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老年期的特徵與宗教教育



我們稱六十歲以上為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歷程接近尾聲的時期,在一般的老年人心理狀態中,總是充滿了回憶及遺憾。他們常常回憶過去輝煌的時代,對失去的充滿了遺憾,而對未來卻不敢寄與任何的期望。 
  
老年期也是一個不斷退化的時期,這些退化包括了身體和心智上的退化。這些退化使老人活在一個消極與無奈的光景中。

老年人是社會上一個很大的群體,在現代的社會中,由於生活環境改善,醫學昌明,一般人都較以前長壽,可活到七、八十歲。因而老人社群已成為當代每一個國家和社會所急切關注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據1995年的統計,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數約一億二千萬,佔合國總人口9.76%,估計這比率於2020年會增長至20%。踏進廿一世紀,中國會成為人口老年型的國家。在教會中,老年人也是最多的群體,過去幾十年來,教會的信徒以老年人為多,而為老年信徒所提供的牧養和教育卻相當缺乏13。中國教會的今天,是有賴於老信徒在過去幾十年為主擺上,流汗流血地建立教會,持守真道。因而教會應該飲水思源,在他們年華老去的時候,好好的照顧他們,牧養他們,以報答他們在教會和社會上的貢獻。

為了讓教會更有效的培育老年的信徒,接下來我們首先稍為了解老年期的特徵,然後談談教會應有的老年人宗教教育。

1. 生理與心智的特徵

跟其他階段一樣,老年期有其特殊的現象,就是衰退。無論是生理、心理等等都有漸漸衰老的現象。

a. 生理與心智的老化

老年人的衰老現象是漸進的,進行緩慢。老人的年紀漸大後,他們的能力、精力和反應速度會下降,但他們熟練的技巧可補其不足。例如在西方的社會,老年人還可以駕車,只是反應速度比較緩慢而已。我們稱老年期為「衰老期」,變衰老的年紀因人而異,可能是五十歲,或六十歲,有些人甚至要到七十歲才有衰老的表現。衰老的年紀完全看生理與心智衰弱的速率而定。

假如老年人有怪癖、漫不經心、做事輕率、畏縮、適應力很差的現象出現,我們就稱這些老年人為「老耄」。所謂老耄,是表示其生理機能幾乎瓦解,心智也有崩潰現象。有些人可能在五十幾歲就發生這些現象,有些人根本不會發生,因為他們在死亡之前,身心還相當健全。老年人多數是變衰老,變老耄的很少。一般來說,衰老的比老耄的適應較差,因為前者對自己的失誤可以意識到,後者卻由於心智已崩潰而不能意識自己的失誤,因而較少有適應的困難。

導至衰弱的因素有兩方面,其一是身體的因素,另一個是心理的因素:

1)身體的衰老:人的身體內有織間質包括纖維與織液,這些組織主司營養的輸送和廢物之排泄。如果它們因年紀大而發生構造上的變化,就會導致功能的阻礙使細胞的營養欠佳,使之發生細胞的變性。隨年歲增大而發生的細胞變化,是這變化的過程自然之結果。這些變化方式有許多種,主要的變化有組織變乾;細胞分裂、生長與修補的遲緩,組織的氧化作用遲緩,新陳代之速度減慢,細胞萎縮、變性,色素增加,脂肪增多;組織彈性漸減,彈性組織變性;神經系統漸進性的萎縮與變性;維持內在的細胞與組織之平衡機構普遍地失靈等。另外,因為細胞質內的鈣、鐵、膠狀物之堆積,使細胞對營養及廢物的滲透力降低,而老化的過程會因而加速。因為組織衰老,會使老年人容易生病,例如是癌症等,這些都是衰老的明證。

2)心理的老化:心理的老化和身體的老化作用不一定平行。心理老化的遲早,是依個人心理能力的運作而定。測定心理老化的標準,不僅是能力方面,也包括了早年到成熟期個人所運用的種種發展項目,例如學習的慾望,欣賞、享受滿足與愉快的能力,興趣的廣泛性,及努力工作的意志等。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別人、工作及生命有不良的態度,會導致他出現老耄的狀態。同樣,一個人在退休後,如果沒有發展興趣,很可能會變憂鬱、精神不掁。身體與心智也會急劇的步向下坡,最後很快會步向死亡。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有一半是基於心理因素,而不是由於腦部疾病所致的機能失常。

如果老年人對老年角色適應較好,衰老會較慢,相反就會很快衰老。此外,日常生活的壓力,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衰老速率。身體的老化如果再加上心理的老化,就會使衰弱的老化速度加快,而加速老化的過程。在衰老的發展上,個人的「動機」也佔者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新事物的動機,不想求儀表、態度及生活模式的翻新,他將會比其他同年紀;而有強烈求新動機的人較快衰老。就身心的發展來說,一個人實際表現與潛能的差距,主要在於動機的有無。所以,當一個人退休及卸下家務後,時間多了,如果沒有積極地尋求新的動機,他將會產生厭煩感,身、心會很快地衰老。結的而言,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老年人心智的衰老。

b. 老年人的類型
不同的老年人,由於遺傳、社會經濟的狀況、教育背景及生活模式的不同而影響其老化速度有所不同。大至上可將老年人分為三大類,各類都有其特徵,這三大類為自主類型、適應類型及頹廢類型。

1)自主類型:這類老年人富有創造力與活力,他們不受文化、環境變化的影響,他們認為年紀的增加會帶來智慧,而不會喪失原創性。但他們不一定表現得很協調或適應得很好,這類人並不多,有些國家的元首屬於這類人。例如美國的總統很多都在六十歲以上。

2)適應類型:這類老人能完成家人或社會所給與他的任務,並且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環境是他們的庇護所,只要文化及環境對他們有利,他們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比如因家庭的需要,有些老人家還要幫忙照顧孫兒或打理家務,這些老人家因有存在的價值,以至他們的生活比較積極。

3)頹廢類型:這類人在體力喪失後,由於文化及環境不再支持他們,所以很快就頹喪下來。他們必須依賴文化環境的扶助,否則就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很多老人都屬於這類型,因為社會及家人老覺得他們年老無用,加上體弱多病,家人覺得他們是負累,所以他們自然會自暴自棄。

以上的分類,能幫助我們了解老年人,加以關心及培養。

2. 社會的角色與生活:

現代社會重視的是個人的工作效率、力量與速度,因而老年人就看成沒有用處。也因而社會人士對他們的態度欠佳。在社交與生活方面,老人的角色也漸漸的衰退。他們所擔當的角色愈來愈少,所承擔的角色也與以前不一樣。老年期的角色不僅變化大,改變也很突然。年輕時,角色的改變通常比較緩慢,例如在求婚期,男女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承擔配偶的角色。而老年期的退休,雖然可以預期,卻很少有所準備,他很可能昨天還在工作,今天會突然地退休下來。更糟的是,老年人的角色變化很難獲得社會的支持與幫助,加上社會視他們為無用的人,往往促使老年人不能成功地完成所承擔的角色。老年人由於感到自己無用,被遺棄,而有自卑自恨的感覺。今天,無論是社會或教會,都應該檢討一下,究竟我們對老年人的態度是否正確,能否接納他們,重視他們的價值,而給與肯定支持。
在西方或先進的國家,老人一般會住在老人屋或老人院中,孫兒有空才來探望。因而老人多半在孤獨中渡過晚年。富裕安定的生活,不能為老年人帶來幸福,反而是寂寞。不少老人在孤獨沮喪中產生種種的老人病和精神病。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健康的老人,他們非常獨立,可以照顧自己,有自己的朋友,有良好的社交生活及消閒的生活,不愁寂莫。然而這只是少數。

與西方相比,中國的老人與家人同住為多,獨居的只7%,約57.07%的老人由子孫或其他親屬供養,而有一半以上的老人家都要幫助家務及照顧孫兒15。不過隨著社會的變遷,大家庭的觀念漸漸解體,有一些老人過著孤單的生活,住在老人院中。目前中國的老人院較以前為多,根據一項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在全國五萬六千多個鄉鎮中,近三萬鄉鎮建立敬老院。城鄉鎮中福利院有四萬多個,收養老人近六十萬人16。相信現在已大大遠超過這個數字。愈多老年人入住敬老院,表示愈多老年人缺乏家人的照顧及溫暖的家庭生活。

另一方面,在一億二千萬老人中,有70%的年齡在70歲以下,身體健壯,還可以工作。有一位社會學家指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大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及生活方式,老人家也不再像以那樣保守。不少老人都不想退下來,希望仍可以工作。

        整體而言,由於中國人口的老化速度比較快,因而照顧老人的擔子也愈來愈重,在家庭方面,由於經濟及生活的問題,照顧老幼成為年青一代的重擔。此外,一家人共處一室也難免出現磨擦及家庭的糾紛。在社會方面,為老人提供的福利,例如是醫療及消閒場所等都比較貧乏。以上種種的老人現象及問題,都是中國的社會、家庭及教會要面對的問題。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老人問題都有其共通性,都需要社會及教會好好的關注。面對現代老人的需要,華人教會應作些什麼呢?

3. 宗教教育建議

教會的日子愈久,老年信徒就會愈多。老年信徒是教會一個很寶貴的資料,廣東人有一句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信徒有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及屬靈的經歷,可以為教會提供很多寶貴的貢獻。可惜,很多教會都忽略了這寶貴的資源。

一般人都很容易曲解老年人的本質及需要。很多教會同工傳道總是以為老年人已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因而不再給與他們任何事奉的責任,以為他們能來聚會已經不錯了。此外,亦怕老年人的精神不夠,領悟力退化,也不敢提供老人的宗教教育,以至老年信徒失去了培育的機會。其實,如果能善用老年人的特性及恩賜,他們可以成為教會很好的資源,繼續為神的國努力,只要教會能好好的牧養培育他們,他們一定能有一個金色的年華,為主活得燦爛。以下是一些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的建議,供教會參考。

a. 全面的關顧:所謂全面的關顧,就是要照顧到老年信徒身心靈的需要。在上述所講的老年人特徵中,我們知道老年人的身體及心智日漸退化,他們需要照顧及關心。此外,很多老年人與家人的關係不和,或在孤獨中生活,很需要別人的關懷問候。

教會可以透過二個渠道進行培育:

  (1) 老人團契或小組:老年人有他們特別的需要,他們需要朋友,需要關懷,透過建立老人團契或小組,把老人家招聚在一起,方便教會牧養,也讓老人家有相交的機會。教會可以藉著這個團契進行牧養、教育,照顧他們身心靈的成長。在身心方面,團契可以舉行一些有關身體健康的講道,例如如何預防疾病、如何使身心建康、如何消除緊張等。然而這方面的培育需要資源的配合,一些在大城市的教會可能較容提供這方面的培育,然而在一些農村的教會就比較困難。農村的教會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可以藉著有經驗的會友分享有關的題目,或透過探訪來關心老年人的需要,例如某老人病了,有經驗的會友可以建議他吃一些健康的食品等。另外,團契也可舉行一些聯誼的聚會,例如生日會、旅遊、運動等等,讓老人家的身心得著舒展,也讓他們有彼此交誼的時間。在靈性方面,團契可定期舉行一些靈修、查經及祈禱等聚會,藉此牧養他們的靈性。一個好的老人團契,就是能夠照顧到他們身心靈方面的需要,讓老年信徒在晚年得著一個良好的關顧與培育,使他們愉快地渡過晚年的歲月。

(2) 探訪:基於身體的退化及孤獨的生活,老年人實在很需要別人的關心,因而教會的探訪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探訪中,可以關心他們的需要,聆聽他們的心聲,紓緩他們的情緒,給與輔導、安慰及幫助,也可以藉此牧養他們的靈性。探訪工作需要有很好的計劃,特別在農村的教會,老年人居住得比較分散及遙遠,他們很難參加老人團契,探訪能代替團契的功能或補其不足。因而牧者在探訪前要有充份的計劃及預備。傳道同工要了解被訪者的需要,例如是靈性軟弱、身體有病等,同工就要作好準備。例如預備跟他們一起靈修的材料,定期探望,跟他們一起靈修。又或是組成探訪隊,為有病的信老人禱告,並提供一些實際的幫助,例如替他清潔,送一些補充體力的食品給他吃等。這些探訪工作,對老年的信徒很重要,能發揮牧養及培育的功效,因而教會應好好的辦好探訪的工作。

b. 全面的培育:全面的培育就是教育信徒認識聖經真理及裝備他們善用恩賜。教會應善用老年信徒的恩賜及才幹資源。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有用不完的時間。如果教會能善用他們,他們就得著建立及鼓勵,覺得自己還有價值,而教會也因他們的事奉而得福。教會可以透過以下幾方面來就教導他們:

(1) 主日學:主日學不是兒童或少年人的專利,老年信徒也應接受主日學的教導,讓他們在當中學習聖經的真理。有關老年主日學事工這課題,稍後會有專題的討論。

(2) 事奉訓練:老年信徒的身心雖已日漸退化,只要得到適切的教導和訓練,他們可以是很好的事奉人手,因為他們已退休,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幫助教會的事工。老年信徒可以參與的事奉不少:

a)主日崇拜的事奉:教會可讓老年人在主日崇拜中參與一些事奉,例如為當日的聚會及事奉人員禱告、派發週訊、招待等。只要教會提供一些訓練,很多老年信徒都可以升任。

b)探訪工作:一些健康良好、健談及有憐憫恩賜的老信徒是最佳的探訪員,傳道同工應把他們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組成探訪隊,協助教會作探訪的工作。老信徒探訪員尤其適合探訪老年人,因為他們在年齡、人生閱歷及經驗都差不多,能了解被訪者的心境及需要,因而談起話來就較易產生共鳴,也更能建立他們的靈性。很多年老的信徒,都有很多的見證,他們在探訪的過程中,往往能激勵那些軟弱灰心的人,也能幫助那些未信主的認識神,老信徒實在是很寶貝的探訪員,教會應珍惜他們,多動員他們起來事奉。

c)團契的事奉:團契是最好訓練事奉的地方,傳道同工應藉此讓老信徒有事奉的機會,並訓練他們如何事奉。團契可以設立一些事奉的崗位,例如是團長、司庫、事務、文書等等,此外,也可安排老信徒負責聚會,例如是領詩、讀經、祈禱等。只要傳道同工能好好的訓練他們,並給與支持鼓勵,他們可以是很好的事奉者,是傳道同工得力的助手。

d)代禱勇士:很多老信徒都有禱告的負擔及恩賜,加上他們有很多空閒的時間,教會應好好動員他們為教會及信徒禱告。特別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信徒,他們雖然不能參與探訪的工作,卻能在家裡為教會及有需要的人代禱。如果教會能夠動員所有的老信徒成為代禱勇士,為教會禱告,不單能夠建立老信徒的信心,更能使教會強大精壯,因為有這支強大的禱告隊伍,一定能夠攻破撒但的營壘,把人心奪回歸向基督,信徒的生命得以堅固,傳道同工的事奉亦滿有力量,教會必然會強大增長,神的名得榮耀,可見,老信徒的禱告是何等重要。

總括而言,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就是透過生活的關懷、聖經的造就及事奉的裝備來全面培育他們的靈性,好叫他們在晚年時得著適切的關注及牧養。讓他們在晚年時覺得自己仍有價值,有活力,可以服事他人,為教會服務,並能繼續在神的話言中成長。老年信徒的宗教教育是神給與教會的責任及使命,教會應為老年信徒提供適切的宗教教育,讓他們擁有一個身心靈健全的晚年。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