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靈性低潮的牧養

  

在牧會或屬靈陪伴中,「靈性低潮」是一個極常見但也非常敏感的議題。這種經歷有時被稱為「靈命荒漠」、「信仰的黑夜」或「內在的乾渴」。從牧養神學的角度,我們不僅需要了解靈性低潮的現象與根源,也要從聖經與教義中找到同行與盼望的方式

以下是完整的牧養框架與建議,特別適用於牧者、輔導者、小組長與屬靈導師的陪伴工作:


一、什麼是靈性低潮?

靈性低潮並不是信心的喪失,而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感受變得模糊、疏離甚至沉默。

常見症狀:

  • 禱告時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
  • 對讀經失去渴望與感動
  • 對聚會、服事提不起勁
  • 感到信仰空洞、無力、懷疑
  • 遭遇苦難或失望後對上帝感到困惑或生氣

可能原因:

  • 長期服事過勞(身心耗竭)
  • 禱告未蒙應允、夢想破滅
  • 經歷失去、哀傷、創傷
  • 潛在罪惡感或自我控訴
  • 靈命成長的自然階段(例如信仰的「黑夜」)

二、聖經中的靈性低潮人物

聖經充滿了「靈性低潮」的真實故事,這些不是羞愧的見證,而是上帝與人同行的記號。

🔹 大衛(詩篇 424313 篇等)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詩42:5

  • 他以詩歌哭泣、懇求,從深處吶喊上帝的同在。
  • 他沒有假裝「一切都好」,而是赤裸地向上帝傾心吐意。

🔹 以利亞(王上19章)

  • 剛勝過巴力先知,卻陷入極度沮喪與求死。
  • 上帝不是責備他,而是用食物、休息、安靜、微小聲音來恢復他。

🔹 耶穌(客西馬尼園、十架上)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27:46

  • 耶穌也進入靈性的黑夜,祂知道我們一切的困境與痛苦。
  • 祂的沉默不是放棄,而是與我們同行。

三、牧養中的回應:五個實踐建議

1. 給出「靈性低潮」的空間與尊嚴

  • 不要急著「解決」或「糾正」。
  • 鼓勵信徒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與「上帝的沉默」共處。
  • 使用詩篇作為情感的出口。

2. 陪伴比解釋更重要

  • 多數人在靈性低潮時,不需要神學解釋,而是需要靜靜地陪伴
  • 用祈禱、傾聽、擁抱來體現「上帝與我們同在」的真理。

3. 從「感覺上帝不在」到「相信祂仍在」

  • 信仰不只建立在感覺上,更建立在上帝的應許與十架的愛上。
  • 引導他們回到基本的真理:上帝的愛不因我們的情緒而改變。

4. 恢復簡單的靈性生活:不是多,而是真

  • 鼓勵他們回到簡單的禱告:甚至只是一句「主啊,憐憫我」。
  • 引導他們用固定的經文反覆默想(如詩篇23、羅馬書8章)。

5. 提醒:黑夜過後仍有黎明

  • 靈性低潮不是信仰的終點,而是轉變的契機。
  • 許多上帝重用的僕人都經歷過靈命的黑夜(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德蘭修女等)。

四、教義支撐:為什麼靈性低潮不是上帝的離棄?

📖 上帝的同在論(Immanence of God

  • 上帝不是按我們的感覺來決定是否與我們同在。
  • 馬太28:20:「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 基督的受苦神學

  • 希伯來書4:15:「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
  • 耶穌能體會我們的無助,祂不是遠在天邊的上帝。

📖 聖靈的保證

  • 即使我們軟弱,聖靈仍為我們代求(羅8:26)。
  • 靈性低潮中,我們仍屬於上帝。

五、屬靈導引範例:怎麼陪伴一位靈命低潮的信徒?

👤 信徒A:「我禱告了這麼久,上帝好像完全沒有回應。我是不是不夠好?上帝是不是已經放棄我了?」

屬靈同伴可以這樣回應:

  1. 「我知道這很痛苦,謝謝你願意分享這樣誠實的心情。」
  2. 「你知道嗎?連大衛、以利亞和耶穌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3. 「上帝沒有離開你,雖然祂現在看似沉默,但祂仍與你同在。」
  4. 「願意我每天陪你用一段經文慢慢禱告嗎?不用長,也不用有感覺,只是陪你一起等候。」
  5. 「這不是上帝的審判,這可能是上帝在你生命中做深工的時刻。」

六、結語:靈性低潮中的牧養,是陪人穿越曠野

靈性低潮不是信仰失敗的記號,而可能是靈命更新的轉捩點。牧者與屬靈導師最大的任務,不是讓對方「感覺好起來」,而是成為他們在荒漠中的同路人,用上帝的話與愛,溫柔地引導他們繼續走下去。

牧養神學與教義

  

「牧養神學與教義」是一個極具深度與實踐意義的主題,它連結了信仰的理論根基(教義)與教會實際的牧養行動(牧養神學),不僅關乎我們如何「理解」信仰,更關乎我們如何「活出」信仰。


一、什麼是「牧養神學」?

牧養神學(Pastoral Theology)是一門反思教會牧養實踐與神學原則之間關係的學科。它不是單純的「做法」,而是探討「為什麼這樣牧養」的神學基礎。

牧養神學的核心特色:

  • 根植於聖經,回應人心靈與群體的需要。
  • 重視牧者的生命與教會的處境。
  • 關注關係(牧者與信徒、信徒與神、教會與社會)的神學意義。
  • 以「道成肉身」的神學精神來回應具體的生活處境。

二、什麼是「教義」?

教義(Doctrine)是教會在歷史中對上帝、救恩、人、教會、末世等基本信仰的系統整理。
教義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信仰生命的根基,是「教會所信」與「信徒如何活出信仰」之間的橋樑。

常見的核心教義如:

  • 三一上帝論(上帝是三而一)
  • 基督論(耶穌的神人二性)
  • 救恩論(因信稱義)
  • 教會論(教會的本質與使命)
  • 聖靈論(聖靈的工作與恩賜)

三、「牧養神學與教義」之間的關係

1. 教義是牧養的基礎

  • 沒有穩固教義的牧養,容易成為人本或情緒導向。
  • 例如:若沒有正確的基督論,安慰悲傷者時可能忽略耶穌的完全人性與祂的復活盼望。

2. 牧養是教義的實踐與驗證

  • 教義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或信仰宣言中,必須在生命關係中被實踐。
  • 例如:三一論不只是抽象神學,乃是在關係中顯明愛的本質——這引導教會建立合一而非控制的關係。

3. 牧養神學挑戰教義的應用與詮釋

  • 在痛苦、懷疑、家庭破碎等情境中,傳統教義如何說話?如何避免只是理論性的回答?
  • 牧養神學要求我們以「受苦的基督」重新理解救恩與同理。

四、實際應用:在教會中如何結合牧養與教義?

講道:

不只傳講真理,更要進入會眾的處境與心靈。
**
例子:**講「救恩論」時,除了說明因信稱義,也談到信徒對自我價值的掙扎,以及上帝如何在基督裡接納我們。

關懷:

探病或陪伴哀傷者時,不只是陪伴,還能帶出「受苦神學」、「復活盼望」、「榮耀中等待的盼望」等信仰信息。

教導門訓:

裝備信徒不只是學會查經技巧,更是建立以福音為核心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從教義中活出門徒的生命。


五、在神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以玉山神學院為例)

玉山神學院致力於培養不僅「知道神學」的學生,更是「活出神學」的牧者與信徒領袖。

  • 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將神學用於現實生活與牧會挑戰中。
  • 教義課不是單單記憶條文,而是學會怎樣在輔導、講道、牧養危機中「帶出」這些教義的力量。

🎯 小結

教義

牧養神學

建立信仰的根基

活出信仰的樣式

回應「我們信什麼」

回應「我們怎麼活」

守護正統

傳遞憐憫與盼望

以聖經為源頭

以人的處境為導向

📖 提摩太後書 4:2:「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牧養神學研讀計畫(建議 8~12 週)

  

🧭 學習目標

  1. 建立牧養神學的聖經基礎與歷史傳統理解
  2. 探討當代牧養挑戰與文化背景的對話
  3. 學習靈命塑造與全人關懷的方法
  4. 應用於教會、小組、個人輔導與靈性陪伴中

🗓每週主題與內容規劃

1–2 週|牧養神學是什麼?

  • 核心經文:彼得前書 5:1-4、約翰福音 10:1-18
  • 學習焦點
    • 牧養的聖經根基(耶穌是好牧人)
    • 神學定義與歷史演變
    • 現代牧養神學與實踐的關聯
  • 推薦閱讀
    • Eugene H. Peterson《牧者神學:以神為中心的牧職回歸》

3–4 週|耶穌的牧養典範與門徒關係

  • 核心經文:馬可福音 3:13-19、路加福音 24:13-35(以馬忤斯路上)
  • 學習焦點
    • 耶穌與門徒的生活同行模式
    • 牧養中的陪伴與臨在
    • 靈性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的開端
  • 實踐建議:試著與一位弟兄姊妹進行一次「靈命對話」

5–6 週|全人關懷與苦難神學

  • 核心經文:約伯記選讀、哥林多後書 1:3-7
  • 學習焦點
    • 怎樣面對信徒在苦難中的信仰困惑
    • 全人關懷模型(身、心、靈、社、靈性)
    • 憐憫與真理的平衡
  • 推薦閱讀
    • Henri Nouwen《受傷的治療者》(The Wounded Healer

7–8 週|教會與牧養文化建造

  • 核心經文:以弗所書 4:11-16、使徒行傳 2:42-47
  • 學習焦點
    • 如何建立一個「彼此牧養」的教會文化
    • 小組與門訓中的牧養元素
    • 領袖訓練與信徒裝備
  • 實踐建議:評估你所在教會的牧養模式,有哪些可以更新的地方?

9–10 週|牧養與倫理議題

  • 核心經文:羅馬書 12 章、加拉太書 6:1-2
  • 學習焦點
    • 當代牧養面對的社會倫理挑戰(性別、婚姻、心理健康)
    • 如何在愛與真理中引導信徒
    • 從牧養角度思考公共議題
  • 延伸閱讀
    • Timothy Keller《在懷疑中擁抱信仰》(The Reason for God

11–12 週|靈命塑造與屬靈導引

  • 核心經文:詩篇 23、約翰福音 15 章(葡萄樹與枝子)
  • 學習焦點
    • 牧養中的靈性陪伴與屬靈操練
    • 默想、靈修、安靜禱告等操練在牧養中的角色
    • 牧者自身的靈命修復與持續更新
  • 推薦閱讀
    • Richard Foster《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 附加資源

  • 📖 神學書單補充
    • Andrew PurvesReconstructing Pastoral Theology
    • William WillimonPastor: The Theology and Practice of Ordained Ministry
  • 🎧 Podcast / 線上課程(如可用):
    • Regent College Pastoral Theology 課程
    • 各大華人神學院的 YouTube 頻道(如中華福音神學院、建道神學院)
  • 默想與反思問題(每週可選一題):
    • 我在牧養中最常遇見的張力是什麼?
    • 耶穌的牧養方式與我目前的服事有哪些差距?
    • 我是否有靈命導師?我願意成為別人的屬靈夥伴嗎?

 

對牧養神學迫切需要

 牧養神學(Pastoral Theology)不僅是關於牧者如何事奉,更是關乎整個信仰群體如何活出上帝的愛與真理,特別在關懷、輔導、教導和靈命塑造的層面上。

一、為什麼牧養神學現在如此迫切?

  1. 靈命荒漠與心理壓力增加
    • 後疫情時代,許多人經歷了孤立、焦慮、失落與創傷。教會若沒有紮實的牧養神學作為根基,很難有效地提供靈性上的引導與心理支持。
  2. 教會領袖的耗竭與迷失
    • 許多牧者與教會領袖面對「牧養疲乏」、角色模糊與會友期待的張力。牧養神學提供一個整合的框架,幫助牧者在神學、靈命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
  3. 信仰與文化的斷裂
    • 當今社會價值快速轉變,許多信徒在倫理議題(如性別、婚姻、科技、社會正義)中迷失方向。牧養神學能幫助教會以愛與真理來面對這些挑戰。
  4. 教會模式的轉型
    • 傳統聚會式的教會正在轉型為更彈性、更關係導向的小組、線上或社區教會,這些新模式需要新的牧養思維與神學支撐。

二、牧養神學的核心議題

  1. 道成肉身的牧養(Incarnational Ministry
    • 就如耶穌「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4),牧養神學強調同理、臨在與陪伴的價值。
  2. 全人關懷(Holistic Care
    • 包含靈性、情緒、心理、家庭、社群等層面,牧養神學促使我們不僅關心信徒的「信仰狀況」,也關心他們的生活處境。
  3. 苦難與神學
    • 面對病痛、死亡、失落與災難時,牧養神學提供信仰的回應與盼望的話語。
  4. 靈命塑造與屬靈導引
    • 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與上帝的關係,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生命同行。

三、如何深化牧養神學?

  • 從聖經出發:深入研讀耶穌如何牧養門徒、保羅如何牧養教會(如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提摩太書信)。
  • 對話經驗與文化:了解信徒的生活背景,聆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建立回應式的神學。
  • 裝備信徒共同參與牧養:牧養不只是牧師的責任,更是整個教會身體彼此關顧的呼召(參《以弗所書》4:11-16)。
  • 與其他學科對話:如心理學、社會學、輔導學,幫助牧養工作更具深度與實效。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