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初期教會的宣教與擴展(2)

在護教學上所下的工夫

除了生命的表現外,初期教父為信仰爭辯的睿智也是福音擴展很重要的因素。異教人士不單以權勢、武力鎮壓基督徒,更厲 害的武器便是思想的圍攻。猶太和希臘的思想家聯成一陣線,對基督徒的信仰問難質疑。但各方面的攻擊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並富創意的思想及 意象表達信仰。初期教會的「護教運動」(Apologetic Movement)便這樣興起,其中不少的護教者可算是當時一流的思想家。最初期的護教者有雅典的亞裏斯德(Aristides),比爾拿的亞裏士圖 (Aristo of Pella);他們情詞懇切地上表于羅馬皇帝,陳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並為時下對基督教的誤解力辯。第二代的護教者有撒德市的米利都(Melito of Sardis)及猶斯丁(Justin, 約100-165 A.D.)等,其中以猶斯丁的雄辯最為著名。猶斯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學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尋智理,對希臘哲學認識很深,特別是當時的柏拉 圖主義。因此他日後所寫的兩卷《辯道》(Apology)不單對當時對基督教的攻擊有效地處理,更將基督教的信仰清楚並具哲理思辯地表達出來。他第一卷的 《辯道》是寫給羅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釋,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是無神論者,並以為他們不道德,完全是一種誤解。他向這位皇帝陳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 獨一的真神,他們的信仰比當時民間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時他更以基督徒嚴謹清潔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實高於非信徒。他針對猶太人而寫的《與猶 太人德理夫的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驚異他對舊約聖經深邃的掌握。猶太人德理夫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兩大原因,乃在於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們竟以一個人–耶穌 –作為神來尊奉。猶斯丁於是以舊約聖經為基礎,向德理夫解釋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講論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並且以基督的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為總結),對 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與猶太人德理夫的對話》的確極具說服力。猶斯丁以後,他的學生達提安(Tatian)繼承他的護教工作。與他同時期的有雅典納哥拉 (Athenagoras)及荷瑪斯(Hermas)。他們都是初期教會重要的思想家。

在 第三世紀初,教會出現了兩大思想家,一在西方,一在東方。在西方的是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 A.D.),以拉丁文寫作;在東方的為俄利根(Origen, 182-254 A.D.),以希臘文寫作。特土良的《護教學》(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繼而請求羅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對待基督教。他 彷彿以律師的身分,為基督教要求法律的保護。接著,他更以基督徒的人格,對國家的貢獻,以示基督教的優越。他另一卷書《靈魂的見證》(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顯然比較哲理化。在其中他極力揭示人心靈對罪孽的體會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為基礎,他力証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回應人類心靈的渴求。

俄 利根的護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學開展的基礎。俄利根受業於當時哲學名師撒加斯(Ammorius Saccas),根據新柏圖主義哲學家波弗裏(Porphyry)對俄利根評論,俄利根廣泛採取柏拉圖及盧孟尼雅(Numenia),高尼雅 (Cronius),亞波樂芬尼(Apollophanes),聶哥馬赫(Nicomachus)等當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去支援基督教的信仰。俄利根最著 名的辯道著作當然首推《反施爾撒克論》(Against Celsus)。他以施爾撒克的哲學論據為起點,並贊同他對拜偶像及將神人化的宗教的攻擊,但對于施爾撒克對基督教的誤解卻有力地駁斥,並進一步以哲學睿 智確立基督教的可信性。

初期教父為辯道的緣故,苦心孤詣,是我們今日信徒必須學習的。他們的膽色及開明的態度,勇於深入哲學界的陣壘,取其精進者而攻之,並借助其思想工具去闡釋基督教的信仰,使當時的人更易明白接受基督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耶穌時代的背景
(本文為參考資料,轉載自http://ce.fhl.net/liang/jesus/js-001.htm,不代表本站立場)

羅馬的影響─政治

耶穌時代,猶太人在政治方面受羅馬統治,在文化方面則受希臘影響,再加上猶太本身傳統的宗教,就形成耶穌所處之時代的背景。羅馬對它所征服的地方,安定的省份由元老院管理,指派省長統治,常有暴亂的則由皇帝直接派軍隊駐守,由提督、巡撫或地方長官管治。

大 希律靠其政治手腕被羅馬皇帝委任為猶太人的王,他曾經要殺嬰孩耶穌,沒有成功。他死了以後,遺囑將王國分給他三個兒子。當然,這還需經過奧古斯都皇帝的批 准。亞基老 管理猶太、撒馬利亞和以土買等地,他不能稱為王,只能稱為總督(ethnarch)。 希律安提帕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亞,他的地位是分封王(tetrarch),權力比總督小。腓力 I 管理巴勒斯坦北部及東北部,包括特拉可尼,以土利亞等地。亞基老就是馬太福音 2:22 所記載的那位,但他不受猶太人歡迎,又任意更換大祭司,猶太起而反抗,到處都有暴動。後來猶太人向羅馬皇帝極力請願,皇帝就將他免職放逐,改派巡撫來管理 猶太地。所以在新約時期,有時提到王,有時提到巡撫。希律安提帕就是娶其兄弟腓力 II 之妻希羅底,並殺死施洗約翰的那一位。耶穌在世時大部份時間在加利利,就是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轄區。他聽到耶穌的名聲,以為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想要殺耶 穌,耶穌稱他為狐狸(路 13:32)。希律安提帕曾經向皇帝陳情,希望獲得更大權勢,但被懷疑具有野心,最後被羅馬皇帝放逐,死於異域。腓力 I 是唯一做得比較好的一個王,任內諸多建樹。他不是希羅底原來的丈夫腓力,但他娶希羅底女兒撒羅米為妻。他為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重建古城班尼亞 (Panias),改名為凱撒利亞(Caesarea),但為與其他同名城邑有別,這城被稱為凱撒利亞‧腓立比(太 16:13)(註 7)。稅吏是替羅馬政府收稅的。通常皇帝只訂一個數目,全權委託稅吏辦理,稅吏常任意訛詐人,多收的歸自己口袋,故為猶太人所痛恨。

希臘的影響─文化

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東征而帶到巴勒斯坦,這些文化和當地文化結合,產生了以希臘文化為主的混合文化,史學家稱之為「希臘化文化」 (Hellenism)。當地的城市,不但希臘式建築十分流行,希臘文也成為朝廷與民間通用的語言。這種情形在羅馬統治以後,並未改變。希臘文化可以說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新約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所以它能夠很快地流傳到各地。

希臘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自由、民主與獨立的精神,其文學、藝術亦十分發達。希臘人為了解答人生問題,產生了禁慾的斯多亞主義和享樂的伊匹鳩魯派;同時還有智慧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犬儒主義,懷疑主義等各個哲學門派。而希臘人生性好奇,約翰福音 12:20-21 記載有幾個希利尼人要來見耶穌,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當使徒保羅來到希臘的雅典傳福音時,當地人都很好奇地要來聽聽看他要說些什麼(徒17 章),這都顯示出希臘人好奇求知的特性。

猶太的傳統─宗教

希 臘文化帶給猶太人的衝擊是,他們能否同時接受希臘文化,而仍然忠於他們傳統的信仰。猶太人有的受希臘化影響較深,思想比較自由,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這種人 大多散居在各地;有的思想比較保守,抗拒希臘文化,這些人多居住在猶太本土。耶穌當代猶太人的宗教集團和黨派可分下列幾種:

祭司:祭司的 職責原是獻祭、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誨民眾。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外邦人也不希望大衛王室抬頭,祭司的權力便逐漸擴張而擁有政權。馬加比革命 之後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環境爭權奪利的風氣之下,祭司也難保清高。而外來的統治者有時任意廢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還有人用錢收買而 得大祭司職。

文士:文士原是抄寫律法的人,由利未人擔任,他們保存聖經,不遺餘力。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在各處設立會堂時,文士研讀並解釋律法,在教導百姓遵行律法上扮演極重要角色。像以斯拉就是文士,又是祭司。但是後來祭司慢慢忽略律法,文士就與祭司分開,而形成另一個專業。

法利賽人:法利賽人的意思是「分別出來」,他們是與當政者不合而分離出來的一班虔誠人士,約在公元前 150 年形成。他們遵行律法,相信死人復活。在耶穌出生前一世紀,法利賽人中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大拉比 ,形成法利賽的兩大學派,由希列(Hillel) 和沙買(Shammai)所領導。希列生於巴比倫,後來遷居耶路撒冷,對律法採取比較自由的態度。沙買這一派比較嚴格,他們反對那些傾向羅馬的政黨,同情並贊助謀求國家獨立。使徒保羅的師傅迦瑪列乃是希列的孫兒。

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可能源自所羅門王時代的撒都,他們多為祭司階層的人,可以說是當時的執政者與權貴。他們崇尚理性,只接受摩西五經,不相信死人復活,反對法利賽人在律法之外又加上許多遺傳。其實撒都該人的興趣在於政治,多過宗教。

以 上四種人,文士和祭司是一種職業,法利賽和撒都該則為一種黨派。文士多半為法利賽人,但亦有少數為撒都該人;祭司則多半為撒都該人,亦有少數為法利賽人。 此外,在新約聖經中還提到希律黨和奮銳黨。希律黨是擁護希律做王的人;奮銳黨主張與羅馬對抗,不惜使用武力。但到公元第二世紀猶太覆亡之後,大部份的黨派 都消失無蹤,只有法利賽黨存留下來。

主耶穌降生時,正值羅馬人統治,但希臘文化瀰漫羅馬帝國各地,這正是福音傳播的最佳時機。
在 主耶穌釘死復活以後,那些從前跟隨祂的門徒,領受了主的托咐,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撒瑪利亞、傳遍地極,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其中猶大因出賣耶穌, 其使徒職分由馬提亞接替(徒一26)。根據古老的教會傳統,使徒們後來分成三組:彼得、安德烈、馬太和巴多羅買到黑海一帶傳道,多馬、西面、德丟 (Thaddeus)到了帕提亞,約翰和腓利前去小亞細亞。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亦記載多馬來到帕提亞,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約翰則待在亞西亞,並在不久後死於 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亞西亞,傳福音給四散的猶太人,最後回到羅馬,倒釘十架而死。

一、雅各 (James)

西 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當時被稱為「大雅各」。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行傳記載了他的殉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 各。」(徒十二1~2)。根據優西比烏的教會史,革利免曾於其Institution (即Hypotyposes)的第七冊中記載,雅各在殉道之前,喜樂盈溢,毫無畏懼。引他到審判台的人,因看到此景,深受感動而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兩 人一同被帶去赴死的路上,那人要求雅各赦免他,雅各考慮了一下,回答說,「平安歸於您。」並親吻他,然後他們同時被斬首。

二、約翰(John)

根 據約翰福音,約翰是主耶穌所愛的使徒,並在十字架下受託照顧耶穌母親馬利亞。在五旬節召會成立以後,約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 的柱石(加二9)。約翰所寫的五卷書信,皆被列入新約正典裏。歷史告訴我們,約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間,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並在那裡看見異象,寫成啟示 錄。根據愛任紐、革利免、耶柔米等教父的記載,使徒約翰從拔摩海島釋放出來後,仍繼續在以弗所傳揚福音,建造召會。約翰晚年滿了愛心,帶給弟兄們許多安 慰。他年老不能走動時,便由人抬到聚會之處,每次講到均提及:「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最後一次的講道,也是這兩句話,講完之後,就在講臺上安然離 世。

三、彼得(Peter)

西門巴約拿,後被耶穌改名磯法-即彼得。主耶穌釘死復活之後,彼得曾帶領門徒回去打漁,後在 提比哩亞海邊,遇見主向他顯現。五旬節那天,彼得剛強為主作見證,開啟了猶太人的門,後又受主啟示,在哥尼流的家中,開啟了外邦人的門。彼得與雅各、約翰 同為耶路撒冷的長老,為初期召會極具影響力的使徒。根據殉道者猶斯丁的記載,彼得在革老丟年間到達羅馬,然而行傳告訴我們,主後44年(徒十二3),51 年(徒十五),彼得都應在耶路撒冷。之後他到了安提阿(加二 11),並在小亞細亞一帶服事,甚至曾經轉往巴比倫一帶(彼前五13)傳道。保羅於主後六十年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並未提及彼得在當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丟年 間到羅馬的證據相當脆弱。彼得應是在他殉道前(主後64年)不久抵達羅馬。

彼 得晚年在羅馬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神。據說彼得以羅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為傳道之所,避免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後 來暴君尼羅大肆逼迫,並下手捉拿彼得。根據革利免與愛任紐的說法,保羅與彼得幾乎同時在羅馬殉道。據說彼得被處死前,曾對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請把我倒過 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特土良是首位提到彼得釘十字架的教父,俄利根更進一步的提到,彼得乃是倒釘十架而死。

四、安得烈(Andrew)

安 得烈是彼得肉身的兄弟,也是十二使徒之一。當教會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時,衆門徒都分散到各處去,安得烈遂乘船出航,四處傳揚福音。有些教會的傳統認為安德 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國教會視安德烈為護衛聖人(patron saint)。最終,安得烈回到了亞該亞省的帕特拉,在那裡被釘死殉道。相傳安得烈被釘的十字架為「X」形,從此此一形式的十字架就被稱為「聖安得烈十字 架」。根據耶柔米的記載,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對群衆發表了一篇精采的講論,然後毫無懼色地殉道,使許多人相信耶穌是主。

五、腓力(Philip)

據 傳腓力也和其他使徒一樣,四處傳道。據傳他在小亞細亞的希拉波立,帶領許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毀壞蛇神的偶像,遂觸怒官員與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將他下 獄,施以酷刑,最後被倒釘十字架而死。以弗所監督Polycrates給羅馬監督Victor的信裏,提到了使徒腓力和他的女兒:「在亞西亞,發光的聖徒 已經沉睡,但在主顯現的末日會再復活。那時主要從天帶著榮耀而來,再次聚集聖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兩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兒,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 位活在靈中的女兒,則葬在以弗所。」

六、巴多羅買(拿但業,Bartholomew)

有些解經家認為巴多羅買可能就是拿 但業,因為在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他常與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領他信主的。雖然聖經並未記載他的言行,但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海濱向七個門徒顯現時,拿但業也 在內(約廿一2)。巴多羅買是亞蘭文名字,而拿但業是希伯來文。教會傳說他在猶太國外多處傳道和行神迹,並將馬太福音譯成多國語言。印度有傳說稱當保羅在 西亞傳教時,使徒多馬和巴多羅買開始向東方傳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羅買則進而到了中國。巴多羅買最後在亞美尼亞被異教徒棍打、釘十字架、再用刀殺死。

七、多馬(Thomas)

多 馬又名低土馬,人們稱他為「多疑的多馬」,因為他曾對主的復活「非見不信」(約廿四25)。根據教會歷史記載,在主復活後,多馬與西面、德丟 (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亞傳道。在使徒時代,帕提亞是一個疆域由裏海至波斯灣的獨立國家,後來的教會傳統認為多馬的行蹤甚至超過帕提亞而遠達印 度,在那裡傳揚福音,建立教會,並至終於異鄉殉道。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馬為名的教會,而且還可找到他不少遺迹。

八、雅各的兒子猶大(Judas)或稱達太(Thaddaeus)

達太又名利拜烏或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是亞勒腓的兒子。教會傳統相信,達太曾多次乘船遠行傳道。教父耶柔米也曾提及達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內,因治癒國王押迦的重病,而將土耳其人民帶領歸主。至終因在波斯傳福音,致使當局不滿,遂遭釘十字架處決。

九、奮銳黨的西門(Simon)

西 門在跟隨主之前是奮銳黨黨員,是一個個狂熱的愛國分子,也是個嚴格謹守摩西律法的人。相傳西門除了在猶太地傳福音外,也曾到過埃及、非洲的古利奈、茅利塔 尼亞、利比亞等。一份法文的文獻記載,西門甚至遠達大不列顛群島和鄰近島嶼。後來亦在波斯為異教徒所殺,有種說法是釘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說西門是被鋸成兩 段而死。

十、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亞勒腓的兒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紀比亞庇太的兒子雅各為小,故被稱為「小雅 各」。將福音傳到埃及的即是這位雅各。關於小雅各的下落,遺傳說他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間,被處鋸刑,身首分離。另也有人說他曾到波斯傳道,在當地殉道。因聖 經上僅記載了他的名字,並未記載他的事蹟,因此人將其稱為「未被歌頌的使徒」,是許多寂寂無名的殉道者之一。

十一、稅吏馬太(利未,Matthew)

馬太又名利未,本是一個羅馬政府的稅吏,受猶太同胞恨惡和鄙視。後著有馬太福音,向猶太同胞傳揚福音。晚年曾到中東各地、走遍非洲衣索比亞,建立教會,並在波斯殉道。

十二、馬提亞(Matthias)

耶穌升天後,衆使徒搖簽選出馬提亞,取代了猶大的使徒職分。馬提亞原是七十門徒中的一位,相傳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丟擲石頭,後斬首而死。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