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培育信徒之評估與檢討

     基督教會與基督化家庭的信徒培育使命是極其重大的,二者亦需彼此配合得密切,才能達成培育的計劃與任務。若從資源供給、系統化教導,以及應付社會多元型態三方面來看,教會在這個時代對信徒的培育責任,似乎比基督化家庭更加沉重且艱巨。多年來眾教會的確不遺餘力地推動信徒培育事工,然而,當我們平心靜氣地回顧並檢討以往的培育事工時,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美中不足和缺失。讓我們不以消極的態度與心情來評估種種的培育事工,而是在主裡謙卑地去發現我們過往的一些盲點、誤解或缺失,以期在未來的年日裡能夠更討主喜悅。以下所提出的種種問題,是值得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仔細思考的︰

1.認為培育就是課堂的教導,而忽略了課後和日常生活中生命的影響。
 
 倘若牧者、教師所予信徒的教導,單是知識的傳遞,而缺乏個人生命的感化(或有言行不符的衝突),則難以達到真正平衡的培育目標;言教與身教的結合才是達成培育果效之主因。一般而言,信徒靈命的培育多賴講台信息的供應(聽道),而師生間(牧者和信徒)個人化的接觸機會則甚顯貧乏(例常性的探訪並不一定能達成建立深厚師生關係,和形成生命感染與影響的目標),以致信徒在實際靈命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屬靈的認同對象與誠摯靈伴的輔助,一旦面臨在作屬靈和屬世界的價值抉擇時,內心徬徨、疑慮和無力的感覺,必成為其靈命停滯不前或突破成長之強力考驗。故此,教會牧者和屬靈領袖(包括基督徒父母),務必重視課後的輔導(包括關係的建立),並加強日常之聯繫和接觸的機會,方能確實地知曉羊群的景況,以彌補課堂培育的缺失。筆者以為,完整的培育哲學,是具備了課堂(講台)、課後(生活)之「雙管培育」的內容。

2.教導經常只是停留在供應聖經知識的層面,缺乏將具體力行聖經的方法提供給信徒作參考和指引。
 
 既或附帶情感層面的激勵,惟僅構成會眾一時情緒上的認同而已,對於達成力行真理的目標無甚助益。一般採取所謂「注入式」的教導,僅將知識充塞(填)入學習者的頭腦,並沒有將「如何( how?)」回應和實踐上帝的話語之「具體方法」和「屬靈忠告」提供給學習者,以致信徒的屬靈生命難以在扎實的根基中——「聽道與行道回應中之成長」,朝著正常的速度邁進,以致長期停留在「吃奶」和「作嬰孩」的階段。

3.教導的對象不夠全面化,以致靈命培育不能作到深入的追蹤和「一網打盡」的程度。
 
 大多數的信徒僅能維持每週一次的主日崇拜,領受有限的教導,只有小部份的信徒能參與較多積極的造就。培育不夠全面化和深入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a. 教會硬體設備不足,沒有足夠的場地增開教導或訓練的班級,供不同年齡或某種階層(某就業類型)的信徒學習。
 
   b. 教會中能執行培育事工的師資(牧者、教師、同工)欠缺,致使教導與培育計劃(包括探訪、協談等)不易推展。
 
   c. 欠缺完整的培育教材,以致只有小部份信徒(如︰小部份的知識份子)可以參與。
 d. 教會沒有專門負責基督教教育的專職人員(牧師、教師),去有計劃地設計培育的內容並推動人人參與培育的課程(教室內與生活中的)。

4.基督化家庭未能與教書的培育計劃積極配合,以致教會猶若失去一條有力之合作膀臂。
 
 信徒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往往多於教會許多,教會若缺乏深入家庭的系統造就材料,則難以鼓勵信徒在家中學習。再者,處於目前交通壅塞並忙碌的工商業社會裡,時間就是金錢,信徒亦可能因往返教會感覺不便而放棄學習;因此,固定的每日或每週的家庭自習培育課程,是有必要為信徒設計的,否則光憑每主日一次的聽道是不夠的。教會有必要為各年齡的信徒,預備在家中動「思想」和動手「寫」與「做」的聖經及屬靈教導方面的家課(家庭作業),好教培育工作得以具體並積極地在各個年齡層面推展。

5.教會所設計的課程內容通常以聖經為主;缺乏提供信仰與生活之「時代性教育」的教導(如︰基督徒之政治觀、移民觀、投資觀、婚姻觀、就業觀、退休觀),甚至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知識教導(如︰身心保健、疾病預防、財物管理)亦顯不足;以致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之聯系及應用上,缺乏作深入省思和面對時代潮流衝擊的能力。

6.教導的課程往往顯得千篇一律,教導的題材重重覆覆,內容又不一定能應付時代的需求,以致不易吸引或提高信徒的學習意願和興趣。

7.擔任教導與培育的人員(牧師、教師),有時因為應付過於繁忙的工作,而無法對某段時間內(如︰一季的主日學)的教導或培育事工,作全人、全心、全時間的委身,以致其本身成為培育事工的攔阻。(教會牧者和教師要留意此事,切勿因為忙於應付他處的講道或事奉,而忽略已經計劃好了的某個課程講授,一再地請人代課,會使學習者感覺牧者(或教師)一心二用,不夠委身,因而失去學習的熱誠。

8.培育的方法與傳達技巧過於呆板,或顯沉悶、單調,以致難以吸引人持續地接受培育的興趣。

9.培育事工全面架構鬆散,各年齡層的教導發生脫節或資源 重疊浪費的現象,致使無從評估培育果效,更遑論在缺失 和發生困難的部份,作合事宜的修正及調整。開設一門接著一門的不同課程,並不能達成培育的使命。唯有透過適時和經常性的正確評估(如︰課程是否針對信徒的需要?師資是否確實委身?考核信徒靈命的具體計劃如何?),才能於未來的後繼工作,作重新的「診斷」而「對癥下藥」。將教會幾處培育環節脫落與架構鬆散的方位,例舉如下︰
 
 a.   以主日學或周間培育教材而言,鮮少信徒能接受從幼兒級、兒童級、少年級、青年級、前成人級、中成人級,以至後成人級之一貫性系統教導(包括聖經與生活教導)。

b.   缺乏面對人生成長階段之連續性的教導(如︰由兒童期轉成青少年期的身、心變化的教導;適應中年生活的教導;維系婚姻生活的教導;成為祖父母的教導……),以致信徒在面臨生活與角色轉變時,方寸大亂,欠缺應變和承受壓力的能力。由於基督教教育主張「全人」的教育,因此,信徒除了要學習聖經之外,也得接受多方面的知識訓練,以應付生存(包括防息未然)並達到成功社會化的需要。
 c.   缺乏幫助不同年齡的信徒,面臨各式危機(crises )的教材,其中包括「危機認知」和「危機處理」。譬如︰教導面對突然喪偶的危機;教導一位年幼失怙者面對其困境;教導突罹絕癥的驚懼病患;教導正確的性生理知識;教導應付中年危機;教導如何面對生命暮年;教養智障、殘障者;教導單親家庭的親與子;教導兩代之間或三代之間的相處之道;教導面對當今社會衝突的價值觀……
 
 d.   訓練合格師資(培育者)的教材不夠廣面。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為在各個不同「單元」的群體中,預備該群體能以使用的「培育人才訓練」的教材。譬如說,教會中能擔任培育事工的人才僅僅限定某些人,而這些人並不一定合適於某一單元內的群體(如,勞工、貨車司機、銷售員)中作培育的工作,倘若能訓練某一單元群其中有教導和培育恩賜的人,在該單元中作對該群人的培育,或許更為理想。

10.全面的信徒培育事工是需要花費金錢的,教會是否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供應這方面的需求,並不一定是問題所在,最大的問題常是捨不得花費金錢,在這樣無法「立竿見影」的培育事工上。(一般教會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購買兒童主日學教材,或擴充教室硬體設備這等方面的預算,顯得十分不足與小器。事實上,任何資源或設備的欠缺皆影響教導和學習的情緒,培育事工將會因而面臨損失。筆者以為,教會的教育經費應佔教會總預算的百分之二十。

11.教會誤將牧養事工與教導事工分開,只重講道人才,而輕乎基督教教育人才。教會(甚至神學院)所重視的是講道、會友人數是否增長、小組若干等,而像培育事工這種「慢工細活兒」,既需大量投資又一時不見成果的工作,是比較「不起眼兒」的。也有人會認為基督教教育的人才是次等人才,一流的人才都去從事解經和講論高深的神學去了。事實上,教導和牧養是畫分不開的;教導、牧養就是培育。從事基督教教育的工作者,應抱持著三個字的心情作耕耘︰「傻」、「痴」、「狂」。
 
「傻」是樂意委身的意願;「痴」是那份執著與熱誠;「狂」是承擔與奔赴使命的心志。教育耕耘者必需抱定這樣的決心與持續的配合行動,像一粒種籽埋入土裡——熬過一個苦悶的過程——「死了」(約翰福音十二24),而等候它的發芽、生長與結實。

12.教會各團契呈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各團契(或學道班)往往自有一套培育信徒的方式與材料,彼此缺乏聯繫和配合,往往不知不覺中可能發生重覆,或浪費資源的情況。教會應將各資源(師資、教材、課程、時間、學習者等)作統一規劃和分配,以避免上述之詬病。教會可藉推動三大層面的學習,而達到資源統一規劃的目標︰
 
 a.   將全體會眾(按家庭)規劃入眾「家庭小組」中,利用周間相同或不同之時段,推行「家庭學道班」(使用統一教材),使會友們達到周間學習聖經和促進肢體間形成凝聚和關懷的目的。事實上,當每個家庭彼此熟悉之後,即能形成彼此深度關懷的熱誠,有形和無形中,將能分擔牧者(們)奔命探訪會眾(又不一定深入和持續)的擔子,同時亦能帶動會眾全面參與教會的各項聖工。
 b.   將全體會眾規劃入各年齡之「主日學校」中(使用統一教材),使全體會眾於每主日來到教會學習(教會是否有足夠的硬體設備配合,可能是一大困難)。
 c.   教會亦可將全體會眾,按年齡、興趣、恩賜、職業、工作性質等,劃分成各類型「團契」,而在該團契中達成交誼、關懷、或提供特殊訓練的目的。教會可視情況選擇各團契進行的時間和場所。

    以上的三大學習規劃,需要在集中作師資(人才)培訓、編制教材、課程管理、教育宣導、以及擴充硬體設備等之作業上密切配合,方能收獲培育的果效。基督教教育亦是一項百年大計,教會應當放眼推動各項能達成長遠目標之計劃,不遺餘力地去「經營」信徒培育的使命。

13.教書的教導和培育方式與所使用的教材,大半較適合知識份子或現代青年,對於受教育不多,知識程度較低,甚至年紀較幼或較長的人而言,是有困難的。

14.各式的培育教材需要專門的寫作人才,然而目前的教材寫作者乏未經正式的解經、神學與基督教教育訓練之人士;甚至某些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亦非由專家執筆,大有外行人說內行話的詬病。

15.教會中講台的失敗亦可能成為培育的攔阻。由於多數信徒的靈命僅賴每週一次的聽道為生,因此,講章的內容應當切實以「分解真理的道」為重點;過多的例證、笑話、新聞,甚至口才的賣弄等,或許能一時消遣聽者的聽覺感官,然而卻不能真正造就信徒的靈命。
 
 信徒對聖經的無知是培育事工中最大的遺憾。其次,倘若教會主日講台交流得過於頻繁(即每周不同的講員,講不同的信息),牧者不能持續並長期固定地在同一講台擔任教導,牧者極可能淪為「保姆」而非「父母」的角色,信徒不得系統性的造就以及有效的「追蹤」、「考核」和「跟進」輔導,其靈命光景勢必難以積極前進。
 
主日講台和各級主日學,乃是信徒學道之兩大主要媒介,傳遞信息的牧者當扮演好諄諄教誨的「父母」角色,經常性和過度頻繁的講台交流。是不能達成扎實之培育工程的。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