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教會教育事工之策劃原則——信徒狀況和資源分析

  這項最前哨性的任務,就是教會要明確認知,如何針對信徒的問題和需要,提供他們應有的栽培和服務。
 
以下幾個問題為分析之方向︰
 
(1) 信徒本身在生理、心理、社會、靈命上有怎樣的需求或困擾?
 
(2) 社會潮流對信徒的影響為何?
 
(3) 信徒在教會中的參與性和對自我角色發揮的滿意程度如何?
 
(4) 信徒對團契生活的適應力和配搭聖工的狀況如何?
 
(5) 培育信徒的人力資源(教師、輔導、小組長、信徒領袖等)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分配?
 
(6) 教會的硬體設備(教具、課室、圖書館、視聽資料等)資源是否足夠或滿足相當程度的需求?

培育信徒之評估與檢討

     基督教會與基督化家庭的信徒培育使命是極其重大的,二者亦需彼此配合得密切,才能達成培育的計劃與任務。若從資源供給、系統化教導,以及應付社會多元型態三方面來看,教會在這個時代對信徒的培育責任,似乎比基督化家庭更加沉重且艱巨。多年來眾教會的確不遺餘力地推動信徒培育事工,然而,當我們平心靜氣地回顧並檢討以往的培育事工時,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美中不足和缺失。讓我們不以消極的態度與心情來評估種種的培育事工,而是在主裡謙卑地去發現我們過往的一些盲點、誤解或缺失,以期在未來的年日裡能夠更討主喜悅。以下所提出的種種問題,是值得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仔細思考的︰

1.認為培育就是課堂的教導,而忽略了課後和日常生活中生命的影響。
 
 倘若牧者、教師所予信徒的教導,單是知識的傳遞,而缺乏個人生命的感化(或有言行不符的衝突),則難以達到真正平衡的培育目標;言教與身教的結合才是達成培育果效之主因。一般而言,信徒靈命的培育多賴講台信息的供應(聽道),而師生間(牧者和信徒)個人化的接觸機會則甚顯貧乏(例常性的探訪並不一定能達成建立深厚師生關係,和形成生命感染與影響的目標),以致信徒在實際靈命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屬靈的認同對象與誠摯靈伴的輔助,一旦面臨在作屬靈和屬世界的價值抉擇時,內心徬徨、疑慮和無力的感覺,必成為其靈命停滯不前或突破成長之強力考驗。故此,教會牧者和屬靈領袖(包括基督徒父母),務必重視課後的輔導(包括關係的建立),並加強日常之聯繫和接觸的機會,方能確實地知曉羊群的景況,以彌補課堂培育的缺失。筆者以為,完整的培育哲學,是具備了課堂(講台)、課後(生活)之「雙管培育」的內容。

2.教導經常只是停留在供應聖經知識的層面,缺乏將具體力行聖經的方法提供給信徒作參考和指引。
 
 既或附帶情感層面的激勵,惟僅構成會眾一時情緒上的認同而已,對於達成力行真理的目標無甚助益。一般採取所謂「注入式」的教導,僅將知識充塞(填)入學習者的頭腦,並沒有將「如何( how?)」回應和實踐上帝的話語之「具體方法」和「屬靈忠告」提供給學習者,以致信徒的屬靈生命難以在扎實的根基中——「聽道與行道回應中之成長」,朝著正常的速度邁進,以致長期停留在「吃奶」和「作嬰孩」的階段。

3.教導的對象不夠全面化,以致靈命培育不能作到深入的追蹤和「一網打盡」的程度。
 
 大多數的信徒僅能維持每週一次的主日崇拜,領受有限的教導,只有小部份的信徒能參與較多積極的造就。培育不夠全面化和深入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a. 教會硬體設備不足,沒有足夠的場地增開教導或訓練的班級,供不同年齡或某種階層(某就業類型)的信徒學習。
 
   b. 教會中能執行培育事工的師資(牧者、教師、同工)欠缺,致使教導與培育計劃(包括探訪、協談等)不易推展。
 
   c. 欠缺完整的培育教材,以致只有小部份信徒(如︰小部份的知識份子)可以參與。
 d. 教會沒有專門負責基督教教育的專職人員(牧師、教師),去有計劃地設計培育的內容並推動人人參與培育的課程(教室內與生活中的)。

4.基督化家庭未能與教書的培育計劃積極配合,以致教會猶若失去一條有力之合作膀臂。
 
 信徒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往往多於教會許多,教會若缺乏深入家庭的系統造就材料,則難以鼓勵信徒在家中學習。再者,處於目前交通壅塞並忙碌的工商業社會裡,時間就是金錢,信徒亦可能因往返教會感覺不便而放棄學習;因此,固定的每日或每週的家庭自習培育課程,是有必要為信徒設計的,否則光憑每主日一次的聽道是不夠的。教會有必要為各年齡的信徒,預備在家中動「思想」和動手「寫」與「做」的聖經及屬靈教導方面的家課(家庭作業),好教培育工作得以具體並積極地在各個年齡層面推展。

5.教會所設計的課程內容通常以聖經為主;缺乏提供信仰與生活之「時代性教育」的教導(如︰基督徒之政治觀、移民觀、投資觀、婚姻觀、就業觀、退休觀),甚至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知識教導(如︰身心保健、疾病預防、財物管理)亦顯不足;以致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之聯系及應用上,缺乏作深入省思和面對時代潮流衝擊的能力。

6.教導的課程往往顯得千篇一律,教導的題材重重覆覆,內容又不一定能應付時代的需求,以致不易吸引或提高信徒的學習意願和興趣。

7.擔任教導與培育的人員(牧師、教師),有時因為應付過於繁忙的工作,而無法對某段時間內(如︰一季的主日學)的教導或培育事工,作全人、全心、全時間的委身,以致其本身成為培育事工的攔阻。(教會牧者和教師要留意此事,切勿因為忙於應付他處的講道或事奉,而忽略已經計劃好了的某個課程講授,一再地請人代課,會使學習者感覺牧者(或教師)一心二用,不夠委身,因而失去學習的熱誠。

8.培育的方法與傳達技巧過於呆板,或顯沉悶、單調,以致難以吸引人持續地接受培育的興趣。

9.培育事工全面架構鬆散,各年齡層的教導發生脫節或資源 重疊浪費的現象,致使無從評估培育果效,更遑論在缺失 和發生困難的部份,作合事宜的修正及調整。開設一門接著一門的不同課程,並不能達成培育的使命。唯有透過適時和經常性的正確評估(如︰課程是否針對信徒的需要?師資是否確實委身?考核信徒靈命的具體計劃如何?),才能於未來的後繼工作,作重新的「診斷」而「對癥下藥」。將教會幾處培育環節脫落與架構鬆散的方位,例舉如下︰
 
 a.   以主日學或周間培育教材而言,鮮少信徒能接受從幼兒級、兒童級、少年級、青年級、前成人級、中成人級,以至後成人級之一貫性系統教導(包括聖經與生活教導)。

b.   缺乏面對人生成長階段之連續性的教導(如︰由兒童期轉成青少年期的身、心變化的教導;適應中年生活的教導;維系婚姻生活的教導;成為祖父母的教導……),以致信徒在面臨生活與角色轉變時,方寸大亂,欠缺應變和承受壓力的能力。由於基督教教育主張「全人」的教育,因此,信徒除了要學習聖經之外,也得接受多方面的知識訓練,以應付生存(包括防息未然)並達到成功社會化的需要。
 c.   缺乏幫助不同年齡的信徒,面臨各式危機(crises )的教材,其中包括「危機認知」和「危機處理」。譬如︰教導面對突然喪偶的危機;教導一位年幼失怙者面對其困境;教導突罹絕癥的驚懼病患;教導正確的性生理知識;教導應付中年危機;教導如何面對生命暮年;教養智障、殘障者;教導單親家庭的親與子;教導兩代之間或三代之間的相處之道;教導面對當今社會衝突的價值觀……
 
 d.   訓練合格師資(培育者)的教材不夠廣面。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為在各個不同「單元」的群體中,預備該群體能以使用的「培育人才訓練」的教材。譬如說,教會中能擔任培育事工的人才僅僅限定某些人,而這些人並不一定合適於某一單元內的群體(如,勞工、貨車司機、銷售員)中作培育的工作,倘若能訓練某一單元群其中有教導和培育恩賜的人,在該單元中作對該群人的培育,或許更為理想。

10.全面的信徒培育事工是需要花費金錢的,教會是否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供應這方面的需求,並不一定是問題所在,最大的問題常是捨不得花費金錢,在這樣無法「立竿見影」的培育事工上。(一般教會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購買兒童主日學教材,或擴充教室硬體設備這等方面的預算,顯得十分不足與小器。事實上,任何資源或設備的欠缺皆影響教導和學習的情緒,培育事工將會因而面臨損失。筆者以為,教會的教育經費應佔教會總預算的百分之二十。

11.教會誤將牧養事工與教導事工分開,只重講道人才,而輕乎基督教教育人才。教會(甚至神學院)所重視的是講道、會友人數是否增長、小組若干等,而像培育事工這種「慢工細活兒」,既需大量投資又一時不見成果的工作,是比較「不起眼兒」的。也有人會認為基督教教育的人才是次等人才,一流的人才都去從事解經和講論高深的神學去了。事實上,教導和牧養是畫分不開的;教導、牧養就是培育。從事基督教教育的工作者,應抱持著三個字的心情作耕耘︰「傻」、「痴」、「狂」。
 
「傻」是樂意委身的意願;「痴」是那份執著與熱誠;「狂」是承擔與奔赴使命的心志。教育耕耘者必需抱定這樣的決心與持續的配合行動,像一粒種籽埋入土裡——熬過一個苦悶的過程——「死了」(約翰福音十二24),而等候它的發芽、生長與結實。

12.教會各團契呈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各團契(或學道班)往往自有一套培育信徒的方式與材料,彼此缺乏聯繫和配合,往往不知不覺中可能發生重覆,或浪費資源的情況。教會應將各資源(師資、教材、課程、時間、學習者等)作統一規劃和分配,以避免上述之詬病。教會可藉推動三大層面的學習,而達到資源統一規劃的目標︰
 
 a.   將全體會眾(按家庭)規劃入眾「家庭小組」中,利用周間相同或不同之時段,推行「家庭學道班」(使用統一教材),使會友們達到周間學習聖經和促進肢體間形成凝聚和關懷的目的。事實上,當每個家庭彼此熟悉之後,即能形成彼此深度關懷的熱誠,有形和無形中,將能分擔牧者(們)奔命探訪會眾(又不一定深入和持續)的擔子,同時亦能帶動會眾全面參與教會的各項聖工。
 b.   將全體會眾規劃入各年齡之「主日學校」中(使用統一教材),使全體會眾於每主日來到教會學習(教會是否有足夠的硬體設備配合,可能是一大困難)。
 c.   教會亦可將全體會眾,按年齡、興趣、恩賜、職業、工作性質等,劃分成各類型「團契」,而在該團契中達成交誼、關懷、或提供特殊訓練的目的。教會可視情況選擇各團契進行的時間和場所。

    以上的三大學習規劃,需要在集中作師資(人才)培訓、編制教材、課程管理、教育宣導、以及擴充硬體設備等之作業上密切配合,方能收獲培育的果效。基督教教育亦是一項百年大計,教會應當放眼推動各項能達成長遠目標之計劃,不遺餘力地去「經營」信徒培育的使命。

13.教書的教導和培育方式與所使用的教材,大半較適合知識份子或現代青年,對於受教育不多,知識程度較低,甚至年紀較幼或較長的人而言,是有困難的。

14.各式的培育教材需要專門的寫作人才,然而目前的教材寫作者乏未經正式的解經、神學與基督教教育訓練之人士;甚至某些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亦非由專家執筆,大有外行人說內行話的詬病。

15.教會中講台的失敗亦可能成為培育的攔阻。由於多數信徒的靈命僅賴每週一次的聽道為生,因此,講章的內容應當切實以「分解真理的道」為重點;過多的例證、笑話、新聞,甚至口才的賣弄等,或許能一時消遣聽者的聽覺感官,然而卻不能真正造就信徒的靈命。
 
 信徒對聖經的無知是培育事工中最大的遺憾。其次,倘若教會主日講台交流得過於頻繁(即每周不同的講員,講不同的信息),牧者不能持續並長期固定地在同一講台擔任教導,牧者極可能淪為「保姆」而非「父母」的角色,信徒不得系統性的造就以及有效的「追蹤」、「考核」和「跟進」輔導,其靈命光景勢必難以積極前進。
 
主日講台和各級主日學,乃是信徒學道之兩大主要媒介,傳遞信息的牧者當扮演好諄諄教誨的「父母」角色,經常性和過度頻繁的講台交流。是不能達成扎實之培育工程的。

 

培育信徒之目的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藉著聖經,幫助並栽培信主的男女老幼,朝著討上帝所喜悅的方向,去發展他(她)的本能與潛力,實踐「信仰與生活合一」的見證,以獲得一個完整的基督化人格(亦即,「基督成形在內心」的人格樣式)。基督教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教導信徒懂得如何去成為一名社會的與上帝國度的公民,並盡其該盡的責任;換言之,也就是引導並教導一個人,對上帝和人皆維持恆久和正確的關係。事實上,這一切所作的努力,亦正是期待將上帝的國實現在地上的美景。

    眾所皆知教育乃是欲達到節制行為的手段與方法,由基督教教育的立場而言,也是設法以聖經的思想和理念去節制(管理)行為,其目的並非使人完全失去自我,而是使人謙卑地降服上帝,接受祂的管理,按照聖經的教訓與基督化的真理,在彎曲悖謬的世界中,成為上帝光明的兒女,過積極且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教會與基督化家庭的責任,就是不斷地提供來自生活各層面的有關指導,好使每一位上帝的兒女,在此複雜、墮落的社會裡,活得真正自由、平安、喜樂且滿有盼望。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釋經講道非容易 經文裡外苦工不可少

香港建道神學院「釋經與講道」講座周24日已於建道神學院巿區校園舉行。當天講員之一的曾立華牧師強調了釋經講道必須注意的要點。他表示釋經講道者除要深入理解經文外,亦必須適切信徒生活、教會及社會處境。
他以舊約的一段歷史開始講解釋何謂經講道。在《尼希米記》記載了以色列眾民聚合,斯拉將摩西律法書給他們講解,令眾人明白所宣讀的,得到心靈的滿足。從這段歷史可見,譯經講道從經文本身開始作宣講,依據經文本身清晰詳釋出真義,並以經文建構講章的內容。

他表示,釋經講道者必須對教會的處境敏銳,同一篇講章可因應不同教會的情況作不同的表達;此外講道信息亦須與會眾的生活狀況貼近,為此牧者需與會眾經常交流,才能在講道中給予適當的教導、安慰和勸勉。
除此以外,釋經講道必須適切現世處境,幫助信徒實際地將神的話語應用到生活中。因此除正確釋義外,應用部份亦十分重要,因此講者需要對現世文化甚至流行次文化有所認識,才能深入地以社會事例幫助聽眾運用聖經觀解讀文化。
同樣重要的,釋經講道必須建基於聖經福音之上。釋經講道旨在證明福音,使人更認識耶穌基督,呼籲未信者歸主,已信者悔罪及委身。

曾立華牧師表示,釋經講道是要求極高的講道事奉,講者須在聖經研究上下苦,掌握聖經的真正原意,勞心勞力、極花精神和時間。他又認為釋經講道對一些信徒來說較深,以及直斥他們的靈性問題,或會引來反對聲音。不過他表示講者難於討好所有人,既受上託付,只需忠心宣講,努力牧養,望神開導聽眾的心接受訊息。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義人受苦難

我們怎能知道我們的苦難是在掌權的上主控制下呢?那是只從人的觀點看事物的人才會問這個問題!聖經有多處地方教導我們,世間日常發生的事情是在掌握主權的上主的控制下,對這一方面的教導描寫得最生動和逼真的是約伯記。

約伯是很久以前住在烏斯地的一個富有牧人。他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是一個大家族的戶主。在東方人中他是至大的。他敬畏上帝,離棄邪惡,並且教導家人學習他的榜樣。他甚至清早起來爲兒女們個別獻上燔祭,因爲擔心他們無意中得罪上帝。上帝稱他的爲人完全正直(伯1:8)。

聖經記載:有一天”,天上有一個集會。上帝的衆子來朝見耶和華,撒但爲了某種原因也跟著他們一起來。上帝就問撒但,有沒有察覺祂的僕人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撒但對上帝說,約伯敬畏上帝,是因爲上帝賜福給他,使他興旺;如果拿走他的財富,他會改變態度。於是上帝應允讓撒但拿走約伯所有的一切,只是不可傷害他的身體。

撒但趕忙做他的工作。可憐的約伯接二連三遭遇禍患。他的生計、僕人、羊群、牛群、甚至十個兒女,轉眼間全部離他而去。約伯經過這一場浩劫,對上帝的信心仍然毫無動搖。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有一天”,天上再次有一個集會。撒但再次跟上帝的衆子來朝見耶和華。上帝指出約伯無緣無故失去一切,雖然有這樣的遭遇,仍然持守他的純正。撒但又再反駁上帝說,如果約伯的身體受到傷害,他必不會保持正直,於是上帝准許撒但傷害約伯的身體,只是不准撒但奪去他的性命。

撒但就從耶和華面前退出,再次去擊打約伯。這一回他使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滿毒瘡。約伯初次受打擊時,對他忠貞不渝的妻子,這一回也忍受不了。她勸約伯不如詛咒上帝,然後自己了結殘生。約伯本來是一個有名譽、有地位的人。現在幾乎是一夜之間,他變成一個獨自坐在爐灰中的窮光蛋,身上長滿既討厭、又痛癢難受的毒瘡。然而他的信心並沒有動搖。他勸勉妻子說:我們從上帝手裏得福,不也受禍嗎?”(伯2:10)。

聖靈藉著聖經記載這個故事,使我們能夠從這一節簡短的經文,清楚知道上帝的兒女一生的禍福,在上帝主權控制之下。從約伯記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其他屬靈的真理,不過現在我們只思考關乎上帝子民所受的苦難並沒有脫離祂的掌握的教導。

建議要約伯受苦的是撒但,並非上帝,上帝只是許可撒但這樣做。上帝許可約伯受苦有其緣因,祂用苦難使約伯更深體會上帝與他的關系。約伯記加深了歷代基督徒對上帝主權的認識,使我們能從舊約聖經預見上帝藉著受苦拯救世人的計劃,這計劃在新約聖經中清楚顯現出來。上帝許可約伯受苦似乎還有一個更廣泛的用意,這用意我們現時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約伯的信心受到考驗對整個宇宙有所影響,這考驗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

雖然撒但獲准打擊上帝的僕人,爲這場鬥爭定下規則和劃定界線的是上帝而不是撒但。這是上帝特有的權利,撒但無權過問。在這場不尋常而又痛苦的鬥爭的整個過程,控制大局的是上帝而並非撒但。

但約伯對自己受到嚴厲考驗的前因後果全不知情。看約伯記的人一開始便知道撒但受到上帝約束,只能有限度地打擊約伯;但約伯並不知道這一點。相信他當時必定覺得地獄的權勢正毫無忌憚地向他侵擊;事實上,他事奉敬拜的上帝無時不在鑒察他所受的苦難,並且親手控制著一切。祂不容許撒但越過限度,撒但的權勢雖然大,卻受到上帝的主權加以限制。受考驗時知道這一點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但約伯並不知道。

約伯這個良善、敬畏上帝的人,有突如其來使他失去一切的一天。任何人都可能遇到這樣的一天,這種事發生得實在太多。保羅叫這種日子做磨難的日子”(弗6:13)。不過,因爲有新約聖經的啓示,我們不會像約伯一樣,受苦時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約伯受苦時聖經還沒有寫成。上帝沒有向約伯解釋爲什麽要他受到考驗;上帝也不會向我們解釋爲什麽我們受到考驗,亦不會向我們說明我們受考驗對祂有什麽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遭遇會百思不得解。從約伯的故事我們知道人忍受無緣無故的苦楚而能保持信心,這於上帝是有意義的,上帝不會虧欠任何人。約伯受到水深火熱的考驗仍然保持信心,結果對上帝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亦可以這樣。

我們看約伯的故事,腦海中可能有一些疑問,特別是這故事的結局提到約伯重新得到財産和地位,他的牛群和羊群的數目比以前加倍,他再成爲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的父親。但我們想知道再有一個家庭是否能補償當初失去的家庭呢?

上帝對這一類問題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人亦不能叫上帝向人解釋祂的作爲。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基督徒要使信仰有意義就必須相信所不能見的。一個人不知其所以然而受苦使其他人得到益處,這在聖經有很多例子。計有亞伯拉罕、挪亞、約瑟、摩西、但以理、大衛、保羅——還有很多。事實上我們今天能夠認識救恩乃因有人受這種苦難。我們不知其所以然受苦時,耶稣的十字架是我們的亮光。基督是上帝對人生苦難的答案。

我們有限的智慧無法摸透無限的上帝。祂的道路不是我們的道路。祂的道理對我們來說過於深奧。但我們跟約伯一樣,信靠我們敬拜的上帝的本性。我們跟衛斯理一樣,相信祂名副其實是愛”,我們也用信心接受腦筋摸不透的智慧。

因此我們看約伯記的時候可以放下要問的問題,專心去領會上帝藉約伯記要祂的兒女掌握的崇高真理,和可以給予安慰的保證。我們的上帝掌握主權。雖然由於一些深奧的理由,祂容許撒但有暫時的權勢,但統治萬物的大權仍然緊握在祂的手中。

爲我們釘十字架的手正是統治萬有的手。我們又何用畏懼人生遭遇撒但給予的苦難呢?撒但永遠不能越過掌權的主劃定的界限,而上主已經應允不讓我們遭遇我們無能力抵抗的試探。即使現在,祂可以用我們悲痛的遭遇叫自己得到榮耀,叫我們得到永遠的益處(羅8:28;林前10:13)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敬虔的神學意義

一. 「敬虔」的意義
在舊約裡,「敬虔」是人對神的自我啟示所作出的內心回應,尤其當神彰顯出祂的「聖潔和慈愛」時,人必會發出回應。因著人出自內心的回應,人會享受到屬天的喜樂,體會到神的同在和愛的美善。例如亞伯拉罕回應神,於是就離開本地追隨神;摩西和以色列民回應神,於是就離開埃及地。他們都在人生的旅程上,經歷了神的同行。
二. 祟拜的意義
「祟拜」是人對神信心的回應,而「祭祀」是以色列人回應神啟示的方法。舊約所描述的祟拜強調以神的主權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藉著儀式的敬拜,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得以建立和更新。敬拜的形式(Form)重要嗎?形式提醒我們受造的本性,然而也有兩個重要功能:
  1. 祟拜的形式可以堅定對神的信心和忠實,並使外在的教導或訓誨化為心靈的準則。
  2. 祟拜的形式成為一個「途徑」,把神的真實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逾越節的晚餐和禮儀,使以色列的後人經歷到宛如神領他們出埃及的偉大。
三. 「敬虔」的特徵
表現在外就是了「讚美、祈禱、榮耀」神:
  1. 讚美神:舊約裡有關「敬拜」的經文充滿著深深的喜樂之情,使以色列人自然而然地歡呼讚美神。在希伯來文中,「讚美」的原意是發出聲音或搖擺肢體,或唱詠遊戲。早期的例子,包括出埃及記十五章、申命記26: 5-9,人對神的「信靠」和「讚美」是連結在一起。在祟拜時,讚美的表達方式有:「跳舞」(詩150: 4),「吹奏名樣的樂器」(詩108: 2),不停地歌唱」(33: 3),「高聲的呼叫」(詩27: 6)。讚美總是讓人興奮,一點也不煩悶,藉著讚美,人能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2. 祈禱:人與神的親密關係會自然而然生出祈求的意識,因著對神的信靠有感而發的祈禱,會隨著個人的經歷而異。亞伯拉罕的僕人(創24: 42-44)認識到,祈禱不一定要在「聖地」,只要有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祈禱,蒙神垂聽。很早期時,「祈禱」和「獻祭」常連結在一起,這獻祭就稱為「尋求神」,在祈禱中的順服態度,就具體的表達在奉獻的敬禮中。祈禱中的「神的名」,對希伯來人而言,並沒有甚麼特殊法力,為了棄絕受異教的影響,神禁止以色列人「妄稱祂的名」(出20: 7),因此他們的祈禱有以下特徵:
    1. 神的名不具任何法力(參馬太7: 21);
    2. 不用重覆的話語(參馬太6: 7);
    3. 不接著固定的祈禱文而喃喃自語(參路加18: 9-14)。
    從生活層面而言,舊約的祈禱有以下特徵:
    1. 代求-從摩西(出32: 32),亞倫(民6: 22-27),撒母耳(撒上7: 5-13),所羅門(王上8: 22-53),希西家(王下19: 14-19),每個例子都有一位重要人物擔任人與神之間的「中保」,然而他們並不能取代一般人祈禱的能力,只是預表以後基督的角色;
    2. 免罪-人對自身的軟弱和罪的醒覺是祈禱的先決條件,因此舊約的祈禱最初大都是發自於心靈的痛苦和懺悔。儘管舊約的赦罪並不單靠人的代求(結14: 12-20),然而信靠神的人都要彼此代求。
  3. 「榮耀」一詞在聖經中是具有重量或價值的事物,因此「榮耀神」可以說是將有價值的事物彰顯出來,而整個大地是神彰顯榮耀的舞台,不但諸天要述說神的榮耀(詩19: 1),就是大地都要充滿神的榮光(賽6: 3)。可是,因為「罪」的緣故,人在世間看不見神的榮耀,神若顯現,則是為「審判」。所以,先知以賽亞必先潔淨舌頭,才能看見神的榮耀和光釆(賽6: 6-7;比較出33: 20);經過審判,並且合宜地獻上贖罪祭後,人才能看見神的榮美。「榮美」對希伯來人而言,是一種祟拜的體驗,經歷神的同在(詩15: 2)。這「榮美」不單只是為了使人眼目喜悅,心靈暢快而已,而且是神向人彰顯祂自己的性格。如此,希伯來人的敬拜變得與把們所見的神一樣,反應出敬拜對象的美善。C. S. Lewis說:「讚美不單是喜樂的表達,更是滿足的表現,是生命圓滿的一刻…飽享神的榮美,就是榮耀神。當神命令我們榮耀祂時,神實在是邀請我們享受在祂裡頭的滿足和喜樂。」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