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建立接觸人的習慣
主的子民在各處都是四散的,因為沒有牧養。我們必須看見,我們的牧養不應該是出於我 們對人的關心。約翰二十一章啟示,我們的牧養應該是出於我們對基督的愛。我們願意接觸人,因為我們愛主,知道祂愛人。沒有一件事比我們出去牧養祂的群羊, 更使主歡喜。我向你保證,你若經常接觸人,這會使你快樂,因為主也快樂。
今天教會的需要是牧養。我們看見主的救贖需要我們起來接觸人,必須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不接觸人,心裡就不會滿足。甚至應當“沉迷於”主的愛,深受感動,而去照顧祂的子民。
把所認識的人都列成名單,但是列名單的時候,可能發現所認識的有一百多人。應該為這 些名字禱告,尋求主的引導該接觸甚麼人。有時候接觸一個人,可能覺得他不是對的人。但照著我的經歷,我們所接觸的人沒有一個是錯的。不可說捉到一條魚,而 那條魚是錯的魚。只要是釣上的,沒有一條魚是錯的。只有一件事是錯的,就是不去接觸人。
教會如何牧養基層人
香港天梯使團總幹事 黃瑞 君牧師
9/19/2007
基層人歸主是一個長期抗戰的事工;基層人的牧養與非基層人的牧養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發現基層人要信耶穌,他必須經過五個關口:
1.棄絕過去─一個人信了耶穌,成為上帝的兒女,他與 上帝的關係就是天父與兒女的關係。他必須棄絕過去一切的宗教,因為這些宗教會影響到他的靈性成長。
2.自我觀─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會影響到他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必須幫助他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的家庭。
3.人際關係─一個內心充滿了創傷的人,他與人的關係也不會好;基層百姓的成長過程,心中常常帶著許多傷害,所以必須幫助他在人際關係上如何與人相處,使他在教會中找到好朋友,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4.對教會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基層人可能來自破碎的家庭,所以當他來到教會,會產生一個誤解,把教會理想化,牧師就像上帝一樣。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教會有時甚至比家裡還糟,我們要幫助基層人認識上帝,成為上帝的兒女,更要成為耶穌的門徒。
5.如何面對危機─我曾作過一份「信徒屬靈成長的危機與轉機」問卷(發出二百份),了解基層人屬靈成長的危機和轉機。從其中可以幫助教會知道如何去牧養基層人:
一、基層人屬靈成長的危機
1. 歷史的創傷:個人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氣氛,以及童年成長的過程都會直接影響他,使他在靈裡停滯不前。
2. 惡習的纏累:基層人有許多的惡習,例如:抽煙、偷錢、吃檳榔等。當他信了耶穌之後,仍是無法脫離這些惡習慣。
3. 邪靈的騷擾:可能受了中國傳統民間宗教思想的影響,認為若我信有上帝,就有上帝,但若不信,就沒有;在問卷中我們發現,大部份基層人都有被邪靈騷擾的經驗。
4. 缺乏肢體的認同和接納:一個基層人從小習慣用感觀去了解他周圍的環境,當他來到教會,就會耽心別人不喜歡他,其實不一定,乃是因為他們太敏感。
5. 生活的危機:基層人面對危機的無助,例如:缺錢、生病、失業、失戀、失去親人、婚姻出了問題等等。這些危機對他們來說,都是大事。但他們沒有應對危機的能力,他們內心充滿了無助感,此時,如果教會沒有幫助他們,是很容易跑掉的。
6. 事奉的困境:在事奉上出現的挫折,多半是他承擔的超過他的能力,如:給他的挑戰使他感到壓力太大而嚇到。
7. 形象的偏低:學歷、出生、經歷構成一個比較自卑的自我形象,自卑感造成自我形象扭曲,也是造成許多問題的最主要原因。
奇妙的是這七個危機卻成為他們成長的轉機!
二、基層人屬靈成長的轉機
1. 良牧的協助、鼓勵:
基層人進到教會後,得到很好的長輩或牧師、師母栽培、鼓勵和關心,他們會努力地成長。例如:我的師母每年在聖誕節結束後,就會親手準備一頓豐盛的菜餚,請教會中七八個核心同工到她家吃飯,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師母的這頓飯給我很強烈的信息—他們看重我、鼓勵、安慰和提升造就了我。
2. 榜樣的學習:
基層人信主後,聽到、或看到美好榜樣的見證,是可以造就他們的。但榜樣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比我們高或是年紀比我們大的,例如:我信耶穌後,在教會中有一個小我兩三歲的中學生,他書讀得好、又很愛主,在屬靈上的追求便成為我的榜樣。
3. 同儕的鼓勵:
被同儕鼓勵和接納是很重要的。我進教會半年後就被選上當康樂部長,本來我覺得自己是很有才幹的,應該讓大家快樂一下。後來,我帶大家玩一個團體活動,只帶了十分鐘就結束了,剩下的四十分鐘都是團契主席在帶,團契結束時,他卻說我帶得很好,要大家給我一些掌聲,當我看到他們對我的接納和鼓勵,才知道自己太自大了。
4. 經歷上帝的恩典:
讓他們看見神蹟奇事:例如病得醫治、脫離困境。我是在自殺時信耶穌的,當我作完信耶 穌的禱告後起來時,發現整個世界改變了,從此我就脫離了困境,還沒信耶穌前,我是不會笑的人,我覺得人生沒什麼好笑的,所以別人笑時,我覺得那些人是神經 病;但信了耶穌後,喜樂的泉源從心中不斷的湧出來,因為我生命的困境真的改變了,雖然我還是沒有錢、不能讀書、還要上班,債務也都沒還完,但是很喜樂,這 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神蹟。
5. 結出生命的果子:
對基層人而言,讀完一次聖經可能是一個好的果子,如果他能帶他的朋友或家人信主,或幫助他勝過惡習,他都會快樂的不得了。
6. 靈命的成長:
安排適合基層人的事奉崗位或活動,例如:參加培靈會、進修會、或去短宣等,以幫助他們的靈命成長。
7. 生命的重整:
當我在作這些基層人的福音工作時,我設計了一套課程:如創傷的醫治、惡習解除、邪靈 壓制的釋放及明白真理等,希望他們學了之後能馬上用出來,去教導別人。我要求神學生在上課的同時,去找一個跟他們一樣的基層初信的人,用我的教材去教他 們。他們不可以去栽培那些信主很久的人,因為他們自己還有許多問題還沒處理,所以只能一對一的去栽培那些初信的基層人。
(節錄自密集課程 ”基層福音神學與實踐 ”)
傳道者的特定任務
傳道者的事奉大多與公開佈道的恩賜有關。但如果我們查考新約就可發現,傳道的工作並非取決於聽眾的多寡。腓力曾對撒瑪利亞的群眾傳講,後來也對一個個人 傳講,即埃提阿伯的太監(使徒行傳八章)。保羅在腓立比對一小群人傳講(使徒行傳十六章),但也面對路司得的一大群人(使徒行傳十四章)。
1.傳講基要福音真理
傳道事工就是對非信徒傳講福音的基要真理。教會的教師則比傳道者進行更多聖經的教導。
傳講基要真理指的是讓不認識與不相信耶穌基督的人認識祂。我們有些人是對已知道耶穌、但不認識祂的人傳講,意即那些沒有與祂建立個人關係的人。也有些 人是對耶穌完全不知道或只知一點點的人。不管對象如何,總之,傳道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傳講耶穌。新約中的四個傳道者是將耶穌傳講給完全不認識祂的人的真正典 範。
我們要切記,只有耶穌被釘十字架與復活的福音才能拯救人。這包括因信稱義與惟靠恩典。我們必須按著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所提醒的,來持守福音的真理(加拉 太書一:6~10)。我們總是很容易掉入這樣的試探中,傳遞耶穌福音時,太強調人的作為,而忽略了上帝藉耶穌成就的事工。
2.清楚的呼召
清楚邀請聽眾回轉歸向耶穌基督,接受祂為主與救主,是傳道者的特別任務。傳道者必須提供一些讓人回應邀請的方式。
同樣地,邀請的方式也有許多種。不同的人適用不同的方式。
重要的是,你為什麼這麼做?耶穌對祂的門徒說:「凡聽你們的,就聽我。」(路加福音十:16)
祂與我們認同。祂的話總是與祂的作為相應證。祂叫拉撒路 從墳墓裡走出來。一具屍體能自己決定出不出來嗎?當然不。死的拉撒路沒有自由意志,而是耶穌的話語在他裡面創造了自由,才讓他自由地走出墳墓。
耶穌同樣的能力也讓瘸腿的人在聽了耶穌的話後,立刻起來行走。同樣的能力也讓利未在聽到耶穌的呼召後,立刻放棄了他的錢財與事業來跟隨祂。
同樣的能力也可以讓人在聽到傳道者的呼召後,得著自由。別太在意一個人有無傳福音的能力與條件。因為你可能會被混淆。或許因此而給聽眾太多心理壓力。或者根本不敢發出邀請。是上帝祂自己在我們裡面給我們順從祂旨意的心(腓立比書二:13)。
傳道者的獨特恩賜
傳道者的恩賜有下列幾個特點:
1.傳道者對失喪的人有迫切的愛(哥林多後書五:11)
因此,傳福音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做不可的事!
2.傳道者對傳福音給非信徒有強烈的渴望
但每個地方教會一定有對非信徒有強烈負擔、願委身公開佈道和個人傳道的人。
這樣的人就是傳道者。上帝透過祂的聖靈,已經將被上帝所愛、但卻還不認識祂的人的敏銳與關懷,放在他們的心中。
3.傳道者是能夠傾聽與了解非信徒對福音的想法與感受的人
除此之外,世上的每個人都身處於一個特別的時代、文化與社會。他或她的生活被特別的態度與信念所主導。但一個傳道者有能力了解這些特別的處境,並將這些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傳遞給這個世代的人。
4.他有與不信基督的人溝通的能力
5.他被公認有聖靈的能力,能領人歸主(使徒行傳十一:21)
但只有聖靈能讓人明白福音。聖靈能讓人知罪,明白自己需與上帝和好。傳道者不能予以控制。若上帝不使用我們成為祂的器皿,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
6.因為愛的緣故,他的做事方法有彈性
在新約中,我們看到不同的傳福音方式。保羅與亞波羅的方式似乎不同,而司提反則與反對的人大大爭辯(使徒行傳六、七章)。
創造主用創意的愛來教導我們各種不同的傳福音法。
雖然傳道者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與型態來傳遞信息,但內容卻必須根植於真理。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使然。
7.他順服主的呼召作傳福音的(哥林多前書九:16、17)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摩太後書四:1、2)
1.傳道者對失喪的人有迫切的愛(哥林多後書五:11)
失喪的人所不明白的,就是上帝的話語已經啟示:一個人若不接受耶穌成為主與救主,就不能得到永生。上帝的愛已經澆灌在傳道者的心中。他們對失喪的人有迫切的愛與關懷。
因此,傳福音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做不可的事!
2.傳道者對傳福音給非信徒有強烈的渴望
我們大部份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注在對教會基督徒講道上。這並沒有錯。教會裡的信徒當然也需要持續被教導、鼓勵與勸誡。
但每個地方教會一定有對非信徒有強烈負擔、願委身公開佈道和個人傳道的人。
這樣的人就是傳道者。上帝透過祂的聖靈,已經將被上帝所愛、但卻還不認識祂的人的敏銳與關懷,放在他們的心中。
3.傳道者是能夠傾聽與了解非信徒對福音的想法與感受的人
傳道者對非信徒的想法與態度有強烈的興趣。不是去認同他們,而是去了解他們,為了傳福音的緣故。上帝把那獨一與永恆的福音交付我們。我們所面對的是與上帝隔絕、沉淪、被罪捆綁的人們。這是關乎每個人的事。
除此之外,世上的每個人都身處於一個特別的時代、文化與社會。他或她的生活被特別的態度與信念所主導。但一個傳道者有能力了解這些特別的處境,並將這些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傳遞給這個世代的人。
4.他有與不信基督的人溝通的能力
傳道者能用聽眾所能了解的語言來講道。人們需要聽得懂。但在這之前,必須先吸引他們的注意。他們必須被吸引來聽。要激發他們有想知道更多的好奇心。
5.他被公認有聖靈的能力,能領人歸主(使徒行傳十一:21)
一個人能否接受耶穌為主,不在於溝通的技巧。我們常會落入迷信方法與技巧的陷阱。愛能激勵我們盡一切力量來傳福音。
但只有聖靈能讓人明白福音。聖靈能讓人知罪,明白自己需與上帝和好。傳道者不能予以控制。若上帝不使用我們成為祂的器皿,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
6.因為愛的緣故,他的做事方法有彈性
因為愛的緣故,我們想要接觸人的心。人們的差異是那樣大,雖然他們都是沒有耶穌的失喪者,也都需要救主。傳福音沒有絕對的方式。耶穌是獨特與唯一的,但是贏得人的方式卻有千百種。
在新約中,我們看到不同的傳福音方式。保羅與亞波羅的方式似乎不同,而司提反則與反對的人大大爭辯(使徒行傳六、七章)。
創造主用創意的愛來教導我們各種不同的傳福音法。
雖然傳道者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與型態來傳遞信息,但內容卻必須根植於真理。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使然。
7.他順服主的呼召作傳福音的(哥林多前書九:16、17)
聽眾可能有積極的回應,但也可能充耳不聞。成功永遠不是傳福音與否的目的。保羅就有很負面與消極的經歷。他看到許多人歸向基督,但也被鞭打,甚至被毆打丟出城外。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摩太後書四:1、2)
新約之中有關傳道者的呼召
綜觀新約,我看見主用許多方法來呼召人投入傳福音的服事。使徒行傳一開始,就談到使徒們在五旬節時被聖靈充滿,立刻開始傳揚耶穌基督為主與救主,並公開呼召人來歸向祂。(使徒行傳二~五章)
然後我們看到兩個人─司提反與腓力─他們被指派為耶路撒冷教會的執事,負責照管第一個教會會眾的生活需要。他們的處境雖不同,但卻都有很獨特與強烈的佈道能力。無疑地,主已呼召並引領他們這麼做。(使徒行傳六、八章)
接著主將祂在世上最危險的敵人,改變為世上最有影響力的傳道者:保羅。(使徒行傳九章)
然後我們聽到有一些傳道者來到了敘利亞安提阿(使徒行傳十一:20、21),堅定的信心讓他們甚至將主的福音傳到猶太人以外的社區。
然後我們又讀到在安提阿教會的一些先知與教師從聖靈得到呼召,分派巴拿巴與保羅出去傳福音(使徒行傳十三:1~3)。
我們也讀到提摩太,保羅邀請他加入事奉的行列(使徒行傳十六:1~3)。我們深信除了保羅(提摩太後書一:6)及眾長老預言(提摩太前書一:11)和 按手在他身上所賜的恩賜(提摩太前書四:14)外,他必定也領受了傳福音的恩賜。保羅鼓勵提摩太要做傳道的功夫(提摩太後書四:5)。但顯然地,他也是眾 教會的領袖。他在教會中負責分派不同的職務。不過,這和被呼召傳福音的恩賜並不一定會同時進行。
主呼召人成為傳道者並不是按著一成不變的方式。但我們發現有兩條彼此交錯的路線:主藉教會領袖和親自與人交談來呼召人。
在新約教會中,傳道者的事工受到教會的認定與支持。顯然地,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傳道者是被主呼召來接續基督肢體的建造工作(以弗所四:11、12)。
但我們會立即碰到一個難題:當教會忘記傳福音時,會產生怎麼樣的景況?這似乎是今天世界許多教會面臨的問題。結果,主所賜予某些人的傳福音恩賜就無法被 發掘與發揮。而聽到福音的人也就更少了。或者獨立服事的傳道者無法有效地投入教會的建造,只因缺乏與教會肢體中有其他恩賜與事奉的人配搭的機會。
這是教會最重要的任務,請仔細查看上帝把成為傳道者的恩賜給了誰。
實踐型神學家之服事型態
1. 服事的原則
實
踐型神學家是嘗試將教會與世界相連,就是把神學思考應用在敬拜、講道和教導上,並以行動去認同或改變那些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不只改善他們的生活,更拯救
他們的靈魂。因為每位基督徒都是牧養者,因此實踐型神學家在重新批判並歸納出神學觀之後,將之教導每位基督徒,使他們有正確的服事觀及服事行動。
實踐型神學家在服事行動上,被動多過主動。他們將神的話用現代語言去演繹,但是,不知不覺中聖靈卻藉著他們將帶有希望的信息傳送出去。因此,講道是聖靈的工作,是上帝用祂的大能通過人在工作。
總之,一個實踐型神學家的權威是從專業知識和不斷的反省而來。他將生命與神學相連結,並相信道德標準可以生活化。教會和社會都會來求教於這些反省的實踐者,向他們尋求引導和帶領。
2. 教會中的應用
教會可以用幾種方式,將聖經的教導應用在教會服事中,讓基督徒的關懷從教會內轉向全世界。以下列舉數端:
A. 對話式崇拜及講道,如:社會關懷主日,可用啟應禱文及詩歌對話,將信息帶給會眾。
B. 從小組或團契開始,將主題或社會問題帶出,讓肢體們思考反省,並鼓勵他們擬定實踐和可行的目標。
C. 每年教會可舉辦探訪社區服務機構的活動,如老人院,殘障服務中心等,讓肢體們體驗需要受關懷者的感受。
D. 注意世界近況,固定為世界各地受壓迫者祈求,如:可將事項放在崇拜代禱事項中,藉以將週遭世界帶到我們的信仰中。
E. 定期邀請外來機構主講講座,讓肢體不會與服務社群脫節,培養他們能回應世界的需要,並做出行動。
3. 華人教會中的應用
華人教會往往比較看重傳福音,對社會上貧苦者的關顧,卻常常忽略。其實,當福音初傳入台灣時,宣教士們多半重視社會情境,辦學堂、開醫院、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教會總是走在社會前端。曾幾何時,情事逆轉,教會外的人士變成更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