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療法]
輔導的目的是協助受輔導者自我探索,對自己及環境有更正確的了解,然後發揮自己的能力或運用環境資源,學習並採取有效的行動,解決問題和困擾,使生命更
豐富。經過第一、二階段的輔導,受輔導者已很清楚問題所在,也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輔導員在第三階段是協助受輔導者建立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幫助他具
體地改變行為。以下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1. 確定問題:首先要清楚確定受輔導者的問題。
2. 決定問題處理的先後次序:不要同時處理太多問題,以免增加挫折感。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先予處理,即可全面解決。
3. 建立當時人同意且具體可行的目標:協助受輔導者具體敘述其目標,而目標是受輔導者能力及資料所能處理的。
4. 達成目標的阻力與助力分析:然後找出必須克服的主要阻力及較容易奏效的助力。
5. 儘量想出有關的策略或方法。
6. 選擇達到目標最有效的方法:要比較、評價、篩選出最可行的方法。
7. 付諸實行。
[行為改變技巧]
建立了所期望的目標後,需要一些方法去協助改變舊有不適當的行為,建立適當的行為。行為治療法的基本假設是:各種行為無論是好是壞均是學習而得,因此亦可藉學習歷程予以改變,其技術主要是根據下列幾項學習的原則:
1. 增強原理(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如果有明確的鼓勵和獎賞,會推動受輔導者去完成計劃。這是運用內外的和外在的增強或獎賞,該行為再發生的機會就會增加,否則便會減少。不過,最適宜選擇能滿足受輔導者動機的增強物才會有效。
2. 自我監控:要求受輔導者詳細地觀察與記錄自己的行為,這樣會提高自我察覺,去注意具體及可觀察的行為。
3. 訂約(contracting):事前先確定計劃的成功或失敗將產生那些外在與內在的結果。這個方法可幫助受輔導者承諾執行其行動計劃。契約應明確規定受輔導者要做的,並指出成功的獎勵和失敗的處罰。獎勵可使受輔導者更遵守契約,他們視其為個人良好表現的回饋。
4. 計劃評估(Evaluation):指評估目標達成的程度。受輔導者檢討在擬定行動計劃之後,是否成功地解決問題,否則就需要調整與修改計劃,另定更合適的策略。
這些行為療法的優點是讓受輔導者學習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學會了解決問題技巧應用到人生的其他問題上。許多求助者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果對解決問題的技巧熟習,就可自如地解決人生大部份的問題。
[牧養輔導的應用]
求助者有決心改變之後,需要一套實際的行動計劃來幫助他具體地改變行為。牧者要與他一同找出適合的、有建設性的行動計劃,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需要受輔導者在計劃的過程,執行和進度的監督上都願付上責任,而牧者隨時從旁給予支持與鼓勵。
牧者應從受助者的靈性上開始著手,因為這往往是問題癥結所在,將根本原因除掉常常會帶來全面性的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除非在上帝的恩典下,受
輔導者的意願順服,確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上帝是我們力量的來源和盼望,人的改變,因著上帝的介入而有決定性的扭轉。要給予人協助,使
他的生有改變,整個輔導過程中上帝都樂意參與其中。真正的改變是出於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