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傳統華人文化對宣教佈道策略之影響

鍾偉強

識了傳統華人文化,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怎樣影響他們的宗教觀、神觀和對人性的看法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對傳統華人宣教及佈道的策略,該有怎樣的調整?首先,無可否認,「崇古取向」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華人文化的發展。 在這課題下,需要了解的是:
第一,傳統華人文化對「變更」有所抗拒,特別是急速的改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華人大都不願接受改變。因此,對於現代化及大規模的社會政治改革,在保守或傳統華人文化中均常遇上抗拒。

第二,傳統的宗教觀念及生活模式,對持「崇古取向」的華人特具意義。任何對舊有或固有文化生活、抑價值觀念的攻擊,都會遇上溝通障礙,甚至引致誤解。在近 代中國宣教歷史上,不難發現西方宣教士在這方面犯了不少毛病。他們當中曾有人以文化本位角度去看傳統中國文化,引來不少誤解及對固有傳統華人文化的貶抑。 甚至有主張信徒應揚棄傳統華人文化,難怪他們在宣教佈道上遇到不少困難及難阻。最顯著的例子是個別西方宣教士堅持以鋼琴為敬拜樂器,主張揚棄以傳統中國樂 器來敬拜神,甚至視之為「不為神所喜悅」這極端想法。亦有誤解「百行以孝為先」的價值觀,並加以攻擊。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工作的宣教士或佈道家,必 須分辨並尊重華人文化當中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念:如孝道,和諧關係及以家庭為主的觀念等。這樣至少能取得華人尊重,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及更好的溝通。此等優 良的傳統價值觀念,甚至可結合福音及聖經真理來教導,使福音在此文化土壤中植根。

佈道策略需切合華人特性

傳統華人大都信服權威。擁有權威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師、村長、國家領袖或古聖先賢。華人作重要決策前,多要請教權威人士或順著傳統權威觀念而行。加上「以家為主」的觀念,使華人在個人權利與優先的觀念上,與西方大大不同。個人的利益及決定大都放在家庭及家人意見之後。

因此,在傳統華人文化處境中成長的青年人,若沒有得到家長或家屬中的權威人士認同,要作出決定信奉基督教是有困難的。教會必須對這些年青人給予特別輔導, 以解決因家人反對所帶來的種種衝擊。也不能單以青年人為傳福音的對象群體,必須亦以家庭中的權威人物作傳福音對象。以整個家庭為佈道宣教對象的策略,較以 個人為對象的宣教佈道策略更為優勝。

另外,傳統華人持「理想人格存於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代表的道德觀念水準非常高。如「外聖內王」的觀念一直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文祟一1971)。因此,對傳統華人而言,著重生命見證的宣教及以友誼作開始的佈道策略,以及對信徒生命素質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這較著重以宣講、勸說為主的宣教佈道策略,應更為傳統華人所接受。

此外,家庭一向是傳統華人的文化中心,在我們週圍的朋友中,不難發現他們都以家人或先祖利益為優先關注事項。在此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祖先崇拜不應視為「單純宗教祭祀」活動,也應視為含有複雜、重要社會道德教化的活動(董芳苑1990)。例如在祭祀中所表彰的追思念祖孝道,就是傳統華人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化觀念。()從傳統華人文化價值觀來看,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習俗,很可能意味著對當中所包含的道德價值觀念,如忠、孝等價值觀念的否定。一味全盤否定祖先崇拜的價值,卻未能提供另一出路,只會引來災難性的後果(董芳苑1990)

另外,對於傳統華人而言,能繼承先祖的遺訓或事業是相當重要的,跟隨父母或祖先的腳蹤也是子女的責任。在此而言,個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活在 人際網絡中的個體。他是一個身上流著先祖血液,盼望能光宗耀祖的個體,也帶著父輩眾多期望的一個個體。這可能是一個難阻持傳統華人觀念的人信主的重要因 素。換句話說,家庭的網絡體系實際上是阻礙基督教在此種文化處境中擴展的「堅固牆」(朱岑樓1971)。因此,教會在此種文化處境中作青少年事工應小心處理。當家人反對他們信主,不應隨便鼓勵他們離開家庭到教會生活,放棄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西方佈道法並非最適合

對許多傳統華人來說,哲理性的宣教佈道勸說並不是最理想的策略。因為抽象的理念、哲理性的分析及推理並不是一般傳統華人的思想方法。把西方的整套佈道宣教 策略一成不變地應用在此處境是不合宜的。「四個屬靈定律」及「三福」的背後理念,均為西方城市人及大學生而設,因而著重以神學為主題的辯論及邏輯推理。在 傳統華人文化處境當中應用這些方法前,必須先將當中的內容調整,以配合傳統華人的處境。

相反,華人以關係為重,逐家逐戶拍門佈道的方法亦並不合宜。直接的對質與西方的護教辯論形式,也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反倒帶來關係的破裂。一旦關係破裂, 要傳達福音的信息就事倍功半。換言之,通過信任的關係來傳福音更有果效。建立友誼及生命見證的佈道方式更適合傳統華人的文化處境。例如在家庭聚會中,藉著 聯誼和查經,彼此關懷,這種方式應非常合用。

當指出主耶穌是唯一真神和救主

傳統華人無疑是非常宗教性的。這種文化背景其實早已預備人心歸向神。著名改革宗宣教神學家巴文克(Johan Herman Bavinck)就曾提出,真神藉著創造物不斷向人呼籲,可惜罪扭曲了人對神的回應,以致人把神的形象變為可憎之物敬拜(Bavinck,1955)。 這其實反映了人心對回歸真神的渴求。我們要作的是,把耶穌基督是「真神、救主」的好消息努力傳揚。四福音中耶穌的言行是佈道信息最好的開始,通過對他的言 行及神蹟記載打動人心。在相信泛神論的傳統華人文化中,對於耶穌的神性無疑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問題是能否接受耶穌在救恩中的獨特地位及重要性,而這個是必 須強調的。一些個案顯示,「靈力會戰」或從邪惡勢力中得到釋放的論述主題,對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華人而言也很重要。至於宣教士或佈道家在未信主的家庭中作見 證,探訪時為他們禱告,祈求平安臨到他們等宣教方法,有其實際意義。

此外,在以「恥感取向」為主的華人社會中, 強調罪惡受罰未必容易為人接受。福音自西方宣教士以來一直未能打入傳統華人文化處境,與此原因有很大關係(朱岑樓1971)。如何發展出一套以「恥感取向」為基本要理的福音策略,把基督受死代贖及應許賜下豐盛生命的真理,與基督赦罪、信徒成聖、屬靈生命成長等真理連結,實在非常重要。

總的而言,了解傳統華人文化背景既可幫助宣教士融入當地社會,也可協助把福音信息以當地文化方式傳播。不可否認的是,在了解各種文化特色與因素對傳福音的 影響後,我們亦必須確認聖靈的動工與感動,這在傳福音與宣教的過程中,應佔首要角色。我們在祈求神的靈動工,感動人心之餘,亦應努力除去阻礙福音傳播的文 化因素,以求福音傳到地極,榮耀歸神。

參考資料:
1.      韋政通著:「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1-33(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2.      文祟一著:「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47-84(台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3.      朱岑樓著:「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中國人的性格》,李奕園,楊國樞編,頁85-126(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4.      董芳苑著「基督徒與祖先對立談祖先崇拜對基督徒宣教與障礙」,《基督徒與敬祖》,教會更生研究發展中心編,頁97-108(台北:中國福音會,1990)
5.      Bavinck, J.H., 1955. General revelation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Free University Quarterly 4, No. 1: 43-55.
作者鍾偉強博士2000年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環繞華人文化處境與宣教神學。曾為澳洲維省聖經學院講師。現為澳洲墨爾本長老宗神學院宣教學課程專任講師及亞裔課程主任。專責該院宣教學及亞裔課程之統籌及發展。聯絡:felixchung@presbyteriancollege.org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