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職業是天上的呼召


   基督徒是蒙召的,蒙召在聖經中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共通的範疇,就是蒙召過信心生活,如以弗所書所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4:1),或如彼得前書的話:「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1:15)這種呼召叫作「一般性呼召」(general calling)。
 
   但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職業乃是「特殊呼召(special calling),因為每一個基督徒的職業都是特殊的、彼此相異的。例如,在哥林多前書保羅提到:「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6:20
 
他沒有叫所有人都必須丟棄原先的工作,都去單單祈禱、禁食或整天在派單張。反而說:「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上帝所召各人的而 行」(7:17),其中包括了工作:「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7:22)這裡的「僕人」乃是指 當時社會上的奴僕,「自由之人」相對地指著另一個經濟和社會階級。
 
   怎見得工作本身就是事奉呢?以弗所書如此說:「你們作僕人的(指職業),... ...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6:5-7)歌羅西書也寫道:「你們作僕人的... ...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3:22-24
 
   對於特殊呼召,馬弗認定:「每一個基督徒一般來說該有一個呼召。即是說,一定有一些特別的事務... 是那個基督徒要花上他大部份時間的,這個,就是他能榮耀上帝的事情。」
 
卡頓對於職業作為一種對神的事情有如此的講論:
因此一個人是在事奉人中事奉基督...他作工是誠懇的,乃因在神的同在中,因是作一件屬天職業。這樣,他作工是得安慰的,乃因他知道神同意他的道路和工作。
 
   在呼召中作工,在清教徒來看,就是在神眼中作工,卡頓高呼道:
 
啊!讓每個基督徒在他蒙召的工作中與上帝同行吧!在他的職業中留心上帝,也在上帝眼中來作。
 
 
 

上帝也悅納我們處理世務

 
清教徒的工作觀相信是今日教會失落的珍寶之一。這一個認識將會帶給信徒無限的喜樂與安慰。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寫道:
 
當一個婢女烹調或清潔或作別的家務時,由於那裡有上帝的吩咐,甚至乎如此卑微的工作也當讚頌為對上帝的事奉,且遠勝於一切僧侶修女的聖潔和苦修。
 
 他也在註釋創世紀13章第13節時寫道:
 
「家務」看來毫不神聖,但一切家務的工作都比所有僧侶修女的工作可羨慕...這些看來世俗的工作乃是對上帝的敬拜和討上帝喜悅的順從。
 
 詩篇128篇第2節是:「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

 以下是他對這經文註釋的話:

你的工作是十分神聖的事情。上帝欣悅它,藉著它上帝願意傾倒福氣給你。
 著名的清教徒先驅,就是把聖經譯成英文冒死從歐洲帶入英國的勇士,丁道爾(Tyndale)也說道,從外表來看「洗碗和傳上帝話語是有分別的事情;但就取悅上帝而言,兩者毫無分別」。卡頓(John Cotton)談到基督徒的信心能使平凡生活與工作成為聖潔:
 
信心...鼓勵一個人在呼召裡作最家常和最困難的事...這種家常職業沒有一顆屬肉體的心能懂得怎樣去順服而接受;但如今信心把我們放在呼召裡,倘若當中需要到家常職業,信心鼓勵我們去作... 因此,信心能叫人去擁抱呼召裡任何的家常事務,乃是屬乎肉體的心恥於面對的。
 
   早期的清教徒牧者柏金(Willian Perkins)宣告說人可以「在任何的呼召中事奉上帝,縱然這只是掃屋或看羊。」
 
馬弗(Nathaniel Mather)說道,上帝的恩典能「把每一個行動屬靈化」;甚至是最簡單的動作,如「一個人對妻子或孩子的愛」能成為「蒙恩的行動」,並且,「他或吃或喝 〔都是〕順服的行動,因而在上帝眼中是大事情」。
 
斯條爾(Richard Steele)認定說,一間店舖「乃是你最有把握期待上帝的同在和賜福之處」。
 
加爾文也說過:「我們生活和行為中,沒有一部份是不關乎上帝的榮耀的,縱然它十分微不足道」。
 
   該分辨的是,清教徒事奉上帝不只是要「在工作裡」作;如今日已確立的信念,就是在工作環境中作見證、傳福音和辦信徒的聚會。他們乃是認定,事奉上帝是「藉著」那一件工作
 
清教徒能如此認定,因他們相信,生活的每一部份都屬乎上帝的。他們革新了中世紀的觀念,中世紀認為只有祈禱和默想才榮耀上帝,勞動是次等的。縱使信徒能在勞碌中經歷上帝的恩典,中世紀的信念是,那恩典和神聖工作仍有本質上的差別,總是低級些的。
 

基督徒之職業觀


今天我們得花上八至九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在工作,人生的意義幾乎就是職業。基督徒的人生不應該只以職業為目標,因此,必須建立正確的職業觀。

《聖經》對職業有七個方面的意義。

1. 上帝對人的呼召

馬丁路德強調職業是上帝對人的呼召。上帝在創造的第六日,就作出對人的召命。創一28明明的指出:「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上帝安排人有不同的工作,目的是讓每件是順暢地發展。同時,職業無分貴賤,其價值不在乎薪酬、福利、地位及升級的機會,乃在乎上帝的安排和呼召。縱使作父親或母親算不上是一門職業,但養兒育女是作為父母必需的責任,上帝既將兒女賜予我們,則教育兒女就成了上帝對父母的一種呼召。作父母的為兒女付出多一點時間在家,是上帝所喜悅且是有價值的工作,也是為人父母的首要任務。因此,任何上帝所安排及呼召的工作,在祂眼中都有價值。

2. 謀生的技能

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都有不同的職業,包括漁夫(彼得、安得列、雅各、約翰)知識份子(腓力、拿但業、多馬)、稅吏(馬太)及民族主義者(西門、小雅各、達太、猶大)。再者,保羅也靠織帳棚賺取金錢,以此維持自己的生活,保羅在帖後三10-12指出,不做工,便不得吃飯。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有一套很整全的教育制度,他們從小就學習律法書及曉得口傳律法,並且授以一技之長,使每一個人能在社會中謀生。在今日的世界,以職業謀生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須的。

3. 一個磨練

人的工作本是輕鬆寫意,但亞當、夏娃犯了罪,工作便成為一種責罰和咒詛,「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創二1819)這是上帝對始祖的咒詛。所以我們便明白到為何我們的工作有波折、挫敗、工作沉悶及機械化。我們要承認,這是因為我們承受了上帝對始祖的咒詛。雅一2~3;彼前一6~7,二18~19分別的指出人會經歷試煉,那是上帝容許苦難臨到祂的兒女,是要訓練及塑造他們。當我們面對逆境的時候或許可以從下列三個方向解決。

3.1.  正視逆境

把逆境交給上帝,就要從上帝的角度去看它,這常是克勝逆境的第一步。如果逆境是由不順服或犯罪引起,或是因果問題,那麼,你就要承認它,求主赦免。若果不是,就該感謝上帝。

3.2.  求賜力量

當試煉臨到的時候,上帝說:「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所以你應該信賴祂賜你一切所需要的力量,克勝難關,因為克服逆境的本錢,就是求上帝加力。

3.3. 賜下信心

祂能夠作不可能的事,使逆境從重擔變為祝福,祂必賜你信心並要相信祂會行奇事。

因此,職業帶來的試煉,信徒應視之為一種從上帝而來的磨練,使我們更成熟,明白處世之道;在今天這個不信的世代裏,我們更應藉此機會來考驗我們的信仰,好叫我們具體責任感,並回應當前的社會。

4. 敬拜的生活
         
約四21~24記載有關耶穌基督和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耶穌指出敬拜的地點並不重要,因為「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祂 所關注的,是敬拜者的態度。敬拜上帝不只在教堂裏的主日崇拜聚會,敬拜是一種意識心態,是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基督徒的生活當滿有敬拜的心態。在日常的工 作中或生活裏面,也該有敬拜的情操。故此,基督徒應更加投入他的職業,努力盡責,務使職業的生活成為敬拜的生活。然而,當一些職業的本質是跟信徒的敬拜生 活有所牴觸的,那不管薪酬如何優厚、升級機會多大,基督徒也不該加入該行業(如賭博、賽馬),這是基督徒選擇職業的基本原則。

5. 工作見證

自耶穌基督出生至今已經二千年,基督教的不斷成長已致人數天天的加增,那都是信徒的好行為。太五13~16中強調信徒的好行為,要作鹽作光,好使榮耀歸給天上的父。初期教會有不少外邦人加入猶太教,如哥尼流(使十)。 當日的猶太人並沒有積極地作佈道的工作,但在道德敗壞的羅馬世界當中,猶太人那高尚聖潔的生活,卻成為一股吸引力,使不少外邦人願意加入教會。由此可見, 在傳福音的事上,作見證比口傳更有效,且更具體地將福音的內涵表達出來。今天,上帝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是要我們透過職業,將信仰實踐出來。因 此,職業是一扇打開教會與社會的門。

6. 公義的伸張

在二次大戰前夕,德國境內許多基督徒都採納了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作為他們信條的一部分。潘霍華牧師面對當時教會與社會政教不分的現況,並疾聲呼籲:「讓教會仍然是教會!」

創一26指出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因此,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應該反映上帝的屬性,如慈愛、信實、聖潔和公義。今天我們作為信徒,有責反映上帝的形象,並為社會伸張上帝的公義。

7.     工作而致富

工作可帶給我們財富,《聖經》沒有禁止我們賺錢,且要我們積財寶在天(可十17~22),貪財才是萬惡之根(提前六9~10)如何運用金錢,是信徒應該關注的。上帝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裕的社會中,當然有祂的目的。保羅在林後十二14指出「….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

有了兒女,為他們積蓄,供書教學,培育成才,這是父母的本份。今天許多國家仍然非常貧,他們生活在物質缺乏的環境,而我們該學習與常有匱乏的人分享祂的豐富,我們的錢財,可以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福音的工作正正更需要信徒的奉獻,宣教士的工作並非過往的過簡樸生活就可以,生活指數很高,策略的配合也是多元化,加上通貨膨脹,宣教士的工作百上加斤,也需要龐大的經費來拓展福音的工作。為了天國的拓展和福音的廣傳,信徒更要盡心竭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使上帝家有糧,這也是上帝給予我們有優裕的環境和理想的職業的原因。

故此,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的職業,正確的職業觀,能幫助我們更正視自己的職業,敬業樂業,榮耀主名。

基督徒之工作觀


  [ ]
  朋友見面,談起近況,大多會說工作很忙,理由是要」(賺錢謀生);為了衣食而勞碌,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就是工作的目的嗎?現代人在衣食外,更要顧及住什麼房子,坐什麼的車等,基督徒也不例外。因這些變相地也影射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但主耶穌叫門徒不要為了衣食憂慮,保羅提醒提摩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
   原來在我們日常的需要及擁有物中,有一些是必需品,有些是我們希望得到,可以稱為奢望的東西。現代人把這兩類東西混淆了,把一切奢望得到的,都視為必需 品,把工作視為得到這些東西的途徑,於是就成了物質及工作的奴隸。故此主耶穌說不要為衣食憂慮,不是叫我們遊手好閒,乃是說我們倚靠他,肯工作,他就會供 應我們的必需物,有時,更賜給我們一些希望得到的東西。
  [為什麼要工作]
  有些基督徒以為,自始祖亞當及夏娃吃了禁果後,人類便注定要辛苦勞碌工作,才可餬口(參創三19)。其實,始祖未犯罪之前,上帝已令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創一28)又說︰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二15)「修理看守治理就是作工。耶穌又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五17)可見工作是上帝為我們立下的榜樣,也是上帝的命令。
  《創世記》第二章五節有一觀察︰也沒有人耕地,後來才有上述十五節的治理管理。可以說,人的工作,不單是必須的,也是完成了上帝的創造。
  《傳道書》第九章十節說︰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也沒有智慧。可見工作是權利,是機會,也是必須的,我們將來的賞賜,不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乃是在國度中,有作工及管理的特權!
  可見我們現在理解中的工作,和上帝最初給人類的工作的意義及性質已經不同。
  基督要我們在世上作光、作鹽、好榮耀上帝,叫更多的人信福音。但平日我們能接觸的人有限,故此耶穌不但要人工作,管理大地,更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之好種子與稗子的比喻中,說明︰「……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37—40)當主撒種時,他不是把所有種子撒在田的一角,乃是有計劃地,把每一個可用的地方都用上了。我們有否問問主,他為何把我放在某某公司、學校……工作呢!原來這是上帝早已籌算好的,要我們藉此接觸最廣大的人群。可見工作不單是為了餬口,工作更是為了有機會活出基督,為他作見證。我們有了這樣的態度,才可以進一步談工作觀的內容。
  [基督徒工作之基本態度]
  明白了我們為何要工作後,有些基督徒便大發熱心,見到同事便拉著他們談道,以至同事都退避三舍,認為他是宗教狂熱分子,這樣便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帶來反效果。
  我們必須認清楚︰傳福音固然是重要,這是我們的大使命,但更重要的,是要上帝得著榮耀,保羅說︰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十31)這個無論作什麼當然也包括傳福音!或問︰傳福音也會不榮耀上帝嗎?原來撒但常混淆基督徒價值的先後次序,使我們徒勞無功。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若肯向凱撒點頭,他們可以安然居住,繼續傳他們的福音,但這樣的信息必是軟弱無力,教會也必會夭折了。所以很多上帝的僕人,不肯向惡勢力妥協,也是教會不應用不合上帝的心意的手法,招徠群眾,去傳福音的緣故!基督徒在工作場所,也應認清楚見證的先後次序,才能榮神益人。
  一個基督徒,在工作場所,必須有幾個不可少的見證,才能讓人渴慕福音,至終可以得救,榮耀上帝的名。
  一、品格及生活上的見證
  你的僱主及同事,還沒有見你工作成績前,必已先接觸到你,我們的品格及生活,與世人有分別嗎?你知道你的信仰從第一天開始,已在受試考驗嗎?(這詞原文是peirazo,當日常指在陽光下分辨錢銀的真偽)你的信仰是理論化的,還是貫徹生活的呢?但以理與三友在開始時,就立志,不用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這樣開始了七十年的事奉。
  在談笑風生時,人能覺察我們內裡的生命?那生命是真誠、聖潔、仁愛、勇敢的嗎?我們的言行、接待人、關心人,為人犧牲等像主嗎?若我們自稱是悔改重生的信徒,卻在生活中沒有更高的表現,那他們為何要信我們所信的主呢?
  通常同事不肯信主,常是因他們以為基督徒就是每星期日去教堂,他們在我們身上,見不到信與不信者的分別。今天我們在生活及品格上,與世界有什麼分別呢?我們的水位差距太少,就沒有力量可言。主耶穌說過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今日很多基督徒——「被人踐踏連帶主的名也被篾視,是否因我們失了鹽的味?摩西勉勵以色列人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三十三25)這也是對我們的提醒。
  二、工作上的見證
   這也是你僱主及同事對你的接觸點。若你滿口福音,但工作時卻是遲到早退、怠忽職守、辦事粗心、錯漏百出,在職責範圍內,不求力善,不思上進。那麼人若知 道你是基督徒,上帝的名反被羞辱。有些基督徒或推說在工作場所的工作是次要的,在教會中的事奉才是重要的,這是不成理的,主曾叫我們在小事上忠心,他才把 更重要的事交給我們(參太二十五章),保羅也提醒不要只求眼前事奉,討好人︰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西三2223)
  但以理給我們一個好的榜樣,他在不信的人中為上帝作見證,聖經說︰那時總長和總督,尋找但以理誤國的把柄,為要參他,只是找不著他的錯誤過失,因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但六4)可見工作職責上的見證,是我們的基地,有了這基地,我們才可有效地為主作證。
  三、金錢、名與地位
  工作或作生意既是為了賺錢,基督徒更堂而皇之,說是為了奉獻,那當然是越多越好了。故我們對金錢,名利有正確的看法便很重要,問題是,我們真的只為衣、食、奉獻等而工作嗎?基督徒兼職或夫妻兩人雙薪收入,為了什麼呢?一個好的測驗,我們若不如此,便不能達到上述工作的目的嗎?
  你會發覺我們要增加收入的藉口,常不是因為我們有所需要,而是我們有所要求,要有更多的物質︰大的房子、名貴的房車……但聖經說︰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十三5)又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
  俗語說︰以石試金,以金試人。很多基督徒熱心,有追求,辦事精明,作事無懈可擊,卻過不了金錢這一關。華人基督徒中經濟穩定的不少,但在慈善及濟貧,把一杯涼水給需要的人,遠比不上大部分的西國信徒。我們慷慨解囊,是否比回教教徒、佛教教徒或不信宗教的人文主義更高貴呢?還是我們仍不明白,主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十足的升斗……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38)我們信這句話嗎?
  中國人說大富由天,說明財富是從上帝而來。一個主人要發展業務時,必把錢交給一個會理財的經理,上帝把錢財交給我們,是看我們怎樣用這些資源,為天國事業投資,若我們只把錢存在自己戶頭,用在自己身上,他怎能再交更多錢給我們呢?要記著,上帝賜福給我們,常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
  當然,上帝若賜我們一份好的工,因工作性質及酬勞,帶來社會上的地位,那我們不應使用一輛不可靠的二手車,也不應穿得破舊寒酸,凡事應以合宜為尚。因為聖經也告訴我們︰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四、信仰
  這是最重要的。
   在工作時,上帝常會讓撒但試探我們,好叫你有機會一開始便承認主名。可以想像的,我們那時最希望和他們打成一片,但他們卻希望你與他們去打牌、上夜總會 等,你要拒人千里之外嗎?其實這也正是作見證的大好時機,告訴他們聖靈不願你到那些地方去,因為你是基督徒;更可以反守為攻,提議去看球賽、聽音樂會、遠 足等,更可以請他們參加教會活動,或地區性家庭查經等,他們不但會尊重你,並發覺你和他們仍有很多可共通的渠道。
  在開始時讓僱主及同事知道你基督徒的立場是好的,這可以在飯前謝恩、桌上的小擺設、壁上的日曆……表明出來。若週末要輪值,你應儘可能表明星期天去聚會及敬拜,是你優先的條件。因為聖經教導我們要守主日的(參來十25)。當然你也要在別處補償同事,使他們知道你是公平相待的。我認識兩作外賣店的姐妹,在星期天關店,兩人皆經歷上帝的信實及極大的賜福。
  重要的,要知道這是屬靈戰爭,失了橋頭堡,要反攻就事倍功半了。有了以上基礎,將來你不參加一些不合真理的行動時,僱主及同事知道你只是貫徹始終而已,也要記著主在《路加福音》第九章二十六節說︰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若你是老闆,可以有些富有創造力的方法直接傳福音,如放些單張、小冊子或基督徒刊物在待客室,或甚至直接給顧客。也可在一些承接廣告的基督教刊物上,作贊助商戶。謹記上帝給你的崗位,可能正是為現今的機會
  不單是承認主名,且因你是得救的基督徒,知道今生不過是至暫至輕的考驗時期,那真正的事仍待將來,故此你對名利、對人生觀應與別人不同的。若我們不是這樣看世事,那我們應當檢討自己的信心及信仰,這是決定我們的人生觀、工作的態度,及對金錢、名、利的看法的決定因素。
  我們的上帝若是活的,我們對工作自然會盡心竭力,因為我們是為主作的,也是為討他的喜悅作的。我們在逆境中,會顯出有平安,可以把困難交給主。
  作主門徒的人,也需對聖道有所認識,對得救的問題有清澈的理念,因為我們若行上面的原則,同事便會尋求我們心中力量的來源,羨慕要認識我們的主,那時我們卻不可無詞以對。因聖經教導我們︰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 ]
  基督徒找尋工作的不少,但卻不都認識基督徒的工作觀,期盼這裡數點,對我們每人有提醒。古聖徒訓誨我們︰要不斷地傳福音,必要時,可用言語!

工作對信徒的意義--榮耀上帝


工作不是咒詛,而且沒有聖俗之分,肯定的是所有工作的價值是平等,而且在上帝面前的價值是相同,而每個信徒皆有其聖召,為要在工作上見證上帝及實踐上帝的旨意。

因此若基督徒明白工作不是咒詛,並認為工作沒有聖俗之分,皆來自上帝的召命,為要服事上帝,信徒能從身份上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那麼信徒就有動力去工作及能工作上找到最終的意義--榮耀上帝。

所謂的聖俗之分在於區分信與不信的群眾,而不在於工作本身上,因此信徒()是被召在工作上向俗(未信者)見證上帝,而這聖召觀是支持信徒在工作上堅守的動力,而基督教的末世觀是給予信徒在工作上忠心工作的盼望與憑據。

工作有聖俗之分嗎


在舊約時代,上帝特別揀召了利未人分別為聖作祭司的職份,如申183-5「祭司從百姓所當得的分乃是這樣:凡獻牛或羊為祭的,要把前腿和兩腮並脾胃給祭司。初收的五穀、新酒和油,並初剪的羊毛,也要給他。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從你各支派中將他揀選出來,使他和他子孫永遠奉耶和華的名侍立事奉。」從而推論工作是有聖俗之分。

根據楊慶球在《馬丁路德學研究》指出中世紀一直把聖職稱為屬靈階級,沒有聖職的信徒稱為平信徒。前者有屬靈權柄,後者在教會沒有地位。當時的教會只認為直接服事上帝的聖職,才是基於上帝呼召的上帝聖使命如亞奎那認為世俗活動是肉體的事情,儘管它體現了上帝的旨意,但世俗活動本身,如吃飯、喝水一樣,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見世俗工作是沒有價值可言。

可見,認為工作是有聖俗之分這觀點主要強調在中世紀時期,為的堅固教皇制度及突顯聖職人員的地位,支持工作是有聖俗之分的觀點是建基在特別的揀選上,而不是信徒的身份上及工作的本身上,所以這觀點並不足支持工作是有聖俗之分,只表明工作是有不同及上帝在每個信徒身上的呼召也有不同。

韋伯(Max  Weber)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指出在路德以前,無論天主教或古代民族的語言中,世俗的工作/ 職業並沒有召命的意義,但從路德開始提出任何的工作皆是來自上帝的召命(Vocation)。根據韋伯的定義:「召命是指一種終生的任務,一種確定的工作範圍。」

路丁路德是提出工作沒有聖之分的第一人,他提出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打破聖俗之分的階級觀念,他認為一個受洗歸入基督的人就是祭司。這觀念建構於出埃及記196節︰「你們要歸我作祭的國度」及彼29節︰「你們是有君尊的祭司」兩段經文來建構平信徒皆祭司的理論。這觀念所針對的是中世紀教宗制度的超然地位,他相信平信徒祭司與教會的聖職分屬兩個層次,而兩個層次又互相支持。

路德理解工作與召命有關,他認為工作是一項神聖召命,各種的工作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是上帝把人安放在不同的崗位上事奉祂。他肯定日常工作的價值,他認為個人道德的最高表現,在於人忠心地完成世俗的事務。路德認為保羅在林前720描述人的工作就是人的召命,路德認為人從事某種職業,其實是履行上帝給人的特定義務,在人所處的環境行出上帝的旨意。 

路德認為成聖生活不再侷限於中世紀的修院,反而落在日常生活中。路德曾說:「上帝應許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慾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的裡所處地位的責任義務。這是他的天職(calling)」。同時,路德認為內心既不涉及外體的行為,外體的行為就不能以屬靈或屬世來作為高低的判別。

加爾文承繼路德對工作的觀念,加爾文表示:「『職業』這詞含有呼召的意思;而所謂『呼召』乃是指上帝用祂的手指頭指向某一個人說,我要你如此如此的生活。」

他亦認為全備的生活應包括兩方面,即:屬靈和屬世的關懷,任何有關聖俗的區分都是人為,而且具破壞性。他認為所有的職業只要是對大眾有利益的,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一律平等。然而加爾文對工作的觀念亦有超越路德的地方,就是人需要上帝祝福其工作,他接納貿易和收息,他更認為基督徒在工作上管理世界的日常運動及修理它,以致能榮耀上帝,加爾文的工作觀是帶有屬靈的層次及價值。

         加爾文主義者更認為工作是順服上帝的一種表現,通過俗世上職業中積極地倫理生活,能夠參加在世上榮耀歸於上帝的事工。

         在路德、加爾文後的上帝學家大都認同並肯「工作皆是來自上帝的召命(Vocation)」的觀點,他們進而關心在聖()與俗(不信)中如何發展神聖。

         巴特的呼召建基於基督的揀選,他認為全人類已在基督裡蒙揀選、與上帝和好,重蹈了耶穌基督蒙揀選、從被定罪變成蒙憐憫的歷史;這樣,上帝並不是揀選一些人而撇棄另一些人。既然每一個人也是蒙上帝的揀選,即人是帶著上帝的召命生活,要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

田立克提出人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開發深度的層面,就進入宗教領域,而不必被形式化宗教活動的侷限,忽略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具有「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向度。他這觀念打破了聖俗的界限以後,從生活實際經驗尋找深化的層面,作為聖的領域,從而帶出在俗世的工作裡也可以經驗聖。

潘霍華努力打破神聖與世俗的分野,他提出「非宗教的解釋」(non-religious interpretation)及 「非宗教性,世俗的基督徒」、「用世俗的方式講解」,他關心的是對這無宗教的世界重新「解釋」基督教信仰,但其意義不單只是用非宗教術語釋經或宣道,並且 涉及崇拜、制度和社會行動。潘霍華這些的觀點有助拉近信徒與非信徒之間的隙縫,應用於工作上,可有助打破聖俗之分的觀念,讓信徒明白任何的工作也可展現基 督教信仰。

Miroslav Volf認 為工作神學是反映自然和人工作結果的教條,它提出一個框架讓人量度人有什麼應該做,有什麼不應該做。他認同正作是一種召命,不過他認為路德的召命是靜態 的,沒有處理工作的疏離、被壓榨等問題,他提出聖靈給人的恩賜,他認為透過聖靈的引導就能處理這些問題。他從「新的創造」看工作,他認為當中最重要的動力 是聖靈參與,工作是由聖靈主動的導引。

總括而言,路德、加爾文等重新肯定一般工作是基督徒生活重要的一部份,不是一種牽累,他們提出的聖召更肯定工作的價值,而韋伯更認為改革家本於上帝的選召來解釋聖召或工作,是更正教的工作倫理的重要元素。

其 實自路德開始至當代,大部份的神學家皆認為工作是沒有聖俗之分,分別在於人有沒有召命,而這召命觀會直接影響工作者的工作態度,信徒認為上帝呼召人放在不 同的崗位上事奉祂,因此要忠心地完成工作,以榮耀及見證上帝;而沒有召命的人則視工作只是經濟的活動,是為生活而做,沒有神聖意義可言,反映出,工作本身 是沒有聖俗之分的,聖俗之分在於信與不信的群體身上。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