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如何安慰人:(4)經歷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4-6
 
當我們在困難中感受上帝的安慰後,我們往往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對上帝的體會安慰别人。有人曾經有至少2至3年長時間失眠的經歷,就能體會不能入睡的慘痛情況,身體不單感疲乏,心靈也感煩躁當其他弟兄姐妹在傷心中難以入睡時,他會因為自己的經歷而更明白對方的痛苦,他也可分享在那段時間上帝怎樣安慰

我們生命中也有不同程度在患難中的經歷,我們可以回想那時的感受,那時上帝怎樣安慰我們,我們用上帝給我們的安慰幫助其他弟兄姐妹。

如何安慰人:(3)聆聽

    「你們要細聽我的言語,就算是你們安慰我。」21:2 

    不一定需要太多的言語,有時太多的說話反令人感到厭煩,受苦者真正的需要是要找到一位聆聽者,細心聆聽他的說話,耐心明白他的感受。

    在牧會過程中,有些肢體找我傾談時,我發現原來他們不是要我給什麼指定答案與分析,只要我嘗試用心聆聽他們的分享,讓他們適當舒發內心感受,也能帶給他們一點安慰。

    今天我們多不多聆聽別人的分享,還是自己多教導別人,卻缺少有深度的聆聽呢

如何安慰人:(2)言語

1.對心說話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作幫助),是我的上帝。」42:11 

希伯來人的成語稱「安慰」為「對心說話」,人傷痛時,未必需要聆聽一番大道理,可能需要是自己的心與自己說話,需要聆聽內心的微小聲音,需要安靜地聽心語,與自己的心,與心靈中的主說話;42:11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

對心說話也是一種很有力的安慰別人的方法。
 
2.慈愛的話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 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說:「我主啊,願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2:11-13 

    波阿斯用慈愛的說話安慰了對方,慈愛有 Kindly”意思,波阿斯對路得是慈愛的,不輕看她是寡婦與貧窮人,反欣賞她所作的,也祝福對方。有時有肢體將他們不開心的事與我分享,我會真誠的欣賞他們願意坦誠及勇敢與人分享,原來欣賞、接納、肯定、祝福,顧恤的言語已是慈愛的話了。  

3.聖經的話  

    「耶和華啊,我記念你從古以來的典章,就得了安慰。」119:52 

    最好的言語仍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是帶有能力,也可以安慰人的,有一次,我自己在灰心失意時,又要繼續負責宣講事奉,心身靈真是沒有一點力量,但那 時,聖經的一句話:「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就成為我很大的力量,當我繼續思想時,上帝的話就幫助我有力事奉了,原來用聖經的話語──可能寫一句金句與對方或鼓勵他們聆聽上帝的僕人說話也能帶出鼓勵與安慰的。

如何安慰人:(1)愛心

    「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6 

    人 類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就是安慰了,保羅外表雖剛強,但他也有懼怕喪氣的時候,但當上帝藉提多安慰他時,他可以繼續走前面的路,筆者也曾經經歷傷心失意時 候,但仍記得上帝藉一位弟兄有聲無聲的安慰,使自已心靈得開解來,我想我們也經歷被人安慰時刻,我們也想安慰其他人,但如何能向傷心的人帶出合適的安慰 呢?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2:1 

安慰人的動機不單是責任、興趣,也不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是出於真誠的愛,用上帝給我們的愛、裏面的慈悲、憐憫、恩慈、關心安慰對方。或許我們不知用什麼言語與技巧扶助身邊的人,但真摯的愛往往是在傷痛中最好的良藥,讓我們不塞住自己的心,用主的愛來愛身旁的人。

協助第三階段:行動計劃

[解決問題療法]
   輔導的目的是協助受輔導者自我探索,對自己及環境有更正確的了解,然後發揮自己的能力或運用環境資源,學習並採取有效的行動,解決問題和困擾,使生命更 豐富。經過第一、二階段的輔導,受輔導者已很清楚問題所在,也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輔導員在第三階段是協助受輔導者建立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幫助他具 體地改變行為。以下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1.     確定問題:首先要清楚確定受輔導者的問題。

2.     決定問題處理的先後次序:不要同時處理太多問題,以免增加挫折感。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先予處理,即可全面解決。

3.     建立當時人同意且具體可行的目標:協助受輔導者具體敘述其目標,而目標是受輔導者能力及資料所能處理的。

4.     達成目標的阻力與助力分析:然後找出必須克服的主要阻力及較容易奏效的助力。

5.     儘量想出有關的策略或方法。

6.     選擇達到目標最有效的方法:要比較、評價、篩選出最可行的方法。

7.     付諸實行。

[行為改變技巧]
  建立了所期望的目標後,需要一些方法去協助改變舊有不適當的行為,建立適當的行為。行為治療法的基本假設是:各種行為無論是好是壞均是學習而得,因此亦可藉學習歷程予以改變,其技術主要是根據下列幾項學習的原則:

1.     增強原理(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如果有明確的鼓勵和獎賞,會推動受輔導者去完成計劃。這是運用內外的和外在的增強或獎賞,該行為再發生的機會就會增加,否則便會減少。不過,最適宜選擇能滿足受輔導者動機的增強物才會有效。

2.     自我監控:要求受輔導者詳細地觀察與記錄自己的行為,這樣會提高自我察覺,去注意具體及可觀察的行為。

3.     訂約(contracting):事前先確定計劃的成功或失敗將產生那些外在與內在的結果。這個方法可幫助受輔導者承諾執行其行動計劃。契約應明確規定受輔導者要做的,並指出成功的獎勵和失敗的處罰。獎勵可使受輔導者更遵守契約,他們視其為個人良好表現的回饋。

4.     計劃評估(Evaluation):指評估目標達成的程度。受輔導者檢討在擬定行動計劃之後,是否成功地解決問題,否則就需要調整與修改計劃,另定更合適的策略。

這些行為療法的優點是讓受輔導者學習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學會了解決問題技巧應用到人生的其他問題上。許多求助者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果對解決問題的技巧熟習,就可自如地解決人生大部份的問題。
[牧養輔導的應用]
  求助者有決心改變之後,需要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來幫助他具體地改變行為。牧者要與他一同找出適合的、有建設性的行動計劃,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需要受輔導者在計劃的過程,執行和進度的監督上都願付上責任,而牧者隨時從旁給予支持與鼓勵。
   牧者應從受助者的靈性上開始著手,因為這往往是問題癥結所在,將根本原因除掉常常會帶來全面性的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除非在上帝的恩典下,受 輔導者的意願順服,確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上帝是我們力量的來源和盼望,人的改變,因著上帝的介入而有決定性的扭轉。要給予人協助,使 他的生有改變,整個輔導過程中上帝都樂意參與其中。真正的改變是出於上帝。

協助第二階段:自我了解


   在第一階段,輔導員與受導者建立信任及親睦關係,然後協助他具体的探索自己及其問題,是以受輔導者個人的觀點來探索,這是不足夠的,而且太自我限制。因 此,在第二階段,輔導員提出與受輔導者以新的觀點來思考自己及其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他會發現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解釋是被扭曲的,或不正確的,因此才產生困 擾。經過這樣的澄清後,受輔導者會得到一種領悟或了解,使他對自己及問題有了正確、客觀的了解,才能協助他建立合理的目標、發展方案及採取行動。
  這是「挑戰」階段,挑戰的技巧在幫助受輔導者真正的自我了解與導向目標設定,採取行動是重要的。伊根(Gerard Egan)提出幾個有效的挑戰原則:
1. 時刻牢記挑戰的目標:是幫助受輔導者發展另一可選擇的觀點和參考架構,用以澄清問題。
2. 允許自我挑戰:讓受輔導者有適當機會自我挑戰,為他提出問題和結構。
3. 獲得挑戰的權利:輔導員要有以下基礎才可挑戰。
    a. 建立良好穩定的輔導關係,得到受輔導者的信任,挑戰才能達成效果。
    b. 了解受輔導者:有效的挑戰是建立在了解之上,了解才能發現受輔導者的不一致或隱藏行為。
    c. 對挑戰開放:自己能放下防衛,開放接受挑戰。
    d. 完全地生活:除非你在體能上、智慧上、社交上和情緒上經常挑戰自己,有充分發展,否則不能挑戰他人。
4. 小心使用挑戰的方法和態度:要謹慎提出,並以尊重來應用。
5. 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協助受輔導者欣賞自己的成功,並幫助受輔導者建立合理的自我要求。
6. 具體化:會擊中要點。含糊的挑戰使受輔導者混亂。
7. 挑戰優點甚於缺點:和未能有效運用的資源。
8. 挑戰受輔導者來澄清價值觀:使他做出合理的選擇。
  在這個階段,輔導員會使用的挑戰技巧有:自我表露,面質和立即性;在理性思想的層面幫助受導者更充分和深入地探索,真確的了解其問題,才能導向有效的問題解決。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輔導員在必要的情況下,適當地將自己類似的感覺和經驗與受輔導者分享,其功能有:
1. 透過與受輔導者分享相似的經驗,因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和吸引力,使雙方溝通更加契合。

2. 對受輔導者有示範作用,使受輔導者更有效的開放自己。輔導員分享自己類似的經驗和感受,提供一相似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參照架構,增進受輔導者對其問題及行為後果的思考和了解,及作更深層的自我了解,最後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自我表露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你表露什麼?能否協助達成受輔導者的自我探討及自我了解?


2.      自我表露應保持簡潔,切忌太多,反成受輔導者的負擔。

[面質]
  面質是輔導員協助受輔導者看到一些阻礙他自我了解或從事積極行為的一些矛盾、衝突,使受輔導者了解其自我破壞性的行為,以及未曾善加利用的資源。面質是邀 請受輔導者去檢查自己的那些不當行為導致不良的後果,激勵受輔導者去思考自己問題行為的關鍵,以便得到真正的了解,有助於確立目標及設計行動計劃。
  面質主要是針對當時人行為中的矛盾、歪曲、及逃避部份,內容包括:

1.     矛盾:受輔導者的一些不一致行為。

2.     扭曲:有時當我們發現某些事實是我們所不能或不願面對的時候,我們會將它加以扭曲,使自己免於挫折或痛苦。

3.     不合理的思考:使受輔導者情緒困擾。面質是駁斥他的不合理思考,使他有合理的思考,以產生理性情緒行為。

4.     把戲、詭計或煙幕:目的是不願去面對問題真象。

5.     逃避或藉口:不願面對問題,推卸責任,怪責他人。

6.     價值觀:困擾問題是來自其價值觀,要協助受輔導者作價值澄清,並作明確的價值決定。

使用面質時,需有良好的輔導關係為基礎。運用高層次同理心,表達關懷及投入的態度,而非高高在上的質詢。語氣要緩和及有彈性,使受輔導者感到受尊重,且一次過避免指正太多,免得他受不了。
[立即性]

當輔導關係遇到暗流,雙方不能溝通,身心和情緒狀況需要處理。此時,輔導員要針對雙方的一些狀況做一種「立即」、「坦誠」、「直接」的溝通與處理,即稱為「立即性」,功用是:

1.     因基於「此時此地」,故可使受輔導者更真切的去覺知與了解事物。

2.     輔導關係常為受輔導者日常生活的縮影,由立即性的反應和探討,可拓展受輔導者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覺知領域。


3.     經立即性的直接而開放的溝通,有助於維繫良好的輔導關係。

4.     透過輔導員的示範,受輔導者可學習如何有效的與人溝通。

[牧養輔導的應用]
  牧者在這階段幫助求助者歸納分析他思考的方式,找出他平日解決問題的人生觀和價值系統,這些是造成他的情緒反應。運用聖經的真理,屬靈的價值觀,幫助受助者有新的觀點、行動和態度,引導他建立正確、積極和合上帝心意的思想模式。
   牧者也要讓求助者明白他必須為他的行為在上帝面前負責任,縱使他逃避,也無法不面對造他的主。牧者要與上帝同工,一起協助他走出黑暗,進入光明。也要將 求助者交託給上帝,相信在基督耶穌裡,主要的改變是聖靈的工作。惟有接受上帝的憐憫與真理,並被上帝的愛所激勵,選擇信靠順服的路,這樣才有真正解決問題 的可能。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