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崇拜中的洗禮和聖餐

     洗禮和聖餐是聖經中兩個重要的聖禮。洗禮是主耶穌早期傳道生活中曾作過的一個見證,而聖餐乃是他親自設立的;前者為的是「盡諸般的義」(馬太福音三15);後者則「為的是記念我(指主耶穌)」(路加福音二十二17-20)。

     洗禮的方式最常見的有三種,即點水禮、澆水禮和浸水禮;其中以浸水禮較廣為教會所接受,因為浸水禮較能表達與主同死、同埋葬和同復活的意義,正如羅馬書六章三至五節中所講的︰「豈不知……與他聯合」。

洗禮所當著重的問題也許還不在於外在的形式,或應當在怎樣的場合中進行;聖經中曾提及一些洗禮的場合,有在河裡的(馬太福音三13)、路邊的(使徒行傳二41)、家裡的(使徒行傳十六31-34),和水源處的(使徒行傳八26-38)等。洗禮的重要意義是要在眾人面前作見證,表示接受聖靈內住的潔淨。洗禮也是基督徒的一個崇拜的時刻。

     教會多注重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洗禮,往往忽略為兒童安排洗禮的機會。其實,若兒童確實明了悔改、認罪、並接受耶穌基督作其個人的救主,就應當成全其接受洗禮的意願,為其安排這樣崇拜的機會。上帝能在青年人和成年人內心動奇妙的善工,亦能在兒童身上行使他的大能。

     兒童絕對有得救的可能和把握,成年人亦應當對上帝在兒童生命中的作為產生信心,不要一味地認為不可能。許多人常因不了解兒童發展中特有的性情,而錯誤地「要求」他們也像某些成人一樣,一旦表明接受了耶穌,生命就立即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一個接受耶穌的孩子,通常是不允許(不被接納)有過份活潑或調皮的行為出現,而是一切要顯得「中規中矩」方符合「聖徒」的標準,否則人們就懷疑他是否已重生得救。事實上,這樣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兒童得救的問題不宜光憑其外在活潑好動的行為來判斷;孩子好動的天性也是童年生命中的一部份,我們不應去否定它。得救是瞬間的事,成聖則是一個過程——重生之後持續被更新和調整的經歷。

撒爾博士說︰「救恩不是在瞬間叫人長大成熟,而是在人墮落後與基督生長出新的關係。」

     教會兒童主日學不妨一年舉行一次洗禮的機會,好使那些真實接受救恩的孩子們有機會表達他們的信仰。倘若教會從不安排這樣的聖禮,似乎預設了兒童不可能得救的前題,或是讓兒童誤以為得救不是他所該去思想和慎重面對的問題。

    主日學教師和家長亦應經常在孩童面前,作個人得救的見證,讓孩子更清楚個人的重生得救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藉此將促使他們更加渴慕去成為上帝的兒女。教會要為那些決志受洗的兒童,在聖禮之前,安排一段時間,邀請他們加入專為他們開設的「基礎信仰造就班」(必修課程),好教他們對救恩有更確定和一貫的認識,並迎接未來的洗禮。

    再者,鼓勵兒童參與(觀禮,或加上獻詩的節目)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洗禮崇拜,也是幫助兒童在靈命與屬靈事工上之一項合宜和必要的學習。

     聖餐不僅只是記念主耶穌的一項聖禮,也是上帝施恩給他兒女享受其愛情的一個崇拜時刻。聖餐之禮給基督徒帶來記念、感恩和團契的意義,故此,凡上帝的兒女亦當存著奉獻的態度,在這項崇拜節目中對上帝作具體之愛的回饋。

     領受杯和餅的重生基督徒(哥林多前書十一27-29)在聖餐過程中應徹底省察自己,不要帶著不潔之罪參與這樣的崇拜舉動(馬太福音五23-24;哥林多前書十一31-34)

     一名真實重生得救的兒童亦可領受聖餐。兒童主日學大都缺乏洗禮和領受聖餐的實際教導,兒童平日至多由成人的聖餐崇拜中略有片斷的認知。有些孩童甚至好奇而有爭著吃餅和喝杯的動作,造成崇拜之中小小的混亂。事實上,兒童主日學的合班崇拜,是教導洗禮和聖餐的好時機,主日學教師可以「聯合教學」的方式,作洗禮和聖餐的崇拜教學示範,慎重且敬虔地邀請兒童思考個人與主的關係,鼓勵兒童接受耶穌基督作其個人生命的主,以有份於主生命的團契和愛筵。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