不到我們的照顧。」他於是吩咐亞撒基雅帶領他的屬下信徒效法基督徒愛人的榜 樣,以求擴展異教。為此目的,他賜下三萬鬥穀糧給亞撒基雅,作為周濟窮人之用。
在這裏我還可用一件事例來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實踐捨己愛 人。史學家優西比烏記錄了狄尼修對主後二百六十三年亞歷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場瘟疫隨戰爭而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鼓 勵,勇敢無懼地探望病者,照顧、服侍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疫病,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顧病者時得病死去……反過來,外邦人便很不同,他們撇 下那些初現病症的人,就是至親,他們也棄而不顧。」基督徒如此仁愛的表現,對於未信的人的確有很大的感染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 基督徒願意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捨棄生命,這種堅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嚴肅的考慮他們所信的是否真實。一個願意以生命來堅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 能輕易地置之不理的,他們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這種以生命作保証的信仰所感動,歸信基督。
教會史與人物誌: 海外宣教運動
教會史與人物誌: 海外宣教運動: 1. 海外宣教運動的興起 英 國福音派大復興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帶進了十九世紀蓬勃的海外宣教運動。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敬虔運動的中心─哈勒大學、摩爾維亞教會、以及貴格會等團 體,已陸續差遣教士前往歐、美、亞、非等地,並設立了幾個相關的宣教組織。然而,真正普遍的海外宣教...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待降節(Advent)的意義
「待降節」是基督教節期的開始。所謂「待降」(Advent)這名辭原出於拉丁文,意思是「來臨」,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再度降臨,一方面紀念祂曾降臨,一方面則期待祂二次降臨。「待降節」更好是說「待降節期」,因為這個節期包括了四個禮拜,就是聖誕節的前四個禮拜。所以一般來說都是從十一月最後的那個主日開始算起,持續四個主日,直到聖誕節達到節慶高潮。
從教會歷史來看,「待降節」可以溯源至主後第四世紀的末期,在那個時候是稱為「聖誕節前的準備期」,當時基督徒以40天的靈修、禁食祈禱預備心來迎接救主的聖誕,到了第七世紀時才縮減成四個主日。為何「待降節」需有四個主日呢?這四個主日代表了四個意義:紀念主的道成肉身、主的死、耶路撒冷的毀壞,以及基督即將再來的審判。
「待降節」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道成肉身」。在「待降節」的期間,我們的教會、信徒應該深深地思考主耶穌來臨的目的,以及祂在一生之中一切的行事和教訓,而信徒應該以悔改的心反省自己的信心是否符合主的旨意。所以對基督徒來說,待降節是靈修、懺悔、等候和預備的節期,一方面以悔改的心來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是否符合主的旨意,並求主重新誕生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的靈命得到更新。
若說到待降節,一般信徒比較有印象的就是「花圈」和「蠟燭」。沒錯!待降節期的裝飾,是以一個「待降環」(Advent Wreath)和五支蠟燭所組成,大部分是用紫色的蠟燭(可用三支紫色、一支粉紅色、一支白色;或四支紫色、一支白色),因為紫色代表莊嚴與尊貴。第一主日點燃一支,第二主日點燃兩支,如此類推,直到聖誕節點燃那支中間的白色蠟燭。前四支蠟燭代表的,分別是希望、信心、喜樂、和仁愛,而白色蠟燭則代表基督是世界的光。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二十世紀海外宣教運動
(本文摘自http://www.uh.edu/ccbsg/Files.Sharing/jiaohuishi/jdjhsl-9.htm)
路 德與加爾文非常強調上帝的主權,認定上帝國度的擴展只能由他親自揀選推動,人除了祈禱以外,便無能為力,故更正教的宣教意識本已不強烈:加上宗教改革深受 民族主義的影響,因此佈道事工也頗受狹隘的民族自我中心思想所限制。除莫拉維運動的參與者有向外佈道的觀念外,憲制的宗教改革者大都沒有清晰的宣教與佈道 意識,他們也不曾推動任何跨文化的宣教工作。更正教的海外宣教思想和行動起步甚晚,遠比天主教所做的遜色。
天 主教的海外宣教傳統源遠流長,這當然與它強調教會的普世性有密切關係。自古以來,大公教會就宣稱它是人間唯一的得救門徑,任何人必須加入,否則不能得救, 福音廣傳自是它的首要任務。且不再翻提早期羅馬教會派遣傳教士到英倫傳教,中世紀不少修會以向外傳教為其職志這些陳年舊賬;單在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在其 改革運動中,成立了一個重要的宣教修會:耶穌會(耶穌會的海外傳教工作非常出色,更派遣傳教士遠渡到中國,當中包括有名的利瑪竇、湯若望等),更正教的宣 教工作自然是望塵莫及了。
純粹從信仰的角度說,海外宣教事業 之所以能?動,實取決於以下兩個政治經濟因素:第一,教會是否有普世的識見。倘若我是葡萄牙的國民,而國家正處於向外擴張的時期,國旗插遍了全球各地,這 無疑使將我的國際視野擴闊了。惟有首先具備對世界的認識,才能有關懷普世的福音工作。第二,海外宣教工作的推動需要有足夠的支援,這包括經濟及軍事兩方 面。沒有雄厚的經濟支援,根本維持不了昂貴的海外宣教事工。我們不可將現今海空交通發達的情況,套人十八世紀的社會場景中,在那時候,遠洋航行不單風險基 大,費用也非常高昂。
此外,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以為保護,海 外宣教工作亦是難以開展的。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先進的航海技術是隨商業經濟及軍事擴張而發展的;其二,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護航,船隊也難以安全抵達目的 地,更遑論從事宣教了;其三,宣教工作大多首先在母國所霸佔的殖民地進行,故母國籍軍事和經濟力量開闢的疆域愈大,供宣教士馳騁的空間便愈廣闊。如此看 來,歐美的海外宣教,與軍事和經濟的擴張,的確是分不開的。
英 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大不列顛國(GreatBritain)有[日不落國] 的美譽,國旗遍佈世界各地,獨領風騷。故她在這個世紀亦成為宣教士的最大輸出國。宣教活動與海外的政治與經濟擴張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不過,我們卻不同意某些對宣教工作陰謀論式的指控——如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宣教士是殖民地擴張的先鋒部隊等。我們相信開展宣教事工的原初動機是 純粹宗教性的,就是要實踐耶穌基督所頒佈的大使命; 宣教士在這個福音使命的感召下,離開他們熟悉的社會和文化,踏足一個完全陌生的宣教工場,並擺上一切 包括性命在內的重大代價。至今並無證據顯示更正教的差會與宣教士曾被政府授予任何的政治或經濟任務,而宣教士在工場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亦毋須向任何一個政 府部門交代。因此,所有關於宣教士為殖民主義者的指控都是臆測的。個別宣教士也許出於民族感情或其他考慮,曾在宣教工場上參與其母國的政治及經濟活動,但 這樣的事件只能說是偶然的、獨立的,絕對不是按照某個既定的侵略計劃而有的行動。事實上,在殖民地拓展的早期,由政客與商人所組成的殖民者,大都不歡迎宣 教士到來,惟恐宣教士會妨礙他們對被統治者的肆意盤剝呢!雖然來自相同國家,宣教士與殖民者的利益卻非一致的。
由 於宣教工作肇始於對外擴張的時期,故差會和宣教土不可避免地分享了擴張主義的時代心態。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將福音使命與文化征服混同起來,認定所有非西方基 督教的民族和文化都不僅是落後的、野蠻的、無知的,更是屬於魔鬼的;宣教士的責任除了要改變這些人民的信仰外,也得?蒙他們愚味閉塞的思想,改造他們的社 會和文化,使他們並入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開化(civilizing)與基督教化(Christianizing) 是同一個使命的一體兩面。1816年,美國國外佈道理事會(American Board of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明文確定其對本土印第安人的宣教立場:[讓整個部落說英語,在生活習慣上開化,在宗教信仰上接受基督教] 。這樣的宣教觀點為宣教事工及日後建立的所謂[後進] 教會,帶來無窮的禍患,至今仍未能徹底消弭。
隨著威廉克理的宣教呼聲與他所作的典範,加上當時英國及美國已培育出恰當的宣教土壤,故向海外宣教的異象得到兩國教會及信徒強烈的反應。十多年間,海外宣教組織紛紛成立。
英國方面,由公理宗的信徒組成的[倫敦傳道會] (LondonMissionary Society)於 1795年成立,並派遣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傳教。此外,[蘇格蘭傳道會] (The Scottish and Glasgow Missionary Societies)亦於1796年成立。 1799年年聖公會低教派牧師及信徒組成了[教會傳道會] (The ChurchMissionary Society),這也不是聖公會的官方組織。1804年,[大英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成立,致力將聖經翻譯成各地方言語。1814年,[循道宗傳道會](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成立,這是首個宗派性的差會。嗣後,有更多宗派與超宗派的差會陸續建立。
美國方面,公理宗平信徒自發組成「美國國外佈道理事會。(簡稱[美部會]於1810年成立,這是十九世紀最大的差會。1814年,浸信宗傳道會)(The General Missionary Convention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for Foreign Missions,後稱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亦成立。
歐洲方面,1815年,第一個歐洲差會成立,名為[巴色會](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由一班在瑞土巴塞爾(又譯巴色 )受改革宗影響的信義宗信徒組成,這即是日後的崇真會。
從 威廉克理發出向海外宣教的呼籲開始,短短二十年間,便已有十個歐美各地的差會成立,可謂蔚然成風。這些新成立的差傳機構,紛紛差派宣教士到各地傳教,建立 福音據點。而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有愈來愈多超宗派的宣教團體成立。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在1865年成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成了日後那些所謂信心差會(FaithMission)的樣板典型。它們不設籌款制度,宣教士也沒有固定薪酬,純粹憑信心踏入工場。日 後,也有不少宣教土是不經任何差會差派,帶著自己的家財或自籌資助,獨自前赴宣教的,這些「自給自足。(self-employed)的宣教士稱為[信心 宣教士]。
由 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及二十世紀繼起的美國,都是頭號的經濟強國,工商業發達,足以支援成千上萬的宣教士到海外工作。加上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由非洲開始, 綿延至近東、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香港(及中國),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及與英國有邦交的國家差會實在不愁沒有可供開拓的工場。
倘 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 1850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從年份來看,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而在1835年,宣教土首次踏足日本。由此可 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土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粗略地從地理和國家上說,基督教已到達了[地極],雖然事實上尚 有許多內陸地方和人民未聞福音。
由 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全面開 放傳道;1860年,中國被迫要全面開放傳道。這年因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脅迫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傳教成了中國割讓給西方的附帶條件之一,中國須全面向 列強開放,外國人可以到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自由活動。宣教士在不平等條約的保障下,得以自由進入內地,從事福音和慈惠工作。政治與宗教關係之密切,是很難簡 單地否定的。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 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雖不至說是歐美白人的宗教(在近東和非洲,尚有一些小教派存在),但卻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惟有在宣教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下,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裏奠立根基,並且以一個較多元化的面貌展現於人前。倘若沒有宣教運動,今日基督教的境況肯定大大不同。
除 了擴展基督的國度以外,宣教運動對基督教的日後發展最少有兩個重要的貢獻。第一個貢獻是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一方面由於宣教運動是大奮興運動的直接?物, 而後者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故合一意願較強;另方面,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故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 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宣教運動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普合一運動的先驅和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 第九課所要講述的課題。
第二個貢獻是大幅提升教會中婦女的地 位。無可否認,基督教向來都有以男性為中心的傾向,傳道同工和管理階層多由男性擔任,許多教會禁止婦女站上講壇,更遑論按立婦女為牧者了。可是,一個有趣 的現象是,在十九世紀末以後,婦女宣教士的人數逐漸超越了男性,並且一直維持領先的地位,直到今日。因為男性宣教士大多攜同家眷前赴宣教工場,卻有不少婦 女是單身踏上宣教之旅的,故連同男性宣教士的妻子合計,婦女人數便較男性為多了。宣教工場的人力需求緊張,無論男或女,宣教士都要擔任獨當一面的角色,難 以期望有同工可與配搭;要是某個福音據點由女宣教士負責,那她自然得承擔講道與派餐的工作,不可能每周從別處調遣一位男性同工前來協助。因此,傳統教會許 多宗教與文化的條條框框,在宣教工場上都被打破了。舉例而言,英國聖公會近年才通過按立女牧師,但仍遭到不少人反對;但在中國,早於四十年代便已有聖公會 女牧師被按立了。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由宣教工場發展出來的教會,婦女地位一般都較在歐美本土教會的為高,她們實際參與教會各方面的工 作,並且躋身管理和領導的位置。
路 德與加爾文非常強調上帝的主權,認定上帝國度的擴展只能由他親自揀選推動,人除了祈禱以外,便無能為力,故更正教的宣教意識本已不強烈:加上宗教改革深受 民族主義的影響,因此佈道事工也頗受狹隘的民族自我中心思想所限制。除莫拉維運動的參與者有向外佈道的觀念外,憲制的宗教改革者大都沒有清晰的宣教與佈道 意識,他們也不曾推動任何跨文化的宣教工作。更正教的海外宣教思想和行動起步甚晚,遠比天主教所做的遜色。
天 主教的海外宣教傳統源遠流長,這當然與它強調教會的普世性有密切關係。自古以來,大公教會就宣稱它是人間唯一的得救門徑,任何人必須加入,否則不能得救, 福音廣傳自是它的首要任務。且不再翻提早期羅馬教會派遣傳教士到英倫傳教,中世紀不少修會以向外傳教為其職志這些陳年舊賬;單在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在其 改革運動中,成立了一個重要的宣教修會:耶穌會(耶穌會的海外傳教工作非常出色,更派遣傳教士遠渡到中國,當中包括有名的利瑪竇、湯若望等),更正教的宣 教工作自然是望塵莫及了。
純粹從信仰的角度說,海外宣教事業 之所以能?動,實取決於以下兩個政治經濟因素:第一,教會是否有普世的識見。倘若我是葡萄牙的國民,而國家正處於向外擴張的時期,國旗插遍了全球各地,這 無疑使將我的國際視野擴闊了。惟有首先具備對世界的認識,才能有關懷普世的福音工作。第二,海外宣教工作的推動需要有足夠的支援,這包括經濟及軍事兩方 面。沒有雄厚的經濟支援,根本維持不了昂貴的海外宣教事工。我們不可將現今海空交通發達的情況,套人十八世紀的社會場景中,在那時候,遠洋航行不單風險基 大,費用也非常高昂。
此外,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以為保護,海 外宣教工作亦是難以開展的。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先進的航海技術是隨商業經濟及軍事擴張而發展的;其二,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護航,船隊也難以安全抵達目的 地,更遑論從事宣教了;其三,宣教工作大多首先在母國所霸佔的殖民地進行,故母國籍軍事和經濟力量開闢的疆域愈大,供宣教士馳騁的空間便愈廣闊。如此看 來,歐美的海外宣教,與軍事和經濟的擴張,的確是分不開的。
英 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大不列顛國(GreatBritain)有[日不落國] 的美譽,國旗遍佈世界各地,獨領風騷。故她在這個世紀亦成為宣教士的最大輸出國。宣教活動與海外的政治與經濟擴張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不過,我們卻不同意某些對宣教工作陰謀論式的指控——如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宣教士是殖民地擴張的先鋒部隊等。我們相信開展宣教事工的原初動機是 純粹宗教性的,就是要實踐耶穌基督所頒佈的大使命; 宣教士在這個福音使命的感召下,離開他們熟悉的社會和文化,踏足一個完全陌生的宣教工場,並擺上一切 包括性命在內的重大代價。至今並無證據顯示更正教的差會與宣教士曾被政府授予任何的政治或經濟任務,而宣教士在工場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亦毋須向任何一個政 府部門交代。因此,所有關於宣教士為殖民主義者的指控都是臆測的。個別宣教士也許出於民族感情或其他考慮,曾在宣教工場上參與其母國的政治及經濟活動,但 這樣的事件只能說是偶然的、獨立的,絕對不是按照某個既定的侵略計劃而有的行動。事實上,在殖民地拓展的早期,由政客與商人所組成的殖民者,大都不歡迎宣 教士到來,惟恐宣教士會妨礙他們對被統治者的肆意盤剝呢!雖然來自相同國家,宣教士與殖民者的利益卻非一致的。
由 於宣教工作肇始於對外擴張的時期,故差會和宣教土不可避免地分享了擴張主義的時代心態。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將福音使命與文化征服混同起來,認定所有非西方基 督教的民族和文化都不僅是落後的、野蠻的、無知的,更是屬於魔鬼的;宣教士的責任除了要改變這些人民的信仰外,也得?蒙他們愚味閉塞的思想,改造他們的社 會和文化,使他們並入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開化(civilizing)與基督教化(Christianizing) 是同一個使命的一體兩面。1816年,美國國外佈道理事會(American Board of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明文確定其對本土印第安人的宣教立場:[讓整個部落說英語,在生活習慣上開化,在宗教信仰上接受基督教] 。這樣的宣教觀點為宣教事工及日後建立的所謂[後進] 教會,帶來無窮的禍患,至今仍未能徹底消弭。
隨著威廉克理的宣教呼聲與他所作的典範,加上當時英國及美國已培育出恰當的宣教土壤,故向海外宣教的異象得到兩國教會及信徒強烈的反應。十多年間,海外宣教組織紛紛成立。
英國方面,由公理宗的信徒組成的[倫敦傳道會] (LondonMissionary Society)於 1795年成立,並派遣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傳教。此外,[蘇格蘭傳道會] (The Scottish and Glasgow Missionary Societies)亦於1796年成立。 1799年年聖公會低教派牧師及信徒組成了[教會傳道會] (The ChurchMissionary Society),這也不是聖公會的官方組織。1804年,[大英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成立,致力將聖經翻譯成各地方言語。1814年,[循道宗傳道會](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成立,這是首個宗派性的差會。嗣後,有更多宗派與超宗派的差會陸續建立。
美國方面,公理宗平信徒自發組成「美國國外佈道理事會。(簡稱[美部會]於1810年成立,這是十九世紀最大的差會。1814年,浸信宗傳道會)(The General Missionary Convention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for Foreign Missions,後稱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亦成立。
歐洲方面,1815年,第一個歐洲差會成立,名為[巴色會](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由一班在瑞土巴塞爾(又譯巴色 )受改革宗影響的信義宗信徒組成,這即是日後的崇真會。
從 威廉克理發出向海外宣教的呼籲開始,短短二十年間,便已有十個歐美各地的差會成立,可謂蔚然成風。這些新成立的差傳機構,紛紛差派宣教士到各地傳教,建立 福音據點。而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有愈來愈多超宗派的宣教團體成立。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在1865年成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成了日後那些所謂信心差會(FaithMission)的樣板典型。它們不設籌款制度,宣教士也沒有固定薪酬,純粹憑信心踏入工場。日 後,也有不少宣教土是不經任何差會差派,帶著自己的家財或自籌資助,獨自前赴宣教的,這些「自給自足。(self-employed)的宣教士稱為[信心 宣教士]。
由 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及二十世紀繼起的美國,都是頭號的經濟強國,工商業發達,足以支援成千上萬的宣教士到海外工作。加上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由非洲開始, 綿延至近東、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香港(及中國),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及與英國有邦交的國家差會實在不愁沒有可供開拓的工場。
倘 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 1850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從年份來看,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而在1835年,宣教土首次踏足日本。由此可 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土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粗略地從地理和國家上說,基督教已到達了[地極],雖然事實上尚 有許多內陸地方和人民未聞福音。
由 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全面開 放傳道;1860年,中國被迫要全面開放傳道。這年因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脅迫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傳教成了中國割讓給西方的附帶條件之一,中國須全面向 列強開放,外國人可以到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自由活動。宣教士在不平等條約的保障下,得以自由進入內地,從事福音和慈惠工作。政治與宗教關係之密切,是很難簡 單地否定的。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 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雖不至說是歐美白人的宗教(在近東和非洲,尚有一些小教派存在),但卻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惟有在宣教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下,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裏奠立根基,並且以一個較多元化的面貌展現於人前。倘若沒有宣教運動,今日基督教的境況肯定大大不同。
除 了擴展基督的國度以外,宣教運動對基督教的日後發展最少有兩個重要的貢獻。第一個貢獻是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一方面由於宣教運動是大奮興運動的直接?物, 而後者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故合一意願較強;另方面,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故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 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宣教運動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普合一運動的先驅和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 第九課所要講述的課題。
第二個貢獻是大幅提升教會中婦女的地 位。無可否認,基督教向來都有以男性為中心的傾向,傳道同工和管理階層多由男性擔任,許多教會禁止婦女站上講壇,更遑論按立婦女為牧者了。可是,一個有趣 的現象是,在十九世紀末以後,婦女宣教士的人數逐漸超越了男性,並且一直維持領先的地位,直到今日。因為男性宣教士大多攜同家眷前赴宣教工場,卻有不少婦 女是單身踏上宣教之旅的,故連同男性宣教士的妻子合計,婦女人數便較男性為多了。宣教工場的人力需求緊張,無論男或女,宣教士都要擔任獨當一面的角色,難 以期望有同工可與配搭;要是某個福音據點由女宣教士負責,那她自然得承擔講道與派餐的工作,不可能每周從別處調遣一位男性同工前來協助。因此,傳統教會許 多宗教與文化的條條框框,在宣教工場上都被打破了。舉例而言,英國聖公會近年才通過按立女牧師,但仍遭到不少人反對;但在中國,早於四十年代便已有聖公會 女牧師被按立了。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由宣教工場發展出來的教會,婦女地位一般都較在歐美本土教會的為高,她們實際參與教會各方面的工 作,並且躋身管理和領導的位置。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但以理子女教育十誡
<第一誡>
明白孩子是屬乎上帝的,並要立定心志以上帝的話語養育他們。
<第二誡>
父母是傳福音給孩子的通路,所以要率先改變自己成為模範。
<第三誡>
讓子女從小就像但以理一樣,立定心志為上帝讀書。
<第四誡>
子女讀書時,父母要在房間裡為子女流淚禱告,不要只知坐著看電視。
<第五誡>
世界的教育方式都是源自於人本主義,請務必抵擋時代流行之誘惑。
<第六誡>
禱告是智慧和知識之武器,每天都要訓練孩子嚴守禱告的生活。
<第七誡>
凡事要以作禮拜為優先,即使隔天有考試也要守主日崇拜。
<第八誡>
養成孩子「自己事自己辦」的好習慣,父母替孩子打點一切,他們就無法成為剛強的戰士。
<第九誡>
屬靈的食物比肉身的食物重要,不禱告、不讀經就讓孩子餓一餐。
<第十誡>
責打孩子就是從死裡救出孩子。當孩子屢次犯錯時,就要不吝用家法伺候。
(錄自但以理子女教育法)
明白孩子是屬乎上帝的,並要立定心志以上帝的話語養育他們。
<第二誡>
父母是傳福音給孩子的通路,所以要率先改變自己成為模範。
<第三誡>
讓子女從小就像但以理一樣,立定心志為上帝讀書。
<第四誡>
子女讀書時,父母要在房間裡為子女流淚禱告,不要只知坐著看電視。
<第五誡>
世界的教育方式都是源自於人本主義,請務必抵擋時代流行之誘惑。
<第六誡>
禱告是智慧和知識之武器,每天都要訓練孩子嚴守禱告的生活。
<第七誡>
凡事要以作禮拜為優先,即使隔天有考試也要守主日崇拜。
<第八誡>
養成孩子「自己事自己辦」的好習慣,父母替孩子打點一切,他們就無法成為剛強的戰士。
<第九誡>
屬靈的食物比肉身的食物重要,不禱告、不讀經就讓孩子餓一餐。
<第十誡>
責打孩子就是從死裡救出孩子。當孩子屢次犯錯時,就要不吝用家法伺候。
(錄自但以理子女教育法)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基督徒面對民間宗教的問題
1. 觀念問題
要 相信耶穌,「祭祖」是第一個碰到的大問題。「神主牌」不只牽涉到信仰層次,最大的在於「家庭關係」的聯繫。不拜神主牌位,就等於切斷活人與祖先的關係,也 切斷了個人與家族的關係,而且還會使祖先的靈變成孤魂野鬼。這牽涉到「孝道」的觀念。因此,處理這問題比處理拜偶像的問題更難。
有 些人信了耶穌之後,毫無困難的就可以立刻把祖先牌位除掉,因為他們的信心很強。但也有不少初信的基督徒,因為信了耶穌後,一夜之間要把世代的「祖先」丟 掉,實在是在人情上說不過去。對這樣的初信者不必立刻除去祖先牌位,可以等到他們對真理認識更深,信心更堅定後,才除去祖先牌位。
2. 觀念的改變
「祭 祖」的觀念裡,道教的亡靈崇拜影響最大。通常相信,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後,三魂中的一魂落入地獄受苦,一魂轉世為人或動物,一魂回到家裡的神主牌位,接受 家人供奉。而「魄」是會害人的,因此人死後每七天回來一個「魄」,因此每七天就要做法事,把魄消去,否則會不利家人。
若 稍微分析,這種觀念就很難成立。如果輪迴是真的,那麼祖先早已成為別人的子孫了,我們敬拜祖先也是多餘的。七魄的觀念更是矛盾,沒有父母不愛子女的,如果 死後七魄還能回家,一定會來保護家人,哪裡會回來加害子女或恐嚇家人的。而且祖先的魂魄回來了,又把它消除,這不是更不孝了嗎?
近 來因辦喪事時間太長又耗錢,許多人無法辦七七法事,於是就變通,宣稱只辦頭三七即可消除其餘四魄。此外,世界上動物昆蟲的數目比人類多很多,如果它們都是 輪迴變來的,那麼多餘的動物昆蟲哪裡來的?從這些事情看來,「三魂七魄」和「輪迴」的觀念根本就不是真的。基督徒沒有拜祖先牌位,還不是都活得好好的。
聖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上帝創造的。聖經傳道書十二7說:「塵土仍歸於塵土,靈乃歸於賜靈的上帝。」人死後,身體埋葬回歸大地,而靈魂就回到上帝那裡。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將來還會在上帝那裡重聚,也不必擔心吃豬肉時會吃到自己的祖先。
聖經注重「孝敬父母」(出埃及記廿12;以弗所書六1-3),我們應該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孝敬、關心他們。俗語說:「生前一粒豆,卡贏死後孝豬頭。」子女在父母活著時,不孝敬他們,等他們死後,在喪事時才用豬頭來供奉他們,這是不合孝道的。
二、神像/偶像的問題
民間宗教信仰裡有「靈界與物質界」的觀念。其實「靈界」的觀念自古以來就有了,聖經也提到有「天使、魔鬼」等靈界的存在。但因為科學研究漸漸發展,科學講求「證據」,靈界的觀念漸漸被視為「迷信」。
既 然聖經也提到「身體死後有永生」,我們就必須相信「靈界」的存在,這不叫做「迷信」。去相信不存在的事、物、觀念,都叫做迷信。認為「科學萬能」也是迷 信;認為只要吃維他命就能維持健康,也是迷信;相信「進化論」也是迷信;魔鬼邪靈是存在的,因此人們相信牠們,就不叫做「迷信」,只是他們拜錯神了。
聖經上有關靈界的教導有幾個要點:
1. 上帝是靈,所以沒有「血肉之軀」,所以不應以任何形象來表達上帝。(約翰四24;出埃及廿4-5;以賽亞四一18-26)
2. 天使也是上帝創造的(詩篇一○三20),為了要幫助人(希伯來書一14)
3. 靈界的「靈」不必依靠物質來存活。(詩篇五十9-14)因此亡靈或「神明」要接受物質供奉,是錯誤的。
4. 天使背叛神,墮落成為魔鬼或邪靈(以賽亞十四12-15;以西結廿八11-17),牠們也要接受審判(彼得後書2:4;猶大一6),在火湖裡受永遠的痛苦,這是第二次的死(啟示錄廿10, 14, 15)。
5. 魔鬼雖然有大能力,但基督徒依靠耶穌可以勝過牠(約翰一書四4)
創 造者只有一位,就是我們所相信的上帝,而天使、撒但、人、世界萬物等都是受造物。我們只能敬拜創造萬物的上帝,不應該敬拜其他受造物。我們相信,撒但和跟 隨牠的邪靈既然可以化裝成光明的天使來迷惑基督徒,牠們也會化裝成不同的「神明」、「祖先亡靈」、「宇宙力量」,也會現出超人的能力,藉此來欺騙人,目的 就是要使人離開神、不敬拜神。
三、除偶像
基督徒明白真理,信心堅定後,就應該把家裡的偶像除去。除偶像並沒有固定的儀式,真正勝過魔鬼邪靈的不在於儀式如何,而是我們的信心(約翰一書五1-5)。 也有信徒聽了道理,接受了耶穌,回到家,迫不及待的就自己把家中的偶像拆下,丟棄了。比較適當的方式應該是舉行家庭感恩禮拜或聖別禮拜,讓弟兄姊妹一起關 心與祝福。當事人在禮拜中宣告信仰,棄絕所有偶像邪靈,邀請聖靈住在家中。也可在大門楣上抹油祝福(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作為房屋聖別的記號。
除偶像應注意:
1. 妻子相信耶穌,丈夫還未信時,應尊重丈夫是妻子的頭,是家庭的屬靈權柄。丈夫若不願意除偶像,就不要勉強。但妻子可以每天做棄絕偶像邪靈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命令所有在偶像中的邪靈離開,不准回來。邀請聖靈充滿家中,讓丈夫回到家就感受到耶穌的愛。
2. 家中的符咒或其他民間宗教物品,是屬自己的應該丟棄,屬未信的配偶的,不應自行丟棄,以免落入爭吵,被撒但利用。但可以在這些物品上按手,奉耶穌的名命令附在這些物件的邪靈離開。
3. 帶領孩子信耶穌,求耶穌的保護。若父母或祖父母曾為子女行過邪術,例如獻給邪靈為義子、算命、做流年簿等,應為孩子禱告,奉耶穌的名斬斷孩子因為這些邪術與偶像邪靈的連結關係。把孩子獻給耶穌,讓耶穌來帶領孩子。
4. 要 除去「神主牌」時,要先把神主牌後面的「族譜」抄起來,流傳給子孫,才把神主牌移走。我們要除的是「亡靈崇拜」,然而慎終追遠的孝道應該保留。此外,應該 在過世的祖父母或父母的生日或逝世日舉行家庭禮拜,讓子孫能明白追念祖先的恩惠,心懷感恩,以上帝的真理繼續教導後代。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十架神學與教牧輔導
一、 序言
神學與輔導有沒有交會點?兩者之間具有神麼樣的關係?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已有不少文獻(註一),我們在此不預備作廣泛的討論。在這演講裡,我們嘗試把神學 與輔導之問題的焦點,收縮到十架神學與教牧輔導的範圍內。雖然我們已經把這份範圍縮小了,但在這似已界定的小範圍內,仍有令人驚嘆與謙卑的大天地,事實 上,十架神學與教牧輔導兩者各自有廣闊的空間,因此要探討兩個學科的內容以及期間的關係,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時情。這個演講的目的著眼再討論(1)為何 選擇十架神學做為教牧輔導的神學基礎?(2)以十架神學為指導原則的教牧輔導予以成功神學取向的教牧輔導兩者之間的區別如何?(3)最後我們是由十架神學 之教牧輔導的角度嘗試處理洪姊妹的個案。
二、 洪姊妹的個案
洪姊妹今年42歲,未婚。家中有七位姊妹,三位兄弟,她排行老三。洪姊妹的母親患有言精神病達三十多年。母親的病症對家庭生活影響甚大,亦對孩子們的成長 產生莫大的陰影與壓力。她的父親曾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簿記員。洪姊妹的長兄中學畢業前還正成。畢業後曾因躁鬱症發作住院,以後時好時壞。長弟最聰明,學校 成績也最好,但初一時即罹患類似病症,之後就一直住在療養院內。
其二妹亦曾發病,在醫院接受短期治療。二妹與男友戀愛期間,遭南方家整反對,但其男友愛她很深,堅決要與她結婚。婚後的家同生活相當平穩,其並未再復發。二妹病情能一直保持穩定,對下面四個妹妹,尤其五妹的鼓勵甚大。
洪姊妹的三妹亦非常聰明,中學畢業後,考上美國工程方面的最著名學府,讀完工程學士後,留校攻讀到碩士學位。三妹讀到碩士般的最後一年,論文寫到最後階段 時,躁鬱症發作。接著住院接受治療,情況穩定後,繼續完成其學位,並反僑居地擔任一教會大學的兼任講師。三妹在感情方面多有波折,以致其病情時好時壞。洪 姊妹除其父母及大姊為信主外,其他弟兄姊妹都很注意教會事奉與團契生活。信仰的力量成為維繫他們的身心平衡以及盼望的重要支柱。
三、 定義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有需要先澄清我們所使用的三個主要詞彙,就是十架神學、成功神學與教牧輔導。
A、 十架神學:乃馬丁路德在海德堡辯論時所用的名稱,專指言秀神學的一種原則或出發點,就是我們對上帝本性的認識必須從在十字架甚經歷屈辱與受苦的基督而來(註二)。
B、 成功神學:屬榮耀神學的一種類型,強調信上帝的人必定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注重直接經歷上帝的能力,期待立即看見上帝的醫治與釋放,彰顯祂的榮耀(註三)。
C、 教牧輔導:乃只從教牧的角度,藉教牧的關係及信仰的資源來支援受苦或遭遇危機的人,使他們確知上帝的同在,體識上帝的關懷,在信、望、愛中面對危機或苦難。
四、 為何選擇十架神學做為教牧輔導的神學基礎?
神學的種類非常繁多,特別是在近代,神學有迅速朝向多元發展的趨勢。例如在歐洲有實存神學、危機神學;在美國有進程神學;在拉丁美洲有解放神學;在韓國有 民眾神學;在日本有上帝之痛苦神學;在台灣有鄉土神學及出頭天神學。不同的神學各有不同的重點、方法和訴求。本文你介紹從十字架的角度,就是從受辱受苦的 基督,怎樣彰顯上帝的本性與作為,來看教牧輔導如何可以在此獨特的神學基礎上紮根,並從這基礎上發展出以十架為重心與導向的教牧輔導。
1.十架神學凝住啟示的焦點
上帝未差遣祂兒子到世上來之前,祂曾多次多方,藉著先知,也藉著各樣的途徑把祂自己啟示給我們。這些啟示有的是系統的,連貫的;有的是片段的,不連貫的。 從片段殘破的宗教體驗中,我們無法獲得至正確的對上帝的認識。舊約的啟示雖然源遠留長,深深烙印在以色列人的裡使與心靈中,然而認識甚地的關鍵仍有待彌賽 亞的來臨。正如敘加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對耶穌所說的,”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祂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約4:25)”從來沒有人看 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
十架神學的注意力始終灌注在耶穌身上。他特別留心上帝奇特的智慧與作為。道成肉身的計劃與行動顯示上帝乃以逆於常理,令人跌破眼鏡的方式啟示自己,成就祂 的作為。有那位神願意拋棄至尊的寶座,捨下無限的權能,成為一個軟弱無助,默默無聞,生在卑微女子的膝下,臥在馬槽裡的嬰孩?上帝未什麼要親自來到世界? 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住在我們中間?這樣的啟示方式是不是太愚拙,只會招致嘲笑與鄙夷,根本不能幫助人認識祂呢?事實上我們若不明白這個看似愚拙的道裡, 就無法看清上帝虛己的偉大胸懷,和徹底投入世界,與罪人完全認同的苦心。”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裡,拯救那些信 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1:21)
2.十架神學緊靠救贖的恩典
基督的道成肉身除了為啟示顯明上帝外,更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設身處地的服事罪人,作罪人的僕人(可10:45);另一個是為了成為替罪人贖罪的祭物。 若道成肉身是基督虛己的極致,責備丁十架是基督捨己的顛峰。無暇無疵,聖潔無罪的基督敬備釘在最羞辱、最痛苦的十字架上是為了什麼?為何與父享有最深團 契,從未與父格力的上帝兒子會在十字架甚絕望地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上帝的兒子為什麼承受律法的咒詛和上帝的震 怒?為什麼上帝在最關鍵的時刻,不拯救,反而拋棄祂鍾愛的獨生子,使祂經歷那麼孤絕恐怖的死亡?
這些問題可從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以及主耶穌自己的預言裡,得到驚天動地,和人心弦的答案。上帝的兒子不是為自己的最,而是為我們的罪受咒詛、背審判。祂不 是為自己的緣故,而是為我們的緣故經歷被上帝棄絕的痛苦。這一切都是為擔當我們的罪債,代替我們承受上帝的震怒,好讓我們的罪被赦,與上帝的關係得以重新 相和。
十架神學看見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大功,完全事出於上帝無私無我,無邊無際的仁愛。這礙事罪人一點都不配得,也絲毫不能用任何代價或功德換取的。在基督救恩的 行動裡,祂把自己的義賜給不配的罪人,並稱信靠祂的人為義。十架神學深深意識罪人在上帝面前無任何可誇之處。我們的義只是污穢有異味的衣服,無法穿在上帝 面前。我們能夠充滿信心,無膽無拒來到上帝面前,乃因基督所賜之意及祂所成就的救贖之恩。藉此救贖之恩,上帝的兒女確信自己是屬於基督,挹注在基督裡,是 上帝所設,也是上帝所愛的。只要住在基督裡,就沒有任何遭遇,任何苦難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8:39)
3、十架神學正視苦難與盼望
我們所處的事界不是一個天色常藍,花香常漫的事界。在我們的周圍,以及世界各處常有料想不的災難突然臨到許多人身上。有實我們自己也遭遇病痛或苦難,長期 在孤獨,困惑無助中受煎熬。更嚴重的事,我們所成的壓力是多麼大,以致幾乎瀕臨絕望的邊緣。處於這樣嚴酷的考驗中,唯有十架的信仰能夠幫助我們,因為十架 信仰的核心是受苦的基督,也可以說是”受苦的上帝”。(註四)
<心得>
輔導者需要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活畫在被輔導者之心中, 使其真正被十字架的愛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