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教牧諮商的特質


由於牧者獨特的角色,他(她)比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或其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接觸到人們更多的問題。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師比較少有機會接觸下列的情況:

 1因死亡而產生的悲慟諮商。

 2婚前諮商。

 3因生理疾病和頻死的支持性諮商。

 4老人問題諮商。

 5自殺、天災、人禍的危機諮商。

然而,這些卻是牧者每日所面臨的工作。

此外,牧者與一般心理衛生(或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者有下列幾點明顯的不同,包括:象徵的力量教牧的主動性既有的個人關係方便性及信仰團體的價值性,和神學觀點。除了這五點特質,牧者更可使用越來越普遍的電話為有效的諮商工具。 

1. 牧者的象徵力量

這 是牧者與一般心理治療不同的第一個特質。由於諮商者是個受按立牧師,他(她)的出現對危機中的人會有一些特定的影響。牧者不只是一個人,也是一種象徵。所 有的專業人員所呈現的不只是他(她)們是誰,更重要的是人(案主)對他(她)們的感覺(不僅僅是意識層次的認知,同時也是種潛意識的運作)。

Paul Tillich在談到『終極的關懷必須以象徵性的表達』時,也列舉了幾個象徵的特質:

1最明顯的象徵超越本身指向某一方向。

2象徵不像一般簡單的記號,而具有特殊的意義。這與第一個特質有不可分的關係。

3象徵掀開了被封閉的真實性。

4象徵開啟了我們內心的世界。

Paul Tillich在 這裡所要表達的是,象徵可傳達某種以言語無法表達的意義。牧者在從事諮商的時候,有一點是不可忽略的,就是他(她)們象徵著基督教信仰的意義。換句話說, 他(她)們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信仰團體,代表上帝。他們的臨在有刺激案主(一個人)對上帝產生依賴的力量,強化個人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個人的內在資 源及潛在潛意識力量,來影響一個人的生活。

但 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牧者的形像雖然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正面的,然而對某些人來說也可能有負面的影響。牧者所代表的包括信仰團體、傳統、對生命意義的看法、 信心的力量、和上帝。這些因素在做危機諮商的時候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種象徵的力量,可能有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必須加以克服;相反的,它也可能有潛在的正面 影響,可使人遇到困難和創傷的時候得到力量和醫治。

2. 教牧的自主性

牧者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他(她)們的自主性,包括諮商前所建立的關係及主動的危機處遇(Intervention)。雖然所有牧者或多或少意識地運用這個特質,然而大部份的牧者卻都習以為常,不知珍惜。牧者可以自由地進出大部份信徒的家庭,處理信徒所遭遇到的危機,這種特權是其他心理諮商專業人員所無法享有的,這點在危機諮商佔極重要的地位。

此外,牧者有自由可選擇在做危機諮商的時候在信徒的家中或在牧者的辦公室,牧者也可自由選擇要採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諮商。這種伸縮性,不但給牧者能方便地、有效地幫助信徒渡過危機,同時也使遇到危機的人得到適時的幫助。

牧 者的例行家庭探訪,不但能夠很快地進入短期或長期的諮商,同時也可為往後的危機諮商做很好的鋪路和防治工作;或是當牧者意識到信徒遇到危機的時候,可以主 動的伸出援手。他(她)們不像其他的心理諮商專業人員是個被動的幫助者。雖然現在己經有些精神急診團隊也開始採取居家的服務,把服務帶到案主的家庭或現 場,也獲得不錯的效果,但仍然不像牧者那麼有主動性。

當 然,這種主動性也並不是全無缺點,由於他(她)們的主動可能成為案主遷怒的對象,甚至有時會有生命的危險;他(她)們也可能遇到抵制和拒絕,甚至失敗。但 是,另一方面來講,他(她)們也有許多服務的可能性。信徒在許多壓力的情況下,由於牧者適時的出現,可使他們獲得釋放。可能個人或家庭根本沒要求牧者的幫 助,但牧者的臨在成為極受歡迎場面。

雖然牧者的主動有時起初不受歡迎或抵制,但後來障礙得到突破後,建設性的互動會促進關係的建立或重建。當然牧者與信徒之間關係的品質是關鍵的因素。因為相互的信任和誠摯的關係,使牧者的主動性往往在信徒遇上危機的時刻,發揮建設性的效果。

3. 既成的個人關係

牧者與一般心理諮商專業人員不同的第三個特質是牧者與信徒之間既有的個人關係。牧者在危機諮商之前不但與信徒之間有既成的人際關係,既使在危機諮商之後,他(她)們的關係仍然持續著。也因為這種關係,牧者可提早做防治的工作,以減少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由於諮商後的持續關係,使信徒從一種治療者-案主關係轉變到另一種牧者—信徒的關係。雖然諮商已經結案,但案主仍然得到妥善的照顧。

4. 信仰的團體

牧 者的另一特色是他的方便性及所擁有的信仰團體。第一個優點是既有之諮商前的關係。通過信徒教育、講道、小團體及各種的聚會,牧者有許多機會能間接地邀請人 來接受諮商,牧者也有許多機會可訓練信徒認識早期的症狀,以及當問題發生時如何因應。沒有任何其他的心理諮商專業人員有這種機會和特權可以教導人。

此 外,牧者更擁有龐大的支持團體,讓一個人遇到個人、婚姻或家庭問題和危機時能得到眾多的支持和資源。對那些向牧者求助的非信徒,他(她)們不但可獲得牧者 的幫助,亦可獲得牧者背後之婦女團契、兄弟團契等,都可能成為很好的支持團體。它們不但提供情緒上的需要,同時也提供靈命上的需要,這是一般世俗團體所無 法提供的。

5. 神學的觀點

很明顯地,牧者獨特的角色以及他(她)對人類生命和命運的觀點,是其他任何心理諮商專業人員所無法比擬的。他(她)所受的訓練包括聖經的解析、基督教倫理、和神學的思考等,成為他(她)做諮商時重要資源,也是一般心理諮商專業人員所無法競爭的。臨床心理學家Paul Pruyser在談到牧者的貢獻時,認為人們首先尋求牧者的幫助,豈不是要將他(她)們的問題放在教牧的觀點上?

Pruyser這 裡所強調的是,對某些人來說,以神學觀點來看個人,他們的環境和行為是極其重要的。以神學的觀點來評估一個特殊的人和特殊的情況,通過信仰的語言往往可以 促進一個人的自我了解,做決定的轉捩點、和行為的改善。這並不是說,置心理的層次於不顧,而是把心理學和神學結合起來,對人(案主)做更精確的評估和治 療。

Pruyser強調,牧者像其他的專業工作者一樣,有其自己的理論架構和傳統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增加其他不同領域,如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與技巧,並不影響他們的完整性。在他(她)們的教牧工作中增加臨床的洞察與技巧,並不動搖他(她)們之教牧觀點和運作的正統性。

受過良好教育的牧者之與其他專業的不同,不只是他(她)們以信仰的眼光來看人生,同時也以神學的觀點幫助人看自己及其特殊的處境。這也可能就是尋求牧者幫助者所期待的。

輔導形式


  輔導事工種類繁多,有的使用藥物,有的作詳細心理分析及精神治療,有的作二、三十次或更長時間的輔導。
  而教會的輔導工作與專業性輔導是有不同的,一般都不可能提供以上的服務。教會的輔導多使用個人約談或小組形式進行。牧者多採取主動,去接觸不同的人,透過個別對談分享、小組的討論、交流等,達到輔導目標。

1. 非正式輔導:牧 者所作的輔導工作,大部分發生於非正式的環境,甚至嚴格來說,不會被稱為輔導。有時是在聚會前後、探訪中、偶遇、醫院房間、街角、牧者辦公至或家中發生, 可能這些情況是沒有預約,信徒便來到辦公室和家中小敘,就是在這些非正式或偶然的接觸活動中,幫助了不少信徒。而這些訪問、探病、小組、偶遇等,都是一般 普通的牧養和關懷事工。

2. 正式的輔導:在一般牧養非正式輔導中,有時為我們創出一些正式或危機輔導的機會。
 
  正式輔導是預約時間,訂定次數(約四至五 次),受輔導者是有具體問題待處理,雙方有共同目標,一同面對探討可行之法,訂定約見輔導次數的好處是雙方有共識,在一個輔導療程中,按部就班,有目標地 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又在療程後期檢討需否轉介性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免至受輔導者長期在無止境輔導中,而過份依賴牧者,在輔導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要 點。

(1) 建立關係:
 .藉著留心聆聽及適切感情的反應,讓對方體會到你的溫情和關心。
 .了解對方感受和經歷,給予適切同感的回應,不要太快審判事件的結果。

(2) 澄清和歸納問題:
 .藉著發問和重述對方所講之內容,澄清事件的真相和背後原委。
 .藉著對方自己重述事件,幫助他\她自我了解問題的所在。
 .請他思想可行的解決辦法,或適當地提議一些方法,供他考慮。
 .幫助他去審查每種方法可能發生的後果:「如果這樣做大概會......
 .討論這人所有可以提供的資源:如能力、興趣、朋友、家人等,給他一些分析。

(3) 鼓勵採取積極的行動:
 .鼓勵他計劃具體可行之法面對困難。
 .訂下時間長短,盡快實行。
 .鼓勵他使用宗教資源,如祈禱、邀請主內信任肢體成為支持中心。
 .向他保證,在他實行計劃面對掙扎時,你會隨時隨地關心並且為他禱告。
 .約定下次輔導時間。

(4) 評估計劃的進展:
 .在下次見面時,請當時人陳述在實行計劃時發生什麼事,肯定他的成就和努力的行動。
 .對行動計劃的評估,修定或加強進一步行動,按能力看可否處理危機困難的其他部份。
 .鼓勵他建立支持系統,如禱告小組。
 .在危機減壓後,鼓勵他反省這次危機的經驗,及他所學到的一切,讓這些成為他信心靈性成長的功課。

人類成長階段---人生八階

    艾力遜是近代的心理分析及人生發展學說的一名領導者,他出生於德國,而他的學說是沿於佛洛依德的理論發展出來的。
    艾力遜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有各明顯的特徵,並且也潛伏著一種危機,但若安然渡過這些危機,則生命會有更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個人便有能力來克服後一個危機;否則生命就會受到阻滯,而後至的危機便難以應付了。以下是艾氏的人生八階的概要:

1. 信任與懷疑(0-1)

    嬰 兒由出生至滿歲,便是信任與懷疑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表現在對人的信賴與不信賴的行為上。信賴可使嬰兒能安心地,任由別人包括母親在內的照料。例 如餵奶,使安睡,大小便的排泄等。以後嬰兒逐漸減少睡眠時間,更多運用感覺器官來熟習周圍的環境。身體由人的照料而獲得舒適,而舒適又與人的出現聯繫在一 起,由此而產生對人的信任。當嬰兒稍大的時候,他會進一步的察覺到,這種他所需要的舒適,是會按時地獲得的,故此並不須母親寸步不離地在他身旁,於是嬰兒 已開始放心讓母親暫時的離開他。因為他已建立了信任,信任母親會在他有需要的時候出現。
    信 任不單只對別人而言,亦同時是對本身的信任。如果有自信自己能應付得一些突發事情的時候,嬰兒便更放心讓大人離開他。反之若嬰兒不能在此時期發展其信任, 則會影響其將來的人格發展,他可能此後產生退縮,對人不信任,失去對社會的信心,甚至會引致精神分裂,並且對於愛、互賴、信念與信仰等,都會有極不合理的 態度和行為出現。
    當然,嬰兒在此期發展其信任,並不是單純由獲得的食物量與照料的多寡來決定的。因為最重要的,還是所獲的食物的品質,及照料中所帶來的愛的深淺,這會對嬰兒產生的信任,及將來是否成為一個能被別人信任的人有絕大的關係。
    在信任的發展的負面是懷疑。倘若本階段中的信任發展遇到挫折,便會產生對人、對事不信任的態度。如日後不獲補償性的發展,則便會對事有諸多的猜疑,以至日後難以適應社會。

2 自主與羞惑(1-3)

    (使用一至三歲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小孩子是三歲進入幼稚園上學,其他國家可以按該國上幼稚園的年齡來定階段)
    第 二個人生發展期,艾力遜稱為自主與羞惑。這個時期包括由滿歲至三歲左右。心理分析學派相信,幼兒對大小便的控制,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這 是收及放的能力的控制。幼兒由此而學習對本身的調整操縱,適當的排泄,將使幼兒感到滿足,過度的壓制,例如過早及過嚴的大小便訓練,必會引起不快及緊張。 訓練操之過急,必然損害幼兒的自信與自決,並且可能使其感到羞惑。
    幼 兒發展是要經過一個自然的過程,不可使用強迫的方法令其加速。所以不可因其不負成人的期望而加以羞辱。過多的羞辱,使幼兒失去自信,對自身的能力有所懷 疑,從而會放棄努力,並且變成任性、反抗、故意做出與人相悖的行為。感到羞愧者,通常是覺得自己的短處,在極不願意的情景下,暴露在別人的眼前,於是有無 地自容的感覺。所以有羞愧者是希望短處隱蔽起來的,成為不可見的,如果別人注視著他,他便會引起很大的忿怒。
    這 個時期,決定了兒童將來在自主與羞愧之間的發展,正與負兩方的比例。例如愛與恨;合作與敵對;自由的自我表達與壓抑;有自制還是需由外力來控制;有自豪感 還是有羞恥感。如果正的一方強於負的一方,則個體便安然地克服了這一時期的『危機』,自主便也戰勝了羞惑,這樣便為下一步的人格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3. 進取與罪咎(4-5)   

    (定為五歲是因為這個國家進入小學的年齡是六歲,如果另一個國家進入小學的年齡是七歲,那這「進取和罪咎」就是4-6)
    兒 童在四、五歲時,便處於進取與罪咎的一階段。這時兒童活動力大為增加,有較大的想像力及好奇心。由於精力的突然增加,使兒童產生各種希望及企圖接受責任, 這便是本期對正的一面『進取』的引發力。他開始更覺得自我的存在,及受自己的支配。他不怕失敗,失敗了又重來,用去了的精力,很快便又恢復了過來。因為試 新事物對他是一個強烈的驅策力。
    在進取的負方就是罪咎感的產生。罪咎感是於幻想過多,並且容易想入非非,發生戀父或戀母的情結,這樣便會自覺有罪咎,由此而喚起內心的抑制。不過如果這個抑制是過分的話,是可以影響將來性格的反常的---包括潛能受損、感情冷淡、想像力受到縛束,甚至可能導致日後對性的冷淡。

4. 勤業與自卑(6-11)

    (定為六至十一歲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兒童是十二歲升中學)
    在 六歲以後,兒童已開始社交生活了。這個社交生活是以學校為開始的。兒童這時將會努力於表現自己,使他人覺得其存在,而且是與其年齡相若的一群孩子中的一份 子。所以兒童要爭取為其同儕接受,他要參與群體遊戲、學習與活動,並且極怕被人排擠,這一時期約經歷整個小學階段。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具有求知慾,有活動精 力,希望學習成人。由此而產生一種勤業精神。不過如果這種受到窒礙,例如在群體中遇到排擠,便會產生自卑的情緒。因此,勤業與自卑是會經常交織地出現的。 所以,這個時期便稱為勤業與自卑。
    兒童此時在其勤於致力的學習與工作的興奮與滿足,由是而強化其勤業的行為。他開始留意工作或活動的各種規範,而嘗試使自己能適應及服從這些規範,因而能夠產生有效的工作結果。所以這時他心中的自我,是包括了他的工作工具及技巧在內的。
    無論在何種文化的社會中,兒童此時是進入了一個較有系統的學習期。學習的事物範圍是廣闊的,指導的人亦不一定是學校的師長,這通常包括了一切周圍的人。例如父母及其他成人,還有比他年長的孩子。他們的行為,亦可能成為摹倣的對象。
    處 於此時期,使兒童感到危險威脅的,是他可能自覺到能力之不足,不能隨心所欲地應付他想完成的工作或學習,因而感到自卑、懊喪,對自己的技巧及工具都不滿 意,特別是當他看見別的同儕獲得滿意的工作結果時,會覺得有己不如人的感覺,由是會失去興趣,不再勤業,產生退縮、迴避及孤立。反之,如兒童獲得成功的發 展,有工作、學上的滿足,則便已初步培養出對工作的愛好,及領悟人在社會上的分工合作的意義。這樣,不但掌握若干基本工作技巧,且為將來進入社會作出了良 好的準備。

5. 自認與迷亂(12-20)

    本階段包括由十二歲至二十歲的一段青少年期。故此踏入十二歲後,兒童期已告結束,因為性機能已開始成熟,身體也快速長成。這些生理上的急速改變,及面臨將需擔任成人的工作,使他們不得不關注自身的處境。他們亦關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在別人眼中,他們是否夠得上水準。
    在 此期中主要的心理特徵,就是自認與迷亂。自認就是要自我認識,自我認定一種身分,一個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從而決定用何種身份來處理面對的問題。當然,所 謂自認亦是向人認同,在其同伴中找一個模式,藉此而構成一個自我形象。這種自認可說是對未來的估計的開始。估計自身的能力,將來能否或意願擔負的職責。有 信心的或會自認得過高,一旦發現能力不能配合的時候,自我的形象便會容易崩潰下來。沒有自信的,則可能逃避認同,因而產生了更大的危機,處處否定自我,反 抗現實,導致迷亂,不知自己應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因而消極、失望、對現實不滿,把自認上的困難,推諉於社會之不當及不公正。有這種迷亂的,可能產生偏激反 叛,進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例如離家出走,放棄學業,反抗社會的一切。
    在 自認迷亂的另一端,便是過分的認同。此時不但已找得一個自我形象,而且對這形象作出狂熱的偏愛,因而令其排擠其他非此形象的事物。所以某些青少年特別容易 在認同一對象後,產生狂熱甚至崇拜,一切以此對象為師,拼命模倣。當然,這樣便失去個人的自我,使自己的獨特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某些優良的特徵都遭受破 壞。
    在此期間,青少年亦特別容易結黨營群,而且對視異己份子者,作無情的排斥與攻擊。這些都可以表現在服飾、習慣、趣味及言行舉止上。並且這些亦成為是否屬於該黨群的表象。如果在這些方面有不服從群眾的,則便視為離心,其他成員便可能終止和他交往,使他孤立起來。
    在 這期間,自認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而這種自認亦絕非一次便可完成,他要經歷一連串的自認。在某一階段中,青少年可能認同於一群體;但在不久的時候,他又可 能發現另有更值得認同的群體,因而其自我形成亦隨而漸變。這個變的經歷,對於青少年發展是有良好的影響的,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在找尋真正的自我。

6. 親密與孤獨(21-30)

  隨著青少年期而來的是早期的成年。在這期中,心理的特徵表現在親密與孤獨的交 戰。這時個體已應發展了自認,於是這種自認在本期中促成了與其認同者的頻密而全面接觸,及互相容納,由此而發展了親密的友誼。當友誼形成後,雙方便可互相 容忍,及願意為對方作出些犧牲,以此調和了可能發生的衝突。
  親密的面自然是孤獨了。倘若在 發展親密中受挫折,因而失望退縮,又或恐懼別人結成親密的企圖不能達到,為了避免失敗,也會自願地築起一道與人相隔的牆,而成為孤獨者。這類人不能與人分 享自我,亦不願承擔親密的後果,例如對別人的愛護和照料,包括供養子女等。嚴重的孤獨者,則終會作為精神病者,不能過正常的生活。
  艾力遜認為這期的幸福快樂,建築在親密的充分發展。這表現在性愛的完滿獲致,雙方都有無拘朿的修性愛活動,同享快感。他又提出理想的性愛,應是雙方都能互想信任;願意分享工怍、生育及娛樂的情趣;並且願為子女謀求各階段滿意的發展。

7. 創建與停滯(30-60)

    (定六十歲為終是因為這個的退修年齡是六十歲)
  艾力遜的人生第七個階段便是所謂創建與停滯期。在此期中正是人生創業的中心階段。一般來說亦是指中年期,由三十歲左右開始,以迄於六十歲以後的一大段時光。
  創建期是人之事業發展的時候。所謂創建,就是創造與建樹。人在此期須運用以前各 階段的學習與成熟的心智,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在事業方面,各盡其力來發展,使能達到個人創建的目標,使事業獲得成就。這種創建力,就是人類社會之推動 力,各人盡其所能作出貢獻,促使社會文明進步。
  在個體方面,創建力是促使才智有運用鍛煉的機會,因而使心智更獲得完美的發展。這種發展使創建得到收獲,使心理方面得到滿是,生活也因而充實起來。另方面,創建力也是促使人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使新與老一代的關係建立起來,使夫婦互相依存。
  反過來說,倘若創建受到壓制,人沒有機會發展其才能。又或在發展中遇到挫折、工 作沒有帶來結果,事業失敗,則創建力便漸漸會消失,且被停滯所取代。在這時候個體便會感到迷失,脫離現實,可能發生自我迷戀,顧影自憐。嚴重者會覺一切雄 心壯志皆盡失,產生灰心懊喪,對事物採取放棄態度。故此形成未老先衰,內心充滿停滯,休歇之感,生活貧乏無味,甚至產生壓世的思想。

8. 圓滿與失望(60歲以上)

  艾力遜的人生八階的最後階段,稱為圓滿與失望。此一階段是人在六、七十歲以後的 一段人生最後歷程。這個時候,是一個把以往成敗總結的時候。故此,如果以往的發展是完美的,有成就的,在這個階段便會享受其成果,心理上便有圓滿的感覺, 對一生便感到滿足及自豪,不然,就會在心理上積存失望感。
  這種圓滿包括接受一生的功業,而無後悔自己之作為;包括接受別人不同的生方式及其貢獻;包括在經濟及環境威脅下為保護個體之完整所作之努力;及包括因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相異生活。
  輔導的對像是人,希望以上一些資料提供,幫助你們對人成長潛伏的危機,阻力或助力,有一點點的認識,幫助你輔導過程更流暢。

******************

站在基督教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接受這樣的成長階段的 分析,也相信人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其中的過程和經歷是復雜的;認為每個人生階段都那麼重要,必須把握,使人生更形美麗和豐富。按輔導學來看,認 為一個人如果在某個階段沒有完整的成長,必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也成為下一個階段的攔阻。輔導員必須幫助一個人認識這樣的性格和攔阻,輔導前進,也把基督 的真理帶給他,使他「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4:13)

教牧輔導的精神


[目的]

  這項事工既是深深植根於聖經的教導,教會便應多加關注和實踐。耶穌基督所要建立的,是一個群體,透過他們彼此關懷,以至達到信徒們都能有個人成長的機會。以下是關顧和輔導所要達到的目標,點列如下:

1. 激發人品格的成長和發展。
2. 使人有效地適應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解決內心世界的棦扎和情緒的困擾。
3. 使失望者和哀喪者得著鼓勵和指引。
4. 使活在不健全的生活模式裡的人,可以得著支援。
5. 使人能與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甚至能成為主的門徒。

  要達至以上各項目標,當然不是一蹴而成的事。需要牧者以一顆誠摯的心和真情的流露,配合聖靈工作和知識運用,才能達至決定性的成效。

[定義]

  「輔導」是一個牧養工作可缺的部分,那麼,甚麼叫輔導呢?基督教的輔導,與世俗的輔導有什麼分別呢? 

1. 麥希真《工人輔導》一書中,所下之定義是:「根據聖經原則,按著個別需要,藉著個人談話或小組談話,幫助受輔者自己解決困難,使他們獲得發展。」

2. 著名心理學家羅傑士(Carl Rogers)提出又具體又有影響力的定義:「輔導是一個過程,其間輔導者與受輔導者的關係,能給予後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甚至可以視自己過去曾被否定的經驗,然後把那些經驗融合於已經轉變了的自己,作出統合。」

3. 「輔導」確是一個過程,是輔導員與受輔導者關係建立,助他找出問題所在,支取資源,解決克服困難,以達至一個健康美滿的生活。在基督徒來說,這生活是合乎聖經教導的生活,按以上的剖析,基督教輔導在定義上實有以下重點:
(1) 是一個過程和意味著它是頗花時間的,如遇有個性執拗的受輔導者,輔導員所付出的時間代價很可能是昂貴的。儘管如此,正是幾許耕耘,幾許收獲,目睹一個人生命的改變,對輔導員的滿足感是無可比擬的。
(2) 是一個獨特關係的建立,尤以信徒之間,或是牧者與會友的關係,表明了教會是一個互相尋求醫治的群體,絕不是求取者眾,付出者寡,反而是以信、望、愛去彼此建立,成就了肢體相交的真理。
(3) 是幫助信徒在主裡成長,這表示它是一個有方向感的助人過程,使信徒能活得更合乎聖經的教導,或是活得更像基督。
(4) 是輔導員與受輔導者共同探討問題的所在和解決的方案。 

[需要性]

  教會關懷與輔導,乃牧養工作的一部份,且 是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信徒即使在生命上有了改變,但成聖之路是漸進的,特別不少信徒是在複雜、困難的背景中成長,又自小受到社會的頹風敗俗所影響,再 加上活在一個墮落的世代,不容易在短瞬間脫胎換骨地改變。此外,基督教信仰對信徒生活操守的崇高要求,必定會與社會的民風和習俗產生矛盾,信徒心靈必然起 了很大的掙扎張力,他們何等需要教會牧者之疏導和指引。

1. 豐盛的生命
  耶穌說祂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10:10)。上帝是定意給我們活潑的生命,健全的身心,活出上帝榮耀的見證來。但在人的成長中有很多背景環境因素,積壓產生不少問題,形成生命上的缺欠,不是一朝一夕解決和達至完美的,需要信徒願意正視,常常悔改、省察,藉著他人的關懷輔導漸漸成長,步向生命豐盛之路。

2. 個別不同的需要
  輔導的重點是供應不同個別的需要。人生充滿了可能發生的危機,並且人人情況不同,每一個人都有其個人特殊的情況,而講台的訊息是一般性的教導,未能提供公開討論和解答,輔導是關心個別需要,並盡力處理個別問題和危機,提供適切的牧養和支援。

3. 跟進栽培
  領人歸主,但從不會跟進和栽培的,信徒流 失率機會很;即使能保留在教會中,生命可能也呈現枯乾停滯不前,失去動力之困局中。因為困擾他們的問題實在太多,未能得著適切的幫助和指導。若信徒得著關 懷,有人陪伴他們走人生的一段路,信徒會對上帝有更多的體驗,對教會更有歸屬感,他的生命會更堅強。

教牧輔導的聖經基礎


[聖經的教導]

1 三位一體的上帝:聖父、聖子、聖靈是以一位關係中的存在者形式出現,是群性的。祂創造人類,賦於人有祂的形像(創1:26),表示人的本質亦是關係中的存在者和群性的,上帝造男亦造女,藉著男女所建立的家庭制度,使人類能彼此相助,互相關懷。

2 美好的創造:上帝創造宇宙是美好和有規律的(1:31),祂看一切的創造甚好,並將管治大地的責任託付人類,祂是期望人有健康的身、心、靈、整全的人格,治理宇宙,顯出上帝的榮耀。

3 每一個人都一樣寶貴:在上帝的眼中看每一個人都一樣寶貴,他們是上帝所創造的,並將氣吹在他們鼻孔中,成了有靈的活人(2:7),有上帝所賜的生命,是尊貴和榮耀的。
  耶穌設比喻說,就是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都會盡全力將牠尋找過來,直到找著,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帶回家中(15:3-5)。每一個人都可能需要人伸手加以引導援救,主是好牧者,祂看重寶貴的每一隻羊,願意看見他們健康活潑成長。

4 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在世時,常施行助人脫離罪惡捆綁的職事。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多番與個別人士款款深談的對話,如與撒瑪利亞婦人、尼哥底母等(3:1-15;4:1-26)。由此可見,耶穌對有需要的人,包括信徒非信徒,他均抱著憐憫人的心腸去作出扶危解困行動(9:35-38)

5 大使命的託付:教會乃秉承主的使命,完成使人作門徒及教導的任務。而叫人作主的門徒不免要對每一個門生因材施教,個別關心和輔導幫助他們屬靈生命扎根成長,牧養栽培他們成為主的真門徒。
   
[聖經的例子]

  聖經裡記載很多「直接勸勉」和「間接協談」的輔導,下列列舉部分個案,值得我們留意和體會。

1 葉忒羅對摩西(18:3-27):這是「直接勸勉」的輔導,因為葉忒羅本身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加上十分瞭解摩西的性格,以及十分理解當時的情況。可能他們經過若干詢問、討論和分析,葉忒羅就給摩西提出「直接勸勉」,得到很好的果效,徹底地解決困難。

2 拿單對大衛(撒下12:1-15):這是「間接協談」的輔導,不單因為君王和下屬的關係,也因為事情比較微妙複雜,必須由大衛自己作最後的決定,所以拿單採用「間接協談」的方式,乃是智慧的、合宜的、必須的方式。

3 基督對尼哥底母(3:1-15):這是「直接勸勉」的例子,因為尼哥底母的動機和態度十分明顯,而所需要的答案也十分明顯。所以基督不互相使用「間接協談」式。祂先幫助尼哥底母瞭解自己,瞭解情況,瞭解將來結果,然後單刀直入地使用「直接勸勉」,確是最合宜方式。

4 基督對撒瑪利亞婦人(4:1-26): 這是「間接協談」的例子,因為情況複雜,所以有此需要:偶然見面、互不瞭解、男女有別、文化有別、加上種族偏、隱藏罪惡、跟進困難等。若用「直接勸勉」的 方式,一定不能生效;所以基督使用「間接協接」方式,幫助她瞭解實際的需要、尋求的目標和解決的方法,然後引導她自己作出決志。這樣的輔導十分有效,不但 叫受輔者自己得到幫助,也間接叫其他人士得到幫助。

5 基督對撒該(19:1-10): 這是「聆聽」和「接納」的方式,基督沒有使用「直接勸勉」,也沒有使用「間接協談」,祂只是留意「聆聽」(不是用「耳」聆聽很久,卻是用「眼」聆聽到撒該 的「心聲」),並且絻不祂用行動向他表明「接納」,這「接納」就產生了很大的果效。基督工人需要學習「直接勸勉」和「間接協談」的輔導,更要學習用耳和眼 去「聆聽」,以及用行動表明「接納」,這「聆聽」和「接納」往往能產生奇妙的果效,這種沒有輔導的輔導,是輔導事工中絕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

6 保羅對禁卒(16:27-34):這是「直接勸勉」的方式,保羅並沒有盲目跟從理論,墨守成規,也沒有花許多時間調查和發掘禁卒的背景、研究他的心理情結,建立他的自信心。他只是當機立斷地回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16:3)。教會輔導事工與專業的輔導中心有很大的不同,「直接勸勉」確是「常用」的方式;但是,基督工人必須儆醒,不可使之成為「濫用」的方式。 

輔導事工:教牧諮商


輔導事工(Pastoral Counseling)可 算是一個比較現代的牧養事工。如今它被越來越多的教會看重。當牧者經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學和輔導技巧訓練以後,把它應用在牧養工作上,特別是在一些遇到困難 或憂傷的信徒身上,發現更能有效益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更快的成長。現代的教牧學要求牧者傳道接受這樣的訓練,把所學應用在牧養事工上。

  關懷與輔導,乃牧養工作的一部份,且是極 為重要,不可缺的。信徒即使在生命上有了改變,但成聖之路是漸進的,特別不少信徒是在複雜、困難的背景中成長,又自小受到社會的頹風敗俗所影響,再加上活 在一個墮落的世代,不容易在短瞬間脫胎換骨地改變。活在世上的信徒必受民風和習俗的衝擊,信徒心靈必然起了掙扎,他們正需要牧者的疏導和指引。

目的

  信徒是一個群體,必須彼此關懷,以至成長。以下是關顧和輔導所要達到的目標:

一.  激發一個人品格的成長和發展。

二.  使人有效地適應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解決內心世界的掙扎和情緒的困擾。

三.  使失望者和哀喪者得著鼓勵和指引。

四.  使活在不健全的生活模式裡的人,可以得著支援。

五.  使人能與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甚至能成為主的門徒。

  要達致以上各項目標,當然不是 一兩 句話就能成就的事。需要牧者一個一個地帶領信徒去達到。

牧者必須有計劃和組織地成立教牧輔導工作:

一.  學習更多輔導技巧:牧者雖然是在神學院受過一些輔導學的訓練,但是日新月異,社會的變化也快,各人所遇到的問題也多,牧者必須時常學習新的導技巧,更能有效地帶領信徒克服所遇到的問題。可以從書本中,或從教牧的培訓班中學習更多輔導技巧。

二. 設立自己的輔導工作室:輔導是牧者與被導者個人的談話,也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就如著名的輔導學者羅傑士(C. Rogers)提出說:「輔導是一個過程,其間輔導者與當事人的關係,能給予後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甚至可以重視自己過去曾被否定的經驗,然後把那些經驗融合於已經轉變了的自己,作出統合。」

因此,輔導工作需要一個安全又令人可以開放談話,使當事人可以與輔導者建立互相信任關係的地方。當然牧者的辦公室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地點,但是我們要在這裏提醒,牧者為了更有效地作輔導工作,必須進一步肯定自己的辦公室是安全(保密)和可令人開放談話的地方。牧者也要小心,在面對異性時應該有其他人在辦公室外,萬一被指責,也有另一位証人在場。

三.  成立輔導事工:牧者在牧養事奉時,如果學得輔導技巧,必須著手在教會中成立輔導事工。也藉著累積的輔導經驗,把輔導技巧應用得更有效益,使更多人可以得到幫助。

四.  告訴信徒你的輔導事工:當成立了輔導事工以後,必須漸漸地讓信徒知道你可以作那些輔導工作,例如,婚前輔導、哀喪輔導、婚姻輔導、職業輔導、交友戀愛、信仰生活輔導、人生危機輔導等等。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