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華人神學院提供的實用/實踐神學訓練,基本上就是教牧神學。它們提供的課程,大概就是講道學、佈道差傳、教會行政、崇拜學、教牧關懷輔導、基督教教育及分齡事工訓練。這些訓練的目的是讓神學生認識如何在堂會內執行既有的日常工作,堂會的架構和活動是這些訓練背後的大框架。這樣,傳統的實踐神學,其所謂「實踐」,是指堂會及與堂會有關的工作,離不開主日崇拜、團契小組、基教課程、佈道關顧等幾個範疇。
這種實踐神學有兩個頗有趣的難題:
一、神學本應是信仰群體的表述,堂會是信仰群體的具體架構。可是,實踐神學在這模式下,變成日常不同生活環節的「執行技巧」探討,要不被批評不夠「神學」,要不就被批評不夠「實踐」。進一步而言,由於它以堂會的活動作為主導因素,而系統神學又被視為「不實踐」,它的「神學」又或精神指導,很多時候是世俗社會類同活動的理論。例如,崇拜的「神學」最後是流行音樂,講道是演說,行政是商業管理。我們很難要求這種實踐神學能轉化社會,更多時候是教會被社會所「轉化」。
二、它的範圍是堂會,但堂會的生活與社會生活有沒有脫節,並不是它的關注點。如此,除非堂會某項活動已完全與社會風氣相反,使之陷入被否定及淘汰的危機,否則,傳統的實踐神學仍可我行我素,繼續傳授那種完全與一般現實生活脫節的「實踐」。
只是,信仰不正是為了實踐嗎?又或神學豈不是我們的實踐的信仰原則和反省嗎?若我們今天不滿教會及信徒故步自封,或許正正是因為我們的「實踐神學」只關乎已成規的堂會活動,沒有將更大的信仰實踐放在其中。西方教會近三十年來,興起一波新的實踐神學運動。它的其中一個關注,便是希望神學反省能夠真正是「實踐」的,讓神學可以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神學及宗教研究主任史雲頓教授(John Swinton)是這運動的重要神學推手。
他提出,實踐神學應具有以下四個特質:
一、實踐神學是批判的,它不怕突破一般神學的定見,更樂意以人的經驗及知識基礎來重新思考不同神學課題。實踐神學應面對人間的痛苦和需要,由它們提出挑戰,讓基督徒看到我們現有的神學資源的不足,繼而再尋問在聖經及教會傳統中,我們可以找到甚麼新的資源來回答這些需要。
二、實踐神學是一種神學。雖然它會運用其他知識及學科,但它的本質仍是神學。為避免其他學科及方法侵吞實踐神學,它以神學來詮釋其他理論,以神學來觀照實踐的方法,而不是反之而行。
三、實踐神學不單關乎教會的實踐及基督徒的經驗,更需擁抱(embrace)世界的實踐和經驗。因著擁抱世界的實踐,它並不是困守在教會四面牆內的神學,它願意與教會外的需要和社群溝通。亦因為它面向和擁抱世界,它願意找出不信群體也可以共同實踐的方向和路徑。更重要的是,當教會擁抱世界,教會重新被提醒她是福音的使者和世人的福音需要。她被要求尋索自身實踐如何彰顯福音的特質,並如何使不信的社群得著福音的好處,帶來生命的轉化。
四、實踐神學乃力求找出忠於信仰及福音的實踐。實踐神學當然希望帶來轉化,但轉化的目的乃是福音。今天教會對福音的理解,太多停在堂會活動的範圍內。但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救恩並不等於堂會的活動。昔日耶穌拯救稅吏撒該,救恩並不發生在堂會內。耶穌轉化了撒該的生命,使他重新與他的社群復和。今天教會的傳福音工作若不能產生這種轉化,的確是可以被質疑它的「實效」為何。但撒該的轉化,並不是指向建立某種「最佳實踐」,而是福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