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品格(Character)
- 聖經基礎: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 5:22–23),登山寶訓(馬太 5–7)。
- 神學理解:加爾文認為,真正的道德是因信心而來的感恩生活,而非外在的律法束縛。
- 具體表現:謙卑、誠實、溫柔、自制,追求聖潔。
2. 群體生活(Community)
- 聖經基礎: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哥林多前書 12章),彼此相愛的命令(約翰福音 13:34)。
- 神學理解:Holladay 強調基督徒倫理是群體塑造的,不是孤立的道德主義,而是在教會中學習、彼此成全。
- 具體表現:彼此扶持、赦免與和好、彼此服事、共享資源。
3. 社會見證(Witness)
- 聖經基礎:耶穌呼召門徒作「世上的光、地上的鹽」(馬太 5:13–16)。先知呼籲行公義、好憐憫(彌迦書 6:8)。
- 神學理解:Yoder 在《耶穌的政治》中指出,基督徒倫理不只是個人內心,而是挑戰暴力、權勢與不公義的「社會性實踐」。
- 具體表現:倡導公義、非暴力、照顧弱勢、追求和平。
4. 盼望未來(Hope)
- 聖經基礎:新天新地的應許(啟示錄 21–22),基督徒被呼召以「將來的國度」為倫理方向。
- 神學理解:Witherington 認為,基督徒的道德生活是「上帝國的先嚐」,活出末世的盼望。
- 具體表現:忍耐受苦、不效法世界(羅馬書 12:2),在現世活出將來的國度價值。
✦ 總結
基督徒道德不僅是「守規則」,而是一種 「因信而活、因愛而行、因盼望而堅持」 的整全生命。
- 個人 → 追求聖潔品格
- 群體 → 建立彼此相愛的教會
- 社會 → 成為公義與和平的見證
- 未來 → 活在盼望中,預嚐上帝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